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其”)

一、1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2—3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4第一人称代词“我”;5指示代词“那”“那些”;6指示代词“其中的”;7表选择“是„„还是”8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9—10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1-12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13表示商量语气;14表示假设“假如”;19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20多么

二、B(①他的 ②其中的 ③那 ④那 ⑤其中的⑥他,他们 ⑦我,自己 ⑧他,他们) ⑨大概

三、 断句: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与之。”焉敢如此?

(1)代词,可译为他的;(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2(“之”)

一、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7—19定语后置的标志;20—21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 B 助词,提前宾语 C 往,到„„去D 助词,得 E 取独 F 助词,提前宾语)

三、 断句: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3(“而”)

一、一、1—2连词,表承接“来”“就”;3—5连词,表并列“和”“并且”;6连词,表转折“却”;7—8连词,表递进“而且”;9—11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2连词,表假设“如果”;13连词,表因果“因而”;14代词,通“尔”,“你”“你的”;16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1.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 三、

点断: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 连词,递进关系

5、 连词,修饰关系

6、 连词,承接关系

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4(“以”)

一、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二、BG(A目的连词 B 把 C 并列连词 D 顺承连词E 因为 F 凭借 G 把 H 在)

三、

断句:“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书卷为伴,弃夷以近之随众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之叹。

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介词,可译为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5(“于”)

一、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从„„中”;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

二、AC(A被 B 比 C 被 D 引进对象)

三、

断句:“黄鸟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昔。吾乡之美已闻于四方。世人皆欲老于吾乡,此乃

多人言于我也,非吾杜撰耳。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是,不亦乐乎?

1、助词,动词词头

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3、介词,可译为到

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

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

8、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

9、于:介词,可译为在;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6(“为”)

一、1动词,做、干;2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3—4动词,制作;5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6动词,治理;7—8动词,当作、作为;9—10动词,身为、成为;11—12动词,叫做;13动词,算作;14动词,是;15介词,表被动;16语气助词,呢;17—18介词,替、给;19介词,为了;20介词,向、对;21连词,因为。

二、CD(A因为 B 是 C 对,向 D 对,向 E 为了F 呢 G “为所”表被动 三、

断句:“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

1、介词,可译为因为

2、动词,可译为是

3、介词,可译为对、向

4、介词,可译为被

5、动词,可译为作为

6、动词,可译为做

7、介词,可译为为了

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9、介词,可译为替

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7(“则”)

一、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

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就,表并列;15—16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

二、AE(A就,承接连词 B 乃,是就是C 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 转折连词 E 就,承接连词)

三、“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盖因范希文应邀作赋也,希文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

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8(“且”)

一、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

二、9.CEF(A将近。几乎 B 暂且,姑且C 将要,马上 D 尚且 E 将要,马上 F 将要,马上)

三、

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委政非人。则李唐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 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哉?

1、 副词,可译为暂且

2、 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

3、 副词,可译为将要

4、 连词,可译为并列

5、 连词,可译为尚且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9(“因”)

一、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

二、CE(A于是,就 B 趁机 C 于是。就 D 凭借E 于是,就 F 通过) 三、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1、介词,可译为根据

2、动词,可译为沿袭

3、名词,可译为原因

4、介词,可译为趁着

5、副或连,可译为于是

6、介词,可译为凭借

7、介词,可译为经由

8、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9、介词,可译为因为

10、连词,可译为因为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0(“所”)

一、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 数词,表约数;18“座、套”。

二、CD(A地方 B助词, 与“为”合起来表被动C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三、

断句:“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

者也。

1、可译为„„的原因

2、表示被动

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1(“者”)

一、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16-16前面有“若”“似”“如”,译为“„„的样子”。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C 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三、

断句: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

(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2(“乃”)

一、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10、恐怕 11、这样

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F 这样 G才 H你的)

三、

断句: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曰:“无乃不可乎?”质之以理,其辞穷,5

乃不得已而谢。

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代词,可译为你的

3、副词,相当于是

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副词,可译为才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3(“若”)

一、1—2“如同、像、相似”;3—4比得上;5“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6—8“你、你的”;9至于; 10“才”;11—13表假设“假如,如果”;14或、或者;15—16表近指,“这样、如此”; 17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18海神的名字。

二、C(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你)

三、

断句:“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代词,可译为你

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6、 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4(“与”)

一、1表疑问;2表反诘;3动词,参加;4动词,给予;5动词,亲近;6动词,交往;7动词,赞同;8动词,对付;9动词,帮助;10-11动词,等待;12副词,全、都;13—15介词,同、跟;16—18连词,和、与。

二、DF(A替 B连词,和C 动词,亲附,结交D 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

三、

断句: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

城能为我有9与?

