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理论学习迁移教学测验

六、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是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 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虽然这两类成就目标都可促进个体主动而有效地从事挑战性任务,但它们在更多的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七、自我价值理论

卡文顿研究发现,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只有个体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班级教学环境中,学生从考试结果中所体验到的成败经验永远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在长期追求成功而得不到成功机会的情形下,既要维持自我价值,又想逃避失败后的痛苦,于是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应付学校考试后成败压力的对策,借此就可逃避承认自己的能力薄弱,从而维持自我价值。有关逃避失败的对策有很多,如不参加考试、力图给别人留下自己没有努力的印象、在考试前扬言自己只要及格就很满足;有的学生在学业中故意拖延或选择任务特别繁重的课程,以逃避反映能力差异的失败。

因此,卡文顿提出,根据学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可以将学生分为四类(参见图12-2)。(1)高趋低避者。这类学生的学习超越了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又被称做成功定向者。他们往往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2)低趋高避者,又称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有很多保护自己胜任感的策略,使用各种自我防御术,从外部寻找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来解释失败。(3)高趋高避者,又称过度努力者。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一方面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较高,另一方面这一评价又不稳定,极易受到失败经历的动摇。他们往往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给了自己太大压力,处在持续恐惧之中。(4)低趋低避者,又称失败接受者。他们放弃了通过能力的获得来保持其身份和地位的努力。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焦虑水平也很低,对极少获得的成功不自豪,对失败也不感到羞耻。

自我价值理论可以解释“有的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而“有的学生为什么要掩饰其努力或拒绝承认其努力”等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学习动机的降低,实质上却是自我价值保护这一学习的内在动机的加强。或许可以说对学业的漠视、逃脱和倦怠,不是由于缺乏动机,而是因为动机过强。这种过强的动机不是正常的积极的动机,而是与胜任感的联系过于密切,从采用一些自欺欺人的策略保护自我价值。

(3)学习迁移的宏观整合机制

从宏观角度来看,学习迁移的过程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也就是经验的有序化过程。人类大部分经验的获得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在不同地点逐渐习得的。人脑总是倾向于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学习中获得的不同经验加以综合,从而组织起一种一体化的经验结构。在这种一体化的经验结构中,各种经验成分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均沟通的一种网络型结构。这种网络型结构形成的过程,即经验的整合过程,也就是迁移的宏观机制。整合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同化、顺应和重组。

(一)同化性迁移

同化是指不改变原有的经验结构,直接将原有的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者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经验结构中去。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同化性迁移过程,如已掌握的“金属”概念对学习新概念“铝”的影响。

同化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上而下,原有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一方面,原有的上位结构可以将新的下位结构吸收到自身中去,实现旧经验对新经验的同化;另一方面,新习得的下位经验结构又可以归入到旧的上位结构中去,实现新经验的类化。可以说,同化和类化实际上是同一过程,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解释而已。

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的,原有经验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同化性迁移是学习迁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比较典型的迁移现象。

(二)顺应性迁移

顺应指将原有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当原有经验结构不能将新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顺应性迁移,如“铜”、“锌”、“铝”等概念的掌握对形成“金属”这种概念的影响。

顺应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将前后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形成一种更高级的、包容范围更广泛的上位经验结构。学习中的顺应性迁移也是比较常见的,如学习那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并列内容时,个体有一种去建立某种上位结构的倾向,以便将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下位经验纳入其中。

(三)重组性迁移

重组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重组性迁移。

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只是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比如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许多不同成分的动作被结合成连续的整体动作,其中不涉及新的动作的增加,只是各动作成分的重新结合、重新排列。同样,在语言学习、问题解决等许多活动中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经验重组。例如,小学生学完20以内加减运算后,所有加减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成分都掌握了,此时学习万以内的加减运算时只需进行重组性迁移。因为除了位数增多外,并未增加任何新的运算成分。直接运用重组性迁移,可以大幅度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与此类似,如果学会了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通分与约分等知识与技能后,就可以在同分母分数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和带分数加减中,应用重组性迁移进行教学。

教学测验

一、教学测验的类型

(一)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1.常模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将学生分类排队。其特点是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相对的。它着重学生个人之间的比较,适于区分学生的成绩水准,可供选拔、编班、编组之用。这种测验要求测得的分数变异性要大,得分的范围要广,充分显示个别差异;要求试题有很强的鉴别力。这种测验重视名次排列,鼓励竞争,对学生的学习起考核和监督的作用,但缺少诊断的效用,且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紧张与焦虑。

2.标准参照测验

在学校里,凡是参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测验,都属于标准参照测验。其特点是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绝对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宜用学习的数量和程度来表示,而且只有与预先规定的某种标准加以比较才具有确定的意义。这种测验的试题必须正确地反映教学目标,方可作为评价的标准,所以要求试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同要测定的内容和范围一致,而不必关心题目的难易和区分度。

