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

马克思的个体特征

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

(一)家庭。

(二)教育

1、中学教育。1830—1835年 ,特利尔中学

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

2、波恩大学教育。1835年10月——1836年6月

(1)学习;

(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父亲的责备

(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 父亲的担忧

3、柏林大学教育。1836年10月¡ª¡ª1841春:

(1)以诗寄情。马克思的情诗;

(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

(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

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

散漫的生活方式;

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

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

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

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

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

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941.3) 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表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通过肯定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的意义,因为“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

《博士论文》总体上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

重视哲学而批判宗教,是个无神论者;突出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在世界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在一些问题上又超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水平:

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青年黑格尔派用自我意识与现实相对立;马克思强调思维与存在、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一)《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活动。“两个转变”的开始 (1842.04-1842.03)

1、马克思思想开始转变的三个主要环节: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表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自由的出版物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斗争的粗糙(cao)物质形式理想化的获得体现的文化。自由的出版物上人民在自己面前的公开忏(chan)悔,而真诚的坦白,大家知道,是可以得救的。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4-75页。

主题:从哲学上论证出版自由的合理性

主要观点:自由是人所固有的东西,是人类精神的特权,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实现自由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普遍自由是人的本性,世界上没有一种动物尤其是带有理性的生物是带着镣铐出生的。

思想进展:

在哲学上,认识到等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这里论战的不是个别人,而是等级” 在政治上,提出争取人民的普遍自由的目标。

■ 《关于林木盗劫法的辩论》

辩题:农民上山检树枝是否是盗窃?

思想进展:

在哲学上, 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林木占有者的物质利益成为立法的最高标准,国家成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

在政治上,自觉维护农民利益。

■ 看到了社会生活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性

‚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着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只要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客观立场上,我们就不会忽此忽彼地去寻找善意或恶意,而会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16页

辩题:莱茵报记者关于摩塞尔区农民悲惨处境的通讯是否是歪曲事实、诽谤政府?

思想进展:

看到了社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人们以及个别政权的行动不是决定于人的意志,而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某种客观关系所支配。

《莱茵报》上的另两篇文章:

■ 《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1842.7)

‚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那种与它格格不入的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对立起来。从哲学的整个发展来看,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什么。‛

‚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已成为哲学的世界——这样的外部表现在所有的时代里都是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20—121页。)

主题:论哲学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 《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1842.9)

他一方面指出《总汇报》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想象‛,同时又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想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不是靠写几篇文章句能解决的问题,而应该以最贫穷的居民阶层的真正利益为基础。指出:‚现在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这是事实,……实际曼彻斯特、巴黎和里昂大街上引人注目的事实。‛(同上,131页。)后来,马克思回忆说:‚……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时候,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有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必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论。‛

主题: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最初态度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还使他与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后者于1842年在柏林成立了一个自称为¡°自由人¡±的小团体,¡°自由人¡±的典型特征是:不加区别地、抽象地批判一切,鼓吹彻底的否定,在毫不相干的场合高喊共产主义和无神论的极端激进的词句,提不出任何积极的纲领和办法,这实际上是一种空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马克思极其反感空洞无物的政治口号,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不再发表他们的文章,并明确要求他们:¡°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全集第27卷,第436、442¡ª443

页)

2、恩格斯思想开始转变的代表作《国内危机》

(1)通过对英国各个不同政党的斗争的研究,发现了物质利益对于政党态度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在英国,至少在正在争统治权的政党中间,在辉烙党和托利党中间,是从来没有过原则斗争的;它们中间只有物质利益的冲突。¡±(全集1¡ª¡ª546页)

(2)大工业造就了一无所有的强大的无产阶级队伍,无产阶级担负着实现社会变革任务的历史使命

¡°工业虽然可使国家富裕,但同时也造成了急速增长着的赤贫如洗、勉强度日的无产阶级,这个阶级是消灭不了的。因为他们永远也不能获得稳定的财产。而这个阶级占了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几乎是一半。商业稍微一停滞就会使这个阶级的大部分人挨饿,大规模的商业危机就会使整个阶级挨饿。既然是这样一种情况,那么这些人除了起义以外还有什么路可走呢?况且按人数来说,这个阶级已经成了英国最强大的一个阶级,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英国富翁们就该倒霉了。¡±(全集1¡ª¡ª549页)

(3)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无产阶级才能获得解放

恩格斯:在英国,所谓和平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通过暴力消灭现有的反常关系,根本推翻门阀贵族和工业贵族,才能改善无产者的物质状况。……这个革命在英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像英国发生的一切事件一样。

★《莱茵报》时期留下的苦恼的疑问 :

国家是像黑格尔说的那样是理性的现实和自由的保证,还是现实所显示的那样是维护富人利益的工具?

