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7卷第2期 巢湖学院学报
总第71期 JournlofChohucollege No.7.,Vol.2.2005
GenerlSerilNo.71
李白李贺诗歌意象比较
阳建雄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湖南 衡阳 421008)
摘 要:因时代、出身、个性、遭际等的不同,李白和李贺的诗歌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
征。本文从意象的基本特点、仙意象与鬼意象、意象的疏密度、意象的跳跃性及意象的塑造等方面对李白和李贺的诗歌审美意象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审美意象的差异,才造成了李白和李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关键词:李白;李贺;诗歌意象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04TheComparisonbetweenthePoetryandLiHe
G(ChineseDept.al,HengyangHunan421008,China)
:poemsbyLiBaiandLiHeshowdifferentaestheticchar2theirdifferenttimes,familybackgrounds,personalitiesandlifeexperi2ences.thesiscomparestheaestheticimagesinLiBaiandLiHe’spoemsinmanyre2spectssuchascelestialbeingimagesandghostimages,imagefrequency,movableonesandthecreationofimages.Inaddition,itindicatesthattoalargeextent,itisthedifferencebe2tweentheaestheticimagesthatleadstotheuniqueartisticstylesofthetwopoets.Keywords:LiBai;LiHe;poetryimages
袁行霈先生指出: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
[1]
出诗人的风格”。李白和李贺这两个诗歌风格迥然有别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意象自是各具特色。具体说来,李白、李贺的诗歌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李白的诗歌意象博大壮美,李贺的诗歌意象幽森冷艳,这是二者最本质的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他那倜傥不羁的性格、超拔不群的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再加上昂扬豪迈的时代精神的感染,决定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特别喜欢也格外擅长塑造宏伟的大千世
界。纵观李白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描绘事物时,李白往往着眼于对象巨大的体积、磅礴的气势、伟大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他诗歌独特的意象群,如飞翔的大鹏、雄浑的白日、峭拔的泰山、崎岖的蜀道、奔腾激越的江河、飞流直下的瀑布、苍茫诡谲的云海、冰封艰险的太行、浩瀚汹涌的洞庭等。它们或翱翔太空,无所羁绊;或巨大骇目,惊心动魄;或苍苍茫茫,浩浩荡荡;或驰骋咆哮,奔泻万里;或高耸入云,纵横变幻,给人以特有的神奇、惊异和壮美之感,兹举数例,以见一斑:
写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
(上李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收稿日期:2004-10-08
作者简介:阳建雄(1968-),湖南衡东人,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114・
)“(临邕》;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这样的大鹏,展翅高飞时“终歌》,簸鸿蒙,扇
雷霆,斗转而天动,日摇而海倾”“,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惊心动魄至极。这“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鹏鸟,给人以力的震撼。
写江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公渡无河》)“门”《;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射流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山”《“一风三日吹倒
(横江词》)等,其汹涌澎湃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的雄伟气势和冲决一切的巨大力量,跃然纸上。写山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扪参历井
(蜀道难》)“仰胁息”“、连峰去天不盈尺”《;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
)“御虚舟》;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也往往、雄伟的气魄,或辽阔的背景、峻拔的英姿,如对敬亭山的描绘。
