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乐教思想对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影响

周公乐教思想的人文蕴涵

摘 要 周代作为中华古代人文文化初始形成的年代,对后世尤其是孔子的儒学创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这又要以周公的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周公作为中国三千年前的古代文化的杰出人物,制礼作乐,以礼乐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通过以“德”育“人”,使人这一生命在天命神学的佑护下走出来,以实然性的存在求得自主性意识的发展。实现了道德规范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的相筑一体,促进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形成。本文主要是针对周公的乐教思想来论述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所蕴含的“尚德”“重民之生命的生命法则”。

关键词 乐教 人文精神 德 生命

周公,姓姬名旦,谥文公。因其为文王四子,设郡在“周”,曾为太傅,故世人尊称其为“周公”。周公作为中国三千年前古代文化的杰出人物,他不仅制礼作乐,开礼乐教育之先河,而且也以其丰富的思想实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在周代的初始形成,对儒学的开创者孔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论语. 述而》中有这样的表述“甚矣吾衰也,久而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制礼作乐作为划时代之举,它在继承夏商礼仪制度之中又实现创新。他创作和选择诗乐作品,并且编乐舞以供礼乐活动之用,《诗经》中《周颂》三十一篇,汉代学者认为大多为周公创作、订定。周公在乐教中,将音乐教育与“具有德性”之才的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乐教不是专业式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普适性的教育。他通过建立礼乐制,以外在行为与内在德性的相整合而达到对人整体行为的一个规范,进而维护当局统治。因此周公所倡导的乐教具有很强的美育性。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乐为辅助手段,使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内容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以乐教和”的目的。基于此,可以看出周公的乐教思想主要是“道德伦理与乐舞艺术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统一体。核心是‘德’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材,巩固统治。因‘德’而重‘教’,通过对人后天的教育,使其达至以‘教’育‘德’的目的”。

周朝在殷商文明的强大压力下,从一个落后的部族,经过数代人的奋斗,终于克殷建周。长期艰难困苦、危机重重的历程使他们日益体认到人的行为的重要性,领悟到事情的吉凶成败是人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所能决定的,因而萌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周公将上天转化为对人实施教育的“德”,视为公平正义的倾向,在保持对其敬畏的同时,强调天命的依据是人的行为的合理与不合理,人的德行决定自身的吉凶成败和上天的授命与否。因此,在周代,人的价值和人民的地位在周代得到空前重视。周公所提出的“敬德”的思想,也是汲取商灭亡的教训;他所提出的“保民”思想,是在天命与民命的关系中,比以往更为突出了民的一面,也影响到了先秦“民本”思想。这些思想的形成大大加快了宗教人文化的进程和传统人文思想的发展,也从此奠定了天人相与的中国精神文化的特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在周代,之前的原始宗教有了新的转向,在当时深厚的宗教氛围中,西周教育的人文色彩在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传统人文思想中的实践理性精神,以及人的自主意识的逐渐觉醒,而这些不能不归于周公对教育的重视。

唐君毅先生在论述中国古代人文思想时认为,“古代圣人之创制器物、大禹之平水土, 表示中国人之先求生存于地上, 能制御万物。此中器物之价值, 多在实用的方面。在周代有礼乐之盛后, 实用器物乃益化为礼器乐器, 物之音声颜色, 亦益成表现人之情意、德性之具, 而后器物之世界, 乃益有其审美的艺术的人文意义。夏殷之较重祀鬼神, 表示中国人之先求与神灵协调。此时之礼乐, 当主要是和神人之礼乐。至周而后礼乐之意义, 更重在通伦理, 成就人与人间之秩序与和谐。故文之观念之自觉, 亦当始于周。文王之谥为文王, 与后来公羊家之说‘人统之正, 托始文王’、《礼记》之说‘三年之丧, 人道之至文也’、《易传》之

