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务_中级

1、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宗教改革,宗教中的博爱,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济贫法》的出台,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的完备法案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确立助人自助的观点,提出要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活动;友好访问员产生,英美出现一些民间服务组织,制定政策建立服务行政系统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 2、 社会工作形成:

专业教育的培训和发展:英国开设慈善训练学校,美国友好访问员、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产生,纽约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开设社会工作课程;专业方法的确立。里士满发表《社会诊断》试图将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把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和普遍接受,20年代小组被纳入,40年代成为专业方法,60年代社区被正式接纳;专业组织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建立慈善组织会社,美国1918年成立美国义务社会工作者协会,19年成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55年成立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

3、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对社会福利事物干预的强化推动了社会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现代社会服务对象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传统社会工作难以满足;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专业方法的发展。个案小组社区;目标模式的变化。单纯治疗向激发和发展案主能力,预防、发展发展;工作对象拓展:极度困难向有需要群体发展,社区成为对象,农村社会工作等;理论派别形成,由借用到结合实践形成多样化的理论与工作模式

4、 社会工作意义

目的是协助个人和社会解决问题,并发挥个人和社会的潜能,以增进个人和社会的福利,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复原、提供资源、预防、发展、稳定社会的功能

5、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科学性:工作态度的客观性、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程序的合理性与严密性、

实用性、综合性

6、 当代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特性:

多样性、整合性、建设性、挑战性

7、 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1)政府职能的转变(2)企业职能的转变:企业把职工的生活福利全包对企业生存不利,需要外包(3)家庭职能的转变:核心家庭难以支持赡老扶幼的责任(4)邻里关系的衰微(5)当前我国弱势群体问题严重:失业人员、老人、儿童及残疾人、城乡贫困人口、进城农民工

8、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意义:

确定专业使命和核心关怀所在,从而确定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质与其它区别开;对专业人员的职责和行文规范提供了指引,从而确保专业行动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服务对象造成的各种潜在的或实际的伤害;通过专业共同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从而确立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力量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9、 东西文化对价值观影响:

西方文化传统:基于基督教伦理的爱、关怀与责任是专业实践的基本价值、崇尚法制和民主的环境、法治为中心,建立一套以法律为约束的规范机制,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政治以民主为基础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强调自由平等价值理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救济法案建立,福利国家建立,公民权与社会福利制度结合,社会福利制度日益讲平等、权利、自由和公正等作为推行社会服务和提供福利项目的主要考虑因素,社会福利还体现了社会团结的义务,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成为上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者,社会工作者担当者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正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平等等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

10、 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式

寻求一种可以将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更好的协调的正式组织和制度安排;有计划地确保经济发展对社会福利有直接的益处,这允许包括新的产业发展及社会设施或互惠活动;社会政策和项目应该以让经济发展受益而设计,如在高失业率地区进行工作培训

11、

12、 社会工作理论的演进 我国实现理论创新的策略 从外借到内生;重审社会聚焦;倡导优势为本;迈向理论整合

汲取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和理论架构且总结在中国行之有效的若干助人实践背后的理论基础 ; 致力于从不同的认识论出发去建构不同的实践知识体系 ; 关注社会层面的因素以强化社会工作宏观视角下的理论反思与助人实践 ; 探索中国人可能有别与西方人的优势或抗逆力 ; 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之上立足中国现实,整合出具有广泛解释力的社会工作理论

13、 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建构

(1)社会工作职业化难以顺利、深入推进;社会工作教育难以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社会工作学科难以取得在学术机构应有的地位;社会工作专业难以取得国家和社会的最终认可

(2)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建构,,既要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成果,又要注重整合化的基础理论建设,对本土非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传统、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提炼

14、社会系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一作为社会化机制影响着个体对社会角色规范的学习和领悟;第二作为资源配置机制影响着个体角色扮演所需要的条件和手段;第三,社会系统的运行方式影响这人的行为的内部环境即生理和心理过程 14、 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运用综合的方法;工作过程阶段化;工作任务阶段化;整合的价值观;主任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15、 社会工作系统

案主系统;改变媒介系统(与服务对象有关的具有不同专长的助人者构成)、目标系统:行动系统(与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目标的人,是工作者的合作者)

16、 社会工作构成要素: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一方,依据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服务对象主动参与这一活动的过程,以相互配合协调达到助人目的。不只是指个人,也指社会工作机构,即通过合作和协力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组织与群体。他们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一定的组织或架构内开展活动。作为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管理者、资源筹集者、政策影响者以及研究者

17、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与理念。国际专业价值观: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待人诚信与真诚;注重能力培养与再学习。操作原则:接纳、尊重与包容、个别化、自决与知情同意、保密。内容包括对服务对象、对专业实践、对服务机构、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的看法。我国专业实践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接纳与尊重、个别化和不批判、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参与、道德与责任并举、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18、 实务模式通用过程

接案——预估——制定服务计划——介入——预估——结案

19、 简述接案的过程

(1)、接案是为了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认定服务对象类型、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使潜在的服务对象成为现有的服务对象;澄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双方的期望和义务;激励服务对象、促进和诱导

服务对象的改变、影响后续工作关系、影响今后的互动

(2)步骤:

——做好准备并拟定面谈提纲

事先研读服务对象资料;了解其是否接受过服务;了解对象是否有特殊事项需要谨慎小心处理;走访社区;介绍自己和专长;简述会谈目的和内容、双方的角色与责任;介绍机构的功能与服务、相关政策和工作过程;征询服务对象对会谈安排的意见对机构与工作人员的期望;询问对象是否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以便提供帮助

———面谈

目的及意义:了解求助原因;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对象期望达到的目标;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技巧:主动介绍自己;沟通;倾听

回应的方法:对服务对象的想法与反应有透彻的了解;将自己与服务对象融合;敏锐的感觉服务对象的各种情绪态度及反应;向服务对象表达愿意协助的态度)

——收集资料

内容:个人资料;身体情况;特点与能力;所处的社会化境

方法:亲自咨询;与其相关人员咨询;阅读档案记录;家访

——预估:

任务:界定并确认服务对象的问题,对照顾机构功能是否能够处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看其是否愿由社会工作者协助,最终达成服务协议,同时确定服务对象要解决的问题的轻重与先后次序,看是否要马上处理一些与服务对象有严重影响的问题

——建立专业关系

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态度与情感的互动,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达到更适应的合作关系,它提供了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一种有意义的链接,激发了服务对象的学习动力,是的读物对象愿意利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自觉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影响

特点:有一个双方共识的目标;有时间的限制;在此关系中社会工作者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取向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在这个关系中社会工作者是握有专门知识、具有专业伦理和专门技巧的权威;这种关系是控制性的,社会工作者掌握工作的大方向,并控制自己的感情投入和采取的行动

技巧:同感;诚恳;温暖与尊重;积极主动

——决定工作进程

终结服务:机构缺乏合适的工作人员;其问题不在机构职责使命范围内;其他机构有处理对象或问题的特权;服务对象不愿接受、机构功能不符合;问题解决;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在期望与结果看法上不一致

转介

成功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3)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服务;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服务对象不愿接受服务;社会文化因素;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4)注意事项

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20、 简述预估的过程

(1) 预估是收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详细资料、了解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过程,十一局既定情境中的

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目的是识别服务对象问题

的客观因素;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原因;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与使问题延续的因素;

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2) 任务;了解服务对象问题:性质、成因、程度、对服务对象的影响;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行为特

征:人格特征、能力、优势和弱点;了解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状况,及其自身对问题的人士

和改变的动力与能力;了解其所处的环境系统状况,家庭、朋友、工作单位、邻里社区等

(3) 特点:持续性、共同参与、行动取向、有可识别的步骤、渗透了专业判断、有局限

(4) 原则:个别化、合作、避免片面、避免简单归因、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

(5) 步骤:

——收集资料:个人资料(基本资料:年龄、简历、社会经济地位重要人物等;主观经验;解决

问题的动机;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环境资料(家庭状况、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方法;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咨询、观察、家访、利用已有资料

——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方法:排列次序、发现(识别资料间的关系或形态、逻

辑关系,零散的资料整合)、识别(将那些行程问题或可以缓解问题的因素找出来,进而确定时间各因素间的关系和形态,确定导致问题的原因)、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认定问题: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描述问题如何发生的;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其社

会系统的情况;探究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描述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源状况

——撰写评估报告:注意:确定目的及读者、确定报告应使用的资料、将资料组织成为有意义的

不同部分、将事实与判断分开;语言简洁精练 ; 结构:资料和事实;专业判断

(6) 预估主要方法

社会历史报告:是通过对服务对象社会生活里历史的梳理、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的综合报告。包括: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服务对象关心的事项、需要、与需要相关的问题,这些事项的发展过程;服务对象的能力和限制等

家庭结构图:是以图形来表述家庭中三代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内容:描述家庭的历史;提供有关家庭婚姻、死亡、家庭成员所处的地位和位置、家庭结构等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简要信息;包含家庭几个不同时代关系的资料;提供社会工作者有关家庭关系、资源、服务对象问题与家庭间关系等方面资料。代际关系、主要家庭事件、家庭成员职业、死亡、迁移和分散、角色分配等,要使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上述内容在内的特定含义

社会生态系统图:展示了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清晰的呈现出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及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效地将服务对象与外在环境系统的关系通过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说明了系统之间能量的流动和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本质。作用:描述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服务对象与这些系统的关系、勾勒出系统间的交流、呈现可使用资源的相关信息 绘制方法:首先用圆圈将其家庭系统表示出来,并将服务对象置于圆圈的家庭系统中,然后将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社会环境系统包含的人和团体、组织、机构等用圆圈表示出来;接着,用线段将各系统即圆圈连接起来,圆圈间的距离表示了关系的亲疏;链接圆圈间的线条构成则代表关系的本质;实线代表关系紧密,虚线表示关系不紧密,曲线表示是关系有问题、有张力或关系紧张;系统间关系线条的箭头则表示关系的方向性

(7)、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泛指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是指由家庭、朋友、专业人士或其他社会系统提供的帮助、指导和关怀。

14、简述服务计划的制定

(1)服务计划是基于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理解,是通过预估阶段的探索获得的。包括:1、目标和目的(要求:目标陈述要明白易懂,重在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目标要可测量;目标要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应该说明完成目标的时间;目标应与机构功能保持一致与社会工作者能力相符,并符合法律和社会工作伦

理 类型:获得具体的物品、服务和资源;生命中重要决策的思考、解决危机、减缓困难或去除阻碍改变的因素;通过改变沟通模式、互动行为、角色或规范修正社会系统的架构;通过长期计划实施抱负;识别成长或改变的基本价值,寻求社会服务以发挥个人潜能等 意义在于激发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投入行动,朝向共同的方向以获得改变和成长) 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个人、家庭、小组/群体、组织、社区 3、介入策略:是指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整理方案,是改变服务对象 4、协同工作的合作者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 6、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2)制定服务计划原则: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计划要尽可能详细具体、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要能够总结与度量,为评估打好基础

(3)制定方法:

1、设定目的和目标:目的是指服务总体上要达到的结果,是大方向。目标确立程序:确定服务

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确立目标的先后次序

2、构建行动计划:选择介入系统、选择行动内容:危机介入、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专业咨询

3、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经过讨论协商所达成的满足服务对象需要

和解决他们问题的工作方案,是双方对解决问题的承诺,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合作计划,体现了双方的伙伴关系。内容包括计划的目的与目标、双方各自的角色与任务、为达到目的与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期望达到的结果以及进行总结测量和评估的方法。要具有明确性、得到认可、弹性、实用性

(4)服务协议形式:书面或口头

(5)签订过程:

1、会谈协议:是指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通过会谈在接入目的、目标等方面达成的协议,是服

务对象承诺与社会工作者通过会谈达成服务协议

2、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3、协议介入目的和目标

4、协议介入策略和行动

(6)签订技巧:认定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与服务对象共同讨论对问题的看法、描述介入工作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目标和目的并说明行动的具体策略、总结和强调协议的主要内容

15、简述介入的过程

1、介入特点:介入是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干预是介入的核心、物质与精神支持并重、介入有短期与长期效果

2、介入分类:直接接入:一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为关注对象,针对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中嗲按在于改变服务对象家庭或群体内的人际交往,或改变个人家庭和群体与其环境中的个人和社会系统的关系和互动方式 、间接介入:是指以个人、家庭、组织和社区以至更大的社会系统为关注对象,有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采取行动,通过介入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系统间接帮助他们的行动

3、介入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个别化、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瞄准服务目标、考虑经济效益

4、直接介入的行动策略:

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的资源:帮助其运用自己的内在与外部资源

进行危机介入:目的在于取出服务对象的紧张情绪、恢复功能走出危机。

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要考虑活动是否符合介入目标、活动是否符合服务对象的能力和特殊需要、考虑资源和设备的配合

调节行动: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中的系统一起找到利益共同点,从而带来改变的介入策略,做到帮助对象与环境系统进行接触;协助环境系统回应其需要;协助双方界定共同目标

运用影响力:包括诱导——奖励与处罚;劝导——运用说服力的观点改变服务对象的观念;利用关系——运用人际关系去影响目标系统的行为;利用环境——使外部社会环境有利于服务对象的改变

5、间接介入行动策略:

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识别谁是有影响力的人,走出办公室深入社区;具有与有影响力的人建立关系、与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的技巧;具有说服和游说、令人信服的陈述和表达技巧、把握工作目标的技巧

