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校信息化建设方案1主题

调研课题:党校信息化建设调研与对策(1)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江苏省行政院

信息化建设调研与对策

(主题报告)

网络信息处调研课题组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江苏省行政院

信息化建设调研与对策

网络信息处调研课题组 包敢 吴宪扬撰稿

为了响应十六大“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党校现代化”,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三校”并入后大党校、新党校要“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充分发挥校园网现有网络资源的作用,亟需加快实施我校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工程,以争创全国一流省级党校。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围绕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课题,对国家政务信息化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做了初步的调研,并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以供领导参考决策。

第一部分: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信息化浪潮将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世界,使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大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因此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与WTO 的加入,使得今后若干年将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极其重要的时期。在“十五”规划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党的十六大更把国家的信息化提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这是我们面向新世纪、迎接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共同的任务。

鉴于党校的特殊性,我们对我国政府、普通院校和党校分别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政府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设“电子政府”已经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及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标志之一。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推行电子政务”,并把它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实现政府信息化,既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一项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工作

效率,促进勤政廉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同时,实现电子政务,对中国正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经济也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促进的力量。

1、电子政务的定义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将政府的信息发布、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也提供了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

2、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1)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展OA 工程

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 )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

二是1993年底启动“三金工程”

“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2)近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电子政务的建设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2002年10月,国务院信息办副主任刘鹤指出:在电子政务领域,中国政府的两个平台,一个门户网站,四个战略性的数据库,12个业务系统组成的整体框架已经出台,各项工作稳步进展,海关、税务、工商、银行等业务的互联互通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特大城市,以广州、福州、杭州为代表的中型城市,以广州的天河区、北京的西城区、上海的黄浦区为代表的市辖区为代表出现了新的机制,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

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市的具体目标是:力争用两年时间,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年的时间,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公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其次,政府各部门纷纷推出多种网上办公业务

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

例如,2001年6月1日,海关总署、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信息产业部等12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电子口岸”(www.chinaport.gov.cn )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实施。“中国电子口岸”将上述部门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等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执法和管理需要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也可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相关手续。

(3)2002年我国电子政务重点项目

从2002年开始,我国实施的主要电子政务项目有:建立领导个性服务系统;建立高速数据通信平台;实现全国公文无纸化传输(带电子红头印章) ;中国城市环境信息系统;国务院防减灾系统(包括GIS 和DSS) ;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系统(包括GIS 和DSS) ;跨部门跨平台办公自动化、分布式交互政务典型应用系统等。

(4)加快电子政务的立法进程

电子政务将构建一个虚拟政府,它既模拟了现实政府的功能与运作,又不等同于现实政府。电子政务的实现将使传统政府运作发生根本性变化,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支柱之一。但它毕竟是一个虚拟环境,传统环境中的责任认可与物理真实也将虚拟化,如何确定、认可这种变化?技术的可靠是因素之一,法律的规范更是必备的因素。电子政务需要政府信息公开化,也是加入WTO 的的基本要求,因此电子政务的相关立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2001 年12月,国务院作出“中国建设信息化要政府先行”的重要决策,今年7月份,国务院发布17号文件,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一个全新的整体规划、整体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推行电子政务”要求,即将立法、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法》与《电子签章法》,这表明国家在建设电子政务方面投入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二、普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普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院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

一规划,形成众多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虽然互联(硬件互联),但不能互通(信息共享),造成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并且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只有少数大学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先进的

应用模式与管理模式(如图所示)。

1、南京大学“数字校园”工程简介

在此次调研中,通过对省内外多所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工程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工程是集学校教学、管理、科研、办公、后勤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于一体的校园信息化工程,向南大的师生员工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如网上教育教学、邮件服务、主页服务,BBS 服务,学生选课服务等,为南大的师生员工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交流渠道。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工程包括了如下的十个方面:

身份认证系统及用户信息数据库

通用信息集中平台与信息发布平台

南京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

网上远程教学平台

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教务管理系统

校园一卡通网络

校园服务信息查询终端

数字化图书馆

智能教学大厦,办公大厦,实验室大厦

无线网络接入设备

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工程所有的应用系统都建立在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集中与发布平台之上。通过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现有资源的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成本,又使所有的应用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从而直正实现了既互联又互通。该校实行的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集中与发布平台在国内、国外都属于非常先进的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2、普通高校信息化成功建设的关键与核心

(1)成功的关键是统一软件平台

统一软件平台是唯一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保证。校内各应用管理系统都遵循统一软件平台的接口规范,使各系统之间信息交流通畅,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2)统一软件平台核心是统一的身份认证和信息集中与发布平台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用来表示个人身份和信息的唯一的身份证,身份认证在校园网中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校园网上的设备(如PC 、服务器、打印机等)和网络服务(如电子邮件、MIS 、办公自动化等)越来越多,要用户记住自己有权访问的设备与服务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与服务越来越困难。因此,只有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用户才能够从单一的入口,快捷、轻松、安全、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网上资源。

