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玩公道杯

  公道杯是古代的一种特制酒杯。公道杯始见于辽缸瓦窑产品,元青花中亦有所见。杯子的中间立着一人型(多为老寿星)或龙型的装饰物,实际上是由两个圆柱体构成,外面圆柱体与杯衔接处有一暗孔,当杯中的水超过某一个位置,水就会从小孔中流出,直到杯中水流尽为止。所以在酒宴中,斟酒者只能给饮酒者倒入相等量的酒,故称“公道杯”、“戒盈杯”、“平心杯”或者“九龙杯”。   公道杯奇巧的造型,配以青雅的釉色,洒脱的纹饰,可称得上是一件陶瓷艺术珍品。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德应侯碑文记载:“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这实在是对公道杯的最好的褒赞。   相传,公道杯曾经是唐朝皇家的传家之宝。寿王李瑁与杨玉环婚喜之日,唐明皇李隆基赠公道杯并问杨玉环可知用意。杨说:“父皇赐此杯,是教导我们,凡事要适度,不可过贪,否则将一无所得。”唐明皇含笑点头。   朱元璋与公道杯也有一个故事。明洪武年间,浮梁县御窑厂历经几十次反复试验才再次烧制成功了“九龙杯”,并进贡给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便用“九龙杯”盛酒宴请文武大臣。在一次宴会上,朱元璋想让几位喜欢的大臣多喝点酒,便特意命人给他们把御酒添得满满的,而对其他几个平时喜欢直言不讳进谏忠言的大臣则将酒斟得浅浅的。结果事与愿违,那几位被皇上有意照顾的大臣滴酒未喝,御酒全部从杯子的底部漏光了,其他大臣则幸运地喝上了皇帝恩赐的御酒。朱元璋疑惑不解,便问其缘故,方知此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这令朱元璋感慨万千,于是便把“九龙杯”命名为“公道杯”。这神奇的酒杯对贪杯者是个警策,对斟酒者公道与否也是个检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玄妙就在杯内。公道杯的中间立着一人或龙型的装饰物,人或龙实际上是由两个圆柱体构成,外面圆柱体与杯衔接处有一暗孔,整个杯子构成一个虹吸管,当杯中的酒超过某一个位置,酒就会从小孔中流出,根据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酒会一直流下去,直到杯中酒流尽为止。   虹吸原理其实我们在初中物理就已经接触过。虹吸原理,又叫连通器原理,就是指加在密闭容器里液体上的压强,处处都相等。以水为例,虹吸管里灌满水,没有空气,来水端水位高,出水口用手掌或其他物体封闭住。此时管内压强处处相等。一切安置好后,打开出水口,虽然两边的大气压相等,但是来水端的水位高,压强大,推动来水不断流出出水口。要能够产生虹吸现象,弯管的水进入端必须比出水端高。   其实,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应用虹吸原理。应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注子”、“偏提”、“渴乌”或“过山龙”。东汉末年出现了灌溉用的渴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用一根去节弯曲的长竹管饮酒,也是应用了虹吸的原理。宋朝人士曾公亮指出,有用竹筒制作虹吸管可把峻岭阻隔的泉水引下山。中国古代还应用虹吸原理制作了唧筒。唧筒是战争中一种守城必备的灭火器。      责任编辑 庞 云