1、动词,可译为赞许

2、动词,可译为给予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4、介词,可译为和

5、动词,可译为对付

6、动词,可译为参与

7、动词,可译为结交

8、动词,可译为帮助

9、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5(“何”)

一、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3.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D 为什么 E多么) 三、

断句:“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1、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2、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3、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

4、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5、副词,可译为多么

6、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7、可译为凭什么

8、可译为怎么样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6(“也”)

一、1-2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3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4-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7-9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10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11-1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14【„„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15-17【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18【也欤】表疑问,相当“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9. 【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二、A 、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C 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三、

断句:“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1、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

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3、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

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7(“焉”)

一、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8—9代词,它;10—11代词,相当于“之”;12—13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4—15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二、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D 兼词,于之 E语气助词 G词尾,„„的样子)

三、

断句: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3、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

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代词,可译为他们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8(“乎”)

一、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10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11对12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13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D(①比 ②助词,表疑问语气 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三、

断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2、 相当于“于”

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 助词,词尾,不译

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其”)

一、1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2—3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4第一人称代词“我”;5指示代词“那”“那些”;6指示代词“其中的”;7表选择“是„„还是”8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9—10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1-12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13表示商量语气;14表示假设“假如”;19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20多么

二、B(①他的 ②其中的 ③那 ④那 ⑤其中的⑥他,他们 ⑦我,自己 ⑧他,他们) ⑨大概

三、 断句: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与之。”焉敢如此?

(1)代词,可译为他的;(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2(“之”)

一、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7—19定语后置的标志;20—21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 B 助词,提前宾语 C 往,到„„去D 助词,得 E 取独 F 助词,提前宾语)

三、 断句: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3(“而”)

一、一、1—2连词,表承接“来”“就”;3—5连词,表并列“和”“并且”;6连词,表转折“却”;7—8连词,表递进“而且”;9—11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2连词,表假设“如果”;13连词,表因果“因而”;14代词,通“尔”,“你”“你的”;16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1.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 三、

点断: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 连词,递进关系

5、 连词,修饰关系

6、 连词,承接关系

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4(“以”)

一、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二、BG(A目的连词 B 把 C 并列连词 D 顺承连词E 因为 F 凭借 G 把 H 在)

三、

断句:“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书卷为伴,弃夷以近之随众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之叹。

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介词,可译为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5(“于”)

一、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从„„中”;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

二、AC(A被 B 比 C 被 D 引进对象)

三、

断句:“黄鸟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昔。吾乡之美已闻于四方。世人皆欲老于吾乡,此乃

多人言于我也,非吾杜撰耳。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是,不亦乐乎?

1、助词,动词词头

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3、介词,可译为到

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

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

8、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

9、于:介词,可译为在;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6(“为”)

一、1动词,做、干;2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3—4动词,制作;5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6动词,治理;7—8动词,当作、作为;9—10动词,身为、成为;11—12动词,叫做;13动词,算作;14动词,是;15介词,表被动;16语气助词,呢;17—18介词,替、给;19介词,为了;20介词,向、对;21连词,因为。

二、CD(A因为 B 是 C 对,向 D 对,向 E 为了F 呢 G “为所”表被动 三、

断句:“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

1、介词,可译为因为

2、动词,可译为是

3、介词,可译为对、向

4、介词,可译为被

5、动词,可译为作为

6、动词,可译为做

7、介词,可译为为了

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9、介词,可译为替

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7(“则”)

一、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

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就,表并列;15—16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

二、AE(A就,承接连词 B 乃,是就是C 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 转折连词 E 就,承接连词)

三、“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盖因范希文应邀作赋也,希文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

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8(“且”)

一、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

二、9.CEF(A将近。几乎 B 暂且,姑且C 将要,马上 D 尚且 E 将要,马上 F 将要,马上)

三、

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委政非人。则李唐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 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哉?

