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简答题题库

简答题(共123题)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2.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点。

4.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5.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历史产物?

1. 简述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7.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

9.简述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要点。

10.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要点。

11.简述毛泽东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的要点。

12.简述毛泽东关于政策和策略思想的要点。

13.简述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的要点。

14.简述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学说的要点。

15.简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特点。

16.简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及原因。

17.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及其历史任务是什么?

18.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9.简述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条件。

20.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简述20世纪中国历史第一次巨变。

2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23.简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

24.简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敌人。

25.简述为什么说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26.简述中国无产阶级具有的特殊优点。

27.简述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条件。

28.如何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29.简述中国共产党没有产生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

30.简述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31.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2.简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33.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34.简述民主革命中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关系。

3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36.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37.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有何重大意义?

38.简述毛泽东提出的军队三大民主。

39.为什么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法,在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0.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1.为什么说人民战争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42.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特定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4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是什么?

44.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的条件是什么?

45.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采取的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的区别是什么?

46.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47.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性质关系?

48.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49.简述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50.中共党的建设中党的理论准备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51.为什么说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比较严重?

52.为什么要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53.新民主主义政治有什么特点?

54.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各阶级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怎样?

5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总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是什么?

56.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57.人民民主专政中“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怎样的?

58.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59.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60.简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基本内涵。

61.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63.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

64.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为什么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

65.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66.什么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67.怎样理解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什么?

69.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70.简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意义。

71.简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72.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73.1949年至1956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74.为什么说“不要四面出击”是建国初期的重要战略策略方针?

75.建国初期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

7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展开创造了哪些条件?

77.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初步设想包括哪些内容?

78.简要回答两类社会矛盾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79.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80.关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81.加强国防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8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3.如何正确理解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84.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谈到必须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对国家工作的监督?

85.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是什么?

86.国民经济恢复以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为什么基本照搬苏联经验?

87.简述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

8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基本国情认识的内容有哪些?

89.简述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的内容及提出过程。

90.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不同方面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具体方针、原则主要有哪些?

9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92.毛泽东等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93.简述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经济建设的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方针和统筹兼顾方针的内容。 94.50~60年代,邓子恢同志提出的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5.毛泽东关于企业内外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9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形成的正确的重要思想观点有哪些?

97.“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8.50~6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出现的两种趋向是什么?

99.简述《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和意义。

100.《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内容是什么?

10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102.试述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历史局限性的表现和根源。

10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04.简述党关于执政党作风建设的主要思想和措施。

105.1963年5月,周恩来提出的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106.邓小平关于党的监督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107.党通过反过高岗、饶漱石集团的斗争积累的关于加强党的团结与统一的认识有哪些?

108.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等人对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作了哪些思考?

109.为什么要维护和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

110.中国共产党人从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的变化及严重事件中,所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111.“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112.为什么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11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14.为什么说“双百”方针是一个长期性的基本方针?

115.判断人们言论是非的六条政治标准是什么?

11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17.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是什么?

118.简述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119.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12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12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如何评价毛泽东的?

122.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23.简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简答题参考答案

第1题: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2题: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2)在土地革命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3)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前期,是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阶段。其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4)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阶段;(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阶段。

第3题: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1)它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列主义理论,逐步学会了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2)它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针对党由盛行的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革命精神,在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进行了不懈努力,使马列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具有中国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

第4题: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具有三个鲜明特点:(1)科学性。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独创性。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所作出的理论创造。(3)完整性。它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道路、前途、步骤及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它贯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

第5题:毛泽东思想是一种顺应时代呼唤的历史产物,它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1)近现代中国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大革命,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一代代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英勇的斗争。(2)实践证明,从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却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状况,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3)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先进的武器,借鉴俄国革命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潮流。(4)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特殊规律,逐步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发展需要的科学理论。

第6题: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次历史性巨变是: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孙中山还最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从此站起来了,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亘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第7题: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求实的革命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坚决地同党内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斗争。(1)国民革命失败后,当“左”倾错误思想在党内初露端倪时,毛泽东就清醒地分析了形势,适时地把革命的进攻方向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2)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独立思考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在反对教条主义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主要标志。 第8题:(1)《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作出了完整准确的概括,高度评价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9题: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基本点:(1)提出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2)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指出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3)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各个阶层,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4)指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5)指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10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1)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2)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3)提出了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4)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5)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并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题的思想。(6)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第11题: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并把它们上升为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1)在革命军队建设上,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2)在军事战略上,提出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把游击战争提高了战略的地位,提出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3)新中国成立后,又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力量,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和发展现代化国防科学技术的主要指导思想。

第12题:(1)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政策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2)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如: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主攻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

第13题:(1)论述了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毛泽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精辟地论述了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思想。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等等。(3)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认真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

第14题:(1)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难题。(2)在这一学说中,毛泽东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创造了整

风这种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3)新中国成立前后,鉴于党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毛泽东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第15题:(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3)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第16题: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快了中国向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3)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4)1900年的八国联国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有二:(1)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根本原因。(2)中国封建主义制度的腐朽也是重要原因。

第17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18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它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造成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建立不起自己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和金融体系。这种地位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重性,即一方面定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有对革命敌人的妥协性。这种两面性决定了它是无产阶级的盟友,但又必须警惕其扰乱革命阵线,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19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是:第一,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失败,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领导阶级。这是转变的历史条件。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转变的经济条件。第三,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这是转变的政治条件。第四,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这是转变的思想条件。

第20题:(1)从世界范围来看,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旧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结束,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时代已经开始。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不再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从工人阶级的作用来看,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已经开始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3)从指导思想来看,五四运动时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运动的发生、发展都是同他们的宣传和指导分不开的。运动的理论武器,已不再是旧民主主义思想,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21题: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国第一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提出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民权、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缔造了中华民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大大推进了中国政治、经济诸方面近代化进程,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

第22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规定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革命的前途──经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等一系列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第23题: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任务臻于完成。

第24题: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中国,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政治上,西方列强践踏中国的神圣主权,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外交主权等步步丧失,中国已国不成国;经济上,帝国主义控制、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获得了兴办工矿企业、铁路,进行进出口贸易等特权,中国的经济命脉已牢牢地被列强控制了;文化上,西方帝国主义通过传教、办医院、学校、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实施文化侵略政策,中国人民的精神被麻醉,民族文化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另外,西方列强还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中国人民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要改变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与侵略。因此,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最凶恶敌人。

第25题:(1)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2)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拦路虎。(3)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和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第26题: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备世界无产阶级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和剥削,这种压迫和剥削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上少有的;(2)中国无产阶级分布集中;(3)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上述第一个特点形成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第二个特点有利于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局部强大的力量,第三个特点有利于工人阶级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第27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组织工作,为建党作了准备。第四,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28题: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第29题:(1)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掠夺,内受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使得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也不允许工人阶级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又由于中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那样的工人贵族,除少数的工贼之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2)中国共产党产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以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和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在思想上一开始就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划清了原则界限,在组织上也没有受到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第30题:(1)中国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人民大众,在中国主要是广大农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榨取的对象主要是农民。民主革命为了推翻封建统治,在政治上

实现人民民主,建立民主共和国,在经济上消灭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下解放出来,发展农业生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问题或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2)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内容,没有工农联盟,就不可能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民主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3)中国的武装斗争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革命的武装力量,基本上是穿着军装的农民。中国民主革命,主要依靠农民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援。因此,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是同农民问题的解决密不可分的。

第31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2)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范畴。(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4)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32题:中国共产党指出中国革命必须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国革命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客观上已经表明中国革命包括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以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深刻地阐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第一步,是民主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即二者是不同性质的革命。但又互相联系,即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前途是社会主义,中间不能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社会。

第33题:(1)近代中国是一个不独立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中国无议会可利用,没有罢工的合法权利。中国革命不能走长期合法斗争,最后武装起义夺取国家政权的道路,只能从一开始即进行武装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斗争。