总之,描绘众多博大雄伟、不同凡响的形象,是李白诗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风起,络纬啼,壮志已随时光消磨殆尽。寻章摘句、呕心苦吟又有谁来赏识呢?想到这,诗人九曲回肠都要被牵直了。在这苦雨凄风之夜,只有古代满怀忧愤的诗人的香魂前来慰吊,而自己最终也只能是象他们那样“恨血千年土中碧”。诗里的桐风、衰灯、寒素、冷雨、香魂、秋坟、恨血等意象,织成了一张巨大的、阴冷的网,使人不寒而栗。
还要指出是,、死、枯、瘦、硬,,使其诗:“‘冷,。比如诗人在描写故,就选用了“颓绿”、“粉节”、“、平白”“、丹髓”“、碧锦”“、舞彩”、“绿藓”等一系列色泽凝重晦暗的意象,读来令人眼花缭乱。
第二、李白热衷于仙境,李贺沉迷于鬼魂,这是“二李”诗歌意象的又一个明显区别。
与千千万万的文人士子一样,李白和李贺都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但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们的理想和抱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于是他们沉入幻境向虚无中寄托自己的情志。不同的是:李白往往寄情于梦境仙界,而李贺则多托意于阴曹冥府,他们分别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发泄自己心中的忧愤不满和抗争情绪。因此,在他们的诗歌意象构成上就有了区别:李白多写神仙、梦境意象,而李贺则多以鬼蜮意象入诗。
宋人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诚哉斯言!理想破灭之后,乐观的李白向仙界寻寄托。他特别善于驰骋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生动奇异的仙国意象,展现出一个个超现实的美丽的神仙境界,如餐金光的安期生、饮琼浆的“上皇”,骑白鹿的赤松子、虹霓为衣长风为马的“云之君”、驻影挥戈的鲁阳、虚步蹑太清的明星、砰訇震天鼓的雷公,还有遨游紫冥的鸿、会鼓瑟的虎、
李贺虽然也写过一些格调昂扬、意象壮阔的
(其五)等,但它们只是一小部分,诗篇,如《马诗》
没有成为李贺诗歌的主导风格。这位“二十心已朽”的“长安”“男儿”,在其诗歌创作中显示出与其生理发育极不相称的老人心态。正是这种“一心愁谢如枯兰”的老人心态,赋予李贺以老人般的审美感受能力,将他的审美发现和审美选择引向了一个相当特殊的范围,用陈本礼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于昏黑杳冥中写出一派阴幽飒沓景
[2]
象,令人毛悚”。的确,李贺刻画物象时,与李白旨趣大异,他对其雄浑壮阔的一面仿佛视而不见,而是津津乐道于物象的老、死、枯、瘦、硬,由此也就形成了他独特的意象群,如“老兔”、“寒蟾”“、凉夜”、“古龙”、“寒绿”、“幽风”、“老卅”、“木魅”、“鬼灯”、“阴火”、“青狸”、“白狐”、“古
血”“、铜花”、“老鱼”、“瘦鲛”、“枯兰”、“凝云”、能驾车的鸾、“朝鸣昆邱树,夕饮砥柱湍”的凤、“鬼母”“、毒虬”、“漆炬”、“幽圹”等等,这些意象“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的大鹏、“口无一不“阴幽飒沓”。《秋来》一诗最能体现李贺喷红光汗沟朱”的天马、回车挂扶桑的六龙,以及诗歌意象的这一特点:杳深无际、瑰丽闳肆的洞天福地等。通过对这些
・115・
神奇瑰丽、飘飘有凌云之气的超现实意象的塑造,李白表达了自己对黑暗和桎梏的强烈不满、对理想和自由的不懈追求。
同样是壮志难酬、走投无路,抑郁封闭的李贺却是到阴冥地府找慰藉。李贺的诗歌虽也有仙境,但更多的却是“鬼”象及冥界“描写鬼神幻,境,是李贺诗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部
[3]分”。在李贺的诗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意象:牛鬼蛇神、白骨幽魂、荒坟野墓、血雨凄风、青狸寒狐、怨月啼花、枯枝败叶……可以说,李贺与“鬼”意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擅长对幽冥地府进行描写,对鬼意象进行刻画。李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画了一系列鬼魂的形象:山鬼、鬼母、鬼工、招书鬼、山魅、木魅、迷魂、食人魂、香魂、碧火等等。李贺的不少诗作,简直就是鬼魂幽灵活动的大舞台。梦想破灭后的李贺,和笔下的鬼魂一道,在漆黑的夜里无助地呻吟着,绝望,第三、:意象,不少诗是一句一个意象,或两句合起来才
[1]
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读起来疏疏朗朗”。袁先生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李白作诗,一句诗几个意象的情况确实极少见,多半是一句诗一个意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等;或是几句诗共同塑造一个意象,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等。正是这种“不肯在诗里堆砌过多的意象”的疏朗,使得李白的诗作有飘逸之风,而无凝重沉闷之感。
李贺与李白不同,他讲究意象的叠加,常常是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如“:石脉水流朱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等,每句诗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或是全诗虚幻的意象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即方拱乾所谓“所命止一绪,而百灵奔・116・
