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说课稿

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把我的说课说明一下.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的.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它是学习了角平分线性质和认识了轴对称性的础上进行的。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和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2,会利用尺规过直线外的一点作该直线的垂线3,会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

3.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

重点为: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难点为:明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其性

质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具体生动,深入浅出的为学生讲解清楚。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学法采用引导发现法、类比法、对比法。教师通过精心创设的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是什么?

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下面我们来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探究

如下图.木条L与AB钉在一起,L垂直平分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A与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

1.用平面图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先作出线段AB,过AB中点作AB的垂直平分线L,在L上取P1、P2、P3…,连结AP1、AP2、BP1、BP2、A P3、B P3…

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1、AP2、BP1、BP2、A P3、B P3……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探究结果: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即AP1=BP1,AP2=BP2,…

你会证明这个性质吗?

反过来,如果PA=PB,那么点P是否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后找学生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并总结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方

法: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上述探究问题的结果就给出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都在它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是与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讲解课本上的例1 3、练习巩固,体验收获

课堂练习:通过习题的解答,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找到自信。且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练习源于例题,以本为本。例题由老师书,体现示范功能。练习由学生板演,关注

学生的数学表达,提供反馈校正的素材。拓广延伸通过讨论交流,实现生生师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 4、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索研究,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回授到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情况。将“教学反应”型评价和“让学生谈收获的教学反馈”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评价,努力推行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理念,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5、布置作业:

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内化知识,检验学

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与不足。同时,选做题具有前瞻性,可引导学生自学探究,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

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把我的说课说明一下.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的.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它是学习了角平分线性质和认识了轴对称性的础上进行的。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和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2,会利用尺规过直线外的一点作该直线的垂线3,会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

3.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

重点为: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难点为:明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其性

质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具体生动,深入浅出的为学生讲解清楚。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学法采用引导发现法、类比法、对比法。教师通过精心创设的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是什么?

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下面我们来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探究

如下图.木条L与AB钉在一起,L垂直平分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A与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

1.用平面图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先作出线段AB,过AB中点作AB的垂直平分线L,在L上取P1、P2、P3…,连结AP1、AP2、BP1、BP2、A P3、B P3…

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1、AP2、BP1、BP2、A P3、B P3……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探究结果: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即AP1=BP1,AP2=BP2,…

你会证明这个性质吗?

反过来,如果PA=PB,那么点P是否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后找学生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并总结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方

法: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上述探究问题的结果就给出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都在它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是与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讲解课本上的例1 3、练习巩固,体验收获

课堂练习:通过习题的解答,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找到自信。且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练习源于例题,以本为本。例题由老师书,体现示范功能。练习由学生板演,关注

学生的数学表达,提供反馈校正的素材。拓广延伸通过讨论交流,实现生生师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 4、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索研究,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回授到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情况。将“教学反应”型评价和“让学生谈收获的教学反馈”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评价,努力推行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理念,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5、布置作业:

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内化知识,检验学

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与不足。同时,选做题具有前瞻性,可引导学生自学探究,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 13.1.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说课稿 1
  • 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第二课的<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学生情况: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 ...查看


  • 第十三章[轴对称]导学案
  • (1) 13.1 .1 轴对称 学习目标 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并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本58页,完成以下问题: 1. 观察课本图13.1-1和图13.1-2中的每个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 ...查看


  • 轴对称图形基本概念
  •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1. 基本概念: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 轴对称的性质.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4. 尺规作图:轴对称图形的作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5. 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查看


  • 2015年陕西中考数学考试说明解读与题型预测
  •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145(42%) 5+3+3(39.2%) 5+2+4(40%) 140(41%) 何 统计与概 28 (8%) 率 综合与实 31 (9%) 践 二.考试内容: 4+3+3(35.8%) 5+2+4(40%) 1+0+2 ...查看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 数学导学案 八年级备课组 11.1.1 三角形的边 一.知新 通过预习教材P63-P65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由不在( )上的三条线段(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可用符号(" ")表示. 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 ...查看


  •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 12.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试验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2.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与对称轴的关系3.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难点: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解决 ...查看


  • 轴对称全章教案
  •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1 轴对称(1) 教学目标 ①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③经历丰富材料的学习过程,发展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等 ...查看


  • 上海市初中数学知识总结
  • 上海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1.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b2-4ac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当△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查看


  •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初中高中衔接部分
  •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熟记部分) 一. 初高中接洽部分 平方数:12=1 22=4 32=9 42=16 52=25 72 =49 102 =100 112=12 1 122=14 4 132=16 9 142 =19 6 152 =22 5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