说‘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都当是指周代礼乐之盛所表现之人文中心的精神”。这种人文思想的形成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实质内涵。惠吉兴先生在表述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时指出:“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既不同于以人性反对兽性,以人的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的西方近代人文主义,也不同于反对科学主义、反对人的物化和技术化的现代人文主义,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是以人性反对兽性,以人文超越天文。作为一种哲学精神,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注重人的文化教养、培养多才多艺的人。在我看来,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实质是追求将人从自然万物中提升出来,通过教化,使人成为人的存在。它涉及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通过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社会关系获得充分展开”。周公制礼作乐,并由孔子继承发展的礼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基本,它实质上也是一种人文文化。而这种人文文化具体到周公的乐教思想中我们则可以发现两种文化精神表现。

一、尚德

周公所倡导的西周的礼乐教育是以礼乐教育为其主体,它其实在今人看来是一种综合了的教育形式,不仅有艺术教育,也有德、智、体的教育,它是渗透在乐教之中而进行的对国人的全面培养。它表现出伦理化、政治化、审美性的性质。但惟其最重还是通过“德”而“教”人。西周乐教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乐德、乐语、乐舞等方面。乐德之教的内容在《周礼. 春官》记为:“中、和、祗、庸、孝、友”。此“六德”也全都反映出中国古代教育一向重德的特点。而这种内容的设置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一种政治的需求。然而诗乐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反映出君臣、长幼之间的情感疏密。能过乐德之教,使受教育者在乐的浸润当中能感受到一种德的感化,并通过这种感化而内化为个体内心的一种审美情感体

验,进而提升人的德性。乐语之教以“兴、道、讽、诵、言、语”为内容,通过对诗乐的写作、阅读、背诵、吟咏作为贵族文士的必要修养,以唱诗为音乐美育活动的本身,表现出以“文”化“德”的审美情境。乐舞之教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它综合了德、智、体、美于一身。修海林先生在论述乐舞之教时指出,通过学习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赞颂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从而在礼乐教育中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合道德规范的人,这也是德育的任务;通过学习民族的历史知识,学习乐舞实施中的礼仪规范,以及对乐舞表演诸要素的表演、感知与理性的把握,建立起内化的知觉模式,形成智育的任务;通过乐舞艺术的实践性训练,使得学习者能够锻炼机体,协调动作,达到体育的任务;通过乐舞的多种艺术表演,使学习者集多种艺术素养于一体,在具体的乐舞艺术实践中陶冶性情,涵化道德,增强对于艺术美的这种感知力,而达至以美化人的美育任务。

周代的乐教它是一种整体上的美育,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教育,而是在整合了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于一身,“礼以修外,乐以修内”。它通过多方面的教育,使教育者能够以一种高尚的德性使其成为人,使人超越万物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人这一实然的存在。

二、重人之生命的生命法则

生命本体它所要求是对于人这一生命的存在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获得一种提升,而不在是囿于远古时期那种对于天、对于神的一种顶礼膜拜,从中超脱出来,获得“以人为主题,以文化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理”的一种人文精神。而这正是周公乐教思想中对于人这一生命存在最本质的概括,他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对殷商的天命神学的批判中兴起。虽然没有彻底的否定天命神学的作用,但在一定

程度削弱了鬼神的地位和作用。他使人这一生命的存在从天命神学的支配下解放出来,使人的自主性的意识开始增强。《礼记·表记》在评价殷周宗教精神的差别时也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从这里都可以看出周公乐教思想是以把握生命的基点出发,使人重视宗教生命转变为重视人之生命。周公的乐教思想以很强的美育性,表达着人们在乐教活动中“寓教于乐”的审美意识。在这过程中,由于而产生的愉悦的审美情感体验,不仅与各种音乐表演形式相谐和,而且也使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这种同乐相和的关系中获得一种情感的升华,德性的提高,最终达到审美这一生命最本质的需求的快乐。修海林先生在对周公乐教中雅乐的教习论述中认为,对吉礼、嘉礼行乐方式精心编排,经吉礼之“六代乐舞”活动达到的天人之间、神祗与人世之间的相“和”;经嘉礼之“风”“雅”诗乐活动实现君臣、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相“和”。也正是这样的教育使乐教思想实现了道德规范与审美教育的统一,通过德性的提高,使人的生命在天神命学的支配下获得一种超然,自主性的意识的产生也使人在对于命运的支配下获得了主动权。这也对孔子所创建的儒家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之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生命本体为主要法则的古代人文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周公乐教思想以其典型的人文蕴涵为主要内容,为后世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他的思想以“德”为核心,重德而重教,以德化人,以美感人,通过道德伦理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的相融合,使人这一生命存在在天命神学的支配下解放开来,赋予其一种新的文化内涵,并且开始以生命本体法则的人文启示,突破商朝的以宗教精神为主的生命存在法则,使人之生命为实然的存在,并在这种存在中得到其自主性的意识发展。因此,周公的乐教思想及其教

