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未了_好了歌_意蕴及其逻辑分析

第17卷 第3期2003年5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17,No.3May.2003

红 楼 梦 未 了

———《好了歌》意蕴及其逻辑分析

贝 京

(浙江大学 中文系,浙江 杭州 310028)

Ξ

  [摘 要]就《好了歌》及注对生存形态根本特征的的哲理把握及认识局限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探讨了《好了歌》在书中出现的多种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好了歌》;;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1763——04

isNotEnd

——ontheSongofAllGoodThingsMustEnd

BEIJing

(ChineseDepartment,ZheJiangUniversity,HanZhou310028,China)

  Abstract:ThethesisanalysesthesignificanceandthelimitationoftheSongofallgoodthingsmustend,

anditstudiesthecauseswhichtheauthorwrotethissong.  Keywords:TheSongofAllGoodThing;

  红楼梦第一回跛足道人所唱《好了歌》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在甄士隐的追问下,跛足道人对这首歌词作了一番囫囵而似具禅意的解释,所谓“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粗一看,事实上也有不少论者这么看《好了歌》,表达了对世俗价值追求的否定,力言“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的虚妄,不足恃。由于对神仙权威身份的“前见”,人们很容易认定这是不折不扣的疗世药方,并就此作出《红楼梦》宣扬色空观念的判断。甄士隐听了《好了歌》后颇有感悟,为之作注曰“: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麽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中堆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

《好了歌》中出现频率最高、意蕴最丰富最模糊的字眼是“好”与“了”,那么,什么是“好”又怎样去“了”呢?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好了歌》,中“世人都晓神仙好”的“好”与“好便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洋洋洒洒的《好了歌注》赢得了疯跛道人“解得切,解得切”的评价。《好了歌》及注似乎以凌越人生、凌越历史的高度来观照世态人情,清醒而冷峻,许多人对之进行评价,谓“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此幻场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

①“好了歌醒世最为晓畅,惜恒河沙中,绝少领悟人。②了”。”

而实际上,他们的理解既不符合作者的本意,对于好了歌所显示的内在意蕴与逻辑矛盾也未能把握,因此,需要就《红楼梦》整个作品对好了歌表达的好了观作出细致深微的辨析。

Ξ[收稿日期]2002-10-18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作者简介]贝京(1966—

(甲戌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影印版,第一回眉批。①《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②《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62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是了,了便是好”中的“好”有着并不相同的内涵。前一个“好”,是“世人都晓”的“神仙好”,其理解和接受对象是世俗之人,他们所欣羡的神仙的“好”,应该指向其在生活时空上的逍遥,衣食住行上的无忧,生存手段上的非凡……《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的出场介绍“: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这所谓“神仙一流人物”就是与富贵、贤妻和生活的清闲潇洒为内容的,它直接指向世俗欲望。而后一个“好”,即神仙所理解、认可的“好”,是与尘世“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无缘的。至于“了”,应是指对世俗情欲、世俗情缘的了断,是精神的超越,是个体生命的高度自由。对于如何“了”《红楼梦》,提出了两种方式:,就死亡而言,,、,—,、元春、迎春、熙凤、可卿、尤三姐、尤二姐、香菱、晴雯、司棋、金钏的死,依着作品的神话构思,她们无疑都回归太虚幻境去了。可卿死的那天晚上曾梦告凤姐“我今日回去”,这“回去”就是指重入太虚幻境。第66回柳湘莲梦见三姐说“妾今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第69回,三姐又梦告二姐“:你速依我,将此剑斩了那妒妇,一同至警幻案下,听其发落。”反复交代众多情鬼死后的归宿为太虚幻境。另外《红楼梦》,中还有一种“死亡———回归”的暗示符号———北邙山“,北邙山”本为墓地代名词,在书中它意味着“风流冤家”生命的终结与转换。作品第一回写道人对和尚说“:你我不必同路,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红楼梦》第97回人报黛玉将死时,写李纨感叹黛玉“容貌才情,真是寡二少双,惟有青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竟这样小小年纪,就作了北邙乡女。”

再就出家这种方式而言《红楼梦》,第一回写甄士隐听了跛足道人的一番话,心中彻悟“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上,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第66回写柳湘莲在三姐自刎身亡后,昏昏默默,不知何之,听了“瘸腿道士”“连我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时来歇足而已”的话“冷然如寒冰浸骨,。掣出那股雄剑来,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第