(2)中国革命敌人的统治力量异常强大而残暴,而对庞大的反动武装,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与优点。(3)由于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基本状况很不容易改变,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武装斗争将是长期、曲折和残酷的。总之,近代中国的社会客观条件,决定了中国革命是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第34题:(1)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也是异常凶狠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但是,着重武装斗争,并不是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其他形式的斗争必须围绕着武装斗争,也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其他形式的配合,武装斗争就不可能取得胜利。(2)必须使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在形式上相互配合。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许多必要的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或者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配合起来,从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3)必须使农村工作与城市工作相互配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但是,不是说可以放弃或者忽视在国民党统治区、敌人占领区(即“白区”)的工作。这些城市工作的开展,对于革命的武装斗争起到了配合的作用,成了中国革命的又一条战线。

第35题:毛泽东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依托的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1)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因为没有武装斗争,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土地革命,也就不能发展革命根据地。(2)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因为没有土地革命,就不可能充分发动农民,革命战争就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革命根据地就不可能得到巩固和发展。(3)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因为没有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得到巩固。

第36题: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原因:(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和存在发展的缝隙;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余地。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

根本原因。(2)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备客观条件。(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主观条件。(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第37题: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是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和光辉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提供了重要经验。(4)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第38题:为了调动全军指战员的积极性,毛泽东注重军队中的民主建设。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他提出在军队中要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1)政治民主,即不论职务高低,官兵在政治上一律平等;(2)军事民主,即战时发动士兵讨论作战计划,练兵时官兵互教互学;(3)经济民主,即经济公开,士兵参与经济管理。三大民主的实行,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官兵的积极性,焕发了全体指战员最大的革命热情,军队战斗力也获得极大提高。

第39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也是人民军队的作战思想和传统的作战方法。毛泽东历来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必须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这是因为:(1)它是实现战争目的的最有效手段。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集中优势兵力,才能给敌人以决定性打击。(2)它使敌人士气沮丧,我军人心振奋。(3)采用这一方法,可以使敌人的人力物力不断减少,而使我军的人力物力不断得到补充,使革命根据地得以保存和发展。第四,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部队,始终保持战场上的主动权。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证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它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

第40题: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1)官兵一致的原则,可以达成全军团结一致。(2)军民一致的原则,可以达成军民团结一致。(3)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原则是我军独具的光荣传统,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第41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石,具体分析,原因如下:(1)民众是战争人力的资源,民为兵之源,兵无民不坚,建立优势的军队,民众是兵力的源泉。(2)战争离不开物质基础,民众也是战争的物力和财力的源泉。(3)民心的向背,民众拥护和支持,是战争的精神力量,能够在战争的实践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起到正规军起不到的作用。

第42题: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特定含义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坚决依靠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其内容如下:(1)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把人民战争建立在以农民为主体,以人民群众参加为基础的战略思想上。(2)进行人民战争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人民军队没有根据地是不能支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人民战争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坚实后方基地。(3)人民战争必须实行正规军、地方军与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主力兵团和地方兵相结合、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可以使人民武装力量相互优势互补,把军民的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造成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打击和消灭敌人。

第43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相比有着重大的区别,呈现出新的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广泛、复杂和阶级利益的差异,也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2)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两党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

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而国民党又力图限制、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这就使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两党也未能建立起合作的组织机构,涉及两党关系及合作抗日的事宜,只能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第44题:工农联盟是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的条件是:(1)关心农民切身利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2)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水平。

第45题: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都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但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和方式有重大差别。(1)民族资产阶级从总体上来说,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因此,我们同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没有武装力量的联合与斗争,而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2)大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说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是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同时要对他们的反动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的斗争,甚至不排除一定规模的武装对抗和冲突。

第46题:(1)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是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派生的,因为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一种方式,其领导权问题必然是同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相一致的。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革命,虽然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是新式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所需要的,自然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2)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政党,能够提出符合实际、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全体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团结在自己周围,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47题: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在两个联盟中,是基本的、主要的。一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这个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要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必须做到:(1)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2)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3)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第48题:(1)要制定统一战线的正确政治纲领。(2)要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在政治上把同盟者尽可能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3)要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4)要在教育提高同盟者的同时,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5)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49题:(1)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无产阶级要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要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要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要率领同盟者进行坚决的对敌斗争并取得胜利,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同时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2)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要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必须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同时对农民进行教育引导。(3)在同资产阶级联盟中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意义重大。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同他们结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对他们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进行必要的斗争。在大资产阶级推行两面政策时,也应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50题:(1)党诞生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并且,由于中国革命形势的成熟,党成立后立即投入到实际革命斗争中去,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复杂工作,无暇来长期从事理论研究与斗争经验的

总结;(2)由于马、恩、列、斯等经典作家,说到中国的事情并不多,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和欧洲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比,有更大的特殊性。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用马列主义原理来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并指导这种实践,就觉得特别困难些。

第51题:(1)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小资产阶级群众极其广大的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处在小资产阶级的包围中,由于国内外反动势力不允许中国人民有基本的民主权利,使得大批的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分子向无产阶级队伍寻求出路,造成了在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分子占绝大多数的情况。(2)即使工人出身的党员,在中国的经济条件下,也容易染有小资产阶级的色彩。因此,小资产阶级思想在我们党内常常有各色各样的反映。(3)必须看到,它为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发生提供了思想条件,对党制定及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妨碍极大。

第52题:(1)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2)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亦即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在各方面建设的首位。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也都毫无例外地要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基础。(3)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和侵蚀。因此,必须着重于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和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

第53题:(1)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2)就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而言,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并选举政府。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既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3)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不可替代的必要形式。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

第54题:(1)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不同的阶级处于不同的地位。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2)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力量,中国要由新民主主义进到社会主义,也将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3)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可以参加政权,但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4)上述各个革命阶级在国家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表明了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

第55题:(1)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是: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第56题: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路线、政策的制定,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从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57题:(1)人民民主专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一个方面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方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的。(2)民主和专政二者是即相区别又相联系,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民主和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和方法,二者不能混淆。民主的对象广大人民,拥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是国家的主人;而专政的对象只是被推翻的反动派。人民民主专政有两种方法,对敌人来说,是专政的方法、强迫方法;对人民来说,是民主的方法,是说服教育的方法。民主和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第58题: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的主要经验,是我们的主要纲领。(1)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

命的首要任务是打碎敌人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提出过“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方案,进行过多次斗争,但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创造了完全适合中国情况的人民民主专政,解决了国家政权这个革命的根本问题。(2)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是因为完成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接着就要不停顿地走第二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3)不能满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与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而应以此为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这是我们的主要纲领,也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和任务。

第59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即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60题: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所谓民族的,是指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是有中华民族自己的形式,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它反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反对“全盘西化”,反对主观地、公式他地应用马克思主义。(2)所谓科学的,是指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要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决不割断历史,要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3)所谓大众的,是指它是民主的,是为全民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革命的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的文化运动,应以广大的人民大众为主体。

第61题:(1)它衔接两个革命阶段。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2)扩大了人民民主范围。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主体结构中,是不包括资产阶级的,相反,资产阶级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但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国,因而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之一,而不是当作专政的对象。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仍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共产党把与它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对待。这就使得人民民主专政始终保持着两个联盟,人民民主的范围得到了扩大。(3)概念表述准确鲜明。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概念,本来就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但其文字表述上,只见“专政”,不见“民主”,容易产生误解。毛泽东创立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在字面上直接使民主和专政联结起来,这就把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内容表述得更加准确,更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总之,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第62题:(1)这个制度能够全面,直接地反映我们国家的本质,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它采用民主集中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而决不允许采取任何独裁专断或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2)这个制度决定国家的其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根据这个制度产生的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系统,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宪法、法律和决议,任何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和一切企事业单位以及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执行。(3)这个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是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最好政治组织形式”。它代表全体人民全面地、全权地行使国家权力。

