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下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初三9班14班语文教学工作。由于学校对教学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

这届毕业班,语文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并且往往成绩与实际程度不符,导致学生不愿花力气是更主要的原因。

针对如此现状,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每月举行一次的教学质量分析会,分析学情、教情。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在帮助学生提高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 根据本届学生语文成绩起点普遍低,优生不优,中、差生面广的劣势,我实施了培优补差的教学方案,以缩小优、中、差之间的差距,更好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集思广益和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关键。我们这届学生学生差生面大,普遍有“重理轻文”的心理。但是我明白,只要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比别人更投入,更用心,就能实现目标。 我们年级组有三位老师。何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的独到见解,欧阳老师对待差生那种耐心和乐观的精神都使我敬佩。平时工作中,我们常交流经验,彼此毫无保留。从备课到复习计划的制定、落实,以及时间的分配上,我们都按照整体配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大家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本学期我们年级组的合作是愉快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三.努力地抓好复习和提高成绩

初三语文总复习阶段,我们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做了以下工作:

(一) 滴水穿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

语文是语言。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每星期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报刊、文学杂志。抄写、背诵其中美文,名言警句,古诗词等,扩大知识面,加深人文底蕴,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和文学修养。引导学生学生模仿这些作品。适量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除月考作文之外,每星期一次作文,坚持每周批改,并及时反馈信息,表扬并诵读优秀文章。通过全方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一定基础。

(二)多种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成绩,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备考,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多种训练。 第一轮 课本复习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用足教材,以“本”为本,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时间以复习六册书的内容为主,然后分六次进行测试,检查复习效果,不合格者单独辅导。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做到了人人过关。

备课充分,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上课讲究方法了。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

每册课本布置抄写、背诵的任务,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

六册书的课内文言文我们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

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认真分析近几年中考考试说明及考试题,突出课文中的重点,如文言文、散文、诗歌的复习,力求贴近中考;同时又注重面的铺展,使学生明确题在课本外,能力在课本内的道理,正确指导自己的复习。

第二轮 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是重点。对每个考点,老师先给学生以理论上的指导,然后精选部分习题,老师先做,以确保题目的典型性与规范性,最后择取典型试题进行检测,力争使每个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能有较大的收获。

专项训练包括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古文化常识、诗词鉴赏等,每项复习结束都有自编配套试卷加以检测巩固。

我抽时间打印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复习提纲,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次月考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坚持以剪报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把握时代脉搏。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导学生课外自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课外文言语段阅读,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并配套自编测试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们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实词、虚词、通假、特殊文言句式等语法规则,每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轮 重点突破

1、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2、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3、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如果等到总复习再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三月中旬开始,我们就对历届众多的中考综合性试卷作了挑选,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让学生训练。每周进行一次全年级统一测试,重在训练考生考试的感觉,以免学生怯场。

4、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学生做完2004年2005年永州市中考试卷后,要求他们自己分析和总结,写一篇2006年中考语文命题预测,各抒己见。

5、作文方面,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抽出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腹有诗书气自华”。 课堂时间布置写限时作文,提高学生临场作文能力。根据各班不同情况,从审题、结构、材料、语言等方面专项突破。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步训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一步步提生学生的写作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引导每个学生寻找自己的不足,然后针对他们各自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并进行针对性的突破重难点训练,使学生在知识和技巧上能查漏补缺。

总之,初三语文教学和复习重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反馈及时迅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在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试教学。

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在我跟学生取得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心里充满感激。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感受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的快乐和对自己逐步建立的自信心;我要感谢领导和老师们,是你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支持,让我深深感受到班主任这份工作的重要与伟大,是你们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了我榜样的力量。下面我就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出总结:

一、亲近学生,倾注一片爱心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构建特殊教育事业大厦必不可少的奠基石,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生命线。每天早上和下午及课间,我都一定要到教室了解班情,观察学生作习情况,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注重和同学们建立相互理解、尊重、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注意解决他们生理及心理存在的困难。比如,学生病了,主动带他们看病取药,天气变化,提醒他们添减衣物等。我记得开学没多久,天气还比较炎热,可是一股冷空气袭来,天气突变,早上我来了教室,看到彭鹏飞同学和颜慧敏同学由于没带厚一点的外套来,冷的发抖,连忙想办法找来了厚一点的衣服,让他们穿上,可颜慧敏同学还是病倒了,我又及时赶到大药房,买来感冒药让她服下。我记忆最深刻地是今年中秋节,有几位同学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或者是经济原因不能接孩子们回家过节,同学们听了都很失落,我及时找他们谈心,跟他们讲父母劳动的艰辛,就是在节假日他们还要辛勤的工作,让孩子们理解父母,学会感恩。第二天我从家里带来了一盒月饼,让他们在中秋月圆之夜也能吃上月饼,当他们从我手中接过月饼时,都露出无比喜悦和快乐的笑容。

