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情

安徽省,简称皖,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内陆省份,建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府、徽州府(府即今歙县)两府首字合成,因安徽潜山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安徽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中东部经济区。省域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拥有徽文化(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等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 [1]

历史沿革

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安徽省名由明清时期的安庆、徽州2个府的首字合成。简称“皖”,以古皖国为名。

古代

在原始社会末期,安徽境内的淮北、江淮地区为淮夷方国及南下部落所建方国的领地,江南地区为越族等蛮夷部落的领地。尤其是舜、禹时代掌管刑法等大权的东方部落首领皋陶的后人被封于英、六,为东方偃姓部落所建方国及封国的始祖。

[2]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方国、封国为北方大国和南方的吴、越、楚等北上的大国所兼并。有的成为最早的郡、县,都邑也成为治所。[2]

位于安徽潜山境内的皖公像

秦推行郡县制,安徽境内所设县邑先后为九江、泗水、砀郡、陈郡、会稽(吴)郡等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所分领。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又增置鄣郡、衡山、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可考的县在皖境内有25个县。 汉初,安徽境内仍为楚、淮南等异姓王封地,后为刘邦改封的同姓王淮南(后

分为淮南、庐江、衡山国,后又从九江郡分设六安国)、荆(吴国,后又为江都等王国)、淮阳、梁国等分领。后大部恢复为郡、县,并仍以郡(含王国)为一级行政区划,县(含邑、侯国)为二级行政区划。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设十三部州刺史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安徽地区分属豫、徐、扬3个州。3个州分领省境内所置74个县(国)。[2]

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今省境内仍为扬、豫、徐3个州分领。其中,扬州涉及与安徽境内有关的丹阳(含宣城郡)、九江(含阜陵王国)、庐江(含六安王国)3个郡;豫州涉及汝南(含王国)1个郡和沛、梁(曾为砀郡)、陈国3个王国;徐州涉及彭城(先后为楚国、彭城郡、国)、下邳(先后为临淮郡、下邳郡)2个王国。3个一级行政区域涉及安徽境内8个郡(国),共置69个县(国)。[2]

三国时期,安徽境内分别为魏、吴国所设扬州及魏国徐、豫4个州分领。吴国扬州涉及安徽境内新都、庐江、丹阳3个郡在江淮南部及江南地区所设19个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仍实行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

西晋仍为扬、豫、徐3个州,分管安徽境内的74个县。其中,扬州涉及淮南、庐江、丹阳、宣城、新安及西晋末年新置的历阳共6个郡所设45个县;徐州涉及临淮、彭城、下邳3个王国所设6个县;豫州涉及汝阴、安丰2个郡及沛、谯、梁3个王国所设的23个县。[2]

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含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先后占领,常守旧制,仍为徐、豫(含东豫)2个州分领。东晋收复淮北地区,徐、豫2个州仍为常制,但东晋时期主要仍为扬、徐、豫3个州分领。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江淮及以北地区为北齐、北周先后占有。在南朝沦丧北方领土期间,安徽北境则先后为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据有。

隋前期废郡,整饬各级区划和管理体制,实行州、县二级管理体制。今安徽境内设55个县,涉及颍、亳、宋、陈、徐、宋、仁、寿、庐、熙、和、濠、滁、扬、蒋、宣、歙17个州。大业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管理体制,并恢复汉州刺史分巡制度。今省境内设50个县,涉及3个部州15个郡。

唐前期,废郡改州,实行州、县二级管理体制。贞观初,今安徽境内初设85个县,涉及33个州。贞观元年(627年),撤并涡、沈、信、成、文、谯、仁、谯(又称北谯)、化、方、巢、蓼、霍、严、高(智)、南豫、猷(含南徐)、桃、池19个州41个县,保留调整为44个县,涉及15个州,涉及河南、淮南、江南3个道。中唐时期,道正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实行道、州、县三级管理体制。天宝年间,改州为郡,则实行道、郡、县三级管理体制。不久,复郡为州。晚唐时期,今境内仍设55个县,涉及15个州(不含朱温所设辉州),为4个节镇分领。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的小王朝分领,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为吴国和南唐国所据有。五代中期至后周前期,淮北地区设13个县,后周据有江淮地区后,设25个县1个军,吴国据有江淮、江南地区,在今境内设41个县,涉及10个府、州,为德胜、清淮、宁国3个军及江都府分领。[2]

北宋时期,实行路、府(州、军、监)、县(不带县的军、监)三级管理体制。今安徽境内先后设64个三级行政区划(62个县2个监),先后涉及4个府13个州8个军,计25个二级行政区划,分属5个路。

宋、金对峙期间,南宋初领全省,后以淮河为限与金国对峙,江淮地区常为战场,北方先后为金国(含伪楚、伪齐)、蒙古汗国和元朝所据。南宋先后在省境内设51个县2个监,涉及3个府8个州7个军,计18个二级行政区划,为淮南东、淮南西、江南西3个路分领。早期,南宋还领有淮北地区的顺昌府、宿州等二级政区。金国(含伪楚、伪齐及金亡后的蒙古汗国)在安徽境内设16个县,涉及7个州,为2个路分领。

