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公司先进管理经验[1]

‚压力‛既可成为工作的阻力又能成为向上的动力。众所周知,在知识密集型企业里,员工的压力直接影响工作的成绩,而在很多人比较关注的国内一流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里,这种压力又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

微软亚洲研究院:

化解压力让工作与生活平衡

在位于北京海淀知春路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里,集聚着一群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和优秀研究人员。以张亚勤、张宏江和沈向洋等业界精英们为首的科研团队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高科技成果。‚高压‛在这里已不能用‚程度‛来形容,但是,由此带来的看得见的‚动力‛却充满整个研究院。

压力来源于对事业的追求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里,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但主要是来自于对自身事业的追求,即如何在一家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里找到自己的事业发展曲线并取得成功;如何在一群‚bestofthebest‛的同事当中体现自身价值并保持出类拔萃,这是一种无形中自己加给自己的压力。从环境和机制上来看的话,一些原本旨在消除压力的措施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带来新的压力,但微软亚洲研究院更愿意称其为正面的压力,

即动力。如高自由度所带来的‚压力‛:工作时间是弹性的,研究方向要自己去把握,研究项目要由自己设定,大的研究项目还可能需要介入一个团队的力量。如果项目最后证明是没有价值的话,公司资源特别是整个团队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白费。这一压力所带来的效应是:项目负责人在最初确立项目时会更缜密的从用户需求、学术价值、公司利益等各个角度去做全面考核和评价。

张宏江告诉记者,坦率地讲,大家普遍感到有压力,但没有人觉得自己是被强迫在做任何事情。公司的发展曲线与个人的发展曲线在大多数情形下是弥合的。在研究院工作不仅是要达到公司预定的目标,同时也是达到自己事业上的目标;虽然大家都感到有很大的压力,但并没有太多的怨气。压力和怨气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怨气会引发人厌倦工作环境和工作,而一定的压力则让人感觉我们的事业在蒸蒸向上,只有保持这种干劲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研究院的研究员们日常的感觉就是:自己的辛苦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和梦想努力,这样压力和前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是区别于其他单位的原因。

另外,科研项目、执行计划和指标是由自己提出来的,这种压力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所以虽然是弹性的工作制,白天、夜里都会看到有研究员在自己上班。很多人都明白,研究院是在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努力制造一种轻松的工作环境,使压力变成一种动力。

(抽文)成功的背后是靠一条‚压力‛路走出来的,我们会做各种努力使大家在工作中没有了抵触情绪,没有对立的矛盾,很容易缓解工作中的压力,有的只是对事业成功的激情和企盼。

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式

是把工作和员工的事业目标结合在一起

张宏江认为,压力完全可以转换成一动力,这是研究院和其他机构不太一样的地方。一、自己能够把握自己事业的机会,驾驭自己的自由度,处理好工作和压力的矛盾;二、学会面临问题如何找重点,花更少的力量做更多的事情。张宏江博士介绍,为了把科研人员的事业和工作结合得更紧密,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的中午会有一次‚如何成功‛、‚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讲座,每次大家做反馈的时候也会觉得压力很高,但是并没有人埋怨,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因为研究员和比较成功的人在一起座谈,其中常讲的一点就是:‚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我们要自己努力?‛,原因就是:

一、我们到研究院工作是自愿;二、事业上的选择。就是宁可跟一群竞争者在一起,也不能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工作。

张宏江说的,‚到现在为止,听到研究院工作压力大,不来报名的人可能有,但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无法工作下去的却从没听说过。‛ 国内的科研单位并不少,很多人也做得很辛苦,如果从科研成果的产出来讲很大程度上不如微软,这里面也许有名院效应,但是也不排除在管理机制上有一定的差距。所谓‚压力管理‛更大程度上应该

是一种管理的理念,微软亚洲研究院压力管理的确是一个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所以,HR部门和起领导要做的就是科研人员的事业目标结合在一起。

好的领导也可以解压

交流、沟通对缓解压力很有好处

1999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的高剑峰博士讲了自己缓解压力的小诀窍:我是李开复到中国来招的第一批学生,刚进研究院的学生只是副研究员,要经历两年的‚考验‛,才能决定你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员。所以,最初的两年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当初缓解压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李开复的办公室跟他聊天。用高剑峰的话说,‚微软亚洲研究院提倡‘opendoor’政策,鼓励员工与经理的沟通。如果有个善解人意的好领导对缓解压力有很大的帮助‛。儒雅的李开复象打太极拳一样给大家泄压,张宏江却象打少林拳给大家打气,所以有激情的管理者也是解压的好方法。 研究院上下级间有个很温和的气氛,没有明显的距离,这对缓解压力很有好处;另外,压力存在于同事之间,大家都在拼命工作,自己也就拼命工作。如果自己做一项研究——半个月没有结果,等大家交流的时候看到同事报出他们的成绩,自己会觉得很难过,这样自己就会寻找改进工作的办法,努力早出成绩,所以,交流不但可以缓解压力,同时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

有效化解压力四法

压力无时无处不存在的,关键是你怎么对待压力?在研究院里,除HR部门外,更多的时候是很多部门经理在做缓解压力的工作。‚一定程度的压力很有必要‛,但是怎么施压还是按中国传统的做法‚做思想工作‛,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第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的收入也不低,既然自己选择了企业,就要接受压力并做出努力,要想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就要很艰苦地付出努力。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拿出好成绩。为此研究院积极提出各种可以缓解压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工作解压:

沟通解压:研究院要求每个项目的‚老板‛,一定要定期和自己的组员沟通,针对出现了什么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比如,组员的资源比较缺乏或是研究进度比较慢了,‚老板‛就要帮忙解决。 交流是释放压力的另外一种渠道。在研究院,每个月都会有各种方法来帮助大家解压:如,每周每个组的主任研究员和自己的组员会有一次一对一的面谈,面谈时更多的是在谈计划,上下级的交流在平时就是靠这些一对一的面谈来进行。另外,研究院一年有两次‚评比‛,一次年终总结,大家可以回顾半年来的成绩,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成长方面研究院能给予哪些方面的帮助。这半年的评比可以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老板有个交流;在半年一次的总结中,50%是自己半年前制订的目标,50%是自己事业上的目标,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距自己制订的目标多远?一年一次的年终总结

既能让老板知道自己这一年的目标进度如何,也能使每个人对自己一年的计划心中有数。这虽然能让大家感觉到工作上有很大的压力,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奋斗目标很清楚,通过交流就变成了有计划、自己能够把握的压力。

二、活动解压:

聚餐:每个月各个研究小组有一次聚餐;每三个月各个研究小组有一次Offsite;每六个月有一次全院的Offsite,把大家拉出去,在有山有水、很幽雅的环境里开一天半的会,内容包括:工作总结,研究院的文化和下一步的方向,同时带给大家一些振奋士气的好消息:谁得到晋升、谁可以转正等,到了晚上大家可以真正地放松,第二天会有半天象旅游一样的活动或培训,促进大家的交流。这样的效果是,等大家回到研究院后工作热情非常高,跨团队的沟通也得到改善。

月末酒会:在研究院,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下午3点钟会有一次月末酒会,活动现场会放些水果、饮料、小吃,大家可以彼此问候、放松,或趁此机会给本月过生日的员工庆祝生日、切蛋糕,和介绍本月新到的员工等。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放松活动。

三、环境解压:

在研究院里,有一个非常随便的工作环境,自己的办公室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研究院还充分利用各种空间给大家提供一个放松和交流的场所,对缓解压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聊天室:有单辟出来的比较开阔的聊天室,环境就像是家里的客厅。落地的玻璃、绿色的植物以及各种杂志使人非常放松。当然,如果想找人讨论技术问题的话,无论是墙上还是桌子上都有白板; ‚厨房‛:每半层都有24小时开放的厨房:里面有咖啡、巧克力奶、酸奶、豆浆、柠檬茶和各种汽水饮料,大家可以在此休息和闲聊;

‚桃花源‛:300多平米的‚桃花源‛:由两个阳台组成的一个放松场所,备有乒乓球台,可能还会装上几台Xbox游戏机,供大家闲暇时放松;

另外,研究院还利用专业上的培训和讨论在很大程度帮助员工缓解压力,培训会作为一种奖励。以张亚勤为首的院长们也时常会做些关于压力管理的培训,如在专门的时间给员工讲‚工作和生活之间平衡‛,或请专业机构来讲等。

四、疏导压力:

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还有一种疏导压力的方式,高剑峰的做法是去国外参加一些国际性会议,给自己充充电;或安排访问几个不错的大

学,不但进行了学术交流,也是一种缓解压力极好的方式。否则坐在办公桌前看到那么多e-mail列在那里,再也没有心思去想放松。每个人压力承受力不一样,释放的方式也不一样,但要积极解压,调解兴奋情趣,疏导压力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Google的企业文化或人力资源机制移植到中国来,让中国的优秀人才同样感受到他们的自由发展

专访人物:周红,2000年加入Google,资深软件工程师,是Google公司的第一位中国人。2005年,周红被派住中国,协助李开复开拓中国市场、招聘员工,被Google公司称为‚文化大使‛

今年夏天,李开复放弃微软公司副总裁的职位跳槽到Google,这不仅引得两大公司大打官司,更引起了人们对Google公司的好奇。协助李开复开拓中国市场、招聘员工的周红,对Google感受最深的就是‚Google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在做他们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目前,Google在全球有4000多名员工,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计划在明年夏天前招收50名员工,将全部招收刚从大学毕业的应届生。

5年前,周红也经历了与Google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回想当初的情景,周红说:‚我感觉这个公司和其他公司完全不一样。像Oracle、SUN、思科都是大公司,建筑都很漂亮,但Google连门牌号都没有,只是在路边电线杆上贴了张小纸条,用圆珠笔写着‘Google’,再打了个箭头。我开车过去,好不容易才找到。‛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她几乎同时拿到了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面临选择的有数家全球著名的大公司,但她最终选择了刚创业不久的Google。

‚我觉得他们员工的工作都特别用功。负责招聘的主管是第二天晚上9点打电话给我的,我当时很感动,负责招聘的都要工作到晚上9点钟,工程师那就更不用讲了。‛周红认为,选择Google,是因为面试者给了她最难的题目;而面试她的3个同事都非常聪明,‚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工作一定有很多乐趣,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我记得刚加入Google的时候,公司组织了一些培训,包括怎么去招聘,怎么去面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可以非常聪明,但你还要是一个好人。就是说,我们需要非常聪明的人进来,但我们也非常强调团队精神,你必须能和其他人一起合作;如果你只是一个

人工作,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那你在公司里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周红说。

谈到具体的招聘标准,周红认为,作为求职者,不仅要有很好的创意,而且还要把这个创意很好地实现,这对任何追求创新的公司都很重要。

Google是以技术起家的,对应聘的人才要求有很扎实的基础,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如果应聘工程师,就要有很强的编程能力,要对计算机这个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同时,求职者要认同Google创新的企业文化。

进入Google一般要经过笔试和面试,‚在交谈的过程中,看他用什么方式来解决一个问题,通过交流也可以感受他是不是很有创意‛。

周红刚来公司的时候,尽管只有几十名同事,但令她惊讶的是,公司不但有厨房,还有洗衣机、按摩室等设施和服务。

在Google,半夜还经常人声鼎沸,甚至还能听到员工们在大厅弹奏钢琴,停车场也总是有车。周红说:‚这给我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他们都非常有激情,因为他们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不在乎工作很长的时间。‛

在过去的5年多时间里,周红从来不担心上班会迟到,因为她一般都是中午才上班。由于公司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我们公司的员工睡得比较晚,起来得也很晚,我想这种弹性工作制对一个人的创造力也是非常好的。如果把工作时间限制在‘朝九晚五’,那怎么能创新?灵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来的‛。

周红说,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为了鼓励创新,Google规定一星期员工有20%的上班时间做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公司有很多产品就是20%时间内做出来的,比如说Gmail就是一个人的创意,做着做着就做大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Google还有一个规定,就是管理层不能限制员工在公司内部自由流动。周红对此深有感触,她自己就因为兴趣的原因,曾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很有创意。如果有所限制的话,就难以发挥出个人的最大潜力‛。

作为Google的‚文化大使‛,周红表示:‚我想把Google的企业文化或人力资源机制移植到中国来,让中国的优秀人才同样感受到他们的自由发展。‛

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创立于1911年,最初它只是一个生产计时器、穿孔卡、统计分类机、称量器具等产品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1924年改为现在的名字。几十年来,IBM公司在小沃森称之为‚信念的力量‛的鼓舞下,力求尽善尽美的服务,终于使之成为当今美国最大的电子公司,并在计算机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老沃森时代

IBM公司的实际创业人,是被列为美国企业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托马斯〃沃森(老沃森)。他对公司的早期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老沃森对公司的最重要贡献,是为IBM公司奠定了一个基调,培养了独特的企业风格。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公司经营三方针:为了顾客的利益;为了员工的利益;为了股东的利益。这实际上成为使他一生事业成功的坚定信念。

老沃森的管理风格属于家长式,在公司中他简直就是‚上帝‛,跟他的意见不一致就等于是‚犯罪‛。但是,在管理思想上,老沃森却颇具独创精神。

老沃森系推销员出身,他工作艰辛,曾经失业,因此十分了解一般工作人员的最严重困难是职业保障。为此,IBM公司制定了职业保障政策,采取了美国少有的终身雇用制。这一政策获得雇员们的衷心拥护,并大大促进了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献身精神。 为避免雇员由于经理人员的偏袒或个人好恶而受到不公平待遇,在老沃森

的倡导下,IBM公司推行所谓‚开门政策‛,公司雇员有所不满,可随时向公司最高领导反映,这最终成为公司中一种正规的制度。这种政策本身,便会对管理人员产生一种温和的影响。随后,在IBM公司的工厂中取消了计件工作,工厂里的第一线管理人员并不保留零件生产资料,雇员的成绩根据其对公司的总体贡献进行评定。所有这些政策,充分发挥了公司全部雇员的精力和才能,显著提高了雇员的士气和工作效率,也给公司本身带来了勃勃生机,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沃森的经营思想,是力求使公司在各方面的工作都尽善尽美。他希望并且要求所有雇员在任何工作中,都应该有杰出的表现。他经常告诫公司人员:‚订出完善的目标而未能达到,总比订出不完善的目标而轻易达到为佳。‛正是由于公司敢于负担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敢于做他人认为不能做到的事,才使IBM公司脱颖而出。1914年,IBM公司只有雇员1200人,年营业额300多万美元;到1937年,公司的规模扩大了10倍,人员增加到1万,营业额达到3000万美元。1945年,IBM公司终于发展成为本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公司。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计算技术的强烈要求,1944年,IBM公司曾在人力、财力上支持哈佛大学的艾肯研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部可进行四则运算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差不多就在同一时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克利和埃克特在陆军的资助下,也在研究采用电子管

的电子计算机。1945年底,一部划时代的电子计算机一一埃尼阿克诞生了。

在事业发展顺利的公司里,人们习惯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总是正确的。当时,没有人预见到计算机的无限前景,一般人认为世界上只需要四五部计算机就够了,老沃森也未能免俗。当莫克利和埃克特自己开办的公司经营失利,二人联袂相投IBM公司时,竟遭到老沃森的拒绝。1950年,他们的公司被兰德公司收购。翌年,第一台民用计算机尤尼瓦克便移交美国人口普查局使用,并率先开辟了计算机商用市场。这一事件使得IBM失去了一些老主顾,也使IBM公司落在了对手的后面。

