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洛子小流域治理模式的报告

窝洛子小流域治理模式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范围

窝洛子小流域位于市金黄色部,双庙水库主河道现河上游,西靠平柞公路,南临蟠崖路,距潍莱高速路4公里。流域面积24.8平方公里。

2、水文气象降雨

项目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南、西北风较为频繁,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有春干、夏热、秋爽、冬长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1度,多年平均风速3.9m/s,历年平均无霜期为180天,该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25mm ,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6-9月份降雨占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的70-80%,项目区平均陆地水面蒸发量1201.81mm ,年均陆地蒸发量为517mm ,相对湿度为70%,最大冻土深50cm ,年积温4058℃,日照时数2694.9h 。

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形复杂,北高南低,有大小山头30余座,最高点海拔高程515.2米,最低处海拔高程85米,有大小支沟97条,小沟多如毛,主沟长4800米,沟壑密度5.2公里/平方公里,上游沟床多为碎石,下游沟床多为冲积物,东西、

北部山岩程活性状态,石质多为片麻岩,风化程度较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1768吨/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侵蚀深6.38毫米,土壤为黄褐色,土质为沙砂壤土,粘粒含量低,容易产生土壤侵蚀和流失,30度以上基本是裸岩石。

4、植被结构

项目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人类长期活动和干旱等原因,天然植被遭受很大程度的破坏,现有的植被以人工林为主,主要树种有黑松、刺槐、苹果、桃、梨、野杜鹃、板栗等,部分种植小麦、玉米,森林覆盖率较低。

(二)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隶属市城关街道办事处,包括窝洛子、正涧、荆家、公沙、寨子、宝点、北台7个村庄,总户数1644户,总人口5396人,从业人员2529人,人口密度102人/ km,人口自然增长率

3.8‰。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480 hm ,其中耕地517 hm ,占20.8%;经济林287 hm ,占11.6%;水保林867 hm ,占35%;水域85.9 hm ,占3.5%;村庄、道路及其它建筑物454 hm,占18.3%;未利用土地269.1 hm ,占32.1%。人均耕地0.096hm ,人均林地0.201hm 。各业总产值47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7元。项目区距市区5km ,交通发达。 2222222222

二、治理思路

以流域为单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按照国家水土保持小流域综

合治理开发标准,把小流域划分为“全面封禁区、重点治理区、主要保护区”三个区域进行治理。

1、全面封禁区。对流域内人烟较少的山岭地实行全面封禁,禁止人为开垦和放牧等生产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散户的移民,杜绝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原生植被系统。

2、重点治理区。对村庄内垃圾和污水进行处理,改善居住环境;规范开发建设活动;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减少面污染。

3、主要保护区。维护河道和水库周边生态平衡,改善水质。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

(一)工程建设

1、小流域治理工程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规律,由上游至下游,分层构筑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1)水土保持林:在15度以上的顶坡上,采取留苗养树、疏林补植等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504 hm,构筑水土保持的第一道防线。

(2)经果林:在5-15度的山腰,建设经济林287 hm , 置坡面灌排水沟渠1090m ,构筑水土保持的第二道防线。

(3)基本农田:在5度以下的坡面上,推广保护性耕作法,实行坡式梯田改造,整修水平梯田517 hm ,,构筑水土保持的第三道防线。

222

(4)沟道拦蓄:在毛沟中下游修建拦沙、蓄水谷坊75座,在支沟中下游修建塘坝、拦河坝15座、蓄水池6个,构筑水土保持第四道防线。

(5)环山道路:在坡面整修环山道路38km ,路两边设置排水沟45km ,建沉沙池3个,构筑水土保持的第五道防线。

(6)生物缓冲带:在流域出口周边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41.3 hm,形成乔、灌、草一体的立体植被结构,建成入坝径流生物缓冲带,充分发挥水土保持设施控制和降解面源污染的作用,构筑水土保持的第六道防线。

2、生态修复工程

在地面坡度大于15度的远离居民点的有条件的山丘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实施封禁治理700 hm。通过封山禁牧、围栏舍饲、留苗养树等措施,加强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减少人为活动,防止人为破坏,减轻对地表土壤的扰动,给林草植被以体养生息的机会,使用权其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提高林草郁闭度,并在其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辅以疏林补植等人工措施小面积治理,加快生态植被的恢复速度,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