元朝实行行省、路(府、州)、散府(州、军)、州(县)四级管理体制。今安徽境内设60个县,涉及11个路2个府10个州,分属3个行省。[2]

明朝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其中,南北两直隶及十三布政使司为一级行政区划,府、直隶州(厅)为二级行政区划,散州和县(厅)为三级行政区划。今省境为南直隶西部地区,设49个县7个散州,涉及凤阳、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7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广德4个直隶州,计11个二级行政区划。 清初承明制,改直隶南京为江南省,今安徽境内属江南省西部地区,仍设56个散州和县(不含已划出的盱眙、英山、婺源3个县,但含萧、砀山2个县),涉及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7个府及徐州、广德、和州、滁州4个直隶州,计11个二级地方行政区划。

近代

清代实行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三级管理体制。省境内共设54个州县(4个散州,50个县),除砀山、萧县属江苏省直隶徐州(后升为徐州府)外,其余分属凤颍六泗道的有凤阳、颍州2个府及六安、泗州2个直隶州;属安庐滁和道的有安庆、庐州2个府及滁州、和州2个直隶州;属徽宁池太广道的有徽州、宁国、池州、太平4个府及广德直隶州,计涉及2个省9个府5个直隶州。太平天国在安徽境内占领区建政是采取省、郡(州)、县三级管理体制,改清代的府为郡。[2]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今安徽境内砀山、萧县仍属江苏省,其余60个县(含南京政府时期分别划入江西、湖北省的婺源、英山县及建国后划入江苏省的盱眙县)仍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6月2日,全国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砀山、萧县属江苏省徐海道;

皖属淮北地区及部分淮南地区属淮泗道,江淮地区属安庆道,江南地区属芜湖道。

[2]

南京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体制。民国21年4月2日,实行首县制;10月10日,实行行政专员督察区(专区)制。26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驻陪都重庆。此后,国民政府因日本侵略军占领长江流域重要城镇,南北受阻,权置皖南、皖北行署区,行使省的权力,但规格比省低,后期又复置皖南行署,均为临时省级设置。民国南京政府前期,安徽境内有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鄂豫皖苏区,相当于省的建置,其下又有特区、道、专区之设,再下始为县级基层政权。

[2]

抗日战争期间,除国统区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省境建政完善的根据地共有皖中(江)、淮北、淮南3块,其边区政府(又称行政公署)相当于省级,其下为专区,再下为市、县。此外,日伪、汪伪政权也在沦陷区建省,今省境分属淮海、安徽2个省,下设专区,再下为市、县。安徽境内在中华民国后期共设62个县1个市,计63个二级地方行政区划。[2]

解放初期 ,皖北地区分属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1938年4月3日,华东局电请中央批准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经中央批准,15日,撤销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颁发第一号通知,公布皖北行署统辖的专区、市、县。5月13日发第一号通知,公布皖南行署统辖调整后的专区、市县。皖南、皖北2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

[2]

1952年8月7日,撤销皖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仍实行省、省辖市(专区,后称行署)、县(专辖市)又称县级市三级管理体制。[2]

建制沿革一览表

时期 行政区名称 管辖区域

西周宋国、蔡国、徐国 吴国、六国、舒国

东周宋国、楚国 越国、楚国、吴国

秦泗水郡、陈郡、砀郡 九江郡

西汉沛郡、豫州、徐州 扬州

东汉沛郡、豫州、徐州 扬州

曹魏豫州、沛国、徐州、扬三国魏国扬州、吴国扬州 州

西晋沛国、豫州、徐州 扬州

东晋、十六后赵、前秦 东晋 国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北南北朝南朝宋、齐、梁、北周 周、南朝宋

唐汝阴郡、谯郡 河南道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

京西北路

金朝南京路

河南江北行省

京师、南直隶)

江南省,安徽省 钟离郡、江都郡、历阳郡、庐江郡、宣城郡,同安郡 淮南道 吴国、南唐国、后周 淮南路(后分淮南西路、淮南东路) 南宋淮南西路、淮南东路 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 京师、南直隶.宣城俯 江南省,安徽省 五代十国北宋金、南宋 元明清(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 安徽 皖北行署,皖南行署,安徽安徽 省

行政区划

至2012年,安徽省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安徽行政区划一览

市 辖区 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

包河区 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寿县,霍邱县,霍山县,金寨县,舒城县,叶集试

验区 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

县 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黄山风景

区 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 阜阳市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颍上县,界首市,临泉县,阜南县,太和

县 淮南市凤台县,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毛集实

验区

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全椒县,来安县,凤阳县,定远县

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含山县,和县,当涂县

宣城市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泾县,绩溪县,旌德县 池州市贵池区,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九华山风景区

宿州市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

淮北市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

亳州市

安庆市谯城区,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 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怀宁县,桐城市,枞阳县,潜山县,太湖

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 铜陵市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铜陵县

参考资料:内容整理于安徽省政府网[3] 地理环境

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五个地貌区。  淮河平原区,包括沿淮及淮北广大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26.6%,地势坦荡,由西北微微向东南倾斜,由淮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又经黄河数度南徙夺淮,加积了黄泛堆积物,海拔15~20米,仅东北部分布海拔100~300米的低山、丘陵。[4]