120回写贾政见“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

话,则芸芸众生,无人不可了,谁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因果,僧道的宣教也就是多余的了。出家也不一定“了”,以宝玉为例。《红楼梦》第120回写贾政一行安葬贾母等后,接到宝玉走失的家书,急忙回赶。“一日,行到毗陵驿地方,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净去处。贾政打发家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总说即刻开船,都不敢劳动。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先要打发人早到家。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贾政吃了一大惊,‘:。贾政又问‘:,,?’宝玉未及回,夹住宝玉,说道‘:俗缘!’说着,三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即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赶得上?只听得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这段文字描写充分显示了宝玉出家时仍尘心未了,他的出家显得十分勉强。“辞父”,说明他尚在乎天伦之情;“似喜似悲”,透露了他内心的情感负担“;未及回言”说明尚欲答言;“夹住”,则更强调了外力的作用。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这种人生选择的宿命特征。

“未了”在红楼世界中具有普遍性,不仅红尘中人如此,即便是太虚幻境中人也未彻底“了”。首先“,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未曾“了”。他们虽得以自由出入于尘世与仙界,乃世人眼中超脱生死、了断红尘恩怨的“神仙”,似乎是实现了由“

了”到“好”的超越的。但结合本文描写来看,这一僧一道预知、预言着“风流冤家”“遭劫历世”的因果,携同情鬼下凡

(如将顽石携入红尘),劳而无功地开启着世人的“造劫历世”

觉悟(如对未遭变故前的甄士隐),不厌其烦地参与帮助红尘人历劫(如凤姐、宝玉遭魇时亲来持颂摩弄、“解冤解结”;为宝钗开方治病、送“吉利话儿”;警告黛玉不许见外亲、不许见哭声;授予贾瑞风月宝鉴等),引度完劫后的风流冤家复归太虚幻境。光是对于宝玉,书中至少交代了他们因他的五次红尘出入。总而言之,读者可分分明明地意识到他们的劳碌、他们肩负的职责与使命。他们的言行不能背离宿命总则,或者说他们的言行本身也是宿命的构成部分。他们的“了”,只是对世俗生活、世俗情感的放弃,而不是充分的个体自由,这种“了”是很有限度的。正因如此,顽石在初次相遇时会断言他们“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其次,有着正宗仙人身份的警幻及众仙女等也都具有人之常情,也不曾“了”。警幻仙子会为荣宁二公之灵的嘱托而改变行动计划;仙女们会在“久待”“绛珠妹子的生魂”不至却迎来宝玉时,交口“怨谤”警幻;女娲补天所剩的顽石,也知道因无才补天“遂自怨自艾,日夜悲哀”。第三,历劫后复归太虚幻境的风流冤孽们不曾“了”,他们的下凡———回归仅可视作一次生命循环,这种循环不是一次性的、封闭的,而是有着开放潜能的。

快走!’说着,三人飘然登岸而去”。这三人都是以“出家”来了断世缘的,通过出家他们实现了向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类神仙的身份转换。第120回甄士隐启悟雨村,接引香菱,说明他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不再有角色差异。甄士隐和柳湘莲由人到仙的实现,颇似禅宗一超直入如来地的“顿悟”。这种成仙方式也是最吻合“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精神的。

然而,无论是死还是出家,我们都可以说他们并未“了”。那些痴男怨女们在魂归太虚时往往都不干不脆,他们或恨或爱或遗憾,都不能说是真“了”了。因为如果一死就可“了”的

第3期贝京:红楼梦未了———《好了歌》意蕴及其逻辑分析63

神瑛侍者的前身不就是一块顽石吗,这种石———神———人———石的转换并不意味着永远的终结,谁能否定回归后的顽石不会再一次“凡心偶炽”、重新启动新一次的生命循环呢?二位道人就曾对此有过思考,他说“:汤临川先生云:梦了为觉,情了为佛。宝玉悬崖撒手,宝玉之梦觉矣,宝玉之情了矣。吾不知其情了之后,为佛耶?为神瑛侍者耶?抑仍返灵

①河岸上浇灌其绛珠仙草耶?”

