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发表者:陈少华 (访问人次:1869)

“我的人生没受糖尿病影响”

人到老年,但王XX身姿挺拔,动作敏捷,面色红润,精神很好,实在看不出是个有24年糖尿病史且83岁的老患者。24年来,他的病情非但没有每况愈下,反而日趋稳定,血糖控制十分理想,没有任何并发症迹象。几句话概括就是:“糖尿病不能盲目悲观,也不要过分自信。诊断得病后,我和医生一直保持密切联系,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每年定期去医院检查,尽量降低并发症发生。”并强调,有的患者心情紧张,害怕去医院,不和医生密切配合,对病情最为不利。

“对待糖尿病,自己的心态最重要。糖尿病自然应该要重视,但不能事事顾虑以疾病为念。现在,我心平气和,每天都吃一定量的主食和蔬菜,并在摄入的热量上进行一定控制。两餐之间吃一些低甜的水果,但不吃含糖量较高的水果,比如葡萄、香蕉等少吃外,其他水果都能吃。而且,每星期上午和下午我都保证进行2次体育锻炼,比如散步、爬山等,而且每次不少于半小时。”按时吃饭、服药、注射胰岛素,生活有规律。

“患者不能丢的是信心和毅力。很多人得糖尿病,就怨天尤人,消极悲观,认为一旦患病,就会终身痛苦,其实不然,发现糖尿病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可以早点关注病情,恢复的可能几率也更大,健康指数也更高,并发症就越少。”

不少糖尿病患者一旦患病,便患得患失,认为都是自己平时吃太多太好导致的,于是什么也不敢吃、哪里也不敢去了。患者陆女士就是这样。她是家庭主妇,自从查出血糖比正常值高以后,整天担惊受怕的,不敢随便吃东西,每日以南瓜、稀饭果腹,时不时还搞点小偏方,吃点鱼鳞和野菜。因为害怕过度劳累,陆女士连家务也不敢多做,更不用说亲友会面聚餐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陆女士自己把自己“囚禁”了起来,生活过得没滋没味。 其实,像陆女士这样谨小慎微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在少数。记者在宣武医院采访了15名患者,其中13名和陆女士想法一样,另外两名则是又一种生活态度了。周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自从他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就在医生的指导下打胰岛素。果然,血糖降下来了,周先生欣喜万分,便放心大胆地陪客户应酬,推杯换盏。他认为,只要饭前打一针胰岛素,吃什么都没有后顾之忧了,结果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欧洲看重自我管理,欧洲在治疗上就特别强调“自我管理”,因为靠饮食、运动、降糖药物、血糖监测等并不够。为了让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德国建立了糖尿病认识与保健网络,在下萨克森州内就有24个大小不一的糖尿病患者俱乐部。该州卫生部官员科尔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可以自愿报名参加,每个小组有1名指定的糖尿病顾问。参与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如1次个人辅导探访、12次小组聚会、明信片讯息、每月和糖尿病顾问通话等。有的医院还创办了公益性的“全日制”、“住院式”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学校。科尔说,糖尿病自我管理主要包括,深刻理解糖尿病发病机理、过程和治疗知识;设立个人糖尿病控制目标;适宜的营养管理;把锻炼身体变成生活方式;使用有效的药物治疗;定期检测血糖、尿糖,并根据结果更好地调控血糖;预防、监测和治疗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将心理调节纳入日常生活等。来自柏林的弗尔曼女士说,患者非常需要这些实用性、指导性、操作性

很强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她以前严重缺乏自我管理知识,培训后,开始重视日常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及相关治疗,病情控制得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 窗体顶端

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负责人马特纽斯教授对记者说,每位糖尿病患者都有自己的特点,包括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有无并发症或伴发疾病,以及不同的饮食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患者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和不断变化的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只有积极的自我管理,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状况和病情,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动权。马特纽斯教授强调:“患者自我控制对获得成功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目前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率低跟糖尿病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有关系。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治疗、自我病情监测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其中,糖尿病的教育又处于这五个因素的核心地位。由于目前国内对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使许多本来可以在早期进行良好治疗控制的病人由于不知晓而浪费了大量医疗费用。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几个项目

1.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过程和治疗方面的知识

1.什么是血糖?

血糖,就是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血糖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食物,当食物被人体摄取之后,经过消化道分解吸收从而形成葡萄糖。另外,蛋白质、脂肪及从肌肉生成的乳酸可通过糖异生过程变成葡萄糖。而空腹时的血糖主要来自于肝脏储存的糖原。血糖经过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释放出大量能量,为全身各组织利用和消耗,尤其是脑、肾、红细胞、视网膜等必须不断由血液供应葡萄糖。 人们常说的血糖值就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会受到情绪或者饮食的影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空腹血糖一般维持在4.4~6.7mmol/L(80~120mg/100ml)之间。血糖浓度过高或者过低都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终身的、致命的。

2.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最早的古典医书《皇帝内经》就有关于“消渴病”的记载,也就是消瘦加上烦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十分复杂的终生性疾病,是慢性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生理特征是血糖水平增高,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或者β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血糖增高时可以出现三多一少,也就是指吃的多、喝的多,排尿多、以及体重减轻的典型症状,但多数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仅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血糖升高,从而贻误了治疗时机。长期血糖增高会导致多器官组织损害,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脑血管、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病变等,严重时可发生急性酮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甚至威胁到生命。

3.血糖升高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糖尿病。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但不能因为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就认为自己患上了糖尿病。有很多因素可以使血糖浓度升高,但并不表现为糖尿病。 肝炎、肝硬化等各种肝脏疾病引起肝糖原储备减少时,可出现餐后血糖一过性升高。服用一些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速尿、女性口服避孕药、烟酸、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均可引起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停药后,血糖会很快恢复正常。 当进行中度或者剧烈体育运动时,肝

脏中储存的葡萄糖会释放出来,使得血糖水平升高。另外,血糖水平在早晨4点至8点之间显著上升,妊娠期、月经期等也可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什么情况下可以诊断为患有糖尿病?

旧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1980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提交了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次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对该诊断标准进行了评议并加以认可,我国糖尿病学会于1999年10月建议在中国人群中采用此诊断标准。

糖尿病主要是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的血糖值来诊断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被诊断为糖尿病:

①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 (200mg/dl);

② 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mmol/L (126mg/dl);

③ OGTT试验中,2小时血糖≥11.1mmol/L (200mg/dl)。

其中,空腹血糖是指至少禁食8小时的血糖值;任意时间是指一日内任何时间的血糖值,不管上次就餐时间或摄入多少食物;OGTT是指将75g葡萄糖粉溶于水中,在空腹状态下5分钟内将葡萄糖水喝下,通常检测2小时后的血糖值。

5.糖尿病分为几种类型?