为解决令人烦恼的疑问,马克思从火热的政治斗争舞台又回到平静的书斋,重新研究黑格尔的法哲学。其成果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核心是国家观。而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又是其国家观的核心问题。

黑格尔的观点: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发展而来的,但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目的,家庭和市民社会则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到国家阶段的中介,因此,从本质上说,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在古代,Civil Society,译为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文明社会,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与自然(野蛮)社会相对应。

近代的黑格尔在《法哲法原理》(1821年)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由私人生活领域及其外部保障构成的整体

马克思进一步把市民社会定义为"私人利益的体系",指除了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一意识形态关系。

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柯亨、阿拉托等人提出国家一经济一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一市民社会的二分法,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上述观点代表着当代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主流,反映了20世纪以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

马克思的批判:用费尔巴哈的“颠倒”法来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全集250—251页)

‚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是国家的conditio sine qua non[必要条件],但是在黑格尔那里条件变成了被制约的东西,规定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被规定的东西,产生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它的产品的产品。‛(全集第252页)

(三)《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两个转变

马克思在1843年9月致卢格的信中说明了。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到目前为止,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就得了。……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末我们就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

所以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相反地,我们应当尽量帮助教条主义者认清他们自己的原理的意义。例如共产主义就尤其是一种教条的抽象观念,而且我指的还不是某种想象中的和可能存在的共产主义,而是如卡贝、德萨米和魏特林等人所鼓吹的那种实际存在的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不过是人道主义原则的特殊表现,它还没有摆脱它的对立面即私有制的存在的影响。所以消灭私有制和这种共产主义绝对不是一回事;(全集1——416页)

所以,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存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明新原理。我们并不向世界说:‚停止斗争吧,你的全部斗争都是无谓之举‛,而是给它一个真正的斗争口号。我们只向世界指明它究竟为什么而斗争;而意识则是世界应该具备的东西,不管世界愿意与否。(全集1——418页)

马克思的批判:用费尔巴哈的“颠倒”法来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全集250—251页)

‚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是国家的conditio sine qua non[必要条件],但是在黑格尔那里条件变成了被制约的东西,规定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被规定的东西,产生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它的产品的产品。‛(全集第252页)

(三)《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两个转变

马克思在1843年9月致卢格的信中说明了。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到目前为止,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就得了。……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末我们就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

所以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相反地,我们应当尽量帮助教条主义者认清他们自己的原理的意义。例如共产主义就尤其是一种教条的抽象观念,而且我指的还不是某种想象中的和可能存在的共产主义,而是如卡贝、德萨米和魏特林等人所鼓吹的那种实际存在的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不过是人道主义原则的特殊表现,它还没有摆脱它的对立面即私有制的存在的影响。所以消灭私有制和这种共产主义绝对不是一回事;(全集1——416页)

所以,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存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明新原理。我们并不向世界说:‚停止斗争吧,你的全部斗争都是无谓之举‛,而是给它一个真正的斗争口号。我们只向世界指明它究竟为什么而斗争;而意识则是世界应该具备的东西,不管世界愿意与否。(全集1——418页)

这样,我们就能用一句话来表明我们杂志的方针: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批判的哲学)。(全集1——418页)

列宁:

“1844年在巴黎出版马克思和阿尔诺德·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上述的转变在这里已彻底完成”(《列宁全集》第21卷,第59页);

“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已表明他是一个革命家,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特别主张进行„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

(《列宁全集》第21卷,第29页)

1、《论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含义及其关系。

《论犹太人问题》是对马克思原来博士俱乐部的朋友、青年黑格尔派首领布鲁诺·鲍威尔1843年出版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的批判。

文章的重要性并不是犹太人问题本身,而是通过对犹太人解放问题的研究,探讨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德国的犹太人问题:

德国的犹太人经济上非常富有,但政治上没有平等的权利。犹太人问题成为19世纪德国热门话题。也成为青年黑格尔派讨论的中心问题。

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这个社会和政治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提出消灭宗教是政治解放的前提,认为德国的犹太人之所以没有获得政治解放,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放弃犹太教。正如同基督徒没有获得政治解放,是因为没有放弃基督教一样

马克思的批判:

(1)不能把世俗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而应该把宗教问题归结为世俗问题,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因此,我们用自由公民的世俗桎梏(gu)来说明他们的宗教桎梏。我们并不认为,公民要消灭他们的世俗桎梏,必须首先克服他们的宗教狭隘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全集1卷¡ª¡ª425页)

(2)提出了人类解放的任务和目标

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政治解放”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它解放的只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集团即资产阶级(市民阶级)还不是人类解放。因为它虽然在政治生活中,把人变成自由平等的公民和法人,但在经济生活中又把人变成了市民社会利己主义的私人、个人。也就是说,没有使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解放出来。

“人类解放”则是指废除私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的自我异化的所有社会关系的革命,从而不仅使人在政治上获得解放,而且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获得解放,废除宗教,解决宗教问题。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1)对宗教的社会根源的揭露

