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语文的工具性

守住语文的工具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史建国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略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相当程度上把阅读教学课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思想性格分析课。其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讲解内容---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导致语文教学中那种肢解课文、繁琐分析、刻板操练的教法,把理解课文内容当成终结目标,把“阅读教学”等同于简单的“内容阅读”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教学高耗底效。

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基本理念既有教育观念的根本突破,又把握了语文教学本质特点。

而目前语文教学的倾向,又似乎变得一谈工具性,便是技术主义,便是落伍。因此,不想落得“保守”名声的教师,在“工具性”面前大多三缄其口。语文学科又成为了人文性的天下,而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母语教育却逐渐被忽视。短短十余年,小学阅读教学从“内容分析课”到语言文字训练课”,再到“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凸现语文的人文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现在又要“反璞归真”。应该说教学的变化是教学改革的本意,肯定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作为母语教学,变化如此之快,而且一变往往一哄而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几乎看不到让学生划分段意、归纳段意、归纳写作特点,难道理解课文时让学生划分段意、归纳段意、归纳写作等这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没有合理之处?新课程提倡小学语文课堂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结果几乎所有公开课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方面---选择你喜欢读的内容;选择你喜欢读的方式;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表演。教师方面----课件引入;课件再现重点句段;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读课件再现的句段。这种“课件加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几乎成为当前小学语文的唯一方法,几乎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唯一合法的“课型”。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我发现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认识上、操作上,我们很多时候会出现两种误区:1、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淡出语文课堂。2、在理论上接受了“统一学说”,但在具体教学中难以把握,不知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

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语文的基本特点,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什么是“语文”

在总结我国语文教学的得失时,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没有取得成绩的原因细谈起来很多,但是概括起来是对国文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而对于国文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就是没有弄清语文学科的性质。当前小学语文界反复提出语文教学要“反璞归真”“正本清源”,就是要求语文老师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它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学语文、用语文”。 张志公先生在他的《说工具》一文中表明了他鲜明的学术观点: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符合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必然会影响语文教学任务的落实。

张志公先生对语文工具性两个侧面的阐述,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又有方法论的作用,因而是十分精辟的。然而,我们中间不少好心的教师,却生怕“工具”的提法会忽略语文本身的思想性。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工具与生产工具所不同的特点,便在于它的思想性:它不生产物质资料,而用以交流思想,并且“和思想老是长在一起,分不开”。所以语文思想性工具性并列的提法是不合逻辑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这是由语文自身的本质作用决定的。语文课就是教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工具的课,工具性就是这门课的根本属性,由它派生出其他的属性来:如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所以,失去了工具性,其他属性也没有载体了。同时,其他属性,都是工具性的内涵或外延的某一个方面,是题中应有之义,决不能用其他属性去取代或置换它的根本属性。

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它决定着语文学科生死存亡的命运,失掉了工具性,语文课程就任人摆弄,失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曾交出了昂贵的学费,守住了语文工具性,不仅守住了语文学科阵地,而且能使语文学科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高速公路上奔跑。至于思想教育、人文精神,只能统一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不能喧宾夺主,另立门户。

二、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确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总的来说,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1)单就语文课程本身考察,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利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想感情。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同样,人的联想和想象也是通过语言产发和展开的。一个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总是成正比的。第二就交际而言,人们利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际,达到相互了解。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吸收信息的工具。人类凭借语言实现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第三就人类生存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承的。(2)从整个课程系统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功。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

⒉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作为进行思维、表达思想、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语言和思维、思想具有统一性。叶圣陶老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这充分说明语言和思想、思维的不可分,而进行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恩格斯说过:“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的。”由此可知,语言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结果。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总是以语言来表情达意。因此语言是与人紧密相联系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联系的,是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紧密相联系的,所以,我们说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在特定的时空中、一群特殊的人——教师和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是因为生命运动才使得语言及语言文化有今天这般绚丽多姿。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诉,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指的就是一种以彻底的人道主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去关注人的如何生存,即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与思索。其实质内涵是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

3、要准确把握新课标准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的。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当前实践课标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已经出现的人文性的泛化,用人文性涵盖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而忽视工具性。人文性的泛化与工具性的泛化后果一样,都会严重影响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会导致语文素养的“营养不良”。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就以今天的课(《祖父的园子》)谈一谈我的教学意图。

1、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追求语文本色。

在设计本课时我在思考能不能不用课件,而用读书的方式引领着孩子步入“祖父的园子”,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本本分分地为学生,扎扎实实地求发展。例如在“体会我的自由”时就是围绕课文解决了两个问题: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祖父与我整天在园子里劳作,我真的是在劳作吗?我引导学生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做到读中感悟,整体感悟作者自由的童年生活。