面对这一巨大的挑战,老沃森的长子小沃森(也叫托马斯〃沃森)面对现实,提出了研制新计算机的对策,老沃森果断地采纳了儿子的建议,并挑选出一名最优秀的行政人员负责这一任务。1952年,IBM推出了每秒运算16000次的701型大型计算机,随后又陆续推出了702、704和705等一系列电子管计算机。1956年,IBM公司便又远远超过了对手。也是从这时起,开始了1956—1973年的小沃森时代。

(二)小沃森时代

小沃森生于1914年,年轻时就读于私立学校和布朗大学。那时他就是一个很有思想的青年。1937年,大学毕业的小沃森作为普通推销员进入IBM公司,很快便成为公司的一名得力推销员,并荣幸地

加入了公司的‚百人俱乐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驾驶私人飞机1000小时经历的小沃森志愿参加了空军,曾获中校军衔。这段军队生活的锻炼,培养了小沃森的冷静头脑和坚定不移的性格。 复员回到公司后,小沃森晋升很快,1946年成为董事,1952年出任总裁。1956年老沃森去世后,小沃森成为公司首席执行委员、公司最高领导人,成为IBM公司的第二代首脑人物。 小沃森继承了父亲的优良经营思想,并把这些思想总结为IBM公司之所以获得成功的三条信念:

1.尊重个人在IBM公司的管理工作中,这一点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保障每个人的职业,尊重他们的人格,并注意培养他们。

2.尽善尽美地为顾客服务‚IBM意味着服务‛,是IBM公司最成功的广告。公司通过提供最佳的服务以获得良好的信誉。

3.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这是使得其他两条信念得以有效贯彻的力量所在。

另一方面,面对周围新的挑战,小沃森在坚持贯彻企业‚信念‛的同时,大胆地对公司进行了改革。

过去,IBM公司还是一个较小规模的企业,产品品种的改变也比较缓慢,公司实际上只由几个行政人员管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经历了急剧的变化,带来了大批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市场,

公司的规模也有了迅速的扩大,以往的由一人作出决定的集权式结构显然不能应付。因此小沃森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公司的管理结构,以适应新的形势。 1956年底,小沃森召集了公司的100名左右最高级人员,在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连续举行了三天会议,会上作出了从中央集权式经营转为分散经营的重大决定。当时的报纸幽默地报道说:‚会议开始时,公司总部还像一块岩石,到大家出来时,公司便散开了。‛

在IBM公司的历史上,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会议。会议决定公司组成六个独立经营的事业部和一个世界贸易公司,所有这些部门都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性。组织结构分散的目的,是把业务部门分成多个较易管理的单位,以确保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地方作出决策。公司还组成了审查各部门长期计划和重大决定的管理委员会,其成员是董事会主席、总裁以及6名其他最高级行政人员。同时,小沃森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批专门人才,负责向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和建议。其中有通晓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有运筹学家,还有由优秀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专家团,他们作为公司的神经中枢,积极地开展工作。

1958年,小沃森又进行了另一项大胆的改革,即在IBM公司的工厂中取消了小时工资制,使IBM公司的每一名职工都纳入薪金制,从而取消了蓝领职工与白领职工之间的最后一项差异,这件事对于公司人员的意义,可与二战后所做的任何革新相比,它给公司带来了任何其他方法都不可能代替的良好人际关系和高昂的士气。

每当面对重大的挑战,小沃森始终表现出现代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巨大魄力和冷静头脑。20世纪60年代初,公司又遭到其他计算机公司的巨大挑战,同时本公司内部由于机型不统一,也存在着自相竞争等严重问题。对此,有人提出了通用360系列计算机计划,但全面实施这项计划需投资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研究原子弹的费用,由一家公司承担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公司内部对此意见分歧,讨论再三决心难下。面对这种情况,小沃森果断地起用了坚强不屈、经验丰富的副总裁利阿森领导这一计划。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1964年终于向世界宣布了计算机史上划时代产品——IBM360系列计算机研制成功。自此,世界计算机界无不向IBM看齐,完全巩固了IBM公司在计算机领域的统治地位。

1971年,小沃森因心脏病发作病倒后退居执委会主席,1973年又根据他亲手制定的60岁退休的规定从领导工作岗位上完全退了下来。

(三)不断开拓

由于小沃森的努力,为IBM公司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IBM公司又陆续开发了370系列、303x系列和4300系列计算机,对世界计算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IBM公司的成功,特别是360系列计算机的成功,使公司产生了自满情绪,因此只注意了大型通用机的研制、生产,而忽视了

小型机、微型机的市场潜力,使公司的事业遭到侵蚀。但IBM公司毕竟有它的传统,自1980年起,它又在各个领域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提高生产自动化能力,公司又向前迈出了巨大的步伐。

1981年,IBM公司进入个人计算机市场,并开发了16位机,率先进入微型机的高级机时代。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IBM公司便超过了同行业中的苹果、坦迪等先驱公司。目前,在世界个人计算机市场上,它已掌握了30%的市场占有率。

IBM公司短期内在个人计算机领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点:

1.设计先进公司从1981年进入微型机市场,即首先采用16位微处理器,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性能。

2.公开软件公司一反以往保密的做法,及早公布产品规格,使一般软件公司都能据此编写软件,这样做十分有利于产品的推广、使用,并且能够以本公司产品为基础,形成软件标准。

3.多渠道销售公司除自销外,还通过百货公司、零售公司多方推销。

4.自动化生产公司重视高度自动化工厂的建设。在生产线上,大致每45秒即可生产一台计算机。

5.杀价进攻在产品供不应求时即主动大幅度降价,以提高竞争能力。

6.采取风险管理给公司内个人计算机开发小组以极大的自主权,公司只提供充足资金,很少进行干预,从而大大促进了开发小组的工作积极性。

1984年,IBM公司从业人员已近37万人,年销售额达460亿美元,在美国最大的500家制造公司中名列第5位。目前,全球约有150家较具规模的计算机公司在竞争世界市场,仅IBM一家就占有市场的50%,在美国和世界计算机市场中,IBM公司始终雄踞盟主地位。 (四)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战略调整

1.精减组织。1986年至1991年,IBM在世界范围内裁员6万人。

2.集中经营范围。IBM卖掉了许多非计算机经营项目,复印机分部于1988年卖给柯达公司,与打字机、键盘、个人打印机相关的企业于1991年卖给克莱顿一杜彼利埃公司,ROLM电讯公司分两次于1988年和1992年卖给西门子公司。

3.调整结构,扩大分公司自主权。1991年,公司投入30亿美元改建费用,重新调整它的9个分部,各分公司自主经营。

4.扩大战略联盟。20世纪90年代,IBM各系统集成包括许多主要战略联盟,其中有西尔斯、王安及苹果等公司。1991年,IBM与德

国西门子和日本东芝合资开发分离记忆集成块。IBM还拥有价值1亿美元的法国布尔集团公司的股票。1991年,IBM多媒体集团与时代—沃纳公司就一个可行的电视—计算机联机项目进行合作开发。

(五)收购莲花公司

1995年6月,IBM以35.3亿美元成功地收购莲花计算机发展公司,写下了现代商业史上极其精彩的一笔。有人形容IBM的收购计划为‚如同时钟里发条与齿轮般的精确‛。莲花公司是仅次于微软、NOVELL的世界第三大计算机软件制造厂商,一旦IBM的收购引起莲花公司的反感,就有可能演化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伤元气的‚官司‛。按道理莲花公司必然动用包括引用反托拉斯法在内的一切可行的手段实施反收购,然而IBM的收购计划居然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变成现实,个中缘由,耐人探究。

1.密网早就撒向对手。IBM的精明之处在于,它所选择的收购对象有一个致命弱点,莲花公司的章程中允许直接从股东手中吸收股份。1995年6月5日,IBM公司董事长杰斯特纳宣布了收购莲花公司的计划。事实上在此之前,IBM的智囊团和决策层就已经精心编织了一个网。5月12日,杰斯特纳召集IBM决策人物,通报公司计划收购莲花公司的重大决定。

早在1995年初,IBM资深副总裁约翰〃汤普逊已经多次与莲花公司的董事长克姆曼齐秘密讨论过双方合二为一的可能性。IBM需要

莲花公司最成功的软件产品,而莲花公司欲一举实现其众多的软件开发计划,却又苦于财力不足。4月初,IBM公司财务长杰罗米〃约克等带领10名高级研究人员对莲花公司的软件产品与IBM自己的软件系统接轨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此同时,IBM把第一波士顿银行和CSM律师事务所的金融家和律师请来,让他们参与制定收购计划,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收购行动做出无懈可击的安排。

2.储备巨资,志在必得。在5月12日的会议上,IBM的决策者们认为,不能与莲花公司长期磨下去,克姆曼齐很可能会在IBM的对手中选择合作者,并以此为筹码与IBM讨价还价。按惯例,如果以收购股票的方式收购上市公司,收购者必须根据该上市公司目前的股票价格,并在此价格基础上制定出包括溢价部分在内的收购价格。当时莲花公司的上市价格为每股近30美元。IBM根据公司的现金存量,把收购的溢价率定为100%。因此IBM把收购价格定为每股60美元。为此,IBM准备了105亿美元的现金。尽管有人认为IBM的收购价格定得过高,但IBM决策层有着自己的意图。从收购计划公布开始,就以高价位向其他竞争对手传递信息,即IBM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以此逐出所有的潜在的竞争者。实际上IBM最后收购的价格是每股64美元。而且IBM的法律顾问——CSM律师事务所为收购计划制定了应付莲花公司反收购的诉讼文件等,真可谓滴水不漏。

3.交互网络传递信息。最令IBM担忧的是NOTES软件的设计者雷蒙德〃欧兹尔,若他对IBM的收购计划表示不满,必将使IBM的收购计划功败垂成。经过分析推测,杰斯特纳认为欧兹尔的主要兴趣与

IBM一致,即NOTES的前景,若IBM收购莲花公司后,能在资金上对开发NOTES有所支持,欧兹尔何乐而不为?另外,IBM巧妙地利用交互网络(INTERNET)将收购的信息传递给大多数莲花公司的职员、股东及合作者(在美国,公开与被收购对象的职员联系是非法的),以此了解莲花公司职员对收购的反应。6月5日,在杰斯特纳向世界公布IBM收购莲花公司消息时,莲花公司主要部门的反应都很正常。6月6日—6月11日,杰斯特纳与克姆曼齐进行多次协商、洽谈。6月11日中午,IBM全体董事再次通过电话聚到一起,杰斯特纳郑重宣布:IBM收购莲花公司成功。

可口可乐公司从1886年创立以来,一直以其可口的碳酸饮料系列产品风靡全世界,历经117年长盛不衰。

可口可乐公司于1927年进入中国,因故撤出后于1979年重返中国,并且成立了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现在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合资企业,每年上交国家各项税款达三十亿元人民币。

二十几年来,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已成为软饮料销售市场的领袖先锋,被视为同行业的标本和典范。 可口可乐公司为什么能在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通过在可口可乐(中国)饮料公司的切身工作体验,我深刻地认识到:可口可乐公司不仅是一个品牌营造公司,更是一个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黄埔军校‛。它努力为员工创造一切条件,发挥员工的特长,培养员工的技能,挖掘员工的潜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正是可口可乐公司培养的这些优秀人才成就了该品牌。因此可以说,是独特有效的人才战略使可口可乐公司创造了骄人业绩,成为了全球第一品牌公司。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一切财富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正确地制定和选择人才战略,努力开发挖掘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是企业走向兴旺发达的关键。

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人才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起着保证作用。企业人才的业务技能、智力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生产力中各要素效能的发挥,直接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总之,人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它对其他要素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人才战略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独到之处。

一、人才本土化战略

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是经营企业,销售商品,所有的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市场营销手段均要切合当地实际情况,因为管理及营销均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可口可乐公司1979年重返中国时,虽已有九十多年的国际市场操作经验,但在中国真正开始经营实践却还是头一遭。如果坐在美国总部纸上谈兵,进行毫无针对性的经营决策,结果肯定不尽人意。只有在当地了解具体实现情况,作出具体分析,进行针对性的决策,并让熟悉当地情况的本土人才去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纵观可口可乐公司用人策略,其最为独特的一点就是‚本土化‛。

人才本土化理念对可口可乐公司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其理论精髓是:(1)在市场当地设立公司,所有员工都用当地人;(2)销售方针、人员培训由总公司统一负责。

‚让全世界的人都喝可口可乐‛,历任可口可乐公司总裁都把这句话视为圭臬。要想让全世界的人都喝可口可乐,只有人才、市场销售等本土化,才能让这句豪言壮语成为可能,变成现实。所以,正是‚用当地人‛、‚培训由总公司统一负责‛这样的原则,使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取得了迅猛而又卓著成效的发展。

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 管理人员本土化

一般来说,跨国企业的中国公司员工给大家的印象往往就是大胡子、绿眼睛和西装革履的外国人;工作往往是一半时间在中国办公,一半时间在国外度假;除开秘书,没有更多的内部员工与之交流,一副深不可测的态势;交流语言毫无疑问是外方语言。

而在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则完全不是这种情况:

(1)在中国,99%以上的可口可乐系统员工是中国籍员工;在可口可乐北京区,除总经理和财务总监来自台湾和澳大利亚,其他清一色是大陆本土人。

(2)所有管理人员的交流语言,不但有流利的英语,还有流利的汉语,甚至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外籍总裁均能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进行对话和开玩笑;有许多外籍同事还能用上粤语和其它方言。

(3)所有文件来往均用中英文两种文本。

这毫无保留的管理人才本土化,是真正的本土化魅力所在。试想还有另外哪一家跨国企业能有如此的气度,在进入非本土国度之初就敢实施如此大幅度的高层次人才的本土化?这没有‚玻璃天花板‛的巨大晋升空间,让本土管理人员能够真正解除后顾之忧,踏踏实实地与企业共同成长,毫无顾虑地为企业长期服务。

2、 具体操作人员本土化

可口可乐产品的销售网络延伸到哪里,就在哪里选人用人。可口可乐公司管理层认为当地具体操作人员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熟悉商情,包括街区、商家情况、购买习惯等,能使可口可乐饮料的销售工作尽快融入当地环境;二是影响范围大,当地具体操作员工的亲朋戚友都会受其工作影响,对其工作拓展提供帮助;三是队伍稳定,当地员工在本地安家,无后顾之忧,工作心态稳定,可集中精力投入工作。这些先天优势是外来人员无法比拟的。所以,在中国的23个装瓶厂及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所有办事机构,里面的具体操作人员全都是本土人。

在这里,本土化不仅仅包含招聘本地员工的意思,还会针对本地情况作更深一步的开发。如在北京区域招聘下岗大嫂作理货员,在上海招聘社区街道人员进行信息搜寻收集等等,均是本土化策略最杰出最深入的延伸。

通过这基本上清一色的中国籍员工来管理当地可口可乐系统,参与世界第一品牌的实际管理和运作,使得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员工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运用最先进的管理和运作手段,开发市场和拓展渠道,因而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成长速度非同一般。反过来,这又能促使企业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活动,因而就不会像许多跨国企业来到非本土国家后水土不服。所以,2001年本土人员推出的夏季‚可口可乐方正电脑动感互连你我他‛

促销活动成功了,针对亚太区推出的‚酷儿‛果汁成功了,本土化品牌‚醒目‛上市成功了……

可口可乐公司本土化策略虽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但它并没有墨守成规,紧抱着其理念不放。近年来,可口可乐公司又推出‚THINK LOCAL,ACT LOCAL‛的本土化思想,其要点为:根据本土的需要而作相关的决定。顺应北京近年来取得的可观成绩和即将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所需强大的人力支持,可口可乐公司于2002年12月将原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北京办事处调整升格为隶属于亚太区的独立北京区。同时,为2008年作准备,对北京区实行更为本土化的人才政策,北京区选拔和提拔人才将有更大的自主权。

可以看出,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被评为中国最成功的本土化跨国企业,其实施的本土化人才策略功不可没。通过本土化策略的实施,不但大大节约了管理资源,使管理更切合当地实际,同时与当地政府关系也更加紧密和融洽;不但培养了大批本土化管理人才、业务人才,使各项政策顺利实施,同时也为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不但使本土文化跟上全球化发展,使内外沟通更加容易,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使文化融合更加和谐,企业因而长盛不衰。

‚每一个企业均有两种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种价值是否完善,是企业领导人高远志向的体现。‛可以说,人才本土化策

略的实施,让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达到了其它企业望之莫及的双重高度。

诺基亚是移动电话市场的领导厂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诺基亚的移动电话增长率持续高于市场增长率,从1998年起它就位居全球手机销售龙头,目前占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几乎是位居第二的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两倍。诺基亚在中国的投资超过17亿美元,建立8个合资企业、20多家办事处和2个研发中心,拥有员工超过5,500人。

面对这样一家拥有如此庞大员工和机构的企业,诺基亚的竞争优势除来自对高科技的大量投入外,还在于其大胆实践领导力变革。诺基亚究竟是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来保证其实现并保持全球手机销售领先者的目标呢?