“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但人并不是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全集1¡ª¡ª452页)

¡°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全集1¡ª¡ª453页)

(2)宗教批判是政治批判的前导,要把宗教批判发展为政治批判

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同上,第453页)

(3)批判“理论派”和“实践派”,唯物主义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关系

¡°理论派¡±(¡°理论政治派¡±):由鲍威尔为代表的柏林¡°自由人¡±组成,他们轻视实践,轻视现实的政治斗争,把一切斗争归结为理论斗争、思想革命。

¡°实践派¡±(¡°实践政治派¡±):主要由自由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民主派组成,他们主张用直接行动来改造社会,为争取立宪君主制或民主主义共和制而奋斗,忽视哲学批判的作用

•马克思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关系: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ad hominem[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ad hominem[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全集1——460页) 思想体现现实与现实趋向思想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理论要求是否能够成为实践要求呢?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该力求趋向思想。‛(全集1——462页)

(4)指出德国革命的可能性在于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提出了无产阶级由于其社会地位而担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思想

人类解放的前提是在德国形成了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的阶级,即形成了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这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本身体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之关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全集1——467页)

这样,通过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活动,到德法年鉴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方面,马克思发现了理论对实践,哲学、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以来关系,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另一方面,通过为农民利益辩护到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利益辩护,再到发现无产阶级承担着人类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3、《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标志着恩格斯两个转变的完成

《大纲》主题:批判地研究“私有制的合理性问题”。

在此之前,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从未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把私有制看作是无需证明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看作是合理的世界秩序的唯一形式,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竞争则被看作是人类自由的表现,是达到人类普遍幸福的正确方式。

《大纲》主要内容:

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及其不合理和非人道性,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各种现象如竞争、自由贸易、价值、地租等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直接结果。而竞争必然导致工人与资本家、地主之间的矛盾的激化,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消灭私有制的社会革命。 批判地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历史,认为无论是重商主义还是古典经济学,都是私有制关系的理论表现,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因而都是不科学的和伪善的。

《大纲》地位:

■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尝试和第一篇文献,标志着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完成;

■被马克思称赞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推动马克思从哲学和法学研究转向经济学研究(从“副本”到“原本”);

■被列宁称赞为“从社会主义的观点考察了现代经济制度的主要现象,认为这些现象是私有制统治的必然结果。”

局限性:没有认识到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对私有制的批判主要侧重揭示其反人道性。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后来称自己的这部早期著作在《资本论》出版以后已完全过时。

三、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历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第一次理论探索。

1、《手稿》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成就是异化劳动理论

为: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为主体的异己力量,危害和支配主体。具体到黑格尔哲学,就是绝对精神的异化:作为主体的绝对精神把自己外化为与自己相对立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费尔巴哈则提出人的异化: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并崇拜上帝,受上帝支配。而马克思则提出劳动异化,创立异化劳动理论

(1)异化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

异化劳动有四个基本规定(基本表现、基本内容):

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区分 ¡°对象化¡±和¡°异化¡±)。

第二,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2)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和前提。

(3)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变异化劳动为自由自觉的人的劳动的必然途径。

2、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改造

黑格尔的贡献:

■“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黑格尔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自我创造、自我生存的过程。”

黑格尔的缺陷:

■黑格尔的作为外化和对象化主体的不是人,而是抽象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虽然正确地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但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并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性一面,而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的一面、异化的一面。

3、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学—哲学论证

■经济学论证:从异化劳动的经济事实出发,论证了工人与资本家利益的根本对立,以及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哲学论证:把人本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4、《手稿》的历史地位

《手稿》虽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成熟性,但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和基础的一系列新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第一,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对自己的新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综合的阐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成熟的雏形。

第二,第一次对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他的辩证法进行整体性批判。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决裂是一个过程。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开始决裂,到《手稿》是全面决裂,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完成对黑格尔哲学的清算。

第三,第一次集中地对共产主义作了经济学和哲学的论证。在此以前,马克思由于缺少经济学知识,没有对共产主义作论证。直到现在,由于有了经济学研究,马克思才结合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手稿》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深刻影响:

第一,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劳动”,并以此为根据批判现实的私有制下的劳动的异化性质。

第二。在对共产主义的论证方面,既从“顽强的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论证,也有从人的本质出发的人本主义论证。科学逻辑和人本学逻辑同时并存。对《手稿》的三种评价:

(1)把《手稿》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顶峰,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此说发轫于德国社会民主党评论家、手稿的最初编撰者西²郎兹胡特和迈耶尔,

(2)认为《手稿》是不成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此论开始于法国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他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黎明前的黑暗著作”,其主题是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是反科学的意识形态。

(3)把《手稿》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过渡性著作,是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前苏联和中国学者大都持此说。