1997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协会提交的报告对糖尿病的分型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糖尿病病因分型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即1性糖尿病、2性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其中80%左右的糖尿病属2型糖尿病,我们日常所说的糖尿病一般也就是指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发病大多在40岁以上,多数起病缓慢,患者多正常或肥胖,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确诊时患者已有5~10年的病史,体内胰岛素正常或相对少。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起病较突然,起病前体重多正常或消瘦,三多一少症状较明显,体内胰岛素含量较低。

6.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常常称之为“三多一少”。出现典型症状,常常容易提示患者去医院就医,通过临床检查发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其“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常常非常典型,而2型糖尿病初期几乎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或者存在一些非典型症状。例如,感到疲乏、劳累;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皮肤瘙痒;手、足经常感到麻木或者刺痛;伤口愈合非常缓慢;经常或者反复发生感染;男性发生阳痿,女性发生阴道异常干燥;极易饥饿;恶心、呕吐等。由于这些症状也可在其他疾病中出现,因此往往延误对糖尿病患者的正确诊断。

7.糖尿病与吃糖有关吗

这里所指的糖,是指碳水化合物的总称,糖又被分为多糖、双糖、单糖。我们饮食中的米饭、馒头、面条、面包、饼干、山芋、南瓜等等所含的淀粉便是多糖,多糖类的淀粉虽然不甜,但在淀粉酶的作用之下,会被分解为单糖,而且主要是葡萄糖。葡萄糖是可以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但它的吸收和利用需要有胰岛素的帮助。如果含淀粉或糖的食物吃得太多,

再加上体力运动少,缺乏足够的能量消耗,身体里的胰岛素无法帮助多余的糖类吸收和利用,就有可能使血中的血糖升高,甚至通过肾脏滤出成为尿糖,从而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8.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发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不过下列因素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1)有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患糖尿病者;(2)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3)肥胖或超重,特别是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5者,另外腹部肥胖者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4)高血压、高血脂及早发冠心病者;(5)以往有妊娠血糖增高或巨大儿生育史,有多次流产者;(6)年龄40岁以上者。国内外资料都表明4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较年青人显著增高;(7)饮酒过多者。

30.老年糖尿病有什么特点?

老年糖尿病是指60岁以上发生的糖尿病,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多数起病缓慢,早期一般没有任何症状,部分老年糖尿病在出现了并发症之后才确诊为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没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而且容易并发心、脑、肝、肾疾病。

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样需要通过控制饮食、适当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及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如需采用药物治疗,应避免作用强且作用持续时间长的降糖药。有些患者在降糖同时需要进行降血压和降血脂的治疗,用药时还需注意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当口服降糖药疗效减低或已有明显的合并症者宜尽早改用胰岛素。

目前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率低跟糖尿病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有关系。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治疗、自我病情监测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其中,糖尿病的教育又处于这五个因素的核心地位。由于目前国内对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使许多本来可以在早期进行良好治疗控制的病人由于不知晓而浪费了大量医疗费用。

2.设立个人糖尿病控制目标;

在自我管理这块,中年糖尿病患者是“重灾区”,临床中经常能遇到这样一些中年糖尿病患者:要应酬要喝酒,饮食不能控制;工作忙,运动时间少;对自我病情检测不在意。韩教授说,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患者需进行长期治疗。因此,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成为治疗中一个重要环节。糖尿病在早期和中期感觉不明显,所以许多患者并不持续监测、控制血糖达标,当真正的危险并发症表现出来时,才去医院进行检查,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现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建议我们跟国际的治疗要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标准,因此我们现在采用的治疗的控制血糖的标准也是跟IDF西太区的标准是一致的,那么这个标准就是要尽量使血糖控制到,或者接近正常的水平,那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空腹血糖水平要在3.9-6.1这个范围是正常的。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是在7.8以下,这是正常水平,那么我们控制的目标就是尽量达到或是接近这样的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这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监控指标。这个指标应该控制到的正常水平是3.8-6.2或者是4-6%,血糖控制也应使糖化血红蛋白达到或者接近这个范围。因为如果要求你一下就达到正常范围可能很困难,但是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提到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我们非常容易得到的这么一个结果,只要空腹采血就可以了,原来都是用这个来做为控制目标,但是后来就发现国际上有几个比较重要的临床研究,象英国的II型糖尿病的前瞻的研究,这里就发现研究的是以空腹血糖做为控制目标的,这时候就发现它的糖化血红蛋白不能达到非常满意的水平,而且也有很多研究都发现在治疗时仅仅注意空腹血糖的控制,仍会有一些糖尿病病人出现那些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比如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的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的病人比较容易得心血管的病变。动脉硬化,脑血管病变。有很多的事实,发现仅以空腹血糖做为控制指标,而不去注意餐后血糖。因为有一部分病人虽然空腹血糖控制得很正常。但是餐后血糖仍然高,过去没有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的时候,只注意空腹血糖,容易忽略餐后2小时血糖这个问题,所以控制了半天,自己认为达到很好的标准了,实际上这个人的平均血糖水平还是比较高。组织器官照样在受着高血糖的影响。

近些年,因为有了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比较好地就是可以了解一个平均血糖控制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的概念是不受进食还是空腹这样的影响。它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大约两个月左右平均血糖的水平,这样它能够真正反映血糖控制的好坏。但是由于条件你不可能天天都去测糖化血红蛋白,那么我们日常为了达到一个糖化血红蛋白的很好的控制。日常你应该注意餐后两小时血糖的监测。

3.适宜的营养管理;饮食啊饮食 血糖啊血糖 头疼的问题

良好的糖尿病饮食管理有四大要求:固定热量;均衡营养;控制血糖;改善血脂。“固定热量”是使每餐摄取的热量基本保持一致。“均衡营养”是在等热量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多种类别的食物。“控制血糖”就是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食物,例如杂粮、粗粮等。“改善血脂”是选择较好的脂肪来源,例如橄榄油等。热量和糖类的摄入要限制,少吃甜食和含糖量高的食品,两餐间可以吃些水果。一天中,米饭类碳水化合物约占摄入总热量的60%,蛋白质占15%,25%为脂肪等。

糖尿病人进行饮食管理原则

⑴一日热量摄入要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宜。

⑵平衡膳食,以达到足够的营养。原则。

⑶避免高糖食物,如各种糖果、甜食。

⑷减少脂肪的摄入,除限制动物脂肪外,每日烹调油在20克以下。

⑸避免油腻和含脂肪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及瓜子、花生等。

⑹避免含胆固醇高的食品,如动物内脏。

⑺选择高纤维食物,如粗粮、含纤维高的蔬菜。

⑻定时定量进餐,可以少量多餐。

⑼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可以基本和正常人一样,1.2克/公斤体重,但不要过多。 ⑽鼓励多饮水。 在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可以在两餐中间吃少量水果,并且减少相应主食摄入量。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饮食治疗

控制总热量下的平衡膳食。限制脂肪的摄入,每日烹调油限制在20克以内。少吃油炸食品,少吃炒菜多吃汆煮拌蒸卤的菜。为保证营养,蛋白质基本和正常人一样。

提倡多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中的芹菜、韭菜、豆芽、萝卜、海带、粗粮如燕麦片、全麦面包、玉米面、荞麦、杂豆等。

肉类食品不可多吃,一般每天2两瘦肉。瘦肉中含脂肪10%左右,目前提倡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1:1:1限制胆固醇,每日300mg以下。禁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内脏肥胖者要减轻体重,体重减轻可以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改善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症状。有研究报道,体重每增加10%,收缩压升高6.5mmHg。严格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6克以下(包括酱油在内,5毫升酱油含盐1克)。增加钙的摄入补充钙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症状,研究证明钙对于降低血压有帮助。吸烟有百害无一利。吸烟易使血压升高饮酒,有报道认为每日饮少量的酒,如葡萄酒,可起活血化淤作用,并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好处,但饮酒过多害处也同样很多(高甘油三脂血症、肝硬化)。因此,最好不饮,如饮请饮少量低度酒,如1两葡萄酒。不吃零食,特别是含脂肪高的瓜子、花生、核桃等。如无合并肾病,经常食用一些含钾高一些的食物对防治高血压有益。如蘑菇、苋菜、油菜、菠菜、小白菜、西红柿、卷心菜、冬瓜、苦瓜等。

请记住八少八多:

副食少荤多素

肉类少肉多鱼

主食少细多粗

少油炸多蒸煮

口味少盐多醋

饮食习惯少烟酒多茶

饮食少量多餐

生活上少吃多动

最后为您提供两道美味经典菜谱,让您的春节餐桌多两款健康大菜。

送给“糖尿病患者”的二款节日菜谱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控制总热能的首要原则。摄入的热量能够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肥胖者必须减少热能摄入,消瘦者可适当增加热量达到增加体重。碳水化合物需适量,膳食中的食物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需充足,脂肪的摄入量应限止。

一、鱼头豆腐烧白菜

原料:鲢鱼头1个、豆腐1合、白菜150克、青蒜约50克。

调料:黄酒、醋、食盐、味精、葱、姜等调味品。

初加工:将鲢鱼头洗净后中间劈开,豆腐切成小块,白菜、青蒜切成一寸长的段,生姜切片,葱打结。

烹调法:锅中放入适量的清水,水开后放入鱼头,煮沸后撇去浮末,放入醋、黄酒,葱段、姜片,盖锅用中火烧约10分种。待鱼头七、八成熟时放入豆腐、加入食盐调味,取出葱结和姜块,然后放入白菜。出锅时撒入青蒜段,加入味精出锅。

此菜分析:鲢鱼的营养精华都集中在鱼的头部,鱼头含有蛋白质以外,还含有人体极需要的两种不饱和脂肪酸。豆腐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白菜和青蒜都是高维生素和高纤维素。 烹饪方法注意:鱼头中的鳃是呼吸器官﹐其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做鱼头时千万记得要把它剔除干净。另外﹐鱼头一定要煮透方能食用。因为鱼头中已经有一定量的脂肪了,所以在烹调中不必加油,烧制得法味道同样好吃。

二、西红柿扁豆炒肉片

原料:瘦猪肉50克,扁豆150克,西红柿100克。

调料:植物油少许,酱油、盐、淀粉、葱、姜、酒、味精各适量。

初加工:将猪肉切成薄片,用淀粉上浆;把扁豆切成寸段在开水中烫一下,沥去水分;西红柿切成块。

烹调法:炒锅先放入清水,烧开后投入肉片用筷子划散捞也沥水。炒锅放入少量植物油烧热先投入葱姜爆一下出香后,再加入豇豆煸炒二分种,放入西红柿续炒,加入酒、酱油、盐、稍加水,放入肉片,用旺火滚片刻出锅。

营养分析:此菜荤素结合,营养丰富。整款菜也属于低脂肪和低糖菜谱。

烹调要点:在沸水锅中投入肉片时,是以油代水的烹调法。水应是肉片比例的四分之三(投入肉片之后的水温不能低于80度),否则易造成脱浆。扁豆在沸水中也要烫至八成熟。

4.把锻炼身体变成生活方式;

适当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也很重要,最好每天坚持三四十分钟的有氧运动,但时间不要太长,要避免剧烈运动。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注射胰岛素,除了按时服药还要多和医生交流,根据病情发展或波动,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王主任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贵在心态平和、生活规律。 “科学饮食、合理生活,即使有糖尿病,也能生活得很快乐。” 很多糖尿病人因为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所以锻炼身体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锻炼的方式和强度。

糖尿病要从事“有氧运动”,要保持运动时的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的60%,最大心率简单的计算方法是220减去年龄,例如60岁,最大心率就是220-60160次每分钟,糖尿病人则不能超过160X60%96次心跳每分钟。糖尿病在从事运动之前,之间和之后都要自己测定心率,保证心率不超过这个安全范围。

糖尿病人可以选择散步,游泳,骑车等不是非常剧烈的运动,运动时间最好不要短于20分钟,一般30到40分钟最合适。

在从事体育锻炼之前,最好进行一下身体状况评估,包括1)心脏评估,可以看心血管科医生,看看是否有冠心病或心肌缺血的情况,可以用“运动实验”来评估心脏的情况;2)评估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在运动之前,运动之间和运动之后,检测血糖,这样可以评估一下

每个个体对运动的反应,防止在运动中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人也要注意几个问题,1)要随身携带一个卡片,说明自己是糖尿病人,正在用什么药物治疗,亲属的联系电话等能说明自己身份和疾病情况的卡片,这样一旦在运动中出现低血糖昏迷的时候,别人得到足够的信息;2)要携带一些能应付低血糖的食品,例如糖块,葡萄糖片等,一旦感觉到可能有低血糖发生,能自己及时应付;3)运动的时候要喝足够的水,保证身体的体液平衡。

糖尿病人锻炼身体是改变生活方式的一个主要措施,能改善血糖控制,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生活质量,如果能注意以上这些问题,就能保证运动的安全。锻炼身体是糖尿病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经常运动能够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但是,糖尿病人不宜锻炼过度,更不宜晨练,原因是清晨气温较低,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糖尿病患者又多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者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

另外,清晨大多数人都是空腹锻炼,这样容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清晨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浓雾之晨的空气,空气污染物中较重的固体物和粒子一般落到地面上,此时污物、灰尘、细菌很容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而糖尿病人的抗病能力差,极容易造成肺部及气管感染而加重病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积极地配合治疗之外,良好的心态和适当的锻炼身体也是帮助糖尿病患者康复的关键。因为经常运动能够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

但是,糖尿病病人应该注意:糖尿病人不宜锻炼过度,更不宜晨练,原因是清晨气温较低,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糖尿病患者又多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者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

5.如需要药物治疗,使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药物疗法:降糖药物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磺胺类(包括达美康、糖适平、D860、伏降糖等)、双胍类(二甲双胍)、拜糖平及胰岛素。二甲双胍适用于肥胖型糖尿病,用量250-500毫克、每天3次。磺胺类种类较多,均有刺激体内胰岛素分泌作用,以格列奇特为例,每次80-16O毫克,每天2次。拜糖平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用量50毫克,每天3次。

胰岛素主要用于依赖型糖尿病以及处于应激状态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由于降糖作用显著,多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在饮食和运动量相对固走情况下,用量从小剂量开始,谨慎调整。

6.定期规律检测血糖,根据结果更好地调控血糖;

由于尿糖测定有许多缺点,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病人使用血糖监测仪作为血糖监测的主要手段。测试血糖有以下优点:

(1)测试血糖不受肾糖阈变化的影响,较测尿糖 准确。

(2)血糖测试多为全定量的方法,因而更能准确反映体内实际血糖情况。

(3)血糖测试不仅可反映高血糖,而且可反映低血糖,因而更适合注射胰岛素病人及时发现低血糖。

自我监测血糖测血糖的一般步骤:①用肥皂水洗手并擦干,或用酒精消毒并晾干;② 用采血针采血;③将一滴血滴在试纸的测试薄膜上;④按说明书要求等候约一分钟左右时间;⑤如果用血糖仪,可在显示屏上直接读出

自我监测血糖为糖尿病人的饮食搭配、运动量调节及治疗方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能及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但很多人由于血糖仪操作不当,失去了监测的意义。

注意事项:

1、要定期到购买的商店或厂家指定处校正血糖仪是否准确,与医院抽血检查结果相对比也可知道家中血糖仪的准确性。

2、要注意试纸的有效期和保存方法。任何血糖仪的试纸上都含有酶的成分,试纸受潮变质或过了有效期,试纸上的酶就会失效,影响血糖测试的准确性,因此要注意包装上标出的有效期,按正确方法保存。取出试纸后,需立即盖紧试纸瓶盖,以避免试纸受潮或变质。

3、采血方法要正确

手指消毒后,一定要等酒精挥发干燥后再采血。采血部位在手指侧边为宜,这一部位采血疼痛较轻,且血量足。采血针的深度要适宜,不能用力挤压出血,以免造成测量误差。应注意采集足够的血液,血量以尽量覆盖全部测试孔为宜。