开放沟通,由下而上开发领导力

NoelM.Tichy和EliCohen在1997年的著作《领导引擎》一书中指出,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企业,其领导力应是由下而上,而非传

统认为的只是由上而下,惟有能持续地在各阶层培养出领导者的企业,才能够适应改变和生存竞争。诺基亚正是这一理论的最佳实践者之一。

有效的领导力和管理团队建设被视为企业成长、变革和再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领导力是一种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与想象力,一起全力以赴,共同完成明确目标的能力。领导者总是激励人们获取他们自己认为能力之外的目标,取得他们认为不可能的成绩。

在诺基亚并非只有顶着经理头衔的领导才需要具备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每个员工通过日常工作与生活经验的培养积累而得。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是主动者,是他自己的领导。

优秀的企业都高度重视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与团队精神。诺基亚每年花在培训方面的费用超过25.8亿欧元——约为它全球净销售额的5.8%。根据员工的特殊需要来进行教育培训,可以让员工看到自己有机会学习和成长,那么员工对组织的责任感就会加强,它的热情就会产生。

诺基亚的领导特色首先体现在鼓励平民化的敞开沟通政策,强调开放的沟通、互相尊重、使团队内每一位成员感觉到自己在公司的重要性。

公司的高层领导人率先身体力行,努力倡导企业的平等文化。比如诺基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玛〃奥利拉(JormaOllila)每

次到中国访问,从不要前呼后拥,这远远胜过说教,充分体现了公司的平等文化。

诺基亚中国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对公司强调平等的管理文化也深有体会。据诺基亚的政府关系经理王颖介绍,诺基亚在组织机构上,不是上下级等级森严,而是很平等,有问题可以越级沟通。而且有许多具体制度来保证下情上达,下面的意见不会被过滤。在这方面,诺基亚的具体做法有3种:

一、每年请第三方公司作一次员工意见调查,听取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发展的看法,并和上年的情况做比较,看在哪些方面需要作改进。

二、公司每年有两次非常正式的讨论,经理和员工之间讨论以前的表现,今后的目标,除了评估员工的表现,也是沟通彼此的途径。

三、公司在全球设有一个网站,员工可以匿名发送任何意见,员工甚至可以直接发给大老板,下属的建议只要合理就会被接受。 除了建立正式的开放沟通渠道之外,公司的管理层也会利用适当的时机与员工沟通。如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康宇博对员工所反映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如果牵涉到某个经理人,除非是另有考虑,否则马上把人找来,双方当面讲清楚,这样做让下属看到,上级领导的门永远是敞开着的,沟通是透明的。既保证沟通的透明度,又保证沟通的有序管理。掌握两者的平衡,是领导的艺术。

诺基亚有一个突出的做法,就是利用员工俱乐部,组织和管理员工的活动。俱乐部在管理上体现诺基亚的文化,尊重个人,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

员工俱乐部体现了诺基亚尊重个人,自我做主的文化传统,以人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团队建设,把员工的兴趣融化在团队建设的活动当中,并以此提高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鼓励尝试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研究发展重点、顾客的要求以及人才流动的速度等,都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假如还用老的领导思维应对新的市场变化,难免会失败。所以现代领导力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建设优秀团队进行领导变革和管理创新。 就诺基亚的实践方式,它具有3个特点,可供借鉴:

第一,关心下属的成长。公司关心的是市场竞争力和业绩,而员工关心的是个人事业的发展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经理人应当充当协调员的角色,将员工个人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只是对下属硬性压指标,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第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授权下属负责某一个项目,定下大方向后,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求下属事无巨细地汇报,而让

他们自己思考判断,发现了问题由大家共同来解决,如果做出成绩是大家的。

第三,鼓励尝试创新。给下属成长空间,让他们敢于去尝试,并允许犯错误。否则,下属畏首畏尾,什么都请示领导,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没了。

虽然诺基亚是一家大公司,很注重团队精神,但也非常强调企业家的奋斗精神。希望它的员工都能有一些企业家的思想,就是创新想法,不要墨守成规。这样可以更快地面对市场挑战,加强竞争力。 借企业文化塑造团队精神

诺基亚公司的企业文化包括4个要点:客户第一、尊重个人、成就感,不断学习。公司的团队建设完全围绕企业文化为中心,不空喊口号,不流于形式,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诺基亚强调要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变成公司与外界竞争的优势,要提升诺基亚的员工成为一个工作伙伴,不仅是停留在一个雇主与员工的劳动合约关系。惟有这样,工作伙伴们才会看重自己,一起帮助公司积极发展业务。 公司的团队建设活动一直是持续进行的,各个部门都积极参与。公司会定期举行团队建设活动,并具体和每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业务紧密相连。

这方面,诺基亚学院在团队建设和个人能力培养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为员工提供很多很好的机会,能够让员工认识到他们是团队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是这个团队有价值的贡献者。

诺基亚在招聘之初,除了专业技能的考核外,也非常注重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将团队精神作为考核指标中的主要项目之一。通常会用一整天时间来测试一个人在团队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领导能力。并考虑候选人是否能在有序的团队中,发挥协作精神、应有的潜能和资源配臵。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保证,使诺基亚所招聘的人一开始就能接近公司要求团队合作的精神文化。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快速,手机历史大概只有10年,手机产品几乎每18个月就更新换代。为反映这一行业特性,诺基亚在中国的5,000多名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诺基亚希望他们能跟上快节奏的变化,增加公司竞争力。为体现这个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采取‚投资于人‛的发展战略,让公司获得成功的同时,个人也可以得到成长的机会。

诺基亚中国公司注重将全球战略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其次在关心员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考虑到文化差异,提倡本地化的管理能力。

在诺基亚,一个经理就是一个教练,他要知道怎样培训员工来帮助他们做得更好,不是‚叫‛他们做事情,而是‚教‛他们做事情。诺基亚同时鼓励一些内部的调动,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体现诺基亚的价值观。

当经理人在教他的工作伙伴做事情、建立团队时可以设计合理的团队结构,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挥。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惟有建立健全的团队,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松下为什么能够成功?成功的内因是什么?现在应往什么方向发展?

我还是从松下幸之助讲过的一句话说起,有一位记者问他,什么叫经营?他脱口而出,‚下雨打伞就是经营‛。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却包含着很深的管理学内涵。大家都知道,外部的经营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松下电器走过的历史来讲,它就是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的外部环境当中预测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才有今天的发展,这是一个很浅的道理。但现在,环境在往什么方向走?怎么预测环境?管理的走势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企业,无论是中国的

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面前的难题,CEO每天都在‚看天气‛,随时随地在调整和做出判断。这种判断对所有的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会‚预测天气‛,不知道外部经营环境对企业将造成的影响以及自己将要做出的决断,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问题。

如何‚看天气‛

面向二十一世纪,判断环境,我觉得有关键的几点:

第一,大环境。经济环境、经济的走势,不做这样的判断,不研究经济的走势,企业发展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第二,技术发展的走势。

第三,管理,企业内部的管理,到底它的走势是什么。

以跨国公司为例,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引领着世界发展、经济发展的潮流,全世界跨国公司共有4万至5万家,占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2/3,知识产权,几乎占了全球总量的90%以上。以美国、日本为首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同样引领着全球的潮流,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想从下雨打伞说起,从管理角度,谈一下二十一世纪必备的企业经营素质。

首先要有低成本、快速度、粗短廉的经营模式,

第一、是粗。所谓粗,就是信息量要越多越好,在一个信息管道里信息量越多,对你的经营决策判断越有好处。

第二、是短。现在是顾客导向时代,开发、制造中间环节越短越好,现在叫4S或5S,平面化、网络化也充分体现在这里面。

第三、是廉,就是低成本化。现在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松下(中国)初期建立营业公司,我们到日本调查,从商品出厂到消费者手里,占总成本40-60%的都是流通成本,现在没有哪家企业敢这么高。所以这种低成本化将要贯彻整个产业链的全部环节。这是所有企业必须要走的路。

管理模式如何创新

管理模式的创新有什么课题呢?我刚才谈到作为一个企业家你要看天气、要做出判断,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另外做企业还要预测你的行业、要研究市场、要预测、做出你的判断,仅研究宏观或微观是不可能的。这种判断有助决策者确定公司发展的方针和战略。 企业不可能没有确定的目标,不管中期目标还是年度目标,都要确定目标。确定目标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力,你能有效的执行吗?执行力表现在哪里?目前我们再用过去传统的说法已经不行了,三年前我在清华管理学院给大家讲,日本的管理有三大法宝:事业估值、年度序列、终身雇佣。这都是三四年前的情况了,现在早过时了。现在有了信息技术,诞生了ERP,ERP在企业到底怎么用?研究新加

坡、美国、日本,哪个好?那都只是手段,根据企业的情况来选择。在这里讲一种手段:

第一,业务流程再造。

第二,组织架构。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组织架构的概念就是两个。

一个是平面化,中间层次越短越好。拿我们松下来讲,过去从顾客开始到零售商、批发商,到营业员,到分公司经理,一直到总经理总共13个程序,效率怎么能提高,怎么能掌握现在的个性化时代呢?所以组织架构的平面化是大势所趋。

关于业务流程再造,这是一个新的整合,里面是企业,外边是包括了从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一直到内部的管理,再到批发商、零售商,一直到客户,是整个系统的整合。目前,象这样大的业务流程供应链的整合,跨国公司基本上都在做。只是叫法不一样,比如松下现在叫‚制造力强化‛,再举举松下的例子吧。

目前,松下在华企业有60家,共66000人,一年将近400亿元的营业额,中国是最大的制造基地,是最大的制造国。现在松下在中国有很多家配套企业,我管上游叫供应链,下游叫服务链,这个链构成了完整的供应链。在中国与松下相关联的企业共有3千家,让松下在中国的企业,带动在全球的其他企业,比如马来西亚、日本的企业,

形成大的供应链,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包括什么呢?拿上游链来说,它必须要跟所有与松下配套的供应商所在的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大家形成一个理念的共识 。

团队精神‚菠菜法则‛

最后,我讲如何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团队的合力。

第一,企业的团队精神。因为执行力要靠团队,怎么培养?当然,最基本的两点,要教育员工的敬业精神,在工作当中培养他们的技能,当然是所有企业都要去做的。但是,光这样教育还不够,我曾买了一本书:《企业凝聚力》,从理想教育开始,到爱社会教育,然后爱厂、爱家、爱人,都是一个爱,教育来教育去,结果企业还是缺乏团队的合力,怎么让企业能够自动的循环起来?所以我有时候讲,企业未来的领导应该像空气,空气什么样?是摸不着、看不见、可是离不开,未来领导就应该是这样。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一直观察日本企业,为什么团队精神比较强呢?后来我悟出一个道理,他们有一个‚菠菜法则‛,后来我从中总结出培养员工的‚八个字‛习惯,企业的团队可能就会有强大的力量。哪八个字呢?

第一,计划。公司有目标,各个部门也一定有目标,根据目标,员工从上到下都要做计划,多数员工是在写具体执行计划。

第二,协调。协调是什么呢?为了实现这个计划,要办这个事,跟刘老师有关系,我不能等着开会,而是把这个计划告诉你,几点几分你得出来接待,看有没有问题,所以日本最流行的两个字叫‚确认‛。大家都确认了,这个计划就落实了,所以协调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沟通。所谓沟通,因为随时随地要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跟自己有关,有的没关,如果有很重要的信息,需要与很多的人沟通时,以前靠笔写,中国话叫传阅,现在网上使用横向沟通,很快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信息沟通,在相关部门之间迅速的传递,大家叫信息共享,非常重要。

第四,总结。总结是所有人都需要做,写字楼工作的职员,出差或晚上工作结束后,一定要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总结:今天我处理了什么事,OK了,哪些问题没有处理完,需要报告的进行报告,需要横向传递的进行传递。

一个企业有了好的执行力,大家通过团队精神协调起来,就没有人能偷懒。

戴尔:送你一句口头禅

戴尔培训员工时的口头禅之一是:‚不要粉饰太平。‛意思是说:你不要试图把不好的事情加以美化,问题迟早会出现,直接面对最好。

◆双主管制度

任何一家公司想要成功,关键在于最高层人员是否能分享权力;高层人员必须把重点放在整个组织的发展上而非个人的权力扩张。为此,戴尔创立了一种‚双主管‛制度。

比如说,负责财务、人事与法律事项等职务的资深经理,要与负责某地区事务或某产品线的管理人员分担责任。常有人说,‚一军不容二帅‛,但事实上,双主管制度在戴尔公司成效极高。而戴尔成功的关键在于权限虽然重叠,责任却一定分明。经理人员必须一起督促他们所共同管理的员工,也要分摊最后的表现结果,即使在技术上是属于他人的职责。

权责共享不但能成就共荣的工作态度,还能使得全公司都能分享不同的观点与创意。双主管制度为全公司带来极大的能量与热情,戴尔把所有能量化为行动,创造公司成长。

◆寻找接班人是日常工作

戴尔定下规矩,所有人都必须寻找并发展自己的接班人,这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在准备移调到新工作时才做此事,是工作绩效中永续的一环。

如何找到确实可以成为明日领导者的人才呢?戴尔公司找的是具备学习者的质疑本质并且随时愿意学习新事物的人。因为在戴尔公司成功的要素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挑战传统智慧,所以戴尔会征求具有开放态度和能提问思考的人;戴尔希望找到经验与智慧均衡发展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怕犯错的人,以及视变化为常态并且热衷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情况进而提出极具新意的解决办法的人。 戴尔在面试新进人员时,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他们能以经济的观点思考吗?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如何与人相处?他们真的了解现实社会的商业策略吗?对戴尔公司的策略知道多少?然后,戴尔几乎每次都故意大力反对他们的个人意见,原因是戴尔想知道他们是否具有强烈质疑的能力,并且愿意为自己的看法辩护。戴尔公司需要的是对自己能力有足够信心并且坚持自己信念的人,而不是一味保持表面和谐、避免冲突的员工。

◆失败了没关系

当一家公司的所有人员都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时,是非常危险的。为了避免这种危险的现象,可以鼓励公司员工以创新的方式来思考公司的业务、以不同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如此便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机会、学到新的东西。对公司的营运提出疑问,可以不断把改进与创新注入到公司文化中。要怎样教导员工,让他们更具创新能力呢?一个很好的方法是要求他们以整体的概念来处理问题。戴尔一开始的做法便是请教顾客:‚你真正希望达成这件事情的方式是什么?可以用其

他方式代替吗?‛与此同时,戴尔与供应商商量:‚能不能换一种做法?‛然后,戴尔会试着想出超越原来目标的截然不同的做法。 戴尔的公司文化不屑于只满足现状,总是试着训练员工去寻找突破性的新观念,让他们在公司面对挑战时,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迅速提出最佳解决方案。戴尔经常训练员工提问的能力,要他们思考:可以用什么方式改变游戏的规则?哪些做法可以达到新的目标?