 江淮台地丘陵区,位于淮河平原与沿江平原之间,约占全省总面积25%,由台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组成,台地分布该区中部和西部,海拔50~80米,大部为剥蚀堆积台地;低山、丘陵主要分布该区东部,海拔100~300米,呈北东向断续展布,由片岩、千枚岩、玄武岩、石灰岩等组成。江淮台地丘陵的核部,自东而西拱曲上升,地势略高,地面分别向南北倾斜,与皖西山地共同构成长江与淮河分水岭。[4]

皖西丘陵山地区,位于安徽省西部,与鄂、豫两省接壤,约占全省总面积10%,为大别山脉的主体,平均海拔500~1000米,1500米以上的高峰多座,最高峰白马峰1774米,山体多为北西走向,为河谷深切,山间分布断陷盆地,多呈椭圆状。[4]

 沿江平原区,位于安徽省长江沿岸,约占全省总面积18.4%,属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海拔10~60米,由西向东渐次降低。平原上分布成片的低山、丘陵,海拔300米左右,北东走向为主。长江安徽段河谷宽、狭相间,宽段有江心洲发育。[4]

 皖南丘陵山地位于安徽省南部,与浙、赣两省毗连,约占全省总面积20%。由天目—白际山脉、黄山山脉和九华山脉组成,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 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山脉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徽州)盆地为最大。[4]

安徽行政区划

大,年内分配不均,汛期5~8月或6~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55~70%以上,丰水年与枯水年径流量的比值差达14~22倍。径流量的地区差异与降水量地区差异相一致,在皖西和皖南丘陵山区平均年径流深600~1000毫米,淮北仅200毫米左右。[4]

安徽省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属钱塘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淮河流域。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进入安徽省境内至和县乌江后流入江苏省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在省境内416公里,属长江下游,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4] 安徽省共有湖泊500余个,总面积为1750平方公里,其大型12个、中型37个,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积为1250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2.1%。主要有龙感湖、黄湖、泊湖、陈瑶湖、菜子湖、白荡湖、破罡湖、石塘湖、武昌湖、升金湖、巢湖、南漪湖和石臼湖等。其中巢湖面积390平方公里,为全省最大的湖泊,全国第五大淡水湖。[4]

安徽省地下水在淮河平原和沿江平原最为丰沛,占全省地下水总储量的78%,尤其淮河平原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26.6%,而地下水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55%,即73.89亿吨/年。而皖西、皖南两个丘陵山区和江淮之间台地丘陵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但地下水储量仅占22%。[4]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至2012年,全省维管束植物3200多种,分属205科,1006属,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科的60.3%、属的31.7%、种的11.7%。其中蕨类植物34科、71属、240种,种子植物171科、938属。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

明万历六年(1578 年),安徽人口已有432 万。到清咸丰二年(1825 年),全省人口发展到3765 万。到1949 年,人口达2783 万,比咸丰二年少982 万。

[6]1985 年,安徽总人口为5165 万,占全国的5%,居第8 位。[6]

2012年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3‰,比2011年上升0.77个千分点;死亡率6.14‰,上升0.2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86‰,上升0.54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6902万人,比2011年增加26.1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人。城镇化率46.5%,比2011年提高1.7个百分点。[7]

2013年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88‰,比2012年下降0.12个千分点;死亡率6.06‰,下降0.0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82‰,下降0.04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6928.5万人,比2012年增加26.5万人;常住人口6029.8万人,比2012年增加41.8万人。城镇化率47.9%,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8] 1953 年,全省有少数民族人口136287 人,共12 个少数民族成份。除回族、满族两个民族成份外,还有藏族9 人,维吾尔族1 人,苗族27 人,彝族2 人,壮族3 人,朝鲜族9 人,瑶族2 人,高山族3人,布依族1 人。1964 年,全省有少数民族人口155344 人,少数民族成份26 个。1982 年,全省有35 个少数民族成份,共261811 人。[9]

1985 年,安徽全省人口中,汉族占99.47%,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53%。 交通

公路

安徽自民国9 年(1920 年)最早的商办公路—— 泗县至五河和民国11 年(1922 年)第一条官办公路—— 安庆至集贤关建成通车后,至民国26 年(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公路里程达到5731 公里。[10]

1949~1952 年,全省通车公路里程恢复达5055.8 公里,路况也有所改善。1957 年10 月,潜山通往岳西的公路竣工,全省实现县县通汽车,通车里程达到8328 公里。[10]

1964 年5 月建成全省第一条渣油路面—— 合(肥)安(庆)路合肥至舒城段(4k ~50k)长50 公里。

1985 年开始,进一步对以合肥为中心,通往16 个地市的18 条干线公路计1793.7 公里进行拓宽改造,至1987 年已完成合(肥)淮(南)、合(肥)六(安)、合(肥)浦(口)、合(肥)蚌(埠)、蚌(埠)阜(阳)、蚌(埠)宿(县)、芜(湖)宁(南京)等路的全部或部分路段,计达533公里。1987 年全省通车里程达28581 公里,晴雨通车里程达25629 公里,占总里程86.67%。

[10]

