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01禅--直指人心的管理[1]

禅——直指人心的管理

2009/10/13/10:15 来源:《管理@人》

【编者按】明奘法师,人间佛法的践行者与弘扬者。这一次,法师带着古老的东方智慧走进了中人网秋季论坛,以禅道佛法与人格魅力,为我们轻轻拂去尘世的浮躁和不安。他的演讲如一缕清风,让我们在性灵的提升中领悟到管理的真谛。

无为而治&有为而治

佛家并不急于回答“无为而治,有为而治”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仍然局限在具体的方法论上,佛家并非不关注,而是关注的高度不同。我们所有的治,包括治国纲领、企业战略、治家策略,还有治愈自己身体或者心灵的药方,都像是一列火车有具体的轨道一样。只不过这个轨道被赋予了生命的高度,被赋予了国家乃至经济的高度,并且这个高度在身临其境的人那里是牢不可破、不可更改的。这些“治”在佛家看来,就像火车在轨道上如何拐弯、如何岔道、如何刹车,尽管都是正确的,却都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治”的层面,显然还不够。“治”要达到的目的,无非是国家要安定、企业要发展、人生要丰富、生命要灿烂。那么这些就代表了所有存在的实相吗?

对于企业而言,就算把全世界的利润全给了他一家,又能如何?个体的生命就算取得了最高的地位,最多的财富,又能如何?所以,佛家才会说,不管是什么“治”都要遵从一定的章法。有了收获后,应该懂得放下。这个放下,并不是说把曾经做过的努力都掩埋掉,而是说当所有的努力都去做了,努力之后也就够了。它所强调的是一个人不要过分努力,在努力之后及时放下,更多更好地去享受,这是佛家“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一个根本性态度。只有你先懂得放下,才能拔高,也只有拔高了,才容易放下。否则,我们就把自己的双腿、双眼局限在了火车的轨道里,所行所看也就困在了狭隘的范围内。

当一个人接管一个企业后,或者说当他开始奠定自己的人生轨道时,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只有成功,只有前进,却没有安排停下来欣赏的时候。但当他不再这么意气风发地往前走时,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所以,佛家说过,你随时可以治也可以不治,可以有为而治也可以无为而治。世界上没有不变的方法论,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没有对错好坏、高低贵贱之分。

超越&放下

我们为什么既要超越、又要放下呢?这是佛教中一种全局性的思维方式。很多的企业管理书籍,都想跟佛教要一个具体的方法论,这是佛教很难拿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关注点、侧重点不一样。如果把释迦摩尼打造成一个企业的CEO ,这是企业的荣耀呢?还是释迦摩尼的悲哀呢?任何一个CEO 都值得尊敬,但所有CEO 创造的价值,其关注点或者他的制高点和释迦摩尼的是不一样的。事实上,

释迦摩尼也许不能打造好一个团队,但却可以给100人、1000人乃至上万人提供一个安心的方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差异。

我们要从生命自身的层面上把握所有的治或不治,而不应仅停留在方法论上。现在有一种趋势认为佛教无用,因为这些人觉得佛教在追求财富、物质的时候没有帮助,因此应该被淘汰、被抛弃。这种观点来自于他对于生命定位的局限性,把追求物质财富当作生命唯一的追求。

科学的无限发展,最终要解决的还是人“开心”的问题。人活着不开心,你就算住进故宫、住进比尔盖茨的别墅、住进月球上建造的八星级酒店,也是没有意义的。昨天晚上在蒙古包里,不能洗澡,不能唱卡拉OK ,但是很开心,为什么呢?因为,内心的开心不再向外驰求,真正的内心的富足也就变成了快乐的根源,这就是佛教方法论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内心实现“心无所依”的状态。内心的不安,总是因为我们把心依附在财务、地位、权力、荣誉、感情上面,之所以依附是因为心不安,而一切所依,又使我们更加无法安心。只有当内心真正没有了隔,心本身就是自己的方向和依赖的时候,这一切得失、有为或无为都已然无所谓了。有为也可以,无为也可以,某个具体的方法论,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非常重要,在某些阶段却毫无必要。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理解这一层关系,不要把我们整个的生命都构建在某一外物上面,那样就会造成“心异化为物”,心就会成为物的奴隶,成为外在环境、地位、权利、荣誉、婚姻这一切的奴隶。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实际上,今天我们在评价谁的成功时,我们是以“物”来评价的,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物”存在着一些现代人心灵难以逾越的法则,哪些法则呢?