戴尔的成功经验说明,如果公司的发展史是以非传统智慧为基础的成功历程,更能激励员工全力以赴。而营造出能敦促员工以老板角度来思考的环境,就能不断想出新的另类创意,也赋予员工更大的自由。要鼓励人们更具有创新精神,就必须让他们知道失败了也没关系。许多公司说自己乐于见到创新的做法,也期待见到创新,但同时也告诉员工:‚只要别搞砸就行了。‛这种提示,就不如戴尔那样轻松。 ◆不要粉饰太平

‚自我批判‛的态度已深植戴尔公司的文化中,戴尔随时质疑自己,随时寻找改进事物的方法。戴尔试着由上至下建立起这样的行为模式,聘用具有开放观念的人员,并把他们培育为领导者。公司要求,这些人在犯错的时候必须能够接受他人公开的反对或纠正,以促进公开的辩论,鼓励理性的‚能人治理制度‛。

戴尔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成就过度自傲。如果戴尔开始觉得自己功成名就,便会把自己推往他人的光芒之下,终将黯然失色。为此,公

司出现问题后,都会以积极的态度正面迎接问题,而不否认问题存在,从不找借口搪塞。戴尔试着用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去面对所有错误,坦白承认:‚公司遇到问题了,必须进行修正。‛戴尔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这么做,别人这样做了,成功就会属于别人。戴尔的口头禅之一是:‚不要粉饰太平。‛意思是说:不要试图把不好的事情加以美化,问题迟早会出现,直接面对最好。

沃尔玛的飞跃发展离不开她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也离不开她那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交叉培训。

利势一:有利员工掌握新职业技能。

所谓交叉培训培训就是一个部门的员工到其它部门学习,培训上岗,实现达到这位员工在对自己从事的职务操作熟练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另外一种职业技能。从而使这位员工在整个商场的其他系统,其他角落都能够提供同事或者顾客希望你给予的帮助,促使你能够完美、快速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从而避免了你的同事或者顾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缓解顾客的购物心理压力,让其轻松愉快地度过购物时间。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才多用。

利势二:有利于员工提高积极性,祛除以往只从事一种完全没有创新和变革的单调的职务的一种不利心理因素。

零售业是人员流动最大的一种职业。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员工对本身的职务的厌烦;还有一种人是认为他所从事的职务没有发展前途,不利自身以后的发展,就会选择离开。

利势三:这种交叉培训,可以祛除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会听到有的人会抱怨自己和同事一样的学历和一样的劳动,就因为自己的工作职务低,拿的工资就少,低人一等。从而就会造就了等级分化,消减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阻碍了公司很好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员工追求新技术和探索创新,让其满脑子就是在‚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而沃尔玛,不仅做到了这一点优势互补,同时处理上下之间关系也变得随意亲切。沃尔玛的‚直呼其名‛就是很好的证明。她不再有上下之间的隔阂,让员工有一种思想认识,我和总经理是同事,所以我也就是总经理,同时我也就是老板,这家店我也就有了股份,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经营,处理事件正当,为沃尔玛更加茁壮成长打下基础。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的投资付诸东流。 利势四:可以让员工在全国的任何一家店相互支援。

这种利势也就是沃尔玛的骄傲所在,因为她是世界零售巨鳄,开的店多,开新店也如家常便饭。比如要到新的城市取开店,假如是重

新去招聘新的员工,来完成开店前的准备,常常会由于新员工处理事件上老练,让顾客对公司的品牌贬值,同时也无法提高工作效率。而让老员工去支援,就避免了这样的不利发展的事。

利势五:有利于不同部门的员工能够从不同角度全考虑到其他部门的实际情况,减少公司的损耗,达到信息分享。

很好的证明的一点的是,假如你是采购部门的同事,而你没有从事过销售,就不知道哪种商品的销售好,和顾客的需求,假如你也进入销售部门,现在你从采购部门转到销售,为以后在采购时能够从不同角度全盘考虑,减少公司的损耗,达到信息分享。

利势六:可以快速地完成公司的‚飞鹰行动‚

在周末和节假日,特别是在圣诞节到春节期间是沃尔玛购物最疯狂的时间,顾客的热情采购使卖场挤的水泄不通,也造成了顾客排队结算时间,所以公司就制点‚飞鹰行动‚让不是前台的员工,也能够从事收银,让顾客快速地离开超市。减少顾客的购物时间。

管理品牌是一项终身的事业。品牌其实是很脆弱的。你不得不承认,星巴克或任何一种品牌的成功不是一种一次性授予的封号和爵位,它必须以每一天的努力来保持和维护。‛——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

星巴克(starbucks),一家1971年诞生于美国西雅图、靠咖啡豆起家的咖啡公司,自1985年正式成立。近二十年时间里,以其‚童话‛般的奇迹让全球瞩目:1996年,星巴克开始向全球扩张,第一家海外店开在东京。从西雅图一条小小的‚美人鱼‛进化到今天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锁店达到7500余家(截至2004年2月)的‚绿巨人‛。据说,星巴克每8个小时就会新开一家咖啡店。 2003年2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全美10家最受尊敬的公司,星巴克以其突出的表现位居第九。《商业周刊》评出的2001年全球100个最佳品牌中,星巴克排名第88位。但《商业周刊》称星巴克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在许多著名品牌价值大跌的同时(如施乐的跌幅为38%,亚马逊和雅虎的跌幅均为31%),它的品牌价值猛增38%,在100个品牌中位居第一!

作为一家跨国连锁企业,星巴克的国际市场拓展的成功历史也正是星巴克传奇演绎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对星巴克品牌的解析来领略其传奇背后的秘诀。

人格谱:星巴克品牌文化追溯

‚品牌本位论‛认为: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而且有自己的内容,是其基本内容的标识,品牌是代表特定文化意义的符号。星巴克的‚品牌人格谱‛就是将星巴克文化从多个角度进行特定注释的‚符号元素‛集合。

品牌定位:‚星巴克‛这个名字来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一位处事极其冷静,极具性格魅力的大副。他的嗜好就是喝咖啡。麦尔维尔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麦尔维尔的读者群并不算多,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士,没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人是不可能去读《白鲸》这部书,更不要说去了解星巴克这个人物了。从星巴克这一品牌名称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确其目标市场的定位:不是普通的大众,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闲、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的富有小资情调的城市白领。

品牌识别:星巴克的绿色徽标是一个貌似美人鱼的双尾海神形象,这个徽标是1971年由西雅图年轻设计师泰瑞〃赫克勒从中世纪木刻的海神像中得到灵感而设计的。标识上的美人鱼像也传达了原始与现代的双重含义:她的脸很朴实,却用了现代抽象形式的包装,中间是黑白的,只在外面用一圈彩色包围。二十年前星巴克创建这个徽标时,只有一家咖啡店。如今,优美的‚绿色美人鱼‛,竟然与麦当劳的‚m‛一道成了美国文化的象征。

品牌诉求:顾客体验是星巴克品牌资产核心诉求。就像麦当劳一直倡导销售欢乐一样,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

元素:视觉的温馨,听觉的随心所欲,嗅觉的咖啡香味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觉体验,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向往!jesperkunde在《公司宗教》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费者需求的中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在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星巴克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 星巴克人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

品牌传播:星巴克的品牌传播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意义上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巨额促销,而是独辟蹊径,采用了一种卓尔不群的传播策略——口碑营销,以消费者口头传播的方式来推动星巴克目标顾客群的成长。

舒尔茨对此的解释是:星巴克的成功证明了一个耗资数百万元的广告不是创立一个全国性品牌的先决条件,充足的财力并非创造名牌产品的唯一条件。你可以循序渐进,一次一个顾客,一次一家商店或一次一个市场来做。实际上,这或许是赢得顾客信任的最好方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

星巴克通过一系列事件来塑造良好口碑。例如在顾客发现东西丢失之前就把原物归还;门店的经理赢了彩票把奖金分给员工,照常上班;南加州的一位店长聘请了一位有听力障碍的人教会他如何点单并以此赢得了有听力障碍的人群,让他们感受到友好的气氛等。

品牌联盟:星巴克提升品牌的另一个战略是采用品牌联盟迅速扩大品牌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能够提升自己品牌资产的战略伙伴,拓展销售渠道,与强势伙伴结盟,扩充营销网络。

barnes&nobile书店是同星巴克合作最为成功的公司之一。barnes&nobile曾经发起一项活动,即把书店发展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中心,这与星巴克‚第三生活空间‛的概念不谋而合,1993年barnes&nobile开始与星巴克合作,让星巴克在书店里开设自己的零售业务,星巴克可吸引人流小憩而不是急于购书,而书店的人流则增加了咖啡店的销售额。1996年,星巴克和百事可乐公司结盟为‚北美咖啡伙伴‛,致力于开发咖啡新饮品,行销各地。星巴克借用了百事可乐100多万个零售网点,而百事可乐则利用了星巴克在咖啡界的商誉,提高了产品形象。

品牌扩张:星巴克连锁式的扩张,得益于星巴克给自己的品牌注入了价值观,并把企业文化变成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内容和形式。星巴克品牌扩张,一直坚持直营路线:由星巴克总部进行直接管理,统一领导,目的是控制品质标准。这样每家店都由总部统筹管理和训练员工,保证每家海外商店都是百分之百的美国星巴克血统。虽然初期

投入的资本较大,但是职员的专业素质高,便于咖啡教育的推广,并建立了同业中的最专业的形象,星巴克品牌的扩张也更加坚定有力。 关系构建:星巴克品牌资产积累

2001年年底,美国凯洛格管理学院的调查结果表明:成功的公司都用一种前后一致的、明确的多层面方式来定义和运用感情关系。星巴克崛起之谜在于添加在咖啡豆中的一种特殊的配料:人情味儿。星巴克自始至终都贯彻着这一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观起源并围绕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以此来积累品牌资产。霍华德〃舒尔茨相信,最强大最持久的品牌是在顾客和合伙人心中建立的。品牌说到底是一种公司内外(合伙人之间,合伙人与顾客之间)形成的一种精神联盟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

星巴克负责饮品的副总裁米歇尔〃加斯说:‚我们的文化以情感关系为导向,以信任为基础,我们所说的伙伴关系涵盖了这个词所有的层面。这种情感关系非常有价值,应该被视为一个公司的核心资产即公司的客户、供货商、联盟伙伴和员工网络的价值。‛从咖啡馆到咖啡王国,星巴克证明了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和看得见的资产一样重要。

客户资产: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生同客户之间的沟通。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时培训——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

啡的制作技巧。咖啡生需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进行眼神接触。星巴克也通过征求客户的意见,加强客户关系。每个星期总部的项目领导人都当众宣读客户意见反馈卡。

员工资产:星巴克要打造的不仅是一家为顾客创造新体验的公司,更是一家高度重视员工情感与员工价值的公司。霍华德〃舒尔茨将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伙伴关系‛。他说:‚如果说有一种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们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中间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和自信的关系。‛

在星巴克,员工不叫‚合伙人‛。1991年,星巴克开始实施‚咖啡豆股票‛,这是面向全体员工的股票期权方案。其思路是:使每个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无论是ce0,还是任何一位合伙人,都采取同样的工作态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星巴克的员工跳槽率仅为60%,远远低于快餐行业钟点工的140%到300%的跳槽率。

供货商资产:星巴克的关系模式也往供应链上游延伸到供货商们,包括咖啡种植园的农场、面包厂、纸杯加工厂等。星巴克对供应商的挑选、评估等程序相当严格,星巴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供应商,能够力保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关系,这样一可节约转换成本,二可避免供应商调整给业务带来的冲击。副总裁johnyamin

‚压力‛既可成为工作的阻力又能成为向上的动力。众所周知,在知识密集型企业里,员工的压力直接影响工作的成绩,而在很多人比较关注的国内一流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里,这种压力又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

微软亚洲研究院:

化解压力让工作与生活平衡

在位于北京海淀知春路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里,集聚着一群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和优秀研究人员。以张亚勤、张宏江和沈向洋等业界精英们为首的科研团队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高科技成果。‚高压‛在这里已不能用‚程度‛来形容,但是,由此带来的看得见的‚动力‛却充满整个研究院。

压力来源于对事业的追求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里,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但主要是来自于对自身事业的追求,即如何在一家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里找到自己的事业发展曲线并取得成功;如何在一群‚bestofthebest‛的同事当中体现自身价值并保持出类拔萃,这是一种无形中自己加给自己的压力。从环境和机制上来看的话,一些原本旨在消除压力的措施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带来新的压力,但微软亚洲研究院更愿意称其为正面的压力,

即动力。如高自由度所带来的‚压力‛:工作时间是弹性的,研究方向要自己去把握,研究项目要由自己设定,大的研究项目还可能需要介入一个团队的力量。如果项目最后证明是没有价值的话,公司资源特别是整个团队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白费。这一压力所带来的效应是:项目负责人在最初确立项目时会更缜密的从用户需求、学术价值、公司利益等各个角度去做全面考核和评价。

张宏江告诉记者,坦率地讲,大家普遍感到有压力,但没有人觉得自己是被强迫在做任何事情。公司的发展曲线与个人的发展曲线在大多数情形下是弥合的。在研究院工作不仅是要达到公司预定的目标,同时也是达到自己事业上的目标;虽然大家都感到有很大的压力,但并没有太多的怨气。压力和怨气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怨气会引发人厌倦工作环境和工作,而一定的压力则让人感觉我们的事业在蒸蒸向上,只有保持这种干劲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研究院的研究员们日常的感觉就是:自己的辛苦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和梦想努力,这样压力和前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是区别于其他单位的原因。