乎他们基于先知先觉的超度会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拒绝。甄士隐视他们关于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言为“疯话”,对其“舍我罢,舍我罢”的要求“不耐烦”。黛玉的爹娘认为癞头和尚“疯疯癫癫”,和尚要化黛玉出家,他们“固是不从”。所以,这种由“了”带来的“好”,世人是不能认同和感受到的,它只能属于神仙,对世俗之人而言,它无所谓好。由此看来,要实现神仙之“好”与世俗之“好”的对接是根本不可能的。

31人类欲望的普遍性、类同性。且不说宝玉黛玉、司棋

《好了歌》以芸芸众生为透视对象,对于个体、家族及人类的生存规律有着较为深刻的把握和揭示。小而言之,它具有对人物命运的预言功能,甲戌本就在相关句子边点明钗、湘云一干人”“,黛玉、而言之,,心顽固不化、。故甲戌本眉批又谓“,共历此幻场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下面我们对《好了歌》揭示的生存形态作进一步的阐释。

11人欲与肉体共生,对功名财富、亲情等的追求伴随生

潘又安、尤三姐柳湘莲之为情,贾瑞、贾琏、贾珍、贾赦、多姑娘、鲍二家的之为欲,贾雨村之为功名,王熙凤之为钱财终其一生的追求,馒头庵、清虚观、栊水月庵、尼姑、道士,他们虽,,、观成了非清非,。清虚观的张道士不但“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而且还肩负有职掌,与“王公藩镇”相来往,

他对宝玉的婚姻大事也有着贾府家长般的关怀。天齐庙的当家王道士“专意在江湖卖药,弄些海上方治人射剂,……亦常在宁荣两宅走动惯熟。”他会奇思妙想地为宝玉开“妒妇方”。甚至连洁身自爱的妙玉也同样尘缘未断,书中以贺寿、予梅、走火入魔等屡屡显示了她的不能忘情。

41生命有限而人欲无限,人类生命体验的悲剧性、共通

命始终。只有“荒冢”、“眼闭”、“死”能解除世人对“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等的追求与眷念。秦可卿死时还放不下家族利益,入凤姐梦中讲了一番“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的道理,并为之出谋划策,希望她“于盛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事业”。尤三姐死后尚儿女情长,对湘莲“不忍相别,故来一会”。又顾念手足,对二姐进行梦中嘱托。

21哲理说教醒世功能的有限性,神仙逍遥境界与世俗

性。生命只是一个过程,一切的拥有都是暂时的。虽然欲望千差万别,有善有恶,有强有弱,它满足了又生成,生命的终结之时总会留有遗憾,生命本身的有限性就是人类永远无法解决的课题。黛玉临终之言“宝玉,宝玉,你好……”固是一种典型的遗憾表达,以其他形式死去的人又何尝了了牵挂呢。

感性追求错位。虽然世人都知神仙好,却并不愿放弃人欲的满足,神仙受欣羡在于它能为满足人欲服务。然情欲于人,则是本身固有、难割难舍的。《红楼梦》第12回写贾瑞在病入膏肓之际,得了道士送来的“出自太虚元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的“风月宝镜”,因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而正面却是他朝思暮想的凤姐,于是不顾道士“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反面”的叮咛,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入镜中与凤姐云雨,直至最后“,两个人走来,拿铁索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还“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在欲与悟、生与死的选择面前,贾瑞不惜舍生纵欲,恰恰说明了欲望的强烈。贾雨村在中进士———得官———被参———革职后,面对智通寺那幅“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对联也并未大悟彻悟,当新的机会来临时,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夤缘———复职———获罪———遇赦,照样翻他的“筋斗”。因为智通寺的那副对联正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它揭示了人欲的执着,显示了人类意志力的薄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了”与“好”,缺少世俗生活和世俗情感的丰富色彩,因而对红尘中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也就无怪

《好了歌》及注虽然有着对生存形态根本特征的认识,也存在许多需给予辨析的背谬之处:第一《好了歌》,及注所表达的“参悟”与“超脱”是很不彻底的,它并没有对“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本身进行根本否定,而主要选择了“死亡”作为价值评判的边界点,因为“功名”等的非永久性,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所以世人应该放弃它们,体悟万境皆空,做到无牵无挂。但如果因了“死亡”而否定价值追求的话,生命本身也无疑应该放弃。以此来衡量,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出家后的甄士隐、柳湘莲、贾宝玉也仍是未彻悟的。

第二“,功名”“金银”“娇妻”虽不能终极拥有,并不足以否定拥有这一切时的当下快乐,人生轨迹就是由无数的当下连缀而成的,快乐追求又是与人类的本性相连的,这就无怪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对众生的劝化往往免不了如“对牛弹琴”。对当下快乐的否定与实现极乐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第三“,了悟”往往伴随个体价值系统的彻底摧毁,即所

①《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一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3页。

64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谓“心如槁木”,这本身已意味着人的异化,这就不是一个正常人所可能接受的,因而其度脱世人的功效是微弱的。甄士隐、柳湘莲,一个是在爱女丢失,房屋烧毁“惊吓急忿,,怨痛已伤”,田庄难以安身,岳父冷言冷语的境况下才“觉悟”出家的。一个是在痴情的“标致人”自刎身亡,托梦与其相别,责其“冷心冷面”,不免自悔、自愧、自伤的情况下,听了道士的“机锋”语而出家的。

