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较赏析

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较赏析

作者:杨淑娟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9期

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因为相似的出身、相似的遭遇,写出了具有相似情感的诗篇。左思的《咏史》(其二)长于比兴,表达直白,是失意中忧愤的喷腔而出,更是压迫下不平的血泪控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抑扬顿挫,含蓄委婉,是逆境中痛苦的长吁短叹,更是落魄中无奈的忍气吞声。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杰出的诗人。左思出身寒门,因为当时门阀氏族把持朝政,寒门庶族常常受到排挤,他仕途不得意,很多作品反映了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同时也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他的诗赋成就很高,《咏史》诗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其中其二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无独有偶,比他晚一百多年的南朝鲍照同样生活在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的门阀社会,鲍照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鲍照身前身后之寂寞冷清可见一斑!钟嵘曾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年华的虚度、岁月的消磨触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愤懑之情,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指黑暗的现实。他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就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其中写道: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与左思的《咏史》(其二)相比,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表现手法上,都运用相似的比兴手法。《咏史》(其二)前四句用涧底松来比喻英俊人才,用山上苗来比喻世胄子弟,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同,所以社会地位就会有天壤之别,由此展开评论。《拟行路难》(其四)则用“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起兴,认为人生的境遇就像水倒在地上会向不同的方向流散一样,人生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也在揭示由社会地位带来的不公。

在表达的情感上,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才能湮没、壮志难酬的遗憾和对氏族门阀制度的极度愤懑和鞭挞。左思《咏史》(其二)从第五句开始,由自然现象直指社会的不公,语言犀利直接。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而且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历史上比比皆是。作者借用

冯唐至死不得重用的典故,一方面表达自己才华无法施展的遗憾,同时也是刺向门阀制度的一把匕首,是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控诉和批判。《拟行路难》(其四)从第三句开始,同样由自然现象过渡到“人生”,说自己“心非木石岂无感”,他似乎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不然,只要深研诗意,就可以体会到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的无限愤慨。

两首诗又各有其特点,《咏史》(其二)语言铺张华丽、对仗工整、长于用典,全诗用到的对比手法,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中把涧底松和山上苗、径寸茎和百尺条、世胄和英俊、金张和冯公放在一起做对比,来说明阴阳易位、贤愚颠倒的极不合理的事实,给读者以强烈、深刻的印象,达到讽喻的最佳效果。《拟行路难》语言质朴,句式相对自由。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气势连贯、浑然一体。语言的平易与诗意的深邃,二者的融汇,使诗歌古朴而不流于浅露,含蓄而不失于生涩,具有一种浑朴莽苍的格调。诗歌不以文辞取胜,却以真情动人。可见作者复杂的心路历程,也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在情感的表达上,今人吴调公评《咏史》(其二)说:“如果一„蹑‟一„沉‟还属于冷眼观察,那么后二句转入对„地势‟和„由来‟的揭示,就表现为诗人痛心疾首和大声疾呼了。”(《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所以诗人的情感表达是直白的,是愤怒中的喷腔而出,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拟行路难》中则说:“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如果说前面的“心非木石岂无感”还能表现诗人的慷慨义愤,那么后面的“吞声踯躅不敢言”就变得那么的痛苦和无奈,实在是精神极度压抑中的低吟浅唱。所以诗人情感的表达是委婉的、曲折的,就是这种委婉的表现,更加反映出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两首诗各有所长又相映成趣,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放在一起比较赏析,更能体会两位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和复杂的人生况味。

(作者单位 甘肃省民勤县第三中学)

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较赏析

作者:杨淑娟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9期

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因为相似的出身、相似的遭遇,写出了具有相似情感的诗篇。左思的《咏史》(其二)长于比兴,表达直白,是失意中忧愤的喷腔而出,更是压迫下不平的血泪控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抑扬顿挫,含蓄委婉,是逆境中痛苦的长吁短叹,更是落魄中无奈的忍气吞声。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杰出的诗人。左思出身寒门,因为当时门阀氏族把持朝政,寒门庶族常常受到排挤,他仕途不得意,很多作品反映了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同时也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他的诗赋成就很高,《咏史》诗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其中其二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无独有偶,比他晚一百多年的南朝鲍照同样生活在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的门阀社会,鲍照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鲍照身前身后之寂寞冷清可见一斑!钟嵘曾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年华的虚度、岁月的消磨触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愤懑之情,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指黑暗的现实。他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就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其中写道: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与左思的《咏史》(其二)相比,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表现手法上,都运用相似的比兴手法。《咏史》(其二)前四句用涧底松来比喻英俊人才,用山上苗来比喻世胄子弟,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同,所以社会地位就会有天壤之别,由此展开评论。《拟行路难》(其四)则用“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起兴,认为人生的境遇就像水倒在地上会向不同的方向流散一样,人生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也在揭示由社会地位带来的不公。