首先,排他性法则,有些东西,我有了你就不能有,财富、权力、声望,等等,有排他性就会引发争斗,所以倡导和谐纯粹是一个梦想。

第二、变化性法则。总统四年一选,参议员六年一选,一切都在变化,这些变化需要大量的社会成本,我们不提老百姓生活的如何,仅仅从社会的运营成本来算,变与不变哪个更节约呢?同时,变化产生不确定性,总是想要得到,得不到就不快乐。但是得到了就真的快乐吗?得亦忧、未得亦忧,所有的一切无不如此。

第三、被制约性。人活着,无非想做主,但是世间的东西,哪一个能让你真正做主?无论到达什么高度、成为什么身份,都不可能完全做主,都要被制约。这里要学会随时妥协,跟什么妥协呢?跟外在的一切去妥协。所以佛教告诉我们,不是盲目的否定外物,而是把这些外物所共同依存的属性找出来,告诉我们,这颗心如何把快乐、幸福建立在这一切上。我们作为企业的负责人,要对这些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心无所依、心安理得,自然洞见力、决策力、执行力都将不在话下。所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世界不安,佛教就是告诉人们安心的智慧。

互动环节之缘起-明道

嘉宾:“安心”的思想会不会给不努力工作的人一个借口?

明奘:有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叫《少有人走的路》,我推荐大家看看。他对《圣经》重新进行了诠释。他说,上帝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魔鬼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懒惰,亚当和夏娃是不善于沟通的未成熟的员工。上帝制定了一些规则,创造了智慧树,魔鬼就来引诱员工。他说,心安是与懒惰对立的,该你去做的,你不去做,你不可能心安。只有成功地努力过,才能达到心安,所以佛教说,“非积极也消极也”。而当人们都去追求物欲的时候,倒不防消极一点,随时进行自我调试。

嘉宾:我们怎么去认识人的本性?如果说人性本善,人一心想把事情做好,肯学新东西,富有求知欲,要怎么管理。而反过来人要是总想方设法偷懒的话,又要怎么管理?

明奘:佛教在这方面的视角比较独特。目标的达成,或是美好愿望的实现,都强调两个字——“缘起”。内在动机碰到一个勤快的员工,一个善良的团队,说明缘很好;相反,碰到一个懒惰的员工,一个敌对的、互相拆台的团队,就不能实现。有的企业管理从激发员工最善的那一面入手,有的企业的管理从遏制恶的方面入手,二者都可能成功,恩不可善减,恶不可善加。

嘉宾:如果做到了心安,他是一直很快乐还是再也没有快乐了?

明奘:如果一个人心安了,连快乐还是不快乐都不知道,就和僵尸没有什么差别。真正的心安,还是可为可不为。对于为或不为的标准,很清晰而且心安理得,他具有高度的洞见力,该杀该救都没有犹豫。外界的事务还要承担很多,当个乞丐要解决的问题肯定不如当省长面临的问题多,但无论面临多少外在的制约,你都保持很心安,才能显示出自己,纵横自在、入出自由。

嘉宾:我想说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缘”。明奘第一次和我们见面的时候,是去年9月。感谢何总给我们创造的这个缘。后来上山呆了7天,住宿条件比我们昨天的条件差很远,你的行李包就是桌子。但你的心理体验是最重要的,当你自己能够去感受的时候,外界条件都成为次要。第二个字是“修”,如果你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建议北京的朋友,去进行三天的修行,这是我个人的体会。第三个字就是“安”,如果你长期修行,就能安宁下来,再做决策的时候,一下子就出来了,用时短、效率高,所以我们今天谈的员工管理,就不再是一个管理的问题了。

明奘:人活着,心总是不安,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心安?禅就是直指人心的,你不必非要成为佛,你信什么也都无所谓,但禅会告诉你心运行的规则,让你成为更好的员工、老板,更好的宗教家、艺术家。

禅——直指人心的管理

2009/10/13/10:15 来源:《管理@人》

【编者按】明奘法师,人间佛法的践行者与弘扬者。这一次,法师带着古老的东方智慧走进了中人网秋季论坛,以禅道佛法与人格魅力,为我们轻轻拂去尘世的浮躁和不安。他的演讲如一缕清风,让我们在性灵的提升中领悟到管理的真谛。

无为而治&有为而治

佛家并不急于回答“无为而治,有为而治”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仍然局限在具体的方法论上,佛家并非不关注,而是关注的高度不同。我们所有的治,包括治国纲领、企业战略、治家策略,还有治愈自己身体或者心灵的药方,都像是一列火车有具体的轨道一样。只不过这个轨道被赋予了生命的高度,被赋予了国家乃至经济的高度,并且这个高度在身临其境的人那里是牢不可破、不可更改的。这些“治”在佛家看来,就像火车在轨道上如何拐弯、如何岔道、如何刹车,尽管都是正确的,却都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治”的层面,显然还不够。“治”要达到的目的,无非是国家要安定、企业要发展、人生要丰富、生命要灿烂。那么这些就代表了所有存在的实相吗?