育思想,不仅在思想史上获得了一种突破,而且在哲学史上表现出传统人文思想的实践性精神和以美育人、以德化人的以人为主的生命本体人文精神法则,这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要素也在周朝初步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华古文化的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音乐史》 人民出版社 2004 陈四海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修海林

《试论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内涵》自《管子学刊》2004.2

《音乐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戴定澄

惠吉兴

古代音乐教育文献论文

年级:音乐学院学号:

姓名:栾博强

专业:学科教学论浅议周公乐教思想的人文意蕴 08级研究生 280888

周公乐教思想的人文蕴涵

摘 要 周代作为中华古代人文文化初始形成的年代,对后世尤其是孔子的儒学创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这又要以周公的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周公作为中国三千年前的古代文化的杰出人物,制礼作乐,以礼乐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通过以“德”育“人”,使人这一生命在天命神学的佑护下走出来,以实然性的存在求得自主性意识的发展。实现了道德规范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的相筑一体,促进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形成。本文主要是针对周公的乐教思想来论述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所蕴含的“尚德”“重民之生命的生命法则”。

关键词 乐教 人文精神 德 生命

周公,姓姬名旦,谥文公。因其为文王四子,设郡在“周”,曾为太傅,故世人尊称其为“周公”。周公作为中国三千年前古代文化的杰出人物,他不仅制礼作乐,开礼乐教育之先河,而且也以其丰富的思想实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在周代的初始形成,对儒学的开创者孔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论语. 述而》中有这样的表述“甚矣吾衰也,久而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制礼作乐作为划时代之举,它在继承夏商礼仪制度之中又实现创新。他创作和选择诗乐作品,并且编乐舞以供礼乐活动之用,《诗经》中《周颂》三十一篇,汉代学者认为大多为周公创作、订定。周公在乐教中,将音乐教育与“具有德性”之才的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乐教不是专业式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普适性的教育。他通过建立礼乐制,以外在行为与内在德性的相整合而达到对人整体行为的一个规范,进而维护当局统治。因此周公所倡导的乐教具有很强的美育性。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乐为辅助手段,使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内容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以乐教和”的目的。基于此,可以看出周公的乐教思想主要是“道德伦理与乐舞艺术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统一体。核心是‘德’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材,巩固统治。因‘德’而重‘教’,通过对人后天的教育,使其达至以‘教’育‘德’的目的”。

周朝在殷商文明的强大压力下,从一个落后的部族,经过数代人的奋斗,终于克殷建周。长期艰难困苦、危机重重的历程使他们日益体认到人的行为的重要性,领悟到事情的吉凶成败是人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所能决定的,因而萌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周公将上天转化为对人实施教育的“德”,视为公平正义的倾向,在保持对其敬畏的同时,强调天命的依据是人的行为的合理与不合理,人的德行决定自身的吉凶成败和上天的授命与否。因此,在周代,人的价值和人民的地位在周代得到空前重视。周公所提出的“敬德”的思想,也是汲取商灭亡的教训;他所提出的“保民”思想,是在天命与民命的关系中,比以往更为突出了民的一面,也影响到了先秦“民本”思想。这些思想的形成大大加快了宗教人文化的进程和传统人文思想的发展,也从此奠定了天人相与的中国精神文化的特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在周代,之前的原始宗教有了新的转向,在当时深厚的宗教氛围中,西周教育的人文色彩在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传统人文思想中的实践理性精神,以及人的自主意识的逐渐觉醒,而这些不能不归于周公对教育的重视。