3、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按照河道自然流向,保持河流的蜿蜒性和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恢复河道天然形态。围绕生态河道的目标,实施综合整治工程,清淤疏浚2000m 、筑堰护岸2000m 、植树护坡11 hm、拦222

河坝6座;加强河道管理及维护,封河育草60 hm ,禁止在河道随意采砂,防止污水和垃圾进入河道,维系河流良好的生态系统,确保河道清洁和环境优美,构建山、水、林、田、路有机结合,林、草、花、果巧妙布设,绿色与水面相互点缀的良好生态景观,营造集调洪防灾、改善气候、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河湾湿地。

4、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硬化村庄道路18km ,村庄房屋前后四旁绿化6000株,发展庭院经济。制定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控制和养活污染物排放,全力整治村容村貌,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新建垃圾储运池2个,填埋池1处,实现对生活垃圾的集中管理。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对生活垃圾、人粪尿及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5、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绿色、无公害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和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严格控制化肥用量,倡导使用有机肥料,采用生物方法以及易降解、低残留的高效农药防治病虫害,及时收集废弃农膜,大力实施秸杆还田,防范农业污染,遏制农田退水对水环境的破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6、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在河道周边设置植物缓冲带41.5 hm ,种植或抚育具有吸收有机污染物能力的乔木、藻木和草本植物,控制和减少面源污染进入水体;在河道水位变化的水陆交错带建设人工生态湿地16 22

hm ,种植适水树种和草本植物,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创建适应陆生和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优良环境,为生物提供舒适的栖息地,丰富生物物种,壮大生物群体,实现生物物种多样化。

7、水土流失和水环境监测

建立水土流失和水质指标动态变化监测站点,设立检测剖面,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定期监测水质、水量,定量分析水土流失指标。对土壤侵蚀模数、土壤侵蚀量、入河入坝泥沙量以及总磷(TP )、总氮(TN )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 )等指标进行监测,科学评定水土保持工作,为小流域保护与治理提供依据。

(二)监管制度建设

1、采取得力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贯彻《水土保持法》,落实《市水源地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市窝洛子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监督管护规定》。实行封山禁牧、封育保护,严禁陡坡开荒、乱伐乱牧等破坏行为,预防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促进林草植被的生态修复。

2、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受纳水体

通过土样采样、养分化验和定量分析,确定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 值、缓效钾、全氮、碱解氮以及中量、微量元素,制定化肥、农药使用推荐种类目录,明确其合理用量及使用方法,减轻农业退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建立健全水源地管理和保护制度,强化对生活垃圾、畜禽烘便等污染物排放的管理,2

严禁向河道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固体废弃物。

3、强化监督管护,杜绝点源污染

加强对试点小流域内集体和私人企业、饮食服务等行业排污的控制和管理;严禁在试点小流域内开矿、采石、兴办有污染的工业企业,监督开发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对试点流域内原有工业项目贪污进行治理整顿,有污染迹象的,限期搬迁,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消除点源污染;积极组织开展文明新农村建设活动,确保小流域水环境的卫生清洁。

4、依法制定政策,优惠植树造林

依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村内、村外等区域植树造林,按照“谁承包、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将目标责任落到实处,保证栽种质量,提高树木成活率,加快绿化进程,大幅度地增加森林覆盖率。

四、项目治理效果

(一)植被覆盖率提高

治理后,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9%,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8.6%,坡耕地全部得到治理;修路等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植物护坡;采取各种监管措施,杜绝了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等破坏活动,同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率达到100%。通过综合治理,年侵蚀总量由治理前的9.29万吨减少到2.42万吨,减少了74%,土壤侵蚀模数由1768t/ km .a 减少到2

224.8t/ km .a ,林草覆盖率达到72.8%。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极大地改善小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的保墒、保肥和抗旱能力,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良好小气候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二)工程配套合理

沟道蓄水拦沙工程、坡面排水工程配套合理,保水蓄水能力达到53.2%。拦蓄和调节径流能力大大提高,河道洪峰流量比治理前减少74.2%。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综合治理,调整了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减轻了流域内洪涝灾害及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各类防护体系已经形成,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良好改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三)有效遏制了各种污染