另外,科研项目、执行计划和指标是由自己提出来的,这种压力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所以虽然是弹性的工作制,白天、夜里都会看到有研究员在自己上班。很多人都明白,研究院是在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努力制造一种轻松的工作环境,使压力变成一种动力。

(抽文)成功的背后是靠一条‚压力‛路走出来的,我们会做各种努力使大家在工作中没有了抵触情绪,没有对立的矛盾,很容易缓解工作中的压力,有的只是对事业成功的激情和企盼。

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式

是把工作和员工的事业目标结合在一起

张宏江认为,压力完全可以转换成一动力,这是研究院和其他机构不太一样的地方。一、自己能够把握自己事业的机会,驾驭自己的自由度,处理好工作和压力的矛盾;二、学会面临问题如何找重点,花更少的力量做更多的事情。张宏江博士介绍,为了把科研人员的事业和工作结合得更紧密,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的中午会有一次‚如何成功‛、‚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讲座,每次大家做反馈的时候也会觉得压力很高,但是并没有人埋怨,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因为研究员和比较成功的人在一起座谈,其中常讲的一点就是:‚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我们要自己努力?‛,原因就是:

一、我们到研究院工作是自愿;二、事业上的选择。就是宁可跟一群竞争者在一起,也不能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工作。

张宏江说的,‚到现在为止,听到研究院工作压力大,不来报名的人可能有,但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无法工作下去的却从没听说过。‛ 国内的科研单位并不少,很多人也做得很辛苦,如果从科研成果的产出来讲很大程度上不如微软,这里面也许有名院效应,但是也不排除在管理机制上有一定的差距。所谓‚压力管理‛更大程度上应该

是一种管理的理念,微软亚洲研究院压力管理的确是一个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所以,HR部门和起领导要做的就是科研人员的事业目标结合在一起。

好的领导也可以解压

交流、沟通对缓解压力很有好处

1999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的高剑峰博士讲了自己缓解压力的小诀窍:我是李开复到中国来招的第一批学生,刚进研究院的学生只是副研究员,要经历两年的‚考验‛,才能决定你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员。所以,最初的两年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当初缓解压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李开复的办公室跟他聊天。用高剑峰的话说,‚微软亚洲研究院提倡‘opendoor’政策,鼓励员工与经理的沟通。如果有个善解人意的好领导对缓解压力有很大的帮助‛。儒雅的李开复象打太极拳一样给大家泄压,张宏江却象打少林拳给大家打气,所以有激情的管理者也是解压的好方法。 研究院上下级间有个很温和的气氛,没有明显的距离,这对缓解压力很有好处;另外,压力存在于同事之间,大家都在拼命工作,自己也就拼命工作。如果自己做一项研究——半个月没有结果,等大家交流的时候看到同事报出他们的成绩,自己会觉得很难过,这样自己就会寻找改进工作的办法,努力早出成绩,所以,交流不但可以缓解压力,同时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

有效化解压力四法

压力无时无处不存在的,关键是你怎么对待压力?在研究院里,除HR部门外,更多的时候是很多部门经理在做缓解压力的工作。‚一定程度的压力很有必要‛,但是怎么施压还是按中国传统的做法‚做思想工作‛,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第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的收入也不低,既然自己选择了企业,就要接受压力并做出努力,要想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就要很艰苦地付出努力。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拿出好成绩。为此研究院积极提出各种可以缓解压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工作解压:

沟通解压:研究院要求每个项目的‚老板‛,一定要定期和自己的组员沟通,针对出现了什么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比如,组员的资源比较缺乏或是研究进度比较慢了,‚老板‛就要帮忙解决。 交流是释放压力的另外一种渠道。在研究院,每个月都会有各种方法来帮助大家解压:如,每周每个组的主任研究员和自己的组员会有一次一对一的面谈,面谈时更多的是在谈计划,上下级的交流在平时就是靠这些一对一的面谈来进行。另外,研究院一年有两次‚评比‛,一次年终总结,大家可以回顾半年来的成绩,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成长方面研究院能给予哪些方面的帮助。这半年的评比可以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老板有个交流;在半年一次的总结中,50%是自己半年前制订的目标,50%是自己事业上的目标,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距自己制订的目标多远?一年一次的年终总结

既能让老板知道自己这一年的目标进度如何,也能使每个人对自己一年的计划心中有数。这虽然能让大家感觉到工作上有很大的压力,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奋斗目标很清楚,通过交流就变成了有计划、自己能够把握的压力。

二、活动解压:

聚餐:每个月各个研究小组有一次聚餐;每三个月各个研究小组有一次Offsite;每六个月有一次全院的Offsite,把大家拉出去,在有山有水、很幽雅的环境里开一天半的会,内容包括:工作总结,研究院的文化和下一步的方向,同时带给大家一些振奋士气的好消息:谁得到晋升、谁可以转正等,到了晚上大家可以真正地放松,第二天会有半天象旅游一样的活动或培训,促进大家的交流。这样的效果是,等大家回到研究院后工作热情非常高,跨团队的沟通也得到改善。

月末酒会:在研究院,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下午3点钟会有一次月末酒会,活动现场会放些水果、饮料、小吃,大家可以彼此问候、放松,或趁此机会给本月过生日的员工庆祝生日、切蛋糕,和介绍本月新到的员工等。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放松活动。

三、环境解压:

在研究院里,有一个非常随便的工作环境,自己的办公室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研究院还充分利用各种空间给大家提供一个放松和交流的场所,对缓解压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聊天室:有单辟出来的比较开阔的聊天室,环境就像是家里的客厅。落地的玻璃、绿色的植物以及各种杂志使人非常放松。当然,如果想找人讨论技术问题的话,无论是墙上还是桌子上都有白板; ‚厨房‛:每半层都有24小时开放的厨房:里面有咖啡、巧克力奶、酸奶、豆浆、柠檬茶和各种汽水饮料,大家可以在此休息和闲聊;

‚桃花源‛:300多平米的‚桃花源‛:由两个阳台组成的一个放松场所,备有乒乓球台,可能还会装上几台Xbox游戏机,供大家闲暇时放松;

另外,研究院还利用专业上的培训和讨论在很大程度帮助员工缓解压力,培训会作为一种奖励。以张亚勤为首的院长们也时常会做些关于压力管理的培训,如在专门的时间给员工讲‚工作和生活之间平衡‛,或请专业机构来讲等。

四、疏导压力:

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还有一种疏导压力的方式,高剑峰的做法是去国外参加一些国际性会议,给自己充充电;或安排访问几个不错的大

学,不但进行了学术交流,也是一种缓解压力极好的方式。否则坐在办公桌前看到那么多e-mail列在那里,再也没有心思去想放松。每个人压力承受力不一样,释放的方式也不一样,但要积极解压,调解兴奋情趣,疏导压力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Google的企业文化或人力资源机制移植到中国来,让中国的优秀人才同样感受到他们的自由发展

专访人物:周红,2000年加入Google,资深软件工程师,是Google公司的第一位中国人。2005年,周红被派住中国,协助李开复开拓中国市场、招聘员工,被Google公司称为‚文化大使‛

今年夏天,李开复放弃微软公司副总裁的职位跳槽到Google,这不仅引得两大公司大打官司,更引起了人们对Google公司的好奇。协助李开复开拓中国市场、招聘员工的周红,对Google感受最深的就是‚Google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在做他们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目前,Google在全球有4000多名员工,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计划在明年夏天前招收50名员工,将全部招收刚从大学毕业的应届生。

5年前,周红也经历了与Google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回想当初的情景,周红说:‚我感觉这个公司和其他公司完全不一样。像Oracle、SUN、思科都是大公司,建筑都很漂亮,但Google连门牌号都没有,只是在路边电线杆上贴了张小纸条,用圆珠笔写着‘Google’,再打了个箭头。我开车过去,好不容易才找到。‛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她几乎同时拿到了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面临选择的有数家全球著名的大公司,但她最终选择了刚创业不久的Google。

‚我觉得他们员工的工作都特别用功。负责招聘的主管是第二天晚上9点打电话给我的,我当时很感动,负责招聘的都要工作到晚上9点钟,工程师那就更不用讲了。‛周红认为,选择Google,是因为面试者给了她最难的题目;而面试她的3个同事都非常聪明,‚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工作一定有很多乐趣,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我记得刚加入Google的时候,公司组织了一些培训,包括怎么去招聘,怎么去面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可以非常聪明,但你还要是一个好人。就是说,我们需要非常聪明的人进来,但我们也非常强调团队精神,你必须能和其他人一起合作;如果你只是一个

人工作,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那你在公司里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周红说。

谈到具体的招聘标准,周红认为,作为求职者,不仅要有很好的创意,而且还要把这个创意很好地实现,这对任何追求创新的公司都很重要。

Google是以技术起家的,对应聘的人才要求有很扎实的基础,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如果应聘工程师,就要有很强的编程能力,要对计算机这个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同时,求职者要认同Google创新的企业文化。

进入Google一般要经过笔试和面试,‚在交谈的过程中,看他用什么方式来解决一个问题,通过交流也可以感受他是不是很有创意‛。

周红刚来公司的时候,尽管只有几十名同事,但令她惊讶的是,公司不但有厨房,还有洗衣机、按摩室等设施和服务。

在Google,半夜还经常人声鼎沸,甚至还能听到员工们在大厅弹奏钢琴,停车场也总是有车。周红说:‚这给我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他们都非常有激情,因为他们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不在乎工作很长的时间。‛

在过去的5年多时间里,周红从来不担心上班会迟到,因为她一般都是中午才上班。由于公司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我们公司的员工睡得比较晚,起来得也很晚,我想这种弹性工作制对一个人的创造力也是非常好的。如果把工作时间限制在‘朝九晚五’,那怎么能创新?灵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来的‛。

周红说,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为了鼓励创新,Google规定一星期员工有20%的上班时间做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公司有很多产品就是20%时间内做出来的,比如说Gmail就是一个人的创意,做着做着就做大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Google还有一个规定,就是管理层不能限制员工在公司内部自由流动。周红对此深有感触,她自己就因为兴趣的原因,曾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很有创意。如果有所限制的话,就难以发挥出个人的最大潜力‛。

作为Google的‚文化大使‛,周红表示:‚我想把Google的企业文化或人力资源机制移植到中国来,让中国的优秀人才同样感受到他们的自由发展。‛

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创立于1911年,最初它只是一个生产计时器、穿孔卡、统计分类机、称量器具等产品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1924年改为现在的名字。几十年来,IBM公司在小沃森称之为‚信念的力量‛的鼓舞下,力求尽善尽美的服务,终于使之成为当今美国最大的电子公司,并在计算机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老沃森时代

IBM公司的实际创业人,是被列为美国企业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托马斯〃沃森(老沃森)。他对公司的早期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老沃森对公司的最重要贡献,是为IBM公司奠定了一个基调,培养了独特的企业风格。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公司经营三方针:为了顾客的利益;为了员工的利益;为了股东的利益。这实际上成为使他一生事业成功的坚定信念。

老沃森的管理风格属于家长式,在公司中他简直就是‚上帝‛,跟他的意见不一致就等于是‚犯罪‛。但是,在管理思想上,老沃森却颇具独创精神。

老沃森系推销员出身,他工作艰辛,曾经失业,因此十分了解一般工作人员的最严重困难是职业保障。为此,IBM公司制定了职业保障政策,采取了美国少有的终身雇用制。这一政策获得雇员们的衷心拥护,并大大促进了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献身精神。 为避免雇员由于经理人员的偏袒或个人好恶而受到不公平待遇,在老沃森

的倡导下,IBM公司推行所谓‚开门政策‛,公司雇员有所不满,可随时向公司最高领导反映,这最终成为公司中一种正规的制度。这种政策本身,便会对管理人员产生一种温和的影响。随后,在IBM公司的工厂中取消了计件工作,工厂里的第一线管理人员并不保留零件生产资料,雇员的成绩根据其对公司的总体贡献进行评定。所有这些政策,充分发挥了公司全部雇员的精力和才能,显著提高了雇员的士气和工作效率,也给公司本身带来了勃勃生机,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沃森的经营思想,是力求使公司在各方面的工作都尽善尽美。他希望并且要求所有雇员在任何工作中,都应该有杰出的表现。他经常告诫公司人员:‚订出完善的目标而未能达到,总比订出不完善的目标而轻易达到为佳。‛正是由于公司敢于负担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敢于做他人认为不能做到的事,才使IBM公司脱颖而出。1914年,IBM公司只有雇员1200人,年营业额300多万美元;到1937年,公司的规模扩大了10倍,人员增加到1万,营业额达到3000万美元。1945年,IBM公司终于发展成为本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公司。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计算技术的强烈要求,1944年,IBM公司曾在人力、财力上支持哈佛大学的艾肯研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部可进行四则运算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差不多就在同一时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克利和埃克特在陆军的资助下,也在研究采用电子管

的电子计算机。1945年底,一部划时代的电子计算机一一埃尼阿克诞生了。

在事业发展顺利的公司里,人们习惯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总是正确的。当时,没有人预见到计算机的无限前景,一般人认为世界上只需要四五部计算机就够了,老沃森也未能免俗。当莫克利和埃克特自己开办的公司经营失利,二人联袂相投IBM公司时,竟遭到老沃森的拒绝。1950年,他们的公司被兰德公司收购。翌年,第一台民用计算机尤尼瓦克便移交美国人口普查局使用,并率先开辟了计算机商用市场。这一事件使得IBM失去了一些老主顾,也使IBM公司落在了对手的后面。

面对这一巨大的挑战,老沃森的长子小沃森(也叫托马斯〃沃森)面对现实,提出了研制新计算机的对策,老沃森果断地采纳了儿子的建议,并挑选出一名最优秀的行政人员负责这一任务。1952年,IBM推出了每秒运算16000次的701型大型计算机,随后又陆续推出了702、704和705等一系列电子管计算机。1956年,IBM公司便又远远超过了对手。也是从这时起,开始了1956—1973年的小沃森时代。

(二)小沃森时代

小沃森生于1914年,年轻时就读于私立学校和布朗大学。那时他就是一个很有思想的青年。1937年,大学毕业的小沃森作为普通推销员进入IBM公司,很快便成为公司的一名得力推销员,并荣幸地

加入了公司的‚百人俱乐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驾驶私人飞机1000小时经历的小沃森志愿参加了空军,曾获中校军衔。这段军队生活的锻炼,培养了小沃森的冷静头脑和坚定不移的性格。 复员回到公司后,小沃森晋升很快,1946年成为董事,1952年出任总裁。1956年老沃森去世后,小沃森成为公司首席执行委员、公司最高领导人,成为IBM公司的第二代首脑人物。 小沃森继承了父亲的优良经营思想,并把这些思想总结为IBM公司之所以获得成功的三条信念:

1.尊重个人在IBM公司的管理工作中,这一点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保障每个人的职业,尊重他们的人格,并注意培养他们。