第63题:(1)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大国,在国民经济中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10%,农业占90%左右,这是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2)在占国民经济10%的现代性工业中,80%是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官僚垄断资本,20%是私人资本主义工业。(3)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形成了占领导地位的新民主主义的国营经济。(4)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并鼓励其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5)对占国民经济90%的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则必须积极地引导其向合作社经济方向发展。

第64题:(1)在土地完成改革后,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在一天一天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

许多贫农仍然处于贫困地位,甚至欠债、破产、出卖土地,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2)这种现象说明了个体经济和分散的家庭经济的脆弱性和局限性,是不利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3)所以,正确的选择就是在土改后趁热打铁,依靠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发展互助合作运动。(4)毛泽东还认为互助合作运动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将极大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形成了先通过互助合作实现集体化,然后在集体化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道路。

第65题:(1)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2)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3)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4)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66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第67题:(1)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就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2)但是,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短暂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际,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科技文化水平也很低,远未达到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水平。(3)这表明,我国此时虽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但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8题:(1)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两个方面的统一。(2)其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3)总路线的两个方面中,工业化是主体,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两翼,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两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密不可分。(4)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反映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革并举,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第69题:(1)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2)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2)符合中国客观客际,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是迅速实现工业化、建设强大国家的需要;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引导个体农业走集体化道路既是发展生产力整体水平的需要,也是工业化获得支撑的需要。

第70题:必要性:(1)是摆脱小农经济的局限与脆弱,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需要,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唯一选择;(2)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需要;(3)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条件;(4)也反映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意义:(1)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解决了5亿农民从私有制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问题──这是对小农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问题;(2)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因为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而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在改善了农民生活的同时,又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第71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最富民族特色、最富独创性的实质内容。(1)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学说的极大丰富和发展。(2)它指导下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共党人主要依据马恩、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毛泽东关于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的理论和民族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上的两面性以及历史上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盟友关系等实际创立的。(3)其主要内容是:严格将民族资本与官僚资本区分开

来,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通过由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在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中实行“四马分肥”的具体赎买办法,逐步实现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对资本家阶级的同步改造。

第72题:(1)赎买不是购买,不是等价交换,也不是国家另外拿出一笔钱来买。(2)在1953年底以前,推行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形式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3)54年至1956年,实行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4)1954年初到1955年上半年,实行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利润实行“四马分肥”,即将利润分为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和资方红利四部分。(5)从1955年下半年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让资本家拿定息的做法,即按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的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的5%的利息。这种做法是和平赎买政策的具体化。(6)从1956年底开始支付,到1964年结束,后又延长5年,但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就停止支付了。国家共支付定息11亿元,加上“四马分肥”和给资本家支付的高薪,我国仅用了32.5亿元,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第73题:(1)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2)1952年底,当土地改革彻底成后,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而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党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1956年,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时,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了。

第74题:(1)建国初期,我们面临着复杂的斗争和严重的困难,不仅敌人反对我们,而且由于社会经济改组和战争带来的工商业的某些破坏,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存在。(2)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四面出击,不能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缓和,有所让步,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进攻。(3)这个策略方针,就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力量打击当前主要的敌人,即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这是“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策略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

第75题:(1)从任务上看,此时人民民主专政首要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镇压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抗与来自国外的侵略和颠覆,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2)从资产阶级的地位来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存在,并由于其两面性而被允许作为人民的范围;(3)从阶级基础上看,它是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执行维护工农利益的政策。随着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它自身也从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变为实质的无产阶级专政;由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转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

第76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展开开辟了道路,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政治经济条件。(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既是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主义政治因素,是实现革命转变的根本政治保障。(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也是实现革命转变的必要条件。(3)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这种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措施,建立起的占主导地位的国营经济,是实现革命转变的强大经济基础。

第77题: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关于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初步设想,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1)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必须经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2)在过渡的时间上,这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大约需要15-20年;(3)转变的具体条件是首先实现工业化,然后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个体农业集体化;(4)转变的步骤和方式是,经过相当长的经济建设时期后,和平地有代价地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举消灭资本主义。

第78题:(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地位的问题;(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的问题。

第79题:(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有:其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其二,

关于允许非公有制成分存在的问题;其三,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方面,提出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设想;其四,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考等。(2)关于管理体制的初步探索有:其一,关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问题;其二,关于重视调动和发挥工矿企业内部工人积极性的问题等。

第80题: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主要途径有:(1)牢记“两个务必”,反对官僚主义;(2)要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3)要建立党内和党内的双重监督机制。

第81题: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包括:(1)提出了“五统四性”的指导方针;(2)明确了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作为军事建设的总任务;(3)提出了“两条腿走路”发展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方针,即常规武器与尖端武器并举。同时,还论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第82题:(1)我们党缺乏在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进行建设的经验,过去长期处在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比较习惯于用阶级斗争观点观察一切社会现象;(2)当时对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全党普遍缺乏足够的认识;(3)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很短,而且是边革命边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缺乏深刻的了解和科学研究。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83题: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1)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是矛盾的统一体。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在正确集中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健全的民主生活;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实行正确的集中。离开民主讲集中,或离开集中讲民主,都会破坏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2)坚持民主集中制,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离开民主只讲集中的“家长制”、“一言堂”,二是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的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正确的基本原则,即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些原则正确地反映了党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党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党员个人与党的整体、党的中央和各级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关系,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保证。

第84题: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必须从几个方面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即:(1)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2)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3)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的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4)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

第85题:(1)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东方大国建成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全新的课题;(2)迄今为止只有苏联一种明显存在弊端也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3)但是由于“二战”后出现了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美国对中国施行封锁和遏制,苏联却对中国进行援助;苏联模式也曾表现出巨大的威力,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苏联模式也正好适应了新中国工业化初期强调发展重工业的需要,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选择了苏联模式。

第86题: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我国在1953年开始的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限于当时的条件,许多方面主要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计划管理、金融、统计等方面,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经验,其主要原因在于:(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分别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和遏制,而苏联则给新中国以援助和支持。

(2)新中国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而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工业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高速度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并且这种模式又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选择苏联模式,是难以避免的。

第87题:(1)1955年底在觉察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后,毛泽东率先在党内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2)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毛泽东正式向全党提出了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3)1956年9月党的八大的报告和决议及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4)1957年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重大挫折,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全局错误。

第88题:(1)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尚且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2)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一穷二白”是她的显著特点,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需要一百多年时间;(3)国内阶级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4)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以解决这个矛盾。

第89题:(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指导思想。(2)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初步成果,也是这一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3)中国革命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但是明确提出这一具体方针是在《论十大关系》中。

第90题:毛泽东提出的在民主的总方针下处理不同方面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包括:(1)处理人民内部政治思想领域问题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2)经济领域和利益关系上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3)科学文化领域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和民主党派关系上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针;(5)在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关系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既要克服官僚主义,又要坚持对群众的思想教育;(6)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第91题:1957年7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较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92题:(1)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农业国,这是新中国的基本国情,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国家独立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2)中国工业化道路中的中心问题是重、轻、农的发展关系问题;(3)中国的特殊情况决定,必须以工业为主导,以重工业为建设重点,优先发展工业,但必须同时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4)要适当调整重、轻、农的投资比例,在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5)应处理好工业化中的其他关系,施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6)意义: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部分,也是毛泽东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开端和初步成果。

第93题:(1)基本内容是国民经济建设应反映按比例发展规律;(2)应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生产关系的两大部类,农、轻、重,经济与国防,中央与地方,又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3)要把国家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同时注意综合平衡,包括财政信贷与物资的平衡,积累与消费、生产与需求的平衡,规模、速度与物力财力可能的平衡。

第94题:(1)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大的集中,小的分散”;(2)在生产资料使用上,“主要公有,次要私有”;(3)建立生产责任制,合作社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财务,超奖减惩,生产队对生产组包工到组、到户。这些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讨和60年代初一度执行的实践,成为后来农村改革的无声。

