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现状严重

地下水污染现状严重

我国地下水宛如巨大的天然水库,一直以来,由于水量稳定,水质良好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多年平均地下水总量为8218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8.9%。

而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7月公布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则指出,中国13亿人口中,有70%饮用地下水,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在中国,地下水是维系生活和生命的水源。

然而目前现状却令人担心,据《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介绍,全国90%的城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

200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开展了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项目。过去5年,共采集水样7541组,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的全部平原及河南、山东黄河以北的平原地区。

“我们发现,I类、II类、III类水确实很少,尤其是I类水,基本看不到。换言之,大多数地下水未经处理都不能饮用。”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一位研究员透露。

根据1993年发布的地下水评价标准,III类水以人类健康基准值为依据,I、II类的水质更佳,适用于各种用途,而IV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V类则不宜饮用。

目前,上述调查的结果已通过专家评审。其中指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较差,采集的样本中,I类—III类水的占比仅为22.2%,IV类和V类的比例达到21.25%和56.55%。深层地下水的质量略好,三项数值分别为26.45%、23.13%和50.42%。

而另一组数据亦表明,地下水正面临严峻挑战。据权威杂志披露:2011年,北京、上海等9个省市对辖区内的857眼监测井进行过评价——水质为I类、II类的监测井占比2%,而IV类、V类的监测井多达76.8%。

九个省市中,水质最好的当属海南省,以II类为主;上海、北京次之,多为III类;黑龙江及江苏则以IV类水占比最高,而吉林、辽宁、广东、宁夏四省区普遍只达到V类的水平。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第一肯定是污染,受污的地下水不能饮用;第二,原生因素。比如,在地质的作用下,某些地区地下水中氟、砷、碘等元素的含量较高,天然如此。这种状况无法治理,但水源经过专门处理后仍可饮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专家说。

上述调查指出,在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未受污染的地下水仅占采集水样的55.87%。

“地下水污染是不争的事实。但必须要注意,在均匀提取(每平方公里提取3-4组水样)的水样中,44.13%受到污染,不能由此得出华北平原44.13%的地下水受污的结论。后一个比例数值目前不得而知。”中国科学院一位要求匿名的地质专家说。

而对于44.13%的污染水,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专家在调查时发现,可分为无机污染和有机污染两类。前者以重金属污染最为棘手,譬如,砷、镉等元素对人体的伤害很大,不过,它们很难移动,影响范围较小;而后者又有两种,一种类型的污染物密度较大,沉于水中,而另一种,其不仅对人体有害,还浮在水面,随地下径流运动,“非常可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一位专家介绍,持续监测2年~7年的118个城市中,64%的城市地下水“严重”污染,33%的城市为轻度污染。正常的城市不超过3%。该专家警告:“地表的环境污染将加剧地下水的污染,这些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地下水污染现状严重

我国地下水宛如巨大的天然水库,一直以来,由于水量稳定,水质良好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多年平均地下水总量为8218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8.9%。

而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7月公布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则指出,中国13亿人口中,有70%饮用地下水,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在中国,地下水是维系生活和生命的水源。

然而目前现状却令人担心,据《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介绍,全国90%的城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

200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开展了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项目。过去5年,共采集水样7541组,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的全部平原及河南、山东黄河以北的平原地区。

“我们发现,I类、II类、III类水确实很少,尤其是I类水,基本看不到。换言之,大多数地下水未经处理都不能饮用。”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一位研究员透露。

根据1993年发布的地下水评价标准,III类水以人类健康基准值为依据,I、II类的水质更佳,适用于各种用途,而IV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V类则不宜饮用。

目前,上述调查的结果已通过专家评审。其中指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较差,采集的样本中,I类—III类水的占比仅为22.2%,IV类和V类的比例达到21.25%和56.55%。深层地下水的质量略好,三项数值分别为26.45%、23.13%和50.42%。

而另一组数据亦表明,地下水正面临严峻挑战。据权威杂志披露:2011年,北京、上海等9个省市对辖区内的857眼监测井进行过评价——水质为I类、II类的监测井占比2%,而IV类、V类的监测井多达76.8%。

九个省市中,水质最好的当属海南省,以II类为主;上海、北京次之,多为III类;黑龙江及江苏则以IV类水占比最高,而吉林、辽宁、广东、宁夏四省区普遍只达到V类的水平。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第一肯定是污染,受污的地下水不能饮用;第二,原生因素。比如,在地质的作用下,某些地区地下水中氟、砷、碘等元素的含量较高,天然如此。这种状况无法治理,但水源经过专门处理后仍可饮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专家说。

上述调查指出,在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未受污染的地下水仅占采集水样的55.87%。

“地下水污染是不争的事实。但必须要注意,在均匀提取(每平方公里提取3-4组水样)的水样中,44.13%受到污染,不能由此得出华北平原44.13%的地下水受污的结论。后一个比例数值目前不得而知。”中国科学院一位要求匿名的地质专家说。

而对于44.13%的污染水,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专家在调查时发现,可分为无机污染和有机污染两类。前者以重金属污染最为棘手,譬如,砷、镉等元素对人体的伤害很大,不过,它们很难移动,影响范围较小;而后者又有两种,一种类型的污染物密度较大,沉于水中,而另一种,其不仅对人体有害,还浮在水面,随地下径流运动,“非常可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一位专家介绍,持续监测2年~7年的118个城市中,64%的城市地下水“严重”污染,33%的城市为轻度污染。正常的城市不超过3%。该专家警告:“地表的环境污染将加剧地下水的污染,这些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相关文章

  • 水污染现状分析
  • 水污染现状分析 世界 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存在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部分.水在人体内的含量达70%,其余30%左右为固体营养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60%的水在细胞内,40 ...查看


  •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方法
  •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方法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文章就对现代水资源的现状和污染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治理措施. ...查看


  • 水质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 水质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摘要]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 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本文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查看


  • 水资源现状及解决水环境污染的措施 1
  • 水资源现状及解决水环境污染的措施 作者:林树良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6期 摘要:水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但从目前的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现状来看,水资源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局面,水体污染 ...查看


  •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摘要:概括性地描述了中国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海 洋等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对造成污染的可能来源以及排污量进行了 分析与总结,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防治 对策.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现状;防治对策 ...查看


  • 当代中国用水现状
  • 当代中国用水现状 摘要: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水污染现象与水资源的保护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战略问题之一.当今世界,经济在高速发展,我们对于水需求更大,然而我们却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水危机.解决水资源枯竭 ...查看


  • 铅锌废渣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 |地球|能源与环境| 威宁县历史遗留铅锌废渣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防治对 策 程颖王敏 (威宁自治县环境保护局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威宁县有丰富的煤矿和铅锌矿资源, 是贵州铅锌矿资源的主要蕴藏地之一, 历史上铅锌冶炼业曾是威宁县的重点产 ...查看


  • 我国的水现状
  • 我国的水现状 概述:我国属于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40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4,我国水源分布不均匀.由于时间.空间分布与水环境污染等原因,使水资源问题愈加突出.目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质危机,水污染问题已构成严重威 ...查看


  • 地下水污染
  • 1.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要: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长,而地下水无疑在供水量中担当了一重要角色.然而,我国地下水体的保护.安全情况并不乐观,并且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自然.社会.经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