赴。直欲穷人以所不能言,并欲穷人以不能
[4]解”,如《李凭箜篌引》一诗: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风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为了表现李凭不同凡响、精妙绝伦的弹奏艺术,李贺展开了大胆、丰富而神奇的艺术想象,他在诗中一口气叠加了十多个贴切而精当的意象:空山凝云、江娥啼竹、素女悲愁、昆山玉碎、凤凰和鸣、芙蓉哀泣、香兰含笑、、紫皇心动、石破天惊、神妪讨教、、瘦蛟起舞、吴质、,“天地神人,山川灵,确实是淋漓尽致地、泣鬼神、动人主的神妙音乐化境。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雁门太守行》等,也是意象纷呈,联翩而至。
第四、李贺的诗歌意象比李白更具跳跃性。李白作诗,神驰八极,心怀四溟“,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
[5]
思敏捷之所能”。但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得他所创造的诗歌意象尽管瞬息万变,但仍雄浑一体,整体上具有虚蹈而实落的特点,王琦注解李白《独漉篇》时所谓“峰断云连,似离似合”是也。周啸天先生在赏析《把酒问月》一
诗时也指出“:虽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然天成之
[6]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意象虽具有很大的跳脱性,但诗人还是把何时入梦、何时梦醒、何为现实、何为梦境,交待得明明白白;被殷 称之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的《蜀道难》,也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写。
李贺在意象的安排上,更注重内心的感觉,而不顾及生活的真实与外在的联系,一任情绪的自由流淌,意象间的逻辑性至为隐晦,有时甚至超逻辑或反逻辑,正如王思任在《昌谷诗解序》是所言“:时而蛩吟,时而鹦鹉语,时而作霜鹤唳,时而花肉媚眼,时而冰车铁马,时而宝鼎云,时而碧
[7]
磷划电,阿闪片时,不容方物。”可能由于李贺作诗时是“根据‘心灵’来重组世界”,所以杜牧觉得他“少理”,黎简《李长吉集评》认为他“于章法
不见秦王,忧心如焚;五、六句写渴时饮酒,饥时
拔粟;七、八句写四月阑珊,万木葱茏;九至十二句写群峰突现,明月被遮“,我”攀石寻月;最后两句发慨叹。诗写了众多的意象,诚如袁行霈先生所感慨的那样“:意象之间跳跃极大,忽此忽彼,
[1]
迷离惝恍,几乎不知所云”。
此外,李白写诗,常常是“斗酒诗百篇”,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进行细致的描绘,而是遗貌取神,舍神写质,故其意象不粘不滞,自然、清新、飘逸,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的“明月”意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东海不复还”中的“黄河”意象等。李贺写诗则是另一番情景:“穿幽入仄,惨淡经营”“,,远则大
[7]
,、“过于刿
[8钅,“细致入微
[1]
,。“嗷嗷、“泉脚挂绳青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总之,李白和李贺这两个名垂千古的浪漫主
每不大理会”。现代著名的台湾诗人余光中也在《从象牙塔到白玉楼》一文中称他为生得太早的现代诗人,并认为“:如果他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则他必然也写现代诗。他的难懂,他的超现实主义和意象主义的风格,和现代诗是呼吸同一种气候的”。读一读李贺的《梦天》、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评论均是一针见血的。《梦天》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写梦中的仙境,不同的是《梦天》不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那样清晰的线索:梦前———入梦———梦中———梦醒,李贺在起笔的第一句就生生地把读者拉到了天国,然后写清辉沐浴的月宫、香陌闲步的仙女等景象,结句借一眼仿佛不经意的俯视,写出尘世的微渺。寻不到梦醒时分,也没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权,不得开心颜”,天上游历不归,,“[6]处”。也是“少理”的代表作: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一、二句写愁苦万分、悲歌不已;三、四句写
参考文献:
义诗人,因时代、出身、个性和遭际等的不同,其
诗歌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我们可以这么说,主要是这种审美意象的差异,造就了李白和李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实,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重复是创作的大忌。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创作,也正是因为有相似、有相违,才显得群星璀璨、多彩多姿,显示出前浪奔腾后浪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吴企明.李贺资料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94.