第95题:(1)企业外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给企业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2)企业内部: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实行民主管理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第96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方针,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关于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向科学进军的观念;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经济、政治关系的理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

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

第97题:1956年秋,毛泽东提出的辩证地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正确方针。即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概否定,对封建主义文化,外来文化都应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发展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第98题:一种是正确或者比较正确的探索倾向,主要体现在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56年9月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基本国情及工作重点等的分析和认识,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及1959-1962年经济上的纠“左”和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另一种是错误的倾向,表现为背离八大的正确结论,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和不切实际的速度和阶级斗争的扩大与升级上,主要体现在1957年反右扩大化,1958年开始的急于求成的一系列事件,1959年庐山会议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同时发展的阶级斗争升级。

第99题:(1)主要内容: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①正式向全党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②以苏联为鉴,结合我国经验,论述了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十种重大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初步探索;③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基本方针;④专门论述了学习借鉴外国长处和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思想。(2)意义:第一次正式向全党提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探索的重要开端;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思想和原则,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和其他作品与思想一道构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内容;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出发点和目的。

第100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之一,其主要内容有:(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即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其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2)关于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即社会主义存在着两类社会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待敌我矛盾应用专政的办法,对待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办法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不同人民内部矛盾应遵循具体的方针、原则。

第101题:(1)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矛盾特别是基本矛盾作为一个系统问题提出;(2)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3)首次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要意义;(4)它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最重要成就之一。

第102题:(1)局限:①总体上未能摆脱苏联模式;②探索中取得的正确成果得不到真正的贯彻与坚持,甚至出现背离;③探索中一直存在一种“左”的错误发展倾向,表现为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论和对社会政治状况、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特别是阶级斗争“升级”,并最终导致“文革”的全局性“左”倾和灾难。(2)根源:①是客观上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历史上的全新课题,难免出现挫折;②思想上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与准备不足;③政治上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不十分完善;④国际因素的影响;⑤最根本原因是主观方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根本问题认识不十分清晰。

第103题:(1)宣布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转向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这就为执政党的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2)提出学习生产和生产管理技术的新任务,这就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3)强调在全国革命胜利面前,务必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这就为执政党思想和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4)提出了保持党的作风的具体措施。

第104题:(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重视对广大党员的优良作风教育。(2)1950年下半年和1951年夏~1954年春,先后进行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整党运动,并结合“三反”及其他政治运动使其得到深化。(3)1957年下半年起再次进行了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为内容的党内整风运动。(4)1963年5月,周恩来在一次中直机关干部会议上对反对官僚主义作了系统的阐述。

第105题:(1)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2)它是剥削阶级统治的遗产;(3)官僚主义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命令主义、事务主义、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等密切相联,因此,反对官僚主义必须联系反对上述倾向;(4)官僚主义有几十种表现,严重地危害着党和国家事业与工作,必须坚决地予以克服。

第106题: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是促证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条件。对此,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和1957年4月西安干部会议上作了阐述。其主要内容有:(1)党的监督有来自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群众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三个方面;(2)党的监督的关键是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党的传统作风;(3)执政党必须并且只要能不脱离群众和虚心接受监督,就一定能取得革命胜利。

第107题:关于这方面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七届四中全会的决议和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具体内容有:(1)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破坏党的团结就是帮助敌人来危害党的生命,党的高级负责干部的团结,是决定革命胜利的最主要的关键。(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影响党的团结的主要因素是一部分党员干部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个人功绩和个人作用,强调个人威信,拒绝接受批评与监督。滋生个人主义和分裂思想。(3)制订增强党的团结的具体措施。(4)中共八大上,邓小平又提出必须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生活,反对神化党的领袖。

第108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胜利后如何执掌政权,早在抗日战争后期,毛泽东等人就开始了认真思考。

(1)1944年3月,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叙述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京后因腐败导致失败的过程,毛泽东对此非常重视,把它列为整风运动的文件,要求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2)1945年7月,毛泽东在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谈话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跳出“政怠宦成”、“人亡政息”历史周期率的新路,这就是通过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要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4)1949年3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的问题,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抓好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依据;学习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是进行执政党建设的新的内容;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全会还提出了六条具体措施,以防止党内产生骄傲情绪和破坏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现象,这些为党执政后各方面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109题:维护党的团结与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也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1)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许多著作中论述了党的团结的重要性,指出党的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抗日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最基本条件。(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强调党的团结对党的事业的重要性,这主要是党所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和所承担的任务的艰巨性。虽然党的地位、中心任务发生了极大变化,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宏伟事业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党的团结与统一。只有保持了党的团结与统一,才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克服困难,去取得胜利。(3)1954年2月,鉴于党内发生了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的事件,中共七届四中全会着重强调了党的团结的重要性,规定了增强党的团结的六项措施,提出了“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这对于维护和增强党的团结与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110题:(1)打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感到有必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如何避免执政党犯严重错误,从局部、暂时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使之不致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和长期的错误,要求领导者要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3)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矛盾。

第111题: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就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提出了这个思想。即以全民、集体所有制主体,以个体劳动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营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

场为补充。

第112题:(1)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2)思想政治工作重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3)思想政治工作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使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有一个安全团结环境的重要保证;(4)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各级党政干部经常注意思想和政治,不仅避免成为空头政治家,而且避免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的重要保证。

第113题: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引导人们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用党的基本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2)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形势和任务,坚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3)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4)引导人们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5)引导人们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6)引导人们坚信共产党能够搞好党风和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7)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第114题:(1)“双百”方针是符合辩证法的,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创造性运用;(2)矛盾对立的东西相互比较和斗争,是真理本身的发展所必需的;(3)“双百”方针是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的;

(4)“双百”方针是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针。

第115题:一是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二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三是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四是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五是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而不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六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

第116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117题: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全面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美国、苏联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第118题:(1)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2)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互相支持和帮助,但要完成本国的革命先要立足于本国实际,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创造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果。(4)所以,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条经验。

第119题:党的群众路线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其基本内容有:(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它的涵义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把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众路线是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必须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4)党的群众路线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第120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其基本作用是: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第121题:《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122题: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就是不能只从个别词句、个别观点上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完整、准确的认识,尤其是要着重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区别开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第三,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123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两大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分别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第一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第二大理论成果,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简答题(共123题)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2.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点。

4.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5.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历史产物?

1. 简述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7.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

9.简述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要点。

10.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要点。

11.简述毛泽东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的要点。

12.简述毛泽东关于政策和策略思想的要点。

13.简述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的要点。

14.简述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学说的要点。

15.简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特点。

16.简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及原因。

17.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及其历史任务是什么?

18.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9.简述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条件。

20.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简述20世纪中国历史第一次巨变。

2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23.简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

24.简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敌人。

25.简述为什么说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26.简述中国无产阶级具有的特殊优点。

27.简述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条件。

28.如何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29.简述中国共产党没有产生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

30.简述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31.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2.简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33.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34.简述民主革命中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关系。

3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36.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37.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有何重大意义?

38.简述毛泽东提出的军队三大民主。

39.为什么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法,在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0.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1.为什么说人民战争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42.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特定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4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是什么?

44.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的条件是什么?

45.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采取的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的区别是什么?

46.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47.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性质关系?

48.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49.简述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50.中共党的建设中党的理论准备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51.为什么说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比较严重?

52.为什么要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53.新民主主义政治有什么特点?

54.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各阶级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怎样?

5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总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是什么?

56.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57.人民民主专政中“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怎样的?

58.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59.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60.简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基本内涵。

61.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63.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

64.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为什么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

65.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66.什么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67.怎样理解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什么?

69.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70.简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意义。

71.简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72.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73.1949年至1956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74.为什么说“不要四面出击”是建国初期的重要战略策略方针?

75.建国初期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

7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展开创造了哪些条件?

77.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初步设想包括哪些内容?