至2012年,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92万公里。

淮河流域主要港口 长江流域主要港口

一级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阳港 一级港口:芜湖港、安庆港、马鞍山港 二级港口: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 二级港口:铜陵港

三级港口:怀远港、五河港、寿县港 三级港口:池州港

民航

中国的民用航空始于20 世纪20 年代初。民国9 年(1920 年)5 月8 日,京(北京)沪(上海)航线的北平—— 天津段通航,是中国最早开通的民用航空

[13]航线。安徽省的民用航空,始于民国18 年国民政府交通部沪蓉航空线管理处,辟沪汉航线自上海,经南京、安庆、九江至汉口,在安庆长江水面设置机场。[13] 1952 年组建安庆航空站,安庆机场复航,没有开办航空业务,主要供沪汉线革新型飞机备降、加油用,1954 年因长江发大水淹没机场而停航。1956 年,合肥组建航空站,修复三里街机场,1957 年1 月1 日,上海—— 合肥—— 徐州—— 北京航线通航。1957 年,安徽组建阜阳航空站,翌年3 月2 日,安徽省内第一

条航线合肥—— 阜阳通航。1958 年合肥成立中国民用航空安徽省管理处,处、站合一。同年组建芜湖、屯溪航空站。1977 年12 月,合肥骆岗机场建成启用,为国家一级机场。三叉戟、DC —9 等大型客机加入安徽境内航线飞行。1980 年3 月15 日,民航总局改为国务院直接领导。[13]

安徽省机场一览表

合肥新桥国际机黄山市屯溪国际机阜阳西关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场场

池州九华山机场 亳州机场(规划) 蚌埠机场(规划) 芜湖宣城机场(规划) 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历届领导

职务 姓名 任期 职务 姓名 任期 曾希牛树皖北区委书记 1949.10~1952.01 皖南区委书记 1949.10~1952.01 圣才皖北区行署主宋日1949.10~1950.03 任 昌皖南区行署主魏明1949.10.~1952.08 任 皖北区行署主黄岩1950.03~1952.08 任

曾希省人民政府主曾希省委会书记 1952.01~1956.07 1952.08~1955.03 圣 席 圣

曾希省委第一书记 1956.07~1962.02 圣 省人民委员会黄岩 1955.03~文革初期 省长 李葆1962.02~文革初省委第一书记 华期

中共核心小组李德1969.11~1971.01 省军管会主任 钱钧1967.04~1968.04 组长 生

李德李德省委第一书记 1971.01~1973.12 省革委会主任 1968.04~1973.12 生 生

宋佩宋佩省委第一书记 1975.05~1977.06 省革委会主任 1975.05~1977.06 璋璋

省委第一书记 万里1977.06~1980.03 省革委会主任 万里 1977.06~1979.12

张劲省人民政府省张劲省委第一书记 1980.03~1982.04 1979.12~1981.03 夫长 夫

周子周子省委第一书记 1982.04~1983.03 省长 1981.03~1983.04 健健

王郁省委会书记 黄璜1983.03~1986.04 省长 1983.04~1987.06 昭

李贵卢荣省委会书记 1986.04~1988.04 省长 1987.06~1989.04 鲜景

省委会书记 卢荣1988.04~1998.08 省长 傅锡1989.04~1994.12

景省长

省委会书记 省委会书记 省委会书记 省委会书记 回良玉王太华郭金龙王金山1998.08~1999.12 省长 1999.12~2004.12 省长 2004.12~2007.12 省长 2007.12~2010.05 省长 省长

省长 寿回良玉 王太华许仲林王金山1994.12~1998.10 1998.10~2000.01 2000.01~2002.10 2002.10~2007.12 王三2007.12~2011.12 运省委会书记(现张宝2010.05 任) 顺李斌2011.12~2013.03 王学省长(现任) 2013.03

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6286.8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7:54.6:32.7调整为12.3:54.6:33.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6.6%提高到46.9%。[8]

安徽省,简称皖,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内陆省份,建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府、徽州府(府即今歙县)两府首字合成,因安徽潜山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安徽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中东部经济区。省域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拥有徽文化(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等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 [1]

历史沿革

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安徽省名由明清时期的安庆、徽州2个府的首字合成。简称“皖”,以古皖国为名。

古代

在原始社会末期,安徽境内的淮北、江淮地区为淮夷方国及南下部落所建方国的领地,江南地区为越族等蛮夷部落的领地。尤其是舜、禹时代掌管刑法等大权的东方部落首领皋陶的后人被封于英、六,为东方偃姓部落所建方国及封国的始祖。

[2]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方国、封国为北方大国和南方的吴、越、楚等北上的大国所兼并。有的成为最早的郡、县,都邑也成为治所。[2]

位于安徽潜山境内的皖公像

秦推行郡县制,安徽境内所设县邑先后为九江、泗水、砀郡、陈郡、会稽(吴)郡等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所分领。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又增置鄣郡、衡山、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可考的县在皖境内有25个县。 汉初,安徽境内仍为楚、淮南等异姓王封地,后为刘邦改封的同姓王淮南(后