〔3〕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4〕王琦.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李东阳.麓堂诗话〔A〕.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徐仁
・117・
2005年第7卷第2期 巢湖学院学报
总第71期 JournlofChohucollege No.7.,Vol.2.2005
GenerlSerilNo.71
李白李贺诗歌意象比较
阳建雄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湖南 衡阳 421008)
摘 要:因时代、出身、个性、遭际等的不同,李白和李贺的诗歌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
征。本文从意象的基本特点、仙意象与鬼意象、意象的疏密度、意象的跳跃性及意象的塑造等方面对李白和李贺的诗歌审美意象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审美意象的差异,才造成了李白和李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关键词:李白;李贺;诗歌意象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04TheComparisonbetweenthePoetryandLiHe
G(ChineseDept.al,HengyangHunan421008,China)
:poemsbyLiBaiandLiHeshowdifferentaestheticchar2theirdifferenttimes,familybackgrounds,personalitiesandlifeexperi2ences.thesiscomparestheaestheticimagesinLiBaiandLiHe’spoemsinmanyre2spectssuchascelestialbeingimagesandghostimages,imagefrequency,movableonesandthecreationofimages.Inaddition,itindicatesthattoalargeextent,itisthedifferencebe2tweentheaestheticimagesthatleadstotheuniqueartisticstylesofthetwopoets.Keywords:LiBai;LiHe;poetryimages
袁行霈先生指出: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
[1]
出诗人的风格”。李白和李贺这两个诗歌风格迥然有别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意象自是各具特色。具体说来,李白、李贺的诗歌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李白的诗歌意象博大壮美,李贺的诗歌意象幽森冷艳,这是二者最本质的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他那倜傥不羁的性格、超拔不群的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再加上昂扬豪迈的时代精神的感染,决定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特别喜欢也格外擅长塑造宏伟的大千世
界。纵观李白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描绘事物时,李白往往着眼于对象巨大的体积、磅礴的气势、伟大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他诗歌独特的意象群,如飞翔的大鹏、雄浑的白日、峭拔的泰山、崎岖的蜀道、奔腾激越的江河、飞流直下的瀑布、苍茫诡谲的云海、冰封艰险的太行、浩瀚汹涌的洞庭等。它们或翱翔太空,无所羁绊;或巨大骇目,惊心动魄;或苍苍茫茫,浩浩荡荡;或驰骋咆哮,奔泻万里;或高耸入云,纵横变幻,给人以特有的神奇、惊异和壮美之感,兹举数例,以见一斑:
写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
(上李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收稿日期:2004-10-08
作者简介:阳建雄(1968-),湖南衡东人,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114・
)“(临邕》;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这样的大鹏,展翅高飞时“终歌》,簸鸿蒙,扇
雷霆,斗转而天动,日摇而海倾”“,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惊心动魄至极。这“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鹏鸟,给人以力的震撼。
写江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公渡无河》)“门”《;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射流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山”《“一风三日吹倒
(横江词》)等,其汹涌澎湃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的雄伟气势和冲决一切的巨大力量,跃然纸上。写山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扪参历井
(蜀道难》)“仰胁息”“、连峰去天不盈尺”《;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