(二)《神圣家族》: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

首先,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把现实问题归结为观念问题的主观唯心主义,揭露了一切思辨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唯物辩证的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否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其次,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提出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的观点。

批判的批判“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的物质生产中,而是在天上的云雾中。”

他们反问道:“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吗?”(全集2卷,第191页) 再次,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作用将不断扩大的原理。

——“批判的批判什么也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1、规定了实践的科学含义,并把实践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

2、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的论断。

3、从实践出发理解人,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

5、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根本特点。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

1、对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2、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3、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心主义的批判

(1)批判费尔巴哈抽象人的学说,揭露其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唯心主义的实质。

(2)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揭露其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3)批判费尔巴哈的“共产主义”,揭露其人本主义哲学的资产阶级性质。

4、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全面制定

(1)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前提:现实的人或人的物质生产

(2)人类最初历史活动的四个因素或方面:四个方面的生产

第一,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第二,为满足新需要的再生产。

第三,人口生产,即人的增殖。

第四,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生产。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理

(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6) 共产主义思想:

第一,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发展必然结果。

第二,共产主义不是地域的历史现象,而是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第三,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第四,共产主义是改造现存社会的实践。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7) 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理论概括 p.43

四、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一)《哲学的贫困》: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1、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的唯心主义的和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重要原理

首先,批判蒲鲁东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唯心史观,阐述了经济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基础。

其次,全面阐述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批判蒲鲁东以公平观念作为衡量历史进步尺度的观点,提出以生产力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恩格斯 :“蒲鲁东在其一切著作中都用„公平‟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社会的、法权的、政治的宗教的原理,他摈弃或承认这些是以它们是否符合他所谓的„公平‟为依据的。”(全集18卷第306页。)

第三,说明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的本质

▲ 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的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

第四,批判蒲鲁东庸俗理解和运用黑格尔辩证法的做法,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的论断。

2、批判蒲鲁东的价值学说,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1)批判蒲鲁东关于交换价值起源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批判蒲鲁东的“构成价值”论,初步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构成价值”:凡某种产品通过交换得到社会 承认,被列入社会财富,就成为“构成价值”。由于它时使用价值和 交换价值矛盾的解决,又叫“综合价值”。

3、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唯物史观。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

▲人类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使得整个社会获得解放的最后的阶级斗争

2、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第一,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第二,促进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三,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等级秩序,推行一种建立在人的政治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新社会秩序

连接: 《共产党宣言》1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zun)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ji)绊,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

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第四,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出现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连接: 《共产党宣言》2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促进生产资料、财产、人口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同时,资产阶级通过海外殖民和和海外贸易,打开了落后国家的封闭的大门,‚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创造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资产阶级创造了四个“从属”:¡°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六,资产阶级具有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革命社会关系的本性。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增殖。《共产党宣言》3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宁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第七,资本主义用来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现在又成为对准自身的物质武器,并创造了使用这个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由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

连接:马克思在1859年又提出“两个决不会” 马克思:‚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补充“两个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1]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剥削。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社会化生产要求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但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条件下,由于企业归资本家所有,有组织的生产只能在企业内部得以实现,而在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表现形式中运动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前提。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新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新的经济条件就是现代生产力的充

分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成为阶级、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从而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这种生产方式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因此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2]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新现象,诸如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和国有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转化形式等,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因而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方式。但是,他们并没有把暴力革命绝对化,并不否认在一定条件下用和平方式取得政权的可能性。是利用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将取决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

3、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 《宣言》开门见山,公开宣布,“迄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4、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

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

(后来,马克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必须与农民建立工农联盟)

5、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

共产党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它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共产党是由整个无产阶级中最先进、最坚决的分子所组成,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共产党的最近目标:¡°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实现没有剥削和压迫、消灭了三大差别、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后党纲的新发展

▲‚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因为‚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是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

▲党必须‚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选集2—118) ▲党必须实行民主制原则,但要有纪律,不容许党内派别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

马克思的个体特征

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

(一)家庭。

(二)教育

1、中学教育。1830—1835年 ,特利尔中学

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

2、波恩大学教育。1835年10月——1836年6月

(1)学习;

(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父亲的责备

(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 父亲的担忧

3、柏林大学教育。1836年10月¡ª¡ª1841春:

(1)以诗寄情。马克思的情诗;

(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

(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

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

散漫的生活方式;

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

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

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

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

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

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941.3) 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表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通过肯定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的意义,因为“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

《博士论文》总体上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

重视哲学而批判宗教,是个无神论者;突出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在世界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在一些问题上又超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水平:

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青年黑格尔派用自我意识与现实相对立;马克思强调思维与存在、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一)《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活动。“两个转变”的开始 (1842.04-1842.03)

1、马克思思想开始转变的三个主要环节: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表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自由的出版物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斗争的粗糙(cao)物质形式理想化的获得体现的文化。自由的出版物上人民在自己面前的公开忏(chan)悔,而真诚的坦白,大家知道,是可以得救的。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4-75页。

主题:从哲学上论证出版自由的合理性

主要观点:自由是人所固有的东西,是人类精神的特权,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实现自由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普遍自由是人的本性,世界上没有一种动物尤其是带有理性的生物是带着镣铐出生的。

思想进展:

在哲学上,认识到等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这里论战的不是个别人,而是等级” 在政治上,提出争取人民的普遍自由的目标。

■ 《关于林木盗劫法的辩论》

辩题:农民上山检树枝是否是盗窃?