在表达的情感上,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才能湮没、壮志难酬的遗憾和对氏族门阀制度的极度愤懑和鞭挞。左思《咏史》(其二)从第五句开始,由自然现象直指社会的不公,语言犀利直接。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而且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历史上比比皆是。作者借用

冯唐至死不得重用的典故,一方面表达自己才华无法施展的遗憾,同时也是刺向门阀制度的一把匕首,是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控诉和批判。《拟行路难》(其四)从第三句开始,同样由自然现象过渡到“人生”,说自己“心非木石岂无感”,他似乎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不然,只要深研诗意,就可以体会到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的无限愤慨。

两首诗又各有其特点,《咏史》(其二)语言铺张华丽、对仗工整、长于用典,全诗用到的对比手法,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中把涧底松和山上苗、径寸茎和百尺条、世胄和英俊、金张和冯公放在一起做对比,来说明阴阳易位、贤愚颠倒的极不合理的事实,给读者以强烈、深刻的印象,达到讽喻的最佳效果。《拟行路难》语言质朴,句式相对自由。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气势连贯、浑然一体。语言的平易与诗意的深邃,二者的融汇,使诗歌古朴而不流于浅露,含蓄而不失于生涩,具有一种浑朴莽苍的格调。诗歌不以文辞取胜,却以真情动人。可见作者复杂的心路历程,也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在情感的表达上,今人吴调公评《咏史》(其二)说:“如果一„蹑‟一„沉‟还属于冷眼观察,那么后二句转入对„地势‟和„由来‟的揭示,就表现为诗人痛心疾首和大声疾呼了。”(《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所以诗人的情感表达是直白的,是愤怒中的喷腔而出,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拟行路难》中则说:“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如果说前面的“心非木石岂无感”还能表现诗人的慷慨义愤,那么后面的“吞声踯躅不敢言”就变得那么的痛苦和无奈,实在是精神极度压抑中的低吟浅唱。所以诗人情感的表达是委婉的、曲折的,就是这种委婉的表现,更加反映出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两首诗各有所长又相映成趣,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放在一起比较赏析,更能体会两位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和复杂的人生况味。

(作者单位 甘肃省民勤县第三中学)


相关文章

  • 唐诗三百首赏析
  • 唐诗三百首之李白 <清平调·其三> <清平调·其二> <清平调·其一> <早发白帝城> <送孟浩然之广陵> <玉阶怨> <怨情> <静夜思> & ...查看


  • 李商隐戎昱左思的[ 咏史诗]
  • 作者: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释 1.琥珀枕:宋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据说琥珀可以治疗金疮,武帝即命捣碎,分给诸将. ...查看


  • 唐诗鉴赏辞典(二)
  • 唐诗鉴赏辞典(二) 古诗鉴赏 2010-07-15 18:58:15 阅读2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唐诗鉴赏辞典(二) 祖咏<望蓟门>鉴赏                         祖咏<终南望馀雪>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总结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 ...查看


  • 浅析左思咏史诗
  • 摘 要: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是西晋太康诗坛的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其诗流传不多,影响比较大的是 <三都赋>和 <咏史>诗.左思极具才华,所作 <三都赋>使 "洛阳纸贵".诗歌代表作 ...查看


  •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 第22卷 第2期 2005年6月黄石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HuangshiEducationCollegeVol.22,No.2Jun.,2005,021-024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查看


  • [转载][ 唐诗三百首 注解评析]在线阅读
  • <注解评析>在线阅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中的精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引用的这本<唐诗三百首>里面包括了原文.译文.字词 ...查看


  • 中国文学史-文学常识习题3
  • <中国文学史>文学常识习题(三)-魏晋南北朝 1.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中国文论史上,魏曹丕的< 典论 · 论文 >是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西晋陆机的< 文赋 >是第一篇完整而系统 ...查看


  • 红楼梦诗词曲赏析
  • 基本资料 红楼梦诗词曲赏析 作者: 陈文新 出版社: 出版年: 2007年03月第1版 页数: 定价: 25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全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红楼梦>的诗.词.曲原文以及对这些诗词曲的注释.说明.赏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