二、加强班级管理,协调科任老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我和陈红、刘建菊两位老师都是这学期才接任52班的教学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们发现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不高,劳动纪律和学习纪律都较差,总结主要原因是基础打得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集体凝聚力不强。根据这种情况,我首先狠抓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完善了班级制度的同时,我和两位科任老师及教导处谢主任,通过沟通协商制定“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的学习目标。低起点,就是传授新知识的起始阶段放低点,使学生听得懂,学得进。多层次,就是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高要求,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努把力就能摘个桃的学习状况,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教学,同学们在劳动纪律、学习纪律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对问题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

品学兼优的学生,任何老师都喜爱,因为在他们身上下功夫容易取得成效,教师容易获得成就感,而问题学生由于家庭、个人等因素的影响,各方面的表现均不如人意,投入的精力多而见效少。问题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自信心较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由于缺乏自信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缺乏抗干扰和免疫力,易于接受不良影响。在对待问题学生方面,我注重了五个环节,即观察了解、冷静分析、亲近关爱、帮教勉励、防止反复。总之,要透过消极的东西,看到转变的积极因素。我班的肖启发同学,开学没几天就在学校搞出几件大事,一次不接受生活老师的批评,挥拳打了老师;一次在宿舍里玩火,差点引起火灾,我及时找到他,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让他自己清醒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危害性。我还根据他字写得好的特长,安排他负责班里的黑板报,并且负责学习纪律,希望扬其所长,给他提供展现自己进步的机会和条件,从而达到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事实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我们许多学生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肖启发、李健同学劳动积极,喜欢体育活动,许小海爱书画,康宇凡和颜慧敏绘画更是充满童趣,每次看到他们活跃地赛场上,沉醉在书画里,我都大声为他们加油、喝采,鼓励他们勇敢地走下去。他们也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从而激发他们的自爱、自尊、自信。这学期校运动会我们班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书画比赛一个第一名、两个第二名和两个第三名的好成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无形中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五、加强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除了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努力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是极为重要的。主动争取和依靠家长配合教育学生,不仅是班主任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也是班主任责无旁贷的任务。

我平时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家长对学生和班主任工作的建议和要求,以便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并督促学生在家里养成爱学习、多帮父母干活的好习惯,理解父母,学会感恩。

总之,我们特殊学校的班主任工作要做到腿勤、眼勤、嘴勤、耳勤、手勤、脑勤,通过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走入家庭、社会,勤与学生沟通,勤向科任老师了解,勤同学生家长联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改变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才能引导班集体不断进步。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班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工作中也增强了管理班级的能力,这也将鼓舞着我迈向新的起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

一、课前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所写的一首抒发社稷理想的名篇。此诗前三节叙写了狂风暴雨对简陋茅屋的破坏以及由此而给生活在茅屋里的人们(自己及家人)带来的凄苦和无奈,可谓字字血,声声泪,描写很见功力。最后一节诗人跳出个人生活的不幸,抒发了“广夏庇寒士”、“受冻死亦足”的崇高理想,从而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这首诗也有其现实意义,它会激励战争年代的人们,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它也会让和平年代的人们珍惜现有的稳定与繁荣,增强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群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他们没有苦难生活的经历,他们甚至无法理解苦难。喜欢简单的事物,追求美好的东西是他们思想的主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对于他们的欣赏眼光来说,是显得太冗长了,太晦暗了。怎样才能让他们进入情境,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呢?我把感悟诗歌主题,体会作者胸怀作为此课教学目标。有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有了对诗人精神的崇敬,他们才会欣赏这首诗,才会产生忧患意识,产生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些,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

二、课中呈现

1.情境演示法 揭示主题

实验操作法在语文课上比较少用,但它直观、易于演示,往往更能说明问题。道具很简单:一个倒扣着的空粉笔盒,里面放两枝粉笔;一个倒扣着的铁缸子,里面也放两枝粉笔;一根木棍。操作也很简单:各自敲打,观看结果。据此推出如下思维主线:粉笔盒——茅屋——弱国;铁缸子——大厦——强国;木棍敲打——风雨侵袭——战争破坏;粉笔碎与不碎——人民的不同命运。得出的结论是:国家不稳固,人民会饱受战乱之苦;国家稳固,人民就可以安居乐业。

这是对诗歌主题的一个深入浅出的渗透,以此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为学生最终接受此诗承载的民族气脉和精神打下铺垫。但前提是学生对杜甫及安史之乱的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课前我们复习了《春望》这首诗。

2.谈话法导入 引入情境

“我们现在的国家稳固吗?”

学生会心地微笑,声音洪亮:“稳固!”

