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有一种影片叫纪录片,它用自然的光束、虚化的镜头、真实的场景,再现了我们都曾经拥有过但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有一个地方叫幼儿园,它是我们最初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独立的开端,那里充满了最真实的泪与笑、最放肆的吵与闹、最纯净的歌声与舞蹈。

有一群人叫小孩儿,他们和她们都是曾经的我们,仅仅是十几年的光阴啊,我们羡慕而爱怜地称他们“小朋友”,他们天真而尊敬地喊我们“哥哥姐姐”甚至“叔叔阿姨”。

儿童眼里的儿童,是同学,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闹嬉戏的小冤家。中年眼里的儿童,是顽皮的小家伙,是可爱的小宝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年眼里的儿童,是希望,是遥远的回忆和下一世的未来。而青年眼里的儿童,是难以言说的过去和现在,是最尴尬的怀念和祭奠。

我相信,看过张以庆导演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震撼,由此引发出每个人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解释。

作为读者的我,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幼儿园里的孩子快乐吗?

影片是在哭声中开始,在集体的沉默中结束,贯穿中间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失望有委屈、有高兴有兴奋,有依恋也有不舍。这多像我们人生的轨迹啊,欢乐有时,痛苦有时,最终归于静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似乎对于过去的都怀有深深的留恋,觉得最初的总是最好的,于是童年是最美好的,顺理成章地“不想长大”。殊不知,人的一生,每一个阶段、每一段历程,都会有属于这一段的幸运与无奈。年龄小不一定思考的就少,个头小不一定内心世界就小,经历少不一定懂得的就少,他们的痛苦也许并不比我们少啊。

很多镜头在我脑海中重现,一开头就是孩子们被爸妈送进幼儿园时嚎啕的哭喊声——“老师别抢我”。吃饭时眼泪鼻涕口水一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两个小男孩打架,一个粗暴地打伤了另一个,打肿了脸,流了鼻血。还有一个小孩被逼着喝药,苦得一直撅嘴,老师说“对着电视喝就不苦了”。老师给孩子们洗澡、打针时,都有人在哇哇大哭。其中印象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是陈志鹏没有等到妈妈时那种无助、绝望而委屈的眼神,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年妈妈离开我去城里打工时那个悲苦的离别场景。

一个8岁小孩的个性签名就是“当繁华落尽,剩下的是满地忧伤”,很多大人看了都嗤之以鼻,觉得现在的小孩“无病呻吟”、“身在福中不知福”、“早熟”,却很少有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忧伤”,忧伤不只是大人的事。

是的,我们应该承认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基本上都能实现温饱,至于那些“富二代”的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玩具,却没有兄弟姐妹;孩子们可以去游乐场嬉闹、在电脑前玩游戏,却失去了在田野里奔跑的自由;孩子们可以在保姆的细心照料下成长,却与父母日渐生疏。全托式的幼儿园似乎弥补了很多不足,孩子们有了很多的伙伴,有了学习与玩乐的场所,有了老师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却弥补不了骨肉亲情的缺失,也使得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不利于独特个性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们都曾经是儿童,我们都有过儿童的“忧伤”,但当我们渐渐长大,却已经被社会洪流中所谓的更深沉更复杂的“痛苦”所腐蚀了,觉得儿童的忧伤不值一提。我们忙碌于自己的烦恼,忽视儿童的烦恼,甚至认为儿童就是我们最大的烦恼,焦躁地对待渴望得到理解的孩子。如此这样,怎能不让儿童更忧伤?要知道,小孩子的事,从来都不是小事!