第四《好了歌》,关于“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的断言也是无视人类历史的存在形态的。“从一而终”“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的俗语,正史中大量贞女烈妇事迹的记载“王祥卧,冰”“、斑衣戏彩”“、割股疗亲”等耳熟能详的孝子故事足以反驳。无怪乎王蒙会给《好了歌》及注以低调的评价:“‘好了歌’了无意趣,浅俗得很。,床……’之类,扬它们的真实,无意于宣扬佛门因果,他写这些更主要的是为了制造更复杂的文学迷宫,它使得作品的情节描写和人物描写能依据多重逻辑(现实的、神话的)展开,赋予作品一种开放的时空结构,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作者对于世态人情、对于生存形态的认识是深刻的,对求仙式的解脱是不信任的,基于此,他借助了各种手段来消解仙界的实有性和求仙证道的严肃性。僧、道被冠以“茫茫”“渺渺”,仙境被命名为“太虚幻境”,警幻居于“离恨天”、“灌愁海”,众仙姑曰“痴梦”“、钟情”“、引愁”、“度恨”;甄士隐贾宝玉的遇仙、尤三姐秦可卿的启悟与警告均出现在梦境中;一而再、再而三的以“仙机不可泄露”;写贾敬的求仙不。,一心想做神仙”,,,守庚申,服灵砂”,,最后弄得“腹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得紫绛皱裂”而死。虽然家人对此的解释是“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玄真观的小道士也说他“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了”。然而玄真观的道士们被锁起来,准备接受“审问”,小道们慌着推卸责任,这些都说明了

(红楼梦》“升仙”说的虚妄、不足信《第2回、第63回)。这是

最后,、意志与命运的相似性、普遍性,而忽视了个体生存的独特性,将人生简单化了。人的生存状态多种多样,每个人在自己的领悟和选择中获得自己的生存价值,并不因欲望的存在而消除这种价值,甚至可以说欲望本身就是价值的根基。而把人的生存归结为欲望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简单化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不能真实地展示人的生存形态。

一幅极富戏剧意味的画面,是对成仙说的消解。

再次《红楼梦》,借助于传统的神话思维结撰作品,作者有意或无意地保存其本来的神话逻辑,所以按正常理性逻辑去审视,自然会发现其对人生、宇宙解释的种种背谬,作者甚至有可能借助这种方式来增强作品的迷离恍惚的神话效果。

最后《好了歌》,并非作者的度世金针,它是为了文学的表现需要而作的,一方面真实显示了当时的一种貌似超脱的流行观念,另一方面也昭示了作者在经历了由追求到不能满足欲望,试图超越世俗而最终还是无可奈何的心路历程后,获得了新的人生体悟,

意识到《好了歌》表达的价值观念的虚妄而以此表现对于这种观念的反讽。这种反讽与其说是对人生人世的“悟空”,还不如说是对人生无奈深切体悟后的似俗而实则高超的文学表达。我们对它进行分析,恰恰可以得出一个与之相反的命题:了未必好,好未必了。

为什么作品中会出现这样充满矛盾的“醒世歌”呢?究其原因在于:

首先《好了歌》,及注,本想说“超脱者”或“过来人”话,度脱世人,然而,它毕竟只是并未实现真正超脱、有着强烈怀念与负疚情结的作者对神仙觉悟语的模仿,所以,达观是表象的,它传达的更深层信息是作者的人生思考与挣扎,他的无奈与苦痛,他对超越人欲、超越主体的绝望。

其次《红楼梦》,虽然描写了神人仙境,但作者无意于宣

①《红楼启示录》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8页。

第17卷 第3期2003年5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17,No.3May.2003

红 楼 梦 未 了

———《好了歌》意蕴及其逻辑分析

贝 京

(浙江大学 中文系,浙江 杭州 310028)

Ξ

  [摘 要]就《好了歌》及注对生存形态根本特征的的哲理把握及认识局限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探讨了《好了歌》在书中出现的多种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好了歌》;;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1763——04

isNotEnd

——ontheSongofAllGoodThingsMustEnd

BEIJing

(ChineseDepartment,ZheJiangUniversity,HanZhou310028,China)

  Abstract:ThethesisanalysesthesignificanceandthelimitationoftheSongofallgoodthingsmustend,

anditstudiesthecauseswhichtheauthorwrotethissong.  Keywords:TheSongofAllGoodThing;