78.简要回答两类社会矛盾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79.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80.关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81.加强国防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8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3.如何正确理解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84.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谈到必须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对国家工作的监督?

85.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是什么?

86.国民经济恢复以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为什么基本照搬苏联经验?

87.简述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

8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基本国情认识的内容有哪些?

89.简述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的内容及提出过程。

90.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不同方面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具体方针、原则主要有哪些?

9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92.毛泽东等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93.简述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经济建设的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方针和统筹兼顾方针的内容。 94.50~60年代,邓子恢同志提出的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5.毛泽东关于企业内外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9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形成的正确的重要思想观点有哪些?

97.“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8.50~6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出现的两种趋向是什么?

99.简述《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和意义。

100.《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内容是什么?

10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102.试述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历史局限性的表现和根源。

10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04.简述党关于执政党作风建设的主要思想和措施。

105.1963年5月,周恩来提出的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106.邓小平关于党的监督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107.党通过反过高岗、饶漱石集团的斗争积累的关于加强党的团结与统一的认识有哪些?

108.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等人对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作了哪些思考?

109.为什么要维护和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

110.中国共产党人从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的变化及严重事件中,所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111.“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112.为什么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11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14.为什么说“双百”方针是一个长期性的基本方针?

115.判断人们言论是非的六条政治标准是什么?

11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17.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是什么?

118.简述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119.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12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12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如何评价毛泽东的?

122.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23.简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简答题参考答案

第1题: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2题: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2)在土地革命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3)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前期,是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阶段。其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4)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阶段;(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阶段。

第3题: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1)它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列主义理论,逐步学会了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2)它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针对党由盛行的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革命精神,在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进行了不懈努力,使马列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具有中国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

第4题: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具有三个鲜明特点:(1)科学性。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独创性。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所作出的理论创造。(3)完整性。它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道路、前途、步骤及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它贯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

第5题:毛泽东思想是一种顺应时代呼唤的历史产物,它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1)近现代中国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大革命,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一代代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英勇的斗争。(2)实践证明,从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却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状况,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3)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先进的武器,借鉴俄国革命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潮流。(4)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特殊规律,逐步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发展需要的科学理论。

第6题: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次历史性巨变是: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孙中山还最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从此站起来了,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亘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第7题: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求实的革命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坚决地同党内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斗争。(1)国民革命失败后,当“左”倾错误思想在党内初露端倪时,毛泽东就清醒地分析了形势,适时地把革命的进攻方向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2)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独立思考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在反对教条主义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主要标志。 第8题:(1)《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作出了完整准确的概括,高度评价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9题: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基本点:(1)提出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2)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指出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3)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各个阶层,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4)指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5)指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10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1)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2)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3)提出了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4)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5)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并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题的思想。(6)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第11题: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并把它们上升为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1)在革命军队建设上,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2)在军事战略上,提出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把游击战争提高了战略的地位,提出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3)新中国成立后,又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力量,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和发展现代化国防科学技术的主要指导思想。

第12题:(1)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政策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2)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如: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主攻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

第13题:(1)论述了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毛泽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精辟地论述了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思想。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等等。(3)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认真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

第14题:(1)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难题。(2)在这一学说中,毛泽东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创造了整

风这种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3)新中国成立前后,鉴于党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毛泽东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第15题:(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3)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第16题: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快了中国向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3)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4)1900年的八国联国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有二:(1)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根本原因。(2)中国封建主义制度的腐朽也是重要原因。

第17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18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它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造成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建立不起自己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和金融体系。这种地位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重性,即一方面定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有对革命敌人的妥协性。这种两面性决定了它是无产阶级的盟友,但又必须警惕其扰乱革命阵线,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19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是:第一,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失败,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领导阶级。这是转变的历史条件。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转变的经济条件。第三,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这是转变的政治条件。第四,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这是转变的思想条件。

第20题:(1)从世界范围来看,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旧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结束,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时代已经开始。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不再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从工人阶级的作用来看,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已经开始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3)从指导思想来看,五四运动时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运动的发生、发展都是同他们的宣传和指导分不开的。运动的理论武器,已不再是旧民主主义思想,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21题: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国第一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提出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民权、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缔造了中华民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大大推进了中国政治、经济诸方面近代化进程,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

第22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规定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革命的前途──经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等一系列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第23题: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任务臻于完成。

第24题: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中国,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政治上,西方列强践踏中国的神圣主权,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外交主权等步步丧失,中国已国不成国;经济上,帝国主义控制、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获得了兴办工矿企业、铁路,进行进出口贸易等特权,中国的经济命脉已牢牢地被列强控制了;文化上,西方帝国主义通过传教、办医院、学校、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实施文化侵略政策,中国人民的精神被麻醉,民族文化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另外,西方列强还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中国人民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要改变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与侵略。因此,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最凶恶敌人。

第25题:(1)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2)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拦路虎。(3)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和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第26题: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备世界无产阶级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和剥削,这种压迫和剥削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上少有的;(2)中国无产阶级分布集中;(3)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上述第一个特点形成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第二个特点有利于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局部强大的力量,第三个特点有利于工人阶级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第27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组织工作,为建党作了准备。第四,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28题: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第29题:(1)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掠夺,内受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使得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也不允许工人阶级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又由于中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那样的工人贵族,除少数的工贼之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2)中国共产党产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以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和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在思想上一开始就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划清了原则界限,在组织上也没有受到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第30题:(1)中国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人民大众,在中国主要是广大农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榨取的对象主要是农民。民主革命为了推翻封建统治,在政治上

实现人民民主,建立民主共和国,在经济上消灭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下解放出来,发展农业生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问题或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2)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内容,没有工农联盟,就不可能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民主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3)中国的武装斗争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革命的武装力量,基本上是穿着军装的农民。中国民主革命,主要依靠农民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援。因此,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是同农民问题的解决密不可分的。

第31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2)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范畴。(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4)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32题:中国共产党指出中国革命必须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国革命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客观上已经表明中国革命包括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以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深刻地阐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第一步,是民主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即二者是不同性质的革命。但又互相联系,即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前途是社会主义,中间不能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社会。

第33题:(1)近代中国是一个不独立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中国无议会可利用,没有罢工的合法权利。中国革命不能走长期合法斗争,最后武装起义夺取国家政权的道路,只能从一开始即进行武装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斗争。

(2)中国革命敌人的统治力量异常强大而残暴,而对庞大的反动武装,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与优点。(3)由于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基本状况很不容易改变,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武装斗争将是长期、曲折和残酷的。总之,近代中国的社会客观条件,决定了中国革命是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第34题:(1)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也是异常凶狠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但是,着重武装斗争,并不是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其他形式的斗争必须围绕着武装斗争,也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其他形式的配合,武装斗争就不可能取得胜利。(2)必须使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在形式上相互配合。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许多必要的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或者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配合起来,从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3)必须使农村工作与城市工作相互配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但是,不是说可以放弃或者忽视在国民党统治区、敌人占领区(即“白区”)的工作。这些城市工作的开展,对于革命的武装斗争起到了配合的作用,成了中国革命的又一条战线。

第35题:毛泽东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依托的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1)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因为没有武装斗争,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土地革命,也就不能发展革命根据地。(2)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因为没有土地革命,就不可能充分发动农民,革命战争就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革命根据地就不可能得到巩固和发展。(3)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因为没有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得到巩固。

第36题: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原因:(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和存在发展的缝隙;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余地。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

根本原因。(2)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备客观条件。(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主观条件。(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第37题: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是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和光辉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提供了重要经验。(4)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第38题:为了调动全军指战员的积极性,毛泽东注重军队中的民主建设。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他提出在军队中要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1)政治民主,即不论职务高低,官兵在政治上一律平等;(2)军事民主,即战时发动士兵讨论作战计划,练兵时官兵互教互学;(3)经济民主,即经济公开,士兵参与经济管理。三大民主的实行,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官兵的积极性,焕发了全体指战员最大的革命热情,军队战斗力也获得极大提高。