思想进展:

在哲学上, 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林木占有者的物质利益成为立法的最高标准,国家成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

在政治上,自觉维护农民利益。

■ 看到了社会生活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性

‚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着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只要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客观立场上,我们就不会忽此忽彼地去寻找善意或恶意,而会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16页

辩题:莱茵报记者关于摩塞尔区农民悲惨处境的通讯是否是歪曲事实、诽谤政府?

思想进展:

看到了社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人们以及个别政权的行动不是决定于人的意志,而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某种客观关系所支配。

《莱茵报》上的另两篇文章:

■ 《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1842.7)

‚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那种与它格格不入的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对立起来。从哲学的整个发展来看,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什么。‛

‚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已成为哲学的世界——这样的外部表现在所有的时代里都是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20—121页。)

主题:论哲学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 《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1842.9)

他一方面指出《总汇报》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想象‛,同时又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想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不是靠写几篇文章句能解决的问题,而应该以最贫穷的居民阶层的真正利益为基础。指出:‚现在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这是事实,……实际曼彻斯特、巴黎和里昂大街上引人注目的事实。‛(同上,131页。)后来,马克思回忆说:‚……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时候,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有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必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论。‛

主题: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最初态度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还使他与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后者于1842年在柏林成立了一个自称为¡°自由人¡±的小团体,¡°自由人¡±的典型特征是:不加区别地、抽象地批判一切,鼓吹彻底的否定,在毫不相干的场合高喊共产主义和无神论的极端激进的词句,提不出任何积极的纲领和办法,这实际上是一种空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马克思极其反感空洞无物的政治口号,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不再发表他们的文章,并明确要求他们:¡°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全集第27卷,第436、442¡ª443

页)

2、恩格斯思想开始转变的代表作《国内危机》

(1)通过对英国各个不同政党的斗争的研究,发现了物质利益对于政党态度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在英国,至少在正在争统治权的政党中间,在辉烙党和托利党中间,是从来没有过原则斗争的;它们中间只有物质利益的冲突。¡±(全集1¡ª¡ª546页)

(2)大工业造就了一无所有的强大的无产阶级队伍,无产阶级担负着实现社会变革任务的历史使命

¡°工业虽然可使国家富裕,但同时也造成了急速增长着的赤贫如洗、勉强度日的无产阶级,这个阶级是消灭不了的。因为他们永远也不能获得稳定的财产。而这个阶级占了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几乎是一半。商业稍微一停滞就会使这个阶级的大部分人挨饿,大规模的商业危机就会使整个阶级挨饿。既然是这样一种情况,那么这些人除了起义以外还有什么路可走呢?况且按人数来说,这个阶级已经成了英国最强大的一个阶级,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英国富翁们就该倒霉了。¡±(全集1¡ª¡ª549页)

(3)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无产阶级才能获得解放

恩格斯:在英国,所谓和平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通过暴力消灭现有的反常关系,根本推翻门阀贵族和工业贵族,才能改善无产者的物质状况。……这个革命在英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像英国发生的一切事件一样。

★《莱茵报》时期留下的苦恼的疑问 :

国家是像黑格尔说的那样是理性的现实和自由的保证,还是现实所显示的那样是维护富人利益的工具?

为解决令人烦恼的疑问,马克思从火热的政治斗争舞台又回到平静的书斋,重新研究黑格尔的法哲学。其成果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核心是国家观。而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又是其国家观的核心问题。

黑格尔的观点: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发展而来的,但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目的,家庭和市民社会则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到国家阶段的中介,因此,从本质上说,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在古代,Civil Society,译为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文明社会,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与自然(野蛮)社会相对应。

近代的黑格尔在《法哲法原理》(1821年)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由私人生活领域及其外部保障构成的整体

马克思进一步把市民社会定义为"私人利益的体系",指除了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一意识形态关系。

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柯亨、阿拉托等人提出国家一经济一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一市民社会的二分法,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上述观点代表着当代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主流,反映了20世纪以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

马克思的批判:用费尔巴哈的“颠倒”法来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全集250—251页)

‚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是国家的conditio sine qua non[必要条件],但是在黑格尔那里条件变成了被制约的东西,规定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被规定的东西,产生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它的产品的产品。‛(全集第252页)