“可实际上我们的国家曾经战事连绵,我们的祖先经常多灾多难。那是公元761年的秋天,大唐的安史之乱已长达6年之久了,真正是民不聊生,哭声震天。随难民几经坎坷,流落到成都,又几番奔波,在浣花溪畔搭了一间简陋的茅草屋,一家人才得以在战乱年代有了一间弥足珍贵的栖身之所的诗人杜甫,这不,又遇到了难处,什么难处呢?还是让我们走进他的茅屋去看一看吧。“

对比往往更能揭示主题,幸福的人面对苦难的人生会产生触目惊心的感觉,从而更加珍惜拥有的幸福。

3.初读课文 疏通字词

这是一首歌行体长诗,生字生词较多,让四名同学分节朗读此诗,纠正字音,疏通词义,最后齐读一遍,加深感知。

这是本节课目标达成的关键环节,它除了要为后面的精读感悟打好基础外,还承载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作用。很多课,教师教学设计精当,可课堂气氛却不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课堂伊始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学生紧张,教师着急,于是草草走了过场。此时,教师要善于等待,语言的空白并不代表思维的停顿,我们要给学生思考和鼓足勇气的时间。另外,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最好也来源于学生,如学生提出对“踏里裂”不理解,问其他学生,也均摇头,这时教师最好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可问:“‘踏’你理解不?”“理解,蹬,不老实。”“‘裂’你理解不?”“理解,裂开,裂了。”“因为‘恶卧’,‘娇儿’把什么踏裂了?”“被里。”“这下你理解了吗?”“理解了。”学生自己解决了所提的问题,教师再给予适时的鼓励,会使他因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

4.精读诗文 感悟主题

教知识不如教方法。诗歌鉴赏是有其规律可循的:首先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通过诗人对意象的描写体会诗中的意境,再体验诗人当时的情感,动情朗读,最后畅谈个人感悟,激起生命意识。以表格的形式揭示这一认知规律会使思维的条理更清晰一些,但这只是思路,并不要求填空。

(1)学生按座次分成四个组,每一组主要负责一个诗节的学习。鼓励创意化的解读。教师参与进各组的合作学习,并适时给予指导。

(2)按诗节顺序各组汇报学习的情况。

“我们小组认为,第一诗节的主要意象是秋风和茅屋,风大害大„„”

“哦?哪些词语描写了风大害大?”

“比如说‘怒号’,从声音方面描写了风大,还有‘卷’、‘三重茅’,风大害大,特别是这些茅草‘飞’过江去,像雨点一样‘洒’在江郊,有的‘挂’在了高高的树梢上,有的‘沉’到了塘坳里,根本捡不回来了,害大。”

我赞许地点点头:“那你能用一个字形容一下风吗?”

“狂风。”

“老师,我觉得‘破’字比‘吹’字好,因为‘破’字一方面说明茅屋并不牢固,另一方面也能看出风大害大,茅屋被吹‘破’了。”

师:“一字千金,改得太好了。眼看着得之不易的栖身之所就这样毁于一旦,诗人的痛惜与焦急可想而知,你们组由谁来动情朗读呢?”

学生读诗,将凄惨的意境及诗人焦急的心情很好地表达了出来,但因紧张,把“长林梢”误读成“长树梢”,组内同学微有不满,有人小声订正。

师:“这位同学真不简单,竟对诗歌进行了创意化的朗读(生感激地一笑),不过,我们看看是原诗好还是改后的好?”

生:“原诗好。因为树是一棵,林是很多棵,茅草挂在很多棵高大的树的树梢上,更能体现出风大害大。”

师:“没想到一字之差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杜甫说自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看来真是不假。”

这样的幽默对话好处有三:一是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诗歌炼字的重要性;三是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学生接着汇报:“我们感悟到的是诗人处在如此凄惨境地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风狂,而是屋破,如果房屋牢固,就不怕风狂了。”

师:“有道理,我们现在住的房屋就不怕被风吹破。其他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他们组的汇报中忽略了一个关键的意象(获得大家惊奇的注视),那就是诗人自己。因为这狂风破屋的一系列惨景是诗人亲眼看到的,‘三重茅’都被风卷走了,诗人能不急得出来看看吗?他肯定会拄着拐杖,追赶被风吹得到处都是的茅草。” 掌声响起来。

我受到学生情绪的感染:“屋漏最怕连夜雨,拄杖出门快追茅。诗人是否追回了茅草呢?我们来听第二组的汇报。”

学生汇报。

“诗人唇焦口燥,一定对群童喊了很多话,我们组依据诗中情境为杜甫与群童设计了一段对话。”

杜(声音苍老):“孩子们,这是我家的茅草啊,你们怎么能当着我的面抢我家的茅草呢?”

童:“我们家的茅屋早就漏了,我捡的,说不定是我家屋上的草呢!”

童:“我妈让我出来拣柴火,没想到捡到这么多茅草!”

童:“快捡,那个诗人老头儿要追来了。”

杜:“孩子们,快把茅草还给我,我一家老小缺不了它呀!”

童:“过来了,快跑!”

童:“把他手里的茅草也抢下来!”

童:“那边有一片竹林,往那里跑。”

杜(声嘶力竭):“还给我!还给我!(自言自语)要不回来了,回家吧,唉!” 沉默,然后是热烈的掌声。

师:“公元761年,那个狂风肆虐的秋日,留下了伟大诗人杜甫的一声长叹。我们能否把这一叹的内涵用一句话说出来呢?”

“这是什么世道啊!”

“捡不回茅草,这房子可怎么修啊!”

“这些孩子不该欺负我这老头子啊!”

“没有这该死的安史之乱,老百姓的生活又何至于此呢?”