)“御虚舟》;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也往往、雄伟的气魄,或辽阔的背景、峻拔的英姿,如对敬亭山的描绘。
总之,描绘众多博大雄伟、不同凡响的形象,是李白诗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风起,络纬啼,壮志已随时光消磨殆尽。寻章摘句、呕心苦吟又有谁来赏识呢?想到这,诗人九曲回肠都要被牵直了。在这苦雨凄风之夜,只有古代满怀忧愤的诗人的香魂前来慰吊,而自己最终也只能是象他们那样“恨血千年土中碧”。诗里的桐风、衰灯、寒素、冷雨、香魂、秋坟、恨血等意象,织成了一张巨大的、阴冷的网,使人不寒而栗。
还要指出是,、死、枯、瘦、硬,,使其诗:“‘冷,。比如诗人在描写故,就选用了“颓绿”、“粉节”、“、平白”“、丹髓”“、碧锦”“、舞彩”、“绿藓”等一系列色泽凝重晦暗的意象,读来令人眼花缭乱。
第二、李白热衷于仙境,李贺沉迷于鬼魂,这是“二李”诗歌意象的又一个明显区别。
与千千万万的文人士子一样,李白和李贺都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但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们的理想和抱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于是他们沉入幻境向虚无中寄托自己的情志。不同的是:李白往往寄情于梦境仙界,而李贺则多托意于阴曹冥府,他们分别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发泄自己心中的忧愤不满和抗争情绪。因此,在他们的诗歌意象构成上就有了区别:李白多写神仙、梦境意象,而李贺则多以鬼蜮意象入诗。
宋人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诚哉斯言!理想破灭之后,乐观的李白向仙界寻寄托。他特别善于驰骋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生动奇异的仙国意象,展现出一个个超现实的美丽的神仙境界,如餐金光的安期生、饮琼浆的“上皇”,骑白鹿的赤松子、虹霓为衣长风为马的“云之君”、驻影挥戈的鲁阳、虚步蹑太清的明星、砰訇震天鼓的雷公,还有遨游紫冥的鸿、会鼓瑟的虎、
李贺虽然也写过一些格调昂扬、意象壮阔的
(其五)等,但它们只是一小部分,诗篇,如《马诗》
没有成为李贺诗歌的主导风格。这位“二十心已朽”的“长安”“男儿”,在其诗歌创作中显示出与其生理发育极不相称的老人心态。正是这种“一心愁谢如枯兰”的老人心态,赋予李贺以老人般的审美感受能力,将他的审美发现和审美选择引向了一个相当特殊的范围,用陈本礼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于昏黑杳冥中写出一派阴幽飒沓景
[2]
象,令人毛悚”。的确,李贺刻画物象时,与李白旨趣大异,他对其雄浑壮阔的一面仿佛视而不见,而是津津乐道于物象的老、死、枯、瘦、硬,由此也就形成了他独特的意象群,如“老兔”、“寒蟾”“、凉夜”、“古龙”、“寒绿”、“幽风”、“老卅”、“木魅”、“鬼灯”、“阴火”、“青狸”、“白狐”、“古
血”“、铜花”、“老鱼”、“瘦鲛”、“枯兰”、“凝云”、能驾车的鸾、“朝鸣昆邱树,夕饮砥柱湍”的凤、“鬼母”“、毒虬”、“漆炬”、“幽圹”等等,这些意象“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的大鹏、“口无一不“阴幽飒沓”。《秋来》一诗最能体现李贺喷红光汗沟朱”的天马、回车挂扶桑的六龙,以及诗歌意象的这一特点:杳深无际、瑰丽闳肆的洞天福地等。通过对这些
・115・
神奇瑰丽、飘飘有凌云之气的超现实意象的塑造,李白表达了自己对黑暗和桎梏的强烈不满、对理想和自由的不懈追求。
同样是壮志难酬、走投无路,抑郁封闭的李贺却是到阴冥地府找慰藉。李贺的诗歌虽也有仙境,但更多的却是“鬼”象及冥界“描写鬼神幻,境,是李贺诗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部
[3]分”。在李贺的诗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意象:牛鬼蛇神、白骨幽魂、荒坟野墓、血雨凄风、青狸寒狐、怨月啼花、枯枝败叶……可以说,李贺与“鬼”意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擅长对幽冥地府进行描写,对鬼意象进行刻画。李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画了一系列鬼魂的形象:山鬼、鬼母、鬼工、招书鬼、山魅、木魅、迷魂、食人魂、香魂、碧火等等。李贺的不少诗作,简直就是鬼魂幽灵活动的大舞台。梦想破灭后的李贺,和笔下的鬼魂一道,在漆黑的夜里无助地呻吟着,绝望,第三、:意象,不少诗是一句一个意象,或两句合起来才
[1]
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读起来疏疏朗朗”。袁先生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李白作诗,一句诗几个意象的情况确实极少见,多半是一句诗一个意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等;或是几句诗共同塑造一个意象,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等。正是这种“不肯在诗里堆砌过多的意象”的疏朗,使得李白的诗作有飘逸之风,而无凝重沉闷之感。
李贺与李白不同,他讲究意象的叠加,常常是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如“:石脉水流朱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等,每句诗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或是全诗虚幻的意象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即方拱乾所谓“所命止一绪,而百灵奔・116・
赴。直欲穷人以所不能言,并欲穷人以不能