协调和连接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团结不同专业的服务人员已实现共同的目标;了解各方的不同观点协助建立共同的目标;识别各专业的长处和差别划分职责;与各方沟通情况为有效协调打下基础;协调前广泛收集资料,提高协调效率减少协调成本

制定计划创新资源:控制规模是指在可以管理的范围之内;争取机构和社区的支持;设立必要的组织以承担工作;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依计划的性质而定

改变环境:环境改变术目的在于改变服务对象周围的环境以促进服务对象达成服务目标,不仅包括改变环境的意图和努力还包括通过对环境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改变个人和集体观念的过程

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在了解评估机构的基础上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全员参与;以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方法推行改变

16、简述评估的过程

1、 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的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

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

2、 目的: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总结工作经验,改

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3、 作用:监督介入工作进度;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促进专业成长;巩固改变成果;社会

问责:向服务对象做出交代、进行社会交代、进行专业问责

4、 类型:过程评估是对整个介入过程的检测,包括社会工作介入进行中的评估,过程评估提供相关

服务过程的各种信息,包括工作目标、介入过程、介入行动和介入影响 结果评估:是在工作

过程的最终阶段进行的评估,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

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相对目标是比较概括的而结果则是具体并可以度量的

5、 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基线测量:介入在开始时对服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

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到的程度。 操作程序:建立基线、进行介入期测量、分析和比较 常用的基线测量:单一个案设计、对照组设计、时序性系列测量、

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一般运用五个等级尺度来测量任务完成情况:没有进展、

极少实现、部分实现、大体上实现、全部实现

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目标核对表:个人目标尺度测量

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差别影响评分(首先由服务对象对介入影响进行自我陈述,报告自己有哪些变化,然后分析区分出哪些是介入本身带来的变化,哪些是其他因素带来的变化)

17、简述结案过程:

1、结案是当介入计划已经完成,介入目标已经实现,服务对象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者服务对象已有能力自己应付和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双方根据工作协议逐步结束工作关系所采取的行动。分为目标实现的结案、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重视关系的结案、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2、主要任务:

(1)总结工作、

(2)巩固已有改变:回顾工作过程、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表达积极支持的态度、

(3)接触工作关系

(4)做好结案记录

3、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以及处理方法:

(1)正面反应:给予肯定适当进行强化增强其信心,避免刻意渲染气氛以免产生伤感;负面反应:否认、倒退、依赖、抱怨、愤怒、讨价还价、忧郁

(2)措施: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他们对结案的准备情况;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些做好准备;在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逐步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服务对象要学会自立,给服务对象以心理支持,告诉他们在需要时社会工作者将继续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也要估计一些可能会破坏改变结果的因素,预防问题的产生,继续提供一些服务,并为服务对象提供能够对他们有帮助的资源系统的支持,待稳定了服务对象的改变成果时才最后结束专业关系;必要时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各自的成果和收获,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18、简述危机介入的技巧

1、 将焦点放在帮助对象恢复和发展功能上,而不是解决整个问题,针对危机出现时的机制失灵问题

帮助对象回复应对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宣泄由危机带来的紧张情绪,给予支持,以防止精神崩溃

3、 介入目标要现实,瞄准对象当前的需要

4、 担任教导者的角色,包括高速服务对象应该做什么,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个案工作原则:个别化;接纳;有效沟通;尊重案主自决;社会工作者自控;保密

20、小组工作原则:目标明确化原则;计划原则;接纳;个别化;建立专业关系;引导小组互动;小组自决、循序渐进

21、社区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居民参与;社区自决;协调发展;因地制宜

22、个案工作的历史沿革:

(1)强调个人的道德因素的时期,个案工作方法开始萌芽(19世纪到20世纪初)

(2)强调社会因素的影响时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初步形成与体系化(慈善组织会社后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重视心理因素影响时期,个案工作方法进一步发展(一战结束到20世纪30年代)

(4)强调环境改善与心理因素并重时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趋向完善(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

(5)个案工作的新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今)

23、小组工作的历史沿革

(1)英美等国早起的小组社会工作实践伦敦成立男青年会,美国成立基督教女青年会,伦敦的汤恩比馆还有美国的赫尔馆

(2)专业小组工作的形成与发展:纽约慈善学校、提供相关训练课程,1923年美国西部储备大学将小组工作作为一门专业训练课程,1935年美国社会工作协会增设小组社会工作部门,次年全美小组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柯义尔为其发展做了重要贡献

24、社会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

(1)19世纪70年代——20世纪10年代:慈善组织会社,大都以都市里的邻里等区域单位为服务对象,用协调合作的方式将社区内个慈善团体与救济机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

(2)20世纪1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区基金会及联合会建立,联合社区内各团体、机构,定期举办有计划有组织的募捐,并设计彼此配合的发展方案

(3)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政府接入时期,受经济危机影响

(4)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社区发展兴起时期,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开展社区建设,反失业、推动市民参与等工作

(5)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区社会工作重点转移时期,政府主导减弱,社区社会工作由专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推动

24、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a)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相互作用,

对象问题与过去仙子阿以及问题处理三方面的压力有关,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

沟通交流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它注重从人家交往的

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的问题、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

帮助服务对象。运用直接与间接治疗技巧

b)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以人的认知和行为为关注焦点的治疗模式,包括两个基本假设:认知对

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人的行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是一种一问题为导

向的的短期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此时此地的体验和感受,当然它同时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

背景、创伤经历和儿童早期的发展状况,将认知与行为因素相结合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

导工作。运用个案概念化、合作时的治疗关系、苏格拉底式的提问、结构化和心理教育、认知

重塑的方法与技巧

c)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

这种趋向在世界生活中表现为发展出健康理性的以及不良非理性的生活方式。它要求工作者要

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巩固辅导效果。运

用非理性信念检查技巧,如反应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 以及非理性信念辩论技巧,如:

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

d) 任务中心模式:是把服务介入焦点集中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上,希望帮助服务对

象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它要求清晰界定问题、明确界定服务对象、合

理界定任务。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

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行为问题

e) 危机介入模式:为了缓和不当压力对案主的影响,协助案主采取适当的方法改善环境,促进案

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协助案主恢复其遭遇危机前的适应能力,并使之得到增强。开始阶段通过

会谈收集案主基本资料,会谈应聚焦于按住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在会谈过程中工作者应了

解案主自我的强度,并了解其社会资源网络,其次应将焦点集中于案主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即

案主最感到不安的问题,最后以乐观的态度帮助案主减轻焦虑减少无助感,并对工作者产生信

赖;在中间阶段,工作者应进一步收集资料,重点仍是目前的资料,但也应注意将目前的情形

与案主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以帮助案主认识前因后果,其次工作者应与案主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摆脱危机的办法,并让案主通过学习、练习而逐步解决问题;结束阶段与案主一起回顾已取得

的进步,征询按住对问题解决程度的看法或感受,如果满意则结束

f)

g)

h) 人本治疗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 通才实务派:试图打破工作方法的分立,以问题解决模式为基础,采纳的是系统或环境中的人

的观点,在实施时姐和社会工作信奉的独特性、价值观和伦理守则,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

扎实的个案理论知识及技术,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专业手法的能力,以便能够面对和服务于不

同的服务对象处理各种问题。倡导综合运用。基本假设是:每个人同时生存于不同的社会体系

中,因而案主有待解决的坤燃火问题可能兼及各个体系;大部分问题是多面向的,仅较少的求

助者是受单一因素而身处困境;有效地干预应是直接较大的体系,如制度或结构;预防与改革

通常是跨越个人、家庭、小团体的层次入手,才能发生真正的改变

25、小组工作的模式

(1) 社会目标模式:基本概念是社会意识、社会责任、社会变迁;其理论基础是有关个人和社会

关系的一般原理:社会系统与个人和群体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任何群体出现功能失

调或问题,往往与社会系统功能失调有关系,而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又对社会系统的运转和社

会变迁产生影响,它认为,凭借共同参与群体情境,个人就能够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该模

式关注的重点时社会变迁与整合,强调通过对个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去影响和促进社会的改

变,这一模式往往利用群体的过程发展成员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并增强他们适应社会

生活的能力

(2) 互动模式:强调在由相似问题的成员组成的小组中,通过互助,发展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

小组成员建立信心以及实现个人的社会潜能,该模式注重此时此地经验和感情的交流,要求

工作者认清小组中的各种冲突,并将其引向正面功能,以刺激成员的合作,开发成员应对冲

突的能力,强调工作者事先对成员背景的了解,强调引导成员互动的技术,以及审慎的做好

小组结束工作的必要性,社会工作者不负责设计方案,不设法控制小组的运作,充当案主与

小组以及小组与机构间的协调者。

(3) 治疗模式:将小组视为一种治疗的环境或工具,强调通过小组经验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

文化的适应问题,注重发展小组的凝聚力、一致性和相互性,同时维持一个有效的小组内在

结构,但关注的焦点是个人

(4) 折中模式:批判上述三大模式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工作者应给予小组成员较大的行动空间,

给予成员相对大的自由与民主,小组则应该提供更能满足成员需要的环境,工作者作为小组

的一部分承担着催化功能以促进小组目标的达成,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仅仅是一个引导者或服

务者,而不是一个决策者或权威,

(5) 发展模式:

(6) 整合模式:试图将三种因素联结成一个总的系统,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间应该处于适度的

均衡发展中。小组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对影响模型的三个子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和

谐程度做出及时正确的估计,然后以此为根据做出群体目标的规划

26、社区工作的模式

(1) 地区发展模式:其目标在于发展社区自主能力和加强社区整合,社会工作者应重于推动社区内不

同团体及居民的广泛参与,界定社区及居民自身的需要,并采取自助及互助的行动去改善社区关系,解决社区问题进而改变社区。其介入目标包括具体社区问题的解决、社区生活的改善、居民通过主动参与过程学会自决自助并掌握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居民及团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介入策略包括其一注重与掌握资源的权力机构、社区领导者的合作,合作方式偏重和谐及互利,其二重视居民及地区团体的广泛参与,界定问题与需要,然后设计及采取行动去改善问题;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导师、中介人;该模式适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社区,社区居民的背景比较相似,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2) 社会策划模式:每一个社区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非常复杂,需要通过制定科学、

合理的行动计划方案解决,社会工作的任务是针对社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收集、分析有关资料,制定规划,并最终解决问题。其介入目标是以解决社区现存的各类主要问题为其工作的重点;社区计划的内容和程序为了解组织的使命及目标、分析环境及形势、自我了解、界定及分析问题、确定需要、建立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的标准、选择可行性方案、测试方案、执行方案、评估结果;社会工作者通过专家的知识、科学的决策能力及其权威推动及策划改变;它适用于一些社会变迁急剧的社区,存在着复杂的问题仅仅依靠群众很难解决

(3) 社区照顾模式

(4) 社会行动模式:它将社区问题出现的根源归结为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由于不公平的资

源及权利分配政策,边缘群体或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忽视及受到剥削,因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社会行动的本质并不涉及推翻整个社会制度或是改革整个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只不过是在现存制度下改变不公平的政策,为社会底层群众争取更多的资源分配,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其介入目标是通过行动争取利益,获得应得的资源,改善生活环境维护居民利益并增强参与决策的权力及代表性;同时通过行动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意识,改变他们的无能以及无力感,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介入方法包括集体行动、通过居民的切身问题及具体事件介入、非制度化途径即游行示威、静坐、诉诸媒体等、以及争取第三方支持;介入策略及形式包括合作式即通过与当政者的协商与讨价还价来解决问题、对抗式即通过游行示威等向有关权利部门施加压力以解决问题;具体步骤分为酝酿期、宣传组织期、行动期以及总结期;社区工作者承担倡导者、并肩者和引导者等角色;适用于那些各群体之间矛盾突出、且各方利益难以调和而使得边缘或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社区

(5) 创新改革模式:强调社区变迁必须经过一个时间段方能完成。开始由社区变迁的推动者或社区发

展工作者提出一个新的理想或计划给社区居民,结束的时候这个理想或计划已经整合到社区居民的文化或行动中

(6) 改变习俗模式:目的在于使社区不受拘束的成长或发展,通过增进居民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或通

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以更有效的方法完成社区的各种决定

(7) 行为改变模式:社区发展的成败可由社区居民行为改变的清醒来判断,主要任务是运用教育计划

改变社区居民的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模式等

(8) 过程取向模式:强调社区社会工作者同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通过教育及组织的过程,改变居民

的态度及行为,是他们更积极的参与社区发展社区工作者是变迁的推动者、有能力的协调者及解决问题的指导者。

27、个案工作阶段

接案或转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追踪

28、小组工作阶段

1、准备阶段:组员的招募与筛选—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申报并协调资源—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与安排

2、开始阶段:

特点: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沉默而被动、对社会工作者依赖

主要任务:协助小组成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帮助小组组员对小组的期望,提高对小组目标的认识;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制定小组规范,包括秩序性规范、文化规范、角色规范 ; 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

角色:领导者、鼓励着、组织者

3、中期转折阶段:

特征: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角色竞争中的冲突

任务:处理抗拒行为;协调处理冲突;协调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协助组员重新建构小组;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

角色:中心位置向边缘转移,不再担任小组领导者和决策者,而只是小组的协助者和引导者

4、后期成熟阶段:

特点:凝聚力大大加强;组员的关系亲密程度提高;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小组的关系趋于稳定

任务:维持小组的良性互动;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协助组

员解决有关问题

角色: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链接者、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小组的引导和支持者

5、结束阶段:

特点:浓重的离别情绪;小组关系的弱化

任务:处理成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做好小组评估

角色:引导者、领导者

29、社区工作阶段

1、准备阶段:

内容:了解社区状况并进行社区分析:社区地理、人口、资源、权力结构文化特色等基本情况;社区规范性需要、感觉性需要、表达性需要、比较性需要等需要分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资源分析

工作要求:确定主要任务和行动方案;确定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社会服务机构要做好自己的准备包括人员资金支持体系等;

2、启动阶段:

行动方针和主要任务:发动资源、成立社区小组、训练社区居民带头人并对其进行培训工作提升其对参与社区事务意义的认识、巩固社区居民的参与、确定工作目标的优先次序,、加强社区中的互助合作气氛

策略:发掘资源和进行社区教育;开展互助合作,通过组织社区内的资源,共同解决社区问题等鼓励社区居民多关心并参与社区;推动成立居民小组

目标:成立了不同性质的小组、培养了一批能够协助社区解决一些问题的社区带头人

注意:对工作者认同度高,对居民带头人信赖少,小组中和小组之间的竞争

3、巩固阶段

任务:成立或巩固居民组织让社区工作系统化;通过培训的方式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内不合理的行政运作程序,分享组织居民的经验和技术,协助他们建立稳固的资源支持体系

方法:互助合作;社区教育;争取资源

目标:社区居委会的到达部分居民的支持;带头人健康的新陈代谢;组织工作系统化并得到辖区有资源的单位支持

注意:防止把过多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居民带头人身上;要不断提醒居民组织既要提供服务又要考虑维持居民持续参与社区活动

4、评估阶段

分类:过程评估:是对社会工作过程的质与量的评估,重点在于对有关过程进行描述,包括投入的资源和人员配置,一些列工作的优先次序、各个程序的进展情况等 ; 成果评估:主要考察工作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的预定的目标 ; 效益评估:注重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关注的是所取得的工作成果与所付出的代价孰大孰小的问题

任务:依据社区的变迁重新评估社区需要和问题;工作者对专业过程进行总结决定未来专业工作方向;社区居委会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重新界定组织的方向做出未来的发展安排

方法:利用客观科学的标准衡量社区居委会的独立办事能力,协助其界定未来工作方向。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邀请义务的专业人士做顾问,降低社会工作者对决策的影响

注意:总结不能过分依赖感性或太注重数据统计,要着眼于未来方向而不是走形式

25、个案工作的技巧

1、会谈:

(1)支持性技巧: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

(2)引领性技巧:澄清、聚焦(开放式问句、具体化、同理的表达,原则是从当事人最危急的事情入

手,聚焦在对当事人来说最痛可贺最想解决的事情上,聚焦在当事人有能力解决并能鼓励其信心的问题上)、摘要

(3)影响性技巧: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2、建立关系:感同身受、建立有利于服务对象及及表达的关系模式、制造气氛、积极主动

3、收集资料:会谈、调查表、观察、现有资料、家庭访谈:访谈目标、时间、着装、态度

4、方案策划:目标清晰且现实、服务对象的范围明确、策略合理

5、评估:正确运用评估类型、合理运用评估的方法、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坦诚保密

6、个案记录:是指工作者与案主接触、了解并诊断案主问题及协助其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的记载,可以帮助工作者总结经验教训,保持工作的连续性,需要转介时可以帮助新工作者了解,也为社会工作的研究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际资料和案例。要有完整的当事人的基本资料,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能够协助工作员做出正确诊断和拟定有效的处置计划,应尽量使用准确的语言,除非有特殊目的,否则记录应以简明扼要为原则并记下每次与当事人见面的时间地点等,同时每次完成记录后工作员要签名以示负责,每一个当事人都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自己的档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便检查,每次会谈结束后立即进行记录。包括过程记录、摘要记录

26、小组工作的技巧

1、沟通与互助技巧

(1)与组员沟通技巧: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专注与倾听、积极回应、适当的自我表露、对信息进行磋商、适当的帮助梳理、及时进行小结

(2)促进组员沟通技巧:提醒组员相互倾听、鼓励组员相互表达、帮助组员相互理解、促进组员相互回馈、示范引导

2、小组讨论技巧

(1)事前准备:选择合适的主题、注意讨论主题的措辞、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安排活动的环境、挑选合适的参与者、准备讨论草案

(2)主持小组技巧:

开场时先介绍组员、讨论的背景、意义与目标 规则和要求 ;

了解的技巧,随时观察和感觉组员的语言情绪认知等,适时给予鼓励与支持,随时注意工作进程,适时将自己感受反馈,给予组员安全的小组气氛 ;

鼓励的技巧:对内向害羞的给予支持不强迫,重复他们的意见并鼓励 ;

限制的技巧:当一些组员垄断讨论或当组员发言太抽象或当讨论脱离主题是要采取限制的手段,用“是不是”的言词问询其他善于发言的成员或者其他未发言的成员,及时切断话题给予适时的打岔,限定发言时间调整发言次序等 ;

沉默的技巧:可以适时的在小组中形成真空使组员自己进行判断,或在接受意见和建议后请组员自己进行判断 ;

中立的技巧:避免与组员争论,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判断他人的意见仅提供问题不提供答案,可以提供资料信息但不予决断,仅作实时分析 ;

摘述的技巧:当讨论段落结束、主题被岔开、变换主题、组员发言时间过长、声音过小、发言过于复杂或宽泛、出现语言障碍时要进行摘述,要简要明晰,摘述后征求发言组员的意见以确保正确定 ;

引导的技巧:出现你一言我一语场面气氛热烈但偏离主题时。要注意把问题的各种方法,选择一种解决方法的讨论进程去展开;妥善处理讨论中发生的冲突,出现冲突要尽快至极的处理,谨慎公平民主

讨论结束的技巧:对组员所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归纳,对组员所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加以组织、形成结论。结论必须全面详细,并对组员提出的意见加以阐述、分析、评价和研究,并指出将要应用的方法

3、小组工作的治疗技巧

直接干预法:社会工作者以治疗者的角色直接影响组员的行为,一般发生在小组自身还缺乏相应

的资源和经验,无法协助组员解决面对的问题时,或有个别组员鼓励于小组之外时。鼓励、赞扬、奖励、惩罚、警告、规定角色

间接干预法:社会工作者干预小组的过程来间接影响和改变小组组员的工作技巧。技巧:利用小组的治疗元素,如植入希望、普遍性、利他主义、自我表露等促使小组组员的个人成长和行为改变;运用角色扮演;运用行为改变的技巧,通过分析起点行为、选择渐进增强行为、评估改变后行为等 ; 使用一些家庭作业;运用结构化组员角色的技巧,培育冲突协调者、组员认可的领袖、鼓励角色扮演

外在力量法:是指借助小组之外的力量来影响组员和小组的做法,包括小组外的活动、与组员有显著关系的外部人员、组员所属的社会体系和社会会环境。前提是组员具有利用外在力量改变自己的迫切需求;二是社会环境或外在力量有助于组员改变;三是社会工作者具有运用外在力量改变组员的能力和资源

4、活动设计技巧.

扣紧小组目标、考虑组员的特征及能力、小组活动的基本要素(目标、参与者、规模、时间分配、环境设计、资源供应与经费预算、强度分布、预期结果、意外事件处理预案、总结与奖励);经验分享

5、工作者控制小组的技巧:通过小组规范;通过角色、地位的合理分工控制小组;通过提升小组凝聚力来控制

27、社区工作技巧

1、社区组织技巧

(1)社区团体和组织的建立

接触和组织居民:首先应对进行招募的社区团体和组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次要对作为招募对象的居民有所了解;可以从个人利益、问题利益、组织吸引力等来吸引群众;避免喧宾夺主为居民安排一切,避免让聚醚in感到压力太大

界定团体和组织的目标:制定工作重点时,团体和组织的初次活动应该为参与的居民提供某种程度的成就感,所以要尽量避免选择太困难的任务作为初次活动的目标;应采取非主导的方法,让居民充分自决,提供发展的机会

建立团体和组织的结构:注意时机、结构、会员制度等

(2)社区团体和组织的维持与发展

目标策略及结构的调整:注意:一是成员是否因为要处理太多超出其经验的工作而影响到信心因而增加了对工作者的依赖;二是成员是否因为期望过高而将团体和组织的目标、策略和结构调整的过于正规化、系统化和严格,以至于居民和社区的需要及实际能力脱节;三是是否有成员因与外界的接触二忽视了团体和组织内部的参与,或者对团体和组织的部分成员产生不满和排斥

内部沟通模式的建立:正式的方式包括召开定期会议、设立公告栏、建立档案资料、设置联络员、成立小组等;非正式的可以考虑着急定期的联谊会或是工作聚餐,庆祝成员生日或喜事,节日拜访,保持电话联系等

成员和骨干的训练:可以是正规的结构化的训练课程、讲座、角色扮演等,也可以是非正规的,比如通过与组织成员一起进行家访或开会,社会工作者可以对成员起到示范的作用。训练包括认知层面(对资料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情感层面(对团体和组织的归属感及对公民权利的认同)、行为层面(人际关系技巧和组织技巧的运用);包括如何处理社区问题、日常运作的基本管理和沟通知识、一般性活动的程序设计和推行、危机或突发事件的处理

危机及问题成员的处理:组织出现问题时:一是搬演矛盾缓和者,在适当的时候介入,避免

偏袒任何一方;二是协助团体和组织重新界定其功能,也可向团体和组织建议一些未考虑到的发展方向、功能或活动;三是与成员分享团体和组织的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困难,鼓励大家共同努力;四是与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团体和组织有需要时更能提出有建设性和中肯的批评;五是协助团体和组织在社区中继续发掘新动力和新启示 ; 问题成员:对于未经集体同意而自作主张2或擅自行动的成员,可以先分析方式人与团体组织的关系,再决定是否对个别成员做出处理或暂不处理;对于彼此存在根深蒂固矛盾的成员,可想他们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建议,但很难做到帮助解决矛盾;对于相互妒忌或竞争的成员,应促使团体和组织为成员的领导才能的发展提供均等的机会,在安排分工合作时要尽量避免制造更多的妒忌和竞争,使注意力放在工作上

2、社区教育技巧

(1)知识和资料的传播

宣传教育的过程:首要任务时确立宣传目标,然后要对宣传对象进行分析,依据宣传对象的特点来设计宣传的形式和内容,并定期对宣传的成效进行评估不断完善宣传方案

宣传的手法:采用有吸引力的手法、信息明确目标具体化、重复信息、多媒体推广、正面宣传和负面宣传

(2)动员群众

直接接触途径:是指由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与群众接触是人与人间的接触。已知居民姓名和联系方式可以通过信件家访电话等方式;未知时,采用街头宣传、逐户拜访、户外喊话、召开群众大会

间接接触途径:通过大众传媒、展架、广告、宣传册、海报、横幅等途径将信息传递给群众,不需要人与人的直接接触

注意因素:参加动员工作的人力;动员群众参与的事务是否已经引起居民的广泛关注;动员对象的覆盖范围、动员对象的参与动机

说服群众参与的技巧:强调熟人参与、强调互相帮助、强调成功的先例;减少参与代价来说服、赞赏、体谅他人、尽力改变现状、动之以情

注意:不要言过其实、推动群众参与时急不可用力不足也不可用力过猛、注意分辨动员对象的真实想法、不要与持相反意见的居民争辩

3、发展社区支持网络的技巧

(1)网络分析

网络形态:只要是指网络的广度和强度, 大小、成员相互联系的方式和次数以及不同网络之间的关系等要素

网络功能;通过对成员之间互动的内容、方向和结果的描述分析来了解是否起到支持作用以及是何种支持

(2)发展自主小组的技巧

自助小组是一群有共同需要、面临共同问题与困难的个人与小组,适用于残疾人、慢性病或是严重疾病患者、面临心理困扰的人士、下岗失业或经济困难人士等由于个人因素或社会因素而处于弱势群体的人群

联结、鼓励、体验式学习(结构化体验:是指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和指导下,在模拟的环境中由小组成员再现或重新创造特定的情境中的语言行为和态度,常见手法包括角色扮演、成长游戏、心理剧、家庭雕塑等;指引性体验:是由社会工作者或其他专业人士指导小组成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和完成某项任务,比如一次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完成工商注册登记等一系列手续)、朋辈榜样、正面强化、组织活动

发展志愿者技巧:主动邀请由近及远;建立平等合作关系;提供参与和成长的机会;明确方向、提供资源、回应需要、多加鼓励

4、 行政技巧

(1) 策划技巧:

策划规划:采取头脑风暴方法让规则小组成员提出各种想到的策略;运用符和性、可接受性、可行性三个指标去评估上一阶段提出来的每个策略,删除那些明显不可能的策略;就保留下来的策略运用SWOT(优势、弱点、机会、威胁)分析法逐一分析时间该策略的可能性,选出一个或几个策略,

方法计划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先进行头脑风暴;再确立内容、时间日期、期限、地点、工作人员、接受服务的对象、工作技巧、方法、知识、财源、预算、应急方案;再运用符合性、可接受性、可行性评估

发展社区关系的技巧

了解各组织的运作:影响运作的因素;正式模式:明文规定显而易见的运作模式,如成文的组织使命、目标、结构、宣传等 非正式模式: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贯彻执行的目标、实际的决策过程、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在实际运作中的地位高低和权力关系、通过工作气氛和形式风格体现出的组织文化