“什么时候人民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呢?”

师:“战时人不如太平犬,要真是屋漏又逢连夜雨,那可就惨了。请第三组接着汇报。” 学生汇报。

师:“你们组是怎么理解娇儿‘恶卧’的?”

“‘娇儿恶卧’是因为他感冒了,正发烧。”

“哦?何以见得?”

“你想啊,‘雨脚如麻’说明雨又急又密,‘未断绝’是说雨下了一夜,‘床头屋漏’

都没有干处了,被子肯定是湿了,而且还是像铁一样的破被,这样的被子能御寒吗?孩子能不冷吗?能不感冒发烧吗?”

“我同意他的想法,而且我想,杜甫一家当时肯定缺衣少穿,他们家也许因为没有柴火而连晚饭都没有吃上呢。”

“他们家可能穷得连米都没有。”

师:“杜甫有一首诗里形容自己是‘举家食粥米常赊’,甚至他的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过早地夭折了。作为伟大的诗人,正因为他生活在人民之中,才能真正地了解民生疾苦,才会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民生疾苦,杜甫诗中描绘的自家之苦实际上正是千千万万人民在战乱年代的真实生活的写照。你们组能把这人间地狱般的悲惨生活和诗人饱受煎熬的凄苦无奈的心境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一学生朗读。

师:“安得广厦一大间,庇我老妻娇儿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长夜难眠,盼望天亮雨停的诗人是这么想的吗?”

“不是。诗人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在困苦关头,诗人憧憬的并非是小家的安定幸福,而是天下寒土都有庇身之所。在对诗人宽广胸襟产生崇敬的同时,我们想想,怎么样才能有‘广厦千万间’呢?” 生:“国家富强了,就会有广厦千万间了。”

师:“没有大家哪有小家,只有国家这座大厦牢固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诗人不光明白这一点,而且还在诗中抒发了急切的心情和甘于牺牲的决心,这句诗是——” 全体:“呜呼,何时„„”

师:“没有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就不会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没有杜甫这种甘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就不会有今天繁荣稳定的幸福生活。从古到今,有这种精神气节的人还有哪些呢?”

生:“屈原。”

师:“‘长叹息以掩泣,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生:“周恩来。”

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错。”

生:“我认为凡是在战争中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都是这样的人。”

师:“对,为捍卫国家主权,为和平而战的都是这样的人。”

“为抗洪抢险而战,为抗击‘非典’而战的也是这样的人。”

“为申办奥运成功而欢欣鼓舞的是这样的人。”

“为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不断夺得金牌而高兴的也是这样的人。”

师:“我们大家都高兴了吗?”

“高兴了!”

师:“看来,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它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国人的血脉之中,形成一股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首诗。”

利用多媒体看动画,听配乐朗读。

三、课后反思

我认为诗歌鉴赏有两种思路:一是以思想性为主,一是以艺术性为主。在试讲这首诗时,我把炼字和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换字法呀,拖音颤音的处理呀,结果搞得学生毫无兴趣,我自己也疲惫不堪,学生也认为这样的朗读过于做作。杜甫的这首诗过于长、过于闷了,于是,我尝试着从诗歌的思想性上寻找切入点、兴奋点和共鸣点。虽然学生远离诗歌创作的时代,但它所承载的民族气脉和精神是永恒的、不变的。认识、想像、联想、判断、分析、归纳、推理、创造,这些阅读过程在我的头脑中不断地有机组合后,我形成了新的教学思路。

如今回顾这节课,我感触颇多。首先,要相信学生,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共享互动,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离开了真正的学生主体地位,这个时空就被破坏了。其次,设计不是圈套,教学设计中要为学生情感与思维的不确定性留足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推进教学进程向前发展的有利契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的创造性劳动。最后,知性的分析毕竟冷漠,而课堂上利用电脑和投影,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片段及图片供学生阅读,会创设出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初三下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初三9班14班语文教学工作。由于学校对教学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

这届毕业班,语文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并且往往成绩与实际程度不符,导致学生不愿花力气是更主要的原因。

针对如此现状,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每月举行一次的教学质量分析会,分析学情、教情。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在帮助学生提高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 根据本届学生语文成绩起点普遍低,优生不优,中、差生面广的劣势,我实施了培优补差的教学方案,以缩小优、中、差之间的差距,更好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集思广益和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关键。我们这届学生学生差生面大,普遍有“重理轻文”的心理。但是我明白,只要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比别人更投入,更用心,就能实现目标。 我们年级组有三位老师。何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的独到见解,欧阳老师对待差生那种耐心和乐观的精神都使我敬佩。平时工作中,我们常交流经验,彼此毫无保留。从备课到复习计划的制定、落实,以及时间的分配上,我们都按照整体配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大家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本学期我们年级组的合作是愉快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三.努力地抓好复习和提高成绩

初三语文总复习阶段,我们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做了以下工作:

(一) 滴水穿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

语文是语言。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每星期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报刊、文学杂志。抄写、背诵其中美文,名言警句,古诗词等,扩大知识面,加深人文底蕴,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和文学修养。引导学生学生模仿这些作品。适量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除月考作文之外,每星期一次作文,坚持每周批改,并及时反馈信息,表扬并诵读优秀文章。通过全方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一定基础。

(二)多种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成绩,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备考,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多种训练。 第一轮 课本复习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用足教材,以“本”为本,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时间以复习六册书的内容为主,然后分六次进行测试,检查复习效果,不合格者单独辅导。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做到了人人过关。

备课充分,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上课讲究方法了。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

每册课本布置抄写、背诵的任务,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

六册书的课内文言文我们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

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认真分析近几年中考考试说明及考试题,突出课文中的重点,如文言文、散文、诗歌的复习,力求贴近中考;同时又注重面的铺展,使学生明确题在课本外,能力在课本内的道理,正确指导自己的复习。

第二轮 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是重点。对每个考点,老师先给学生以理论上的指导,然后精选部分习题,老师先做,以确保题目的典型性与规范性,最后择取典型试题进行检测,力争使每个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能有较大的收获。

专项训练包括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古文化常识、诗词鉴赏等,每项复习结束都有自编配套试卷加以检测巩固。

我抽时间打印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复习提纲,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次月考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坚持以剪报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把握时代脉搏。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导学生课外自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课外文言语段阅读,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并配套自编测试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们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实词、虚词、通假、特殊文言句式等语法规则,每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轮 重点突破

1、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2、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3、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如果等到总复习再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三月中旬开始,我们就对历届众多的中考综合性试卷作了挑选,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让学生训练。每周进行一次全年级统一测试,重在训练考生考试的感觉,以免学生怯场。

4、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学生做完2004年2005年永州市中考试卷后,要求他们自己分析和总结,写一篇2006年中考语文命题预测,各抒己见。

5、作文方面,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抽出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腹有诗书气自华”。 课堂时间布置写限时作文,提高学生临场作文能力。根据各班不同情况,从审题、结构、材料、语言等方面专项突破。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步训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一步步提生学生的写作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引导每个学生寻找自己的不足,然后针对他们各自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并进行针对性的突破重难点训练,使学生在知识和技巧上能查漏补缺。

总之,初三语文教学和复习重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反馈及时迅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在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试教学。

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在我跟学生取得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心里充满感激。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感受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的快乐和对自己逐步建立的自信心;我要感谢领导和老师们,是你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支持,让我深深感受到班主任这份工作的重要与伟大,是你们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了我榜样的力量。下面我就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出总结:

一、亲近学生,倾注一片爱心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构建特殊教育事业大厦必不可少的奠基石,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生命线。每天早上和下午及课间,我都一定要到教室了解班情,观察学生作习情况,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注重和同学们建立相互理解、尊重、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注意解决他们生理及心理存在的困难。比如,学生病了,主动带他们看病取药,天气变化,提醒他们添减衣物等。我记得开学没多久,天气还比较炎热,可是一股冷空气袭来,天气突变,早上我来了教室,看到彭鹏飞同学和颜慧敏同学由于没带厚一点的外套来,冷的发抖,连忙想办法找来了厚一点的衣服,让他们穿上,可颜慧敏同学还是病倒了,我又及时赶到大药房,买来感冒药让她服下。我记忆最深刻地是今年中秋节,有几位同学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或者是经济原因不能接孩子们回家过节,同学们听了都很失落,我及时找他们谈心,跟他们讲父母劳动的艰辛,就是在节假日他们还要辛勤的工作,让孩子们理解父母,学会感恩。第二天我从家里带来了一盒月饼,让他们在中秋月圆之夜也能吃上月饼,当他们从我手中接过月饼时,都露出无比喜悦和快乐的笑容。

二、加强班级管理,协调科任老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我和陈红、刘建菊两位老师都是这学期才接任52班的教学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们发现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不高,劳动纪律和学习纪律都较差,总结主要原因是基础打得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集体凝聚力不强。根据这种情况,我首先狠抓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完善了班级制度的同时,我和两位科任老师及教导处谢主任,通过沟通协商制定“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的学习目标。低起点,就是传授新知识的起始阶段放低点,使学生听得懂,学得进。多层次,就是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高要求,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努把力就能摘个桃的学习状况,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教学,同学们在劳动纪律、学习纪律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对问题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