第39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也是人民军队的作战思想和传统的作战方法。毛泽东历来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必须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这是因为:(1)它是实现战争目的的最有效手段。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集中优势兵力,才能给敌人以决定性打击。(2)它使敌人士气沮丧,我军人心振奋。(3)采用这一方法,可以使敌人的人力物力不断减少,而使我军的人力物力不断得到补充,使革命根据地得以保存和发展。第四,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部队,始终保持战场上的主动权。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证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它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

第40题: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1)官兵一致的原则,可以达成全军团结一致。(2)军民一致的原则,可以达成军民团结一致。(3)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原则是我军独具的光荣传统,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第41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石,具体分析,原因如下:(1)民众是战争人力的资源,民为兵之源,兵无民不坚,建立优势的军队,民众是兵力的源泉。(2)战争离不开物质基础,民众也是战争的物力和财力的源泉。(3)民心的向背,民众拥护和支持,是战争的精神力量,能够在战争的实践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起到正规军起不到的作用。

第42题: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特定含义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坚决依靠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其内容如下:(1)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把人民战争建立在以农民为主体,以人民群众参加为基础的战略思想上。(2)进行人民战争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人民军队没有根据地是不能支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人民战争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坚实后方基地。(3)人民战争必须实行正规军、地方军与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主力兵团和地方兵相结合、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可以使人民武装力量相互优势互补,把军民的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造成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打击和消灭敌人。

第43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相比有着重大的区别,呈现出新的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广泛、复杂和阶级利益的差异,也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2)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两党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

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而国民党又力图限制、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这就使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两党也未能建立起合作的组织机构,涉及两党关系及合作抗日的事宜,只能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第44题:工农联盟是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的条件是:(1)关心农民切身利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2)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水平。

第45题: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都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但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和方式有重大差别。(1)民族资产阶级从总体上来说,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因此,我们同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没有武装力量的联合与斗争,而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2)大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说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是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同时要对他们的反动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的斗争,甚至不排除一定规模的武装对抗和冲突。

第46题:(1)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是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派生的,因为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一种方式,其领导权问题必然是同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相一致的。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革命,虽然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是新式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所需要的,自然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2)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政党,能够提出符合实际、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全体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团结在自己周围,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47题: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在两个联盟中,是基本的、主要的。一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这个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要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必须做到:(1)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2)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3)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第48题:(1)要制定统一战线的正确政治纲领。(2)要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在政治上把同盟者尽可能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3)要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4)要在教育提高同盟者的同时,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5)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49题:(1)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无产阶级要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要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要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要率领同盟者进行坚决的对敌斗争并取得胜利,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同时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2)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要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必须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同时对农民进行教育引导。(3)在同资产阶级联盟中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意义重大。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同他们结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对他们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进行必要的斗争。在大资产阶级推行两面政策时,也应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50题:(1)党诞生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并且,由于中国革命形势的成熟,党成立后立即投入到实际革命斗争中去,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复杂工作,无暇来长期从事理论研究与斗争经验的

总结;(2)由于马、恩、列、斯等经典作家,说到中国的事情并不多,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和欧洲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比,有更大的特殊性。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用马列主义原理来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并指导这种实践,就觉得特别困难些。

第51题:(1)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小资产阶级群众极其广大的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处在小资产阶级的包围中,由于国内外反动势力不允许中国人民有基本的民主权利,使得大批的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分子向无产阶级队伍寻求出路,造成了在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分子占绝大多数的情况。(2)即使工人出身的党员,在中国的经济条件下,也容易染有小资产阶级的色彩。因此,小资产阶级思想在我们党内常常有各色各样的反映。(3)必须看到,它为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发生提供了思想条件,对党制定及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妨碍极大。

第52题:(1)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2)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亦即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在各方面建设的首位。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也都毫无例外地要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基础。(3)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和侵蚀。因此,必须着重于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和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

第53题:(1)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2)就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而言,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并选举政府。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既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3)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不可替代的必要形式。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

第54题:(1)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不同的阶级处于不同的地位。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2)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力量,中国要由新民主主义进到社会主义,也将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3)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可以参加政权,但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4)上述各个革命阶级在国家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表明了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

第55题:(1)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是: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第56题: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路线、政策的制定,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从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57题:(1)人民民主专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一个方面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方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的。(2)民主和专政二者是即相区别又相联系,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民主和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和方法,二者不能混淆。民主的对象广大人民,拥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是国家的主人;而专政的对象只是被推翻的反动派。人民民主专政有两种方法,对敌人来说,是专政的方法、强迫方法;对人民来说,是民主的方法,是说服教育的方法。民主和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第58题: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的主要经验,是我们的主要纲领。(1)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

命的首要任务是打碎敌人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提出过“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方案,进行过多次斗争,但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创造了完全适合中国情况的人民民主专政,解决了国家政权这个革命的根本问题。(2)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是因为完成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接着就要不停顿地走第二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3)不能满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与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而应以此为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这是我们的主要纲领,也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和任务。

第59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即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60题: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所谓民族的,是指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是有中华民族自己的形式,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它反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反对“全盘西化”,反对主观地、公式他地应用马克思主义。(2)所谓科学的,是指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要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决不割断历史,要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3)所谓大众的,是指它是民主的,是为全民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革命的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的文化运动,应以广大的人民大众为主体。

第61题:(1)它衔接两个革命阶段。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2)扩大了人民民主范围。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主体结构中,是不包括资产阶级的,相反,资产阶级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但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国,因而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之一,而不是当作专政的对象。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仍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共产党把与它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对待。这就使得人民民主专政始终保持着两个联盟,人民民主的范围得到了扩大。(3)概念表述准确鲜明。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概念,本来就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但其文字表述上,只见“专政”,不见“民主”,容易产生误解。毛泽东创立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在字面上直接使民主和专政联结起来,这就把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内容表述得更加准确,更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总之,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第62题:(1)这个制度能够全面,直接地反映我们国家的本质,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它采用民主集中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而决不允许采取任何独裁专断或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2)这个制度决定国家的其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根据这个制度产生的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系统,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宪法、法律和决议,任何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和一切企事业单位以及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执行。(3)这个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是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最好政治组织形式”。它代表全体人民全面地、全权地行使国家权力。

第63题:(1)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大国,在国民经济中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10%,农业占90%左右,这是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2)在占国民经济10%的现代性工业中,80%是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官僚垄断资本,20%是私人资本主义工业。(3)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形成了占领导地位的新民主主义的国营经济。(4)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并鼓励其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5)对占国民经济90%的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则必须积极地引导其向合作社经济方向发展。

第64题:(1)在土地完成改革后,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在一天一天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

许多贫农仍然处于贫困地位,甚至欠债、破产、出卖土地,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2)这种现象说明了个体经济和分散的家庭经济的脆弱性和局限性,是不利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3)所以,正确的选择就是在土改后趁热打铁,依靠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发展互助合作运动。(4)毛泽东还认为互助合作运动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将极大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形成了先通过互助合作实现集体化,然后在集体化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道路。

第65题:(1)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2)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3)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4)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66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第67题:(1)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就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2)但是,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短暂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际,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科技文化水平也很低,远未达到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水平。(3)这表明,我国此时虽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但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8题:(1)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两个方面的统一。(2)其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3)总路线的两个方面中,工业化是主体,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两翼,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两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密不可分。(4)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反映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革并举,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第69题:(1)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2)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2)符合中国客观客际,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是迅速实现工业化、建设强大国家的需要;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引导个体农业走集体化道路既是发展生产力整体水平的需要,也是工业化获得支撑的需要。

