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必备语文中考常见题型答题规范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 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做铺垫、 总领下文
● 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 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 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 句子本身作用: 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征
● 结合句子语境: 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 强调了 +对象+特征
● 设问: 引起读者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 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 借代、反语
●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3、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 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段意的归纳
●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7、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 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 公式:
① 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
象生动
② 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
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 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
特,富于形象感
④ 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
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
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
明快,富于音乐美
8、插叙的作用
● 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 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 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9、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 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 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 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10、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 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 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 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 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11、描写手法的作用
● 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 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 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 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 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
力,栩栩如生
④ 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 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 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12、环境描写的作用
● 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 公式:
① „„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 „„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 „„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13、论证方法的作用
● 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 明确知识:
① 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 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 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 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 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14、仿写句子
公式:
① 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 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 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15、对对联
公式:
① 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 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 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16、读图题
公式:
① 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 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 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 +内容+启发。
③ 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 1、
2、 3)
④ 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 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 A 联想到 B , A 、 B 具有共性。
17、探究题
公式:
① 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 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 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 1、 2、 3 来表达。
④ 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 1、 2、 3 点。
18、概括题
公式:
①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 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 1、 2、 3 点”。
③ 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 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19、名著阅读
公式:
① 要能写出 1 一 6 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 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 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 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 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 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20、写信
公式:
① 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 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 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21、编短信
公式:
① 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 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22、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 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 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 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 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 类似于解释诗句。
23、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 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 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③ 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24、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 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 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 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 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25、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 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 „„描写了(或刻画了)„„
● „„意思是„„
26、前后照应
公式:
● 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 „„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27、巧设悬念
公式:
● 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 „„,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28、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 „„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29、记叙线索
公式:
分析线索种类:
● 以“物”为线索
● 以“事”
● 以“人”
● 以“时间”
● 以“感情”
● 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30、称谓变化
公式:
● 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 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 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31、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
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 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
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 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
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
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细读标题和
注释; 2 分析意象; 3 品味意境; 4 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 1 把握形象特点; 2 辨析表达技巧; 3 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 概括主旨; 2 联系背景; 3 分清主次; 4 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
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32、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
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 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
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
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 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2018中考必备语文中考常见题型答题规范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 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做铺垫、 总领下文
● 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 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 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 句子本身作用: 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征
● 结合句子语境: 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 强调了 +对象+特征
● 设问: 引起读者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 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 借代、反语
●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3、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 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段意的归纳
●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7、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 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 公式:
① 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
象生动
② 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
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 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
特,富于形象感
④ 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
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
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
明快,富于音乐美
8、插叙的作用
● 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 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 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9、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 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 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 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10、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 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 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 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 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11、描写手法的作用
● 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 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 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 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 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
力,栩栩如生
④ 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 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 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12、环境描写的作用
● 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 公式:
① „„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 „„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 „„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13、论证方法的作用
● 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 明确知识:
① 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 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 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 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 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14、仿写句子
公式:
① 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 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 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15、对对联
公式:
① 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 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 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16、读图题
公式:
① 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 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 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 +内容+启发。
③ 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 1、
2、 3)
④ 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 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 A 联想到 B , A 、 B 具有共性。
17、探究题
公式:
① 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 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 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 1、 2、 3 来表达。
④ 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 1、 2、 3 点。
18、概括题
公式:
①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 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 1、 2、 3 点”。
③ 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 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19、名著阅读
公式:
① 要能写出 1 一 6 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 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 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 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 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 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20、写信
公式:
① 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 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 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21、编短信
公式:
① 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 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22、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 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 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 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 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 类似于解释诗句。
23、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 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 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③ 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24、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 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 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 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 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25、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 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 „„描写了(或刻画了)„„
● „„意思是„„
26、前后照应
公式:
● 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 „„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27、巧设悬念
公式:
● 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 „„,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28、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 „„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29、记叙线索
公式:
分析线索种类:
● 以“物”为线索
● 以“事”
● 以“人”
● 以“时间”
● 以“感情”
● 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30、称谓变化
公式:
● 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 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 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31、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
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 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
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 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
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
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细读标题和
注释; 2 分析意象; 3 品味意境; 4 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 1 把握形象特点; 2 辨析表达技巧; 3 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 概括主旨; 2 联系背景; 3 分清主次; 4 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
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32、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
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 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
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
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 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