对于企业而言,就算把全世界的利润全给了他一家,又能如何?个体的生命就算取得了最高的地位,最多的财富,又能如何?所以,佛家才会说,不管是什么“治”都要遵从一定的章法。有了收获后,应该懂得放下。这个放下,并不是说把曾经做过的努力都掩埋掉,而是说当所有的努力都去做了,努力之后也就够了。它所强调的是一个人不要过分努力,在努力之后及时放下,更多更好地去享受,这是佛家“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一个根本性态度。只有你先懂得放下,才能拔高,也只有拔高了,才容易放下。否则,我们就把自己的双腿、双眼局限在了火车的轨道里,所行所看也就困在了狭隘的范围内。

当一个人接管一个企业后,或者说当他开始奠定自己的人生轨道时,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只有成功,只有前进,却没有安排停下来欣赏的时候。但当他不再这么意气风发地往前走时,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所以,佛家说过,你随时可以治也可以不治,可以有为而治也可以无为而治。世界上没有不变的方法论,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没有对错好坏、高低贵贱之分。

超越&放下

我们为什么既要超越、又要放下呢?这是佛教中一种全局性的思维方式。很多的企业管理书籍,都想跟佛教要一个具体的方法论,这是佛教很难拿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关注点、侧重点不一样。如果把释迦摩尼打造成一个企业的CEO ,这是企业的荣耀呢?还是释迦摩尼的悲哀呢?任何一个CEO 都值得尊敬,但所有CEO 创造的价值,其关注点或者他的制高点和释迦摩尼的是不一样的。事实上,

释迦摩尼也许不能打造好一个团队,但却可以给100人、1000人乃至上万人提供一个安心的方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差异。

我们要从生命自身的层面上把握所有的治或不治,而不应仅停留在方法论上。现在有一种趋势认为佛教无用,因为这些人觉得佛教在追求财富、物质的时候没有帮助,因此应该被淘汰、被抛弃。这种观点来自于他对于生命定位的局限性,把追求物质财富当作生命唯一的追求。

科学的无限发展,最终要解决的还是人“开心”的问题。人活着不开心,你就算住进故宫、住进比尔盖茨的别墅、住进月球上建造的八星级酒店,也是没有意义的。昨天晚上在蒙古包里,不能洗澡,不能唱卡拉OK ,但是很开心,为什么呢?因为,内心的开心不再向外驰求,真正的内心的富足也就变成了快乐的根源,这就是佛教方法论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内心实现“心无所依”的状态。内心的不安,总是因为我们把心依附在财务、地位、权力、荣誉、感情上面,之所以依附是因为心不安,而一切所依,又使我们更加无法安心。只有当内心真正没有了隔,心本身就是自己的方向和依赖的时候,这一切得失、有为或无为都已然无所谓了。有为也可以,无为也可以,某个具体的方法论,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非常重要,在某些阶段却毫无必要。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理解这一层关系,不要把我们整个的生命都构建在某一外物上面,那样就会造成“心异化为物”,心就会成为物的奴隶,成为外在环境、地位、权利、荣誉、婚姻这一切的奴隶。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实际上,今天我们在评价谁的成功时,我们是以“物”来评价的,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物”存在着一些现代人心灵难以逾越的法则,哪些法则呢?

首先,排他性法则,有些东西,我有了你就不能有,财富、权力、声望,等等,有排他性就会引发争斗,所以倡导和谐纯粹是一个梦想。

第二、变化性法则。总统四年一选,参议员六年一选,一切都在变化,这些变化需要大量的社会成本,我们不提老百姓生活的如何,仅仅从社会的运营成本来算,变与不变哪个更节约呢?同时,变化产生不确定性,总是想要得到,得不到就不快乐。但是得到了就真的快乐吗?得亦忧、未得亦忧,所有的一切无不如此。

第三、被制约性。人活着,无非想做主,但是世间的东西,哪一个能让你真正做主?无论到达什么高度、成为什么身份,都不可能完全做主,都要被制约。这里要学会随时妥协,跟什么妥协呢?跟外在的一切去妥协。所以佛教告诉我们,不是盲目的否定外物,而是把这些外物所共同依存的属性找出来,告诉我们,这颗心如何把快乐、幸福建立在这一切上。我们作为企业的负责人,要对这些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心无所依、心安理得,自然洞见力、决策力、执行力都将不在话下。所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世界不安,佛教就是告诉人们安心的智慧。

互动环节之缘起-明道

嘉宾:“安心”的思想会不会给不努力工作的人一个借口?