第70题:必要性:(1)是摆脱小农经济的局限与脆弱,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需要,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唯一选择;(2)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需要;(3)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条件;(4)也反映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意义:(1)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解决了5亿农民从私有制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问题──这是对小农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问题;(2)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因为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而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在改善了农民生活的同时,又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第71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最富民族特色、最富独创性的实质内容。(1)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学说的极大丰富和发展。(2)它指导下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共党人主要依据马恩、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毛泽东关于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的理论和民族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上的两面性以及历史上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盟友关系等实际创立的。(3)其主要内容是:严格将民族资本与官僚资本区分开

来,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通过由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在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中实行“四马分肥”的具体赎买办法,逐步实现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对资本家阶级的同步改造。

第72题:(1)赎买不是购买,不是等价交换,也不是国家另外拿出一笔钱来买。(2)在1953年底以前,推行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形式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3)54年至1956年,实行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4)1954年初到1955年上半年,实行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利润实行“四马分肥”,即将利润分为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和资方红利四部分。(5)从1955年下半年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让资本家拿定息的做法,即按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的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的5%的利息。这种做法是和平赎买政策的具体化。(6)从1956年底开始支付,到1964年结束,后又延长5年,但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就停止支付了。国家共支付定息11亿元,加上“四马分肥”和给资本家支付的高薪,我国仅用了32.5亿元,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第73题:(1)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2)1952年底,当土地改革彻底成后,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而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党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1956年,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时,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了。

第74题:(1)建国初期,我们面临着复杂的斗争和严重的困难,不仅敌人反对我们,而且由于社会经济改组和战争带来的工商业的某些破坏,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存在。(2)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四面出击,不能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缓和,有所让步,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进攻。(3)这个策略方针,就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力量打击当前主要的敌人,即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这是“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策略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

第75题:(1)从任务上看,此时人民民主专政首要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镇压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抗与来自国外的侵略和颠覆,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2)从资产阶级的地位来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存在,并由于其两面性而被允许作为人民的范围;(3)从阶级基础上看,它是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执行维护工农利益的政策。随着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它自身也从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变为实质的无产阶级专政;由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转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

第76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展开开辟了道路,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政治经济条件。(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既是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主义政治因素,是实现革命转变的根本政治保障。(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也是实现革命转变的必要条件。(3)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这种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措施,建立起的占主导地位的国营经济,是实现革命转变的强大经济基础。

第77题: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关于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初步设想,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1)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必须经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2)在过渡的时间上,这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大约需要15-20年;(3)转变的具体条件是首先实现工业化,然后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个体农业集体化;(4)转变的步骤和方式是,经过相当长的经济建设时期后,和平地有代价地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举消灭资本主义。

第78题:(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地位的问题;(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的问题。

第79题:(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有:其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其二,

关于允许非公有制成分存在的问题;其三,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方面,提出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设想;其四,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考等。(2)关于管理体制的初步探索有:其一,关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问题;其二,关于重视调动和发挥工矿企业内部工人积极性的问题等。

第80题: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主要途径有:(1)牢记“两个务必”,反对官僚主义;(2)要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3)要建立党内和党内的双重监督机制。

第81题: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包括:(1)提出了“五统四性”的指导方针;(2)明确了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作为军事建设的总任务;(3)提出了“两条腿走路”发展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方针,即常规武器与尖端武器并举。同时,还论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第82题:(1)我们党缺乏在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进行建设的经验,过去长期处在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比较习惯于用阶级斗争观点观察一切社会现象;(2)当时对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全党普遍缺乏足够的认识;(3)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很短,而且是边革命边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缺乏深刻的了解和科学研究。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83题: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1)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是矛盾的统一体。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在正确集中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健全的民主生活;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实行正确的集中。离开民主讲集中,或离开集中讲民主,都会破坏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2)坚持民主集中制,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离开民主只讲集中的“家长制”、“一言堂”,二是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的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正确的基本原则,即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些原则正确地反映了党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党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党员个人与党的整体、党的中央和各级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关系,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保证。

第84题: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必须从几个方面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即:(1)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2)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3)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的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4)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

第85题:(1)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东方大国建成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全新的课题;(2)迄今为止只有苏联一种明显存在弊端也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3)但是由于“二战”后出现了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美国对中国施行封锁和遏制,苏联却对中国进行援助;苏联模式也曾表现出巨大的威力,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苏联模式也正好适应了新中国工业化初期强调发展重工业的需要,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选择了苏联模式。

第86题: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我国在1953年开始的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限于当时的条件,许多方面主要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计划管理、金融、统计等方面,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经验,其主要原因在于:(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分别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和遏制,而苏联则给新中国以援助和支持。

(2)新中国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而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工业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高速度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并且这种模式又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选择苏联模式,是难以避免的。

第87题:(1)1955年底在觉察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后,毛泽东率先在党内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2)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毛泽东正式向全党提出了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3)1956年9月党的八大的报告和决议及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4)1957年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重大挫折,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全局错误。

第88题:(1)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尚且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2)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一穷二白”是她的显著特点,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需要一百多年时间;(3)国内阶级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4)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以解决这个矛盾。

第89题:(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指导思想。(2)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初步成果,也是这一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3)中国革命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但是明确提出这一具体方针是在《论十大关系》中。

第90题:毛泽东提出的在民主的总方针下处理不同方面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包括:(1)处理人民内部政治思想领域问题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2)经济领域和利益关系上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3)科学文化领域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和民主党派关系上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针;(5)在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关系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既要克服官僚主义,又要坚持对群众的思想教育;(6)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第91题:1957年7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较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92题:(1)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农业国,这是新中国的基本国情,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国家独立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2)中国工业化道路中的中心问题是重、轻、农的发展关系问题;(3)中国的特殊情况决定,必须以工业为主导,以重工业为建设重点,优先发展工业,但必须同时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4)要适当调整重、轻、农的投资比例,在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5)应处理好工业化中的其他关系,施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6)意义: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部分,也是毛泽东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开端和初步成果。

第93题:(1)基本内容是国民经济建设应反映按比例发展规律;(2)应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生产关系的两大部类,农、轻、重,经济与国防,中央与地方,又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3)要把国家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同时注意综合平衡,包括财政信贷与物资的平衡,积累与消费、生产与需求的平衡,规模、速度与物力财力可能的平衡。

第94题:(1)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大的集中,小的分散”;(2)在生产资料使用上,“主要公有,次要私有”;(3)建立生产责任制,合作社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财务,超奖减惩,生产队对生产组包工到组、到户。这些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讨和60年代初一度执行的实践,成为后来农村改革的无声。

第95题:(1)企业外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给企业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2)企业内部: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实行民主管理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第96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方针,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关于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向科学进军的观念;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经济、政治关系的理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

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

第97题:1956年秋,毛泽东提出的辩证地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正确方针。即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概否定,对封建主义文化,外来文化都应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发展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第98题:一种是正确或者比较正确的探索倾向,主要体现在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56年9月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基本国情及工作重点等的分析和认识,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及1959-1962年经济上的纠“左”和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另一种是错误的倾向,表现为背离八大的正确结论,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和不切实际的速度和阶级斗争的扩大与升级上,主要体现在1957年反右扩大化,1958年开始的急于求成的一系列事件,1959年庐山会议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同时发展的阶级斗争升级。

第99题:(1)主要内容: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①正式向全党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②以苏联为鉴,结合我国经验,论述了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十种重大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初步探索;③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基本方针;④专门论述了学习借鉴外国长处和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思想。(2)意义:第一次正式向全党提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探索的重要开端;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思想和原则,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和其他作品与思想一道构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内容;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出发点和目的。

第100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之一,其主要内容有:(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即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其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2)关于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即社会主义存在着两类社会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待敌我矛盾应用专政的办法,对待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办法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不同人民内部矛盾应遵循具体的方针、原则。

第101题:(1)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矛盾特别是基本矛盾作为一个系统问题提出;(2)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3)首次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要意义;(4)它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最重要成就之一。