品学兼优的学生,任何老师都喜爱,因为在他们身上下功夫容易取得成效,教师容易获得成就感,而问题学生由于家庭、个人等因素的影响,各方面的表现均不如人意,投入的精力多而见效少。问题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自信心较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由于缺乏自信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缺乏抗干扰和免疫力,易于接受不良影响。在对待问题学生方面,我注重了五个环节,即观察了解、冷静分析、亲近关爱、帮教勉励、防止反复。总之,要透过消极的东西,看到转变的积极因素。我班的肖启发同学,开学没几天就在学校搞出几件大事,一次不接受生活老师的批评,挥拳打了老师;一次在宿舍里玩火,差点引起火灾,我及时找到他,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让他自己清醒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危害性。我还根据他字写得好的特长,安排他负责班里的黑板报,并且负责学习纪律,希望扬其所长,给他提供展现自己进步的机会和条件,从而达到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事实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我们许多学生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肖启发、李健同学劳动积极,喜欢体育活动,许小海爱书画,康宇凡和颜慧敏绘画更是充满童趣,每次看到他们活跃地赛场上,沉醉在书画里,我都大声为他们加油、喝采,鼓励他们勇敢地走下去。他们也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从而激发他们的自爱、自尊、自信。这学期校运动会我们班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书画比赛一个第一名、两个第二名和两个第三名的好成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无形中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五、加强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除了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努力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是极为重要的。主动争取和依靠家长配合教育学生,不仅是班主任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也是班主任责无旁贷的任务。

我平时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家长对学生和班主任工作的建议和要求,以便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并督促学生在家里养成爱学习、多帮父母干活的好习惯,理解父母,学会感恩。

总之,我们特殊学校的班主任工作要做到腿勤、眼勤、嘴勤、耳勤、手勤、脑勤,通过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走入家庭、社会,勤与学生沟通,勤向科任老师了解,勤同学生家长联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改变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才能引导班集体不断进步。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班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工作中也增强了管理班级的能力,这也将鼓舞着我迈向新的起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

一、课前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所写的一首抒发社稷理想的名篇。此诗前三节叙写了狂风暴雨对简陋茅屋的破坏以及由此而给生活在茅屋里的人们(自己及家人)带来的凄苦和无奈,可谓字字血,声声泪,描写很见功力。最后一节诗人跳出个人生活的不幸,抒发了“广夏庇寒士”、“受冻死亦足”的崇高理想,从而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这首诗也有其现实意义,它会激励战争年代的人们,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它也会让和平年代的人们珍惜现有的稳定与繁荣,增强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群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他们没有苦难生活的经历,他们甚至无法理解苦难。喜欢简单的事物,追求美好的东西是他们思想的主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对于他们的欣赏眼光来说,是显得太冗长了,太晦暗了。怎样才能让他们进入情境,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呢?我把感悟诗歌主题,体会作者胸怀作为此课教学目标。有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有了对诗人精神的崇敬,他们才会欣赏这首诗,才会产生忧患意识,产生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些,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

二、课中呈现

1.情境演示法 揭示主题

实验操作法在语文课上比较少用,但它直观、易于演示,往往更能说明问题。道具很简单:一个倒扣着的空粉笔盒,里面放两枝粉笔;一个倒扣着的铁缸子,里面也放两枝粉笔;一根木棍。操作也很简单:各自敲打,观看结果。据此推出如下思维主线:粉笔盒——茅屋——弱国;铁缸子——大厦——强国;木棍敲打——风雨侵袭——战争破坏;粉笔碎与不碎——人民的不同命运。得出的结论是:国家不稳固,人民会饱受战乱之苦;国家稳固,人民就可以安居乐业。

这是对诗歌主题的一个深入浅出的渗透,以此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为学生最终接受此诗承载的民族气脉和精神打下铺垫。但前提是学生对杜甫及安史之乱的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课前我们复习了《春望》这首诗。

2.谈话法导入 引入情境

“我们现在的国家稳固吗?”

学生会心地微笑,声音洪亮:“稳固!”

“可实际上我们的国家曾经战事连绵,我们的祖先经常多灾多难。那是公元761年的秋天,大唐的安史之乱已长达6年之久了,真正是民不聊生,哭声震天。随难民几经坎坷,流落到成都,又几番奔波,在浣花溪畔搭了一间简陋的茅草屋,一家人才得以在战乱年代有了一间弥足珍贵的栖身之所的诗人杜甫,这不,又遇到了难处,什么难处呢?还是让我们走进他的茅屋去看一看吧。“

对比往往更能揭示主题,幸福的人面对苦难的人生会产生触目惊心的感觉,从而更加珍惜拥有的幸福。

3.初读课文 疏通字词

这是一首歌行体长诗,生字生词较多,让四名同学分节朗读此诗,纠正字音,疏通词义,最后齐读一遍,加深感知。

这是本节课目标达成的关键环节,它除了要为后面的精读感悟打好基础外,还承载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作用。很多课,教师教学设计精当,可课堂气氛却不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课堂伊始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学生紧张,教师着急,于是草草走了过场。此时,教师要善于等待,语言的空白并不代表思维的停顿,我们要给学生思考和鼓足勇气的时间。另外,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最好也来源于学生,如学生提出对“踏里裂”不理解,问其他学生,也均摇头,这时教师最好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可问:“‘踏’你理解不?”“理解,蹬,不老实。”“‘裂’你理解不?”“理解,裂开,裂了。”“因为‘恶卧’,‘娇儿’把什么踏裂了?”“被里。”“这下你理解了吗?”“理解了。”学生自己解决了所提的问题,教师再给予适时的鼓励,会使他因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

4.精读诗文 感悟主题

教知识不如教方法。诗歌鉴赏是有其规律可循的:首先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通过诗人对意象的描写体会诗中的意境,再体验诗人当时的情感,动情朗读,最后畅谈个人感悟,激起生命意识。以表格的形式揭示这一认知规律会使思维的条理更清晰一些,但这只是思路,并不要求填空。

(1)学生按座次分成四个组,每一组主要负责一个诗节的学习。鼓励创意化的解读。教师参与进各组的合作学习,并适时给予指导。

(2)按诗节顺序各组汇报学习的情况。

“我们小组认为,第一诗节的主要意象是秋风和茅屋,风大害大„„”

“哦?哪些词语描写了风大害大?”