(二)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

1.准备性测验

准备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施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未来的教学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是否具有完成新的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效地安排教学。准备性测验一般属于掌握性测验,试题难度较低,考核内容主要是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在于为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2.形成性测验

形成性测验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性测验一般要根据情况进行多次,它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也属于掌握性测验,试题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编制,可难可易,一般由任课教师本人根据教学进度和实际教学情况实施。但它一般不以区分学生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学生分等鉴定,以及学生之间成绩的比较。

3.终结性测验

终结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目的在于考察教学目标达到何种程度,判明是否有必要修订教学目标,同时,检查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得当,教材的安排是否合理并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目的在于对整个教育活动所取得的较大成果作更为全面的评价。形成性测验比终结性测验频繁。通常当一种新观念或新技能的初步教学完成时,都应进行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则着眼于较大范围内教学内容的掌握,往往是在形成性测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终结性测验因其涉及的范围广,所以测验的内容须注意代表性,各种试题的比例应与整个课程各类学习结果所占的比例相当。

(三)标准化学绩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1.标准化学绩测验——标准化学绩测验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

由于标准化学绩测验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的优点,所以它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之一。例如,美国教育测验中心举办的托福考试考核非英语国家学生的英语水平,决定是否录取留学和授予奖学金。目前,我国的标准化测验工作也正在进行。高考的标准化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并在逐步推行。

2.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自行设计和编制的用来考察学生学习进步情况的测验。由于学校科目繁多,教学检查需经常进行,而教师自编测验操作过程简单,施测手续方便,应用范围一般限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颇为有用,所以是应用得最多和教师最愿意用的测验。虽然这种测验未经标准化,但其编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测验应能测量明确规定的学习结果,忠实反映教学目标;测验应能测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教材的代表样本;测验应按预期的学习结果选择试题类型;测验要有效、可靠等。

六、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是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 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虽然这两类成就目标都可促进个体主动而有效地从事挑战性任务,但它们在更多的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七、自我价值理论

卡文顿研究发现,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只有个体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班级教学环境中,学生从考试结果中所体验到的成败经验永远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在长期追求成功而得不到成功机会的情形下,既要维持自我价值,又想逃避失败后的痛苦,于是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应付学校考试后成败压力的对策,借此就可逃避承认自己的能力薄弱,从而维持自我价值。有关逃避失败的对策有很多,如不参加考试、力图给别人留下自己没有努力的印象、在考试前扬言自己只要及格就很满足;有的学生在学业中故意拖延或选择任务特别繁重的课程,以逃避反映能力差异的失败。

因此,卡文顿提出,根据学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可以将学生分为四类(参见图12-2)。(1)高趋低避者。这类学生的学习超越了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又被称做成功定向者。他们往往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2)低趋高避者,又称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有很多保护自己胜任感的策略,使用各种自我防御术,从外部寻找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来解释失败。(3)高趋高避者,又称过度努力者。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一方面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较高,另一方面这一评价又不稳定,极易受到失败经历的动摇。他们往往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给了自己太大压力,处在持续恐惧之中。(4)低趋低避者,又称失败接受者。他们放弃了通过能力的获得来保持其身份和地位的努力。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焦虑水平也很低,对极少获得的成功不自豪,对失败也不感到羞耻。

自我价值理论可以解释“有的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而“有的学生为什么要掩饰其努力或拒绝承认其努力”等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学习动机的降低,实质上却是自我价值保护这一学习的内在动机的加强。或许可以说对学业的漠视、逃脱和倦怠,不是由于缺乏动机,而是因为动机过强。这种过强的动机不是正常的积极的动机,而是与胜任感的联系过于密切,从采用一些自欺欺人的策略保护自我价值。

(3)学习迁移的宏观整合机制

从宏观角度来看,学习迁移的过程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也就是经验的有序化过程。人类大部分经验的获得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在不同地点逐渐习得的。人脑总是倾向于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学习中获得的不同经验加以综合,从而组织起一种一体化的经验结构。在这种一体化的经验结构中,各种经验成分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均沟通的一种网络型结构。这种网络型结构形成的过程,即经验的整合过程,也就是迁移的宏观机制。整合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同化、顺应和重组。

(一)同化性迁移

同化是指不改变原有的经验结构,直接将原有的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者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经验结构中去。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同化性迁移过程,如已掌握的“金属”概念对学习新概念“铝”的影响。

同化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上而下,原有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一方面,原有的上位结构可以将新的下位结构吸收到自身中去,实现旧经验对新经验的同化;另一方面,新习得的下位经验结构又可以归入到旧的上位结构中去,实现新经验的类化。可以说,同化和类化实际上是同一过程,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解释而已。

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的,原有经验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同化性迁移是学习迁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比较典型的迁移现象。