分析组织间的关系:交换关系:组织可以通过彼此交往而各自受益,而且受益程度对等 ; 权利依赖关系:当组织间的交往为一方带来的利益干预另一方带来的利益时,受益较多的一方需要用提高利益或制造压力的方法来增加自己对对方的影响,使得对方在某些方面依赖自己从而不得不交往 ; 授权式关系:依据政策法规等的规定而必须进行交往的组织之间的关系

组织间交往的原则:尽早与各组织交往、交往时要协助各方了解各自可得的利益,树立利益共享的印象、交往各方可以共同签订合同的期望、目标和守则、以强化和规范合作关系、要注意主动维系组织间的交往关系

与组织接触的技巧:注意组织形象的平衡和统一、增加接触的机会轻松交往、求同存异加强沟通

28、社区工作中评估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发现原来计划所存在的缺陷,或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原来未曾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等。二是根据评估结果对原来的计划的落实上情况进行评估,是社区成员能够及时看到工作的进展,能够更好地取得他们对工作的支持与参与,也是社区社会工作者持续不断的产生成就感

28、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弱势群体问题的特点、成因、及重要性

特点:(1)规模大

(2)生理性、社会性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社会弱势群体并存,其社会支持网络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

(3)一些主要的社会群体或阶层,其社会经济地位日以弱势化,其中不少人称为或正在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中国主要社会群体进入弱势群体的人数在迅速增加,城市失业者农村失业者,失业、半失业状态者;位数客观的主要群体成员工作、生活处境艰难、一些主要群体成员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主要群体的弱势出境甚至影响到下一代,是他们通过下一代改变家庭地位的希望变得渺茫

成因:(1)作为社会问题而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产生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不公平

(2) 作为社会问题而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产生于社会福利的不完备、不健全

重要性:(1)社会角度:关注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以及将外来援助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的能力等

(2)个人角度:关注弱势群体是维护人的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的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保护是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获得法理依据并通过适当的宣传使之成为社会共识;通过福利制度的设置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使之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用;强调助人自助,着重开发守住这个人的内在资源,包括智力及其他能力,

29、社会行政的作用

(1)理论层次:社会政策是社会福利理论的具体化的层次,社会政策的执行则是通过社会福利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证实或证伪的过程

(2)制度层次:社会行政是将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

(3)实践层次:社会行政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管理的效率及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

(4)现实意义:社会福利政策的执行有利于保障和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促进全体公民的社会保

障水平的提高,进而调节社会矛盾,化解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繁荣 30我国社会行政的特点及问题

特点:社会行政理念发生转变,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从政府办社会向有限行政转变;社会行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与民政工作的开展;第三部门在社会行政中的作用逐渐显现;社会行政立法工作得到加强

问题:社会行政部门的职能条块分割,影响社会行政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行政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社会行政主体单一;中央政府过于大包大揽地方政府普遍缺乏主动性;社会行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

30、社会行政的过程:

(1)计划:具有实际性、可行性、具体性、清晰性、灵活性和一贯性

(2)组织: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正式的组织,建立科层体系,安排适当人员以便分工合作分层负责

(3)人员配置:对组织中的人与事作出合理适当的安排

(4)领导:为了机构的有效运转与实现社会行政的目标,领导和指挥是很重要的

(5)协调:机构主管及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就是沟通协调,沟通是为了使机构的不同部门及人员在思想上及对事情的理解上联系起来,协调是为了使各单位、个工作人员间能够分工协作

(6)报告:为了总结和展现工作的成果

(7)预算:是指一个社会福利行政机构在一定时期内资金的收支平衡计划

(8)评估:包括对机构及对方案的评估两种,对机构评估包括机构的目标、经费来源、行政结构、人员资格条件、服务对象、工作的适当性等,对服务方案的评估可采用输入分析、过程评估、结果分析等方法

31、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

(一)社会政策的制定

(1)确立政策问题,并非所有社会问题都会成为政策问题,它所具备的必要条件是: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社会、公众政府达成了共识);出现了强烈的公众诉求;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

(2)建立政策议程: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

(3)制定政策方案:是一种决策过程,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活动,其目的在于提供各种有利于实现政策目标的备选方案。制定政策目标是计划方案第一步,须注意的是: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应尽可能量化并有特定时限;目标必须切实可行;不同层次目标应当协调一致;目标必须体现国家和社会利益,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政策方案的设计包括轮廓勾画以及细节设计两方面。轮廓勾画即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尽可能多的提出相应方案,并将各种方案的轮廓勾画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方案的多样性;要保证方案整体轮廓上的完备性;要保证各方案之间不能重复。

(4)政策方案优选:是指队以设计出来的各种政策方案进行评选,找出最佳。标准是:应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政策目标;消耗的资源应尽可能减少;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应尽可能小;实施中产生的副作用应尽可能小

(5)政策方案合法化:

(二)社会政策的执行

(1)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社会政策执行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性环节;社会政策执行将决定政策方案是否能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与范围;社会政策执行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结果是制定后续政策的重要根据

(2)特点:连续性:时间上是连续的,各阶段是环环相扣的;整合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等;灵活性:在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3)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

四因素论:是美国学者史密斯提出的一种关于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重大

的因素有理想化政策、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以及环境因素

六因素论:也称“互动模式”是由密特与霍恩提出。最先加以确认的两个变项是政策的标准与目

标及政策的资源,这是为了使决策变得有所依据,政策资源也很重要,要使得政策得到有效实施需要充分的资金及其他激励因素,其次组织间的沟通和有效执行、执行机构的特质、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执行的意向也是影响政策与执行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循环理论:是美国政策学者马丁雷恩与拉宾诺维茨提出的,他们将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阶

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以及监督阶段

中国模式:叶海平、李东妮在《社会政策与法规》中将社会政策的执行分为准备与实施两个阶段

(三)社会政策的评估:

(1)含义:它是指这样一个科学的过程。政府或专业政策分析机构根据社会政策的投入、政策执行过程、政策实际产出与政策现实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政策投入、政策过程、政策产出是否直接导致了世纪的政策影响,分析政策的投入、过程、产出、影响等各方面因素,理解社会政策的实际结果、影响与政策的预期目标是否一致

(2)评估程序:准备阶段: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目的、要求、场所、时间、评估主体等);实施阶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实施、产出、影响等方面的各种信息,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这些信息,运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和技术,测算和分析社会政策实施的效果,得出社会政策评估的价值判断和技术分析结论,提出相关的社会政策建议、撰写评估报告;总结和反馈阶段:在提交评估报告、结束评估工作之前,要对评估过程进行再检查,对评估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要与社会政策设计、制定、执行、监督机构和人员及社会政策的目标群体进行必要的沟通讨论

(3)评估方法:社会政策的目标达成评估:是否顺利实现,实现程度如何,结果与目标是否一致,社会政策影响评估关心的是社会政策结果是否由社会政策目标造成,分析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对实现社会政策目标的促进和妨碍作用;公众导向评估:是指将社会政策所作用的目标群体的目标、需要、价值等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标准,评估社会政策对其满足程度;社会实验评估:它运用类似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室分析法,对社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运用实验组和控制组

(四)社会政策的调整:

(1)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分为基本解决社会问题、可以减轻问题严重性、未产生实际效果、加重、预防了问题产生

(2)社会政策的调整:

政策内容的调整:功能的调整、机构的调整、政策的调整

政策方式的调整:替代、合并、分解、缩减

32、我国社会政策演变、现状及原因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实施了一些属于社会政策范围内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措施:社会保险制度、五保与合作医疗制度、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市场转型后,社会政策已日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开始受到关注,内容趋向完善,原来缺乏的失业保险、养老工伤教育等制度化、规范化,主体实施开始强调社区、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家庭等

特点:从属性、不完整性、差别对待、不稳定性、低效性

原因“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独立地位;改革以来社会政策虽然应当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理念下,社会政策依然实际只是充当经济政策的附庸,这限制了其发展;

33、社会工作研究的必要性:

(1)开展社会工作研究时及时了解和掌握服务对象需求以提供适宜的服务的需要

(2)是科学的探索社会问题成因并加以合理解释的需要

(3)是不断改进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的需要

(4)是不断完善社会政策、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

(5)是验证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的需要

(6)是专业发展与地位提升的内在需要

34、社会工作研究的价值观与伦理

价值:应遵循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的客观性原则:一方面社会科学需要研究深入理解行动者服务行动的含义,以理解的方法走入研究对象的主体时节,必然涉及研究者既有价值观的植入,另一方面研究者有需要在研究中保持价值中立的原则,遵循研究方法的一贯性与持续性,保持客观态度,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资料、说明问题

伦理:一是社会工作者要遵循普世性的学术道德与规范;二是社会工作者应在社会工作与井下遵循其特有的伦理。知情权与自愿权:它是指社会工作者应确保当事人对所要进行研究的知情权,并且获得当事人的同意前提下,研究者才可以对关涉当事人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否则将被视为破坏了应有的伦理守则;无伤害原则:它是一般社会科学与社会工作研究共有的伦理守则,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与研究的交织过程中,研究者对当事人的过度询问容易形成伤害的叠加甚至新的伤害;保密原则:不在公共场合公开当事人、群体或机构的基本信息;不向无关人员透露研究对象的有关内容

35、社会工作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拟定题目:题目分为两类,一是社会工作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难题,针对具体个案的社会工作模式、方法、技术的运用及其限制的问题,也属于此类;第二类是涉及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问题,如为建立某种理论模式或验证某种理论模式所进行的研究即属于此类

(二)文献探讨:作用是其一可以获得进行研究设计、确定变量及问卷内容的参考资料;其二是可以找出有关研究问题的理论根据或相关理论;其三是可以为研究者建立自己的理论架构提供帮助;其四是为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设提供理论依据;其五是可以初步建立理论、问题与干预方案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三)提出假设:假设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一是以明确的概念为基础;二是具有经验的统一性,即能被经验所检验;三是对假设的适用范围要有所界定;四是与有效的观测技术相联系;五是与一般理论相关联

(四)研究设计:在正式研究之前应对研究问题的意义、研究思路、研究进程、研究方法、抽样方案、人员安排、经费预算、时间安排等有比较周密的计划

(五)搜集资料:为保证顺利进行,社会工作研究者应首先取得要调查地区或部门领导特别是直接领导的支持,同时要与调查对象密切联系,建立融洽的关系,以取得他们的充分合作,社会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

(六)分析资料:对文字资料主演方法是比较、归纳、推理、语义分析等以揭示资料对研究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对数字资料一般采用统计分析法,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撰写报告

36、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方法

(1)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定量:强调对事物进行量化的测量与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干预创设实验条件,主要采取假设检验的研究方式;质性研究更强调对事物的解释性理解,强调研究情景的自然性,强调事实本身必须通过研究者主观的诠释才可以解释其意义,强调研究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以寻求新的意义

(2)社会调查法:也称调查研究法是指以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合作的步骤,在确定的时空范围内,对某种社会情况或问题进行系统的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并作出分析研究,以了解、掌握及改进情况或问题。包括问卷法、访问法、

(3)个案研究法:是针对某一个单独的个体、团体或社会,进行表意式解释,即解释该案例具有某些独特、隔离、特殊的或明确的因素。特点是:它以定性研究或质性研究为主,对涉及情感、态度、观念、心理感受等问题进行研究时,采用这一方法比较合适;收集资料详尽深入,不仅能够了解个案的历史资料,而且能够对其现实状况及其环境有全面的掌握;运用自由,对研究对象的了解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且方式灵活多样,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它更重视对案主本身感受的资料收集,强调研究与使用的结合,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出有效的干预、治疗方案,更注重有关改变行为的模式的总结、推广,通过个案研究来讨论行为

改变过程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4)实验研究法:也称实验设计法,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人为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发i型按期变化并分析变化发生的原因。,目的一是把客观世界的逻辑复制到特定的试验场景中来,二是把实验结果推及到客观世界中去。具体做法:一是根据随机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二是分别测量、记录两组成员在所要研究问题方面的状况;三是对实验组施加一定的条件,对控制组则不施加任何影响;四是再次测量,记录两组成员在所要了解问题方面的状况;五是比较两组在所要研究问题上的差异

(5)行动研究法: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共同参与与实际社会行动或实践活动,通过对行动的评价和反省,以发现达成预期的社会变迁或改革的有效手段、方法与途径。它通常是由计划、行动、观察、反省等环节组成的一个连续的过程。特点:一是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二是研究与行动相结合;三是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四是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

37、

1、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宗教改革,宗教中的博爱,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济贫法》的出台,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的完备法案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确立助人自助的观点,提出要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活动;友好访问员产生,英美出现一些民间服务组织,制定政策建立服务行政系统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 2、 社会工作形成:

专业教育的培训和发展:英国开设慈善训练学校,美国友好访问员、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产生,纽约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开设社会工作课程;专业方法的确立。里士满发表《社会诊断》试图将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把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和普遍接受,20年代小组被纳入,40年代成为专业方法,60年代社区被正式接纳;专业组织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建立慈善组织会社,美国1918年成立美国义务社会工作者协会,19年成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55年成立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

3、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对社会福利事物干预的强化推动了社会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现代社会服务对象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传统社会工作难以满足;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专业方法的发展。个案小组社区;目标模式的变化。单纯治疗向激发和发展案主能力,预防、发展发展;工作对象拓展:极度困难向有需要群体发展,社区成为对象,农村社会工作等;理论派别形成,由借用到结合实践形成多样化的理论与工作模式

4、 社会工作意义

目的是协助个人和社会解决问题,并发挥个人和社会的潜能,以增进个人和社会的福利,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复原、提供资源、预防、发展、稳定社会的功能