分为淮南、庐江、衡山国,后又从九江郡分设六安国)、荆(吴国,后又为江都等王国)、淮阳、梁国等分领。后大部恢复为郡、县,并仍以郡(含王国)为一级行政区划,县(含邑、侯国)为二级行政区划。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设十三部州刺史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安徽地区分属豫、徐、扬3个州。3个州分领省境内所置74个县(国)。[2]

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今省境内仍为扬、豫、徐3个州分领。其中,扬州涉及与安徽境内有关的丹阳(含宣城郡)、九江(含阜陵王国)、庐江(含六安王国)3个郡;豫州涉及汝南(含王国)1个郡和沛、梁(曾为砀郡)、陈国3个王国;徐州涉及彭城(先后为楚国、彭城郡、国)、下邳(先后为临淮郡、下邳郡)2个王国。3个一级行政区域涉及安徽境内8个郡(国),共置69个县(国)。[2]

三国时期,安徽境内分别为魏、吴国所设扬州及魏国徐、豫4个州分领。吴国扬州涉及安徽境内新都、庐江、丹阳3个郡在江淮南部及江南地区所设19个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仍实行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

西晋仍为扬、豫、徐3个州,分管安徽境内的74个县。其中,扬州涉及淮南、庐江、丹阳、宣城、新安及西晋末年新置的历阳共6个郡所设45个县;徐州涉及临淮、彭城、下邳3个王国所设6个县;豫州涉及汝阴、安丰2个郡及沛、谯、梁3个王国所设的23个县。[2]

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含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先后占领,常守旧制,仍为徐、豫(含东豫)2个州分领。东晋收复淮北地区,徐、豫2个州仍为常制,但东晋时期主要仍为扬、徐、豫3个州分领。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江淮及以北地区为北齐、北周先后占有。在南朝沦丧北方领土期间,安徽北境则先后为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据有。

隋前期废郡,整饬各级区划和管理体制,实行州、县二级管理体制。今安徽境内设55个县,涉及颍、亳、宋、陈、徐、宋、仁、寿、庐、熙、和、濠、滁、扬、蒋、宣、歙17个州。大业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管理体制,并恢复汉州刺史分巡制度。今省境内设50个县,涉及3个部州15个郡。

唐前期,废郡改州,实行州、县二级管理体制。贞观初,今安徽境内初设85个县,涉及33个州。贞观元年(627年),撤并涡、沈、信、成、文、谯、仁、谯(又称北谯)、化、方、巢、蓼、霍、严、高(智)、南豫、猷(含南徐)、桃、池19个州41个县,保留调整为44个县,涉及15个州,涉及河南、淮南、江南3个道。中唐时期,道正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实行道、州、县三级管理体制。天宝年间,改州为郡,则实行道、郡、县三级管理体制。不久,复郡为州。晚唐时期,今境内仍设55个县,涉及15个州(不含朱温所设辉州),为4个节镇分领。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的小王朝分领,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为吴国和南唐国所据有。五代中期至后周前期,淮北地区设13个县,后周据有江淮地区后,设25个县1个军,吴国据有江淮、江南地区,在今境内设41个县,涉及10个府、州,为德胜、清淮、宁国3个军及江都府分领。[2]

北宋时期,实行路、府(州、军、监)、县(不带县的军、监)三级管理体制。今安徽境内先后设64个三级行政区划(62个县2个监),先后涉及4个府13个州8个军,计25个二级行政区划,分属5个路。

宋、金对峙期间,南宋初领全省,后以淮河为限与金国对峙,江淮地区常为战场,北方先后为金国(含伪楚、伪齐)、蒙古汗国和元朝所据。南宋先后在省境内设51个县2个监,涉及3个府8个州7个军,计18个二级行政区划,为淮南东、淮南西、江南西3个路分领。早期,南宋还领有淮北地区的顺昌府、宿州等二级政区。金国(含伪楚、伪齐及金亡后的蒙古汗国)在安徽境内设16个县,涉及7个州,为2个路分领。

元朝实行行省、路(府、州)、散府(州、军)、州(县)四级管理体制。今安徽境内设60个县,涉及11个路2个府10个州,分属3个行省。[2]

明朝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其中,南北两直隶及十三布政使司为一级行政区划,府、直隶州(厅)为二级行政区划,散州和县(厅)为三级行政区划。今省境为南直隶西部地区,设49个县7个散州,涉及凤阳、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7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广德4个直隶州,计11个二级行政区划。 清初承明制,改直隶南京为江南省,今安徽境内属江南省西部地区,仍设56个散州和县(不含已划出的盱眙、英山、婺源3个县,但含萧、砀山2个县),涉及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7个府及徐州、广德、和州、滁州4个直隶州,计11个二级地方行政区划。

近代

清代实行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三级管理体制。省境内共设54个州县(4个散州,50个县),除砀山、萧县属江苏省直隶徐州(后升为徐州府)外,其余分属凤颍六泗道的有凤阳、颍州2个府及六安、泗州2个直隶州;属安庐滁和道的有安庆、庐州2个府及滁州、和州2个直隶州;属徽宁池太广道的有徽州、宁国、池州、太平4个府及广德直隶州,计涉及2个省9个府5个直隶州。太平天国在安徽境内占领区建政是采取省、郡(州)、县三级管理体制,改清代的府为郡。[2]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今安徽境内砀山、萧县仍属江苏省,其余60个县(含南京政府时期分别划入江西、湖北省的婺源、英山县及建国后划入江苏省的盱眙县)仍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6月2日,全国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砀山、萧县属江苏省徐海道;