2、 听说读写,和谐统一。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还得抓住“语言”不放,字、词、句、段、篇,读准、读进去,再表达出来;还得抓住“能力”这个核心,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听说读写,是学语文的根本任务之一,注重这些,才能让语文课真正散发语文味。而现在的课堂除了“读”,就是“说”,除了“说”,就是“读”,没有别的任务了,“写”呢?“读”“说”是“写”的基础,但不能代替“写”,更何况“说得好”与“写得好”相去甚远。现在的教材在“读”“写”分离的有意创意上恰恰成为“读”“写”结合的天然屏障,教材规范化的语言如何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所以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由听说读写,和谐统一,突出了“表达是语文能力的根本”,做到课堂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真实地、扎实地、朴实地实现了语文课程的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有效迁移,体现个性。课文无非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叶圣陶语)。的确,许多课文中有一些典型生动的段落、语句,我们老师睿智敏感的捕捉,把它作为课堂上学生仿效的范例,让学生深刻地感悟,透彻地领会,会心地仿写,那么学生才能真正地接近语文,学好语文,爱学语文,乐学语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就引领孩子领略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了快乐自由的生活,又学到了课文中各种蔬菜、昆虫自由快乐生长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

动笔写写作者自己在园子里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那学生简直是迫不及待、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事实上,充分给予孩子思维、写作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孩子的热情,挖掘了孩子的知识储备,擦燃了孩子的智慧火花,学生自由地仿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长此下去,学生这借一点,那借一点,学以致用,最后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就会慢慢成为学识渊博、下笔成文的人了。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此外,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做练习的过程,是学习语言应用语言的过程,是重要的学习过程,不能因为有过工具性的泛化,就忌讳为掌握工具而应有的语文训练。我们要摒除的是机械的练习,而能扎实基础、启迪学生心智的练习还是非常必要的。

总而言之,只由守住语文的工具性,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才能焕发学科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守住语文的工具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史建国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略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相当程度上把阅读教学课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思想性格分析课。其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讲解内容---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导致语文教学中那种肢解课文、繁琐分析、刻板操练的教法,把理解课文内容当成终结目标,把“阅读教学”等同于简单的“内容阅读”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教学高耗底效。

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基本理念既有教育观念的根本突破,又把握了语文教学本质特点。

而目前语文教学的倾向,又似乎变得一谈工具性,便是技术主义,便是落伍。因此,不想落得“保守”名声的教师,在“工具性”面前大多三缄其口。语文学科又成为了人文性的天下,而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母语教育却逐渐被忽视。短短十余年,小学阅读教学从“内容分析课”到语言文字训练课”,再到“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凸现语文的人文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现在又要“反璞归真”。应该说教学的变化是教学改革的本意,肯定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作为母语教学,变化如此之快,而且一变往往一哄而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几乎看不到让学生划分段意、归纳段意、归纳写作特点,难道理解课文时让学生划分段意、归纳段意、归纳写作等这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没有合理之处?新课程提倡小学语文课堂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结果几乎所有公开课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方面---选择你喜欢读的内容;选择你喜欢读的方式;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表演。教师方面----课件引入;课件再现重点句段;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读课件再现的句段。这种“课件加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几乎成为当前小学语文的唯一方法,几乎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唯一合法的“课型”。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我发现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认识上、操作上,我们很多时候会出现两种误区:1、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淡出语文课堂。2、在理论上接受了“统一学说”,但在具体教学中难以把握,不知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

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语文的基本特点,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什么是“语文”

在总结我国语文教学的得失时,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没有取得成绩的原因细谈起来很多,但是概括起来是对国文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而对于国文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就是没有弄清语文学科的性质。当前小学语文界反复提出语文教学要“反璞归真”“正本清源”,就是要求语文老师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它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学语文、用语文”。 张志公先生在他的《说工具》一文中表明了他鲜明的学术观点: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符合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必然会影响语文教学任务的落实。

张志公先生对语文工具性两个侧面的阐述,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又有方法论的作用,因而是十分精辟的。然而,我们中间不少好心的教师,却生怕“工具”的提法会忽略语文本身的思想性。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工具与生产工具所不同的特点,便在于它的思想性:它不生产物质资料,而用以交流思想,并且“和思想老是长在一起,分不开”。所以语文思想性工具性并列的提法是不合逻辑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这是由语文自身的本质作用决定的。语文课就是教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工具的课,工具性就是这门课的根本属性,由它派生出其他的属性来:如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所以,失去了工具性,其他属性也没有载体了。同时,其他属性,都是工具性的内涵或外延的某一个方面,是题中应有之义,决不能用其他属性去取代或置换它的根本属性。

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它决定着语文学科生死存亡的命运,失掉了工具性,语文课程就任人摆弄,失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曾交出了昂贵的学费,守住了语文工具性,不仅守住了语文学科阵地,而且能使语文学科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高速公路上奔跑。至于思想教育、人文精神,只能统一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不能喧宾夺主,另立门户。