4、固定监测时段

通常,每天测定血糖时间定在早、中、晚三餐前和晚上睡觉前。有时为能更准确地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在三餐后2小时和凌晨2时到4时之间也应各测血糖一次。

5、监测频率因人而异

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在开始调整剂量的前两周,每周连续3天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血糖稳定后,每周1天监测空腹、睡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测定血糖。如使用中效胰岛素者,应每天测两次血糖,可以交替一天测早餐前和晚餐前血糖,一天测午餐前和睡前血糖。使用短效胰岛素者,应每天测3—4次血糖,选择餐前或餐后2小时测定。

血糖波动大或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发热时,应增加血糖测定次数;血糖比较稳定时,可酌情减少测定次数;当出现血糖过高或低血糖症状者,应随时测定。

6、监测记录应全面

测量时应记录测血糖的日期、时间;是饭前还是饭后;血糖的结果;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时间和种类、剂量;任何影响血糖的因素,如进食的食物种类及数量、运动量、生病情况等都应详细记录。当血糖高于治疗目标、出现无法解释的低血糖或高血糖时,应及时找医生。

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必须控制在6.5%以下,患者应该每3至6个月到医院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贾伟平表示,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指标越高说明糖尿病病情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能反应测定前1至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因而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是了解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重要依据。

双监测可减少并发症

如果在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太高时,就及时治疗,可大大减少发生中风、心脏疾病、肾衰竭、失明以及截肢手术的风险。平均每下降1个百分点的糖化血红蛋白,就会使糖尿病的死亡率下降21%,心肌梗塞和心脏病的危险性下降14%,糖尿病微血管症的危险性下降37%。

为此,专家提醒,糖化血红蛋白应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病人最好控制在6.5%以下,一旦超过7%,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会增大。

7.预防、监测和治疗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今年春节长假中,食用过量饮料与甜食突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病例增多,很多是心血管慢性疾病复发,尤其在假期中、聚餐时,发生危险的可能更大。专家提醒,节假日,小心酮症酸中毒。特别要提醒广大糖尿病人,节日期间仍要保持生活规律、饮食有度,防止糖尿病急症的发生。

大年初四突发昏迷,120将一名50多岁的病人送到了我院急诊中心,当时病人处于昏迷状态,急测血糖为34MMOL/L,呼吸中带有一股腐臭味和烂苹果味,经检查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虽经积极抢救病人得以康复,然而家中的过节气氛大打折扣。事后患者后悔不已。原来病人已患糖尿病10多年,平时通过饮食控制及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在节日来临之际,他不仅停药,并且放开饮食,同时又疏忽了血糖监测,由此发生了原本可以避免的一幕。尽管病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再不断提高,但每逢佳节总有多起类似事发生。

酮症酸中毒是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属糖尿病的急症范畴,它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无论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都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通常1型糖尿病人可以在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发生酮症酸中毒,而2型糖尿病人出现发生酮症酸中毒大多存在诱发因素,如降糖药随意减量或停药,饮食失控如进食大量饮料与甜食,感染包括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及皮肤感染等,以及过度劳累、精神刺激。此外,经历手术、创伤、伴发中风及心机梗死等其他重病时也可诱发该病。而节日期间,饮食失控、进食大量饮料与甜食是最多发生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

慢性并发症预防问题

“软肋”之一:眼睛眼部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全世界范围内导致失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糖尿病眼病,最常见的是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对视力影响最大。导致眼病主要是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对血管和视神经造成损害。

预防:眼科检查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散瞳检查眼底。1型患者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2型患者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如有眼部异常感觉,应缩短周期,如每半年或3个月1次。同时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降低血脂。

“软肋”之二:肾脏糖尿病所引发的肾病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先兆。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恶化成终末期肾病。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有40%发展为严重的肾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否则只能面临死亡。

预防:每年做尿检早期的微量白蛋白尿筛查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引入治疗、预防或减缓肾衰竭的进程意义重大。

“软肋”之三:神经糖尿病患者常会出现多汗症状,目前认为,这是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高血糖能够广泛地破坏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些患者高血糖并不严重,但神经病变却很显著。

预防:提防多汗轻度的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会出现多汗,而严重神经病变则导致出汗减少。这就要求患者除了控制血糖以外,还要密切注意自己的出汗情况,是否出现神经病变的表现。

“软肋”之四:脑血管糖尿病脑血管病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一。脑血管病也即人们常说的中风或半身不遂,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较高,约是普通人群的2~3倍。 预防:及时检查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麻木等异常症状,必须及时就诊,除必要的体格检查外,还需行头颅CT扫描或核磁共振(MRI)检查,以尽快确诊和及时治疗。

除了以上“软肋”,肝脏、四肢、皮肤、呼吸系统都是糖尿病易侵犯的部位,专家告诫:糖尿病患者务必遵从医嘱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平衡饮食、不吸烟,坚持锻炼;进行血糖监测,关注血糖水平,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控制血压和血脂,定期进行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筛查及控制。

8.将心理调节纳入日常生活;

罹患糖尿病。工作、生活的压力又直面而来!

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是糖尿病患者健康生存的关键。现代医学己经证实,恶劣的情绪可导致血糖的增高,因此为了高效控制血糖,我们必须学会调适心境。找一段时间,找一个空间,远离世事的纷杂。让心情彻底放飞。我们无法逃避挫折、困惑,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它。

尽量使自己保持愉悦。如果实在无法控制情绪,记得一定要测定血糖,以兔不良的心情导致血糖升高,并且根据血糖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当人们感到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时,神经系统会向大脑发出信号,促使体内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升高。一方面增加肝糖释放入血液,另一方面抑制胰岛素分泌,以致血糖增高,导致糖尿病恶化。

中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减退,更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因此应该格外注意。

心理调适的小方法

1、接受现实:不管面对疾病还是挫折,逃避不能改变现状,直接对应它是积极的态度。

2、偷得浮生半日闲;再忙也要给自己安排短暂放松的时间。

3、有氧运动:如散步和舞蹈。

4、看旧照片、听老歌、看漫画、卡通或以前看过的故事书。

5、与小孩玩耍、逗乐,可以找回童年的欢乐。

6、社会支持:把您的烦恼告诉您的亲友,以便得到他们的宽慰。

7、喜乐之心乃良药,多想一些愉快、有趣的事;负面的事也多想一些积极的方面为自己宽心。

自我激励的方法

定下目标:制定几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每达到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鼓励。

确定优先工作次序:如累你经常抱怨繁忙,应当重新调整工作节奏,按照轻重缓急逐个处埋。

参加一个有意义的社会团体,参与社会进步的贡献将进一步肯定自身价值。 不轻易否定自己:即便某件事做错了,也要肯定自己的努力。

必须学会放弃::过分执着反而会坐失更多的良机,必要的放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发表者:陈少华 (访问人次:1869)

“我的人生没受糖尿病影响”

人到老年,但王XX身姿挺拔,动作敏捷,面色红润,精神很好,实在看不出是个有24年糖尿病史且83岁的老患者。24年来,他的病情非但没有每况愈下,反而日趋稳定,血糖控制十分理想,没有任何并发症迹象。几句话概括就是:“糖尿病不能盲目悲观,也不要过分自信。诊断得病后,我和医生一直保持密切联系,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每年定期去医院检查,尽量降低并发症发生。”并强调,有的患者心情紧张,害怕去医院,不和医生密切配合,对病情最为不利。

“对待糖尿病,自己的心态最重要。糖尿病自然应该要重视,但不能事事顾虑以疾病为念。现在,我心平气和,每天都吃一定量的主食和蔬菜,并在摄入的热量上进行一定控制。两餐之间吃一些低甜的水果,但不吃含糖量较高的水果,比如葡萄、香蕉等少吃外,其他水果都能吃。而且,每星期上午和下午我都保证进行2次体育锻炼,比如散步、爬山等,而且每次不少于半小时。”按时吃饭、服药、注射胰岛素,生活有规律。