  红楼梦第一回跛足道人所唱《好了歌》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在甄士隐的追问下,跛足道人对这首歌词作了一番囫囵而似具禅意的解释,所谓“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粗一看,事实上也有不少论者这么看《好了歌》,表达了对世俗价值追求的否定,力言“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的虚妄,不足恃。由于对神仙权威身份的“前见”,人们很容易认定这是不折不扣的疗世药方,并就此作出《红楼梦》宣扬色空观念的判断。甄士隐听了《好了歌》后颇有感悟,为之作注曰“: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麽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中堆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

《好了歌》中出现频率最高、意蕴最丰富最模糊的字眼是“好”与“了”,那么,什么是“好”又怎样去“了”呢?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好了歌》,中“世人都晓神仙好”的“好”与“好便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洋洋洒洒的《好了歌注》赢得了疯跛道人“解得切,解得切”的评价。《好了歌》及注似乎以凌越人生、凌越历史的高度来观照世态人情,清醒而冷峻,许多人对之进行评价,谓“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此幻场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

①“好了歌醒世最为晓畅,惜恒河沙中,绝少领悟人。②了”。”

而实际上,他们的理解既不符合作者的本意,对于好了歌所显示的内在意蕴与逻辑矛盾也未能把握,因此,需要就《红楼梦》整个作品对好了歌表达的好了观作出细致深微的辨析。

Ξ[收稿日期]2002-10-18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作者简介]贝京(1966—

(甲戌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影印版,第一回眉批。①《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②《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62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是了,了便是好”中的“好”有着并不相同的内涵。前一个“好”,是“世人都晓”的“神仙好”,其理解和接受对象是世俗之人,他们所欣羡的神仙的“好”,应该指向其在生活时空上的逍遥,衣食住行上的无忧,生存手段上的非凡……《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的出场介绍“: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这所谓“神仙一流人物”就是与富贵、贤妻和生活的清闲潇洒为内容的,它直接指向世俗欲望。而后一个“好”,即神仙所理解、认可的“好”,是与尘世“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无缘的。至于“了”,应是指对世俗情欲、世俗情缘的了断,是精神的超越,是个体生命的高度自由。对于如何“了”《红楼梦》,提出了两种方式:,就死亡而言,,、,—,、元春、迎春、熙凤、可卿、尤三姐、尤二姐、香菱、晴雯、司棋、金钏的死,依着作品的神话构思,她们无疑都回归太虚幻境去了。可卿死的那天晚上曾梦告凤姐“我今日回去”,这“回去”就是指重入太虚幻境。第66回柳湘莲梦见三姐说“妾今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第69回,三姐又梦告二姐“:你速依我,将此剑斩了那妒妇,一同至警幻案下,听其发落。”反复交代众多情鬼死后的归宿为太虚幻境。另外《红楼梦》,中还有一种“死亡———回归”的暗示符号———北邙山“,北邙山”本为墓地代名词,在书中它意味着“风流冤家”生命的终结与转换。作品第一回写道人对和尚说“:你我不必同路,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红楼梦》第97回人报黛玉将死时,写李纨感叹黛玉“容貌才情,真是寡二少双,惟有青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竟这样小小年纪,就作了北邙乡女。”

再就出家这种方式而言《红楼梦》,第一回写甄士隐听了跛足道人的一番话,心中彻悟“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上,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第66回写柳湘莲在三姐自刎身亡后,昏昏默默,不知何之,听了“瘸腿道士”“连我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时来歇足而已”的话“冷然如寒冰浸骨,。掣出那股雄剑来,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第

120回写贾政见“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

话,则芸芸众生,无人不可了,谁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因果,僧道的宣教也就是多余的了。出家也不一定“了”,以宝玉为例。《红楼梦》第120回写贾政一行安葬贾母等后,接到宝玉走失的家书,急忙回赶。“一日,行到毗陵驿地方,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净去处。贾政打发家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总说即刻开船,都不敢劳动。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先要打发人早到家。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贾政吃了一大惊,‘:。贾政又问‘:,,?’宝玉未及回,夹住宝玉,说道‘:俗缘!’说着,三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即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赶得上?只听得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这段文字描写充分显示了宝玉出家时仍尘心未了,他的出家显得十分勉强。“辞父”,说明他尚在乎天伦之情;“似喜似悲”,透露了他内心的情感负担“;未及回言”说明尚欲答言;“夹住”,则更强调了外力的作用。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这种人生选择的宿命特征。

“未了”在红楼世界中具有普遍性,不仅红尘中人如此,即便是太虚幻境中人也未彻底“了”。首先“,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未曾“了”。他们虽得以自由出入于尘世与仙界,乃世人眼中超脱生死、了断红尘恩怨的“神仙”,似乎是实现了由“

