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浅议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伦理学论文] 【摘要】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现状以及目前突出的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措施。【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民工;失地农民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旨在服从于二元经济,其次要服务于二元经济,因此相应的我国社会保障道路走的也是城乡分割的道路。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却长期得不到重视,这就严重地阻碍了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我国当务之急。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变迁[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是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因此与此相对应,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两次变迁。(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次变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及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这样的典型社会经济背景下,中国城乡开始建立劳动保险、困难补助、生活补贴、社会救助残废军人福利和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但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并不十分重视,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又由于农村经济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农民对于正规的社会保障并无迫切的要求。于是在农村形成了以传统的家庭保障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社会保障结构。1958年之后,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集体经济成为农村占统治地位的主要经济形式。特别是实行城乡户籍制度后,农民外出务农或经商的自由被切断,农民更强烈地依附于生产队。在此基础上广大农村开始走向农村社队集体经济为依托……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推进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为时过早,要正确认识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关键词:城镇社会保障 区别 农业生产能力论文关健词: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城乡一体化  论文摘要:我国城乡二元化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速度超过城镇,面时这样的现实情况,如何构建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如何消除农村老年贫困和保障农村老年人口收入的工作非常迫切。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现状的解析,思考如何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创新思维,用长期、系统私整体战略的思维构建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我国宪法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关系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从我国国情来看,其中重点和难点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则又数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本文就此略陈管见,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时代背景  1、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养老保障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制度,始建于城市,主要服务于城镇工薪劳动者。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并发展壮大。在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人,农村人口的比例逐步减少,很少有为农民单独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公民中农村人口占了大多数,随着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日渐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自给能力较差的农村老年人口的保障。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单纯依靠原有的家庭养老、自我保障和家族互助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口的需要,保障其利益。城乡一体化,构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体系,欲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相匹配,应通过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多方面开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保障体系才能适应我国国J清,达到应有的保障能力,以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做好农村的养老工作。  2、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紧迫性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根据预测,老年人口到2020年达到2.48亿。到2051年是峰值,最高峰要突破4个亿,达到4.37亿,占当期总人口31%。进人老龄化社会,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当前,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要构建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要求各级政府“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构建必将能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消除贫困的保障。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农村的养老保险重点在于短期之内消灭贫困和通过长期努力能够做到保障老年收人水平,使农民真正享受公民的待遇,故本文重点在于通过分析当前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展沿革中华民族具有敬老养老、扶残助孤的悠久历史传统,但封建王朝都未形成完善的供养鳃寡孤独者的制度规范。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半个世纪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论文提要当前“三农”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又由于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对于80%居民居住在农村的中国社会来说,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重大的影响。本文针对我国农村现状,对怎样强化土地保障功能进行思考,并提出政府介入强化土地保障功能的设想,试图从理论上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长期以来,农民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国家通过“剪刀差”使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同时农业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的税收、产品、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我国经济,但是也致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保障差别过大,形成了一定的利益落差。我国是农业大国,有80%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有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制之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7285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8. 2%,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人口学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14%17, 7%。届时,中国农村将进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可见,农村老龄化的严峻性对完善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出了要求。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相同条件下,劳动力的减少直接导致收人减少。年轻人赡养老年人的比率上升也引起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日益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很多学者提出了关于在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设想,主要提倡在基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纳税人覆盖面以宽为宜。但是在我国农村征收社会保障税是不具有可行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制约了其税基,农民收人水平近年来增长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开征社会保障税,强行收人在个人生命周期间转移,不仅不能保证税收的充足,更可能是影响当前经济的正常运转。农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与投资市场,如果税收的强行增加必然损害农村的需求,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会回落到需求不足的状态,发展缓慢。可见,调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作为最为有效扩大保障覆盖面、并有法律保护的持续政策的社会保障税在我国农村开征的不可行性,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有效的完善农村保障。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思考思路,大胆创新,充分利用自身天然优势摸索改善自身社会保障状况的路子。其中,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二、我国的土地保障状况在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中国农村居民除了依靠家庭保障以外,还可以通过以社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制度而获得集体保障。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传统的集体核算制度被彻底打破,农民享受的集体经济保障也由此丧失。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收人,赋予了也强化了农民土地保障功能。