“患者不能丢的是信心和毅力。很多人得糖尿病,就怨天尤人,消极悲观,认为一旦患病,就会终身痛苦,其实不然,发现糖尿病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可以早点关注病情,恢复的可能几率也更大,健康指数也更高,并发症就越少。”

不少糖尿病患者一旦患病,便患得患失,认为都是自己平时吃太多太好导致的,于是什么也不敢吃、哪里也不敢去了。患者陆女士就是这样。她是家庭主妇,自从查出血糖比正常值高以后,整天担惊受怕的,不敢随便吃东西,每日以南瓜、稀饭果腹,时不时还搞点小偏方,吃点鱼鳞和野菜。因为害怕过度劳累,陆女士连家务也不敢多做,更不用说亲友会面聚餐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陆女士自己把自己“囚禁”了起来,生活过得没滋没味。 其实,像陆女士这样谨小慎微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在少数。记者在宣武医院采访了15名患者,其中13名和陆女士想法一样,另外两名则是又一种生活态度了。周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自从他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就在医生的指导下打胰岛素。果然,血糖降下来了,周先生欣喜万分,便放心大胆地陪客户应酬,推杯换盏。他认为,只要饭前打一针胰岛素,吃什么都没有后顾之忧了,结果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欧洲看重自我管理,欧洲在治疗上就特别强调“自我管理”,因为靠饮食、运动、降糖药物、血糖监测等并不够。为了让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德国建立了糖尿病认识与保健网络,在下萨克森州内就有24个大小不一的糖尿病患者俱乐部。该州卫生部官员科尔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可以自愿报名参加,每个小组有1名指定的糖尿病顾问。参与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如1次个人辅导探访、12次小组聚会、明信片讯息、每月和糖尿病顾问通话等。有的医院还创办了公益性的“全日制”、“住院式”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学校。科尔说,糖尿病自我管理主要包括,深刻理解糖尿病发病机理、过程和治疗知识;设立个人糖尿病控制目标;适宜的营养管理;把锻炼身体变成生活方式;使用有效的药物治疗;定期检测血糖、尿糖,并根据结果更好地调控血糖;预防、监测和治疗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将心理调节纳入日常生活等。来自柏林的弗尔曼女士说,患者非常需要这些实用性、指导性、操作性

很强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她以前严重缺乏自我管理知识,培训后,开始重视日常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及相关治疗,病情控制得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 窗体顶端

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负责人马特纽斯教授对记者说,每位糖尿病患者都有自己的特点,包括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有无并发症或伴发疾病,以及不同的饮食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患者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和不断变化的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只有积极的自我管理,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状况和病情,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动权。马特纽斯教授强调:“患者自我控制对获得成功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目前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率低跟糖尿病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有关系。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治疗、自我病情监测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其中,糖尿病的教育又处于这五个因素的核心地位。由于目前国内对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使许多本来可以在早期进行良好治疗控制的病人由于不知晓而浪费了大量医疗费用。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几个项目

1.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过程和治疗方面的知识

1.什么是血糖?

血糖,就是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血糖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食物,当食物被人体摄取之后,经过消化道分解吸收从而形成葡萄糖。另外,蛋白质、脂肪及从肌肉生成的乳酸可通过糖异生过程变成葡萄糖。而空腹时的血糖主要来自于肝脏储存的糖原。血糖经过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释放出大量能量,为全身各组织利用和消耗,尤其是脑、肾、红细胞、视网膜等必须不断由血液供应葡萄糖。 人们常说的血糖值就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会受到情绪或者饮食的影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空腹血糖一般维持在4.4~6.7mmol/L(80~120mg/100ml)之间。血糖浓度过高或者过低都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终身的、致命的。

2.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最早的古典医书《皇帝内经》就有关于“消渴病”的记载,也就是消瘦加上烦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十分复杂的终生性疾病,是慢性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生理特征是血糖水平增高,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或者β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血糖增高时可以出现三多一少,也就是指吃的多、喝的多,排尿多、以及体重减轻的典型症状,但多数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仅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血糖升高,从而贻误了治疗时机。长期血糖增高会导致多器官组织损害,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脑血管、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病变等,严重时可发生急性酮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甚至威胁到生命。

3.血糖升高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糖尿病。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但不能因为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就认为自己患上了糖尿病。有很多因素可以使血糖浓度升高,但并不表现为糖尿病。 肝炎、肝硬化等各种肝脏疾病引起肝糖原储备减少时,可出现餐后血糖一过性升高。服用一些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速尿、女性口服避孕药、烟酸、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均可引起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停药后,血糖会很快恢复正常。 当进行中度或者剧烈体育运动时,肝

脏中储存的葡萄糖会释放出来,使得血糖水平升高。另外,血糖水平在早晨4点至8点之间显著上升,妊娠期、月经期等也可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什么情况下可以诊断为患有糖尿病?

旧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1980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提交了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次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对该诊断标准进行了评议并加以认可,我国糖尿病学会于1999年10月建议在中国人群中采用此诊断标准。

糖尿病主要是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的血糖值来诊断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被诊断为糖尿病:

①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 (200mg/dl);

② 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mmol/L (126mg/dl);

③ OGTT试验中,2小时血糖≥11.1mmol/L (200mg/dl)。

其中,空腹血糖是指至少禁食8小时的血糖值;任意时间是指一日内任何时间的血糖值,不管上次就餐时间或摄入多少食物;OGTT是指将75g葡萄糖粉溶于水中,在空腹状态下5分钟内将葡萄糖水喝下,通常检测2小时后的血糖值。

5.糖尿病分为几种类型?

1997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协会提交的报告对糖尿病的分型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糖尿病病因分型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即1性糖尿病、2性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其中80%左右的糖尿病属2型糖尿病,我们日常所说的糖尿病一般也就是指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发病大多在40岁以上,多数起病缓慢,患者多正常或肥胖,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确诊时患者已有5~10年的病史,体内胰岛素正常或相对少。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起病较突然,起病前体重多正常或消瘦,三多一少症状较明显,体内胰岛素含量较低。

6.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常常称之为“三多一少”。出现典型症状,常常容易提示患者去医院就医,通过临床检查发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其“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常常非常典型,而2型糖尿病初期几乎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或者存在一些非典型症状。例如,感到疲乏、劳累;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皮肤瘙痒;手、足经常感到麻木或者刺痛;伤口愈合非常缓慢;经常或者反复发生感染;男性发生阳痿,女性发生阴道异常干燥;极易饥饿;恶心、呕吐等。由于这些症状也可在其他疾病中出现,因此往往延误对糖尿病患者的正确诊断。

7.糖尿病与吃糖有关吗

这里所指的糖,是指碳水化合物的总称,糖又被分为多糖、双糖、单糖。我们饮食中的米饭、馒头、面条、面包、饼干、山芋、南瓜等等所含的淀粉便是多糖,多糖类的淀粉虽然不甜,但在淀粉酶的作用之下,会被分解为单糖,而且主要是葡萄糖。葡萄糖是可以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但它的吸收和利用需要有胰岛素的帮助。如果含淀粉或糖的食物吃得太多,

再加上体力运动少,缺乏足够的能量消耗,身体里的胰岛素无法帮助多余的糖类吸收和利用,就有可能使血中的血糖升高,甚至通过肾脏滤出成为尿糖,从而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8.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发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不过下列因素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1)有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患糖尿病者;(2)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3)肥胖或超重,特别是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5者,另外腹部肥胖者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4)高血压、高血脂及早发冠心病者;(5)以往有妊娠血糖增高或巨大儿生育史,有多次流产者;(6)年龄40岁以上者。国内外资料都表明4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较年青人显著增高;(7)饮酒过多者。

30.老年糖尿病有什么特点?