首先,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病虫害,农地化肥用量亩均减少65%,农药亩均用量减少75%;其次,对小流域内生产、生活等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理率达到98%;再次,对小流域内的生产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日处理污水量可达10000吨,处理率达到80%以上,远远高于流域内日产生污水量。通过有效遏制各种污染,净化了水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有力地改善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为小流域发展生态旅游夯实了基础。

(四)保障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

通过土地整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各种水利设施的配套,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农村道路、沼气池、垃圾填埋池、污水处理设备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且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协调,满足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保障了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议与意见

1、统筹考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采取的各项水保防治措施应当站在整个小流域的高度来考虑,可以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2、理顺关系。小流域建设关系到建设、环保、农业、公路等部门,以及镇、村等地方。在水利部门专业规划的基础上,应当与有关行业、部门建立工作协作机制,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顺利实施理顺关系。

3、减少地方配套。大多数生态环境较恶化的小流域,经济比较落后,经济负担较重,但国家、省、地项目大多需要1:1-1:2配套,而小流域治理见效较慢,项目配套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地方经济负担。

窝洛子小流域治理模式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范围

窝洛子小流域位于市金黄色部,双庙水库主河道现河上游,西靠平柞公路,南临蟠崖路,距潍莱高速路4公里。流域面积24.8平方公里。

2、水文气象降雨

项目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南、西北风较为频繁,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有春干、夏热、秋爽、冬长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1度,多年平均风速3.9m/s,历年平均无霜期为180天,该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25mm ,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6-9月份降雨占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的70-80%,项目区平均陆地水面蒸发量1201.81mm ,年均陆地蒸发量为517mm ,相对湿度为70%,最大冻土深50cm ,年积温4058℃,日照时数2694.9h 。

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形复杂,北高南低,有大小山头30余座,最高点海拔高程515.2米,最低处海拔高程85米,有大小支沟97条,小沟多如毛,主沟长4800米,沟壑密度5.2公里/平方公里,上游沟床多为碎石,下游沟床多为冲积物,东西、

北部山岩程活性状态,石质多为片麻岩,风化程度较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1768吨/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侵蚀深6.38毫米,土壤为黄褐色,土质为沙砂壤土,粘粒含量低,容易产生土壤侵蚀和流失,30度以上基本是裸岩石。

4、植被结构

项目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人类长期活动和干旱等原因,天然植被遭受很大程度的破坏,现有的植被以人工林为主,主要树种有黑松、刺槐、苹果、桃、梨、野杜鹃、板栗等,部分种植小麦、玉米,森林覆盖率较低。

(二)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隶属市城关街道办事处,包括窝洛子、正涧、荆家、公沙、寨子、宝点、北台7个村庄,总户数1644户,总人口5396人,从业人员2529人,人口密度102人/ km,人口自然增长率

3.8‰。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480 hm ,其中耕地517 hm ,占20.8%;经济林287 hm ,占11.6%;水保林867 hm ,占35%;水域85.9 hm ,占3.5%;村庄、道路及其它建筑物454 hm,占18.3%;未利用土地269.1 hm ,占32.1%。人均耕地0.096hm ,人均林地0.201hm 。各业总产值47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7元。项目区距市区5km ,交通发达。 2222222222

二、治理思路

以流域为单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按照国家水土保持小流域综

合治理开发标准,把小流域划分为“全面封禁区、重点治理区、主要保护区”三个区域进行治理。

1、全面封禁区。对流域内人烟较少的山岭地实行全面封禁,禁止人为开垦和放牧等生产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散户的移民,杜绝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原生植被系统。

2、重点治理区。对村庄内垃圾和污水进行处理,改善居住环境;规范开发建设活动;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减少面污染。

3、主要保护区。维护河道和水库周边生态平衡,改善水质。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

(一)工程建设

1、小流域治理工程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规律,由上游至下游,分层构筑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1)水土保持林:在15度以上的顶坡上,采取留苗养树、疏林补植等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504 hm,构筑水土保持的第一道防线。