[4]解”,如《李凭箜篌引》一诗: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风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为了表现李凭不同凡响、精妙绝伦的弹奏艺术,李贺展开了大胆、丰富而神奇的艺术想象,他在诗中一口气叠加了十多个贴切而精当的意象:空山凝云、江娥啼竹、素女悲愁、昆山玉碎、凤凰和鸣、芙蓉哀泣、香兰含笑、、紫皇心动、石破天惊、神妪讨教、、瘦蛟起舞、吴质、,“天地神人,山川灵,确实是淋漓尽致地、泣鬼神、动人主的神妙音乐化境。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雁门太守行》等,也是意象纷呈,联翩而至。
第四、李贺的诗歌意象比李白更具跳跃性。李白作诗,神驰八极,心怀四溟“,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
[5]
思敏捷之所能”。但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得他所创造的诗歌意象尽管瞬息万变,但仍雄浑一体,整体上具有虚蹈而实落的特点,王琦注解李白《独漉篇》时所谓“峰断云连,似离似合”是也。周啸天先生在赏析《把酒问月》一
诗时也指出“:虽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然天成之
[6]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意象虽具有很大的跳脱性,但诗人还是把何时入梦、何时梦醒、何为现实、何为梦境,交待得明明白白;被殷 称之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的《蜀道难》,也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写。
李贺在意象的安排上,更注重内心的感觉,而不顾及生活的真实与外在的联系,一任情绪的自由流淌,意象间的逻辑性至为隐晦,有时甚至超逻辑或反逻辑,正如王思任在《昌谷诗解序》是所言“:时而蛩吟,时而鹦鹉语,时而作霜鹤唳,时而花肉媚眼,时而冰车铁马,时而宝鼎云,时而碧
[7]
磷划电,阿闪片时,不容方物。”可能由于李贺作诗时是“根据‘心灵’来重组世界”,所以杜牧觉得他“少理”,黎简《李长吉集评》认为他“于章法
不见秦王,忧心如焚;五、六句写渴时饮酒,饥时
拔粟;七、八句写四月阑珊,万木葱茏;九至十二句写群峰突现,明月被遮“,我”攀石寻月;最后两句发慨叹。诗写了众多的意象,诚如袁行霈先生所感慨的那样“:意象之间跳跃极大,忽此忽彼,
[1]
迷离惝恍,几乎不知所云”。
此外,李白写诗,常常是“斗酒诗百篇”,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进行细致的描绘,而是遗貌取神,舍神写质,故其意象不粘不滞,自然、清新、飘逸,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的“明月”意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东海不复还”中的“黄河”意象等。李贺写诗则是另一番情景:“穿幽入仄,惨淡经营”“,,远则大
[7]
,、“过于刿
[8钅,“细致入微
[1]
,。“嗷嗷、“泉脚挂绳青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总之,李白和李贺这两个名垂千古的浪漫主
每不大理会”。现代著名的台湾诗人余光中也在《从象牙塔到白玉楼》一文中称他为生得太早的现代诗人,并认为“:如果他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则他必然也写现代诗。他的难懂,他的超现实主义和意象主义的风格,和现代诗是呼吸同一种气候的”。读一读李贺的《梦天》、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评论均是一针见血的。《梦天》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写梦中的仙境,不同的是《梦天》不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那样清晰的线索:梦前———入梦———梦中———梦醒,李贺在起笔的第一句就生生地把读者拉到了天国,然后写清辉沐浴的月宫、香陌闲步的仙女等景象,结句借一眼仿佛不经意的俯视,写出尘世的微渺。寻不到梦醒时分,也没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权,不得开心颜”,天上游历不归,,“[6]处”。也是“少理”的代表作: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一、二句写愁苦万分、悲歌不已;三、四句写
参考文献:
义诗人,因时代、出身、个性和遭际等的不同,其
诗歌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我们可以这么说,主要是这种审美意象的差异,造就了李白和李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实,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重复是创作的大忌。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创作,也正是因为有相似、有相违,才显得群星璀璨、多彩多姿,显示出前浪奔腾后浪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吴企明.李贺资料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94.
〔3〕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4〕王琦.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李东阳.麓堂诗话〔A〕.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徐仁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