长期以来,在农民的社会保障中土地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民的社会保障实质上是以土地为中心的非正规保障,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经济和农民的收入来源中农业所占份额较大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并未随之强化,反而不断弱化。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滑,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在有的地方甚至绝对亏本,关于土地的农民税费负担相对于城市居民要重,有的地方甚至将土地视为包袱等等。随着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耕地被征用时有发生,上述的主要依靠土地产出的土地保障功能的内涵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收益处置权体现的土地保障收人,而这些权利带来的收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被农民真正享有。可见,在这些情况下土地保障功能是无从谈起的。三、政府在强化土地保障功能中作为1、强化土地保障的执法环境建设。2002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上界定了农民在承包期内拥有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权或流转权,并且严格规定了由使用权的转让而获得的收益全部归农民所有,而被征用的土地的所有补偿费用也全部归属于农民自己。这项权利束的拥有,使农民在某种程度上真正拥有了土地的私有产权。法律制度是相对完善了,可是执法的力度却有待加强,长期以来政府三令五申不能任意更改合同,可有的村委会无视法律任意变更。经验表明许多土地补偿款项被村委会以集体的名义所摄取。因此赋予了农民权利更应从根本上保障农民享有其权利是至关重要的。要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不仅要从过程上与结果上控制某些村委会的不利行为使其依法行事,而且更应该从制度上根除它们,取消其经济权利,消灭其以集体名义寻租或掠夺农民收人的土壤。2、深化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自2000年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市的一些县推开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安徽全省的试点结果表明,农民的总负担下降了31%,农民人均负担由109. 4元/年,减少到了75. 5元/年,减少了33. 9元;农民“两工”负担由29个减为15个,全省不仅取消面向农民的各种行政性收费、集资、政府性基金,而且取消了50多种达标项目,有效遏制了农村的“三乱”现象,使农民真正得以休养生息。但也存在另立名目现象税费改革效果不明显的地区。因此将试点成绩推广下去,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为了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必须要精简政府机构,减人、减事,转变政府职能。可以考虑在全国几个县搞试点,取消乡镇政府机构,在乡镇一级只设置县政府在乡的几个派出机构,负责安全、卫生、教育及公共投资等工作。而且,充分实行村民自治,要公开村务、政务,强化监督。3、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土地收益率。当前农业基础设施供应的短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收益率,而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且其生产周期长和投资大的特点导致了市场失灵,因此,公共财政有责任来承担起基础设施的建设。当然,政府也可以采取产业引导的方式来减轻财力的瓶颈制约。一般说来,支持水利基础设施,重点是对江河湖库的治理;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鼓励农村集体、农户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发展节水农业,努力扩大农村有效灌溉面积。支持农村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政府对粮食生产者进行了直接补贴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保护的环节由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的转变,从经济学意义来看这样个体分散化的补贴固然提高了个体的福利,但是把价格补贴为主转向农田水利建设和科技开发可能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个人和土地从其中获得的效用会增加。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四、在土地保障功能延伸基础上重新思考社会养老保障在农村,土地是农民的收人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实现自身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基础,国家赋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相对于城镇居民的一大优势,农民应把握住这一相对优势,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如今,国家强调在三年内取消农业税,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贡献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土地保障功能和家庭保障的弱化,所以对如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思考,呼吁政府的扶持与商业保险在农村的蓬勃发展。传统的保障理论告诉我们,土地保障是农民依托土地这一生产资料所提供的经济保障,社会保障则是土地保障之外利用社会力量建立起来的社会安全制度,二者划分较为严格不能混为一谈。但笔者认为,为什么农村不利用好自身的土地优势为桥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呢?这可能是一个又省力又有收效的方法。因此,应以农业税的取消为契机,将土地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加人政府的运作,从而拓宽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浅议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伦理学论文] 【摘要】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现状以及目前突出的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措施。【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民工;失地农民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旨在服从于二元经济,其次要服务于二元经济,因此相应的我国社会保障道路走的也是城乡分割的道路。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却长期得不到重视,这就严重地阻碍了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我国当务之急。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变迁[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是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因此与此相对应,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两次变迁。(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次变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及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这样的典型社会经济背景下,中国城乡开始建立劳动保险、困难补助、生活补贴、社会救助残废军人福利和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但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并不十分重视,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又由于农村经济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农民对于正规的社会保障并无迫切的要求。于是在农村形成了以传统的家庭保障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社会保障结构。1958年之后,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集体经济成为农村占统治地位的主要经济形式。特别是实行城乡户籍制度后,农民外出务农或经商的自由被切断,农民更强烈地依附于生产队。在此基础上广大农村开始走向农村社队集体经济为依托……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推进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为时过早,要正确认识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关键词:城镇社会保障 区别 农业生产能力论文关健词: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城乡一体化  论文摘要:我国城乡二元化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速度超过城镇,面时这样的现实情况,如何构建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如何消除农村老年贫困和保障农村老年人口收入的工作非常迫切。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现状的解析,思考如何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创新思维,用长期、系统私整体战略的思维构建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我国宪法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关系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从我国国情来看,其中重点和难点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则又数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本文就此略陈管见,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时代背景  1、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养老保障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制度,始建于城市,主要服务于城镇工薪劳动者。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并发展壮大。在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人,农村人口的比例逐步减少,很少有为农民单独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公民中农村人口占了大多数,随着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日渐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自给能力较差的农村老年人口的保障。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单纯依靠原有的家庭养老、自我保障和家族互助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口的需要,保障其利益。城乡一体化,构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体系,欲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相匹配,应通过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多方面开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保障体系才能适应我国国J清,达到应有的保障能力,以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做好农村的养老工作。  