饺子和面条
中国人好吃、懂吃,发明了比如饺子、面条一样让外国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美食。
饺子应该是北方最常见的食物,不论是过节,还是不过节,来了朋友,或是来了亲戚,桌子上总是少不了它的身影。我在南方人的餐桌上到时没见过它的身影,大约南方人不喜好饺子吧!在我的印象之中饺子那张小小的面皮,好像无所不能包容,大到普通的猪肉、牛肉、羊肉等,小到鸡肉、贝肉、鱼肉。不论荤素,不管你是陆地的,还是海里的,或是天上的,都逃不过那张小小的面皮,我以前还认为饺子包不了水果,可是后来在饺子馆里看到香蕉猪肉馅的饺子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是有多天真。无论你是食素,还是吃荤的饺子总是能满足你贪婪的胃,看似平常的饺子,正应了一句诗“俗客常笑撑船肚,知己方知腹中珍”。我一起的一个朋友不能吃肉,她并不是食素,而是单纯的看到肉就恶心,可是她偏偏爱吃肉馅的饺子,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饺子有皮她看不到肉,也不用费力去咬,所以不恶心。我当时就想她这就是纯纯的阿Q精神!不过饺子在我看来还是有地域痕迹的食物,就像我在外面上学的时候,就总是看到“东北特色水饺”的字样,就好像全国人民只有东北人吃饺子一样!明明不是这样的!
不过要说到面条可就没什么南北方之分了!只有地域特色了。要非要分出区别的话,那只能在味道上划分了,北方的卤子比较浑厚,配菜也比较多,就说北京的炸酱面吧!季羡林先生就在《病榻杂记》里面描写了不少。拥有浓厚的酱汁,小菜就有豆芽、芹菜、青豆、黄瓜丝、心里美萝卜丝、白菜丝、青蒜、大蒜等实现蔬菜。而说到爽快的一定是陕西的哨子面了,它的菜概括的说就是“两萝”、“两腐”、“仨菜”加“一耳”、“一肉”、“一菇”、“一酱”,这“两萝”是水萝卜和胡萝卜丁,“两腐”是嫩豆腐块和炸老豆腐片,“仨菜”是黄花菜、韭菜和香菜丁,木耳五花肉和香菇丁,在配上郫县豆瓣酱滴几滴香油,味道真是绝了!但是南方的面条就朴素许多,不过我指的是外表,味道一点也不俗!武汉的热干面、四攒的担担面看着外表普通,实则内在火辣,让你吃了不能平静。说的外表普通的面,我想起了我在兰州吃过的一种面,不是兰州拉面,是一种叫兰州“浆水面”的面条,可能一般人见到它的时候觉得它像家里煮的白水面条,端到我面前的时候,我问道一种我们北方腌酸菜的味道,“浆水面”初入口的时候有点酸、有点
辣、还有一点儿呛嗓子的感觉。不过很爽口,后来我询问浆水的做法,才知道它真的和北方的酸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浆水就是腌过菜六七天的水!
有人可能认为饺子和面条没有联系,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不知道有没人知道沈从文先生的写过的一种食物“饺子面”吗?这是我第二次听到面条和饺子的联系,我第一次听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在我妈妈的口中。我其实很想知道有没有人听过一句俗语叫“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反正我是经常听到这句话的,我是从小学就开始住校的小孩,那时我还是一个拖着鼻涕的小孩呢!我每次从学校回到家,铁定第一顿饭一定是妈妈牌手擀面。我小时候是最不喜欢吃面条的,我觉得嘛东西啊!索然无味的,又长又难看,一点儿也不好吃。这是我对于面条一直以来的印象。可是我妈可不管你什么一二五六的,就是面条,还要吃上一大碗。后来我听说有人在吃长寿面的时候要碗里只有一根面条,还要在吃的时候不能咬断,我就替过寿的人捏了一把汗,人家过个生日,家人们就这样惩罚他啊!