了”到“好”的超越的。但结合本文描写来看,这一僧一道预知、预言着“风流冤家”“遭劫历世”的因果,携同情鬼下凡

(如将顽石携入红尘),劳而无功地开启着世人的“造劫历世”

觉悟(如对未遭变故前的甄士隐),不厌其烦地参与帮助红尘人历劫(如凤姐、宝玉遭魇时亲来持颂摩弄、“解冤解结”;为宝钗开方治病、送“吉利话儿”;警告黛玉不许见外亲、不许见哭声;授予贾瑞风月宝鉴等),引度完劫后的风流冤家复归太虚幻境。光是对于宝玉,书中至少交代了他们因他的五次红尘出入。总而言之,读者可分分明明地意识到他们的劳碌、他们肩负的职责与使命。他们的言行不能背离宿命总则,或者说他们的言行本身也是宿命的构成部分。他们的“了”,只是对世俗生活、世俗情感的放弃,而不是充分的个体自由,这种“了”是很有限度的。正因如此,顽石在初次相遇时会断言他们“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其次,有着正宗仙人身份的警幻及众仙女等也都具有人之常情,也不曾“了”。警幻仙子会为荣宁二公之灵的嘱托而改变行动计划;仙女们会在“久待”“绛珠妹子的生魂”不至却迎来宝玉时,交口“怨谤”警幻;女娲补天所剩的顽石,也知道因无才补天“遂自怨自艾,日夜悲哀”。第三,历劫后复归太虚幻境的风流冤孽们不曾“了”,他们的下凡———回归仅可视作一次生命循环,这种循环不是一次性的、封闭的,而是有着开放潜能的。

快走!’说着,三人飘然登岸而去”。这三人都是以“出家”来了断世缘的,通过出家他们实现了向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类神仙的身份转换。第120回甄士隐启悟雨村,接引香菱,说明他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不再有角色差异。甄士隐和柳湘莲由人到仙的实现,颇似禅宗一超直入如来地的“顿悟”。这种成仙方式也是最吻合“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精神的。

然而,无论是死还是出家,我们都可以说他们并未“了”。那些痴男怨女们在魂归太虚时往往都不干不脆,他们或恨或爱或遗憾,都不能说是真“了”了。因为如果一死就可“了”的

第3期贝京:红楼梦未了———《好了歌》意蕴及其逻辑分析63

神瑛侍者的前身不就是一块顽石吗,这种石———神———人———石的转换并不意味着永远的终结,谁能否定回归后的顽石不会再一次“凡心偶炽”、重新启动新一次的生命循环呢?二位道人就曾对此有过思考,他说“:汤临川先生云:梦了为觉,情了为佛。宝玉悬崖撒手,宝玉之梦觉矣,宝玉之情了矣。吾不知其情了之后,为佛耶?为神瑛侍者耶?抑仍返灵

①河岸上浇灌其绛珠仙草耶?”

乎他们基于先知先觉的超度会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拒绝。甄士隐视他们关于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言为“疯话”,对其“舍我罢,舍我罢”的要求“不耐烦”。黛玉的爹娘认为癞头和尚“疯疯癫癫”,和尚要化黛玉出家,他们“固是不从”。所以,这种由“了”带来的“好”,世人是不能认同和感受到的,它只能属于神仙,对世俗之人而言,它无所谓好。由此看来,要实现神仙之“好”与世俗之“好”的对接是根本不可能的。

31人类欲望的普遍性、类同性。且不说宝玉黛玉、司棋

《好了歌》以芸芸众生为透视对象,对于个体、家族及人类的生存规律有着较为深刻的把握和揭示。小而言之,它具有对人物命运的预言功能,甲戌本就在相关句子边点明钗、湘云一干人”“,黛玉、而言之,,心顽固不化、。故甲戌本眉批又谓“,共历此幻场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下面我们对《好了歌》揭示的生存形态作进一步的阐释。

11人欲与肉体共生,对功名财富、亲情等的追求伴随生

潘又安、尤三姐柳湘莲之为情,贾瑞、贾琏、贾珍、贾赦、多姑娘、鲍二家的之为欲,贾雨村之为功名,王熙凤之为钱财终其一生的追求,馒头庵、清虚观、栊水月庵、尼姑、道士,他们虽,,、观成了非清非,。清虚观的张道士不但“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而且还肩负有职掌,与“王公藩镇”相来往,

