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素材与题材

  素材和题材,可用一个“炒芹菜”作比喻,说明素材和题材的辩证关系。那么,如何把“素材”转变为“题材”呢,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有一位哲人说,目的并不重要,我们就是要“享受过程”……我以为,此言极是。处理写作材料也要有四个必须的“过程”,也可以称为“四个环节”。我们只要理解了这四个过程和环节,才能做好材料工作,很好地把万千写作素材,经过作者的认识、提炼,最后变成题材,写进文章。  材料工作的四个过程或环节为积累、鉴别、选择、使用。下面我们就逐一做分析。  第一,积累  这是材料工作的基础,是第一步。我们强调一个字“多”,也就是说要“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这就像“金字塔”的基座。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盖再高的楼,也要从“平地”开始。一是说再好的材料,也要是真实的、“接地气”的,不是虚假的,都要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考验。二是说,再高的楼,地基要稳、要结实,能承受高楼之重。  这就要求作者要睁大眼睛,开阔视野,广收素材,蓄积资料。  积累材料也可以称为“占有”材料。占有材料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其一,这是作文的第一步,是基础性工作;其二,学会搜集材料(调查、采访、体验、研究等),建立材料“仓库”,是一切文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其三,就一篇文章来说,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主要成分;其四,作文的成败,往往不在动笔之后,而在动笔之前。  文章的表达能力是有“弹性”的。材料充实,内容生动,表达能力可以随时得到发挥;反之,材料干巴,内容苍白,表达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占有材料的方法有多种,如前面提到的调查、采访、体验、研究等,但大都来自三个途径:第一是“直接取材”,也就是说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实践。他看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亲身经历、鲜活生动、有血有肉。我们称这样的材料为“第一手材料”。用大文豪莎士比亚的话说,就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二是“间接取材”。间接取材的事实也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许不是作者亲身感受到的,而是从别的渠道得到的。比如读书、读报、看资料、浏览网页、听别人述说等等。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不可能外出搞社会调查、采访,主要是学习间接知识,从书本里去认识世界。所以,学生写文章,除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可以直接取材以外,常常可以从书本上、报刊上、网络上间接取材。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多读书、多看报、多浏览网页是有好处的,起码可以积累和占有材料。  但是,学生在写文章时,比如考试、答卷,大多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直接取材;也不允许看资料、看书间接取材,这时该如何办呢?这就是直接取材和间接取材的“综合”……  总之,直接取材是向生活的“源”去取;间接取材是向文学作品的“流”去取;这两者的结合就是向自家的“缸”里去取。“缸”里的“水”是从“源”和“流”里汲取来的。这就像是从井里打水。首先井里得有水,其次你得会打水。这就是汉字“汲”的原意,我们不妨好好体味一下……  第二,鉴别  鉴,古义是“镜子”,用它来照一照,有没有“瑕疵”?鉴别解决的是对材料的认识问题。是好,是不好,是一般;是重,是轻;是历史,是现实;是典型,是非典型,等等。鉴别贵在一个“严”字,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  第三,选择  占有材料,应当提倡“以十当一”,以多为佳;选择材料,就要主张“以一当十”,提倡一个“精”字。内涵深刻、极具功夫的好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写出的文章背后,还有许多没有的东西做后盾。它是一种无形的“支持力”,使文章有“底力”,有深厚的“内蕴”。“以十当一”和“以一当十”,含有量和质的辩证法。  选择材料有没有一个标准呢?一般地说,是有一个相对的标准。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四个方面思考。  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这就意味着,有能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材料,也有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虚假材料。于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是选材的标准。  选择和主题有关的材料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它对材料有限制和制约的作用。和主题有关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把它留下;反之,不能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一概淘汰。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就是有普遍意义的材料。在文艺理论里称为“这一个”,即是和别的不一样的,仅有的一个;它极具代表性、时代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典型反映共性,这是所有文章反映现实和客观事物时的一条共同规律。  选择自己熟悉的、能胜任和驾驭的材料  自己不懂、不了解的东西,你如何会写成文章呢?因为你找不到“话”说嘛。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你就有话说;就会写得具体、生动,言之有物;就能体会深刻,有真实感;而且有写作兴趣,还可以增强锻炼写作文的信心和能力。  第四,使用  这是材料工作的“归宿”,是“实战”阶段,重在一个“活”字。要“活学活用”,与时俱进。这里要注意叙述的顺序,以及详略的程度,也要注意显示材料的不同情调和色彩。  综上所述,这四个环节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它们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的。

