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的至情论及其散文创作

第22卷第4期

2006年9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ansuLianhe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22,No.4Sept.2006

归有光的“至情论”及其散文创作

吴永萍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甘肃兰州)

【摘

要】归有光所提出的“匹夫匹妇以为当然,“,精神。正是基于对人间至情的珍视,,并真诚地加以赞美,,、乡曲应酬、经世致用三类作品之中,而以【关

;理论与创作

2A  【文章编号】16722707X(2006)0420037204

TheTheoryof“TrulyAffection”byGuiYouguangandHisEssays

WUYong2ping

(TheLibrary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Thetheoryof“trulyaffections”proposesbyGuiYouguangasinhissay“theaffectionbetweenmanandwomanisthebesttreasureintheworldwhichistakenforgrantedbypeople”wasentitledtohavethecharacteristicsoftimesandcreation.Basedonthecherishingoftrulyaffections,GuiYouguangextendedhistheoryintodifferentemotionsofhumani2tywithoutanyhesitationandalsogavethemhighpraise.Asaresult,hewrotemanyessayswhichweredeeplyemotional.Histheorywasdetailedinhisworkswhichwereaboutthelovebetweenfamilymembers,socialactivitiesintownandsomecriticismofthecurrenteventsandgovernments.Specialfeaturesweregreatlyreflectedinhisessaysaboutloveinfamilies.

Keywords:GuiYouguang;essay“;trulyaffection”;theoryandcreation

一、归有光的“至情论”

归有光散文远承司马迁《史记》文风而能得其神理,后继韩愈、欧阳修散文余绪而更显宽泛,向

下则开方苞、姚鼐等桐城派散文先河,尤其注重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16世纪以降,明代诗文领域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归有光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过分强调法度格调,从而陷入拟古窠臼的弊端,以自己清新和富于真情的散文创作起而反对拟古主义文风。归有光认为,学习古人文章必须“有意于以神求之”,传递人性中的至情[1]。《与沈敬甫》云“: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谓悼叹耳!”矛头直指当时主盟文坛的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批判的锋芒尤为尖锐。

【收稿日期】2005205209

在《项思尧文集序》中,归有光直斥王世贞“: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

颉颃;而世道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1]晚年的王世贞折服于归氏的散文造诣,作《归太仆赞并序》曰“:先生于古文词,虽出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2]超然当名家矣。”

归有光一生命运多舛,经历坎坷。一方面,科场、仕途的淹蹇使他长期以读书授徒为业而名播四方,并为他精益求精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科考的经历也磨练了他八股制义的文笔,而能融于古文写作中,形成理路分明、简洁凝炼的创作风格。另一方面,家庭生活屡遭变故,使归有光倍受情感的折磨。幼年丧母的不

【作者简介】吴永萍(1971-),女,甘肃定西人,西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37—

幸、壮年丧妻的悲凉和老年丧失儿女的创痛使他对人间“至情”有着尤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使其散文倍添深挚浓郁的感情色彩。对人生意义和文学价值的重新思考,必然引出迥异于前人的结论。陈建华先生认为“:归有光所以能写出《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感人至深、久诵不衰的作品,正是与对‘道’是‘天下之至情’的认识有关。如此注意日

[3]常琐事的描写,已包涵着对人生的新理解。”归

二、归有光散文之“至情”

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广涉经史子集各部。

纵观归氏文集,无论家庭亲情散文、乡曲应酬之作,还是经世致用之文,归有光纯厚恳挚的性情和严谨的创作态度一以贯之,以真感情发为文章的“至情论”“言必由衷,、题材所囿,抒[6];经世,以对世运民情的真、真性情,下笔行文各臻其妙;家庭亲情散文则包涵着归有光对“匹夫匹妇”之情乃“天下之至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深刻理解,是归氏散文突破前代大家而独树一帜,并以挚诚的情感保持文学的生命原动力,从而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秘诀之所在。