2、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紧迫性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根据预测,老年人口到2020年达到2.48亿。到2051年是峰值,最高峰要突破4个亿,达到4.37亿,占当期总人口31%。进人老龄化社会,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当前,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要构建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要求各级政府“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构建必将能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消除贫困的保障。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农村的养老保险重点在于短期之内消灭贫困和通过长期努力能够做到保障老年收人水平,使农民真正享受公民的待遇,故本文重点在于通过分析当前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展沿革中华民族具有敬老养老、扶残助孤的悠久历史传统,但封建王朝都未形成完善的供养鳃寡孤独者的制度规范。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半个世纪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论文提要当前“三农”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又由于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对于80%居民居住在农村的中国社会来说,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重大的影响。本文针对我国农村现状,对怎样强化土地保障功能进行思考,并提出政府介入强化土地保障功能的设想,试图从理论上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长期以来,农民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国家通过“剪刀差”使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同时农业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的税收、产品、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我国经济,但是也致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保障差别过大,形成了一定的利益落差。我国是农业大国,有80%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有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制之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7285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8. 2%,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人口学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14%17, 7%。届时,中国农村将进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可见,农村老龄化的严峻性对完善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出了要求。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相同条件下,劳动力的减少直接导致收人减少。年轻人赡养老年人的比率上升也引起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日益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很多学者提出了关于在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设想,主要提倡在基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纳税人覆盖面以宽为宜。但是在我国农村征收社会保障税是不具有可行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制约了其税基,农民收人水平近年来增长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开征社会保障税,强行收人在个人生命周期间转移,不仅不能保证税收的充足,更可能是影响当前经济的正常运转。农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与投资市场,如果税收的强行增加必然损害农村的需求,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会回落到需求不足的状态,发展缓慢。可见,调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作为最为有效扩大保障覆盖面、并有法律保护的持续政策的社会保障税在我国农村开征的不可行性,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有效的完善农村保障。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思考思路,大胆创新,充分利用自身天然优势摸索改善自身社会保障状况的路子。其中,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二、我国的土地保障状况在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中国农村居民除了依靠家庭保障以外,还可以通过以社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制度而获得集体保障。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传统的集体核算制度被彻底打破,农民享受的集体经济保障也由此丧失。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收人,赋予了也强化了农民土地保障功能。长期以来,在农民的社会保障中土地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民的社会保障实质上是以土地为中心的非正规保障,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经济和农民的收入来源中农业所占份额较大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并未随之强化,反而不断弱化。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滑,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在有的地方甚至绝对亏本,关于土地的农民税费负担相对于城市居民要重,有的地方甚至将土地视为包袱等等。随着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耕地被征用时有发生,上述的主要依靠土地产出的土地保障功能的内涵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收益处置权体现的土地保障收人,而这些权利带来的收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被农民真正享有。可见,在这些情况下土地保障功能是无从谈起的。三、政府在强化土地保障功能中作为1、强化土地保障的执法环境建设。2002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上界定了农民在承包期内拥有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权或流转权,并且严格规定了由使用权的转让而获得的收益全部归农民所有,而被征用的土地的所有补偿费用也全部归属于农民自己。这项权利束的拥有,使农民在某种程度上真正拥有了土地的私有产权。法律制度是相对完善了,可是执法的力度却有待加强,长期以来政府三令五申不能任意更改合同,可有的村委会无视法律任意变更。经验表明许多土地补偿款项被村委会以集体的名义所摄取。因此赋予了农民权利更应从根本上保障农民享有其权利是至关重要的。要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不仅要从过程上与结果上控制某些村委会的不利行为使其依法行事,而且更应该从制度上根除它们,取消其经济权利,消灭其以集体名义寻租或掠夺农民收人的土壤。2、深化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自2000年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市的一些县推开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安徽全省的试点结果表明,农民的总负担下降了31%,农民人均负担由109. 4元/年,减少到了75. 5元/年,减少了33. 9元;农民“两工”负担由29个减为15个,全省不仅取消面向农民的各种行政性收费、集资、政府性基金,而且取消了50多种达标项目,有效遏制了农村的“三乱”现象,使农民真正得以休养生息。但也存在另立名目现象税费改革效果不明显的地区。因此将试点成绩推广下去,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为了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必须要精简政府机构,减人、减事,转变政府职能。可以考虑在全国几个县搞试点,取消乡镇政府机构,在乡镇一级只设置县政府在乡的几个派出机构,负责安全、卫生、教育及公共投资等工作。而且,充分实行村民自治,要公开村务、政务,强化监督。3、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土地收益率。当前农业基础设施供应的短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收益率,而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且其生产周期长和投资大的特点导致了市场失灵,因此,公共财政有责任来承担起基础设施的建设。当然,政府也可以采取产业引导的方式来减轻财力的瓶颈制约。一般说来,支持水利基础设施,重点是对江河湖库的治理;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鼓励农村集体、农户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发展节水农业,努力扩大农村有效灌溉面积。支持农村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政府对粮食生产者进行了直接补贴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保护的环节由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的转变,从经济学意义来看这样个体分散化的补贴固然提高了个体的福利,但是把价格补贴为主转向农田水利建设和科技开发可能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个人和土地从其中获得的效用会增加。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四、在土地保障功能延伸基础上重新思考社会养老保障在农村,土地是农民的收人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实现自身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基础,国家赋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相对于城镇居民的一大优势,农民应把握住这一相对优势,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如今,国家强调在三年内取消农业税,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贡献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土地保障功能和家庭保障的弱化,所以对如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思考,呼吁政府的扶持与商业保险在农村的蓬勃发展。传统的保障理论告诉我们,土地保障是农民依托土地这一生产资料所提供的经济保障,社会保障则是土地保障之外利用社会力量建立起来的社会安全制度,二者划分较为严格不能混为一谈。但笔者认为,为什么农村不利用好自身的土地优势为桥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呢?这可能是一个又省力又有收效的方法。因此,应以农业税的取消为契机,将土地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加人政府的运作,从而拓宽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相关文章