2.尽善尽美地为顾客服务‚IBM意味着服务‛,是IBM公司最成功的广告。公司通过提供最佳的服务以获得良好的信誉。

3.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这是使得其他两条信念得以有效贯彻的力量所在。

另一方面,面对周围新的挑战,小沃森在坚持贯彻企业‚信念‛的同时,大胆地对公司进行了改革。

过去,IBM公司还是一个较小规模的企业,产品品种的改变也比较缓慢,公司实际上只由几个行政人员管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经历了急剧的变化,带来了大批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市场,

公司的规模也有了迅速的扩大,以往的由一人作出决定的集权式结构显然不能应付。因此小沃森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公司的管理结构,以适应新的形势。 1956年底,小沃森召集了公司的100名左右最高级人员,在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连续举行了三天会议,会上作出了从中央集权式经营转为分散经营的重大决定。当时的报纸幽默地报道说:‚会议开始时,公司总部还像一块岩石,到大家出来时,公司便散开了。‛

在IBM公司的历史上,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会议。会议决定公司组成六个独立经营的事业部和一个世界贸易公司,所有这些部门都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性。组织结构分散的目的,是把业务部门分成多个较易管理的单位,以确保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地方作出决策。公司还组成了审查各部门长期计划和重大决定的管理委员会,其成员是董事会主席、总裁以及6名其他最高级行政人员。同时,小沃森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批专门人才,负责向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和建议。其中有通晓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有运筹学家,还有由优秀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专家团,他们作为公司的神经中枢,积极地开展工作。

1958年,小沃森又进行了另一项大胆的改革,即在IBM公司的工厂中取消了小时工资制,使IBM公司的每一名职工都纳入薪金制,从而取消了蓝领职工与白领职工之间的最后一项差异,这件事对于公司人员的意义,可与二战后所做的任何革新相比,它给公司带来了任何其他方法都不可能代替的良好人际关系和高昂的士气。

每当面对重大的挑战,小沃森始终表现出现代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巨大魄力和冷静头脑。20世纪60年代初,公司又遭到其他计算机公司的巨大挑战,同时本公司内部由于机型不统一,也存在着自相竞争等严重问题。对此,有人提出了通用360系列计算机计划,但全面实施这项计划需投资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研究原子弹的费用,由一家公司承担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公司内部对此意见分歧,讨论再三决心难下。面对这种情况,小沃森果断地起用了坚强不屈、经验丰富的副总裁利阿森领导这一计划。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1964年终于向世界宣布了计算机史上划时代产品——IBM360系列计算机研制成功。自此,世界计算机界无不向IBM看齐,完全巩固了IBM公司在计算机领域的统治地位。

1971年,小沃森因心脏病发作病倒后退居执委会主席,1973年又根据他亲手制定的60岁退休的规定从领导工作岗位上完全退了下来。

(三)不断开拓

由于小沃森的努力,为IBM公司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IBM公司又陆续开发了370系列、303x系列和4300系列计算机,对世界计算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IBM公司的成功,特别是360系列计算机的成功,使公司产生了自满情绪,因此只注意了大型通用机的研制、生产,而忽视了

小型机、微型机的市场潜力,使公司的事业遭到侵蚀。但IBM公司毕竟有它的传统,自1980年起,它又在各个领域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提高生产自动化能力,公司又向前迈出了巨大的步伐。

1981年,IBM公司进入个人计算机市场,并开发了16位机,率先进入微型机的高级机时代。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IBM公司便超过了同行业中的苹果、坦迪等先驱公司。目前,在世界个人计算机市场上,它已掌握了30%的市场占有率。

IBM公司短期内在个人计算机领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点:

1.设计先进公司从1981年进入微型机市场,即首先采用16位微处理器,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性能。

2.公开软件公司一反以往保密的做法,及早公布产品规格,使一般软件公司都能据此编写软件,这样做十分有利于产品的推广、使用,并且能够以本公司产品为基础,形成软件标准。

3.多渠道销售公司除自销外,还通过百货公司、零售公司多方推销。

4.自动化生产公司重视高度自动化工厂的建设。在生产线上,大致每45秒即可生产一台计算机。

5.杀价进攻在产品供不应求时即主动大幅度降价,以提高竞争能力。

6.采取风险管理给公司内个人计算机开发小组以极大的自主权,公司只提供充足资金,很少进行干预,从而大大促进了开发小组的工作积极性。

1984年,IBM公司从业人员已近37万人,年销售额达460亿美元,在美国最大的500家制造公司中名列第5位。目前,全球约有150家较具规模的计算机公司在竞争世界市场,仅IBM一家就占有市场的50%,在美国和世界计算机市场中,IBM公司始终雄踞盟主地位。 (四)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战略调整

1.精减组织。1986年至1991年,IBM在世界范围内裁员6万人。

2.集中经营范围。IBM卖掉了许多非计算机经营项目,复印机分部于1988年卖给柯达公司,与打字机、键盘、个人打印机相关的企业于1991年卖给克莱顿一杜彼利埃公司,ROLM电讯公司分两次于1988年和1992年卖给西门子公司。

3.调整结构,扩大分公司自主权。1991年,公司投入30亿美元改建费用,重新调整它的9个分部,各分公司自主经营。

4.扩大战略联盟。20世纪90年代,IBM各系统集成包括许多主要战略联盟,其中有西尔斯、王安及苹果等公司。1991年,IBM与德

国西门子和日本东芝合资开发分离记忆集成块。IBM还拥有价值1亿美元的法国布尔集团公司的股票。1991年,IBM多媒体集团与时代—沃纳公司就一个可行的电视—计算机联机项目进行合作开发。

(五)收购莲花公司

1995年6月,IBM以35.3亿美元成功地收购莲花计算机发展公司,写下了现代商业史上极其精彩的一笔。有人形容IBM的收购计划为‚如同时钟里发条与齿轮般的精确‛。莲花公司是仅次于微软、NOVELL的世界第三大计算机软件制造厂商,一旦IBM的收购引起莲花公司的反感,就有可能演化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伤元气的‚官司‛。按道理莲花公司必然动用包括引用反托拉斯法在内的一切可行的手段实施反收购,然而IBM的收购计划居然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变成现实,个中缘由,耐人探究。

1.密网早就撒向对手。IBM的精明之处在于,它所选择的收购对象有一个致命弱点,莲花公司的章程中允许直接从股东手中吸收股份。1995年6月5日,IBM公司董事长杰斯特纳宣布了收购莲花公司的计划。事实上在此之前,IBM的智囊团和决策层就已经精心编织了一个网。5月12日,杰斯特纳召集IBM决策人物,通报公司计划收购莲花公司的重大决定。

早在1995年初,IBM资深副总裁约翰〃汤普逊已经多次与莲花公司的董事长克姆曼齐秘密讨论过双方合二为一的可能性。IBM需要

莲花公司最成功的软件产品,而莲花公司欲一举实现其众多的软件开发计划,却又苦于财力不足。4月初,IBM公司财务长杰罗米〃约克等带领10名高级研究人员对莲花公司的软件产品与IBM自己的软件系统接轨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此同时,IBM把第一波士顿银行和CSM律师事务所的金融家和律师请来,让他们参与制定收购计划,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收购行动做出无懈可击的安排。

2.储备巨资,志在必得。在5月12日的会议上,IBM的决策者们认为,不能与莲花公司长期磨下去,克姆曼齐很可能会在IBM的对手中选择合作者,并以此为筹码与IBM讨价还价。按惯例,如果以收购股票的方式收购上市公司,收购者必须根据该上市公司目前的股票价格,并在此价格基础上制定出包括溢价部分在内的收购价格。当时莲花公司的上市价格为每股近30美元。IBM根据公司的现金存量,把收购的溢价率定为100%。因此IBM把收购价格定为每股60美元。为此,IBM准备了105亿美元的现金。尽管有人认为IBM的收购价格定得过高,但IBM决策层有着自己的意图。从收购计划公布开始,就以高价位向其他竞争对手传递信息,即IBM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以此逐出所有的潜在的竞争者。实际上IBM最后收购的价格是每股64美元。而且IBM的法律顾问——CSM律师事务所为收购计划制定了应付莲花公司反收购的诉讼文件等,真可谓滴水不漏。

3.交互网络传递信息。最令IBM担忧的是NOTES软件的设计者雷蒙德〃欧兹尔,若他对IBM的收购计划表示不满,必将使IBM的收购计划功败垂成。经过分析推测,杰斯特纳认为欧兹尔的主要兴趣与

IBM一致,即NOTES的前景,若IBM收购莲花公司后,能在资金上对开发NOTES有所支持,欧兹尔何乐而不为?另外,IBM巧妙地利用交互网络(INTERNET)将收购的信息传递给大多数莲花公司的职员、股东及合作者(在美国,公开与被收购对象的职员联系是非法的),以此了解莲花公司职员对收购的反应。6月5日,在杰斯特纳向世界公布IBM收购莲花公司消息时,莲花公司主要部门的反应都很正常。6月6日—6月11日,杰斯特纳与克姆曼齐进行多次协商、洽谈。6月11日中午,IBM全体董事再次通过电话聚到一起,杰斯特纳郑重宣布:IBM收购莲花公司成功。

可口可乐公司从1886年创立以来,一直以其可口的碳酸饮料系列产品风靡全世界,历经117年长盛不衰。

可口可乐公司于1927年进入中国,因故撤出后于1979年重返中国,并且成立了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现在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合资企业,每年上交国家各项税款达三十亿元人民币。

二十几年来,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已成为软饮料销售市场的领袖先锋,被视为同行业的标本和典范。 可口可乐公司为什么能在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通过在可口可乐(中国)饮料公司的切身工作体验,我深刻地认识到:可口可乐公司不仅是一个品牌营造公司,更是一个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黄埔军校‛。它努力为员工创造一切条件,发挥员工的特长,培养员工的技能,挖掘员工的潜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正是可口可乐公司培养的这些优秀人才成就了该品牌。因此可以说,是独特有效的人才战略使可口可乐公司创造了骄人业绩,成为了全球第一品牌公司。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一切财富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正确地制定和选择人才战略,努力开发挖掘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是企业走向兴旺发达的关键。

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人才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起着保证作用。企业人才的业务技能、智力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生产力中各要素效能的发挥,直接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总之,人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它对其他要素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人才战略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独到之处。

一、人才本土化战略

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是经营企业,销售商品,所有的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市场营销手段均要切合当地实际情况,因为管理及营销均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可口可乐公司1979年重返中国时,虽已有九十多年的国际市场操作经验,但在中国真正开始经营实践却还是头一遭。如果坐在美国总部纸上谈兵,进行毫无针对性的经营决策,结果肯定不尽人意。只有在当地了解具体实现情况,作出具体分析,进行针对性的决策,并让熟悉当地情况的本土人才去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纵观可口可乐公司用人策略,其最为独特的一点就是‚本土化‛。

人才本土化理念对可口可乐公司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其理论精髓是:(1)在市场当地设立公司,所有员工都用当地人;(2)销售方针、人员培训由总公司统一负责。

‚让全世界的人都喝可口可乐‛,历任可口可乐公司总裁都把这句话视为圭臬。要想让全世界的人都喝可口可乐,只有人才、市场销售等本土化,才能让这句豪言壮语成为可能,变成现实。所以,正是‚用当地人‛、‚培训由总公司统一负责‛这样的原则,使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取得了迅猛而又卓著成效的发展。

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 管理人员本土化

一般来说,跨国企业的中国公司员工给大家的印象往往就是大胡子、绿眼睛和西装革履的外国人;工作往往是一半时间在中国办公,一半时间在国外度假;除开秘书,没有更多的内部员工与之交流,一副深不可测的态势;交流语言毫无疑问是外方语言。

而在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则完全不是这种情况:

(1)在中国,99%以上的可口可乐系统员工是中国籍员工;在可口可乐北京区,除总经理和财务总监来自台湾和澳大利亚,其他清一色是大陆本土人。

(2)所有管理人员的交流语言,不但有流利的英语,还有流利的汉语,甚至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外籍总裁均能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进行对话和开玩笑;有许多外籍同事还能用上粤语和其它方言。

(3)所有文件来往均用中英文两种文本。

这毫无保留的管理人才本土化,是真正的本土化魅力所在。试想还有另外哪一家跨国企业能有如此的气度,在进入非本土国度之初就敢实施如此大幅度的高层次人才的本土化?这没有‚玻璃天花板‛的巨大晋升空间,让本土管理人员能够真正解除后顾之忧,踏踏实实地与企业共同成长,毫无顾虑地为企业长期服务。

2、 具体操作人员本土化

可口可乐产品的销售网络延伸到哪里,就在哪里选人用人。可口可乐公司管理层认为当地具体操作人员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熟悉商情,包括街区、商家情况、购买习惯等,能使可口可乐饮料的销售工作尽快融入当地环境;二是影响范围大,当地具体操作员工的亲朋戚友都会受其工作影响,对其工作拓展提供帮助;三是队伍稳定,当地员工在本地安家,无后顾之忧,工作心态稳定,可集中精力投入工作。这些先天优势是外来人员无法比拟的。所以,在中国的23个装瓶厂及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所有办事机构,里面的具体操作人员全都是本土人。

在这里,本土化不仅仅包含招聘本地员工的意思,还会针对本地情况作更深一步的开发。如在北京区域招聘下岗大嫂作理货员,在上海招聘社区街道人员进行信息搜寻收集等等,均是本土化策略最杰出最深入的延伸。

通过这基本上清一色的中国籍员工来管理当地可口可乐系统,参与世界第一品牌的实际管理和运作,使得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员工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运用最先进的管理和运作手段,开发市场和拓展渠道,因而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成长速度非同一般。反过来,这又能促使企业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活动,因而就不会像许多跨国企业来到非本土国家后水土不服。所以,2001年本土人员推出的夏季‚可口可乐方正电脑动感互连你我他‛

促销活动成功了,针对亚太区推出的‚酷儿‛果汁成功了,本土化品牌‚醒目‛上市成功了……

可口可乐公司本土化策略虽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但它并没有墨守成规,紧抱着其理念不放。近年来,可口可乐公司又推出‚THINK LOCAL,ACT LOCAL‛的本土化思想,其要点为:根据本土的需要而作相关的决定。顺应北京近年来取得的可观成绩和即将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所需强大的人力支持,可口可乐公司于2002年12月将原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北京办事处调整升格为隶属于亚太区的独立北京区。同时,为2008年作准备,对北京区实行更为本土化的人才政策,北京区选拔和提拔人才将有更大的自主权。

可以看出,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被评为中国最成功的本土化跨国企业,其实施的本土化人才策略功不可没。通过本土化策略的实施,不但大大节约了管理资源,使管理更切合当地实际,同时与当地政府关系也更加紧密和融洽;不但培养了大批本土化管理人才、业务人才,使各项政策顺利实施,同时也为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不但使本土文化跟上全球化发展,使内外沟通更加容易,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使文化融合更加和谐,企业因而长盛不衰。

‚每一个企业均有两种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种价值是否完善,是企业领导人高远志向的体现。‛可以说,人才本土化策

略的实施,让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达到了其它企业望之莫及的双重高度。

诺基亚是移动电话市场的领导厂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诺基亚的移动电话增长率持续高于市场增长率,从1998年起它就位居全球手机销售龙头,目前占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几乎是位居第二的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两倍。诺基亚在中国的投资超过17亿美元,建立8个合资企业、20多家办事处和2个研发中心,拥有员工超过5,500人。

面对这样一家拥有如此庞大员工和机构的企业,诺基亚的竞争优势除来自对高科技的大量投入外,还在于其大胆实践领导力变革。诺基亚究竟是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来保证其实现并保持全球手机销售领先者的目标呢?