老年糖尿病是指60岁以上发生的糖尿病,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多数起病缓慢,早期一般没有任何症状,部分老年糖尿病在出现了并发症之后才确诊为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没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而且容易并发心、脑、肝、肾疾病。

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样需要通过控制饮食、适当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及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如需采用药物治疗,应避免作用强且作用持续时间长的降糖药。有些患者在降糖同时需要进行降血压和降血脂的治疗,用药时还需注意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当口服降糖药疗效减低或已有明显的合并症者宜尽早改用胰岛素。

目前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率低跟糖尿病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有关系。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治疗、自我病情监测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其中,糖尿病的教育又处于这五个因素的核心地位。由于目前国内对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使许多本来可以在早期进行良好治疗控制的病人由于不知晓而浪费了大量医疗费用。

2.设立个人糖尿病控制目标;

在自我管理这块,中年糖尿病患者是“重灾区”,临床中经常能遇到这样一些中年糖尿病患者:要应酬要喝酒,饮食不能控制;工作忙,运动时间少;对自我病情检测不在意。韩教授说,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患者需进行长期治疗。因此,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成为治疗中一个重要环节。糖尿病在早期和中期感觉不明显,所以许多患者并不持续监测、控制血糖达标,当真正的危险并发症表现出来时,才去医院进行检查,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现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建议我们跟国际的治疗要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标准,因此我们现在采用的治疗的控制血糖的标准也是跟IDF西太区的标准是一致的,那么这个标准就是要尽量使血糖控制到,或者接近正常的水平,那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空腹血糖水平要在3.9-6.1这个范围是正常的。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是在7.8以下,这是正常水平,那么我们控制的目标就是尽量达到或是接近这样的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这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监控指标。这个指标应该控制到的正常水平是3.8-6.2或者是4-6%,血糖控制也应使糖化血红蛋白达到或者接近这个范围。因为如果要求你一下就达到正常范围可能很困难,但是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提到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我们非常容易得到的这么一个结果,只要空腹采血就可以了,原来都是用这个来做为控制目标,但是后来就发现国际上有几个比较重要的临床研究,象英国的II型糖尿病的前瞻的研究,这里就发现研究的是以空腹血糖做为控制目标的,这时候就发现它的糖化血红蛋白不能达到非常满意的水平,而且也有很多研究都发现在治疗时仅仅注意空腹血糖的控制,仍会有一些糖尿病病人出现那些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比如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的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的病人比较容易得心血管的病变。动脉硬化,脑血管病变。有很多的事实,发现仅以空腹血糖做为控制指标,而不去注意餐后血糖。因为有一部分病人虽然空腹血糖控制得很正常。但是餐后血糖仍然高,过去没有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的时候,只注意空腹血糖,容易忽略餐后2小时血糖这个问题,所以控制了半天,自己认为达到很好的标准了,实际上这个人的平均血糖水平还是比较高。组织器官照样在受着高血糖的影响。

近些年,因为有了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比较好地就是可以了解一个平均血糖控制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的概念是不受进食还是空腹这样的影响。它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大约两个月左右平均血糖的水平,这样它能够真正反映血糖控制的好坏。但是由于条件你不可能天天都去测糖化血红蛋白,那么我们日常为了达到一个糖化血红蛋白的很好的控制。日常你应该注意餐后两小时血糖的监测。

3.适宜的营养管理;饮食啊饮食 血糖啊血糖 头疼的问题

良好的糖尿病饮食管理有四大要求:固定热量;均衡营养;控制血糖;改善血脂。“固定热量”是使每餐摄取的热量基本保持一致。“均衡营养”是在等热量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多种类别的食物。“控制血糖”就是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食物,例如杂粮、粗粮等。“改善血脂”是选择较好的脂肪来源,例如橄榄油等。热量和糖类的摄入要限制,少吃甜食和含糖量高的食品,两餐间可以吃些水果。一天中,米饭类碳水化合物约占摄入总热量的60%,蛋白质占15%,25%为脂肪等。

糖尿病人进行饮食管理原则

⑴一日热量摄入要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宜。

⑵平衡膳食,以达到足够的营养。原则。

⑶避免高糖食物,如各种糖果、甜食。

⑷减少脂肪的摄入,除限制动物脂肪外,每日烹调油在20克以下。

⑸避免油腻和含脂肪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及瓜子、花生等。

⑹避免含胆固醇高的食品,如动物内脏。

⑺选择高纤维食物,如粗粮、含纤维高的蔬菜。

⑻定时定量进餐,可以少量多餐。

⑼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可以基本和正常人一样,1.2克/公斤体重,但不要过多。 ⑽鼓励多饮水。 在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可以在两餐中间吃少量水果,并且减少相应主食摄入量。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饮食治疗

控制总热量下的平衡膳食。限制脂肪的摄入,每日烹调油限制在20克以内。少吃油炸食品,少吃炒菜多吃汆煮拌蒸卤的菜。为保证营养,蛋白质基本和正常人一样。

提倡多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中的芹菜、韭菜、豆芽、萝卜、海带、粗粮如燕麦片、全麦面包、玉米面、荞麦、杂豆等。

肉类食品不可多吃,一般每天2两瘦肉。瘦肉中含脂肪10%左右,目前提倡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1:1:1限制胆固醇,每日300mg以下。禁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内脏肥胖者要减轻体重,体重减轻可以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改善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症状。有研究报道,体重每增加10%,收缩压升高6.5mmHg。严格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6克以下(包括酱油在内,5毫升酱油含盐1克)。增加钙的摄入补充钙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症状,研究证明钙对于降低血压有帮助。吸烟有百害无一利。吸烟易使血压升高饮酒,有报道认为每日饮少量的酒,如葡萄酒,可起活血化淤作用,并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好处,但饮酒过多害处也同样很多(高甘油三脂血症、肝硬化)。因此,最好不饮,如饮请饮少量低度酒,如1两葡萄酒。不吃零食,特别是含脂肪高的瓜子、花生、核桃等。如无合并肾病,经常食用一些含钾高一些的食物对防治高血压有益。如蘑菇、苋菜、油菜、菠菜、小白菜、西红柿、卷心菜、冬瓜、苦瓜等。

请记住八少八多:

副食少荤多素

肉类少肉多鱼

主食少细多粗

少油炸多蒸煮

口味少盐多醋

饮食习惯少烟酒多茶

饮食少量多餐

生活上少吃多动

最后为您提供两道美味经典菜谱,让您的春节餐桌多两款健康大菜。

送给“糖尿病患者”的二款节日菜谱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控制总热能的首要原则。摄入的热量能够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肥胖者必须减少热能摄入,消瘦者可适当增加热量达到增加体重。碳水化合物需适量,膳食中的食物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需充足,脂肪的摄入量应限止。

一、鱼头豆腐烧白菜

原料:鲢鱼头1个、豆腐1合、白菜150克、青蒜约50克。

调料:黄酒、醋、食盐、味精、葱、姜等调味品。

初加工:将鲢鱼头洗净后中间劈开,豆腐切成小块,白菜、青蒜切成一寸长的段,生姜切片,葱打结。

烹调法:锅中放入适量的清水,水开后放入鱼头,煮沸后撇去浮末,放入醋、黄酒,葱段、姜片,盖锅用中火烧约10分种。待鱼头七、八成熟时放入豆腐、加入食盐调味,取出葱结和姜块,然后放入白菜。出锅时撒入青蒜段,加入味精出锅。