通用信息集中平台与信息发布平台

通用的信息集中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信息平台主要是信息中心的窗口,是跨应用系统的web 集成,是分布式计算的数据获取中心。

同时在信息积累的基础上,建立数据仓库,逐步建立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依据信息系统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对学校上层管理人员提出的决策主题,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关联信息,为学校重大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三、上海市委党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上海市委党校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大、起点高,在上海市委委市委党校的建设投资的1.8亿中,信息化建设占有相当的比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信息开发系统》所需的信息系统、设备、软件均由国内竞争性招标采购,项目建设分为四步:

第一步,电化教学开发维护;

第二步,数字图书馆;

第三步,海兴信息系统开发,包括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第四步,网站建设开发和多媒体教室。

系统建成后,学校整体的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BA (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通过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管理控制系统、可视呼叫对讲系统的联动实现了教学、办公场所自动化管理。

CA (通讯自动化)系统用七类UTP 和多模光纤作传输介质,将电话系统、计算机系统数字交换设备、监控报警设备、图象监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等集成为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网,实现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网合一。

实现了管理信息化,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员处等一些部门率先实行计算机管理。一期改扩建后的党校图书馆,其对外开放的27个阅览室、451个阅览坐席、3个数字化会议室、1个贵宾接待室、4条休闲连廊都做到了百兆网络终端接到桌面,实现4A 级智能化,其虚拟化程度已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部分:我校信息化需求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我校信息化需求分析

在对外调研的同时,我们也对本校的校园网应用系统需求情况进行初步的调查,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类:

1.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教学管理方面的需求:包括主体班次教学管理、研究生教学管理、函授教学管理、国民教育教学管理。一是教务管理,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计划、网上统一排课、学员选课、课程、

任课教师、教室管理等。二是学籍管理,招生报名、考试录取、注册与费用管理功能、学员(学生)基本情况和在校情况管理、成绩管理、毕业和证书管理、教学情况实时查询和分析等。

科研管理方面的需求: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成果管理。

人事管理方面的需求:人员基本情况、人员招聘、人员培训、岗位设置、人员调整等方面的管理。

财务管理方面的需求:运用现代化手段,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较为迫切的是全校电子结算系统的建设,即依托校园技术平台,实现上网管理、电话计费、物资领用、科研经费、印刷复印等项目的校内自动结算,通过信息技术措施加强管理、杜绝浪费、产生效益。最终实现党校所有教职工和所有学员(学生)利用IC 卡作为电子身份的凭证,通过身份认证系统自动识别身份、完成一系列与其身份相关的活动,如职工的各项信息化行为,学员(学生)的注册、缴费、就餐、图书馆借阅、上机、成绩查询、下载教学资料、门禁等。

2.办公自动化(OA)的需求

涵盖学校日常办公管理的基本内容,通过提升办公平台,优化工作流程,加快信息流动,实现行政办公、事务处理和辅助决策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提高办公效率。

事务处理:事务工作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均要求纳入系统之中,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质量。2002年内需建成依托校园网的校、处领导的可视会议系统工程,实现领导层的可视办公与视频会议。

实时控制:对单位内部的人员出勤状况、工作进展情况、教学实施情况、设备的使用情况、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车辆的调度情况等进行实时控制和管理。

公文管理:实现公文管理的数字化,包括收文管理、发文管理、档案管理、信函传真管理等,灵活设定公文流程,自动跟踪催办,实现文件的传阅、批阅,公文的流转、签发的无纸化。

信息查询:包括主页信息、LED信息、校内新闻等动态信息,也包括其它非动态的数字化信息管理。

3.门户网站建设的需求

我校互联网网站建设已取得初步成功,目前正在网络信息处统一协调下,发动帮助全校各个部门建设自己的网页或二级网站,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校网站将会在互联网上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要以省党校为主体组织全省各级党校,调动各校的积极性将现有网站建成全省党校的门户网站。通过党校门户网站,将充分发挥全省党校的整体实力,在互

联网上展示江苏党校的整体形象,从党的角度占领互联网阵地。

4.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我校数字化图书馆已具有较好的基础,早在90年代初期就自行开发了计算机图书分类编目系统,图书馆局域网在学校校园网之前就建成,并完成馆藏书刊的回溯建库工作,全面实现图书业务管理的自动化,建成较大规模的电子阅览室。我校图书馆已基本实现信息化,并在校园网上发挥不可替代的数字化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下一步的需求主要是加强资源建设、提升系统功能和扩大使用范围,并按规范要求参加全国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力争成为其核心成员馆。

5.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的需求

利用我校因特网站和校内闭路电视系统,按中央党校的要求做大、做强我校乃至全省的远程教学和网络远程辅助办学。在全省党校远程教学系统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二级中心与枢纽的作用,为全省干部培训、教育增加并发挥信息手段的作用,在我校“四位一体”的办学格局中增添新的办学方式。2003年将首先在函院进行网上函授的部分尝试,启动全省干部教育网工程。最终建成以党校门户网站为窗口、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资源为依托、天网(卫星通信)地网(光缆传输)相结合为通信平台、全信息化管理的江苏省干部教育网,实现干部终身教育的信息化主渠道。