“比如说‘怒号’,从声音方面描写了风大,还有‘卷’、‘三重茅’,风大害大,特别是这些茅草‘飞’过江去,像雨点一样‘洒’在江郊,有的‘挂’在了高高的树梢上,有的‘沉’到了塘坳里,根本捡不回来了,害大。”

我赞许地点点头:“那你能用一个字形容一下风吗?”

“狂风。”

“老师,我觉得‘破’字比‘吹’字好,因为‘破’字一方面说明茅屋并不牢固,另一方面也能看出风大害大,茅屋被吹‘破’了。”

师:“一字千金,改得太好了。眼看着得之不易的栖身之所就这样毁于一旦,诗人的痛惜与焦急可想而知,你们组由谁来动情朗读呢?”

学生读诗,将凄惨的意境及诗人焦急的心情很好地表达了出来,但因紧张,把“长林梢”误读成“长树梢”,组内同学微有不满,有人小声订正。

师:“这位同学真不简单,竟对诗歌进行了创意化的朗读(生感激地一笑),不过,我们看看是原诗好还是改后的好?”

生:“原诗好。因为树是一棵,林是很多棵,茅草挂在很多棵高大的树的树梢上,更能体现出风大害大。”

师:“没想到一字之差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杜甫说自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看来真是不假。”

这样的幽默对话好处有三:一是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诗歌炼字的重要性;三是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学生接着汇报:“我们感悟到的是诗人处在如此凄惨境地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风狂,而是屋破,如果房屋牢固,就不怕风狂了。”

师:“有道理,我们现在住的房屋就不怕被风吹破。其他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他们组的汇报中忽略了一个关键的意象(获得大家惊奇的注视),那就是诗人自己。因为这狂风破屋的一系列惨景是诗人亲眼看到的,‘三重茅’都被风卷走了,诗人能不急得出来看看吗?他肯定会拄着拐杖,追赶被风吹得到处都是的茅草。” 掌声响起来。

我受到学生情绪的感染:“屋漏最怕连夜雨,拄杖出门快追茅。诗人是否追回了茅草呢?我们来听第二组的汇报。”

学生汇报。

“诗人唇焦口燥,一定对群童喊了很多话,我们组依据诗中情境为杜甫与群童设计了一段对话。”

杜(声音苍老):“孩子们,这是我家的茅草啊,你们怎么能当着我的面抢我家的茅草呢?”

童:“我们家的茅屋早就漏了,我捡的,说不定是我家屋上的草呢!”

童:“我妈让我出来拣柴火,没想到捡到这么多茅草!”

童:“快捡,那个诗人老头儿要追来了。”

杜:“孩子们,快把茅草还给我,我一家老小缺不了它呀!”

童:“过来了,快跑!”

童:“把他手里的茅草也抢下来!”

童:“那边有一片竹林,往那里跑。”

杜(声嘶力竭):“还给我!还给我!(自言自语)要不回来了,回家吧,唉!” 沉默,然后是热烈的掌声。

师:“公元761年,那个狂风肆虐的秋日,留下了伟大诗人杜甫的一声长叹。我们能否把这一叹的内涵用一句话说出来呢?”

“这是什么世道啊!”

“捡不回茅草,这房子可怎么修啊!”

“这些孩子不该欺负我这老头子啊!”

“没有这该死的安史之乱,老百姓的生活又何至于此呢?”

“什么时候人民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呢?”

师:“战时人不如太平犬,要真是屋漏又逢连夜雨,那可就惨了。请第三组接着汇报。” 学生汇报。

师:“你们组是怎么理解娇儿‘恶卧’的?”

“‘娇儿恶卧’是因为他感冒了,正发烧。”

“哦?何以见得?”

“你想啊,‘雨脚如麻’说明雨又急又密,‘未断绝’是说雨下了一夜,‘床头屋漏’

都没有干处了,被子肯定是湿了,而且还是像铁一样的破被,这样的被子能御寒吗?孩子能不冷吗?能不感冒发烧吗?”

“我同意他的想法,而且我想,杜甫一家当时肯定缺衣少穿,他们家也许因为没有柴火而连晚饭都没有吃上呢。”

“他们家可能穷得连米都没有。”

师:“杜甫有一首诗里形容自己是‘举家食粥米常赊’,甚至他的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过早地夭折了。作为伟大的诗人,正因为他生活在人民之中,才能真正地了解民生疾苦,才会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民生疾苦,杜甫诗中描绘的自家之苦实际上正是千千万万人民在战乱年代的真实生活的写照。你们组能把这人间地狱般的悲惨生活和诗人饱受煎熬的凄苦无奈的心境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一学生朗读。

师:“安得广厦一大间,庇我老妻娇儿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长夜难眠,盼望天亮雨停的诗人是这么想的吗?”