(三)《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两个转变

马克思在1843年9月致卢格的信中说明了。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到目前为止,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就得了。……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末我们就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

所以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相反地,我们应当尽量帮助教条主义者认清他们自己的原理的意义。例如共产主义就尤其是一种教条的抽象观念,而且我指的还不是某种想象中的和可能存在的共产主义,而是如卡贝、德萨米和魏特林等人所鼓吹的那种实际存在的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不过是人道主义原则的特殊表现,它还没有摆脱它的对立面即私有制的存在的影响。所以消灭私有制和这种共产主义绝对不是一回事;(全集1——416页)

所以,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存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明新原理。我们并不向世界说:‚停止斗争吧,你的全部斗争都是无谓之举‛,而是给它一个真正的斗争口号。我们只向世界指明它究竟为什么而斗争;而意识则是世界应该具备的东西,不管世界愿意与否。(全集1——418页)

马克思的批判:用费尔巴哈的“颠倒”法来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全集250—251页)

‚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是国家的conditio sine qua non[必要条件],但是在黑格尔那里条件变成了被制约的东西,规定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被规定的东西,产生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它的产品的产品。‛(全集第252页)

(三)《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两个转变

马克思在1843年9月致卢格的信中说明了。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到目前为止,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就得了。……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末我们就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

所以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相反地,我们应当尽量帮助教条主义者认清他们自己的原理的意义。例如共产主义就尤其是一种教条的抽象观念,而且我指的还不是某种想象中的和可能存在的共产主义,而是如卡贝、德萨米和魏特林等人所鼓吹的那种实际存在的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不过是人道主义原则的特殊表现,它还没有摆脱它的对立面即私有制的存在的影响。所以消灭私有制和这种共产主义绝对不是一回事;(全集1——416页)

所以,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存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明新原理。我们并不向世界说:‚停止斗争吧,你的全部斗争都是无谓之举‛,而是给它一个真正的斗争口号。我们只向世界指明它究竟为什么而斗争;而意识则是世界应该具备的东西,不管世界愿意与否。(全集1——418页)

这样,我们就能用一句话来表明我们杂志的方针: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批判的哲学)。(全集1——418页)

列宁:

“1844年在巴黎出版马克思和阿尔诺德·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上述的转变在这里已彻底完成”(《列宁全集》第21卷,第59页);

“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已表明他是一个革命家,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特别主张进行„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

(《列宁全集》第21卷,第29页)

1、《论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含义及其关系。

《论犹太人问题》是对马克思原来博士俱乐部的朋友、青年黑格尔派首领布鲁诺·鲍威尔1843年出版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的批判。

文章的重要性并不是犹太人问题本身,而是通过对犹太人解放问题的研究,探讨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德国的犹太人问题:

德国的犹太人经济上非常富有,但政治上没有平等的权利。犹太人问题成为19世纪德国热门话题。也成为青年黑格尔派讨论的中心问题。

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这个社会和政治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提出消灭宗教是政治解放的前提,认为德国的犹太人之所以没有获得政治解放,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放弃犹太教。正如同基督徒没有获得政治解放,是因为没有放弃基督教一样

马克思的批判:

(1)不能把世俗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而应该把宗教问题归结为世俗问题,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因此,我们用自由公民的世俗桎梏(gu)来说明他们的宗教桎梏。我们并不认为,公民要消灭他们的世俗桎梏,必须首先克服他们的宗教狭隘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全集1卷¡ª¡ª425页)

(2)提出了人类解放的任务和目标

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政治解放”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它解放的只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集团即资产阶级(市民阶级)还不是人类解放。因为它虽然在政治生活中,把人变成自由平等的公民和法人,但在经济生活中又把人变成了市民社会利己主义的私人、个人。也就是说,没有使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解放出来。

“人类解放”则是指废除私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的自我异化的所有社会关系的革命,从而不仅使人在政治上获得解放,而且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获得解放,废除宗教,解决宗教问题。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1)对宗教的社会根源的揭露

“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但人并不是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全集1¡ª¡ª452页)

¡°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全集1¡ª¡ª453页)

(2)宗教批判是政治批判的前导,要把宗教批判发展为政治批判

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同上,第453页)

(3)批判“理论派”和“实践派”,唯物主义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关系

¡°理论派¡±(¡°理论政治派¡±):由鲍威尔为代表的柏林¡°自由人¡±组成,他们轻视实践,轻视现实的政治斗争,把一切斗争归结为理论斗争、思想革命。

¡°实践派¡±(¡°实践政治派¡±):主要由自由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民主派组成,他们主张用直接行动来改造社会,为争取立宪君主制或民主主义共和制而奋斗,忽视哲学批判的作用

•马克思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关系: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ad hominem[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ad hominem[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全集1——460页) 思想体现现实与现实趋向思想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理论要求是否能够成为实践要求呢?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该力求趋向思想。‛(全集1——462页)