6.综合教学服务的需求

对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采购、转换、保存、调用、点播等处理,为教学和教师服务。其中包括教员课件素材与成果的教学课件共享数据库,通过卫星传输的中央党校各类教学资源、本校精品教学资源、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报告资源、与党校教育教学相关以及重大活动的各种视频资源,以及VOD 视频点播资源。

7.身份认证系统的需求

这是校园网应用系统的基础,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用户信息管理,将实现安全、有效、便捷地管理和使用网上资源。

8.系统安全的需求

在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我校于2001年9月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一年来校园网信息平台在我校教学、科研、管理、宣传诸方面初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得我校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与湖北路、江苏路、后宰门三个校区实现了宽带连接,信息点已扩充到

2000余个;网上用户迅速发展到办公室、教室、图书馆、学员宿舍等处,在线用户终端PC 机由原计划400个猛增到1200余个,包括首开全国党校先河的举措——为学员宿舍配备PC 机(共250台其中50台为移动PC 机);党校网站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全校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在开发与使用。我校信息化进程的提速,使得全校的日常工作将更加离不开校园网,更加依赖于校园网,这说明“以信息化带动党校现代化”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是我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以上这些因素,使得原先校园网工程所计划的安全系统项目(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变得十分单薄、并造成新的安全隐患。互联网上黑客经常攻击我校网站,病毒入侵严重威胁校园网的安全;这些隐患的实际存在也与国家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有悖。因此,围绕校园网网络、系统、客户、数据的安全,在加强安全制度建设、落实的同时,构筑校园网全面的安全系统已迫在眉睫。

二、我校信息化建设模式

在校委的领导下,管理好、并充分利用好已建校园网平台资源,着重全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加强网络管理,将是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依据这个工作思路,结合党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并充分借鉴普通高校和党校系统的成功案例,确定以下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模式与总体目标。总体模式: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平台

1.统一领导

组建有效领导参加的本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党校的信息化建设工程进行统一领导与决策。

2.统一规划

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网络信息处在分析、归纳全校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前 提下进行统一规划,提出规划方案与实施建议供“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决策参考。 

3.统一部署

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与决策下,由网络信息处进行统一协调部署,保证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规范实施,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

4.统一平台

在已建成的全校网络信息平台基础之上,建立全校(含后宰门、江苏路、湖北路校区)统一的网络应用平台、数据库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确保全校资源(硬件、软件、数据)的充分利用与共享。避免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实现互联互通、共享信息的目标,从而降低全校信息化建设成本。

三、我校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校信息化建设目标体系设想 1.在统一的网络通讯平台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交换平台。

必要性: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的模式,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模式,具有良好的技术前瞻性与功能扩展性。只有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才能充分发挥现有的网络硬件资源,避免各自为政现象产生,减少资源浪费,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软、硬件投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真正实现既互联又互通;才能实现统一部署,为今后校内各级应用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接口规范,保证信息建设的成果。

可行性:我校校园网已建成开通,经过半年的使用,运行状况良好,为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交换平台提供了良好的网络通讯平台。网络信息处已具备良好的信息化规划、协调、实施、管理的能力与经验,并培养、锻炼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基本具备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的能力。

2.在统一的网络信息交换平台上,分步建立各部门管理信息系统。

在统一的网络信息交换平台上,建立党校办公自动化(OA)系统、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四大系统,并在这四大系统上建立各类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MIS。

办公自动化(OA)系统

子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资设备管理系统、总务后勤管理系统、行政

办公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

子系统:党政干部培训系统、研究生教育系统、函授教育系统、国民教育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课件素材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

教务管理系统(见下图)

科研管理系统

子系统:项目课题管理系统、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科研成果管理系统  数字图书馆

四、我校信息化建设实施

为了成功实现党校信息化建设目标,依据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议采用半自主开发(与相关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方式,经过二至三年的努力,全面完成党校信息化建设目标。

1.目标分解与实施进度 目标分解与实施进度

2003年

完成:电子结算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研究生教育系统。

启动: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集中与发布平台;国民教育系统;函授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2004年

完成:办公自动化系统;国民教育系统;函授教育系统。

2005年 全面完成。

2. 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一年多来的信息化建设实践证明,党校信息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与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决策和领导分不开的。为适应学校机构人员变动情况及信息化工作内容的转变,建议适时改选校信息化领导小组,吸收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扩大人员组成。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是牵动学校全局的大事,几乎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每一方面,所有处室都是信息化软件系统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应是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参与者、决策者、支持者。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快,分支繁杂,参照外单位的通行做法,建议成立校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小组,为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重大决策提供技术咨询和意见建议。人员且成应包括校内具有相关专长的同志和在信息化建设一线工作的同志,也应包括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集思广益,开阔视野。