皖属淮北地区及部分淮南地区属淮泗道,江淮地区属安庆道,江南地区属芜湖道。

[2]

南京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体制。民国21年4月2日,实行首县制;10月10日,实行行政专员督察区(专区)制。26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驻陪都重庆。此后,国民政府因日本侵略军占领长江流域重要城镇,南北受阻,权置皖南、皖北行署区,行使省的权力,但规格比省低,后期又复置皖南行署,均为临时省级设置。民国南京政府前期,安徽境内有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鄂豫皖苏区,相当于省的建置,其下又有特区、道、专区之设,再下始为县级基层政权。

[2]

抗日战争期间,除国统区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省境建政完善的根据地共有皖中(江)、淮北、淮南3块,其边区政府(又称行政公署)相当于省级,其下为专区,再下为市、县。此外,日伪、汪伪政权也在沦陷区建省,今省境分属淮海、安徽2个省,下设专区,再下为市、县。安徽境内在中华民国后期共设62个县1个市,计63个二级地方行政区划。[2]

解放初期 ,皖北地区分属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1938年4月3日,华东局电请中央批准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经中央批准,15日,撤销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颁发第一号通知,公布皖北行署统辖的专区、市、县。5月13日发第一号通知,公布皖南行署统辖调整后的专区、市县。皖南、皖北2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

[2]

1952年8月7日,撤销皖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仍实行省、省辖市(专区,后称行署)、县(专辖市)又称县级市三级管理体制。[2]

建制沿革一览表

时期 行政区名称 管辖区域

西周宋国、蔡国、徐国 吴国、六国、舒国

东周宋国、楚国 越国、楚国、吴国

秦泗水郡、陈郡、砀郡 九江郡

西汉沛郡、豫州、徐州 扬州

东汉沛郡、豫州、徐州 扬州

曹魏豫州、沛国、徐州、扬三国魏国扬州、吴国扬州 州

西晋沛国、豫州、徐州 扬州

东晋、十六后赵、前秦 东晋 国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北南北朝南朝宋、齐、梁、北周 周、南朝宋

唐汝阴郡、谯郡 河南道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

京西北路

金朝南京路

河南江北行省

京师、南直隶)

江南省,安徽省 钟离郡、江都郡、历阳郡、庐江郡、宣城郡,同安郡 淮南道 吴国、南唐国、后周 淮南路(后分淮南西路、淮南东路) 南宋淮南西路、淮南东路 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 京师、南直隶.宣城俯 江南省,安徽省 五代十国北宋金、南宋 元明清(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 安徽 皖北行署,皖南行署,安徽安徽 省

行政区划

至2012年,安徽省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安徽行政区划一览

市 辖区 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

包河区 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寿县,霍邱县,霍山县,金寨县,舒城县,叶集试

验区 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

县 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黄山风景

区 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 阜阳市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颍上县,界首市,临泉县,阜南县,太和

县 淮南市凤台县,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毛集实

验区

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全椒县,来安县,凤阳县,定远县

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含山县,和县,当涂县

宣城市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泾县,绩溪县,旌德县 池州市贵池区,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九华山风景区

宿州市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

淮北市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

亳州市

安庆市谯城区,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 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怀宁县,桐城市,枞阳县,潜山县,太湖

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 铜陵市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铜陵县

参考资料:内容整理于安徽省政府网[3] 地理环境

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五个地貌区。  淮河平原区,包括沿淮及淮北广大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26.6%,地势坦荡,由西北微微向东南倾斜,由淮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又经黄河数度南徙夺淮,加积了黄泛堆积物,海拔15~20米,仅东北部分布海拔100~300米的低山、丘陵。[4]

 江淮台地丘陵区,位于淮河平原与沿江平原之间,约占全省总面积25%,由台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组成,台地分布该区中部和西部,海拔50~80米,大部为剥蚀堆积台地;低山、丘陵主要分布该区东部,海拔100~300米,呈北东向断续展布,由片岩、千枚岩、玄武岩、石灰岩等组成。江淮台地丘陵的核部,自东而西拱曲上升,地势略高,地面分别向南北倾斜,与皖西山地共同构成长江与淮河分水岭。[4]

皖西丘陵山地区,位于安徽省西部,与鄂、豫两省接壤,约占全省总面积10%,为大别山脉的主体,平均海拔500~1000米,1500米以上的高峰多座,最高峰白马峰1774米,山体多为北西走向,为河谷深切,山间分布断陷盆地,多呈椭圆状。[4]

 沿江平原区,位于安徽省长江沿岸,约占全省总面积18.4%,属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海拔10~60米,由西向东渐次降低。平原上分布成片的低山、丘陵,海拔300米左右,北东走向为主。长江安徽段河谷宽、狭相间,宽段有江心洲发育。[4]