5、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科学性:工作态度的客观性、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程序的合理性与严密性、

实用性、综合性

6、 当代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特性:

多样性、整合性、建设性、挑战性

7、 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1)政府职能的转变(2)企业职能的转变:企业把职工的生活福利全包对企业生存不利,需要外包(3)家庭职能的转变:核心家庭难以支持赡老扶幼的责任(4)邻里关系的衰微(5)当前我国弱势群体问题严重:失业人员、老人、儿童及残疾人、城乡贫困人口、进城农民工

8、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意义:

确定专业使命和核心关怀所在,从而确定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质与其它区别开;对专业人员的职责和行文规范提供了指引,从而确保专业行动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服务对象造成的各种潜在的或实际的伤害;通过专业共同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从而确立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力量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9、 东西文化对价值观影响:

西方文化传统:基于基督教伦理的爱、关怀与责任是专业实践的基本价值、崇尚法制和民主的环境、法治为中心,建立一套以法律为约束的规范机制,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政治以民主为基础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强调自由平等价值理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救济法案建立,福利国家建立,公民权与社会福利制度结合,社会福利制度日益讲平等、权利、自由和公正等作为推行社会服务和提供福利项目的主要考虑因素,社会福利还体现了社会团结的义务,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成为上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者,社会工作者担当者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正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平等等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

10、 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式

寻求一种可以将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更好的协调的正式组织和制度安排;有计划地确保经济发展对社会福利有直接的益处,这允许包括新的产业发展及社会设施或互惠活动;社会政策和项目应该以让经济发展受益而设计,如在高失业率地区进行工作培训

11、

12、 社会工作理论的演进 我国实现理论创新的策略 从外借到内生;重审社会聚焦;倡导优势为本;迈向理论整合

汲取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和理论架构且总结在中国行之有效的若干助人实践背后的理论基础 ; 致力于从不同的认识论出发去建构不同的实践知识体系 ; 关注社会层面的因素以强化社会工作宏观视角下的理论反思与助人实践 ; 探索中国人可能有别与西方人的优势或抗逆力 ; 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之上立足中国现实,整合出具有广泛解释力的社会工作理论

13、 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建构

(1)社会工作职业化难以顺利、深入推进;社会工作教育难以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社会工作学科难以取得在学术机构应有的地位;社会工作专业难以取得国家和社会的最终认可

(2)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建构,,既要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成果,又要注重整合化的基础理论建设,对本土非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传统、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提炼

14、社会系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一作为社会化机制影响着个体对社会角色规范的学习和领悟;第二作为资源配置机制影响着个体角色扮演所需要的条件和手段;第三,社会系统的运行方式影响这人的行为的内部环境即生理和心理过程 14、 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运用综合的方法;工作过程阶段化;工作任务阶段化;整合的价值观;主任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15、 社会工作系统

案主系统;改变媒介系统(与服务对象有关的具有不同专长的助人者构成)、目标系统:行动系统(与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目标的人,是工作者的合作者)

16、 社会工作构成要素: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一方,依据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服务对象主动参与这一活动的过程,以相互配合协调达到助人目的。不只是指个人,也指社会工作机构,即通过合作和协力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组织与群体。他们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一定的组织或架构内开展活动。作为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管理者、资源筹集者、政策影响者以及研究者

17、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与理念。国际专业价值观: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待人诚信与真诚;注重能力培养与再学习。操作原则:接纳、尊重与包容、个别化、自决与知情同意、保密。内容包括对服务对象、对专业实践、对服务机构、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的看法。我国专业实践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接纳与尊重、个别化和不批判、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参与、道德与责任并举、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18、 实务模式通用过程

接案——预估——制定服务计划——介入——预估——结案

19、 简述接案的过程

(1)、接案是为了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认定服务对象类型、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使潜在的服务对象成为现有的服务对象;澄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双方的期望和义务;激励服务对象、促进和诱导

服务对象的改变、影响后续工作关系、影响今后的互动

(2)步骤:

——做好准备并拟定面谈提纲

事先研读服务对象资料;了解其是否接受过服务;了解对象是否有特殊事项需要谨慎小心处理;走访社区;介绍自己和专长;简述会谈目的和内容、双方的角色与责任;介绍机构的功能与服务、相关政策和工作过程;征询服务对象对会谈安排的意见对机构与工作人员的期望;询问对象是否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以便提供帮助

———面谈

目的及意义:了解求助原因;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对象期望达到的目标;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技巧:主动介绍自己;沟通;倾听

回应的方法:对服务对象的想法与反应有透彻的了解;将自己与服务对象融合;敏锐的感觉服务对象的各种情绪态度及反应;向服务对象表达愿意协助的态度)

——收集资料

内容:个人资料;身体情况;特点与能力;所处的社会化境

方法:亲自咨询;与其相关人员咨询;阅读档案记录;家访

——预估:

任务:界定并确认服务对象的问题,对照顾机构功能是否能够处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看其是否愿由社会工作者协助,最终达成服务协议,同时确定服务对象要解决的问题的轻重与先后次序,看是否要马上处理一些与服务对象有严重影响的问题

——建立专业关系

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态度与情感的互动,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达到更适应的合作关系,它提供了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一种有意义的链接,激发了服务对象的学习动力,是的读物对象愿意利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自觉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影响

特点:有一个双方共识的目标;有时间的限制;在此关系中社会工作者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取向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在这个关系中社会工作者是握有专门知识、具有专业伦理和专门技巧的权威;这种关系是控制性的,社会工作者掌握工作的大方向,并控制自己的感情投入和采取的行动

技巧:同感;诚恳;温暖与尊重;积极主动

——决定工作进程

终结服务:机构缺乏合适的工作人员;其问题不在机构职责使命范围内;其他机构有处理对象或问题的特权;服务对象不愿接受、机构功能不符合;问题解决;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在期望与结果看法上不一致

转介

成功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3)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服务;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服务对象不愿接受服务;社会文化因素;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4)注意事项

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20、 简述预估的过程

(1) 预估是收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详细资料、了解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过程,十一局既定情境中的

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目的是识别服务对象问题

的客观因素;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原因;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与使问题延续的因素;

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2) 任务;了解服务对象问题:性质、成因、程度、对服务对象的影响;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行为特

征:人格特征、能力、优势和弱点;了解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状况,及其自身对问题的人士

和改变的动力与能力;了解其所处的环境系统状况,家庭、朋友、工作单位、邻里社区等

(3) 特点:持续性、共同参与、行动取向、有可识别的步骤、渗透了专业判断、有局限

(4) 原则:个别化、合作、避免片面、避免简单归因、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

(5) 步骤:

——收集资料:个人资料(基本资料:年龄、简历、社会经济地位重要人物等;主观经验;解决

问题的动机;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环境资料(家庭状况、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方法;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咨询、观察、家访、利用已有资料

——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方法:排列次序、发现(识别资料间的关系或形态、逻

辑关系,零散的资料整合)、识别(将那些行程问题或可以缓解问题的因素找出来,进而确定时间各因素间的关系和形态,确定导致问题的原因)、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认定问题: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描述问题如何发生的;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其社

会系统的情况;探究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描述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源状况

——撰写评估报告:注意:确定目的及读者、确定报告应使用的资料、将资料组织成为有意义的

不同部分、将事实与判断分开;语言简洁精练 ; 结构:资料和事实;专业判断

(6) 预估主要方法

社会历史报告:是通过对服务对象社会生活里历史的梳理、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的综合报告。包括: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服务对象关心的事项、需要、与需要相关的问题,这些事项的发展过程;服务对象的能力和限制等

家庭结构图:是以图形来表述家庭中三代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内容:描述家庭的历史;提供有关家庭婚姻、死亡、家庭成员所处的地位和位置、家庭结构等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简要信息;包含家庭几个不同时代关系的资料;提供社会工作者有关家庭关系、资源、服务对象问题与家庭间关系等方面资料。代际关系、主要家庭事件、家庭成员职业、死亡、迁移和分散、角色分配等,要使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上述内容在内的特定含义

社会生态系统图:展示了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清晰的呈现出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及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效地将服务对象与外在环境系统的关系通过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说明了系统之间能量的流动和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本质。作用:描述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服务对象与这些系统的关系、勾勒出系统间的交流、呈现可使用资源的相关信息 绘制方法:首先用圆圈将其家庭系统表示出来,并将服务对象置于圆圈的家庭系统中,然后将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社会环境系统包含的人和团体、组织、机构等用圆圈表示出来;接着,用线段将各系统即圆圈连接起来,圆圈间的距离表示了关系的亲疏;链接圆圈间的线条构成则代表关系的本质;实线代表关系紧密,虚线表示关系不紧密,曲线表示是关系有问题、有张力或关系紧张;系统间关系线条的箭头则表示关系的方向性

(7)、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泛指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是指由家庭、朋友、专业人士或其他社会系统提供的帮助、指导和关怀。

14、简述服务计划的制定

(1)服务计划是基于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理解,是通过预估阶段的探索获得的。包括:1、目标和目的(要求:目标陈述要明白易懂,重在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目标要可测量;目标要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应该说明完成目标的时间;目标应与机构功能保持一致与社会工作者能力相符,并符合法律和社会工作伦

理 类型:获得具体的物品、服务和资源;生命中重要决策的思考、解决危机、减缓困难或去除阻碍改变的因素;通过改变沟通模式、互动行为、角色或规范修正社会系统的架构;通过长期计划实施抱负;识别成长或改变的基本价值,寻求社会服务以发挥个人潜能等 意义在于激发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投入行动,朝向共同的方向以获得改变和成长) 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个人、家庭、小组/群体、组织、社区 3、介入策略:是指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整理方案,是改变服务对象 4、协同工作的合作者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 6、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2)制定服务计划原则: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计划要尽可能详细具体、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要能够总结与度量,为评估打好基础

(3)制定方法:

1、设定目的和目标:目的是指服务总体上要达到的结果,是大方向。目标确立程序:确定服务

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确立目标的先后次序

2、构建行动计划:选择介入系统、选择行动内容:危机介入、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专业咨询

3、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经过讨论协商所达成的满足服务对象需要

和解决他们问题的工作方案,是双方对解决问题的承诺,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合作计划,体现了双方的伙伴关系。内容包括计划的目的与目标、双方各自的角色与任务、为达到目的与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期望达到的结果以及进行总结测量和评估的方法。要具有明确性、得到认可、弹性、实用性

(4)服务协议形式:书面或口头

(5)签订过程:

1、会谈协议:是指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通过会谈在接入目的、目标等方面达成的协议,是服

务对象承诺与社会工作者通过会谈达成服务协议

2、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3、协议介入目的和目标

4、协议介入策略和行动

(6)签订技巧:认定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与服务对象共同讨论对问题的看法、描述介入工作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目标和目的并说明行动的具体策略、总结和强调协议的主要内容

15、简述介入的过程

1、介入特点:介入是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干预是介入的核心、物质与精神支持并重、介入有短期与长期效果

2、介入分类:直接接入:一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为关注对象,针对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中嗲按在于改变服务对象家庭或群体内的人际交往,或改变个人家庭和群体与其环境中的个人和社会系统的关系和互动方式 、间接介入:是指以个人、家庭、组织和社区以至更大的社会系统为关注对象,有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采取行动,通过介入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系统间接帮助他们的行动

3、介入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个别化、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瞄准服务目标、考虑经济效益

4、直接介入的行动策略:

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的资源:帮助其运用自己的内在与外部资源

进行危机介入:目的在于取出服务对象的紧张情绪、恢复功能走出危机。

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要考虑活动是否符合介入目标、活动是否符合服务对象的能力和特殊需要、考虑资源和设备的配合

调节行动: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中的系统一起找到利益共同点,从而带来改变的介入策略,做到帮助对象与环境系统进行接触;协助环境系统回应其需要;协助双方界定共同目标

运用影响力:包括诱导——奖励与处罚;劝导——运用说服力的观点改变服务对象的观念;利用关系——运用人际关系去影响目标系统的行为;利用环境——使外部社会环境有利于服务对象的改变

5、间接介入行动策略:

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识别谁是有影响力的人,走出办公室深入社区;具有与有影响力的人建立关系、与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的技巧;具有说服和游说、令人信服的陈述和表达技巧、把握工作目标的技巧

协调和连接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团结不同专业的服务人员已实现共同的目标;了解各方的不同观点协助建立共同的目标;识别各专业的长处和差别划分职责;与各方沟通情况为有效协调打下基础;协调前广泛收集资料,提高协调效率减少协调成本

制定计划创新资源:控制规模是指在可以管理的范围之内;争取机构和社区的支持;设立必要的组织以承担工作;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依计划的性质而定

改变环境:环境改变术目的在于改变服务对象周围的环境以促进服务对象达成服务目标,不仅包括改变环境的意图和努力还包括通过对环境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改变个人和集体观念的过程

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在了解评估机构的基础上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全员参与;以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方法推行改变

16、简述评估的过程

1、 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的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

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

2、 目的: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总结工作经验,改

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3、 作用:监督介入工作进度;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促进专业成长;巩固改变成果;社会

问责:向服务对象做出交代、进行社会交代、进行专业问责

4、 类型:过程评估是对整个介入过程的检测,包括社会工作介入进行中的评估,过程评估提供相关

服务过程的各种信息,包括工作目标、介入过程、介入行动和介入影响 结果评估:是在工作

过程的最终阶段进行的评估,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

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相对目标是比较概括的而结果则是具体并可以度量的

5、 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基线测量:介入在开始时对服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