此菜分析:鲢鱼的营养精华都集中在鱼的头部,鱼头含有蛋白质以外,还含有人体极需要的两种不饱和脂肪酸。豆腐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白菜和青蒜都是高维生素和高纤维素。 烹饪方法注意:鱼头中的鳃是呼吸器官﹐其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做鱼头时千万记得要把它剔除干净。另外﹐鱼头一定要煮透方能食用。因为鱼头中已经有一定量的脂肪了,所以在烹调中不必加油,烧制得法味道同样好吃。

二、西红柿扁豆炒肉片

原料:瘦猪肉50克,扁豆150克,西红柿100克。

调料:植物油少许,酱油、盐、淀粉、葱、姜、酒、味精各适量。

初加工:将猪肉切成薄片,用淀粉上浆;把扁豆切成寸段在开水中烫一下,沥去水分;西红柿切成块。

烹调法:炒锅先放入清水,烧开后投入肉片用筷子划散捞也沥水。炒锅放入少量植物油烧热先投入葱姜爆一下出香后,再加入豇豆煸炒二分种,放入西红柿续炒,加入酒、酱油、盐、稍加水,放入肉片,用旺火滚片刻出锅。

营养分析:此菜荤素结合,营养丰富。整款菜也属于低脂肪和低糖菜谱。

烹调要点:在沸水锅中投入肉片时,是以油代水的烹调法。水应是肉片比例的四分之三(投入肉片之后的水温不能低于80度),否则易造成脱浆。扁豆在沸水中也要烫至八成熟。

4.把锻炼身体变成生活方式;

适当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也很重要,最好每天坚持三四十分钟的有氧运动,但时间不要太长,要避免剧烈运动。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注射胰岛素,除了按时服药还要多和医生交流,根据病情发展或波动,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王主任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贵在心态平和、生活规律。 “科学饮食、合理生活,即使有糖尿病,也能生活得很快乐。” 很多糖尿病人因为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所以锻炼身体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锻炼的方式和强度。

糖尿病要从事“有氧运动”,要保持运动时的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的60%,最大心率简单的计算方法是220减去年龄,例如60岁,最大心率就是220-60160次每分钟,糖尿病人则不能超过160X60%96次心跳每分钟。糖尿病在从事运动之前,之间和之后都要自己测定心率,保证心率不超过这个安全范围。

糖尿病人可以选择散步,游泳,骑车等不是非常剧烈的运动,运动时间最好不要短于20分钟,一般30到40分钟最合适。

在从事体育锻炼之前,最好进行一下身体状况评估,包括1)心脏评估,可以看心血管科医生,看看是否有冠心病或心肌缺血的情况,可以用“运动实验”来评估心脏的情况;2)评估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在运动之前,运动之间和运动之后,检测血糖,这样可以评估一下

每个个体对运动的反应,防止在运动中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人也要注意几个问题,1)要随身携带一个卡片,说明自己是糖尿病人,正在用什么药物治疗,亲属的联系电话等能说明自己身份和疾病情况的卡片,这样一旦在运动中出现低血糖昏迷的时候,别人得到足够的信息;2)要携带一些能应付低血糖的食品,例如糖块,葡萄糖片等,一旦感觉到可能有低血糖发生,能自己及时应付;3)运动的时候要喝足够的水,保证身体的体液平衡。

糖尿病人锻炼身体是改变生活方式的一个主要措施,能改善血糖控制,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生活质量,如果能注意以上这些问题,就能保证运动的安全。锻炼身体是糖尿病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经常运动能够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但是,糖尿病人不宜锻炼过度,更不宜晨练,原因是清晨气温较低,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糖尿病患者又多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者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

另外,清晨大多数人都是空腹锻炼,这样容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清晨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浓雾之晨的空气,空气污染物中较重的固体物和粒子一般落到地面上,此时污物、灰尘、细菌很容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而糖尿病人的抗病能力差,极容易造成肺部及气管感染而加重病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积极地配合治疗之外,良好的心态和适当的锻炼身体也是帮助糖尿病患者康复的关键。因为经常运动能够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

但是,糖尿病病人应该注意:糖尿病人不宜锻炼过度,更不宜晨练,原因是清晨气温较低,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糖尿病患者又多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者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

5.如需要药物治疗,使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药物疗法:降糖药物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磺胺类(包括达美康、糖适平、D860、伏降糖等)、双胍类(二甲双胍)、拜糖平及胰岛素。二甲双胍适用于肥胖型糖尿病,用量250-500毫克、每天3次。磺胺类种类较多,均有刺激体内胰岛素分泌作用,以格列奇特为例,每次80-16O毫克,每天2次。拜糖平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用量50毫克,每天3次。

胰岛素主要用于依赖型糖尿病以及处于应激状态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由于降糖作用显著,多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在饮食和运动量相对固走情况下,用量从小剂量开始,谨慎调整。

6.定期规律检测血糖,根据结果更好地调控血糖;

由于尿糖测定有许多缺点,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病人使用血糖监测仪作为血糖监测的主要手段。测试血糖有以下优点:

(1)测试血糖不受肾糖阈变化的影响,较测尿糖 准确。

(2)血糖测试多为全定量的方法,因而更能准确反映体内实际血糖情况。

(3)血糖测试不仅可反映高血糖,而且可反映低血糖,因而更适合注射胰岛素病人及时发现低血糖。

自我监测血糖测血糖的一般步骤:①用肥皂水洗手并擦干,或用酒精消毒并晾干;② 用采血针采血;③将一滴血滴在试纸的测试薄膜上;④按说明书要求等候约一分钟左右时间;⑤如果用血糖仪,可在显示屏上直接读出

自我监测血糖为糖尿病人的饮食搭配、运动量调节及治疗方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能及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但很多人由于血糖仪操作不当,失去了监测的意义。

注意事项:

1、要定期到购买的商店或厂家指定处校正血糖仪是否准确,与医院抽血检查结果相对比也可知道家中血糖仪的准确性。

2、要注意试纸的有效期和保存方法。任何血糖仪的试纸上都含有酶的成分,试纸受潮变质或过了有效期,试纸上的酶就会失效,影响血糖测试的准确性,因此要注意包装上标出的有效期,按正确方法保存。取出试纸后,需立即盖紧试纸瓶盖,以避免试纸受潮或变质。

3、采血方法要正确

手指消毒后,一定要等酒精挥发干燥后再采血。采血部位在手指侧边为宜,这一部位采血疼痛较轻,且血量足。采血针的深度要适宜,不能用力挤压出血,以免造成测量误差。应注意采集足够的血液,血量以尽量覆盖全部测试孔为宜。

4、固定监测时段

通常,每天测定血糖时间定在早、中、晚三餐前和晚上睡觉前。有时为能更准确地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在三餐后2小时和凌晨2时到4时之间也应各测血糖一次。

5、监测频率因人而异

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在开始调整剂量的前两周,每周连续3天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血糖稳定后,每周1天监测空腹、睡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测定血糖。如使用中效胰岛素者,应每天测两次血糖,可以交替一天测早餐前和晚餐前血糖,一天测午餐前和睡前血糖。使用短效胰岛素者,应每天测3—4次血糖,选择餐前或餐后2小时测定。

血糖波动大或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发热时,应增加血糖测定次数;血糖比较稳定时,可酌情减少测定次数;当出现血糖过高或低血糖症状者,应随时测定。

6、监测记录应全面

测量时应记录测血糖的日期、时间;是饭前还是饭后;血糖的结果;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时间和种类、剂量;任何影响血糖的因素,如进食的食物种类及数量、运动量、生病情况等都应详细记录。当血糖高于治疗目标、出现无法解释的低血糖或高血糖时,应及时找医生。