(二)顺应性迁移

顺应指将原有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当原有经验结构不能将新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顺应性迁移,如“铜”、“锌”、“铝”等概念的掌握对形成“金属”这种概念的影响。

顺应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将前后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形成一种更高级的、包容范围更广泛的上位经验结构。学习中的顺应性迁移也是比较常见的,如学习那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并列内容时,个体有一种去建立某种上位结构的倾向,以便将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下位经验纳入其中。

(三)重组性迁移

重组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重组性迁移。

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只是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比如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许多不同成分的动作被结合成连续的整体动作,其中不涉及新的动作的增加,只是各动作成分的重新结合、重新排列。同样,在语言学习、问题解决等许多活动中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经验重组。例如,小学生学完20以内加减运算后,所有加减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成分都掌握了,此时学习万以内的加减运算时只需进行重组性迁移。因为除了位数增多外,并未增加任何新的运算成分。直接运用重组性迁移,可以大幅度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与此类似,如果学会了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通分与约分等知识与技能后,就可以在同分母分数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和带分数加减中,应用重组性迁移进行教学。

教学测验

一、教学测验的类型

(一)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1.常模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将学生分类排队。其特点是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相对的。它着重学生个人之间的比较,适于区分学生的成绩水准,可供选拔、编班、编组之用。这种测验要求测得的分数变异性要大,得分的范围要广,充分显示个别差异;要求试题有很强的鉴别力。这种测验重视名次排列,鼓励竞争,对学生的学习起考核和监督的作用,但缺少诊断的效用,且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紧张与焦虑。

2.标准参照测验

在学校里,凡是参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测验,都属于标准参照测验。其特点是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绝对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宜用学习的数量和程度来表示,而且只有与预先规定的某种标准加以比较才具有确定的意义。这种测验的试题必须正确地反映教学目标,方可作为评价的标准,所以要求试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同要测定的内容和范围一致,而不必关心题目的难易和区分度。

(二)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

1.准备性测验

准备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施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未来的教学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是否具有完成新的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效地安排教学。准备性测验一般属于掌握性测验,试题难度较低,考核内容主要是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在于为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2.形成性测验

形成性测验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性测验一般要根据情况进行多次,它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也属于掌握性测验,试题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编制,可难可易,一般由任课教师本人根据教学进度和实际教学情况实施。但它一般不以区分学生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学生分等鉴定,以及学生之间成绩的比较。

3.终结性测验

终结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目的在于考察教学目标达到何种程度,判明是否有必要修订教学目标,同时,检查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得当,教材的安排是否合理并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目的在于对整个教育活动所取得的较大成果作更为全面的评价。形成性测验比终结性测验频繁。通常当一种新观念或新技能的初步教学完成时,都应进行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则着眼于较大范围内教学内容的掌握,往往是在形成性测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终结性测验因其涉及的范围广,所以测验的内容须注意代表性,各种试题的比例应与整个课程各类学习结果所占的比例相当。

(三)标准化学绩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1.标准化学绩测验——标准化学绩测验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

由于标准化学绩测验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的优点,所以它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之一。例如,美国教育测验中心举办的托福考试考核非英语国家学生的英语水平,决定是否录取留学和授予奖学金。目前,我国的标准化测验工作也正在进行。高考的标准化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并在逐步推行。

2.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自行设计和编制的用来考察学生学习进步情况的测验。由于学校科目繁多,教学检查需经常进行,而教师自编测验操作过程简单,施测手续方便,应用范围一般限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颇为有用,所以是应用得最多和教师最愿意用的测验。虽然这种测验未经标准化,但其编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测验应能测量明确规定的学习结果,忠实反映教学目标;测验应能测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教材的代表样本;测验应按预期的学习结果选择试题类型;测验要有效、可靠等。


相关文章

  • 小学教育心理学大纲
  • 小学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 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 ...查看


  • 智慧技能的一般教学模型与实验验证
  • 高民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邵瑞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英文标题]AModelofIntellectualSkillInstructionand SomeExperimentEvidences 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背诵
  •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 五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在 ...查看


  • 教师编制之教育心理学整理
  •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一.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研究对象: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2.主要任务:学: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对学习结果分类.阐明学习过程. ...查看


  • 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心理学历年考题
  • 这是根据往年闭卷考试题目整理出来的,对没有太多时间死记硬背的童鞋,先背会这个或许有帮助(顺便提一下俺是77届滴,试卷发现来后狂喜啊,考试的8个题,只有两个名词解释不在历年考题里面) 心理学58.59.64.65.66.67届闭卷考题 名词解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 [02111] 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00七年六月 指定用书:<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参考用书:<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查看


  •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初期) 3.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 4.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的中 ...查看


  • 心理学填空题
  •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 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冯特 )l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 ...查看


  • 教育心理学章节整理
  •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3.教育心理学的五要素:学生.老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