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到的程度。 操作程序:建立基线、进行介入期测量、分析和比较 常用的基线测量:单一个案设计、对照组设计、时序性系列测量、

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一般运用五个等级尺度来测量任务完成情况:没有进展、

极少实现、部分实现、大体上实现、全部实现

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目标核对表:个人目标尺度测量

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差别影响评分(首先由服务对象对介入影响进行自我陈述,报告自己有哪些变化,然后分析区分出哪些是介入本身带来的变化,哪些是其他因素带来的变化)

17、简述结案过程:

1、结案是当介入计划已经完成,介入目标已经实现,服务对象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者服务对象已有能力自己应付和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双方根据工作协议逐步结束工作关系所采取的行动。分为目标实现的结案、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重视关系的结案、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2、主要任务:

(1)总结工作、

(2)巩固已有改变:回顾工作过程、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表达积极支持的态度、

(3)接触工作关系

(4)做好结案记录

3、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以及处理方法:

(1)正面反应:给予肯定适当进行强化增强其信心,避免刻意渲染气氛以免产生伤感;负面反应:否认、倒退、依赖、抱怨、愤怒、讨价还价、忧郁

(2)措施: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他们对结案的准备情况;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些做好准备;在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逐步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服务对象要学会自立,给服务对象以心理支持,告诉他们在需要时社会工作者将继续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也要估计一些可能会破坏改变结果的因素,预防问题的产生,继续提供一些服务,并为服务对象提供能够对他们有帮助的资源系统的支持,待稳定了服务对象的改变成果时才最后结束专业关系;必要时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各自的成果和收获,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18、简述危机介入的技巧

1、 将焦点放在帮助对象恢复和发展功能上,而不是解决整个问题,针对危机出现时的机制失灵问题

帮助对象回复应对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宣泄由危机带来的紧张情绪,给予支持,以防止精神崩溃

3、 介入目标要现实,瞄准对象当前的需要

4、 担任教导者的角色,包括高速服务对象应该做什么,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个案工作原则:个别化;接纳;有效沟通;尊重案主自决;社会工作者自控;保密

20、小组工作原则:目标明确化原则;计划原则;接纳;个别化;建立专业关系;引导小组互动;小组自决、循序渐进

21、社区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居民参与;社区自决;协调发展;因地制宜

22、个案工作的历史沿革:

(1)强调个人的道德因素的时期,个案工作方法开始萌芽(19世纪到20世纪初)

(2)强调社会因素的影响时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初步形成与体系化(慈善组织会社后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重视心理因素影响时期,个案工作方法进一步发展(一战结束到20世纪30年代)

(4)强调环境改善与心理因素并重时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趋向完善(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

(5)个案工作的新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今)

23、小组工作的历史沿革

(1)英美等国早起的小组社会工作实践伦敦成立男青年会,美国成立基督教女青年会,伦敦的汤恩比馆还有美国的赫尔馆

(2)专业小组工作的形成与发展:纽约慈善学校、提供相关训练课程,1923年美国西部储备大学将小组工作作为一门专业训练课程,1935年美国社会工作协会增设小组社会工作部门,次年全美小组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柯义尔为其发展做了重要贡献

24、社会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

(1)19世纪70年代——20世纪10年代:慈善组织会社,大都以都市里的邻里等区域单位为服务对象,用协调合作的方式将社区内个慈善团体与救济机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

(2)20世纪1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区基金会及联合会建立,联合社区内各团体、机构,定期举办有计划有组织的募捐,并设计彼此配合的发展方案

(3)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政府接入时期,受经济危机影响

(4)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社区发展兴起时期,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开展社区建设,反失业、推动市民参与等工作

(5)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区社会工作重点转移时期,政府主导减弱,社区社会工作由专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推动

24、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a)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相互作用,

对象问题与过去仙子阿以及问题处理三方面的压力有关,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

沟通交流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它注重从人家交往的

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的问题、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

帮助服务对象。运用直接与间接治疗技巧

b)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以人的认知和行为为关注焦点的治疗模式,包括两个基本假设:认知对

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人的行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是一种一问题为导

向的的短期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此时此地的体验和感受,当然它同时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

背景、创伤经历和儿童早期的发展状况,将认知与行为因素相结合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

导工作。运用个案概念化、合作时的治疗关系、苏格拉底式的提问、结构化和心理教育、认知

重塑的方法与技巧

c)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

这种趋向在世界生活中表现为发展出健康理性的以及不良非理性的生活方式。它要求工作者要

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巩固辅导效果。运

用非理性信念检查技巧,如反应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 以及非理性信念辩论技巧,如:

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

d) 任务中心模式:是把服务介入焦点集中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上,希望帮助服务对

象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它要求清晰界定问题、明确界定服务对象、合

理界定任务。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

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行为问题

e) 危机介入模式:为了缓和不当压力对案主的影响,协助案主采取适当的方法改善环境,促进案

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协助案主恢复其遭遇危机前的适应能力,并使之得到增强。开始阶段通过

会谈收集案主基本资料,会谈应聚焦于按住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在会谈过程中工作者应了

解案主自我的强度,并了解其社会资源网络,其次应将焦点集中于案主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即

案主最感到不安的问题,最后以乐观的态度帮助案主减轻焦虑减少无助感,并对工作者产生信

赖;在中间阶段,工作者应进一步收集资料,重点仍是目前的资料,但也应注意将目前的情形

与案主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以帮助案主认识前因后果,其次工作者应与案主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摆脱危机的办法,并让案主通过学习、练习而逐步解决问题;结束阶段与案主一起回顾已取得

的进步,征询按住对问题解决程度的看法或感受,如果满意则结束

f)

g)

h) 人本治疗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 通才实务派:试图打破工作方法的分立,以问题解决模式为基础,采纳的是系统或环境中的人

的观点,在实施时姐和社会工作信奉的独特性、价值观和伦理守则,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

扎实的个案理论知识及技术,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专业手法的能力,以便能够面对和服务于不

同的服务对象处理各种问题。倡导综合运用。基本假设是:每个人同时生存于不同的社会体系

中,因而案主有待解决的坤燃火问题可能兼及各个体系;大部分问题是多面向的,仅较少的求

助者是受单一因素而身处困境;有效地干预应是直接较大的体系,如制度或结构;预防与改革

通常是跨越个人、家庭、小团体的层次入手,才能发生真正的改变

25、小组工作的模式

(1) 社会目标模式:基本概念是社会意识、社会责任、社会变迁;其理论基础是有关个人和社会

关系的一般原理:社会系统与个人和群体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任何群体出现功能失

调或问题,往往与社会系统功能失调有关系,而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又对社会系统的运转和社

会变迁产生影响,它认为,凭借共同参与群体情境,个人就能够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该模

式关注的重点时社会变迁与整合,强调通过对个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去影响和促进社会的改

变,这一模式往往利用群体的过程发展成员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并增强他们适应社会

生活的能力

(2) 互动模式:强调在由相似问题的成员组成的小组中,通过互助,发展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

小组成员建立信心以及实现个人的社会潜能,该模式注重此时此地经验和感情的交流,要求

工作者认清小组中的各种冲突,并将其引向正面功能,以刺激成员的合作,开发成员应对冲

突的能力,强调工作者事先对成员背景的了解,强调引导成员互动的技术,以及审慎的做好

小组结束工作的必要性,社会工作者不负责设计方案,不设法控制小组的运作,充当案主与

小组以及小组与机构间的协调者。

(3) 治疗模式:将小组视为一种治疗的环境或工具,强调通过小组经验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

文化的适应问题,注重发展小组的凝聚力、一致性和相互性,同时维持一个有效的小组内在

结构,但关注的焦点是个人

(4) 折中模式:批判上述三大模式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工作者应给予小组成员较大的行动空间,

给予成员相对大的自由与民主,小组则应该提供更能满足成员需要的环境,工作者作为小组

的一部分承担着催化功能以促进小组目标的达成,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仅仅是一个引导者或服

务者,而不是一个决策者或权威,

(5) 发展模式:

(6) 整合模式:试图将三种因素联结成一个总的系统,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间应该处于适度的

均衡发展中。小组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对影响模型的三个子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和

谐程度做出及时正确的估计,然后以此为根据做出群体目标的规划

26、社区工作的模式

(1) 地区发展模式:其目标在于发展社区自主能力和加强社区整合,社会工作者应重于推动社区内不

同团体及居民的广泛参与,界定社区及居民自身的需要,并采取自助及互助的行动去改善社区关系,解决社区问题进而改变社区。其介入目标包括具体社区问题的解决、社区生活的改善、居民通过主动参与过程学会自决自助并掌握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居民及团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介入策略包括其一注重与掌握资源的权力机构、社区领导者的合作,合作方式偏重和谐及互利,其二重视居民及地区团体的广泛参与,界定问题与需要,然后设计及采取行动去改善问题;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导师、中介人;该模式适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社区,社区居民的背景比较相似,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2) 社会策划模式:每一个社区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非常复杂,需要通过制定科学、

合理的行动计划方案解决,社会工作的任务是针对社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收集、分析有关资料,制定规划,并最终解决问题。其介入目标是以解决社区现存的各类主要问题为其工作的重点;社区计划的内容和程序为了解组织的使命及目标、分析环境及形势、自我了解、界定及分析问题、确定需要、建立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的标准、选择可行性方案、测试方案、执行方案、评估结果;社会工作者通过专家的知识、科学的决策能力及其权威推动及策划改变;它适用于一些社会变迁急剧的社区,存在着复杂的问题仅仅依靠群众很难解决

(3) 社区照顾模式

(4) 社会行动模式:它将社区问题出现的根源归结为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由于不公平的资

源及权利分配政策,边缘群体或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忽视及受到剥削,因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社会行动的本质并不涉及推翻整个社会制度或是改革整个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只不过是在现存制度下改变不公平的政策,为社会底层群众争取更多的资源分配,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其介入目标是通过行动争取利益,获得应得的资源,改善生活环境维护居民利益并增强参与决策的权力及代表性;同时通过行动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意识,改变他们的无能以及无力感,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介入方法包括集体行动、通过居民的切身问题及具体事件介入、非制度化途径即游行示威、静坐、诉诸媒体等、以及争取第三方支持;介入策略及形式包括合作式即通过与当政者的协商与讨价还价来解决问题、对抗式即通过游行示威等向有关权利部门施加压力以解决问题;具体步骤分为酝酿期、宣传组织期、行动期以及总结期;社区工作者承担倡导者、并肩者和引导者等角色;适用于那些各群体之间矛盾突出、且各方利益难以调和而使得边缘或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社区

(5) 创新改革模式:强调社区变迁必须经过一个时间段方能完成。开始由社区变迁的推动者或社区发

展工作者提出一个新的理想或计划给社区居民,结束的时候这个理想或计划已经整合到社区居民的文化或行动中

(6) 改变习俗模式:目的在于使社区不受拘束的成长或发展,通过增进居民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或通

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以更有效的方法完成社区的各种决定

(7) 行为改变模式:社区发展的成败可由社区居民行为改变的清醒来判断,主要任务是运用教育计划

改变社区居民的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模式等

(8) 过程取向模式:强调社区社会工作者同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通过教育及组织的过程,改变居民

的态度及行为,是他们更积极的参与社区发展社区工作者是变迁的推动者、有能力的协调者及解决问题的指导者。

27、个案工作阶段

接案或转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追踪

28、小组工作阶段

1、准备阶段:组员的招募与筛选—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申报并协调资源—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与安排

2、开始阶段:

特点: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沉默而被动、对社会工作者依赖

主要任务:协助小组成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帮助小组组员对小组的期望,提高对小组目标的认识;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制定小组规范,包括秩序性规范、文化规范、角色规范 ; 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

角色:领导者、鼓励着、组织者

3、中期转折阶段:

特征: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角色竞争中的冲突

任务:处理抗拒行为;协调处理冲突;协调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协助组员重新建构小组;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

角色:中心位置向边缘转移,不再担任小组领导者和决策者,而只是小组的协助者和引导者

4、后期成熟阶段:

特点:凝聚力大大加强;组员的关系亲密程度提高;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小组的关系趋于稳定

任务:维持小组的良性互动;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协助组

员解决有关问题

角色: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链接者、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小组的引导和支持者

5、结束阶段:

特点:浓重的离别情绪;小组关系的弱化

任务:处理成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做好小组评估

角色:引导者、领导者

29、社区工作阶段

1、准备阶段:

内容:了解社区状况并进行社区分析:社区地理、人口、资源、权力结构文化特色等基本情况;社区规范性需要、感觉性需要、表达性需要、比较性需要等需要分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资源分析

工作要求:确定主要任务和行动方案;确定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社会服务机构要做好自己的准备包括人员资金支持体系等;

2、启动阶段:

行动方针和主要任务:发动资源、成立社区小组、训练社区居民带头人并对其进行培训工作提升其对参与社区事务意义的认识、巩固社区居民的参与、确定工作目标的优先次序,、加强社区中的互助合作气氛

策略:发掘资源和进行社区教育;开展互助合作,通过组织社区内的资源,共同解决社区问题等鼓励社区居民多关心并参与社区;推动成立居民小组

目标:成立了不同性质的小组、培养了一批能够协助社区解决一些问题的社区带头人

注意:对工作者认同度高,对居民带头人信赖少,小组中和小组之间的竞争

3、巩固阶段

任务:成立或巩固居民组织让社区工作系统化;通过培训的方式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内不合理的行政运作程序,分享组织居民的经验和技术,协助他们建立稳固的资源支持体系