网络信息处负有“负责全校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协调全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

统筹全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管理本校网站;负责全校教职员工信息意识的培养和信息技能的培训”的职能,因此要明确网络信息处在全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同时,建立网络信息处偏重技术平台建设,全校所有单位部门偏重内容应用建设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各负其责、相辅相成,共同打造一个基础扎实、内容充实的数字校园。

3. 数字校园共建共享的四项技术原则

为了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必须贯彻网络平台、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用户平台四统一的共建共享技术原则。

①全校各个部门所有的应用系统必须建立在校园网网络平台之上,而不应简单孤立的建一个部门局域网。为适应部门业务的需要可以建立局域网,但这个局域网必须与校园网贯通,将可被共享的资源在校园网上实现共享。否则,这个局域网势必成为信息孤岛,缺少更大范围的生存空间,失去了网络存在的意义。

②各个应用系统的底层操作系统必须统一,以避免因跨系统造成的共享瓶颈与网络效率的下降。

③所有应用系统相关的数据,在各自保留的同时,统一由校园网数据流转平台的大型数据库平台集中管理副本,为校园网资源共享奠定数据基础。各应用系统在开发之初就应预留与校园网数据库交流数据的接口,保证数据流的畅通。

④浏览器(Browse)已经成为全球通行的人机界面技术,各个应用系统在开发时必须要求是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以方便用户操作使用。对于C/S(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应用系统,必须为客户端提供共享数据的浏览器查询检索应用。

以上四项技术原则是我校校园网应用开发的基本原则。学校鼓励并支持各部门参与全校的信息化建设,但进程必须是有秩序、有效、低成本的,在校委的统一领导下、在网络信息处的协调下,按照必要的办事程序进行各项开发。切忌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以致造成本可以避免的时间浪费与经济损失。这是我校信息化建设顺利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

4.技术力量的整合

信息应用软件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其可能遭遇的困难应有充分的认识,自主开发费用低,但周期长,专业人员稀缺;完全靠钱买信息化,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易留隐患,系统维护、软件升级、二次开发更是困难重重。因此,依托技术力量强、信誉好、可长期合作的单位,进行合作开发,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通过借用技术力量,提供技术保障,提高实施效率,工程进度,并可以锻炼技术管理队伍,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这种方式也可能实现将我校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运作的模式,这样,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就不仅仅能创

造社会效益,还可能产生经济效益,使得信息化进程后劲强健。同时,校内相关单位也应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探索一条灵活的人才使用模式。

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建设过程也应当是软件系统开发队伍建设的过程。计算机应用成果同样是科研成果,希望学校在校园应用软件系统申报科研课题、项目立项上也能给予支持。

5.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随着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人们的工作环境必将从传统手工的、机械的、电器的方式,朝着数字化的方式演进,并逐步以信息平台替代传统手工平台。因此在网络环境中从事党校信息工作者,在行使他们的技术职责时往往会“凌驾”于同级行政部门,如果抱残守缺一味强调现有行政制约,那末他们将无法开展工作,并且党校信息化的实现也将缺乏有力的组织保障。因此,信息化条件下的体制创新已经严肃的摆在我们面前。体制创新的结果有可能是,将在机关中形成与办公室(行政管理枢纽)“并驾齐驱”的另一个信息资源管理枢纽,从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党校体制改革。并且由于学校的属性,党校信息主管部门的职责还将更为宽泛。

机制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它有别于制度,制度是要求同一组织中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党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以便有序的存在和运作。而机制的作用,则是党校信息化建设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相互作用、高效运行,不断创新、永不落后的制约力量。因此,以下这些机制当在考虑之列:

资源设施的共享机制,这是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原则; 数据网络的安全机制,这是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保证; 注重能力的用人机制,这是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根本; 绩效定酬的分配机制,这是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动力; 奖优汰劣的激励机制,这是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活力; 勤学钻研的创新机制,这是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源泉;等等。

调研课题:党校信息化建设调研与对策(1)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江苏省行政院

信息化建设调研与对策

(主题报告)

网络信息处调研课题组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江苏省行政院

信息化建设调研与对策

网络信息处调研课题组 包敢 吴宪扬撰稿

为了响应十六大“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党校现代化”,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三校”并入后大党校、新党校要“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充分发挥校园网现有网络资源的作用,亟需加快实施我校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工程,以争创全国一流省级党校。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围绕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课题,对国家政务信息化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做了初步的调研,并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以供领导参考决策。

第一部分: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信息化浪潮将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世界,使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大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因此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与WTO 的加入,使得今后若干年将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极其重要的时期。在“十五”规划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党的十六大更把国家的信息化提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这是我们面向新世纪、迎接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共同的任务。

鉴于党校的特殊性,我们对我国政府、普通院校和党校分别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政府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设“电子政府”已经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及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标志之一。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推行电子政务”,并把它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实现政府信息化,既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一项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工作