  •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设计(论文)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调查 课题名称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查报告 分校名称 安徽电大马鞍山分校 年级名称 10 秋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专业 学生姓名 王明龙 指导教师 笪鸿雁 2012年12月10 ...查看


  • 思修医保社保调研报告
  • 农村医保.社保制度调研报告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A1101 张玉 一.活动主题:农村医保.社保问题的调研 二.活动目的:关注老年人:关注医保社保:关注新农村 1.了解农村老年人是否大多数购买有医保.社保 2.了解农村村 ...查看


  •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家庭背景变迁调查报告
  • 大学生家庭经济背景调查--- 中国改革开放 30年 农村家庭背景变迁 学 号: 20090230 姓 名: 班 级: 09市场营销2班 二〇一一年八月五日 大学生家庭经济背景调查 改革开放30年家庭背景变迁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调查内容 一. ...查看


  • 浅析我国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浅析我国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发布日期: 2014-05-11 发布: www.xzbu.com 2013年7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3年7期 云南铁腕禁毒法官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研究浅谈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我国宪法司法化之路 ...查看


  •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 篇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推进成都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据市县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相关部署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和房屋产权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 ...查看


  • [毛概]实践报告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封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题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 2011.7-2011. ...查看


  •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1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一)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 2011年11月1日至12月1日 地点: (二)活动背景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 ...查看


  •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福利调查
  • "市场竞争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福利"调查报告 序言 "留守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 ...查看


  • 毛概:基于某县农村妇女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 基于某县农村妇女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人类社会由两性构成,男女平等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生存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 近年来 ...查看


  •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系院名称:化学与化工系 调查主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当地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现状.问题与相关问题,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思考提出解决方法 调查时间:2011.01.18--20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