他对宝玉的婚姻大事也有着贾府家长般的关怀。天齐庙的当家王道士“专意在江湖卖药,弄些海上方治人射剂,……亦常在宁荣两宅走动惯熟。”他会奇思妙想地为宝玉开“妒妇方”。甚至连洁身自爱的妙玉也同样尘缘未断,书中以贺寿、予梅、走火入魔等屡屡显示了她的不能忘情。

41生命有限而人欲无限,人类生命体验的悲剧性、共通

命始终。只有“荒冢”、“眼闭”、“死”能解除世人对“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等的追求与眷念。秦可卿死时还放不下家族利益,入凤姐梦中讲了一番“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的道理,并为之出谋划策,希望她“于盛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事业”。尤三姐死后尚儿女情长,对湘莲“不忍相别,故来一会”。又顾念手足,对二姐进行梦中嘱托。

21哲理说教醒世功能的有限性,神仙逍遥境界与世俗

性。生命只是一个过程,一切的拥有都是暂时的。虽然欲望千差万别,有善有恶,有强有弱,它满足了又生成,生命的终结之时总会留有遗憾,生命本身的有限性就是人类永远无法解决的课题。黛玉临终之言“宝玉,宝玉,你好……”固是一种典型的遗憾表达,以其他形式死去的人又何尝了了牵挂呢。

感性追求错位。虽然世人都知神仙好,却并不愿放弃人欲的满足,神仙受欣羡在于它能为满足人欲服务。然情欲于人,则是本身固有、难割难舍的。《红楼梦》第12回写贾瑞在病入膏肓之际,得了道士送来的“出自太虚元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的“风月宝镜”,因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而正面却是他朝思暮想的凤姐,于是不顾道士“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反面”的叮咛,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入镜中与凤姐云雨,直至最后“,两个人走来,拿铁索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还“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在欲与悟、生与死的选择面前,贾瑞不惜舍生纵欲,恰恰说明了欲望的强烈。贾雨村在中进士———得官———被参———革职后,面对智通寺那幅“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对联也并未大悟彻悟,当新的机会来临时,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夤缘———复职———获罪———遇赦,照样翻他的“筋斗”。因为智通寺的那副对联正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它揭示了人欲的执着,显示了人类意志力的薄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了”与“好”,缺少世俗生活和世俗情感的丰富色彩,因而对红尘中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也就无怪

《好了歌》及注虽然有着对生存形态根本特征的认识,也存在许多需给予辨析的背谬之处:第一《好了歌》,及注所表达的“参悟”与“超脱”是很不彻底的,它并没有对“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本身进行根本否定,而主要选择了“死亡”作为价值评判的边界点,因为“功名”等的非永久性,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所以世人应该放弃它们,体悟万境皆空,做到无牵无挂。但如果因了“死亡”而否定价值追求的话,生命本身也无疑应该放弃。以此来衡量,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出家后的甄士隐、柳湘莲、贾宝玉也仍是未彻悟的。

第二“,功名”“金银”“娇妻”虽不能终极拥有,并不足以否定拥有这一切时的当下快乐,人生轨迹就是由无数的当下连缀而成的,快乐追求又是与人类的本性相连的,这就无怪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对众生的劝化往往免不了如“对牛弹琴”。对当下快乐的否定与实现极乐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第三“,了悟”往往伴随个体价值系统的彻底摧毁,即所

①《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一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3页。

64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谓“心如槁木”,这本身已意味着人的异化,这就不是一个正常人所可能接受的,因而其度脱世人的功效是微弱的。甄士隐、柳湘莲,一个是在爱女丢失,房屋烧毁“惊吓急忿,,怨痛已伤”,田庄难以安身,岳父冷言冷语的境况下才“觉悟”出家的。一个是在痴情的“标致人”自刎身亡,托梦与其相别,责其“冷心冷面”,不免自悔、自愧、自伤的情况下,听了道士的“机锋”语而出家的。