(一)乡曲应酬之作

归有光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篇应酬文字,虽然文章形式属于应酬,但其创作的动机、目的和感情的投入与一般文学创作并无二致。如《李南楼行状》,文章写法一如记叙文,叙事凄恻哀婉,能在行状中变体而抒写真情。又如《赵汝渊墓志铭》,文中虽记叙家世谱系,后附铭文,而文体谨严,文字极简洁、高古,体现出“古文家的真功

[7]夫”。再如《见村楼记》云“: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怅者久之。”全文层次分明,文字雅洁,追忆与亡友的深挚友情自然亲切。乡曲应酬之作一如既往地体现出归有光散文的“至情”,于不经意间情感自然流露,欢愉凄恻之情溢于言外。

(二)经世致用之文尽管归有光一生地位寒微,但他始终关心着国运民情,表现出对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归有光经世致用的思想抱负,饱含着治世的热情,构成了他文学创作、学术思想和道德操行的整体,由此所反映出的高洁品质与他的散文创作密切相关。例如在自然灾害和寇患面前,归有光奋身参加防范,真切关心民瘼,并不以地位低微而放弃条陈世务的机会。如“其所著《三江》《水利》

[2]

等篇,南海海公用其言,全活江省生灵数十万”。《御倭议》《上总制书》等文,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所述情状令人触目惊心,其御倭方略被采纳后,收效显著。此类文章条理清晰,分析深入浅出,以铿锵的文词表现出一位有识之士拳拳爱国爱民之

有光对情感与众不同的理解就在于充分关注和欣赏“匹夫匹妇”的“至情”。夫妻、父子、父女之情的价值,直言不讳、,并引起,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基于对人间至情的珍视,归有光才能毫不吝惜地将“至情”延伸至人性中的各类情感,并真诚地加以赞美,从而创作出大量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

“夫惟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是天下之至情”,至情首先是家庭亲情[2]。《与王子敬四首》云“:儿子圹志,附去二通,其一与子钦。去年令读《骚》,即此时也。兼以时序相感,痛不忍言。此亦至情,尝为人所嘲笑,岂皆无心人者哉?”父亲痛悼亡儿乃天经地义的人间“至情”,却遭人嘲笑,无奈的叹息中包含着无限的伤痛和愤慨。朋友之情亦为至情。《与徐子与三首》其一云“:尊使还后,复与仲尉所领手教,感荷至情。”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援助,也是至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理想状态《:与曹含斋编修二首》如是说“:人之相逢也观乎其情……苟其可以与之不待其求,可以求之不待其与,此可以言至情矣。”

钱基博先生指出:归有光突破前代大家、独树一帜的秘诀在于家常琐屑中蕴涵至情,以极挚之情出于极淡之笔“至有光出,,而专致力于家常琐屑之描写;其尤恻恻动人者,如《先妣事略》《归府君墓志铭》《寒花葬志》《项脊轩志》诸文,悼亡念存,极挚之情,而写以极淡之笔,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笔人人所无,而所以成其为震川之

[4]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境也。”钱谦益《列朝

诗集小传》记载:“熙甫重平生知己,每叙张文隐

[5]事,辄为流涕。”归有光性情之真挚,由此可见一

斑。以真感情发为文章,是归有光散文的动人之处,也奠定了归有光不可或缺的文学史地位。—38

情。在长兴县令任上颁发的《长兴县编审告示》,则以义正辞严的语词对剥害百姓的大户发出严正的警告,表现出归有光刚正不阿、廉洁不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贞女论》中,归有光对违反人性的道学予以猛烈的抨击,表现出不随流俗,独立谨严的治学精神。这种精神与他注重人间“至情”的散文风格一脉相承。在经世致用类散文中,归有光散文之“至情”一以贯之。