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必须控制在6.5%以下,患者应该每3至6个月到医院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贾伟平表示,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指标越高说明糖尿病病情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能反应测定前1至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因而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是了解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重要依据。

双监测可减少并发症

如果在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太高时,就及时治疗,可大大减少发生中风、心脏疾病、肾衰竭、失明以及截肢手术的风险。平均每下降1个百分点的糖化血红蛋白,就会使糖尿病的死亡率下降21%,心肌梗塞和心脏病的危险性下降14%,糖尿病微血管症的危险性下降37%。

为此,专家提醒,糖化血红蛋白应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病人最好控制在6.5%以下,一旦超过7%,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会增大。

7.预防、监测和治疗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今年春节长假中,食用过量饮料与甜食突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病例增多,很多是心血管慢性疾病复发,尤其在假期中、聚餐时,发生危险的可能更大。专家提醒,节假日,小心酮症酸中毒。特别要提醒广大糖尿病人,节日期间仍要保持生活规律、饮食有度,防止糖尿病急症的发生。

大年初四突发昏迷,120将一名50多岁的病人送到了我院急诊中心,当时病人处于昏迷状态,急测血糖为34MMOL/L,呼吸中带有一股腐臭味和烂苹果味,经检查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虽经积极抢救病人得以康复,然而家中的过节气氛大打折扣。事后患者后悔不已。原来病人已患糖尿病10多年,平时通过饮食控制及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在节日来临之际,他不仅停药,并且放开饮食,同时又疏忽了血糖监测,由此发生了原本可以避免的一幕。尽管病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再不断提高,但每逢佳节总有多起类似事发生。

酮症酸中毒是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属糖尿病的急症范畴,它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无论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都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通常1型糖尿病人可以在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发生酮症酸中毒,而2型糖尿病人出现发生酮症酸中毒大多存在诱发因素,如降糖药随意减量或停药,饮食失控如进食大量饮料与甜食,感染包括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及皮肤感染等,以及过度劳累、精神刺激。此外,经历手术、创伤、伴发中风及心机梗死等其他重病时也可诱发该病。而节日期间,饮食失控、进食大量饮料与甜食是最多发生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

慢性并发症预防问题

“软肋”之一:眼睛眼部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全世界范围内导致失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糖尿病眼病,最常见的是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对视力影响最大。导致眼病主要是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对血管和视神经造成损害。

预防:眼科检查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散瞳检查眼底。1型患者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2型患者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如有眼部异常感觉,应缩短周期,如每半年或3个月1次。同时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降低血脂。

“软肋”之二:肾脏糖尿病所引发的肾病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先兆。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恶化成终末期肾病。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有40%发展为严重的肾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否则只能面临死亡。

预防:每年做尿检早期的微量白蛋白尿筛查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引入治疗、预防或减缓肾衰竭的进程意义重大。

“软肋”之三:神经糖尿病患者常会出现多汗症状,目前认为,这是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高血糖能够广泛地破坏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些患者高血糖并不严重,但神经病变却很显著。

预防:提防多汗轻度的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会出现多汗,而严重神经病变则导致出汗减少。这就要求患者除了控制血糖以外,还要密切注意自己的出汗情况,是否出现神经病变的表现。

“软肋”之四:脑血管糖尿病脑血管病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一。脑血管病也即人们常说的中风或半身不遂,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较高,约是普通人群的2~3倍。 预防:及时检查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麻木等异常症状,必须及时就诊,除必要的体格检查外,还需行头颅CT扫描或核磁共振(MRI)检查,以尽快确诊和及时治疗。

除了以上“软肋”,肝脏、四肢、皮肤、呼吸系统都是糖尿病易侵犯的部位,专家告诫:糖尿病患者务必遵从医嘱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平衡饮食、不吸烟,坚持锻炼;进行血糖监测,关注血糖水平,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控制血压和血脂,定期进行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筛查及控制。

8.将心理调节纳入日常生活;

罹患糖尿病。工作、生活的压力又直面而来!

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是糖尿病患者健康生存的关键。现代医学己经证实,恶劣的情绪可导致血糖的增高,因此为了高效控制血糖,我们必须学会调适心境。找一段时间,找一个空间,远离世事的纷杂。让心情彻底放飞。我们无法逃避挫折、困惑,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它。

尽量使自己保持愉悦。如果实在无法控制情绪,记得一定要测定血糖,以兔不良的心情导致血糖升高,并且根据血糖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当人们感到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时,神经系统会向大脑发出信号,促使体内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升高。一方面增加肝糖释放入血液,另一方面抑制胰岛素分泌,以致血糖增高,导致糖尿病恶化。

中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减退,更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因此应该格外注意。

心理调适的小方法

1、接受现实:不管面对疾病还是挫折,逃避不能改变现状,直接对应它是积极的态度。

2、偷得浮生半日闲;再忙也要给自己安排短暂放松的时间。

3、有氧运动:如散步和舞蹈。

4、看旧照片、听老歌、看漫画、卡通或以前看过的故事书。

5、与小孩玩耍、逗乐,可以找回童年的欢乐。

6、社会支持:把您的烦恼告诉您的亲友,以便得到他们的宽慰。

7、喜乐之心乃良药,多想一些愉快、有趣的事;负面的事也多想一些积极的方面为自己宽心。

自我激励的方法

定下目标:制定几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每达到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鼓励。

确定优先工作次序:如累你经常抱怨繁忙,应当重新调整工作节奏,按照轻重缓急逐个处埋。

参加一个有意义的社会团体,参与社会进步的贡献将进一步肯定自身价值。 不轻易否定自己:即便某件事做错了,也要肯定自己的努力。

必须学会放弃::过分执着反而会坐失更多的良机,必要的放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章

  • 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支持
  • ・$ #**・ ・世界全科医学工作瞭望・ 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支持 周淑新,敖静波(编译) ! ! [关键词]! 慢性病:自我管理 !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自我管理是患 ...查看


  • 2013年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
  • 2013年郎君镇卫生院慢性病 管理实施方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 ...查看


  •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计划
  •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计划 根据<徐州市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实施方案>及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要求,2013年我镇将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结合我镇实际工作要求,特制定今年慢性病 ...查看


  • 15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计划
  • 深河乡2015年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计划 根据<竹山县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实施方案>及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要求,2015年我乡将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结合我乡实际工作要求,特 ...查看


  • 糖尿病病人健康管理的现状及护理
  • 糖尿病病人健康管理的现状及护理 时间:2014-10-19 糖尿病病人健康管理的现状及护理 姓名: 专业: 摘要: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情控制复杂以及卫生资源消耗大,因此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社会卫生问题.随 ...查看


  • 糖尿病自我管理全书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为长期从事糖尿病临床工作的一线专家,同时也是活跃在糖尿病教育领域的知名作者.本书集作者多年糖尿病临床诊治与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精心编著而成,堪称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之精华读本.本书内容涵盖了糖尿病饮食治 ...查看


  • 我国糖尿病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范丽凤
  • 实用护理杂志2002年第18卷第5期总第209期 ·55· ·研究生论文精选· 我国糖尿病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范丽凤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北京100041)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教育;并发症 KeyWords:diabetes ...查看


  •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 Healthcare Science and education│保健科普与教育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王 玲 (遂宁市中心医院 全科医学科二病区 629000) [摘要]目的:针对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 ...查看


  • 浅谈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 浅谈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当今对糖尿病的治疗提倡综合治疗方式: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教育.药物治疗及自我血糖监测五大基本治疗原则,又称为"五驾马车".只有坚持上述的治疗方式,该疾病才能得以理想的控制. 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