唐君毅先生在论述中国古代人文思想时认为,“古代圣人之创制器物、大禹之平水土, 表示中国人之先求生存于地上, 能制御万物。此中器物之价值, 多在实用的方面。在周代有礼乐之盛后, 实用器物乃益化为礼器乐器, 物之音声颜色, 亦益成表现人之情意、德性之具, 而后器物之世界, 乃益有其审美的艺术的人文意义。夏殷之较重祀鬼神, 表示中国人之先求与神灵协调。此时之礼乐, 当主要是和神人之礼乐。至周而后礼乐之意义, 更重在通伦理, 成就人与人间之秩序与和谐。故文之观念之自觉, 亦当始于周。文王之谥为文王, 与后来公羊家之说‘人统之正, 托始文王’、《礼记》之说‘三年之丧, 人道之至文也’、《易传》之

说‘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都当是指周代礼乐之盛所表现之人文中心的精神”。这种人文思想的形成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实质内涵。惠吉兴先生在表述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时指出:“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既不同于以人性反对兽性,以人的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的西方近代人文主义,也不同于反对科学主义、反对人的物化和技术化的现代人文主义,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是以人性反对兽性,以人文超越天文。作为一种哲学精神,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注重人的文化教养、培养多才多艺的人。在我看来,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实质是追求将人从自然万物中提升出来,通过教化,使人成为人的存在。它涉及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通过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社会关系获得充分展开”。周公制礼作乐,并由孔子继承发展的礼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基本,它实质上也是一种人文文化。而这种人文文化具体到周公的乐教思想中我们则可以发现两种文化精神表现。

一、尚德

周公所倡导的西周的礼乐教育是以礼乐教育为其主体,它其实在今人看来是一种综合了的教育形式,不仅有艺术教育,也有德、智、体的教育,它是渗透在乐教之中而进行的对国人的全面培养。它表现出伦理化、政治化、审美性的性质。但惟其最重还是通过“德”而“教”人。西周乐教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乐德、乐语、乐舞等方面。乐德之教的内容在《周礼. 春官》记为:“中、和、祗、庸、孝、友”。此“六德”也全都反映出中国古代教育一向重德的特点。而这种内容的设置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一种政治的需求。然而诗乐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反映出君臣、长幼之间的情感疏密。能过乐德之教,使受教育者在乐的浸润当中能感受到一种德的感化,并通过这种感化而内化为个体内心的一种审美情感体

验,进而提升人的德性。乐语之教以“兴、道、讽、诵、言、语”为内容,通过对诗乐的写作、阅读、背诵、吟咏作为贵族文士的必要修养,以唱诗为音乐美育活动的本身,表现出以“文”化“德”的审美情境。乐舞之教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它综合了德、智、体、美于一身。修海林先生在论述乐舞之教时指出,通过学习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赞颂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从而在礼乐教育中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合道德规范的人,这也是德育的任务;通过学习民族的历史知识,学习乐舞实施中的礼仪规范,以及对乐舞表演诸要素的表演、感知与理性的把握,建立起内化的知觉模式,形成智育的任务;通过乐舞艺术的实践性训练,使得学习者能够锻炼机体,协调动作,达到体育的任务;通过乐舞的多种艺术表演,使学习者集多种艺术素养于一体,在具体的乐舞艺术实践中陶冶性情,涵化道德,增强对于艺术美的这种感知力,而达至以美化人的美育任务。

周代的乐教它是一种整体上的美育,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教育,而是在整合了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于一身,“礼以修外,乐以修内”。它通过多方面的教育,使教育者能够以一种高尚的德性使其成为人,使人超越万物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人这一实然的存在。

二、重人之生命的生命法则

生命本体它所要求是对于人这一生命的存在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获得一种提升,而不在是囿于远古时期那种对于天、对于神的一种顶礼膜拜,从中超脱出来,获得“以人为主题,以文化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理”的一种人文精神。而这正是周公乐教思想中对于人这一生命存在最本质的概括,他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对殷商的天命神学的批判中兴起。虽然没有彻底的否定天命神学的作用,但在一定