“不是。诗人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在困苦关头,诗人憧憬的并非是小家的安定幸福,而是天下寒土都有庇身之所。在对诗人宽广胸襟产生崇敬的同时,我们想想,怎么样才能有‘广厦千万间’呢?” 生:“国家富强了,就会有广厦千万间了。”

师:“没有大家哪有小家,只有国家这座大厦牢固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诗人不光明白这一点,而且还在诗中抒发了急切的心情和甘于牺牲的决心,这句诗是——” 全体:“呜呼,何时„„”

师:“没有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就不会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没有杜甫这种甘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就不会有今天繁荣稳定的幸福生活。从古到今,有这种精神气节的人还有哪些呢?”

生:“屈原。”

师:“‘长叹息以掩泣,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生:“周恩来。”

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错。”

生:“我认为凡是在战争中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都是这样的人。”

师:“对,为捍卫国家主权,为和平而战的都是这样的人。”

“为抗洪抢险而战,为抗击‘非典’而战的也是这样的人。”

“为申办奥运成功而欢欣鼓舞的是这样的人。”

“为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不断夺得金牌而高兴的也是这样的人。”

师:“我们大家都高兴了吗?”

“高兴了!”

师:“看来,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它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国人的血脉之中,形成一股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首诗。”

利用多媒体看动画,听配乐朗读。

三、课后反思

我认为诗歌鉴赏有两种思路:一是以思想性为主,一是以艺术性为主。在试讲这首诗时,我把炼字和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换字法呀,拖音颤音的处理呀,结果搞得学生毫无兴趣,我自己也疲惫不堪,学生也认为这样的朗读过于做作。杜甫的这首诗过于长、过于闷了,于是,我尝试着从诗歌的思想性上寻找切入点、兴奋点和共鸣点。虽然学生远离诗歌创作的时代,但它所承载的民族气脉和精神是永恒的、不变的。认识、想像、联想、判断、分析、归纳、推理、创造,这些阅读过程在我的头脑中不断地有机组合后,我形成了新的教学思路。

如今回顾这节课,我感触颇多。首先,要相信学生,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共享互动,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离开了真正的学生主体地位,这个时空就被破坏了。其次,设计不是圈套,教学设计中要为学生情感与思维的不确定性留足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推进教学进程向前发展的有利契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的创造性劳动。最后,知性的分析毕竟冷漠,而课堂上利用电脑和投影,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片段及图片供学生阅读,会创设出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相关文章

  • 2011-2012年九年级班主任下期工作计划
  • 2012年上期初三102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黄加顺 一.指导思想 结合九年级的特殊性,在初中最后关键的第一学期,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方面.要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集体意识教育.班风学风建设等方面为班级工 ...查看


  • 2011-2012年九年级班主任下期工作计划 1
  • 2012-2013年九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结合九年级的特殊性,在初中最后关键的第一学期,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方面.要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集体意识教育.班风学风建设等方面为班级工作的重点 ...查看


  • 初一下期期末家长会交流资料
  •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初一下期期末家长会交流资料 幸奠华 有人这样形容初中三年的学习状况, "初一差距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 此话不一定正确 ...查看


  • 2017年下期初三家长会活动方案
  • 2017年下学期初三家长会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让初三学生快速适应初三生活,增强学习的紧迫感,特组织本次家长会.通过家长.老师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活动,实现家校沟通,共同促进! 二.领导小组: 组 长:陈刚(统筹本次家长会全盘工作) ...查看


  • 初三下期开学第一课
  • 初三下期开学第一课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祝贺大家,从现在开始,你们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其次,让我们感谢一个"缘"字,重新分班,是缘分让我们走在一起,这里有老师和同学们的缘分,也有同学和同学之间的缘分.&quo ...查看


  • 王上纯老师师德标兵推荐材料
  • 关于推荐王上纯老师为永兴县"师德标兵"的事迹材料 王上纯同志是我校一名优秀的教师,现年48岁,中学一级教师,大学专科毕业.他自1983年踏上工作岗位29年来,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无私奉献,默默耕耘. 一.该 ...查看


  • 以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管理班级出效益
  • 以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管理班级出效益 --初三下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潘小军 0701班从进入初三以来,班级的劣势逐渐显现出来:各学科优势学生群体小,不能形成同学间学习辐射带动作用:理科学习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少,没有学科尖子:男生弱女生强的态势进一步 ...查看


  • 2016-2017学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担任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任务.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毕业班的科任教师,开学初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2017年中考历史与社会考纲,认 ...查看


  • 九年级计划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组 工 作 计 划 金秋送爽,新期伊始.为了确保本届中考获得全面大丰收,本期将以学生德育为主导,以教学质量为重点,加强班级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序的教学常规,安全的学习环境,积极推进教育教学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