(三)家庭亲情散文

归有光散文作品大量抒写家庭亲情,体裁所限。有墓志,如《亡儿a志》;有祭文,如;;,赞》;有事略《等。这类散文,,往往选取自己印象最深、最能体现“至情”的言行来写,体现出归文对亲情的珍视,在中国古代同类文体中极为罕见。尽管中国古代文学有着非常深厚和源远流长的抒情传统,但如归氏在散文中如此持久、集中地专注于家庭、亲情的抒写,却是别具一格。从归有光散文可以看出,在其一生中,母亲、妻子、儿女是他的至爱;夫妻、父(母)子之情在他眼里是最为挚诚的人间“至情”。抒发夫妻深情与父母、儿女真情的文章有着一致的风格,即所谓“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归氏家庭亲情类散文,几乎均属回忆性散文,美好的人与事早已消逝,旧事重提,尤其牵动心弦。人是个体的,富于情感和生命的体验。归文所抒发的与人伦亲情密切相关、细微而贴切的生活感受,因其生动的细节、深挚的情感打动了有明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晚清古文名家林纾盛赞归文“:琐琐

[8]

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并认为归有光能够把家庭琐事纳入“轩”内,不至散漫繁赘,而使之融为一体,尤得欧阳修法乳,得古文之精义,在具体表述上又别开生面。现代国学大师钱穆称许归有光为有明一代“懂得文学真趣”“、获古人文学真传”的极少数人之一,并认为家庭琐事、日常生活的描写,是归有光成为明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的关键所在。

归有光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极为有限。他笔下所写母亲的慈爱,多来自老仆的回忆和幼年时依稀感受到的母亲的严格,更多表现为一种人生的缺撼。母爱的缺失使他倍加珍视这份亲情。《项脊轩志》写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娘以指扣

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口语化的语言描摹

出母亲生动鲜活的慈母情态。《先妣事略》写母亲的勤劳精明“: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文中追怀母亲去世时凄恻伤恸的场面“: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文末由衷悲叹“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伯妣徐孺人权厝志》双,。,而始获一第,,。”悔疚中固,但父子深情溢于言表。

在妻儿身边,归有光的情感温馨而实在。他由衷地以妻儿为自豪,视之为人生的支柱和幸福的来源。《请敕命事略》云“:生平于世无所得意,独有两妻之贤。”《与沈敬甫七首》云“:吾妻之贤,虽史传所无。”对妻子的赞誉不加掩饰。《思子亭记》云“: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儿来时九岁,今十六矣,诸弟少者三岁,六岁,九岁。此余生平之乐事也。”然而,令他倍感欣慰的亲人却都未能和他相守终身,在他的生命旅程中,打下了伤痛的印记。《寒花葬志》在对寒花不幸早逝的叹惋哀悼中寄寓着对先妻魏氏的无尽思念。《项脊轩志》结尾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亡妻手植之树业已郁郁葱葱,植树之人却奄然久去,人去树存,睹树思人,孤苦凄凉,表面的平静中萦绕着哀而不绝的余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亡儿a孙圹志》《思子亭记》均为悼念十六岁夭亡的长子而作。前篇历述亡儿生前的历历往事,追述爱子在病中体贴父母的感人情景,絮絮道来,泣泪交加,字字句句浸透着歉疚、悔恨的骨肉至情。后篇长歌当哭,如痴如愚,竟“相信”守冢人“薄暮见儿衣绿衣,在厅堂中”,幻想“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看似平静的叙写中涌动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与创痛。《女如兰圹志》抒写女儿如兰未得到自己特别爱抚的痛悔“:予以其有母也,弗甚加抚,临死乃一抱焉。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女二二圹志》记述女二二亡于意外,哀痛之情溢于言外“:及予出门,二二尚跃入予怀中也……予乙未以来,多在外,吾女生既不知,而死又不及见,可哀也已。”家庭亲情类散文尤其以浓郁的人间“至情”拓宽了散文的题材领域,为传统散文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开拓意义。

—39

在归有光散文接受史中,明末清初的钱谦益、黄宗羲以通观中国散文史的眼光,最早确立了归有光极高的文学史地位,为归有光散文的接受打开了重要通道。黄宗羲誉其文为“明文第一”;钱谦益《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对归有光推崇备至:“其畅也,其厉也,其洁也,学者举不能知,而先生