明奘:有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叫《少有人走的路》,我推荐大家看看。他对《圣经》重新进行了诠释。他说,上帝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魔鬼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懒惰,亚当和夏娃是不善于沟通的未成熟的员工。上帝制定了一些规则,创造了智慧树,魔鬼就来引诱员工。他说,心安是与懒惰对立的,该你去做的,你不去做,你不可能心安。只有成功地努力过,才能达到心安,所以佛教说,“非积极也消极也”。而当人们都去追求物欲的时候,倒不防消极一点,随时进行自我调试。

嘉宾:我们怎么去认识人的本性?如果说人性本善,人一心想把事情做好,肯学新东西,富有求知欲,要怎么管理。而反过来人要是总想方设法偷懒的话,又要怎么管理?

明奘:佛教在这方面的视角比较独特。目标的达成,或是美好愿望的实现,都强调两个字——“缘起”。内在动机碰到一个勤快的员工,一个善良的团队,说明缘很好;相反,碰到一个懒惰的员工,一个敌对的、互相拆台的团队,就不能实现。有的企业管理从激发员工最善的那一面入手,有的企业的管理从遏制恶的方面入手,二者都可能成功,恩不可善减,恶不可善加。

嘉宾:如果做到了心安,他是一直很快乐还是再也没有快乐了?

明奘:如果一个人心安了,连快乐还是不快乐都不知道,就和僵尸没有什么差别。真正的心安,还是可为可不为。对于为或不为的标准,很清晰而且心安理得,他具有高度的洞见力,该杀该救都没有犹豫。外界的事务还要承担很多,当个乞丐要解决的问题肯定不如当省长面临的问题多,但无论面临多少外在的制约,你都保持很心安,才能显示出自己,纵横自在、入出自由。

嘉宾:我想说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缘”。明奘第一次和我们见面的时候,是去年9月。感谢何总给我们创造的这个缘。后来上山呆了7天,住宿条件比我们昨天的条件差很远,你的行李包就是桌子。但你的心理体验是最重要的,当你自己能够去感受的时候,外界条件都成为次要。第二个字是“修”,如果你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建议北京的朋友,去进行三天的修行,这是我个人的体会。第三个字就是“安”,如果你长期修行,就能安宁下来,再做决策的时候,一下子就出来了,用时短、效率高,所以我们今天谈的员工管理,就不再是一个管理的问题了。

明奘:人活着,心总是不安,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心安?禅就是直指人心的,你不必非要成为佛,你信什么也都无所谓,但禅会告诉你心运行的规则,让你成为更好的员工、老板,更好的宗教家、艺术家。


相关文章

  • 一组赤裸裸的漫画,直指人心-
  • 01 自弃者扶不起 自强者打不倒 02 这是选择,并非孤独 03 04 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四大要素: 水.食物.空气和网络 05 女人的泪水能让爱她的男人窒息 06 主动往往能为你赢得更多机会 07 面具戴得太久? 想摘下时才发现 脸已变 ...查看


  • 哪些行为不能谓之善良?(直指时弊)
  • 人生最重要的品质是善良.因为有了善良,人类才会和动物不一样:一旦抛弃了善良,人就可能如猛虎,似豺狼,没有慈悲,没有友爱,没有真情,甚至连一些动物都会有的怜悯也没有.所以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善良是人类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若 ...查看


  • 2017年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最新教案11与朱元思书
  • 11*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 ...查看


  • 梁静茹演唱会招商方案
  • 2012梁静茹"爱的那一页" 巡回演唱会长沙站 时间:2012年7月29 地点:湖南国际会议中心 梁静茹,一个响彻华语乐坛的名字,在一次歌唱比赛中有幸得到李宗盛肯定,并带其进入滚石唱片.2000年,一首<勇气> ...查看


  • 雷锋精神:一别五十载 从未曾离开
  • 十七届六中全会形成的决议中,隆重地提到一个人名,那就是雷锋.决议要求"学习雷锋常态化". 2003年近20家媒体大型调查中,雷锋入选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十大"之中,8人是鲁 ...查看


  • 走"精准"之路:民族团结教育"三化"的启示
  • □ 白屯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适应形势,注重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要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多做"滴灌",精耕细作,润物细无声.这一论述表达了党 ...查看


  • 梦圆飞天2
  • <梦圆飞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超越梦想>歌曲.同学们,我们刚刚听的是哪一首歌曲?超越梦想,一起飞,让生命回味这一刻, 让岁月铭记这一回.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航天英雄杨利伟将肩负着我们中 ...查看


  • 知人善任的领袖之道
  • 知人善任的领袖之道 修己安人的--修身之道 严于律己的能力 别人喜欢什么样的领导(人),我将成为什么样的领导(人)摘自南柏语录 笑脸VS苦瓜脸.守信VS无信.谦VS傲.有德VS无德„„ 领导力就是领导自己的能力,领导好自己才能领导别人. 领 ...查看


  • 上海财政预算改革权责发生制直指灰色财政
  •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预算管理改革,戳中了很多方面的利益."因为如果采用新的财政管理体制,这些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将会被真实地反映出来. 从2006年开始,上海市本级重点项目预算支出要试行权责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