 皖南丘陵山地位于安徽省南部,与浙、赣两省毗连,约占全省总面积20%。由天目—白际山脉、黄山山脉和九华山脉组成,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 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山脉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徽州)盆地为最大。[4]

安徽行政区划

大,年内分配不均,汛期5~8月或6~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55~70%以上,丰水年与枯水年径流量的比值差达14~22倍。径流量的地区差异与降水量地区差异相一致,在皖西和皖南丘陵山区平均年径流深600~1000毫米,淮北仅200毫米左右。[4]

安徽省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属钱塘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淮河流域。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进入安徽省境内至和县乌江后流入江苏省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在省境内416公里,属长江下游,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4] 安徽省共有湖泊500余个,总面积为1750平方公里,其大型12个、中型37个,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积为1250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2.1%。主要有龙感湖、黄湖、泊湖、陈瑶湖、菜子湖、白荡湖、破罡湖、石塘湖、武昌湖、升金湖、巢湖、南漪湖和石臼湖等。其中巢湖面积390平方公里,为全省最大的湖泊,全国第五大淡水湖。[4]

安徽省地下水在淮河平原和沿江平原最为丰沛,占全省地下水总储量的78%,尤其淮河平原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26.6%,而地下水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55%,即73.89亿吨/年。而皖西、皖南两个丘陵山区和江淮之间台地丘陵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但地下水储量仅占22%。[4]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至2012年,全省维管束植物3200多种,分属205科,1006属,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科的60.3%、属的31.7%、种的11.7%。其中蕨类植物34科、71属、240种,种子植物171科、938属。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

明万历六年(1578 年),安徽人口已有432 万。到清咸丰二年(1825 年),全省人口发展到3765 万。到1949 年,人口达2783 万,比咸丰二年少982 万。

[6]1985 年,安徽总人口为5165 万,占全国的5%,居第8 位。[6]

2012年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3‰,比2011年上升0.77个千分点;死亡率6.14‰,上升0.2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86‰,上升0.54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6902万人,比2011年增加26.1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人。城镇化率46.5%,比2011年提高1.7个百分点。[7]

2013年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88‰,比2012年下降0.12个千分点;死亡率6.06‰,下降0.0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82‰,下降0.04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6928.5万人,比2012年增加26.5万人;常住人口6029.8万人,比2012年增加41.8万人。城镇化率47.9%,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8] 1953 年,全省有少数民族人口136287 人,共12 个少数民族成份。除回族、满族两个民族成份外,还有藏族9 人,维吾尔族1 人,苗族27 人,彝族2 人,壮族3 人,朝鲜族9 人,瑶族2 人,高山族3人,布依族1 人。1964 年,全省有少数民族人口155344 人,少数民族成份26 个。1982 年,全省有35 个少数民族成份,共261811 人。[9]

1985 年,安徽全省人口中,汉族占99.47%,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53%。 交通

公路

安徽自民国9 年(1920 年)最早的商办公路—— 泗县至五河和民国11 年(1922 年)第一条官办公路—— 安庆至集贤关建成通车后,至民国26 年(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公路里程达到5731 公里。[10]

1949~1952 年,全省通车公路里程恢复达5055.8 公里,路况也有所改善。1957 年10 月,潜山通往岳西的公路竣工,全省实现县县通汽车,通车里程达到8328 公里。[10]

1964 年5 月建成全省第一条渣油路面—— 合(肥)安(庆)路合肥至舒城段(4k ~50k)长50 公里。

1985 年开始,进一步对以合肥为中心,通往16 个地市的18 条干线公路计1793.7 公里进行拓宽改造,至1987 年已完成合(肥)淮(南)、合(肥)六(安)、合(肥)浦(口)、合(肥)蚌(埠)、蚌(埠)阜(阳)、蚌(埠)宿(县)、芜(湖)宁(南京)等路的全部或部分路段,计达533公里。1987 年全省通车里程达28581 公里,晴雨通车里程达25629 公里,占总里程86.67%。

[10]

至2012年,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92万公里。

淮河流域主要港口 长江流域主要港口

一级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阳港 一级港口:芜湖港、安庆港、马鞍山港 二级港口: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 二级港口:铜陵港

三级港口:怀远港、五河港、寿县港 三级港口:池州港

民航

中国的民用航空始于20 世纪20 年代初。民国9 年(1920 年)5 月8 日,京(北京)沪(上海)航线的北平—— 天津段通航,是中国最早开通的民用航空

[13]航线。安徽省的民用航空,始于民国18 年国民政府交通部沪蓉航空线管理处,辟沪汉航线自上海,经南京、安庆、九江至汉口,在安庆长江水面设置机场。[13] 1952 年组建安庆航空站,安庆机场复航,没有开办航空业务,主要供沪汉线革新型飞机备降、加油用,1954 年因长江发大水淹没机场而停航。1956 年,合肥组建航空站,修复三里街机场,1957 年1 月1 日,上海—— 合肥—— 徐州—— 北京航线通航。1957 年,安徽组建阜阳航空站,翌年3 月2 日,安徽省内第一

条航线合肥—— 阜阳通航。1958 年合肥成立中国民用航空安徽省管理处,处、站合一。同年组建芜湖、屯溪航空站。1977 年12 月,合肥骆岗机场建成启用,为国家一级机场。三叉戟、DC —9 等大型客机加入安徽境内航线飞行。1980 年3 月15 日,民航总局改为国务院直接领导。[13]