(4)指出德国革命的可能性在于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提出了无产阶级由于其社会地位而担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思想

人类解放的前提是在德国形成了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的阶级,即形成了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这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本身体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之关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全集1——467页)

这样,通过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活动,到德法年鉴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方面,马克思发现了理论对实践,哲学、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以来关系,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另一方面,通过为农民利益辩护到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利益辩护,再到发现无产阶级承担着人类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3、《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标志着恩格斯两个转变的完成

《大纲》主题:批判地研究“私有制的合理性问题”。

在此之前,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从未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把私有制看作是无需证明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看作是合理的世界秩序的唯一形式,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竞争则被看作是人类自由的表现,是达到人类普遍幸福的正确方式。

《大纲》主要内容:

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及其不合理和非人道性,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各种现象如竞争、自由贸易、价值、地租等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直接结果。而竞争必然导致工人与资本家、地主之间的矛盾的激化,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消灭私有制的社会革命。 批判地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历史,认为无论是重商主义还是古典经济学,都是私有制关系的理论表现,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因而都是不科学的和伪善的。

《大纲》地位:

■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尝试和第一篇文献,标志着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完成;

■被马克思称赞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推动马克思从哲学和法学研究转向经济学研究(从“副本”到“原本”);

■被列宁称赞为“从社会主义的观点考察了现代经济制度的主要现象,认为这些现象是私有制统治的必然结果。”

局限性:没有认识到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对私有制的批判主要侧重揭示其反人道性。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后来称自己的这部早期著作在《资本论》出版以后已完全过时。

三、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历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第一次理论探索。

1、《手稿》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成就是异化劳动理论

为: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为主体的异己力量,危害和支配主体。具体到黑格尔哲学,就是绝对精神的异化:作为主体的绝对精神把自己外化为与自己相对立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费尔巴哈则提出人的异化: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并崇拜上帝,受上帝支配。而马克思则提出劳动异化,创立异化劳动理论

(1)异化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

异化劳动有四个基本规定(基本表现、基本内容):

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区分 ¡°对象化¡±和¡°异化¡±)。

第二,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2)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和前提。

(3)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变异化劳动为自由自觉的人的劳动的必然途径。

2、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改造

黑格尔的贡献:

■“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黑格尔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自我创造、自我生存的过程。”

黑格尔的缺陷:

■黑格尔的作为外化和对象化主体的不是人,而是抽象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虽然正确地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但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并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性一面,而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的一面、异化的一面。

3、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学—哲学论证

■经济学论证:从异化劳动的经济事实出发,论证了工人与资本家利益的根本对立,以及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哲学论证:把人本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4、《手稿》的历史地位

《手稿》虽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成熟性,但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和基础的一系列新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第一,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对自己的新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综合的阐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成熟的雏形。

第二,第一次对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他的辩证法进行整体性批判。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决裂是一个过程。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开始决裂,到《手稿》是全面决裂,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完成对黑格尔哲学的清算。

第三,第一次集中地对共产主义作了经济学和哲学的论证。在此以前,马克思由于缺少经济学知识,没有对共产主义作论证。直到现在,由于有了经济学研究,马克思才结合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手稿》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深刻影响:

第一,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劳动”,并以此为根据批判现实的私有制下的劳动的异化性质。

第二。在对共产主义的论证方面,既从“顽强的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论证,也有从人的本质出发的人本主义论证。科学逻辑和人本学逻辑同时并存。对《手稿》的三种评价:

(1)把《手稿》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顶峰,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此说发轫于德国社会民主党评论家、手稿的最初编撰者西²郎兹胡特和迈耶尔,

(2)认为《手稿》是不成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此论开始于法国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他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黎明前的黑暗著作”,其主题是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是反科学的意识形态。

(3)把《手稿》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过渡性著作,是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前苏联和中国学者大都持此说。

(二)《神圣家族》: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

首先,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把现实问题归结为观念问题的主观唯心主义,揭露了一切思辨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唯物辩证的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否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其次,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提出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的观点。

批判的批判“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的物质生产中,而是在天上的云雾中。”

他们反问道:“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吗?”(全集2卷,第191页) 再次,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作用将不断扩大的原理。

——“批判的批判什么也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1、规定了实践的科学含义,并把实践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

2、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的论断。

3、从实践出发理解人,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

5、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根本特点。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

1、对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2、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3、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心主义的批判

(1)批判费尔巴哈抽象人的学说,揭露其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唯心主义的实质。

(2)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揭露其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3)批判费尔巴哈的“共产主义”,揭露其人本主义哲学的资产阶级性质。

4、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全面制定

(1)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前提:现实的人或人的物质生产

(2)人类最初历史活动的四个因素或方面:四个方面的生产

第一,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第二,为满足新需要的再生产。

第三,人口生产,即人的增殖。

第四,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生产。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理