效率,促进勤政廉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同时,实现电子政务,对中国正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经济也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促进的力量。

1、电子政务的定义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将政府的信息发布、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也提供了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

2、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1)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展OA 工程

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 )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

二是1993年底启动“三金工程”

“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2)近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电子政务的建设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2002年10月,国务院信息办副主任刘鹤指出:在电子政务领域,中国政府的两个平台,一个门户网站,四个战略性的数据库,12个业务系统组成的整体框架已经出台,各项工作稳步进展,海关、税务、工商、银行等业务的互联互通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特大城市,以广州、福州、杭州为代表的中型城市,以广州的天河区、北京的西城区、上海的黄浦区为代表的市辖区为代表出现了新的机制,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

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市的具体目标是:力争用两年时间,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年的时间,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公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其次,政府各部门纷纷推出多种网上办公业务

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

例如,2001年6月1日,海关总署、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信息产业部等12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电子口岸”(www.chinaport.gov.cn )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实施。“中国电子口岸”将上述部门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等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执法和管理需要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也可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相关手续。

(3)2002年我国电子政务重点项目

从2002年开始,我国实施的主要电子政务项目有:建立领导个性服务系统;建立高速数据通信平台;实现全国公文无纸化传输(带电子红头印章) ;中国城市环境信息系统;国务院防减灾系统(包括GIS 和DSS) ;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系统(包括GIS 和DSS) ;跨部门跨平台办公自动化、分布式交互政务典型应用系统等。

(4)加快电子政务的立法进程

电子政务将构建一个虚拟政府,它既模拟了现实政府的功能与运作,又不等同于现实政府。电子政务的实现将使传统政府运作发生根本性变化,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支柱之一。但它毕竟是一个虚拟环境,传统环境中的责任认可与物理真实也将虚拟化,如何确定、认可这种变化?技术的可靠是因素之一,法律的规范更是必备的因素。电子政务需要政府信息公开化,也是加入WTO 的的基本要求,因此电子政务的相关立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2001 年12月,国务院作出“中国建设信息化要政府先行”的重要决策,今年7月份,国务院发布17号文件,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一个全新的整体规划、整体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推行电子政务”要求,即将立法、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法》与《电子签章法》,这表明国家在建设电子政务方面投入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二、普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普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院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

一规划,形成众多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虽然互联(硬件互联),但不能互通(信息共享),造成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并且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只有少数大学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先进的

应用模式与管理模式(如图所示)。

1、南京大学“数字校园”工程简介

在此次调研中,通过对省内外多所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工程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工程是集学校教学、管理、科研、办公、后勤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于一体的校园信息化工程,向南大的师生员工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如网上教育教学、邮件服务、主页服务,BBS 服务,学生选课服务等,为南大的师生员工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交流渠道。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工程包括了如下的十个方面:

身份认证系统及用户信息数据库

通用信息集中平台与信息发布平台

南京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

网上远程教学平台

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教务管理系统

校园一卡通网络

校园服务信息查询终端

数字化图书馆

智能教学大厦,办公大厦,实验室大厦

无线网络接入设备

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工程所有的应用系统都建立在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集中与发布平台之上。通过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现有资源的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成本,又使所有的应用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从而直正实现了既互联又互通。该校实行的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集中与发布平台在国内、国外都属于非常先进的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2、普通高校信息化成功建设的关键与核心

(1)成功的关键是统一软件平台

统一软件平台是唯一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保证。校内各应用管理系统都遵循统一软件平台的接口规范,使各系统之间信息交流通畅,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2)统一软件平台核心是统一的身份认证和信息集中与发布平台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用来表示个人身份和信息的唯一的身份证,身份认证在校园网中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校园网上的设备(如PC 、服务器、打印机等)和网络服务(如电子邮件、MIS 、办公自动化等)越来越多,要用户记住自己有权访问的设备与服务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与服务越来越困难。因此,只有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用户才能够从单一的入口,快捷、轻松、安全、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网上资源。

通用信息集中平台与信息发布平台

通用的信息集中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信息平台主要是信息中心的窗口,是跨应用系统的web 集成,是分布式计算的数据获取中心。

同时在信息积累的基础上,建立数据仓库,逐步建立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依据信息系统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对学校上层管理人员提出的决策主题,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关联信息,为学校重大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三、上海市委党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上海市委党校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大、起点高,在上海市委委市委党校的建设投资的1.8亿中,信息化建设占有相当的比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信息开发系统》所需的信息系统、设备、软件均由国内竞争性招标采购,项目建设分为四步:

第一步,电化教学开发维护;

第二步,数字图书馆;

第三步,海兴信息系统开发,包括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第四步,网站建设开发和多媒体教室。

系统建成后,学校整体的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BA (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通过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管理控制系统、可视呼叫对讲系统的联动实现了教学、办公场所自动化管理。

CA (通讯自动化)系统用七类UTP 和多模光纤作传输介质,将电话系统、计算机系统数字交换设备、监控报警设备、图象监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等集成为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网,实现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网合一。