  素材和题材,可用一个“炒芹菜”作比喻,说明素材和题材的辩证关系。那么,如何把“素材”转变为“题材”呢,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有一位哲人说,目的并不重要,我们就是要“享受过程”……我以为,此言极是。处理写作材料也要有四个必须的“过程”,也可以称为“四个环节”。我们只要理解了这四个过程和环节,才能做好材料工作,很好地把万千写作素材,经过作者的认识、提炼,最后变成题材,写进文章。  材料工作的四个过程或环节为积累、鉴别、选择、使用。下面我们就逐一做分析。  第一,积累  这是材料工作的基础,是第一步。我们强调一个字“多”,也就是说要“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这就像“金字塔”的基座。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盖再高的楼,也要从“平地”开始。一是说再好的材料,也要是真实的、“接地气”的,不是虚假的,都要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考验。二是说,再高的楼,地基要稳、要结实,能承受高楼之重。  这就要求作者要睁大眼睛,开阔视野,广收素材,蓄积资料。  积累材料也可以称为“占有”材料。占有材料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其一,这是作文的第一步,是基础性工作;其二,学会搜集材料(调查、采访、体验、研究等),建立材料“仓库”,是一切文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其三,就一篇文章来说,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主要成分;其四,作文的成败,往往不在动笔之后,而在动笔之前。  文章的表达能力是有“弹性”的。材料充实,内容生动,表达能力可以随时得到发挥;反之,材料干巴,内容苍白,表达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占有材料的方法有多种,如前面提到的调查、采访、体验、研究等,但大都来自三个途径:第一是“直接取材”,也就是说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实践。他看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亲身经历、鲜活生动、有血有肉。我们称这样的材料为“第一手材料”。用大文豪莎士比亚的话说,就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二是“间接取材”。间接取材的事实也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许不是作者亲身感受到的,而是从别的渠道得到的。比如读书、读报、看资料、浏览网页、听别人述说等等。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不可能外出搞社会调查、采访,主要是学习间接知识,从书本里去认识世界。所以,学生写文章,除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可以直接取材以外,常常可以从书本上、报刊上、网络上间接取材。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多读书、多看报、多浏览网页是有好处的,起码可以积累和占有材料。  但是,学生在写文章时,比如考试、答卷,大多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直接取材;也不允许看资料、看书间接取材,这时该如何办呢?这就是直接取材和间接取材的“综合”……  总之,直接取材是向生活的“源”去取;间接取材是向文学作品的“流”去取;这两者的结合就是向自家的“缸”里去取。“缸”里的“水”是从“源”和“流”里汲取来的。这就像是从井里打水。首先井里得有水,其次你得会打水。这就是汉字“汲”的原意,我们不妨好好体味一下……  第二,鉴别  鉴,古义是“镜子”,用它来照一照,有没有“瑕疵”?鉴别解决的是对材料的认识问题。是好,是不好,是一般;是重,是轻;是历史,是现实;是典型,是非典型,等等。鉴别贵在一个“严”字,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  第三,选择  占有材料,应当提倡“以十当一”,以多为佳;选择材料,就要主张“以一当十”,提倡一个“精”字。内涵深刻、极具功夫的好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写出的文章背后,还有许多没有的东西做后盾。它是一种无形的“支持力”,使文章有“底力”,有深厚的“内蕴”。“以十当一”和“以一当十”,含有量和质的辩证法。  选择材料有没有一个标准呢?一般地说,是有一个相对的标准。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四个方面思考。  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这就意味着,有能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材料,也有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虚假材料。于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是选材的标准。  选择和主题有关的材料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它对材料有限制和制约的作用。和主题有关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把它留下;反之,不能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一概淘汰。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就是有普遍意义的材料。在文艺理论里称为“这一个”,即是和别的不一样的,仅有的一个;它极具代表性、时代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典型反映共性,这是所有文章反映现实和客观事物时的一条共同规律。  选择自己熟悉的、能胜任和驾驭的材料  自己不懂、不了解的东西,你如何会写成文章呢?因为你找不到“话”说嘛。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你就有话说;就会写得具体、生动,言之有物;就能体会深刻,有真实感;而且有写作兴趣,还可以增强锻炼写作文的信心和能力。  第四,使用  这是材料工作的“归宿”,是“实战”阶段,重在一个“活”字。要“活学活用”,与时俱进。这里要注意叙述的顺序,以及详略的程度,也要注意显示材料的不同情调和色彩。  综上所述,这四个环节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它们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的。