程度削弱了鬼神的地位和作用。他使人这一生命的存在从天命神学的支配下解放出来,使人的自主性的意识开始增强。《礼记·表记》在评价殷周宗教精神的差别时也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从这里都可以看出周公乐教思想是以把握生命的基点出发,使人重视宗教生命转变为重视人之生命。周公的乐教思想以很强的美育性,表达着人们在乐教活动中“寓教于乐”的审美意识。在这过程中,由于而产生的愉悦的审美情感体验,不仅与各种音乐表演形式相谐和,而且也使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这种同乐相和的关系中获得一种情感的升华,德性的提高,最终达到审美这一生命最本质的需求的快乐。修海林先生在对周公乐教中雅乐的教习论述中认为,对吉礼、嘉礼行乐方式精心编排,经吉礼之“六代乐舞”活动达到的天人之间、神祗与人世之间的相“和”;经嘉礼之“风”“雅”诗乐活动实现君臣、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相“和”。也正是这样的教育使乐教思想实现了道德规范与审美教育的统一,通过德性的提高,使人的生命在天神命学的支配下获得一种超然,自主性的意识的产生也使人在对于命运的支配下获得了主动权。这也对孔子所创建的儒家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之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生命本体为主要法则的古代人文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周公乐教思想以其典型的人文蕴涵为主要内容,为后世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他的思想以“德”为核心,重德而重教,以德化人,以美感人,通过道德伦理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的相融合,使人这一生命存在在天命神学的支配下解放开来,赋予其一种新的文化内涵,并且开始以生命本体法则的人文启示,突破商朝的以宗教精神为主的生命存在法则,使人之生命为实然的存在,并在这种存在中得到其自主性的意识发展。因此,周公的乐教思想及其教

育思想,不仅在思想史上获得了一种突破,而且在哲学史上表现出传统人文思想的实践性精神和以美育人、以德化人的以人为主的生命本体人文精神法则,这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要素也在周朝初步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华古文化的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音乐史》 人民出版社 2004 陈四海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修海林

《试论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内涵》自《管子学刊》2004.2

《音乐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戴定澄

惠吉兴

古代音乐教育文献论文

年级:音乐学院学号:

姓名:栾博强

专业:学科教学论浅议周公乐教思想的人文意蕴 08级研究生 280888


相关文章

  • [易经的奥秘]语录
  • 曾仕强易经的奥秘经典与语录 1.阴阳就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 2.为人民服务是古今中外不可改变的定律. 3.伏羲八卦告诉人类宇宙的现状,让人类知道怎样去适应和改善. 4.<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合不合 ...查看


  • 10.24[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 <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优质代写 qq:2908224148 一.前言 当前,中国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其中文学复兴是重要的内容和途径.从这个背景来看,对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进行研究,就不仅 ...查看


  • 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 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然后才能讲出怎样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 下面在我的比较中,主要会谈到九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文化的环境生成.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过这个问题,实际上人类的文化主要是由人类生存环境所造成的,所以你不能抱怨我们的祖先在什么事情 ...查看


  • 国学智慧考试答案
  •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 1 在<中庸>里的"中"是什么意思?  A. 一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日常行为的准则   B. 时空关心   C. 中听,契合事理   D. 人的内心 ...查看


  • 论[诗经]所阐释的思想内涵
  • 论<诗经>所阐释的思想内涵 摘要:毋庸置疑<诗经>作为我国首部诗歌创作总集,其优秀的 创作模式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一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我国古代 民族文化的重要写照之一,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作为华丽的瑰宝. 关键词:文 ...查看


  • 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
  • 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 (一) 其一,"士"人的自我觉醒,是忧患意识产生的主体因素.忧患意识是殷未周初政 治家们对人事作为的最初肯定的结果,也是对殷人宗教天命观作修正的产物.而新的天命观,认为"永保天命''思想的产 ...查看


  • 浅析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及举措
  • 浅析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及举措 王海滨 摘 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中国是一个拥有着璀璨文明和丰富资源的古老国度,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的关于人与自 ...查看


  • 历史 送的文件
  •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1.什么是史前时代?史前时代人们主要依靠什么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2.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人类相揖别 1.什么时候哪国科学家谁研究发现,高级生物是由什么生物进化 ...查看


  • 人教版2017初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整理
  • 1.元谋人的历史地位?答: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古老人类. 2.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古老人类是?答:元谋人. (注:1.2两小题问题和答案是交换的,后面也可以把答案变成问题,提问!) 3.火的作用及评价?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