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品老子之鱼不可脱于渊

道德经第三十四至三十六章都是论“道”的篇章。在《道德经》中,核心是“道”,而道,有形而上的道,即抽象的、概念的道,它包括一切事物的根源和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形无相,自有永有,不可言说。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有一句话“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是对道的另一种诠释。除了形而上的道,更有形而下的道,即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世间法则,可以是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规律,可以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方式方法。无论是形而上的道,还是形而下的道,都是“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老子提出了道的辩证关系,“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提出了道的“柔弱胜刚强”的世间法则。得出了“鱼不可脱于渊”的结论。

结合教育教学现状,实际上现在很多做法,都是在“竭泽而渔”。据一项调查显示,学生85%以上,喜欢到学校,但不喜欢进教室,50%左右喜欢读书但不喜欢学习。中国孩子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快速衰减。我的女儿未上学之前,曾问过我“为什么树都是圆的?”“电视上说水是透明的,那为什么倒在脸盒里的水我们能看见?”等等我现在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但中学以后,问题则是“今天吃什么?”“学校什么时候能放假?”等等我可以随口就回答的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不难发现,小学生对课堂提问是“小手如林”,甚至会站在凳子上喊“我来!我来!”。初中则是老师点着名回答,到了高中,点了名也可能不回答。老师也干脆不找学生回答了,常常自问自答。答问尚且如此,学生提出问题则更不用说了。据报道,一个外国考察团到我国一个发达城市的学校(估计肯定是当地乃至全国有名的学校)听课,下课时,中国陪同人员问老外的感受,老外想了想说“你们的学生对每个问题都会回答了,那还要上课干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常规的课应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

也许我们和他们的做法都是对的,都是“鱼不可脱于渊”的体现,只不过他们想养的鱼是鲨鱼或者说是自然鱼,我们想养的是观赏鱼。于是,我们提供的是怎样提高成绩的“渊”,因为成绩高了,就像鱼长的漂亮一样,养鱼的人和买鱼的人见了都会高兴,不会去管鱼儿们是否自在高兴和健康成长。而他们则提供了怎样生存发展的“渊”。只要鱼儿们高兴了,让他们自己去适应和寻找生存发展的空间。

一部老子,“横看成岭侧成峰”,道家从中悟出养生修行之道,皇家从中悟出治国之道,兵家从中悟出带兵之道,学问家从中悟出治学之道。我则从中得到一些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孤鸿影 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道德经第三十四至三十六章都是论“道”的篇章。在《道德经》中,核心是“道”,而道,有形而上的道,即抽象的、概念的道,它包括一切事物的根源和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形无相,自有永有,不可言说。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有一句话“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是对道的另一种诠释。除了形而上的道,更有形而下的道,即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世间法则,可以是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规律,可以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方式方法。无论是形而上的道,还是形而下的道,都是“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老子提出了道的辩证关系,“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提出了道的“柔弱胜刚强”的世间法则。得出了“鱼不可脱于渊”的结论。

结合教育教学现状,实际上现在很多做法,都是在“竭泽而渔”。据一项调查显示,学生85%以上,喜欢到学校,但不喜欢进教室,50%左右喜欢读书但不喜欢学习。中国孩子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快速衰减。我的女儿未上学之前,曾问过我“为什么树都是圆的?”“电视上说水是透明的,那为什么倒在脸盒里的水我们能看见?”等等我现在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但中学以后,问题则是“今天吃什么?”“学校什么时候能放假?”等等我可以随口就回答的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不难发现,小学生对课堂提问是“小手如林”,甚至会站在凳子上喊“我来!我来!”。初中则是老师点着名回答,到了高中,点了名也可能不回答。老师也干脆不找学生回答了,常常自问自答。答问尚且如此,学生提出问题则更不用说了。据报道,一个外国考察团到我国一个发达城市的学校(估计肯定是当地乃至全国有名的学校)听课,下课时,中国陪同人员问老外的感受,老外想了想说“你们的学生对每个问题都会回答了,那还要上课干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常规的课应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

也许我们和他们的做法都是对的,都是“鱼不可脱于渊”的体现,只不过他们想养的鱼是鲨鱼或者说是自然鱼,我们想养的是观赏鱼。于是,我们提供的是怎样提高成绩的“渊”,因为成绩高了,就像鱼长的漂亮一样,养鱼的人和买鱼的人见了都会高兴,不会去管鱼儿们是否自在高兴和健康成长。而他们则提供了怎样生存发展的“渊”。只要鱼儿们高兴了,让他们自己去适应和寻找生存发展的空间。

一部老子,“横看成岭侧成峰”,道家从中悟出养生修行之道,皇家从中悟出治国之道,兵家从中悟出带兵之道,学问家从中悟出治学之道。我则从中得到一些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孤鸿影 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南桥新城宜居宜业 "上海之鱼"画龙点睛
  • "上海之鱼"效果图 近年来,上海郊区新城建设可谓日新月异,并取得了阶段性辉煌成果."十二五"期间,本市仍将着力建设奉贤.嘉定.青浦.松江等七大新城,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优的宜居之地,有效减轻中心城区 ...查看


  • 游向高原的鱼11.10
  • "游向高原的鱼"写作训练 渤海的一条鱼逆流而上它一会儿越过浅滩,一会儿冲过急流,穿过湖泊中层层的渔网,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它不停地游,最后越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冰川. 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就被冻 ...查看


  • [庄子]庚桑楚
  • 庚桑楚 [题解] "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 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至&qu ...查看


  • [午夜巴黎]如何成为漏网之鱼
  • 午夜的巴黎,时空交错,亡灵悉至. 在虚无主义者和怀疑论者伍迪•艾伦的手里,时间是可以反复折叠打开的.只要你站在巴黎街头等待一场细雨,或者跳上一辆极度不安分的汽车,你就会逃离这个成规陋俗压迫的世界,成为一条漏网之鱼. 1920年代的巴黎,想象 ...查看


  •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 2003年第3期 N0.3.2003 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易经>.<老子&g ...查看


  • 老子与道教
  • #道教研究# 老子与道教 宫哲兵 提 要:老子认为, 为学是求知识, 为道是求智慧.真正的智慧是超理性.超逻辑的一种体验方式, 只有通过为道的方法才能悟道.老子的道, 与基督教的上帝是极其接近的概念.道是非人格化.非神的上帝, 而上帝是人格 ...查看


  • 老子.孔子的愚民思想特点
  • 摘 要:通过对老子.孔子的学说分析来论述其愚民思想特点.当前,无论是出于对民族性的剖析,或是出于对历史的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研究为政治国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老子:孔子:愚民思想特点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 ...查看


  • [老子]的散文艺术.doc
  • 分类号 编号 <老子>的散文艺术 (xx大学函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申请学位: 院 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学 号: 指导老师: 二OO六年九月二十日 X 大学 Xx 大学函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老子& ...查看


  • 帛书[老子]通释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章
  •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热)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撱(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对于此章,很多人认为是毫无联系的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