安徽省机场一览表

合肥新桥国际机黄山市屯溪国际机阜阳西关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场场

池州九华山机场 亳州机场(规划) 蚌埠机场(规划) 芜湖宣城机场(规划) 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历届领导

职务 姓名 任期 职务 姓名 任期 曾希牛树皖北区委书记 1949.10~1952.01 皖南区委书记 1949.10~1952.01 圣才皖北区行署主宋日1949.10~1950.03 任 昌皖南区行署主魏明1949.10.~1952.08 任 皖北区行署主黄岩1950.03~1952.08 任

曾希省人民政府主曾希省委会书记 1952.01~1956.07 1952.08~1955.03 圣 席 圣

曾希省委第一书记 1956.07~1962.02 圣 省人民委员会黄岩 1955.03~文革初期 省长 李葆1962.02~文革初省委第一书记 华期

中共核心小组李德1969.11~1971.01 省军管会主任 钱钧1967.04~1968.04 组长 生

李德李德省委第一书记 1971.01~1973.12 省革委会主任 1968.04~1973.12 生 生

宋佩宋佩省委第一书记 1975.05~1977.06 省革委会主任 1975.05~1977.06 璋璋

省委第一书记 万里1977.06~1980.03 省革委会主任 万里 1977.06~1979.12

张劲省人民政府省张劲省委第一书记 1980.03~1982.04 1979.12~1981.03 夫长 夫

周子周子省委第一书记 1982.04~1983.03 省长 1981.03~1983.04 健健

王郁省委会书记 黄璜1983.03~1986.04 省长 1983.04~1987.06 昭

李贵卢荣省委会书记 1986.04~1988.04 省长 1987.06~1989.04 鲜景

省委会书记 卢荣1988.04~1998.08 省长 傅锡1989.04~1994.12

景省长

省委会书记 省委会书记 省委会书记 省委会书记 回良玉王太华郭金龙王金山1998.08~1999.12 省长 1999.12~2004.12 省长 2004.12~2007.12 省长 2007.12~2010.05 省长 省长

省长 寿回良玉 王太华许仲林王金山1994.12~1998.10 1998.10~2000.01 2000.01~2002.10 2002.10~2007.12 王三2007.12~2011.12 运省委会书记(现张宝2010.05 任) 顺李斌2011.12~2013.03 王学省长(现任) 2013.03

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6286.8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7:54.6:32.7调整为12.3:54.6:33.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6.6%提高到46.9%。[8]


相关文章

  • 安徽省情精编常识考试题
  • 安徽省情精编常识考试题 ------选择----填空----简答---- -----(与时俱进)----------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 b ) A.发展 B.科学发展 C.加速崛起 ...查看


  • 解读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所的报告
  • 解读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所的报告 26日上午,中共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安徽大剧院开幕,张宝顺同志代表第八届省委向大会作报告.从这份报告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就,也看到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六条新 ...查看


  • 吉林省省情
  • 1.(通州区一模)(16分)如图所示,让质量m=5kg的摆球由图中所示位置A从静 止开始下摆.摆至最低点B点时恰好绳被拉断,设摆线长L=1.6m,悬点O与地面的 距离OC=4m,若空气阻力不计,绳被拉断瞬间小球的机械能无损失.(g取10m/ ...查看


  • 2015河南省村干部备考乡镇公务员复习资料:河南省情
  • 一. 2015河南省村干部备考乡镇公务员复习资料:河南省情2 2015-02-06 13:28 河南人事考试网 http://ha.huatu.com/ 文章来源:河南华图公务员考试网 2015河南乡镇公务员招聘公告尚未发布,据有关消息称, ...查看


  • 李克强从政之路读后感
  • 李克强从政之路有感 政治明星的成长经历对年轻人是有感染和指导作用的,一个成功人的光环可以辐射到很多正在经历成长的人.李克强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出色的政治魅力.优秀的工作能力,得到当代年轻人的欢迎和认可,成为当代青年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 ...查看


  • 2015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答题技巧:三种快捷方法
  • 2015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备考:考察要点及方式 一.常识考什么 至今,题量约摸已固定:行测五大块(110道.120分钟.100分):常识(20).言语理解与表达(25).数量关系(15).判断推理(35).资料分析(15).常识是行测五 ...查看


  • 安徽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前必背
  • 严格依据安徽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大纲编写 安徽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公共基础知识考前必背 李永新 主编 北京· 广州· 上海· 西安 图书在版编目(CIP) 数据 公共基础知识考前必背/李永新编. -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 ...查看


  • 贵州省情概况
  • 贵州省情概况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简称"黔"和"贵.贵州省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自治区.西南毗邻云南省.西北与四川省接壤.北面与重庆市相邻.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 ...查看


  • 山东省情省况(整理版)
  • 2007山东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复习资料-省情省况等基础性知识 山东省情省况 一.山东概况 山东因位于太行山以东,故称为山东.山东半岛是我国三大半岛之一.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这里四季气候分明,雨量适中,具有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