[2]

独深知而自得之。”并以归有光为“导夫先路”的前辈,指出了归氏散文的渊源、承传和精益求精的艺术特点。清代著名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序》中,从明代散文发展的角度肯定归有光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下无真文章百数十年远不测之旨,,,不相沿袭,。”[2]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概括出归有光散文的艺术魅力“: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

[1]

之外,嗟叹之,淫佚之,自不能已已。”方苞《书震川先生文集后》云“:震川之文,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不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

[2]

法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选注《归有光文》的胡怀琛先生认为“桐城文”之平淡处,确是出于归

有光;但“桐城文”之缺乏真情实感、力避俚俗,却

与归有光散文的富于真情、不避俚俗大相径庭。

总之,人生琐屑中蕴涵人间之“至情”,使归有光散文尤为恻恻动人,也是奠定了归有光文学史地位的关键之所在。

【注释】

①a:,].归有光散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5.

[2]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1.[3]陈建华.中国江浙地区14至17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4]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5]胡怀琛选注.归有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

二十三年.

[6]沈新林.论归有光的乡曲应酬之作[J].南京航空航天

大学学报,2004.

[7]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四卷[C].济南:山东教

育出版社,1985.

[8]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责任编辑:马争朝]

—40—

第22卷第4期

2006年9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ansuLianhe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22,No.4Sept.2006

归有光的“至情论”及其散文创作

吴永萍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甘肃兰州)

【摘

要】归有光所提出的“匹夫匹妇以为当然,“,精神。正是基于对人间至情的珍视,,并真诚地加以赞美,,、乡曲应酬、经世致用三类作品之中,而以【关

;理论与创作

2A  【文章编号】16722707X(2006)0420037204

TheTheoryof“TrulyAffection”byGuiYouguangandHisEssays

WUYong2ping

(TheLibrary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Thetheoryof“trulyaffections”proposesbyGuiYouguangasinhissay“theaffectionbetweenmanandwomanisthebesttreasureintheworldwhichistakenforgrantedbypeople”wasentitledtohavethecharacteristicsoftimesandcreation.Basedonthecherishingoftrulyaffections,GuiYouguangextendedhistheoryintodifferentemotionsofhumani2tywithoutanyhesitationandalsogavethemhighpraise.Asaresult,hewrotemanyessayswhichweredeeplyemotional.Histheorywasdetailedinhisworkswhichwereaboutthelovebetweenfamilymembers,socialactivitiesintownandsomecriticismofthecurrenteventsandgovernments.Specialfeaturesweregreatlyreflectedinhisessaysaboutloveinfamilies.

Keywords:GuiYouguang;essay“;trulyaffection”;theoryandcreation

一、归有光的“至情论”

归有光散文远承司马迁《史记》文风而能得其神理,后继韩愈、欧阳修散文余绪而更显宽泛,向

下则开方苞、姚鼐等桐城派散文先河,尤其注重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16世纪以降,明代诗文领域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归有光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过分强调法度格调,从而陷入拟古窠臼的弊端,以自己清新和富于真情的散文创作起而反对拟古主义文风。归有光认为,学习古人文章必须“有意于以神求之”,传递人性中的至情[1]。《与沈敬甫》云“: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谓悼叹耳!”矛头直指当时主盟文坛的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批判的锋芒尤为尖锐。

【收稿日期】2005205209

在《项思尧文集序》中,归有光直斥王世贞“: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

颉颃;而世道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1]晚年的王世贞折服于归氏的散文造诣,作《归太仆赞并序》曰“:先生于古文词,虽出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2]超然当名家矣。”

归有光一生命运多舛,经历坎坷。一方面,科场、仕途的淹蹇使他长期以读书授徒为业而名播四方,并为他精益求精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科考的经历也磨练了他八股制义的文笔,而能融于古文写作中,形成理路分明、简洁凝炼的创作风格。另一方面,家庭生活屡遭变故,使归有光倍受情感的折磨。幼年丧母的不