相关文章

  • 以素材问题为突破口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 [摘 要] 题材狭隘.行文累赘.没有思路是目前初中学生写作文的通病.初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文时,可以以素材为突破口,通过帮助学生寻找身边的题材来突破写作中"无话可说"的难关.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素材问 ...查看


  •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经典题材(六)
  •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经典题材(六) 高考作文素材:再坚持一下 有一个故事,大意是说由于缺水而被困在沙漠里的两个旅人,一个旅人要抓住最后一线希望去找水,便将自己的水袋交给同伴说,你一定要耐心等待.临行前他拔出一支手枪:里面有5颗子弹,你每 ...查看


  • 中考作文题材分类指导
  • 中考作文题材分类指导 无论是半命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或是话题作文,只要我们精心准备以下几方面的素材,写好以下几方面的文章,届时在考场上灵活变通,自然就稳操胜券. 一.家庭生活(亲情)类 1.题材解读: 亲情类虽然有老套之嫌,但却是永恒的命题, ...查看


  • 第四阶段计划
  •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第四阶段课题计划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作文课上,有大部分学生陷入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尴尬局面.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确立此课题已经进行到了第四个阶段, ...查看


  • 作文绝招100条
  • 作文绝招100条 一.作文与考试 1.考试前几日,可以有选择地翻阅一些高品质作文图书,以帮助打开思路: 2.考试作文的最低要求是文顺和切题,达到了这两个要求,基本分数就可以拿到: 3.考试时要不要打草稿,这要视各人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因为费 ...查看


  • 浅评池莉的小说
  • 浅评池莉的小说 摘要: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家的写作特点,以"零距离"的市民关怀,揭示了一个具有原生态特质的丰富的市民民间世界.以及她所存在的时代局限性,这是池莉这代作家因为生活的环境或是由其年纪所制约的,是没法跟上这飞 ...查看


  • [儿童文学创作论]课程练习
  • 大专函授自考教材: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儿童文学创作论>课程练习 班级 单位 姓名 (林方秋男 编制) 一.填空题 1.文学(艺术)创作作为审美活动,它是以 为其主要目的和 ...查看


  • 高考作文素材:浅谈穿越_800字
  • "穿越穿越,征服一切!"最近"穿越"一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穿越指的是人物因为某原因,从自己的时空到了另一个时空的事件,因此出现了穿越剧. 谈起穿越剧,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我国早年就出现了.如港 ...查看


  • 湘江边飞来幸福鸟
  • 音乐历史上以鸟为题材的佳作名篇不可胜数,如柴科夫斯基的<夜莺>.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以及中国民间乐曲<百鸟朝凤>.<平沙落雁>等等.而20世纪的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则更是自称"是一位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