开放沟通,由下而上开发领导力

NoelM.Tichy和EliCohen在1997年的著作《领导引擎》一书中指出,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企业,其领导力应是由下而上,而非传

统认为的只是由上而下,惟有能持续地在各阶层培养出领导者的企业,才能够适应改变和生存竞争。诺基亚正是这一理论的最佳实践者之一。

有效的领导力和管理团队建设被视为企业成长、变革和再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领导力是一种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与想象力,一起全力以赴,共同完成明确目标的能力。领导者总是激励人们获取他们自己认为能力之外的目标,取得他们认为不可能的成绩。

在诺基亚并非只有顶着经理头衔的领导才需要具备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每个员工通过日常工作与生活经验的培养积累而得。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是主动者,是他自己的领导。

优秀的企业都高度重视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与团队精神。诺基亚每年花在培训方面的费用超过25.8亿欧元——约为它全球净销售额的5.8%。根据员工的特殊需要来进行教育培训,可以让员工看到自己有机会学习和成长,那么员工对组织的责任感就会加强,它的热情就会产生。

诺基亚的领导特色首先体现在鼓励平民化的敞开沟通政策,强调开放的沟通、互相尊重、使团队内每一位成员感觉到自己在公司的重要性。

公司的高层领导人率先身体力行,努力倡导企业的平等文化。比如诺基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玛〃奥利拉(JormaOllila)每

次到中国访问,从不要前呼后拥,这远远胜过说教,充分体现了公司的平等文化。

诺基亚中国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对公司强调平等的管理文化也深有体会。据诺基亚的政府关系经理王颖介绍,诺基亚在组织机构上,不是上下级等级森严,而是很平等,有问题可以越级沟通。而且有许多具体制度来保证下情上达,下面的意见不会被过滤。在这方面,诺基亚的具体做法有3种:

一、每年请第三方公司作一次员工意见调查,听取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发展的看法,并和上年的情况做比较,看在哪些方面需要作改进。

二、公司每年有两次非常正式的讨论,经理和员工之间讨论以前的表现,今后的目标,除了评估员工的表现,也是沟通彼此的途径。

三、公司在全球设有一个网站,员工可以匿名发送任何意见,员工甚至可以直接发给大老板,下属的建议只要合理就会被接受。 除了建立正式的开放沟通渠道之外,公司的管理层也会利用适当的时机与员工沟通。如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康宇博对员工所反映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如果牵涉到某个经理人,除非是另有考虑,否则马上把人找来,双方当面讲清楚,这样做让下属看到,上级领导的门永远是敞开着的,沟通是透明的。既保证沟通的透明度,又保证沟通的有序管理。掌握两者的平衡,是领导的艺术。

诺基亚有一个突出的做法,就是利用员工俱乐部,组织和管理员工的活动。俱乐部在管理上体现诺基亚的文化,尊重个人,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

员工俱乐部体现了诺基亚尊重个人,自我做主的文化传统,以人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团队建设,把员工的兴趣融化在团队建设的活动当中,并以此提高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鼓励尝试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研究发展重点、顾客的要求以及人才流动的速度等,都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假如还用老的领导思维应对新的市场变化,难免会失败。所以现代领导力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建设优秀团队进行领导变革和管理创新。 就诺基亚的实践方式,它具有3个特点,可供借鉴:

第一,关心下属的成长。公司关心的是市场竞争力和业绩,而员工关心的是个人事业的发展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经理人应当充当协调员的角色,将员工个人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只是对下属硬性压指标,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第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授权下属负责某一个项目,定下大方向后,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求下属事无巨细地汇报,而让

他们自己思考判断,发现了问题由大家共同来解决,如果做出成绩是大家的。

第三,鼓励尝试创新。给下属成长空间,让他们敢于去尝试,并允许犯错误。否则,下属畏首畏尾,什么都请示领导,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没了。

虽然诺基亚是一家大公司,很注重团队精神,但也非常强调企业家的奋斗精神。希望它的员工都能有一些企业家的思想,就是创新想法,不要墨守成规。这样可以更快地面对市场挑战,加强竞争力。 借企业文化塑造团队精神

诺基亚公司的企业文化包括4个要点:客户第一、尊重个人、成就感,不断学习。公司的团队建设完全围绕企业文化为中心,不空喊口号,不流于形式,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诺基亚强调要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变成公司与外界竞争的优势,要提升诺基亚的员工成为一个工作伙伴,不仅是停留在一个雇主与员工的劳动合约关系。惟有这样,工作伙伴们才会看重自己,一起帮助公司积极发展业务。 公司的团队建设活动一直是持续进行的,各个部门都积极参与。公司会定期举行团队建设活动,并具体和每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业务紧密相连。

这方面,诺基亚学院在团队建设和个人能力培养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为员工提供很多很好的机会,能够让员工认识到他们是团队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是这个团队有价值的贡献者。

诺基亚在招聘之初,除了专业技能的考核外,也非常注重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将团队精神作为考核指标中的主要项目之一。通常会用一整天时间来测试一个人在团队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领导能力。并考虑候选人是否能在有序的团队中,发挥协作精神、应有的潜能和资源配臵。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保证,使诺基亚所招聘的人一开始就能接近公司要求团队合作的精神文化。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快速,手机历史大概只有10年,手机产品几乎每18个月就更新换代。为反映这一行业特性,诺基亚在中国的5,000多名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诺基亚希望他们能跟上快节奏的变化,增加公司竞争力。为体现这个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采取‚投资于人‛的发展战略,让公司获得成功的同时,个人也可以得到成长的机会。

诺基亚中国公司注重将全球战略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其次在关心员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考虑到文化差异,提倡本地化的管理能力。

在诺基亚,一个经理就是一个教练,他要知道怎样培训员工来帮助他们做得更好,不是‚叫‛他们做事情,而是‚教‛他们做事情。诺基亚同时鼓励一些内部的调动,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体现诺基亚的价值观。

当经理人在教他的工作伙伴做事情、建立团队时可以设计合理的团队结构,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挥。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惟有建立健全的团队,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松下为什么能够成功?成功的内因是什么?现在应往什么方向发展?

我还是从松下幸之助讲过的一句话说起,有一位记者问他,什么叫经营?他脱口而出,‚下雨打伞就是经营‛。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却包含着很深的管理学内涵。大家都知道,外部的经营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松下电器走过的历史来讲,它就是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的外部环境当中预测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才有今天的发展,这是一个很浅的道理。但现在,环境在往什么方向走?怎么预测环境?管理的走势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企业,无论是中国的

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面前的难题,CEO每天都在‚看天气‛,随时随地在调整和做出判断。这种判断对所有的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会‚预测天气‛,不知道外部经营环境对企业将造成的影响以及自己将要做出的决断,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问题。

如何‚看天气‛

面向二十一世纪,判断环境,我觉得有关键的几点:

第一,大环境。经济环境、经济的走势,不做这样的判断,不研究经济的走势,企业发展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第二,技术发展的走势。

第三,管理,企业内部的管理,到底它的走势是什么。

以跨国公司为例,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引领着世界发展、经济发展的潮流,全世界跨国公司共有4万至5万家,占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2/3,知识产权,几乎占了全球总量的90%以上。以美国、日本为首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同样引领着全球的潮流,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想从下雨打伞说起,从管理角度,谈一下二十一世纪必备的企业经营素质。

首先要有低成本、快速度、粗短廉的经营模式,

第一、是粗。所谓粗,就是信息量要越多越好,在一个信息管道里信息量越多,对你的经营决策判断越有好处。

第二、是短。现在是顾客导向时代,开发、制造中间环节越短越好,现在叫4S或5S,平面化、网络化也充分体现在这里面。

第三、是廉,就是低成本化。现在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松下(中国)初期建立营业公司,我们到日本调查,从商品出厂到消费者手里,占总成本40-60%的都是流通成本,现在没有哪家企业敢这么高。所以这种低成本化将要贯彻整个产业链的全部环节。这是所有企业必须要走的路。

管理模式如何创新

管理模式的创新有什么课题呢?我刚才谈到作为一个企业家你要看天气、要做出判断,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另外做企业还要预测你的行业、要研究市场、要预测、做出你的判断,仅研究宏观或微观是不可能的。这种判断有助决策者确定公司发展的方针和战略。 企业不可能没有确定的目标,不管中期目标还是年度目标,都要确定目标。确定目标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力,你能有效的执行吗?执行力表现在哪里?目前我们再用过去传统的说法已经不行了,三年前我在清华管理学院给大家讲,日本的管理有三大法宝:事业估值、年度序列、终身雇佣。这都是三四年前的情况了,现在早过时了。现在有了信息技术,诞生了ERP,ERP在企业到底怎么用?研究新加

坡、美国、日本,哪个好?那都只是手段,根据企业的情况来选择。在这里讲一种手段:

第一,业务流程再造。

第二,组织架构。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组织架构的概念就是两个。

一个是平面化,中间层次越短越好。拿我们松下来讲,过去从顾客开始到零售商、批发商,到营业员,到分公司经理,一直到总经理总共13个程序,效率怎么能提高,怎么能掌握现在的个性化时代呢?所以组织架构的平面化是大势所趋。

关于业务流程再造,这是一个新的整合,里面是企业,外边是包括了从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一直到内部的管理,再到批发商、零售商,一直到客户,是整个系统的整合。目前,象这样大的业务流程供应链的整合,跨国公司基本上都在做。只是叫法不一样,比如松下现在叫‚制造力强化‛,再举举松下的例子吧。

目前,松下在华企业有60家,共66000人,一年将近400亿元的营业额,中国是最大的制造基地,是最大的制造国。现在松下在中国有很多家配套企业,我管上游叫供应链,下游叫服务链,这个链构成了完整的供应链。在中国与松下相关联的企业共有3千家,让松下在中国的企业,带动在全球的其他企业,比如马来西亚、日本的企业,

形成大的供应链,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包括什么呢?拿上游链来说,它必须要跟所有与松下配套的供应商所在的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大家形成一个理念的共识 。

团队精神‚菠菜法则‛

最后,我讲如何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团队的合力。

第一,企业的团队精神。因为执行力要靠团队,怎么培养?当然,最基本的两点,要教育员工的敬业精神,在工作当中培养他们的技能,当然是所有企业都要去做的。但是,光这样教育还不够,我曾买了一本书:《企业凝聚力》,从理想教育开始,到爱社会教育,然后爱厂、爱家、爱人,都是一个爱,教育来教育去,结果企业还是缺乏团队的合力,怎么让企业能够自动的循环起来?所以我有时候讲,企业未来的领导应该像空气,空气什么样?是摸不着、看不见、可是离不开,未来领导就应该是这样。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一直观察日本企业,为什么团队精神比较强呢?后来我悟出一个道理,他们有一个‚菠菜法则‛,后来我从中总结出培养员工的‚八个字‛习惯,企业的团队可能就会有强大的力量。哪八个字呢?

第一,计划。公司有目标,各个部门也一定有目标,根据目标,员工从上到下都要做计划,多数员工是在写具体执行计划。

第二,协调。协调是什么呢?为了实现这个计划,要办这个事,跟刘老师有关系,我不能等着开会,而是把这个计划告诉你,几点几分你得出来接待,看有没有问题,所以日本最流行的两个字叫‚确认‛。大家都确认了,这个计划就落实了,所以协调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沟通。所谓沟通,因为随时随地要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跟自己有关,有的没关,如果有很重要的信息,需要与很多的人沟通时,以前靠笔写,中国话叫传阅,现在网上使用横向沟通,很快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信息沟通,在相关部门之间迅速的传递,大家叫信息共享,非常重要。

第四,总结。总结是所有人都需要做,写字楼工作的职员,出差或晚上工作结束后,一定要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总结:今天我处理了什么事,OK了,哪些问题没有处理完,需要报告的进行报告,需要横向传递的进行传递。

一个企业有了好的执行力,大家通过团队精神协调起来,就没有人能偷懒。

戴尔:送你一句口头禅

戴尔培训员工时的口头禅之一是:‚不要粉饰太平。‛意思是说:你不要试图把不好的事情加以美化,问题迟早会出现,直接面对最好。

◆双主管制度

任何一家公司想要成功,关键在于最高层人员是否能分享权力;高层人员必须把重点放在整个组织的发展上而非个人的权力扩张。为此,戴尔创立了一种‚双主管‛制度。

比如说,负责财务、人事与法律事项等职务的资深经理,要与负责某地区事务或某产品线的管理人员分担责任。常有人说,‚一军不容二帅‛,但事实上,双主管制度在戴尔公司成效极高。而戴尔成功的关键在于权限虽然重叠,责任却一定分明。经理人员必须一起督促他们所共同管理的员工,也要分摊最后的表现结果,即使在技术上是属于他人的职责。

权责共享不但能成就共荣的工作态度,还能使得全公司都能分享不同的观点与创意。双主管制度为全公司带来极大的能量与热情,戴尔把所有能量化为行动,创造公司成长。

◆寻找接班人是日常工作

戴尔定下规矩,所有人都必须寻找并发展自己的接班人,这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在准备移调到新工作时才做此事,是工作绩效中永续的一环。

如何找到确实可以成为明日领导者的人才呢?戴尔公司找的是具备学习者的质疑本质并且随时愿意学习新事物的人。因为在戴尔公司成功的要素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挑战传统智慧,所以戴尔会征求具有开放态度和能提问思考的人;戴尔希望找到经验与智慧均衡发展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怕犯错的人,以及视变化为常态并且热衷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情况进而提出极具新意的解决办法的人。 戴尔在面试新进人员时,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他们能以经济的观点思考吗?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如何与人相处?他们真的了解现实社会的商业策略吗?对戴尔公司的策略知道多少?然后,戴尔几乎每次都故意大力反对他们的个人意见,原因是戴尔想知道他们是否具有强烈质疑的能力,并且愿意为自己的看法辩护。戴尔公司需要的是对自己能力有足够信心并且坚持自己信念的人,而不是一味保持表面和谐、避免冲突的员工。

◆失败了没关系

当一家公司的所有人员都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时,是非常危险的。为了避免这种危险的现象,可以鼓励公司员工以创新的方式来思考公司的业务、以不同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如此便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机会、学到新的东西。对公司的营运提出疑问,可以不断把改进与创新注入到公司文化中。要怎样教导员工,让他们更具创新能力呢?一个很好的方法是要求他们以整体的概念来处理问题。戴尔一开始的做法便是请教顾客:‚你真正希望达成这件事情的方式是什么?可以用其

他方式代替吗?‛与此同时,戴尔与供应商商量:‚能不能换一种做法?‛然后,戴尔会试着想出超越原来目标的截然不同的做法。 戴尔的公司文化不屑于只满足现状,总是试着训练员工去寻找突破性的新观念,让他们在公司面对挑战时,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迅速提出最佳解决方案。戴尔经常训练员工提问的能力,要他们思考:可以用什么方式改变游戏的规则?哪些做法可以达到新的目标?