  公道杯是古代的一种特制酒杯。公道杯始见于辽缸瓦窑产品,元青花中亦有所见。杯子的中间立着一人型(多为老寿星)或龙型的装饰物,实际上是由两个圆柱体构成,外面圆柱体与杯衔接处有一暗孔,当杯中的水超过某一个位置,水就会从小孔中流出,直到杯中水流尽为止。所以在酒宴中,斟酒者只能给饮酒者倒入相等量的酒,故称“公道杯”、“戒盈杯”、“平心杯”或者“九龙杯”。   公道杯奇巧的造型,配以青雅的釉色,洒脱的纹饰,可称得上是一件陶瓷艺术珍品。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德应侯碑文记载:“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这实在是对公道杯的最好的褒赞。   相传,公道杯曾经是唐朝皇家的传家之宝。寿王李瑁与杨玉环婚喜之日,唐明皇李隆基赠公道杯并问杨玉环可知用意。杨说:“父皇赐此杯,是教导我们,凡事要适度,不可过贪,否则将一无所得。”唐明皇含笑点头。   朱元璋与公道杯也有一个故事。明洪武年间,浮梁县御窑厂历经几十次反复试验才再次烧制成功了“九龙杯”,并进贡给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便用“九龙杯”盛酒宴请文武大臣。在一次宴会上,朱元璋想让几位喜欢的大臣多喝点酒,便特意命人给他们把御酒添得满满的,而对其他几个平时喜欢直言不讳进谏忠言的大臣则将酒斟得浅浅的。结果事与愿违,那几位被皇上有意照顾的大臣滴酒未喝,御酒全部从杯子的底部漏光了,其他大臣则幸运地喝上了皇帝恩赐的御酒。朱元璋疑惑不解,便问其缘故,方知此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这令朱元璋感慨万千,于是便把“九龙杯”命名为“公道杯”。这神奇的酒杯对贪杯者是个警策,对斟酒者公道与否也是个检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玄妙就在杯内。公道杯的中间立着一人或龙型的装饰物,人或龙实际上是由两个圆柱体构成,外面圆柱体与杯衔接处有一暗孔,整个杯子构成一个虹吸管,当杯中的酒超过某一个位置,酒就会从小孔中流出,根据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酒会一直流下去,直到杯中酒流尽为止。   虹吸原理其实我们在初中物理就已经接触过。虹吸原理,又叫连通器原理,就是指加在密闭容器里液体上的压强,处处都相等。以水为例,虹吸管里灌满水,没有空气,来水端水位高,出水口用手掌或其他物体封闭住。此时管内压强处处相等。一切安置好后,打开出水口,虽然两边的大气压相等,但是来水端的水位高,压强大,推动来水不断流出出水口。要能够产生虹吸现象,弯管的水进入端必须比出水端高。   其实,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应用虹吸原理。应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注子”、“偏提”、“渴乌”或“过山龙”。东汉末年出现了灌溉用的渴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用一根去节弯曲的长竹管饮酒,也是应用了虹吸的原理。宋朝人士曾公亮指出,有用竹筒制作虹吸管可把峻岭阻隔的泉水引下山。中国古代还应用虹吸原理制作了唧筒。唧筒是战争中一种守城必备的灭火器。      责任编辑 庞 云


相关文章

  • 灌园叟晚逢仙女
  • 大宋仁宗年间,江南平江府东门外长乐村中个老者,姓秋,名先,原是农家出身,有数亩田地,一所草房.妻子水氏已故,别无儿女.那秋先从幼酷好栽花种果,把田业都撇弃了,专于其事.若偶觅得种异花,就是拾到珍宝,也没有这般欢喜.或遇见卖花的,有株好花,不 ...查看


  • 关于月亮的诗句:[春山月夜]赏析
  • <春山月夜>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春山月夜>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春山月夜>原文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山月夜
  • <春山月夜>原文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山月夜>译文 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 掬起一捧泉 ...查看


  • 关于月亮的诗句:春山月夜
  • <春山月夜>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春山月夜>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春山月夜>原文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查看


  • 论宋代牡丹赋ping1
  • 论宋代牡丹赋 摘要: 论文详细考察了宋代牡丹玩赏之风,并将宋代六篇(存疑一篇)牡丹赋与唐代牡丹赋,宋代牡丹诗词进行了比较.由此可知,牡丹及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诸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国家的繁荣昌盛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世变迁,由 ...查看


  • 宋代诗词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
  •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审美过程中,牡丹始终象征着尊贵.华丽.富贵.古人云:花本无言.古代诗人常借物言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牡丹由于其自身特殊的象征意义而深受广大文人喜爱.经过对<文渊四库全书>的检索发现,宋代诗词中歌咏牡丹的数量较 ...查看


  • 描写春天的成语:时雨春风
  • [韶光淑气]韶光:美好的时光;淑:美好.春天的美好景象[时雨春风]及时的雨,春天的风.泛指能使万物生长的雨和风.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桃红柳绿]形容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万古长春]万古:千年万代,永远.永远像春天一 ...查看


  • 论柳州奇石文化的成因及其溯源
  • 论柳州奇石文化的成因及其溯源 陆 文 清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编辑部, 广西柳州 545004) 摘 要:柳州奇石甲天下, 其形成与发展既有赖于大自然的无偿赠与, 也有赖于浓浓的历史文化遗留, 对柳州奇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和溯源 ...查看


  •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_春山夜月翻译赏析_作者于良史
  •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于良史.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春山夜月阅读答案_春山夜月翻译赏析_作者于良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译文] 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