1、 副词,可译为暂且

2、 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

3、 副词,可译为将要

4、 连词,可译为并列

5、 连词,可译为尚且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9(“因”)

一、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

二、CE(A于是,就 B 趁机 C 于是。就 D 凭借E 于是,就 F 通过) 三、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1、介词,可译为根据

2、动词,可译为沿袭

3、名词,可译为原因

4、介词,可译为趁着

5、副或连,可译为于是

6、介词,可译为凭借

7、介词,可译为经由

8、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9、介词,可译为因为

10、连词,可译为因为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0(“所”)

一、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 数词,表约数;18“座、套”。

二、CD(A地方 B助词, 与“为”合起来表被动C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三、

断句:“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

者也。

1、可译为„„的原因

2、表示被动

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1(“者”)

一、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16-16前面有“若”“似”“如”,译为“„„的样子”。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C 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三、

断句: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

(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2(“乃”)

一、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10、恐怕 11、这样

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F 这样 G才 H你的)

三、

断句: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曰:“无乃不可乎?”质之以理,其辞穷,5

乃不得已而谢。

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代词,可译为你的

3、副词,相当于是

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副词,可译为才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3(“若”)

一、1—2“如同、像、相似”;3—4比得上;5“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6—8“你、你的”;9至于; 10“才”;11—13表假设“假如,如果”;14或、或者;15—16表近指,“这样、如此”; 17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18海神的名字。

二、C(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你)

三、

断句:“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代词,可译为你

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6、 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4(“与”)

一、1表疑问;2表反诘;3动词,参加;4动词,给予;5动词,亲近;6动词,交往;7动词,赞同;8动词,对付;9动词,帮助;10-11动词,等待;12副词,全、都;13—15介词,同、跟;16—18连词,和、与。

二、DF(A替 B连词,和C 动词,亲附,结交D 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

三、

断句: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

城能为我有9与?

1、动词,可译为赞许

2、动词,可译为给予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4、介词,可译为和

5、动词,可译为对付

6、动词,可译为参与

7、动词,可译为结交

8、动词,可译为帮助

9、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5(“何”)

一、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3.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D 为什么 E多么) 三、

断句:“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1、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2、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3、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

4、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5、副词,可译为多么

6、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7、可译为凭什么

8、可译为怎么样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6(“也”)

一、1-2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3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4-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7-9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10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11-1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14【„„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15-17【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18【也欤】表疑问,相当“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9. 【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二、A 、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C 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三、

断句:“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1、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

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3、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

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7(“焉”)

一、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8—9代词,它;10—11代词,相当于“之”;12—13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4—15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二、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D 兼词,于之 E语气助词 G词尾,„„的样子)

三、

断句: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3、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

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代词,可译为他们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8(“乎”)

一、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10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11对12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13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D(①比 ②助词,表疑问语气 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三、

断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2、 相当于“于”

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 助词,词尾,不译

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相关文章

  •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 ...查看


  • 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8分)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①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② 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 ...查看


  • 文言虚词教案
  •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2014.3.5) ---回归课本,掌握方法 高三 邹鹏 [教学目标] 1.掌握<考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探究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虚词的用法判断. 2.树 ...查看


  •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师版)
  • 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学案序号: 题目: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师版)使用时间:月日 主备人:王汉同参与人:高三语文组 课题类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 ...查看


  •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师说]同步练习
  • <师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 .句读之不知 B .凌万顷之茫然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查看


  •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一 <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下面介 ...查看


  •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详解
  • 文言知识之 考点介绍 A.博弈 B.诚恳 C.渡假 D.平添 [参考答案]D 以身作责 千岩竟秀 铮铮誓言 意气用事 筵席(yàn) 退避三舍(shâ) ..绯(fēi)闻 . 桎梏(gù) .恪(kâ)守 . 提纲挈(xiē)领 .令人咋 ...查看


  • 如何判别文言虚词焉
  • 五个步骤区别文言虚词"焉"字的用法和意义 浙江 李先慧 [论文摘要]判别文言虚词"焉"字的用法和意思的原则是语法意义,而不能是词汇意义.用动态语法分析中的删除法.替换法.换位法凸显"焉&qu ...查看


  •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
  •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 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