戴尔的成功经验说明,如果公司的发展史是以非传统智慧为基础的成功历程,更能激励员工全力以赴。而营造出能敦促员工以老板角度来思考的环境,就能不断想出新的另类创意,也赋予员工更大的自由。要鼓励人们更具有创新精神,就必须让他们知道失败了也没关系。许多公司说自己乐于见到创新的做法,也期待见到创新,但同时也告诉员工:‚只要别搞砸就行了。‛这种提示,就不如戴尔那样轻松。 ◆不要粉饰太平

‚自我批判‛的态度已深植戴尔公司的文化中,戴尔随时质疑自己,随时寻找改进事物的方法。戴尔试着由上至下建立起这样的行为模式,聘用具有开放观念的人员,并把他们培育为领导者。公司要求,这些人在犯错的时候必须能够接受他人公开的反对或纠正,以促进公开的辩论,鼓励理性的‚能人治理制度‛。

戴尔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成就过度自傲。如果戴尔开始觉得自己功成名就,便会把自己推往他人的光芒之下,终将黯然失色。为此,公

司出现问题后,都会以积极的态度正面迎接问题,而不否认问题存在,从不找借口搪塞。戴尔试着用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去面对所有错误,坦白承认:‚公司遇到问题了,必须进行修正。‛戴尔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这么做,别人这样做了,成功就会属于别人。戴尔的口头禅之一是:‚不要粉饰太平。‛意思是说:不要试图把不好的事情加以美化,问题迟早会出现,直接面对最好。

沃尔玛的飞跃发展离不开她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也离不开她那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交叉培训。

利势一:有利员工掌握新职业技能。

所谓交叉培训培训就是一个部门的员工到其它部门学习,培训上岗,实现达到这位员工在对自己从事的职务操作熟练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另外一种职业技能。从而使这位员工在整个商场的其他系统,其他角落都能够提供同事或者顾客希望你给予的帮助,促使你能够完美、快速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从而避免了你的同事或者顾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缓解顾客的购物心理压力,让其轻松愉快地度过购物时间。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才多用。

利势二:有利于员工提高积极性,祛除以往只从事一种完全没有创新和变革的单调的职务的一种不利心理因素。

零售业是人员流动最大的一种职业。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员工对本身的职务的厌烦;还有一种人是认为他所从事的职务没有发展前途,不利自身以后的发展,就会选择离开。

利势三:这种交叉培训,可以祛除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会听到有的人会抱怨自己和同事一样的学历和一样的劳动,就因为自己的工作职务低,拿的工资就少,低人一等。从而就会造就了等级分化,消减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阻碍了公司很好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员工追求新技术和探索创新,让其满脑子就是在‚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而沃尔玛,不仅做到了这一点优势互补,同时处理上下之间关系也变得随意亲切。沃尔玛的‚直呼其名‛就是很好的证明。她不再有上下之间的隔阂,让员工有一种思想认识,我和总经理是同事,所以我也就是总经理,同时我也就是老板,这家店我也就有了股份,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经营,处理事件正当,为沃尔玛更加茁壮成长打下基础。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的投资付诸东流。 利势四:可以让员工在全国的任何一家店相互支援。

这种利势也就是沃尔玛的骄傲所在,因为她是世界零售巨鳄,开的店多,开新店也如家常便饭。比如要到新的城市取开店,假如是重

新去招聘新的员工,来完成开店前的准备,常常会由于新员工处理事件上老练,让顾客对公司的品牌贬值,同时也无法提高工作效率。而让老员工去支援,就避免了这样的不利发展的事。

利势五:有利于不同部门的员工能够从不同角度全考虑到其他部门的实际情况,减少公司的损耗,达到信息分享。

很好的证明的一点的是,假如你是采购部门的同事,而你没有从事过销售,就不知道哪种商品的销售好,和顾客的需求,假如你也进入销售部门,现在你从采购部门转到销售,为以后在采购时能够从不同角度全盘考虑,减少公司的损耗,达到信息分享。

利势六:可以快速地完成公司的‚飞鹰行动‚

在周末和节假日,特别是在圣诞节到春节期间是沃尔玛购物最疯狂的时间,顾客的热情采购使卖场挤的水泄不通,也造成了顾客排队结算时间,所以公司就制点‚飞鹰行动‚让不是前台的员工,也能够从事收银,让顾客快速地离开超市。减少顾客的购物时间。

管理品牌是一项终身的事业。品牌其实是很脆弱的。你不得不承认,星巴克或任何一种品牌的成功不是一种一次性授予的封号和爵位,它必须以每一天的努力来保持和维护。‛——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

星巴克(starbucks),一家1971年诞生于美国西雅图、靠咖啡豆起家的咖啡公司,自1985年正式成立。近二十年时间里,以其‚童话‛般的奇迹让全球瞩目:1996年,星巴克开始向全球扩张,第一家海外店开在东京。从西雅图一条小小的‚美人鱼‛进化到今天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锁店达到7500余家(截至2004年2月)的‚绿巨人‛。据说,星巴克每8个小时就会新开一家咖啡店。 2003年2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全美10家最受尊敬的公司,星巴克以其突出的表现位居第九。《商业周刊》评出的2001年全球100个最佳品牌中,星巴克排名第88位。但《商业周刊》称星巴克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在许多著名品牌价值大跌的同时(如施乐的跌幅为38%,亚马逊和雅虎的跌幅均为31%),它的品牌价值猛增38%,在100个品牌中位居第一!

作为一家跨国连锁企业,星巴克的国际市场拓展的成功历史也正是星巴克传奇演绎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对星巴克品牌的解析来领略其传奇背后的秘诀。

人格谱:星巴克品牌文化追溯

‚品牌本位论‛认为: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而且有自己的内容,是其基本内容的标识,品牌是代表特定文化意义的符号。星巴克的‚品牌人格谱‛就是将星巴克文化从多个角度进行特定注释的‚符号元素‛集合。

品牌定位:‚星巴克‛这个名字来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一位处事极其冷静,极具性格魅力的大副。他的嗜好就是喝咖啡。麦尔维尔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麦尔维尔的读者群并不算多,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士,没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人是不可能去读《白鲸》这部书,更不要说去了解星巴克这个人物了。从星巴克这一品牌名称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确其目标市场的定位:不是普通的大众,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闲、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的富有小资情调的城市白领。

品牌识别:星巴克的绿色徽标是一个貌似美人鱼的双尾海神形象,这个徽标是1971年由西雅图年轻设计师泰瑞〃赫克勒从中世纪木刻的海神像中得到灵感而设计的。标识上的美人鱼像也传达了原始与现代的双重含义:她的脸很朴实,却用了现代抽象形式的包装,中间是黑白的,只在外面用一圈彩色包围。二十年前星巴克创建这个徽标时,只有一家咖啡店。如今,优美的‚绿色美人鱼‛,竟然与麦当劳的‚m‛一道成了美国文化的象征。

品牌诉求:顾客体验是星巴克品牌资产核心诉求。就像麦当劳一直倡导销售欢乐一样,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

元素:视觉的温馨,听觉的随心所欲,嗅觉的咖啡香味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觉体验,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向往!jesperkunde在《公司宗教》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费者需求的中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在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星巴克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 星巴克人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

品牌传播:星巴克的品牌传播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意义上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巨额促销,而是独辟蹊径,采用了一种卓尔不群的传播策略——口碑营销,以消费者口头传播的方式来推动星巴克目标顾客群的成长。

舒尔茨对此的解释是:星巴克的成功证明了一个耗资数百万元的广告不是创立一个全国性品牌的先决条件,充足的财力并非创造名牌产品的唯一条件。你可以循序渐进,一次一个顾客,一次一家商店或一次一个市场来做。实际上,这或许是赢得顾客信任的最好方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

星巴克通过一系列事件来塑造良好口碑。例如在顾客发现东西丢失之前就把原物归还;门店的经理赢了彩票把奖金分给员工,照常上班;南加州的一位店长聘请了一位有听力障碍的人教会他如何点单并以此赢得了有听力障碍的人群,让他们感受到友好的气氛等。

品牌联盟:星巴克提升品牌的另一个战略是采用品牌联盟迅速扩大品牌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能够提升自己品牌资产的战略伙伴,拓展销售渠道,与强势伙伴结盟,扩充营销网络。

barnes&nobile书店是同星巴克合作最为成功的公司之一。barnes&nobile曾经发起一项活动,即把书店发展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中心,这与星巴克‚第三生活空间‛的概念不谋而合,1993年barnes&nobile开始与星巴克合作,让星巴克在书店里开设自己的零售业务,星巴克可吸引人流小憩而不是急于购书,而书店的人流则增加了咖啡店的销售额。1996年,星巴克和百事可乐公司结盟为‚北美咖啡伙伴‛,致力于开发咖啡新饮品,行销各地。星巴克借用了百事可乐100多万个零售网点,而百事可乐则利用了星巴克在咖啡界的商誉,提高了产品形象。

品牌扩张:星巴克连锁式的扩张,得益于星巴克给自己的品牌注入了价值观,并把企业文化变成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内容和形式。星巴克品牌扩张,一直坚持直营路线:由星巴克总部进行直接管理,统一领导,目的是控制品质标准。这样每家店都由总部统筹管理和训练员工,保证每家海外商店都是百分之百的美国星巴克血统。虽然初期

投入的资本较大,但是职员的专业素质高,便于咖啡教育的推广,并建立了同业中的最专业的形象,星巴克品牌的扩张也更加坚定有力。 关系构建:星巴克品牌资产积累

2001年年底,美国凯洛格管理学院的调查结果表明:成功的公司都用一种前后一致的、明确的多层面方式来定义和运用感情关系。星巴克崛起之谜在于添加在咖啡豆中的一种特殊的配料:人情味儿。星巴克自始至终都贯彻着这一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观起源并围绕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以此来积累品牌资产。霍华德〃舒尔茨相信,最强大最持久的品牌是在顾客和合伙人心中建立的。品牌说到底是一种公司内外(合伙人之间,合伙人与顾客之间)形成的一种精神联盟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

星巴克负责饮品的副总裁米歇尔〃加斯说:‚我们的文化以情感关系为导向,以信任为基础,我们所说的伙伴关系涵盖了这个词所有的层面。这种情感关系非常有价值,应该被视为一个公司的核心资产即公司的客户、供货商、联盟伙伴和员工网络的价值。‛从咖啡馆到咖啡王国,星巴克证明了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和看得见的资产一样重要。

客户资产: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生同客户之间的沟通。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时培训——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

啡的制作技巧。咖啡生需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进行眼神接触。星巴克也通过征求客户的意见,加强客户关系。每个星期总部的项目领导人都当众宣读客户意见反馈卡。

员工资产:星巴克要打造的不仅是一家为顾客创造新体验的公司,更是一家高度重视员工情感与员工价值的公司。霍华德〃舒尔茨将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伙伴关系‛。他说:‚如果说有一种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们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中间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和自信的关系。‛

在星巴克,员工不叫‚合伙人‛。1991年,星巴克开始实施‚咖啡豆股票‛,这是面向全体员工的股票期权方案。其思路是:使每个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无论是ce0,还是任何一位合伙人,都采取同样的工作态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星巴克的员工跳槽率仅为60%,远远低于快餐行业钟点工的140%到300%的跳槽率。

供货商资产:星巴克的关系模式也往供应链上游延伸到供货商们,包括咖啡种植园的农场、面包厂、纸杯加工厂等。星巴克对供应商的挑选、评估等程序相当严格,星巴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供应商,能够力保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关系,这样一可节约转换成本,二可避免供应商调整给业务带来的冲击。副总裁johnyamin


相关文章

  • 木材行业的排名
  • 木门行业排名1.梦天 (木门十大品牌,中国木门 30 强,大型企业,浙江梦天木业有限公司) 浙江梦天木业有限公司于 1989 成立,是国内最大最早生产.设计.销售木 门及地板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之一. 2.TATA (木门十大品牌,中国木门 3 ...查看


  • 从沃尔玛看我国连锁经营发展
  • 作者:陆淳鸿聂云霞曾小芳 江苏商论 2001年03期 近几年来,我国连锁业发展迅猛,连锁店开进了大街小巷,渗透到商业.物资.粮油.医药.烟草.服务等许多行业,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注目.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发展连锁业中存在着盲目 ...查看


  • 中国当代十大知名景观设计师
  • 中国当代十大知名景观设计师 园景人网编者注:景观设计师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随着各地在举办园林博览会,园艺博览会,及国家"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景观设计师的责任越来越重,本文搜集中国当代十大景观设计师,供大家学习. 1.中 ...查看


  • 十大猫眼品牌排行榜猫眼哪个牌子好
  • 鹿豹座(www.lbzuo.com)高端营销推广 平台 十大猫眼品牌排行榜猫眼哪个牌子好 猫眼,又称门镜,是装在住宅户门上的一种小型光学仪器,便于居民观察户外情况.已成为居家安全的必需品,那么有哪些品牌的猫眼比较好呢?高端营销推广平台鹿豹座 ...查看


  • 国内十大香精香料企业概况
  • 2012中国香精香料行业最具实力的10佳供应商 1 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座落于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始建于1976年,属国家中型企业,为全国化工企业500强之一和中国香兰素生产基地.现公司建有700余亩工业园 ...查看


  • 2015年中国十大电机品牌排行
  • 2015年中国十大电机企业品牌排行榜 1. 三菱电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创建于1921年,是引领全球市场的电机产品供应商,目前拥有10万多名雇员,是世界500强企业. 2. 安川电机 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是有近100年历史的日本安川电机株 ...查看


  • 深圳物流十大企业简介
  • 深圳物流十大企业简介 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是和记黄埔港口和深圳盐田港集团共同合资成立的,于1994年中正式营运.总投资超过港币130亿元,共有九个集装箱船泊位.作为世界级的集装箱码头,盐田国际从开工建设的那 ...查看


  • 十大黑糖品牌排行榜黑糖哪个牌子好
  • 十大黑糖品牌排行榜黑糖哪个牌子好 黑糖是一种没有经过高度精炼的带蜜成型的颜色比较深的带焦香味的蔗糖, 甘蔗中天然营养成分得到有效保留,并经过较长时间的炼制使其更加利于人体的吸收,其含多酚类物质且含铁元素,颜色偏深近似黑色,故被称为黑糖.那么 ...查看


  • 中国十大最正规的外汇交易平台
  • 中国十大最正规的外汇交易平台 炒外汇在选择交易平台的时候非常的重要,外汇交易平台太多,不知如何选择正规的交易平台怎么办,在选择的时候,你可以依据以下几点来选择: 1. 监管,这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必须要清楚哪该外汇交易平台由哪些机构监管, ...查看


  • 2016全球十大电梯品牌深度解析
  • 2016全球十大电梯品牌深度解析 全球电梯公司基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欧美电梯品牌,包括快客KUIKO电梯.美国奥的斯.德国蒂森电梯.瑞士迅达电梯等,这些外资电梯品牌国际知名度高.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以及供应商资源,其产品最大的特点是耐用度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