(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6) 共产主义思想:

第一,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发展必然结果。

第二,共产主义不是地域的历史现象,而是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第三,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第四,共产主义是改造现存社会的实践。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7) 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理论概括 p.43

四、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一)《哲学的贫困》: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1、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的唯心主义的和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重要原理

首先,批判蒲鲁东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唯心史观,阐述了经济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基础。

其次,全面阐述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批判蒲鲁东以公平观念作为衡量历史进步尺度的观点,提出以生产力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恩格斯 :“蒲鲁东在其一切著作中都用„公平‟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社会的、法权的、政治的宗教的原理,他摈弃或承认这些是以它们是否符合他所谓的„公平‟为依据的。”(全集18卷第306页。)

第三,说明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的本质

▲ 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的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

第四,批判蒲鲁东庸俗理解和运用黑格尔辩证法的做法,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的论断。

2、批判蒲鲁东的价值学说,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1)批判蒲鲁东关于交换价值起源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批判蒲鲁东的“构成价值”论,初步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构成价值”:凡某种产品通过交换得到社会 承认,被列入社会财富,就成为“构成价值”。由于它时使用价值和 交换价值矛盾的解决,又叫“综合价值”。

3、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唯物史观。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

▲人类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使得整个社会获得解放的最后的阶级斗争

2、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第一,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第二,促进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三,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等级秩序,推行一种建立在人的政治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新社会秩序

连接: 《共产党宣言》1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zun)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ji)绊,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

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第四,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出现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连接: 《共产党宣言》2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促进生产资料、财产、人口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同时,资产阶级通过海外殖民和和海外贸易,打开了落后国家的封闭的大门,‚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创造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资产阶级创造了四个“从属”:¡°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六,资产阶级具有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革命社会关系的本性。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增殖。《共产党宣言》3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宁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第七,资本主义用来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现在又成为对准自身的物质武器,并创造了使用这个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由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

连接:马克思在1859年又提出“两个决不会” 马克思:‚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补充“两个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1]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剥削。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社会化生产要求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但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条件下,由于企业归资本家所有,有组织的生产只能在企业内部得以实现,而在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表现形式中运动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前提。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新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新的经济条件就是现代生产力的充

分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成为阶级、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从而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这种生产方式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因此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2]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新现象,诸如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和国有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转化形式等,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因而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方式。但是,他们并没有把暴力革命绝对化,并不否认在一定条件下用和平方式取得政权的可能性。是利用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将取决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

3、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 《宣言》开门见山,公开宣布,“迄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4、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

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

(后来,马克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必须与农民建立工农联盟)

5、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

共产党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它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共产党是由整个无产阶级中最先进、最坚决的分子所组成,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共产党的最近目标:¡°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实现没有剥削和压迫、消灭了三大差别、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后党纲的新发展

▲‚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因为‚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是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

▲党必须‚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选集2—118) ▲党必须实行民主制原则,但要有纪律,不容许党内派别的活动。


相关文章

  • 2015人民大教育学考博真题考试内容招生人数
  • 人大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考博导师信息复习参考书复习资料 一.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考博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 ...查看


  • 中央党校考博英语真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博真题解析答题技巧-育明教育
  •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考博参考书导师笔记报考分析-育明考博 一.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 1.各教研部(所)由导师组集体协商讨论,按招生计划150%左右的比例确定复试人选 ...查看


  • 社会交往论
  • 社会交往论期末考试笔记 一.社会交往问题在当代中国的凸显 原因:首先是时代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要求. 第二开展社会交往研究也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实践关切. 即对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合理交往模式的期待.设计及建构. 第三开展社会交往研究也是哲学 ...查看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考博笔记内部资料参考书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考博笔记内部资料参考书 一.专业的设置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4人,含深圳研究生院2名.本院仅招全脱产博士研究生.下设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体育学五个专业. 哲学专业下设科学技术哲学一个方向,共 ...查看


  • 清华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 清华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一.专业的设置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向有王振民.余凌云.林来梵.何海波四位导师 二.考试的科目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①101英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或105法语②603宪法学.行政法学③50 ...查看


  •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恩格斯在给威·桑巴特的信中写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看法 ...查看


  • 东师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各学科必读经典文献
  •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各学科必读经典文献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毛泽东 ...查看


  •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
  •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 一.招生目录.招生方式.考试内容(每名博士生导师原则上招收1名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不再赘述.)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 01比较民商法 0301Z3 比较法学指导教师高祥柳经纬刘承韪招生方式申请审核 ...查看


  • 北航考博行政管理考博内部资料导师课件参考书-育明考研考博
  • 北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行政管理考博复习规划-育明考博 一.2016北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行政管理考博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 (120401) 行政管理 2015年7人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 1.考试时间:2015年11月28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