我妈还愿意做饺子,也不管妹妹爱不爱吃,反正在离开的那天一定是饺子伺候。妹妹学医之后对饺子的要求就更高了,不吃肉的,我问过她为什么?她说她认为只在一百度的水里煮一会儿的饺子,她认为不熟!听她说完我的嘴角直抽抽,她说的我们好像是茹毛饮血的野人一样。好在我对饺子是很有好感的,但是即使我在喜欢那我也不能天天吃啊!我记得我上大学回家的第一个春节,我放了四十八天的假,吃了四十五天的饺子,擀了四十天的饺子皮,其中三天没吃饺子是因为我妈回了姥姥家,我之所以八天没幹饺子皮是因为老姐回家了,给我放了个假!我们怎么劝妈妈她都不听,就是遵循着她“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的老观念。
不过后来我的食性却变了,在大学的时候,我开始吃之前认为索然无味的面条,开始主动沿着一条一条街道找为数不多的东北菜馆,去品尝那馅少的可怜的饺子。人就是这样犯贱再能吃到的时候不去珍惜,非要等吃不到的时候去找代替品。
妈妈后来不愿再做水饺了,她说弄饺子馅太累了,她说自己变懒了,不在喜欢做饺子了。我知道并不是这样,而是她真的老了。
我开始给她做饺子,不如她做的好吃,可是她依然吃的津津有味,妹妹说我总是不加盐,我反驳说不是你说的少油少盐,多健康吗?妹妹气愤的说“我可没
说,没油、没盐也健康啊!”妈妈总是笑着看着我们斗嘴。
去年她和二姨回老家,走之前我要给她做饺子,她说麻烦不让做,我有些生气的说不是你自己说的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吗?她愣了一下,不在阻挠我。后来我听二姨说,妈妈在车上偷偷的抹了眼泪。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遵守妈妈的老传统了,会在远出门的时候吃上一次面条,会常常吃饺子,也许这就是牵挂,牵挂自己的家人。
中国人就是能不吃的做出一种感情来,一根面条所牵绊的感情,一枚饺子所包含的思念!
饺子和面条
中国人好吃、懂吃,发明了比如饺子、面条一样让外国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美食。
饺子应该是北方最常见的食物,不论是过节,还是不过节,来了朋友,或是来了亲戚,桌子上总是少不了它的身影。我在南方人的餐桌上到时没见过它的身影,大约南方人不喜好饺子吧!在我的印象之中饺子那张小小的面皮,好像无所不能包容,大到普通的猪肉、牛肉、羊肉等,小到鸡肉、贝肉、鱼肉。不论荤素,不管你是陆地的,还是海里的,或是天上的,都逃不过那张小小的面皮,我以前还认为饺子包不了水果,可是后来在饺子馆里看到香蕉猪肉馅的饺子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是有多天真。无论你是食素,还是吃荤的饺子总是能满足你贪婪的胃,看似平常的饺子,正应了一句诗“俗客常笑撑船肚,知己方知腹中珍”。我一起的一个朋友不能吃肉,她并不是食素,而是单纯的看到肉就恶心,可是她偏偏爱吃肉馅的饺子,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饺子有皮她看不到肉,也不用费力去咬,所以不恶心。我当时就想她这就是纯纯的阿Q精神!不过饺子在我看来还是有地域痕迹的食物,就像我在外面上学的时候,就总是看到“东北特色水饺”的字样,就好像全国人民只有东北人吃饺子一样!明明不是这样的!