(2)经果林:在5-15度的山腰,建设经济林287 hm , 置坡面灌排水沟渠1090m ,构筑水土保持的第二道防线。

(3)基本农田:在5度以下的坡面上,推广保护性耕作法,实行坡式梯田改造,整修水平梯田517 hm ,,构筑水土保持的第三道防线。

222

(4)沟道拦蓄:在毛沟中下游修建拦沙、蓄水谷坊75座,在支沟中下游修建塘坝、拦河坝15座、蓄水池6个,构筑水土保持第四道防线。

(5)环山道路:在坡面整修环山道路38km ,路两边设置排水沟45km ,建沉沙池3个,构筑水土保持的第五道防线。

(6)生物缓冲带:在流域出口周边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41.3 hm,形成乔、灌、草一体的立体植被结构,建成入坝径流生物缓冲带,充分发挥水土保持设施控制和降解面源污染的作用,构筑水土保持的第六道防线。

2、生态修复工程

在地面坡度大于15度的远离居民点的有条件的山丘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实施封禁治理700 hm。通过封山禁牧、围栏舍饲、留苗养树等措施,加强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减少人为活动,防止人为破坏,减轻对地表土壤的扰动,给林草植被以体养生息的机会,使用权其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提高林草郁闭度,并在其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辅以疏林补植等人工措施小面积治理,加快生态植被的恢复速度,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

3、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按照河道自然流向,保持河流的蜿蜒性和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恢复河道天然形态。围绕生态河道的目标,实施综合整治工程,清淤疏浚2000m 、筑堰护岸2000m 、植树护坡11 hm、拦222

河坝6座;加强河道管理及维护,封河育草60 hm ,禁止在河道随意采砂,防止污水和垃圾进入河道,维系河流良好的生态系统,确保河道清洁和环境优美,构建山、水、林、田、路有机结合,林、草、花、果巧妙布设,绿色与水面相互点缀的良好生态景观,营造集调洪防灾、改善气候、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河湾湿地。

4、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硬化村庄道路18km ,村庄房屋前后四旁绿化6000株,发展庭院经济。制定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控制和养活污染物排放,全力整治村容村貌,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新建垃圾储运池2个,填埋池1处,实现对生活垃圾的集中管理。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对生活垃圾、人粪尿及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5、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绿色、无公害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和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严格控制化肥用量,倡导使用有机肥料,采用生物方法以及易降解、低残留的高效农药防治病虫害,及时收集废弃农膜,大力实施秸杆还田,防范农业污染,遏制农田退水对水环境的破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6、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在河道周边设置植物缓冲带41.5 hm ,种植或抚育具有吸收有机污染物能力的乔木、藻木和草本植物,控制和减少面源污染进入水体;在河道水位变化的水陆交错带建设人工生态湿地16 22

hm ,种植适水树种和草本植物,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创建适应陆生和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优良环境,为生物提供舒适的栖息地,丰富生物物种,壮大生物群体,实现生物物种多样化。

7、水土流失和水环境监测

建立水土流失和水质指标动态变化监测站点,设立检测剖面,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定期监测水质、水量,定量分析水土流失指标。对土壤侵蚀模数、土壤侵蚀量、入河入坝泥沙量以及总磷(TP )、总氮(TN )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 )等指标进行监测,科学评定水土保持工作,为小流域保护与治理提供依据。

(二)监管制度建设

1、采取得力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贯彻《水土保持法》,落实《市水源地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市窝洛子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监督管护规定》。实行封山禁牧、封育保护,严禁陡坡开荒、乱伐乱牧等破坏行为,预防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促进林草植被的生态修复。

2、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受纳水体

通过土样采样、养分化验和定量分析,确定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 值、缓效钾、全氮、碱解氮以及中量、微量元素,制定化肥、农药使用推荐种类目录,明确其合理用量及使用方法,减轻农业退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建立健全水源地管理和保护制度,强化对生活垃圾、畜禽烘便等污染物排放的管理,2

严禁向河道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固体废弃物。

3、强化监督管护,杜绝点源污染

加强对试点小流域内集体和私人企业、饮食服务等行业排污的控制和管理;严禁在试点小流域内开矿、采石、兴办有污染的工业企业,监督开发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对试点流域内原有工业项目贪污进行治理整顿,有污染迹象的,限期搬迁,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消除点源污染;积极组织开展文明新农村建设活动,确保小流域水环境的卫生清洁。