【作者简介】吴永萍(1971-),女,甘肃定西人,西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37—

幸、壮年丧妻的悲凉和老年丧失儿女的创痛使他对人间“至情”有着尤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使其散文倍添深挚浓郁的感情色彩。对人生意义和文学价值的重新思考,必然引出迥异于前人的结论。陈建华先生认为“:归有光所以能写出《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感人至深、久诵不衰的作品,正是与对‘道’是‘天下之至情’的认识有关。如此注意日

[3]常琐事的描写,已包涵着对人生的新理解。”归

二、归有光散文之“至情”

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广涉经史子集各部。

纵观归氏文集,无论家庭亲情散文、乡曲应酬之作,还是经世致用之文,归有光纯厚恳挚的性情和严谨的创作态度一以贯之,以真感情发为文章的“至情论”“言必由衷,、题材所囿,抒[6];经世,以对世运民情的真、真性情,下笔行文各臻其妙;家庭亲情散文则包涵着归有光对“匹夫匹妇”之情乃“天下之至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深刻理解,是归氏散文突破前代大家而独树一帜,并以挚诚的情感保持文学的生命原动力,从而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秘诀之所在。

(一)乡曲应酬之作

归有光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篇应酬文字,虽然文章形式属于应酬,但其创作的动机、目的和感情的投入与一般文学创作并无二致。如《李南楼行状》,文章写法一如记叙文,叙事凄恻哀婉,能在行状中变体而抒写真情。又如《赵汝渊墓志铭》,文中虽记叙家世谱系,后附铭文,而文体谨严,文字极简洁、高古,体现出“古文家的真功

[7]夫”。再如《见村楼记》云“: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怅者久之。”全文层次分明,文字雅洁,追忆与亡友的深挚友情自然亲切。乡曲应酬之作一如既往地体现出归有光散文的“至情”,于不经意间情感自然流露,欢愉凄恻之情溢于言外。

(二)经世致用之文尽管归有光一生地位寒微,但他始终关心着国运民情,表现出对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归有光经世致用的思想抱负,饱含着治世的热情,构成了他文学创作、学术思想和道德操行的整体,由此所反映出的高洁品质与他的散文创作密切相关。例如在自然灾害和寇患面前,归有光奋身参加防范,真切关心民瘼,并不以地位低微而放弃条陈世务的机会。如“其所著《三江》《水利》

[2]

等篇,南海海公用其言,全活江省生灵数十万”。《御倭议》《上总制书》等文,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所述情状令人触目惊心,其御倭方略被采纳后,收效显著。此类文章条理清晰,分析深入浅出,以铿锵的文词表现出一位有识之士拳拳爱国爱民之

有光对情感与众不同的理解就在于充分关注和欣赏“匹夫匹妇”的“至情”。夫妻、父子、父女之情的价值,直言不讳、,并引起,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基于对人间至情的珍视,归有光才能毫不吝惜地将“至情”延伸至人性中的各类情感,并真诚地加以赞美,从而创作出大量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

“夫惟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是天下之至情”,至情首先是家庭亲情[2]。《与王子敬四首》云“:儿子圹志,附去二通,其一与子钦。去年令读《骚》,即此时也。兼以时序相感,痛不忍言。此亦至情,尝为人所嘲笑,岂皆无心人者哉?”父亲痛悼亡儿乃天经地义的人间“至情”,却遭人嘲笑,无奈的叹息中包含着无限的伤痛和愤慨。朋友之情亦为至情。《与徐子与三首》其一云“:尊使还后,复与仲尉所领手教,感荷至情。”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援助,也是至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理想状态《:与曹含斋编修二首》如是说“:人之相逢也观乎其情……苟其可以与之不待其求,可以求之不待其与,此可以言至情矣。”