二、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确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总的来说,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1)单就语文课程本身考察,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利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想感情。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同样,人的联想和想象也是通过语言产发和展开的。一个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总是成正比的。第二就交际而言,人们利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际,达到相互了解。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吸收信息的工具。人类凭借语言实现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第三就人类生存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承的。(2)从整个课程系统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功。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

⒉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作为进行思维、表达思想、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语言和思维、思想具有统一性。叶圣陶老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这充分说明语言和思想、思维的不可分,而进行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恩格斯说过:“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的。”由此可知,语言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结果。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总是以语言来表情达意。因此语言是与人紧密相联系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联系的,是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紧密相联系的,所以,我们说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在特定的时空中、一群特殊的人——教师和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是因为生命运动才使得语言及语言文化有今天这般绚丽多姿。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诉,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指的就是一种以彻底的人道主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去关注人的如何生存,即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与思索。其实质内涵是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

3、要准确把握新课标准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的。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当前实践课标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已经出现的人文性的泛化,用人文性涵盖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而忽视工具性。人文性的泛化与工具性的泛化后果一样,都会严重影响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会导致语文素养的“营养不良”。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就以今天的课(《祖父的园子》)谈一谈我的教学意图。

1、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追求语文本色。

在设计本课时我在思考能不能不用课件,而用读书的方式引领着孩子步入“祖父的园子”,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本本分分地为学生,扎扎实实地求发展。例如在“体会我的自由”时就是围绕课文解决了两个问题: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祖父与我整天在园子里劳作,我真的是在劳作吗?我引导学生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做到读中感悟,整体感悟作者自由的童年生活。

2、 听说读写,和谐统一。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还得抓住“语言”不放,字、词、句、段、篇,读准、读进去,再表达出来;还得抓住“能力”这个核心,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听说读写,是学语文的根本任务之一,注重这些,才能让语文课真正散发语文味。而现在的课堂除了“读”,就是“说”,除了“说”,就是“读”,没有别的任务了,“写”呢?“读”“说”是“写”的基础,但不能代替“写”,更何况“说得好”与“写得好”相去甚远。现在的教材在“读”“写”分离的有意创意上恰恰成为“读”“写”结合的天然屏障,教材规范化的语言如何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所以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由听说读写,和谐统一,突出了“表达是语文能力的根本”,做到课堂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真实地、扎实地、朴实地实现了语文课程的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有效迁移,体现个性。课文无非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叶圣陶语)。的确,许多课文中有一些典型生动的段落、语句,我们老师睿智敏感的捕捉,把它作为课堂上学生仿效的范例,让学生深刻地感悟,透彻地领会,会心地仿写,那么学生才能真正地接近语文,学好语文,爱学语文,乐学语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就引领孩子领略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了快乐自由的生活,又学到了课文中各种蔬菜、昆虫自由快乐生长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

动笔写写作者自己在园子里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那学生简直是迫不及待、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事实上,充分给予孩子思维、写作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孩子的热情,挖掘了孩子的知识储备,擦燃了孩子的智慧火花,学生自由地仿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长此下去,学生这借一点,那借一点,学以致用,最后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就会慢慢成为学识渊博、下笔成文的人了。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此外,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做练习的过程,是学习语言应用语言的过程,是重要的学习过程,不能因为有过工具性的泛化,就忌讳为掌握工具而应有的语文训练。我们要摒除的是机械的练习,而能扎实基础、启迪学生心智的练习还是非常必要的。

总而言之,只由守住语文的工具性,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才能焕发学科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文章

  •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还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教育性.综合性.科学性.文学性.审美性.情感性等等特点.语文课程避开了这些难尽其言的叙述,而着重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查看


  •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在我国,语文性质问题被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近半个世纪来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和争论从未停息过."语文性质问题一直是语文研究的话语基点,对语文学科的目标定位.功能发挥.价值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 ...查看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左权县示范小学 李丽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 ...查看


  • 语文手抄报:语文的相关性质
  • 相关性 谈到语文学科的性质,真可谓众说纷纾有人曾统计,仅1980年-1989年间公开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法>专着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竟有十二种之多.有人进一步从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上加以区分和概括.到底哪种表达比较正确呢?首 ...查看


  •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绵阳高新区火炬一小 蒲晓茹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 ...查看


  • 语文教学论考试重点
  •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具体理解: 其实质是解决语文教育的内容的:学校教育中涉及到经验:为特定目标服务的经验: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存在于不同实体中的经验:不同级别的经验. 语文教学:学校 ...查看


  • 语文教学随笔心得体会
  • 语文教学随笔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随笔心得体会范文一: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 ...查看


  •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语文教学的再思索
  • 对语文教师来说,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认为语文教学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一实用工具.因此,我们分析.我们讲解,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后来,我们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 ...查看


  •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究其本质,我的理解有两点:所谓工具性就是在学习.工作中学会阅读,学会表达:所谓人文性就是通过语文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层次的人文素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它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