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
关于《交往与空间》这本书,我花了大概三天时间看完,时间有些零散。 这本书呢,总共分为四个章节: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规划的先决条件;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书中主要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 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必要性活动,是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活动,包括那些多少有一点不由自主的活动,然而这类活动多都与步行有关,对外界的环境关系不大,因为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自发性活动,是一种需要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一类活动对外界的环境要求较高,只有在外界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一定吸引力时才会发生,特别有赖于外界的物质条件。社会性活动,是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有三个层次:宏观城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对于这种活动来讲,由于这类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前两种活动发展而来的,因此也叫“连锁性”活动,这种活动对于物质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作者介绍了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对于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因素,首先是要有能够停留的空间,人们活动是需要一定空间和环境的。那么户外活动的质量也和外界的物质条件有着很大的联系,自发性、娱乐性的户外活动以及大部分的社会性活动都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当条件不佳的时候,有些活动就会消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物质环境的设计,就可以在地理、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下影响城市空间及住宅区的活动模式,可以影响使用公共空间的人和活动的数量、时间以及类型。另外,建筑的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户外活动的产生。然而最引起重视的日常生活的一般状况对它所依赖的空间的最广泛的要求就是为各种活动提供事宜的条件,户外空间的良好的物质条件。
第二部分是讲的规划的先决条件,那么建筑的布局就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形成,空间形式虽然不促进社会关系的发展,但是物质环境以及功能性和社会性的空间处理却能够拓展或扼杀其发展,安排合理的建筑布局等可以引导居民形成某种活动模式,也可以吸引居民群体,但这也是有局限性的。很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现,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的影响居民的社会状态。建筑的规划布局在视觉上和功能上要支持住宅区内理想的社会结构。因此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要从人类知觉、感知方式、感知范围、人们活动时间、建筑功能等多方面考虑,以做出能方便人们交往的优秀的设计作品。这就可以用范·克林格瑞的城市生活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来概括。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私密性这一问题。例如各种过渡区的设定等。
室外空间的生活,就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正效应过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负效应过程,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所以我们所做的设计就要努力使正效应过程有机会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户外生活,即在特定空间中可以观察到的人及其活动,是各种活动的数量和持续时间的产物。因此户外空间就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保证有更多人来使用;鼓励每个人停
留更长的时间。能留住人们停留更久的时间,就意味着该空间富于活力。为了提高城市空间的活力,就需要改善户外逗留的条件。
集中或分散,也就是城市与小区规划,在书中第三部分。这一章节接着前面的内容着重讨论了影响人与活动集中或分散的一系列规划决策。集中,不是说在所有情况下都应该追求集中,相反很多地方都不应该集中,而且集中地对象也不是指建筑等,而是指人和活动。因为建筑的密度与人的活动是否集中并无关系。书中有讲到,大多数人每次步行的活动半径通常为400-500m;根据不同情况,人们可能看清楚别人活动的过程的距离在20-100m的范围之内。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因素对于集中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显然,仔细推敲每一处立面的下部、处理好人行道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该从规划的各种尺度来设计,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空间,设计师们就必须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而且每一个规划层次都必须为此创造条件。例如只有一个广场的城镇,只有一条街道的城镇的设计,这种类型的设计的要求就相对较高,设计时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广。那么集中与分散,也是需要从不同方面来考虑的,如尺度上的,空间上的,沿立面上的,沿城市街道立面上的,同层的或者多层的等诸多方面。然后就是综合或分、解开放或封闭。综合或分解是指各类功能区的综合规划或者分解开规划,不仅要有综合性,有联系,还需要有明确的划分。吸引或排斥是指城市空间中建筑与人们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让人们有地方可走,有事可做等。
本书最后一部分讲的是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这一部分内容分三层来讲。步行空间,是供人们游玩、散步、购物等的户外空间,对于步行空间来讲,它的设计是多形式的,多元化的,多朝向的。但是步行空间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需要空间,使人们不受阻碍和推搡、不太费神地自由行走,连续性,相邻步行空间的联系紧密,线路符合人性行为。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于空间的宽容和要求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步行空间的设计,也是需要很细致的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驻足停留,对空间环境的物质要求较高,如果空间没有吸引人们的地方,肯定就没有人在此处驻足。那么怎样来确定逗留的区域呢,这就要考虑到人性思维的边界效应。边界区域为何受到如此多人的青睐,那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而且边界处一般都有能够让人们站立,倚靠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因素。
在较为广阔的步行空间就可以设置座椅等,供行人休憩,这样也变向形成了驻足空间,因而座椅的位置、类型、视野、朝向,都需要从人性行为共性上来考虑。而且对于这类区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听觉和视觉。设计者需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满足驻足者在视觉(观望,包括对周围环境的处理)和听觉(交谈、听音乐等)上的要求。最后一小部分讲的是是建筑物靠公共空间一侧以及直接与其相连的舒适的休息区是如何影响户外生活的。各个步行区与建筑之间的联系,步行空间的进出关系,室内外的联系都需要设计成符合人性行为心理上的要求的柔性空间。
我们在做自己的设计的时候需要自己去感知交往与空间的关系,带着一种辩证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每一个设计!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