实现了管理信息化,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员处等一些部门率先实行计算机管理。一期改扩建后的党校图书馆,其对外开放的27个阅览室、451个阅览坐席、3个数字化会议室、1个贵宾接待室、4条休闲连廊都做到了百兆网络终端接到桌面,实现4A 级智能化,其虚拟化程度已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部分:我校信息化需求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我校信息化需求分析

在对外调研的同时,我们也对本校的校园网应用系统需求情况进行初步的调查,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类:

1.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教学管理方面的需求:包括主体班次教学管理、研究生教学管理、函授教学管理、国民教育教学管理。一是教务管理,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计划、网上统一排课、学员选课、课程、

任课教师、教室管理等。二是学籍管理,招生报名、考试录取、注册与费用管理功能、学员(学生)基本情况和在校情况管理、成绩管理、毕业和证书管理、教学情况实时查询和分析等。

科研管理方面的需求: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成果管理。

人事管理方面的需求:人员基本情况、人员招聘、人员培训、岗位设置、人员调整等方面的管理。

财务管理方面的需求:运用现代化手段,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较为迫切的是全校电子结算系统的建设,即依托校园技术平台,实现上网管理、电话计费、物资领用、科研经费、印刷复印等项目的校内自动结算,通过信息技术措施加强管理、杜绝浪费、产生效益。最终实现党校所有教职工和所有学员(学生)利用IC 卡作为电子身份的凭证,通过身份认证系统自动识别身份、完成一系列与其身份相关的活动,如职工的各项信息化行为,学员(学生)的注册、缴费、就餐、图书馆借阅、上机、成绩查询、下载教学资料、门禁等。

2.办公自动化(OA)的需求

涵盖学校日常办公管理的基本内容,通过提升办公平台,优化工作流程,加快信息流动,实现行政办公、事务处理和辅助决策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提高办公效率。

事务处理:事务工作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均要求纳入系统之中,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质量。2002年内需建成依托校园网的校、处领导的可视会议系统工程,实现领导层的可视办公与视频会议。

实时控制:对单位内部的人员出勤状况、工作进展情况、教学实施情况、设备的使用情况、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车辆的调度情况等进行实时控制和管理。

公文管理:实现公文管理的数字化,包括收文管理、发文管理、档案管理、信函传真管理等,灵活设定公文流程,自动跟踪催办,实现文件的传阅、批阅,公文的流转、签发的无纸化。

信息查询:包括主页信息、LED信息、校内新闻等动态信息,也包括其它非动态的数字化信息管理。

3.门户网站建设的需求

我校互联网网站建设已取得初步成功,目前正在网络信息处统一协调下,发动帮助全校各个部门建设自己的网页或二级网站,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校网站将会在互联网上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要以省党校为主体组织全省各级党校,调动各校的积极性将现有网站建成全省党校的门户网站。通过党校门户网站,将充分发挥全省党校的整体实力,在互

联网上展示江苏党校的整体形象,从党的角度占领互联网阵地。

4.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我校数字化图书馆已具有较好的基础,早在90年代初期就自行开发了计算机图书分类编目系统,图书馆局域网在学校校园网之前就建成,并完成馆藏书刊的回溯建库工作,全面实现图书业务管理的自动化,建成较大规模的电子阅览室。我校图书馆已基本实现信息化,并在校园网上发挥不可替代的数字化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下一步的需求主要是加强资源建设、提升系统功能和扩大使用范围,并按规范要求参加全国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力争成为其核心成员馆。

5.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的需求

利用我校因特网站和校内闭路电视系统,按中央党校的要求做大、做强我校乃至全省的远程教学和网络远程辅助办学。在全省党校远程教学系统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二级中心与枢纽的作用,为全省干部培训、教育增加并发挥信息手段的作用,在我校“四位一体”的办学格局中增添新的办学方式。2003年将首先在函院进行网上函授的部分尝试,启动全省干部教育网工程。最终建成以党校门户网站为窗口、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资源为依托、天网(卫星通信)地网(光缆传输)相结合为通信平台、全信息化管理的江苏省干部教育网,实现干部终身教育的信息化主渠道。

6.综合教学服务的需求

对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采购、转换、保存、调用、点播等处理,为教学和教师服务。其中包括教员课件素材与成果的教学课件共享数据库,通过卫星传输的中央党校各类教学资源、本校精品教学资源、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报告资源、与党校教育教学相关以及重大活动的各种视频资源,以及VOD 视频点播资源。

7.身份认证系统的需求

这是校园网应用系统的基础,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用户信息管理,将实现安全、有效、便捷地管理和使用网上资源。

8.系统安全的需求

在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我校于2001年9月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一年来校园网信息平台在我校教学、科研、管理、宣传诸方面初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得我校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与湖北路、江苏路、后宰门三个校区实现了宽带连接,信息点已扩充到