方法:互助合作;社区教育;争取资源

目标:社区居委会的到达部分居民的支持;带头人健康的新陈代谢;组织工作系统化并得到辖区有资源的单位支持

注意:防止把过多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居民带头人身上;要不断提醒居民组织既要提供服务又要考虑维持居民持续参与社区活动

4、评估阶段

分类:过程评估:是对社会工作过程的质与量的评估,重点在于对有关过程进行描述,包括投入的资源和人员配置,一些列工作的优先次序、各个程序的进展情况等 ; 成果评估:主要考察工作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的预定的目标 ; 效益评估:注重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关注的是所取得的工作成果与所付出的代价孰大孰小的问题

任务:依据社区的变迁重新评估社区需要和问题;工作者对专业过程进行总结决定未来专业工作方向;社区居委会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重新界定组织的方向做出未来的发展安排

方法:利用客观科学的标准衡量社区居委会的独立办事能力,协助其界定未来工作方向。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邀请义务的专业人士做顾问,降低社会工作者对决策的影响

注意:总结不能过分依赖感性或太注重数据统计,要着眼于未来方向而不是走形式

25、个案工作的技巧

1、会谈:

(1)支持性技巧: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

(2)引领性技巧:澄清、聚焦(开放式问句、具体化、同理的表达,原则是从当事人最危急的事情入

手,聚焦在对当事人来说最痛可贺最想解决的事情上,聚焦在当事人有能力解决并能鼓励其信心的问题上)、摘要

(3)影响性技巧: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2、建立关系:感同身受、建立有利于服务对象及及表达的关系模式、制造气氛、积极主动

3、收集资料:会谈、调查表、观察、现有资料、家庭访谈:访谈目标、时间、着装、态度

4、方案策划:目标清晰且现实、服务对象的范围明确、策略合理

5、评估:正确运用评估类型、合理运用评估的方法、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坦诚保密

6、个案记录:是指工作者与案主接触、了解并诊断案主问题及协助其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的记载,可以帮助工作者总结经验教训,保持工作的连续性,需要转介时可以帮助新工作者了解,也为社会工作的研究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际资料和案例。要有完整的当事人的基本资料,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能够协助工作员做出正确诊断和拟定有效的处置计划,应尽量使用准确的语言,除非有特殊目的,否则记录应以简明扼要为原则并记下每次与当事人见面的时间地点等,同时每次完成记录后工作员要签名以示负责,每一个当事人都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自己的档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便检查,每次会谈结束后立即进行记录。包括过程记录、摘要记录

26、小组工作的技巧

1、沟通与互助技巧

(1)与组员沟通技巧: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专注与倾听、积极回应、适当的自我表露、对信息进行磋商、适当的帮助梳理、及时进行小结

(2)促进组员沟通技巧:提醒组员相互倾听、鼓励组员相互表达、帮助组员相互理解、促进组员相互回馈、示范引导

2、小组讨论技巧

(1)事前准备:选择合适的主题、注意讨论主题的措辞、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安排活动的环境、挑选合适的参与者、准备讨论草案

(2)主持小组技巧:

开场时先介绍组员、讨论的背景、意义与目标 规则和要求 ;

了解的技巧,随时观察和感觉组员的语言情绪认知等,适时给予鼓励与支持,随时注意工作进程,适时将自己感受反馈,给予组员安全的小组气氛 ;

鼓励的技巧:对内向害羞的给予支持不强迫,重复他们的意见并鼓励 ;

限制的技巧:当一些组员垄断讨论或当组员发言太抽象或当讨论脱离主题是要采取限制的手段,用“是不是”的言词问询其他善于发言的成员或者其他未发言的成员,及时切断话题给予适时的打岔,限定发言时间调整发言次序等 ;

沉默的技巧:可以适时的在小组中形成真空使组员自己进行判断,或在接受意见和建议后请组员自己进行判断 ;

中立的技巧:避免与组员争论,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判断他人的意见仅提供问题不提供答案,可以提供资料信息但不予决断,仅作实时分析 ;

摘述的技巧:当讨论段落结束、主题被岔开、变换主题、组员发言时间过长、声音过小、发言过于复杂或宽泛、出现语言障碍时要进行摘述,要简要明晰,摘述后征求发言组员的意见以确保正确定 ;

引导的技巧:出现你一言我一语场面气氛热烈但偏离主题时。要注意把问题的各种方法,选择一种解决方法的讨论进程去展开;妥善处理讨论中发生的冲突,出现冲突要尽快至极的处理,谨慎公平民主

讨论结束的技巧:对组员所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归纳,对组员所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加以组织、形成结论。结论必须全面详细,并对组员提出的意见加以阐述、分析、评价和研究,并指出将要应用的方法

3、小组工作的治疗技巧

直接干预法:社会工作者以治疗者的角色直接影响组员的行为,一般发生在小组自身还缺乏相应

的资源和经验,无法协助组员解决面对的问题时,或有个别组员鼓励于小组之外时。鼓励、赞扬、奖励、惩罚、警告、规定角色

间接干预法:社会工作者干预小组的过程来间接影响和改变小组组员的工作技巧。技巧:利用小组的治疗元素,如植入希望、普遍性、利他主义、自我表露等促使小组组员的个人成长和行为改变;运用角色扮演;运用行为改变的技巧,通过分析起点行为、选择渐进增强行为、评估改变后行为等 ; 使用一些家庭作业;运用结构化组员角色的技巧,培育冲突协调者、组员认可的领袖、鼓励角色扮演

外在力量法:是指借助小组之外的力量来影响组员和小组的做法,包括小组外的活动、与组员有显著关系的外部人员、组员所属的社会体系和社会会环境。前提是组员具有利用外在力量改变自己的迫切需求;二是社会环境或外在力量有助于组员改变;三是社会工作者具有运用外在力量改变组员的能力和资源

4、活动设计技巧.

扣紧小组目标、考虑组员的特征及能力、小组活动的基本要素(目标、参与者、规模、时间分配、环境设计、资源供应与经费预算、强度分布、预期结果、意外事件处理预案、总结与奖励);经验分享

5、工作者控制小组的技巧:通过小组规范;通过角色、地位的合理分工控制小组;通过提升小组凝聚力来控制

27、社区工作技巧

1、社区组织技巧

(1)社区团体和组织的建立

接触和组织居民:首先应对进行招募的社区团体和组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次要对作为招募对象的居民有所了解;可以从个人利益、问题利益、组织吸引力等来吸引群众;避免喧宾夺主为居民安排一切,避免让聚醚in感到压力太大

界定团体和组织的目标:制定工作重点时,团体和组织的初次活动应该为参与的居民提供某种程度的成就感,所以要尽量避免选择太困难的任务作为初次活动的目标;应采取非主导的方法,让居民充分自决,提供发展的机会

建立团体和组织的结构:注意时机、结构、会员制度等

(2)社区团体和组织的维持与发展

目标策略及结构的调整:注意:一是成员是否因为要处理太多超出其经验的工作而影响到信心因而增加了对工作者的依赖;二是成员是否因为期望过高而将团体和组织的目标、策略和结构调整的过于正规化、系统化和严格,以至于居民和社区的需要及实际能力脱节;三是是否有成员因与外界的接触二忽视了团体和组织内部的参与,或者对团体和组织的部分成员产生不满和排斥

内部沟通模式的建立:正式的方式包括召开定期会议、设立公告栏、建立档案资料、设置联络员、成立小组等;非正式的可以考虑着急定期的联谊会或是工作聚餐,庆祝成员生日或喜事,节日拜访,保持电话联系等

成员和骨干的训练:可以是正规的结构化的训练课程、讲座、角色扮演等,也可以是非正规的,比如通过与组织成员一起进行家访或开会,社会工作者可以对成员起到示范的作用。训练包括认知层面(对资料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情感层面(对团体和组织的归属感及对公民权利的认同)、行为层面(人际关系技巧和组织技巧的运用);包括如何处理社区问题、日常运作的基本管理和沟通知识、一般性活动的程序设计和推行、危机或突发事件的处理

危机及问题成员的处理:组织出现问题时:一是搬演矛盾缓和者,在适当的时候介入,避免

偏袒任何一方;二是协助团体和组织重新界定其功能,也可向团体和组织建议一些未考虑到的发展方向、功能或活动;三是与成员分享团体和组织的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困难,鼓励大家共同努力;四是与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团体和组织有需要时更能提出有建设性和中肯的批评;五是协助团体和组织在社区中继续发掘新动力和新启示 ; 问题成员:对于未经集体同意而自作主张2或擅自行动的成员,可以先分析方式人与团体组织的关系,再决定是否对个别成员做出处理或暂不处理;对于彼此存在根深蒂固矛盾的成员,可想他们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建议,但很难做到帮助解决矛盾;对于相互妒忌或竞争的成员,应促使团体和组织为成员的领导才能的发展提供均等的机会,在安排分工合作时要尽量避免制造更多的妒忌和竞争,使注意力放在工作上

2、社区教育技巧

(1)知识和资料的传播

宣传教育的过程:首要任务时确立宣传目标,然后要对宣传对象进行分析,依据宣传对象的特点来设计宣传的形式和内容,并定期对宣传的成效进行评估不断完善宣传方案

宣传的手法:采用有吸引力的手法、信息明确目标具体化、重复信息、多媒体推广、正面宣传和负面宣传

(2)动员群众

直接接触途径:是指由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与群众接触是人与人间的接触。已知居民姓名和联系方式可以通过信件家访电话等方式;未知时,采用街头宣传、逐户拜访、户外喊话、召开群众大会

间接接触途径:通过大众传媒、展架、广告、宣传册、海报、横幅等途径将信息传递给群众,不需要人与人的直接接触

注意因素:参加动员工作的人力;动员群众参与的事务是否已经引起居民的广泛关注;动员对象的覆盖范围、动员对象的参与动机

说服群众参与的技巧:强调熟人参与、强调互相帮助、强调成功的先例;减少参与代价来说服、赞赏、体谅他人、尽力改变现状、动之以情

注意:不要言过其实、推动群众参与时急不可用力不足也不可用力过猛、注意分辨动员对象的真实想法、不要与持相反意见的居民争辩

3、发展社区支持网络的技巧

(1)网络分析

网络形态:只要是指网络的广度和强度, 大小、成员相互联系的方式和次数以及不同网络之间的关系等要素

网络功能;通过对成员之间互动的内容、方向和结果的描述分析来了解是否起到支持作用以及是何种支持

(2)发展自主小组的技巧

自助小组是一群有共同需要、面临共同问题与困难的个人与小组,适用于残疾人、慢性病或是严重疾病患者、面临心理困扰的人士、下岗失业或经济困难人士等由于个人因素或社会因素而处于弱势群体的人群

联结、鼓励、体验式学习(结构化体验:是指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和指导下,在模拟的环境中由小组成员再现或重新创造特定的情境中的语言行为和态度,常见手法包括角色扮演、成长游戏、心理剧、家庭雕塑等;指引性体验:是由社会工作者或其他专业人士指导小组成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和完成某项任务,比如一次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完成工商注册登记等一系列手续)、朋辈榜样、正面强化、组织活动

发展志愿者技巧:主动邀请由近及远;建立平等合作关系;提供参与和成长的机会;明确方向、提供资源、回应需要、多加鼓励

4、 行政技巧

(1) 策划技巧:

策划规划:采取头脑风暴方法让规则小组成员提出各种想到的策略;运用符和性、可接受性、可行性三个指标去评估上一阶段提出来的每个策略,删除那些明显不可能的策略;就保留下来的策略运用SWOT(优势、弱点、机会、威胁)分析法逐一分析时间该策略的可能性,选出一个或几个策略,

方法计划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先进行头脑风暴;再确立内容、时间日期、期限、地点、工作人员、接受服务的对象、工作技巧、方法、知识、财源、预算、应急方案;再运用符合性、可接受性、可行性评估

发展社区关系的技巧

了解各组织的运作:影响运作的因素;正式模式:明文规定显而易见的运作模式,如成文的组织使命、目标、结构、宣传等 非正式模式: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贯彻执行的目标、实际的决策过程、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在实际运作中的地位高低和权力关系、通过工作气氛和形式风格体现出的组织文化

分析组织间的关系:交换关系:组织可以通过彼此交往而各自受益,而且受益程度对等 ; 权利依赖关系:当组织间的交往为一方带来的利益干预另一方带来的利益时,受益较多的一方需要用提高利益或制造压力的方法来增加自己对对方的影响,使得对方在某些方面依赖自己从而不得不交往 ; 授权式关系:依据政策法规等的规定而必须进行交往的组织之间的关系

组织间交往的原则:尽早与各组织交往、交往时要协助各方了解各自可得的利益,树立利益共享的印象、交往各方可以共同签订合同的期望、目标和守则、以强化和规范合作关系、要注意主动维系组织间的交往关系

与组织接触的技巧:注意组织形象的平衡和统一、增加接触的机会轻松交往、求同存异加强沟通

28、社区工作中评估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发现原来计划所存在的缺陷,或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原来未曾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等。二是根据评估结果对原来的计划的落实上情况进行评估,是社区成员能够及时看到工作的进展,能够更好地取得他们对工作的支持与参与,也是社区社会工作者持续不断的产生成就感

28、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弱势群体问题的特点、成因、及重要性

特点:(1)规模大

(2)生理性、社会性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社会弱势群体并存,其社会支持网络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