关于《交往与空间》这本书,我花了大概三天时间看完,时间有些零散。 这本书呢,总共分为四个章节: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规划的先决条件;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书中主要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 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必要性活动,是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活动,包括那些多少有一点不由自主的活动,然而这类活动多都与步行有关,对外界的环境关系不大,因为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自发性活动,是一种需要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一类活动对外界的环境要求较高,只有在外界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一定吸引力时才会发生,特别有赖于外界的物质条件。社会性活动,是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有三个层次:宏观城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对于这种活动来讲,由于这类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前两种活动发展而来的,因此也叫“连锁性”活动,这种活动对于物质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作者介绍了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对于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因素,首先是要有能够停留的空间,人们活动是需要一定空间和环境的。那么户外活动的质量也和外界的物质条件有着很大的联系,自发性、娱乐性的户外活动以及大部分的社会性活动都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当条件不佳的时候,有些活动就会消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物质环境的设计,就可以在地理、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下影响城市空间及住宅区的活动模式,可以影响使用公共空间的人和活动的数量、时间以及类型。另外,建筑的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户外活动的产生。然而最引起重视的日常生活的一般状况对它所依赖的空间的最广泛的要求就是为各种活动提供事宜的条件,户外空间的良好的物质条件。
第二部分是讲的规划的先决条件,那么建筑的布局就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形成,空间形式虽然不促进社会关系的发展,但是物质环境以及功能性和社会性的空间处理却能够拓展或扼杀其发展,安排合理的建筑布局等可以引导居民形成某种活动模式,也可以吸引居民群体,但这也是有局限性的。很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现,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的影响居民的社会状态。建筑的规划布局在视觉上和功能上要支持住宅区内理想的社会结构。因此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要从人类知觉、感知方式、感知范围、人们活动时间、建筑功能等多方面考虑,以做出能方便人们交往的优秀的设计作品。这就可以用范·克林格瑞的城市生活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来概括。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私密性这一问题。例如各种过渡区的设定等。
室外空间的生活,就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正效应过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负效应过程,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所以我们所做的设计就要努力使正效应过程有机会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户外生活,即在特定空间中可以观察到的人及其活动,是各种活动的数量和持续时间的产物。因此户外空间就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保证有更多人来使用;鼓励每个人停
留更长的时间。能留住人们停留更久的时间,就意味着该空间富于活力。为了提高城市空间的活力,就需要改善户外逗留的条件。
集中或分散,也就是城市与小区规划,在书中第三部分。这一章节接着前面的内容着重讨论了影响人与活动集中或分散的一系列规划决策。集中,不是说在所有情况下都应该追求集中,相反很多地方都不应该集中,而且集中地对象也不是指建筑等,而是指人和活动。因为建筑的密度与人的活动是否集中并无关系。书中有讲到,大多数人每次步行的活动半径通常为400-500m;根据不同情况,人们可能看清楚别人活动的过程的距离在20-100m的范围之内。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因素对于集中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显然,仔细推敲每一处立面的下部、处理好人行道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该从规划的各种尺度来设计,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空间,设计师们就必须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而且每一个规划层次都必须为此创造条件。例如只有一个广场的城镇,只有一条街道的城镇的设计,这种类型的设计的要求就相对较高,设计时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广。那么集中与分散,也是需要从不同方面来考虑的,如尺度上的,空间上的,沿立面上的,沿城市街道立面上的,同层的或者多层的等诸多方面。然后就是综合或分、解开放或封闭。综合或分解是指各类功能区的综合规划或者分解开规划,不仅要有综合性,有联系,还需要有明确的划分。吸引或排斥是指城市空间中建筑与人们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让人们有地方可走,有事可做等。
本书最后一部分讲的是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这一部分内容分三层来讲。步行空间,是供人们游玩、散步、购物等的户外空间,对于步行空间来讲,它的设计是多形式的,多元化的,多朝向的。但是步行空间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需要空间,使人们不受阻碍和推搡、不太费神地自由行走,连续性,相邻步行空间的联系紧密,线路符合人性行为。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于空间的宽容和要求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步行空间的设计,也是需要很细致的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驻足停留,对空间环境的物质要求较高,如果空间没有吸引人们的地方,肯定就没有人在此处驻足。那么怎样来确定逗留的区域呢,这就要考虑到人性思维的边界效应。边界区域为何受到如此多人的青睐,那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而且边界处一般都有能够让人们站立,倚靠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因素。
在较为广阔的步行空间就可以设置座椅等,供行人休憩,这样也变向形成了驻足空间,因而座椅的位置、类型、视野、朝向,都需要从人性行为共性上来考虑。而且对于这类区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听觉和视觉。设计者需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满足驻足者在视觉(观望,包括对周围环境的处理)和听觉(交谈、听音乐等)上的要求。最后一小部分讲的是是建筑物靠公共空间一侧以及直接与其相连的舒适的休息区是如何影响户外生活的。各个步行区与建筑之间的联系,步行空间的进出关系,室内外的联系都需要设计成符合人性行为心理上的要求的柔性空间。
我们在做自己的设计的时候需要自己去感知交往与空间的关系,带着一种辩证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每一个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