钱基博先生指出:归有光突破前代大家、独树一帜的秘诀在于家常琐屑中蕴涵至情,以极挚之情出于极淡之笔“至有光出,,而专致力于家常琐屑之描写;其尤恻恻动人者,如《先妣事略》《归府君墓志铭》《寒花葬志》《项脊轩志》诸文,悼亡念存,极挚之情,而写以极淡之笔,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笔人人所无,而所以成其为震川之

[4]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境也。”钱谦益《列朝

诗集小传》记载:“熙甫重平生知己,每叙张文隐

[5]事,辄为流涕。”归有光性情之真挚,由此可见一

斑。以真感情发为文章,是归有光散文的动人之处,也奠定了归有光不可或缺的文学史地位。—38

情。在长兴县令任上颁发的《长兴县编审告示》,则以义正辞严的语词对剥害百姓的大户发出严正的警告,表现出归有光刚正不阿、廉洁不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贞女论》中,归有光对违反人性的道学予以猛烈的抨击,表现出不随流俗,独立谨严的治学精神。这种精神与他注重人间“至情”的散文风格一脉相承。在经世致用类散文中,归有光散文之“至情”一以贯之。

(三)家庭亲情散文

归有光散文作品大量抒写家庭亲情,体裁所限。有墓志,如《亡儿a志》;有祭文,如;;,赞》;有事略《等。这类散文,,往往选取自己印象最深、最能体现“至情”的言行来写,体现出归文对亲情的珍视,在中国古代同类文体中极为罕见。尽管中国古代文学有着非常深厚和源远流长的抒情传统,但如归氏在散文中如此持久、集中地专注于家庭、亲情的抒写,却是别具一格。从归有光散文可以看出,在其一生中,母亲、妻子、儿女是他的至爱;夫妻、父(母)子之情在他眼里是最为挚诚的人间“至情”。抒发夫妻深情与父母、儿女真情的文章有着一致的风格,即所谓“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归氏家庭亲情类散文,几乎均属回忆性散文,美好的人与事早已消逝,旧事重提,尤其牵动心弦。人是个体的,富于情感和生命的体验。归文所抒发的与人伦亲情密切相关、细微而贴切的生活感受,因其生动的细节、深挚的情感打动了有明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晚清古文名家林纾盛赞归文“:琐琐

[8]

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并认为归有光能够把家庭琐事纳入“轩”内,不至散漫繁赘,而使之融为一体,尤得欧阳修法乳,得古文之精义,在具体表述上又别开生面。现代国学大师钱穆称许归有光为有明一代“懂得文学真趣”“、获古人文学真传”的极少数人之一,并认为家庭琐事、日常生活的描写,是归有光成为明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的关键所在。

归有光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极为有限。他笔下所写母亲的慈爱,多来自老仆的回忆和幼年时依稀感受到的母亲的严格,更多表现为一种人生的缺撼。母爱的缺失使他倍加珍视这份亲情。《项脊轩志》写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娘以指扣

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口语化的语言描摹

出母亲生动鲜活的慈母情态。《先妣事略》写母亲的勤劳精明“: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文中追怀母亲去世时凄恻伤恸的场面“: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文末由衷悲叹“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伯妣徐孺人权厝志》双,。,而始获一第,,。”悔疚中固,但父子深情溢于言表。