第102题:(1)局限:①总体上未能摆脱苏联模式;②探索中取得的正确成果得不到真正的贯彻与坚持,甚至出现背离;③探索中一直存在一种“左”的错误发展倾向,表现为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论和对社会政治状况、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特别是阶级斗争“升级”,并最终导致“文革”的全局性“左”倾和灾难。(2)根源:①是客观上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历史上的全新课题,难免出现挫折;②思想上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与准备不足;③政治上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不十分完善;④国际因素的影响;⑤最根本原因是主观方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根本问题认识不十分清晰。

第103题:(1)宣布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转向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这就为执政党的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2)提出学习生产和生产管理技术的新任务,这就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3)强调在全国革命胜利面前,务必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这就为执政党思想和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4)提出了保持党的作风的具体措施。

第104题:(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重视对广大党员的优良作风教育。(2)1950年下半年和1951年夏~1954年春,先后进行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整党运动,并结合“三反”及其他政治运动使其得到深化。(3)1957年下半年起再次进行了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为内容的党内整风运动。(4)1963年5月,周恩来在一次中直机关干部会议上对反对官僚主义作了系统的阐述。

第105题:(1)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2)它是剥削阶级统治的遗产;(3)官僚主义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命令主义、事务主义、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等密切相联,因此,反对官僚主义必须联系反对上述倾向;(4)官僚主义有几十种表现,严重地危害着党和国家事业与工作,必须坚决地予以克服。

第106题: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是促证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条件。对此,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和1957年4月西安干部会议上作了阐述。其主要内容有:(1)党的监督有来自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群众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三个方面;(2)党的监督的关键是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党的传统作风;(3)执政党必须并且只要能不脱离群众和虚心接受监督,就一定能取得革命胜利。

第107题:关于这方面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七届四中全会的决议和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具体内容有:(1)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破坏党的团结就是帮助敌人来危害党的生命,党的高级负责干部的团结,是决定革命胜利的最主要的关键。(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影响党的团结的主要因素是一部分党员干部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个人功绩和个人作用,强调个人威信,拒绝接受批评与监督。滋生个人主义和分裂思想。(3)制订增强党的团结的具体措施。(4)中共八大上,邓小平又提出必须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生活,反对神化党的领袖。

第108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胜利后如何执掌政权,早在抗日战争后期,毛泽东等人就开始了认真思考。

(1)1944年3月,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叙述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京后因腐败导致失败的过程,毛泽东对此非常重视,把它列为整风运动的文件,要求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2)1945年7月,毛泽东在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谈话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跳出“政怠宦成”、“人亡政息”历史周期率的新路,这就是通过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要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4)1949年3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的问题,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抓好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依据;学习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是进行执政党建设的新的内容;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全会还提出了六条具体措施,以防止党内产生骄傲情绪和破坏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现象,这些为党执政后各方面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109题:维护党的团结与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也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1)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许多著作中论述了党的团结的重要性,指出党的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抗日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最基本条件。(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强调党的团结对党的事业的重要性,这主要是党所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和所承担的任务的艰巨性。虽然党的地位、中心任务发生了极大变化,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宏伟事业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党的团结与统一。只有保持了党的团结与统一,才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克服困难,去取得胜利。(3)1954年2月,鉴于党内发生了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的事件,中共七届四中全会着重强调了党的团结的重要性,规定了增强党的团结的六项措施,提出了“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这对于维护和增强党的团结与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110题:(1)打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感到有必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如何避免执政党犯严重错误,从局部、暂时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使之不致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和长期的错误,要求领导者要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3)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矛盾。

第111题: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就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提出了这个思想。即以全民、集体所有制主体,以个体劳动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营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

场为补充。

第112题:(1)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2)思想政治工作重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3)思想政治工作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使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有一个安全团结环境的重要保证;(4)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各级党政干部经常注意思想和政治,不仅避免成为空头政治家,而且避免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的重要保证。

第113题: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引导人们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用党的基本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2)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形势和任务,坚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3)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4)引导人们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5)引导人们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6)引导人们坚信共产党能够搞好党风和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7)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第114题:(1)“双百”方针是符合辩证法的,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创造性运用;(2)矛盾对立的东西相互比较和斗争,是真理本身的发展所必需的;(3)“双百”方针是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的;

(4)“双百”方针是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针。

第115题:一是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二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三是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四是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五是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而不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六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

第116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117题: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全面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美国、苏联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第118题:(1)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2)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互相支持和帮助,但要完成本国的革命先要立足于本国实际,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创造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果。(4)所以,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条经验。

第119题:党的群众路线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其基本内容有:(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它的涵义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把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众路线是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必须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4)党的群众路线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第120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其基本作用是: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第121题:《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122题: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就是不能只从个别词句、个别观点上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完整、准确的认识,尤其是要着重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区别开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第三,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123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两大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分别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第一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第二大理论成果,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相关文章

  • 大数据改造传统题库猿题库备考"进化论"
  • 离开校园10余年的李勇,自从决定在在线教育领域创业,每天都强迫自己回忆学生时代最需要的是什么.此时,一位备考一级建造师的朋友,勾起了李勇的回忆.朋友告诉他,"做题"是通过的唯一出路.李勇顿时萌发了创立在线题库的想法. 当 ...查看


  • 技术工人等级评定考试题库题目类型
  • 技术工人等级评定考试题库题目类型 一.题库试题类型: 题库题目类型分以下几类: 1.填空题: 先给出已知条件,在而后的语句中空出要问的答案以横线代替,以此要求应试者填上正确解. 本类型出题时,答案部分下划线即可. 2.选择题: 选择题一般由 ...查看


  • 砖题库:2014年国考面试形式把控细节赢高分
  • 公务员考试行测.申论真题.模拟题尽收其中,千名业界权威名师精心解析,精细化试题分析.完美申论范文一网打 尽!在线做题就选砖题库:http://tiku.huatu.com/ 一般情况下,我们公务员考试大部分地区采取的是结构化面试,而绝大部分 ...查看


  • 事业单位考试建筑工程
  • 事业单位考试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专业必备事业单位考试土木工程施工知识点 简答题. 1.什么是浅基础? 通常把位于天然地基上.埋置深度小于 5 m 的一般基础(柱基或墙基) 以及埋置深度虽超过5 m,但小于基础宽度的大尺寸基础(如箱形基础),统 ...查看


  • 在线考试系统建设的意义及实现
  • 高等教育网络E-power 在线考试系统建设的意义及实现 在当今信息时代,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越来越广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 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于现代高等教育中, 是 ...查看


  • 植物学问答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植物学问答题 题库及答案 1.试述根尖的分区及各区的细胞特点和功能. 2.棉花老根由外向内包括哪些部分? 各有何功能 ? 3.绘双子叶植物根初生构造的理论图,并标注各部分. 4.比较根尖及茎尖的不同点 ? 5.如何利用射线来判断木材三切面? ...查看


  • 大学英语考试网络试题库建设研究
  • 摘要:目前大多数院校大学英语考试都没有试题库,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一般每学期只安排一次终结性笔试,每次考试都是采用临时组卷的方式.不仅试卷本身缺乏科学性,而且忽视学生学业的过程性评价,同时在阅卷过程中也存在大量问题.本文通过实例对国内大学英语课 ...查看


  • 在线考试系统
  • <.NET 应用案例> --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所在班级: 计算机12-3班 学 号: 1004010718 姓 名: 厚朴 年 月 日 目 录 1项目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 ...查看


  • 国际贸易实务简答题题库(含答题) 1
  • 简答题 <国际贸易实务>简答题题库(含答题) 1.导致发盘失效的原因有哪些? 回答:导致发盘失效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受盘人拒绝发盘的条件. ⑵受盘人作出还盘. ⑶发盘人依法撤销.. ⑷发盘人规定的有效期已到. ⑸不可抗力的 ...查看


  • 国际金融题库简答题
  • 国际金融题库 第三部分 简答题 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依据 是 什么 ? 简述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与特性. 为什么说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是以牺牲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 ? 当前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的手段有哪些 ? 国际收支与国际信贷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