当然,有人说,要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与生存能力。个人觉得,溺爱是一种极端,挫折教育又是一种极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各种训练、经受各种考验,缺少爱的温暖,那他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孤僻、恐惧的性格。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最初的时候都不能享受一点快乐的话,那这一辈子还有什么时候能真正快乐呢?“怜子如何不丈夫”,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多一份理解吧。

也许很多人都从影片中看到了现在的孩子对社会上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大,似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很坏的事情,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从小树立起来的,所以,一旦孩子知道了某件事情并且能够辨别是非,对于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有帮助的。既然社会已经是这样了,我们不能再把孩子置于童话世界里,可以适当讲解一些现实性的知识,等到将来他们自己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当然,这个“适当”的度还是要好好拿捏的。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对于幼儿园还是比较憧憬的,至于幼儿园是不是儿童的乐园我就没办法下结论了。张以庆导演心中理想的幼儿园是这样的:“宁静,没有压抑,很释放;需要时有人帮助;自由,宽松,温暖,有机会去做梦。”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幼儿园,也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都能致力于儿童的发展,不只是要还给儿童以童年,还要还给他们一个健康、有益、欢乐的童年。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有一种影片叫纪录片,它用自然的光束、虚化的镜头、真实的场景,再现了我们都曾经拥有过但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有一个地方叫幼儿园,它是我们最初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独立的开端,那里充满了最真实的泪与笑、最放肆的吵与闹、最纯净的歌声与舞蹈。

有一群人叫小孩儿,他们和她们都是曾经的我们,仅仅是十几年的光阴啊,我们羡慕而爱怜地称他们“小朋友”,他们天真而尊敬地喊我们“哥哥姐姐”甚至“叔叔阿姨”。

儿童眼里的儿童,是同学,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闹嬉戏的小冤家。中年眼里的儿童,是顽皮的小家伙,是可爱的小宝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年眼里的儿童,是希望,是遥远的回忆和下一世的未来。而青年眼里的儿童,是难以言说的过去和现在,是最尴尬的怀念和祭奠。

我相信,看过张以庆导演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震撼,由此引发出每个人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解释。

作为读者的我,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幼儿园里的孩子快乐吗?

影片是在哭声中开始,在集体的沉默中结束,贯穿中间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失望有委屈、有高兴有兴奋,有依恋也有不舍。这多像我们人生的轨迹啊,欢乐有时,痛苦有时,最终归于静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似乎对于过去的都怀有深深的留恋,觉得最初的总是最好的,于是童年是最美好的,顺理成章地“不想长大”。殊不知,人的一生,每一个阶段、每一段历程,都会有属于这一段的幸运与无奈。年龄小不一定思考的就少,个头小不一定内心世界就小,经历少不一定懂得的就少,他们的痛苦也许并不比我们少啊。

很多镜头在我脑海中重现,一开头就是孩子们被爸妈送进幼儿园时嚎啕的哭喊声——“老师别抢我”。吃饭时眼泪鼻涕口水一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两个小男孩打架,一个粗暴地打伤了另一个,打肿了脸,流了鼻血。还有一个小孩被逼着喝药,苦得一直撅嘴,老师说“对着电视喝就不苦了”。老师给孩子们洗澡、打针时,都有人在哇哇大哭。其中印象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是陈志鹏没有等到妈妈时那种无助、绝望而委屈的眼神,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年妈妈离开我去城里打工时那个悲苦的离别场景。

一个8岁小孩的个性签名就是“当繁华落尽,剩下的是满地忧伤”,很多大人看了都嗤之以鼻,觉得现在的小孩“无病呻吟”、“身在福中不知福”、“早熟”,却很少有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忧伤”,忧伤不只是大人的事。

是的,我们应该承认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基本上都能实现温饱,至于那些“富二代”的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玩具,却没有兄弟姐妹;孩子们可以去游乐场嬉闹、在电脑前玩游戏,却失去了在田野里奔跑的自由;孩子们可以在保姆的细心照料下成长,却与父母日渐生疏。全托式的幼儿园似乎弥补了很多不足,孩子们有了很多的伙伴,有了学习与玩乐的场所,有了老师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却弥补不了骨肉亲情的缺失,也使得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不利于独特个性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们都曾经是儿童,我们都有过儿童的“忧伤”,但当我们渐渐长大,却已经被社会洪流中所谓的更深沉更复杂的“痛苦”所腐蚀了,觉得儿童的忧伤不值一提。我们忙碌于自己的烦恼,忽视儿童的烦恼,甚至认为儿童就是我们最大的烦恼,焦躁地对待渴望得到理解的孩子。如此这样,怎能不让儿童更忧伤?要知道,小孩子的事,从来都不是小事!