不过要说到面条可就没什么南北方之分了!只有地域特色了。要非要分出区别的话,那只能在味道上划分了,北方的卤子比较浑厚,配菜也比较多,就说北京的炸酱面吧!季羡林先生就在《病榻杂记》里面描写了不少。拥有浓厚的酱汁,小菜就有豆芽、芹菜、青豆、黄瓜丝、心里美萝卜丝、白菜丝、青蒜、大蒜等实现蔬菜。而说到爽快的一定是陕西的哨子面了,它的菜概括的说就是“两萝”、“两腐”、“仨菜”加“一耳”、“一肉”、“一菇”、“一酱”,这“两萝”是水萝卜和胡萝卜丁,“两腐”是嫩豆腐块和炸老豆腐片,“仨菜”是黄花菜、韭菜和香菜丁,木耳五花肉和香菇丁,在配上郫县豆瓣酱滴几滴香油,味道真是绝了!但是南方的面条就朴素许多,不过我指的是外表,味道一点也不俗!武汉的热干面、四攒的担担面看着外表普通,实则内在火辣,让你吃了不能平静。说的外表普通的面,我想起了我在兰州吃过的一种面,不是兰州拉面,是一种叫兰州“浆水面”的面条,可能一般人见到它的时候觉得它像家里煮的白水面条,端到我面前的时候,我问道一种我们北方腌酸菜的味道,“浆水面”初入口的时候有点酸、有点
辣、还有一点儿呛嗓子的感觉。不过很爽口,后来我询问浆水的做法,才知道它真的和北方的酸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浆水就是腌过菜六七天的水!
有人可能认为饺子和面条没有联系,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不知道有没人知道沈从文先生的写过的一种食物“饺子面”吗?这是我第二次听到面条和饺子的联系,我第一次听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在我妈妈的口中。我其实很想知道有没有人听过一句俗语叫“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反正我是经常听到这句话的,我是从小学就开始住校的小孩,那时我还是一个拖着鼻涕的小孩呢!我每次从学校回到家,铁定第一顿饭一定是妈妈牌手擀面。我小时候是最不喜欢吃面条的,我觉得嘛东西啊!索然无味的,又长又难看,一点儿也不好吃。这是我对于面条一直以来的印象。可是我妈可不管你什么一二五六的,就是面条,还要吃上一大碗。后来我听说有人在吃长寿面的时候要碗里只有一根面条,还要在吃的时候不能咬断,我就替过寿的人捏了一把汗,人家过个生日,家人们就这样惩罚他啊!
我妈还愿意做饺子,也不管妹妹爱不爱吃,反正在离开的那天一定是饺子伺候。妹妹学医之后对饺子的要求就更高了,不吃肉的,我问过她为什么?她说她认为只在一百度的水里煮一会儿的饺子,她认为不熟!听她说完我的嘴角直抽抽,她说的我们好像是茹毛饮血的野人一样。好在我对饺子是很有好感的,但是即使我在喜欢那我也不能天天吃啊!我记得我上大学回家的第一个春节,我放了四十八天的假,吃了四十五天的饺子,擀了四十天的饺子皮,其中三天没吃饺子是因为我妈回了姥姥家,我之所以八天没幹饺子皮是因为老姐回家了,给我放了个假!我们怎么劝妈妈她都不听,就是遵循着她“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的老观念。
不过后来我的食性却变了,在大学的时候,我开始吃之前认为索然无味的面条,开始主动沿着一条一条街道找为数不多的东北菜馆,去品尝那馅少的可怜的饺子。人就是这样犯贱再能吃到的时候不去珍惜,非要等吃不到的时候去找代替品。
妈妈后来不愿再做水饺了,她说弄饺子馅太累了,她说自己变懒了,不在喜欢做饺子了。我知道并不是这样,而是她真的老了。
我开始给她做饺子,不如她做的好吃,可是她依然吃的津津有味,妹妹说我总是不加盐,我反驳说不是你说的少油少盐,多健康吗?妹妹气愤的说“我可没
说,没油、没盐也健康啊!”妈妈总是笑着看着我们斗嘴。
去年她和二姨回老家,走之前我要给她做饺子,她说麻烦不让做,我有些生气的说不是你自己说的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吗?她愣了一下,不在阻挠我。后来我听二姨说,妈妈在车上偷偷的抹了眼泪。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遵守妈妈的老传统了,会在远出门的时候吃上一次面条,会常常吃饺子,也许这就是牵挂,牵挂自己的家人。
中国人就是能不吃的做出一种感情来,一根面条所牵绊的感情,一枚饺子所包含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