2000余个;网上用户迅速发展到办公室、教室、图书馆、学员宿舍等处,在线用户终端PC 机由原计划400个猛增到1200余个,包括首开全国党校先河的举措——为学员宿舍配备PC 机(共250台其中50台为移动PC 机);党校网站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全校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在开发与使用。我校信息化进程的提速,使得全校的日常工作将更加离不开校园网,更加依赖于校园网,这说明“以信息化带动党校现代化”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是我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以上这些因素,使得原先校园网工程所计划的安全系统项目(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变得十分单薄、并造成新的安全隐患。互联网上黑客经常攻击我校网站,病毒入侵严重威胁校园网的安全;这些隐患的实际存在也与国家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有悖。因此,围绕校园网网络、系统、客户、数据的安全,在加强安全制度建设、落实的同时,构筑校园网全面的安全系统已迫在眉睫。

二、我校信息化建设模式

在校委的领导下,管理好、并充分利用好已建校园网平台资源,着重全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加强网络管理,将是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依据这个工作思路,结合党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并充分借鉴普通高校和党校系统的成功案例,确定以下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模式与总体目标。总体模式: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平台

1.统一领导

组建有效领导参加的本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党校的信息化建设工程进行统一领导与决策。

2.统一规划

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网络信息处在分析、归纳全校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前 提下进行统一规划,提出规划方案与实施建议供“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决策参考。 

3.统一部署

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与决策下,由网络信息处进行统一协调部署,保证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规范实施,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

4.统一平台

在已建成的全校网络信息平台基础之上,建立全校(含后宰门、江苏路、湖北路校区)统一的网络应用平台、数据库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确保全校资源(硬件、软件、数据)的充分利用与共享。避免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实现互联互通、共享信息的目标,从而降低全校信息化建设成本。

三、我校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校信息化建设目标体系设想 1.在统一的网络通讯平台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交换平台。

必要性: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的模式,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模式,具有良好的技术前瞻性与功能扩展性。只有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才能充分发挥现有的网络硬件资源,避免各自为政现象产生,减少资源浪费,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软、硬件投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真正实现既互联又互通;才能实现统一部署,为今后校内各级应用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接口规范,保证信息建设的成果。

可行性:我校校园网已建成开通,经过半年的使用,运行状况良好,为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交换平台提供了良好的网络通讯平台。网络信息处已具备良好的信息化规划、协调、实施、管理的能力与经验,并培养、锻炼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基本具备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的能力。

2.在统一的网络信息交换平台上,分步建立各部门管理信息系统。

在统一的网络信息交换平台上,建立党校办公自动化(OA)系统、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四大系统,并在这四大系统上建立各类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MIS。

办公自动化(OA)系统

子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资设备管理系统、总务后勤管理系统、行政

办公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

子系统:党政干部培训系统、研究生教育系统、函授教育系统、国民教育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课件素材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

教务管理系统(见下图)

科研管理系统

子系统:项目课题管理系统、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科研成果管理系统  数字图书馆

四、我校信息化建设实施

为了成功实现党校信息化建设目标,依据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议采用半自主开发(与相关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方式,经过二至三年的努力,全面完成党校信息化建设目标。

1.目标分解与实施进度 目标分解与实施进度

2003年

完成:电子结算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研究生教育系统。

启动: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集中与发布平台;国民教育系统;函授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2004年

完成:办公自动化系统;国民教育系统;函授教育系统。

2005年 全面完成。

2. 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一年多来的信息化建设实践证明,党校信息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与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决策和领导分不开的。为适应学校机构人员变动情况及信息化工作内容的转变,建议适时改选校信息化领导小组,吸收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扩大人员组成。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是牵动学校全局的大事,几乎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每一方面,所有处室都是信息化软件系统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应是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参与者、决策者、支持者。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快,分支繁杂,参照外单位的通行做法,建议成立校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小组,为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重大决策提供技术咨询和意见建议。人员且成应包括校内具有相关专长的同志和在信息化建设一线工作的同志,也应包括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集思广益,开阔视野。

网络信息处负有“负责全校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协调全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

统筹全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管理本校网站;负责全校教职员工信息意识的培养和信息技能的培训”的职能,因此要明确网络信息处在全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同时,建立网络信息处偏重技术平台建设,全校所有单位部门偏重内容应用建设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各负其责、相辅相成,共同打造一个基础扎实、内容充实的数字校园。

3. 数字校园共建共享的四项技术原则

为了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必须贯彻网络平台、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用户平台四统一的共建共享技术原则。

①全校各个部门所有的应用系统必须建立在校园网网络平台之上,而不应简单孤立的建一个部门局域网。为适应部门业务的需要可以建立局域网,但这个局域网必须与校园网贯通,将可被共享的资源在校园网上实现共享。否则,这个局域网势必成为信息孤岛,缺少更大范围的生存空间,失去了网络存在的意义。