4、依法制定政策,优惠植树造林

依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村内、村外等区域植树造林,按照“谁承包、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将目标责任落到实处,保证栽种质量,提高树木成活率,加快绿化进程,大幅度地增加森林覆盖率。

四、项目治理效果

(一)植被覆盖率提高

治理后,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9%,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8.6%,坡耕地全部得到治理;修路等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植物护坡;采取各种监管措施,杜绝了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等破坏活动,同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率达到100%。通过综合治理,年侵蚀总量由治理前的9.29万吨减少到2.42万吨,减少了74%,土壤侵蚀模数由1768t/ km .a 减少到2

224.8t/ km .a ,林草覆盖率达到72.8%。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极大地改善小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的保墒、保肥和抗旱能力,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良好小气候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二)工程配套合理

沟道蓄水拦沙工程、坡面排水工程配套合理,保水蓄水能力达到53.2%。拦蓄和调节径流能力大大提高,河道洪峰流量比治理前减少74.2%。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综合治理,调整了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减轻了流域内洪涝灾害及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各类防护体系已经形成,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良好改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三)有效遏制了各种污染

首先,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病虫害,农地化肥用量亩均减少65%,农药亩均用量减少75%;其次,对小流域内生产、生活等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理率达到98%;再次,对小流域内的生产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日处理污水量可达10000吨,处理率达到80%以上,远远高于流域内日产生污水量。通过有效遏制各种污染,净化了水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有力地改善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为小流域发展生态旅游夯实了基础。

(四)保障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

通过土地整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各种水利设施的配套,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农村道路、沼气池、垃圾填埋池、污水处理设备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且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协调,满足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保障了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议与意见

1、统筹考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采取的各项水保防治措施应当站在整个小流域的高度来考虑,可以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2、理顺关系。小流域建设关系到建设、环保、农业、公路等部门,以及镇、村等地方。在水利部门专业规划的基础上,应当与有关行业、部门建立工作协作机制,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顺利实施理顺关系。

3、减少地方配套。大多数生态环境较恶化的小流域,经济比较落后,经济负担较重,但国家、省、地项目大多需要1:1-1:2配套,而小流域治理见效较慢,项目配套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地方经济负担。


相关文章

  • 发达国家城市水污染治理的比较与启示
  • 总第188期 [文章编号]1002-2031(2011)03-0091-04 城市问题2011年第3期 发达国家城市水污染治理的比较与启示 高珊黄贤金 [摘要]城市水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我国城市水污染日益严峻.在广泛借鉴欧.美 ...查看


  •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
  •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重点.难点.亮点浅析标签:来源摘要黄河流域规划修编所涉及的规划难点.重点也是流域今后工作亮点.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历来治理黄河的主要问题所以规划中的难点.重点也是 ...查看


  • 滇池环保调研报告
  • 目录 引言 ................................................. 3 一.滇池的介绍 ....................................... 4 二.滇池的环境 .... ...查看


  • 关于三门峡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作业)
  • 关于三门峡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的 环境影响报告书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11月20日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建设项目概况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工程分析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概况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评价结论 ...查看


  • 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致力水保生态环境建设
  • 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致力水保生态环境建设 谢运源 (江西省兴国县水土保持局江西兴国342400) [关键词]水土保持 [摘综合治理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要]素有"江南沙漠"之称的兴国县,自1983年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l ...查看


  • 崩塌.滑坡.泥石流勘查大纲及报告编制要点
  • 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的描述与评价:主要对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基本要素.变形情况.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等作出初步的认识和评价. 二.危害对象的描述与评价:包括人员.财产.设施.城镇.县 ...查看


  • 曲靖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初探
  • 摘要:指出了曲靖市地处长江上游.珠江源头,其石漠化危害影响着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以曲靖市多年石漠化治理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国内治理石漠化的新思路,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 ...查看


  • 巢湖水污染状况及原因调查报告
  • 巢湖水污染状况及原因调查报告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李建 1202062008 一.调查目的 1.对巢湖水污染状况及原因的深入调查与了解. 2.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巢湖水污染情况以及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3. 提高小组成员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 ...查看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12,4*2,42,3,4 ,张喜荣,蔡艳蓉赵晶,高照良 (1.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陕西西安710018: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