(3)一些主要的社会群体或阶层,其社会经济地位日以弱势化,其中不少人称为或正在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中国主要社会群体进入弱势群体的人数在迅速增加,城市失业者农村失业者,失业、半失业状态者;位数客观的主要群体成员工作、生活处境艰难、一些主要群体成员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主要群体的弱势出境甚至影响到下一代,是他们通过下一代改变家庭地位的希望变得渺茫

成因:(1)作为社会问题而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产生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不公平

(2) 作为社会问题而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产生于社会福利的不完备、不健全

重要性:(1)社会角度:关注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以及将外来援助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的能力等

(2)个人角度:关注弱势群体是维护人的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的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保护是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获得法理依据并通过适当的宣传使之成为社会共识;通过福利制度的设置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使之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用;强调助人自助,着重开发守住这个人的内在资源,包括智力及其他能力,

29、社会行政的作用

(1)理论层次:社会政策是社会福利理论的具体化的层次,社会政策的执行则是通过社会福利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证实或证伪的过程

(2)制度层次:社会行政是将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

(3)实践层次:社会行政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管理的效率及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

(4)现实意义:社会福利政策的执行有利于保障和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促进全体公民的社会保

障水平的提高,进而调节社会矛盾,化解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繁荣 30我国社会行政的特点及问题

特点:社会行政理念发生转变,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从政府办社会向有限行政转变;社会行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与民政工作的开展;第三部门在社会行政中的作用逐渐显现;社会行政立法工作得到加强

问题:社会行政部门的职能条块分割,影响社会行政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行政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社会行政主体单一;中央政府过于大包大揽地方政府普遍缺乏主动性;社会行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

30、社会行政的过程:

(1)计划:具有实际性、可行性、具体性、清晰性、灵活性和一贯性

(2)组织: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正式的组织,建立科层体系,安排适当人员以便分工合作分层负责

(3)人员配置:对组织中的人与事作出合理适当的安排

(4)领导:为了机构的有效运转与实现社会行政的目标,领导和指挥是很重要的

(5)协调:机构主管及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就是沟通协调,沟通是为了使机构的不同部门及人员在思想上及对事情的理解上联系起来,协调是为了使各单位、个工作人员间能够分工协作

(6)报告:为了总结和展现工作的成果

(7)预算:是指一个社会福利行政机构在一定时期内资金的收支平衡计划

(8)评估:包括对机构及对方案的评估两种,对机构评估包括机构的目标、经费来源、行政结构、人员资格条件、服务对象、工作的适当性等,对服务方案的评估可采用输入分析、过程评估、结果分析等方法

31、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

(一)社会政策的制定

(1)确立政策问题,并非所有社会问题都会成为政策问题,它所具备的必要条件是: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社会、公众政府达成了共识);出现了强烈的公众诉求;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

(2)建立政策议程: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

(3)制定政策方案:是一种决策过程,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活动,其目的在于提供各种有利于实现政策目标的备选方案。制定政策目标是计划方案第一步,须注意的是: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应尽可能量化并有特定时限;目标必须切实可行;不同层次目标应当协调一致;目标必须体现国家和社会利益,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政策方案的设计包括轮廓勾画以及细节设计两方面。轮廓勾画即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尽可能多的提出相应方案,并将各种方案的轮廓勾画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方案的多样性;要保证方案整体轮廓上的完备性;要保证各方案之间不能重复。

(4)政策方案优选:是指队以设计出来的各种政策方案进行评选,找出最佳。标准是:应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政策目标;消耗的资源应尽可能减少;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应尽可能小;实施中产生的副作用应尽可能小

(5)政策方案合法化:

(二)社会政策的执行

(1)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社会政策执行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性环节;社会政策执行将决定政策方案是否能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与范围;社会政策执行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结果是制定后续政策的重要根据

(2)特点:连续性:时间上是连续的,各阶段是环环相扣的;整合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等;灵活性:在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3)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

四因素论:是美国学者史密斯提出的一种关于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重大

的因素有理想化政策、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以及环境因素

六因素论:也称“互动模式”是由密特与霍恩提出。最先加以确认的两个变项是政策的标准与目

标及政策的资源,这是为了使决策变得有所依据,政策资源也很重要,要使得政策得到有效实施需要充分的资金及其他激励因素,其次组织间的沟通和有效执行、执行机构的特质、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执行的意向也是影响政策与执行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循环理论:是美国政策学者马丁雷恩与拉宾诺维茨提出的,他们将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阶

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以及监督阶段

中国模式:叶海平、李东妮在《社会政策与法规》中将社会政策的执行分为准备与实施两个阶段

(三)社会政策的评估:

(1)含义:它是指这样一个科学的过程。政府或专业政策分析机构根据社会政策的投入、政策执行过程、政策实际产出与政策现实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政策投入、政策过程、政策产出是否直接导致了世纪的政策影响,分析政策的投入、过程、产出、影响等各方面因素,理解社会政策的实际结果、影响与政策的预期目标是否一致

(2)评估程序:准备阶段: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目的、要求、场所、时间、评估主体等);实施阶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实施、产出、影响等方面的各种信息,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这些信息,运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和技术,测算和分析社会政策实施的效果,得出社会政策评估的价值判断和技术分析结论,提出相关的社会政策建议、撰写评估报告;总结和反馈阶段:在提交评估报告、结束评估工作之前,要对评估过程进行再检查,对评估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要与社会政策设计、制定、执行、监督机构和人员及社会政策的目标群体进行必要的沟通讨论

(3)评估方法:社会政策的目标达成评估:是否顺利实现,实现程度如何,结果与目标是否一致,社会政策影响评估关心的是社会政策结果是否由社会政策目标造成,分析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对实现社会政策目标的促进和妨碍作用;公众导向评估:是指将社会政策所作用的目标群体的目标、需要、价值等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标准,评估社会政策对其满足程度;社会实验评估:它运用类似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室分析法,对社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运用实验组和控制组

(四)社会政策的调整:

(1)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分为基本解决社会问题、可以减轻问题严重性、未产生实际效果、加重、预防了问题产生

(2)社会政策的调整:

政策内容的调整:功能的调整、机构的调整、政策的调整

政策方式的调整:替代、合并、分解、缩减

32、我国社会政策演变、现状及原因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实施了一些属于社会政策范围内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措施:社会保险制度、五保与合作医疗制度、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市场转型后,社会政策已日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开始受到关注,内容趋向完善,原来缺乏的失业保险、养老工伤教育等制度化、规范化,主体实施开始强调社区、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家庭等

特点:从属性、不完整性、差别对待、不稳定性、低效性

原因“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独立地位;改革以来社会政策虽然应当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理念下,社会政策依然实际只是充当经济政策的附庸,这限制了其发展;

33、社会工作研究的必要性:

(1)开展社会工作研究时及时了解和掌握服务对象需求以提供适宜的服务的需要

(2)是科学的探索社会问题成因并加以合理解释的需要

(3)是不断改进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的需要

(4)是不断完善社会政策、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

(5)是验证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的需要

(6)是专业发展与地位提升的内在需要

34、社会工作研究的价值观与伦理

价值:应遵循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的客观性原则:一方面社会科学需要研究深入理解行动者服务行动的含义,以理解的方法走入研究对象的主体时节,必然涉及研究者既有价值观的植入,另一方面研究者有需要在研究中保持价值中立的原则,遵循研究方法的一贯性与持续性,保持客观态度,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资料、说明问题

伦理:一是社会工作者要遵循普世性的学术道德与规范;二是社会工作者应在社会工作与井下遵循其特有的伦理。知情权与自愿权:它是指社会工作者应确保当事人对所要进行研究的知情权,并且获得当事人的同意前提下,研究者才可以对关涉当事人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否则将被视为破坏了应有的伦理守则;无伤害原则:它是一般社会科学与社会工作研究共有的伦理守则,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与研究的交织过程中,研究者对当事人的过度询问容易形成伤害的叠加甚至新的伤害;保密原则:不在公共场合公开当事人、群体或机构的基本信息;不向无关人员透露研究对象的有关内容

35、社会工作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拟定题目:题目分为两类,一是社会工作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难题,针对具体个案的社会工作模式、方法、技术的运用及其限制的问题,也属于此类;第二类是涉及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问题,如为建立某种理论模式或验证某种理论模式所进行的研究即属于此类

(二)文献探讨:作用是其一可以获得进行研究设计、确定变量及问卷内容的参考资料;其二是可以找出有关研究问题的理论根据或相关理论;其三是可以为研究者建立自己的理论架构提供帮助;其四是为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设提供理论依据;其五是可以初步建立理论、问题与干预方案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三)提出假设:假设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一是以明确的概念为基础;二是具有经验的统一性,即能被经验所检验;三是对假设的适用范围要有所界定;四是与有效的观测技术相联系;五是与一般理论相关联

(四)研究设计:在正式研究之前应对研究问题的意义、研究思路、研究进程、研究方法、抽样方案、人员安排、经费预算、时间安排等有比较周密的计划

(五)搜集资料:为保证顺利进行,社会工作研究者应首先取得要调查地区或部门领导特别是直接领导的支持,同时要与调查对象密切联系,建立融洽的关系,以取得他们的充分合作,社会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

(六)分析资料:对文字资料主演方法是比较、归纳、推理、语义分析等以揭示资料对研究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对数字资料一般采用统计分析法,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撰写报告

36、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方法

(1)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定量:强调对事物进行量化的测量与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干预创设实验条件,主要采取假设检验的研究方式;质性研究更强调对事物的解释性理解,强调研究情景的自然性,强调事实本身必须通过研究者主观的诠释才可以解释其意义,强调研究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以寻求新的意义

(2)社会调查法:也称调查研究法是指以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合作的步骤,在确定的时空范围内,对某种社会情况或问题进行系统的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并作出分析研究,以了解、掌握及改进情况或问题。包括问卷法、访问法、

(3)个案研究法:是针对某一个单独的个体、团体或社会,进行表意式解释,即解释该案例具有某些独特、隔离、特殊的或明确的因素。特点是:它以定性研究或质性研究为主,对涉及情感、态度、观念、心理感受等问题进行研究时,采用这一方法比较合适;收集资料详尽深入,不仅能够了解个案的历史资料,而且能够对其现实状况及其环境有全面的掌握;运用自由,对研究对象的了解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且方式灵活多样,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它更重视对案主本身感受的资料收集,强调研究与使用的结合,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出有效的干预、治疗方案,更注重有关改变行为的模式的总结、推广,通过个案研究来讨论行为

改变过程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4)实验研究法:也称实验设计法,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人为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发i型按期变化并分析变化发生的原因。,目的一是把客观世界的逻辑复制到特定的试验场景中来,二是把实验结果推及到客观世界中去。具体做法:一是根据随机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二是分别测量、记录两组成员在所要研究问题方面的状况;三是对实验组施加一定的条件,对控制组则不施加任何影响;四是再次测量,记录两组成员在所要了解问题方面的状况;五是比较两组在所要研究问题上的差异

(5)行动研究法: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共同参与与实际社会行动或实践活动,通过对行动的评价和反省,以发现达成预期的社会变迁或改革的有效手段、方法与途径。它通常是由计划、行动、观察、反省等环节组成的一个连续的过程。特点:一是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二是研究与行动相结合;三是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四是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

37、


相关文章

  • 2016年中级社会工作者工作实务高频考点试卷汇总社会工作者
  • 社会工作者 社工考试模拟试题正文 2016年中级社会工作者工作实务高频考点试卷汇总 2016-04-20 10:19:58 来源:考试吧 评论(0条) 提醒:因页面缓存,查看最新请按F5刷新,最后更新时间:2016-4-18 15:30:0 ...查看


  • 中级社工师考试试题4
  • 中级社工师考试试题4.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 本文由特9路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查看


  •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分析[1]
  • 就业方向主要在:一是民政系统:二是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体团组织:三是学校,司法部门,卫生组织:四是NGO,NPO等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及民间组织:五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六是儿童,老年等福利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七是其他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和 ...查看


  • 中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 中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作者:冯颖 冯艳妮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5年第05期 [摘 要]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极为短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被列为深圳市中职十大紧缺专业, ...查看


  • 铁肩担道义
  • 铁肩担道义,立志谋十载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李大钊 一. 前言+自我: 前言 "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 ...查看


  • 武汉市武昌区"三社联动"激发社区活力
  • 2 1_ 创投大赛 , 面 向本土社会组 织公 开征集 选 1 0 0名社 区工作 骨干参加社区诊所优 评估 .引进社会组织 和人才 等工作 :社 公益项 目, 从1 5 5 个参赛项 目中评选 出 化提 升培训 ,通过淘汰竞争式的培训打 ...查看


  • 2014年开县救助管理站社会工作项目开展情况(末期有图片)
  • 2014年度开县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执行情况 开县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工作项目由开县同 创社工服务中心负责执行,目前项目开展9个月.项目的总时间 为2013年3月到2015年1月,现项目处于结束阶段 ...查看


  •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策略与方法
  • 作者:杨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2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4)04-0029-06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①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 ...查看


  • 2016年北京社会工作者考试时间
  • 据"2016年北京社会工作者考试考务通知"可知:2016年北京社会工作者考试时间2016年6月18日-2016年6月19日 一.考试安排和作答要求考试日期考试时间考试科目2016年6月18日14:00-16:00社会工作 ...查看


  • 社会工作者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1
  • 社会工作者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某社区社会工作者小刘参加2009年全国社工职业水平考试(中级),因去年已过了<政策法规>和<能力>两门,今年只考实务.小刘根据去年考试题目的出题考试方式,认真准备复习,重点学习案例分析和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