②各个应用系统的底层操作系统必须统一,以避免因跨系统造成的共享瓶颈与网络效率的下降。

③所有应用系统相关的数据,在各自保留的同时,统一由校园网数据流转平台的大型数据库平台集中管理副本,为校园网资源共享奠定数据基础。各应用系统在开发之初就应预留与校园网数据库交流数据的接口,保证数据流的畅通。

④浏览器(Browse)已经成为全球通行的人机界面技术,各个应用系统在开发时必须要求是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以方便用户操作使用。对于C/S(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应用系统,必须为客户端提供共享数据的浏览器查询检索应用。

以上四项技术原则是我校校园网应用开发的基本原则。学校鼓励并支持各部门参与全校的信息化建设,但进程必须是有秩序、有效、低成本的,在校委的统一领导下、在网络信息处的协调下,按照必要的办事程序进行各项开发。切忌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以致造成本可以避免的时间浪费与经济损失。这是我校信息化建设顺利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

4.技术力量的整合

信息应用软件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其可能遭遇的困难应有充分的认识,自主开发费用低,但周期长,专业人员稀缺;完全靠钱买信息化,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易留隐患,系统维护、软件升级、二次开发更是困难重重。因此,依托技术力量强、信誉好、可长期合作的单位,进行合作开发,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通过借用技术力量,提供技术保障,提高实施效率,工程进度,并可以锻炼技术管理队伍,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这种方式也可能实现将我校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运作的模式,这样,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就不仅仅能创

造社会效益,还可能产生经济效益,使得信息化进程后劲强健。同时,校内相关单位也应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探索一条灵活的人才使用模式。

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建设过程也应当是软件系统开发队伍建设的过程。计算机应用成果同样是科研成果,希望学校在校园应用软件系统申报科研课题、项目立项上也能给予支持。

5.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随着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人们的工作环境必将从传统手工的、机械的、电器的方式,朝着数字化的方式演进,并逐步以信息平台替代传统手工平台。因此在网络环境中从事党校信息工作者,在行使他们的技术职责时往往会“凌驾”于同级行政部门,如果抱残守缺一味强调现有行政制约,那末他们将无法开展工作,并且党校信息化的实现也将缺乏有力的组织保障。因此,信息化条件下的体制创新已经严肃的摆在我们面前。体制创新的结果有可能是,将在机关中形成与办公室(行政管理枢纽)“并驾齐驱”的另一个信息资源管理枢纽,从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党校体制改革。并且由于学校的属性,党校信息主管部门的职责还将更为宽泛。

机制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它有别于制度,制度是要求同一组织中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党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以便有序的存在和运作。而机制的作用,则是党校信息化建设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相互作用、高效运行,不断创新、永不落后的制约力量。因此,以下这些机制当在考虑之列:

资源设施的共享机制,这是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原则; 数据网络的安全机制,这是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保证; 注重能力的用人机制,这是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根本; 绩效定酬的分配机制,这是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动力; 奖优汰劣的激励机制,这是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活力; 勤学钻研的创新机制,这是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源泉;等等。


相关文章

  • 党委组织部/党校2014年工作计划
  • 2014年,党委组织部.党校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校十三届十次党委全委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委教育工 ...查看


  • 江苏党校信息化建设方案10远程教育
  • 调研课题:党校信息化建设调研与对策(10) 远程教育与党校远程教学平台 设计思路 网络信息处调研课题组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 远程教育与党校远程教学平台设计思路 网络信息处调研课题组 张雨 张银燕 撰稿 摘要 本文介绍了远程教育的概况,现代远程 ...查看


  • 党委组织部党校年度工作计划
  • 文章 来源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2007年,党委组织部.党校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 工作考核实施意见>和<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基本标准>的各项要求,对照省委教育工委对我校基层 ...查看


  • 团委副书记工作总结
  • [篇一:团委副书记2014年个人工作总结] 2014年在院领导关心指导下,在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本人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廉洁自律,积极投身"全面质量管理年"活动,工作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查看


  •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及结果
  • 第2期 2008年6月评 价 与 管 理Evaluation&ManagementVol.6No.2Jun.2008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及结果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1,2 (1.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 ...查看


  • 党的建设十二五规划
  • 南京中医药大学 党的建设"十二五"规划 目 录 一."十一五"党的建设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 1 (一)主要成效 .................... ...查看


  • XX县委宣传部2010年工作总结暨2011年工作思路
  • 2010年工作总结暨2011年工作思路 中共xx县委宣传部 2010年12月 [2010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xx县委宣传部在市委宣传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 ...查看


  • [卓越高层领导力](第三版)
  • 新编<卓越高层领导力>(第三版) (体验式实战技能版) 课程内容简介 课程描述: 变幻莫测市场和竞争激烈现实使企业都向着目标奋进,每位领导者都肩负责任,都为获得成功而努力. 本课程系经典课程,采用国际课程模版,汲取国内外卓越企业 ...查看


  • 2012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 2012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2012年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根据自治区.百色市关于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深入贯彻<2010-2020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和六中全会.百色市第三次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