当然,有人说,要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与生存能力。个人觉得,溺爱是一种极端,挫折教育又是一种极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各种训练、经受各种考验,缺少爱的温暖,那他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孤僻、恐惧的性格。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最初的时候都不能享受一点快乐的话,那这一辈子还有什么时候能真正快乐呢?“怜子如何不丈夫”,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多一份理解吧。

也许很多人都从影片中看到了现在的孩子对社会上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大,似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很坏的事情,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从小树立起来的,所以,一旦孩子知道了某件事情并且能够辨别是非,对于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有帮助的。既然社会已经是这样了,我们不能再把孩子置于童话世界里,可以适当讲解一些现实性的知识,等到将来他们自己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当然,这个“适当”的度还是要好好拿捏的。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对于幼儿园还是比较憧憬的,至于幼儿园是不是儿童的乐园我就没办法下结论了。张以庆导演心中理想的幼儿园是这样的:“宁静,没有压抑,很释放;需要时有人帮助;自由,宽松,温暖,有机会去做梦。”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幼儿园,也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都能致力于儿童的发展,不只是要还给儿童以童年,还要还给他们一个健康、有益、欢乐的童年。


相关文章

  • [小人国]观后感
  • <小人国>观后感 对于<小人国>这部教育纪录片,还没有接触过学前教育这方面内容的时候就观看过,就觉得幼儿园小朋友怎么这么幸福,不受老师约束和管制,可以让孩子自由发挥,尽情玩乐.这次观看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与感动. &l ...查看


  • 儿童心理学公选课学习感悟--[幼儿园]观后感
  • 在接触儿童心理学这门课之前,我从来没有对小孩子的心理有过深刻的学习和认识,他们做出在我曾看来很是幼稚的行为现在想起竟是那么可爱,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一丝杂质,对他们来说,快乐是最重要的,可是当我看完这个纪录片却开始怀疑,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他们到 ...查看


  •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 <大国崛起>观后感 看了十二集纪录片<大国崛起>,很多人都在思考那些大国为什么会成为大国?中国算不算大国?中国怎样才能成为大国?在这里我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讲一讲,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大国为什么崛起? 综合片 ...查看


  • [盗火者]读后感
  • 教育的希望在酝酿 --读<盗火者>有感 <盗火者:中国教育革命静悄悄>主创邓康延先生及其团队的几位编导,在纪录片<盗火者>拍摄之后,用文字的形式沉淀充实了这一话题,编写了这部书稿.本书直面中国教育的困境和 ...查看


  • 我的人生我的课
  • 阅读,充实人生 --<我的人生我的课>观后感 如何充实自己?阅读.谁阅读了,谁的世界就会变得辽阔.这是纪录片<我的人生我的课>中一位中学教师马小平在语文课堂上告诉学生的.在他的课堂上,他让学生看电影,听音乐,欣赏诗歌 ...查看


  • 2017大型纪录片[强军]观后感 心得体会
  • 2017大型纪录片<强军>观后感 2017大型纪录片<强军>观后感01 .......................... 2 2017大型纪录片<强军>观后感02 .................. ...查看


  • 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观后感与[教育的意义]观后感合集
  • 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观后感与<教育的意义> 观后感合集 <教育的意义>观后感 在 <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说的好的可不止一个, 但令所有家长和奋斗在教育岗位上的我们有所触动的当属英语培训师董仲蠡.他在整场演说 ...查看


  •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时间:2017/5/9栏目:观后感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一) 不一样的"爱" 高二八班邳雨辰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轻生,不同类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镜子面前,我看到的却不是那张年轻的脸庞, ...查看


  • 在一起观后感
  • 在一起观后感 今天看了老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要求我们认真观看的纪录片<在一起>,并认真地写一写自己的观后感.总得说来,我们要好好对待艾滋病人,不要歧视,他们有他们的好多心酸,不要孤立他. 纪录片<在一起>的主题曲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