第四《好了歌》,关于“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的断言也是无视人类历史的存在形态的。“从一而终”“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的俗语,正史中大量贞女烈妇事迹的记载“王祥卧,冰”“、斑衣戏彩”“、割股疗亲”等耳熟能详的孝子故事足以反驳。无怪乎王蒙会给《好了歌》及注以低调的评价:“‘好了歌’了无意趣,浅俗得很。,床……’之类,扬它们的真实,无意于宣扬佛门因果,他写这些更主要的是为了制造更复杂的文学迷宫,它使得作品的情节描写和人物描写能依据多重逻辑(现实的、神话的)展开,赋予作品一种开放的时空结构,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作者对于世态人情、对于生存形态的认识是深刻的,对求仙式的解脱是不信任的,基于此,他借助了各种手段来消解仙界的实有性和求仙证道的严肃性。僧、道被冠以“茫茫”“渺渺”,仙境被命名为“太虚幻境”,警幻居于“离恨天”、“灌愁海”,众仙姑曰“痴梦”“、钟情”“、引愁”、“度恨”;甄士隐贾宝玉的遇仙、尤三姐秦可卿的启悟与警告均出现在梦境中;一而再、再而三的以“仙机不可泄露”;写贾敬的求仙不。,一心想做神仙”,,,守庚申,服灵砂”,,最后弄得“腹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得紫绛皱裂”而死。虽然家人对此的解释是“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玄真观的小道士也说他“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了”。然而玄真观的道士们被锁起来,准备接受“审问”,小道们慌着推卸责任,这些都说明了

(红楼梦》“升仙”说的虚妄、不足信《第2回、第63回)。这是

最后,、意志与命运的相似性、普遍性,而忽视了个体生存的独特性,将人生简单化了。人的生存状态多种多样,每个人在自己的领悟和选择中获得自己的生存价值,并不因欲望的存在而消除这种价值,甚至可以说欲望本身就是价值的根基。而把人的生存归结为欲望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简单化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不能真实地展示人的生存形态。

一幅极富戏剧意味的画面,是对成仙说的消解。

再次《红楼梦》,借助于传统的神话思维结撰作品,作者有意或无意地保存其本来的神话逻辑,所以按正常理性逻辑去审视,自然会发现其对人生、宇宙解释的种种背谬,作者甚至有可能借助这种方式来增强作品的迷离恍惚的神话效果。

最后《好了歌》,并非作者的度世金针,它是为了文学的表现需要而作的,一方面真实显示了当时的一种貌似超脱的流行观念,另一方面也昭示了作者在经历了由追求到不能满足欲望,试图超越世俗而最终还是无可奈何的心路历程后,获得了新的人生体悟,

意识到《好了歌》表达的价值观念的虚妄而以此表现对于这种观念的反讽。这种反讽与其说是对人生人世的“悟空”,还不如说是对人生无奈深切体悟后的似俗而实则高超的文学表达。我们对它进行分析,恰恰可以得出一个与之相反的命题:了未必好,好未必了。

为什么作品中会出现这样充满矛盾的“醒世歌”呢?究其原因在于:

首先《好了歌》,及注,本想说“超脱者”或“过来人”话,度脱世人,然而,它毕竟只是并未实现真正超脱、有着强烈怀念与负疚情结的作者对神仙觉悟语的模仿,所以,达观是表象的,它传达的更深层信息是作者的人生思考与挣扎,他的无奈与苦痛,他对超越人欲、超越主体的绝望。

其次《红楼梦》,虽然描写了神人仙境,但作者无意于宣

①《红楼启示录》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8页。


相关文章

  • [狂人日记]形象的典型性及其意蕴
  • <狂人日记>形象的典型性及其意蕴 内容提要:<狂人日记>最初发表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在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上揭开了全新的一页.作品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部分 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楚词>的神话学价值研究 创世神话初论 中国和古希腊洪水神话的一些母题比较 试论神话中的幻想 <诗经>中的爱情诗综论 &l ...查看


  • 2016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 2016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盛唐时期的诗歌意象世界不同于晚唐时期的诗歌意象世界是因为().(1.0 分)1.0 分A.时代风尚的差异B.统治者的个人喜好C.作者的差异D.诗歌地位的差异 ...查看


  • 浅议鲁迅小说自然景物描写的意境
  • 第17卷第5期 2004年9月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 ollege Vol 117 No 15Sep 12004 浅议鲁迅小说自然景物描写的意境 逯 道 理 [驻马店市驿城区橡林乡第一 ...查看


  • 华南师大历年考研试题
  • 1999年 考试科目:当代文学 一.简答题: 1.试比较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的艺术风格. 2.请简析<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茶馆>中的王利发的 ...查看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查看


  • [红楼梦]神话结构及其隐喻意义探析
  • 返回 1 / 3 已翻至第一页 已翻至最后一页 喜欢该文档的用户也喜欢 红楼梦研究和学习 [doc]<红楼梦>神话结构及其隐喻意义探析 <红楼梦>中的"石生人"神话系统研究 论<红楼梦> ...查看


  • 华南师范大学真题汇总
  • 1999年 考试科目:当代文学一.简答题: 1.试比较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的艺术风格. 2.请简析<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茶馆>中的王利发的性 ...查看


  •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
  • 1.别林斯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 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 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