在妻儿身边,归有光的情感温馨而实在。他由衷地以妻儿为自豪,视之为人生的支柱和幸福的来源。《请敕命事略》云“:生平于世无所得意,独有两妻之贤。”《与沈敬甫七首》云“:吾妻之贤,虽史传所无。”对妻子的赞誉不加掩饰。《思子亭记》云“: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儿来时九岁,今十六矣,诸弟少者三岁,六岁,九岁。此余生平之乐事也。”然而,令他倍感欣慰的亲人却都未能和他相守终身,在他的生命旅程中,打下了伤痛的印记。《寒花葬志》在对寒花不幸早逝的叹惋哀悼中寄寓着对先妻魏氏的无尽思念。《项脊轩志》结尾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亡妻手植之树业已郁郁葱葱,植树之人却奄然久去,人去树存,睹树思人,孤苦凄凉,表面的平静中萦绕着哀而不绝的余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亡儿a孙圹志》《思子亭记》均为悼念十六岁夭亡的长子而作。前篇历述亡儿生前的历历往事,追述爱子在病中体贴父母的感人情景,絮絮道来,泣泪交加,字字句句浸透着歉疚、悔恨的骨肉至情。后篇长歌当哭,如痴如愚,竟“相信”守冢人“薄暮见儿衣绿衣,在厅堂中”,幻想“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看似平静的叙写中涌动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与创痛。《女如兰圹志》抒写女儿如兰未得到自己特别爱抚的痛悔“:予以其有母也,弗甚加抚,临死乃一抱焉。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女二二圹志》记述女二二亡于意外,哀痛之情溢于言外“:及予出门,二二尚跃入予怀中也……予乙未以来,多在外,吾女生既不知,而死又不及见,可哀也已。”家庭亲情类散文尤其以浓郁的人间“至情”拓宽了散文的题材领域,为传统散文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开拓意义。

—39

在归有光散文接受史中,明末清初的钱谦益、黄宗羲以通观中国散文史的眼光,最早确立了归有光极高的文学史地位,为归有光散文的接受打开了重要通道。黄宗羲誉其文为“明文第一”;钱谦益《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对归有光推崇备至:“其畅也,其厉也,其洁也,学者举不能知,而先生

[2]

独深知而自得之。”并以归有光为“导夫先路”的前辈,指出了归氏散文的渊源、承传和精益求精的艺术特点。清代著名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序》中,从明代散文发展的角度肯定归有光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下无真文章百数十年远不测之旨,,,不相沿袭,。”[2]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概括出归有光散文的艺术魅力“: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

[1]

之外,嗟叹之,淫佚之,自不能已已。”方苞《书震川先生文集后》云“:震川之文,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不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

[2]

法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选注《归有光文》的胡怀琛先生认为“桐城文”之平淡处,确是出于归

有光;但“桐城文”之缺乏真情实感、力避俚俗,却

与归有光散文的富于真情、不避俚俗大相径庭。

总之,人生琐屑中蕴涵人间之“至情”,使归有光散文尤为恻恻动人,也是奠定了归有光文学史地位的关键之所在。

【注释】

①a:,].归有光散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5.

[2]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1.[3]陈建华.中国江浙地区14至17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4]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5]胡怀琛选注.归有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

二十三年.

[6]沈新林.论归有光的乡曲应酬之作[J].南京航空航天

大学学报,2004.

[7]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四卷[C].济南:山东教

育出版社,1985.

[8]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责任编辑:马争朝]

—40—


相关文章

  • 唐宋散文研究
  • 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唐宋这一散文发展高峰期中各阶段各类型散文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散文史发展的系统讲授,并精要评价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唐宋散文的发展概况,熟悉这一时期的散文流变,理解唐宋散 ...查看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07-3-21 20:36:44 ·点击:242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21410B 二.编写说明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在高等院校中文本科教学目标基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 ...查看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一) 文 章 标 题 名 称 著 者 批判声浪强烈冲击文学批评现状 贺绍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需要真正的学理批评 --为炮制悼词者出示红牌:致葛红兵 红孩 爱国.性压抑......与文学 --致葛红......兵先生的公开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3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
  • <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插班生 二.考试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考试旨在考察考生掌握大纲中 所规定的内容,系统地学习本阶段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轮廓,及诸 ...查看


  • 峻青散文创作观论文
  • 论峻青的散文创作观 摘要:峻青虽是以短篇小说闻名于文坛,但在散文创作方面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许多读者期望聆听峻青写作散文的经验,以便在欣赏和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为此,峻青依据自身创作散文的甘苦,发表了多篇散文理论,从多方面.多角 ...查看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