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人艾青

现代诗人艾青

王中枕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曾用过林壁等笔名。他出生于浙江金华乡间一个地主家庭,但由一个贫苦妇女的乳汁养育长大,从幼年起心灵便濡染了农民的忧郁。艾青青年时期主要兴趣在绘画,曾就学于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回国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监禁三年之久。

在监狱里,艾青无法继续从事绘画艺术,便“从绘画转变到诗”。他在狱中写作的《芦笛》一诗,典故出自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的诗句:“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芦笛象征艺术,大元帅节杖则象征反动权力。这表明,艾青的诗歌创作,开始便是与反动权势回对立的。

艾青三十年代前期至中期的作品,或写异域的现代都市,或写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现实,大都闪烁着象征主义的色彩与批判的锋芒。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最著名的篇什。这首诗以抒情主人公“我”与乳母大堰河及其一家的关系为

主线,以大堰河一生的悲惨遭遇为副线,深刻地展示了旧中国农村凋敝衰败的景象和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民的凄苦人生,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这首诗写于诗人被监禁期间,一个下雪的早期,羁难中诗人由眼前飘洒的雪片,联想到大堰河“被雪压着的草盖着的坟墓”,含泪写下了这首诗。毫无疑问,他从农民母亲那里获得了对抗命运的力量。 1937年抗战爆发后,艾青立刻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国。他以自己的作品,悲愤地诉说着民族的苦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同时,他也以真诚的歌喉,倾吐着对祖国大地的热爱。诗人把自己比拟为一只鸟,即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大地”,即使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放声赞颂那些为祖国和民族挺身而战的战士。《他死在第二次》、《吹号者》都是这类诗篇的杰作。可以说,艾青自己也是一位勇敢的“吹号者”,他用诗歌吹响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战斗号角。 从吹奏芦笛到吹响号角,艾青诗歌创作轨迹的演变,在中国新诗史上有重要意义。艾青的诗,与阿波里内尔、维尔哈伦等现代派诗人有密切的联系,但艾青把现代派诗艺与为民族、人民呼喊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接通了五四时期《女神》等作品开启的战斗传统,又对后来的年轻诗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七月派”诗人绿原曾说:“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三十年代才由诗人艾青等

人开拓成为一条壮阔的河流。”《〈白色花〉序》这样的评价是很准确的。

四十年代初,艾青从国统区奔赴延安,在解放区的新天地里生活、创作,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诗人又积极投身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又担任了文艺界的一些行政领导工作。但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日子,还是繁忙的行政事务中,诗人始终坚持创作不辍,甚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被下放的时日里,他的诗心也仍然在跃动。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诗人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1976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王继波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

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

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

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现代诗人艾青

王中枕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曾用过林壁等笔名。他出生于浙江金华乡间一个地主家庭,但由一个贫苦妇女的乳汁养育长大,从幼年起心灵便濡染了农民的忧郁。艾青青年时期主要兴趣在绘画,曾就学于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回国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监禁三年之久。

在监狱里,艾青无法继续从事绘画艺术,便“从绘画转变到诗”。他在狱中写作的《芦笛》一诗,典故出自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的诗句:“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芦笛象征艺术,大元帅节杖则象征反动权力。这表明,艾青的诗歌创作,开始便是与反动权势回对立的。

艾青三十年代前期至中期的作品,或写异域的现代都市,或写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现实,大都闪烁着象征主义的色彩与批判的锋芒。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最著名的篇什。这首诗以抒情主人公“我”与乳母大堰河及其一家的关系为

主线,以大堰河一生的悲惨遭遇为副线,深刻地展示了旧中国农村凋敝衰败的景象和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民的凄苦人生,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这首诗写于诗人被监禁期间,一个下雪的早期,羁难中诗人由眼前飘洒的雪片,联想到大堰河“被雪压着的草盖着的坟墓”,含泪写下了这首诗。毫无疑问,他从农民母亲那里获得了对抗命运的力量。 1937年抗战爆发后,艾青立刻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国。他以自己的作品,悲愤地诉说着民族的苦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同时,他也以真诚的歌喉,倾吐着对祖国大地的热爱。诗人把自己比拟为一只鸟,即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大地”,即使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放声赞颂那些为祖国和民族挺身而战的战士。《他死在第二次》、《吹号者》都是这类诗篇的杰作。可以说,艾青自己也是一位勇敢的“吹号者”,他用诗歌吹响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战斗号角。 从吹奏芦笛到吹响号角,艾青诗歌创作轨迹的演变,在中国新诗史上有重要意义。艾青的诗,与阿波里内尔、维尔哈伦等现代派诗人有密切的联系,但艾青把现代派诗艺与为民族、人民呼喊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接通了五四时期《女神》等作品开启的战斗传统,又对后来的年轻诗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七月派”诗人绿原曾说:“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三十年代才由诗人艾青等

人开拓成为一条壮阔的河流。”《〈白色花〉序》这样的评价是很准确的。

四十年代初,艾青从国统区奔赴延安,在解放区的新天地里生活、创作,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诗人又积极投身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又担任了文艺界的一些行政领导工作。但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日子,还是繁忙的行政事务中,诗人始终坚持创作不辍,甚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被下放的时日里,他的诗心也仍然在跃动。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诗人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1976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王继波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

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

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

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相关文章

  • 艾青的诗歌
  • 一. 生平及创作 艾青(1910-1996)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因为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将其送到一个贫苦农 ...查看


  • 艾青的现代诗有哪些
  • 121mm_cn10级分类: 文化/艺术被浏览39691次2013.09.07 检举 lvoertv00 采纳率:55%11级2013.09.08 <大堰河---我的保姆>,<北风>.<大堰河>(1939 ...查看


  • 现代诗歌鉴赏--[我爱这土地-艾青](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 我  爱  这  土   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括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里面,为什么我的眼 ...查看


  •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D). A.<隔膜> B.<潘先生在难中> C.<火灾> D.<倪焕之> ...查看


  • 艾青的现代诗有哪些 1
  • 艾青的现代诗有哪些 <大堰河---我的保姆>,<北风>.<大堰河>(1939).<火把><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 ...查看


  • 21年前的今天,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著名诗人艾青逝世
  • (万象特约作者:一一) 21年前的今天,1996年5月5日,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著名诗人艾青逝世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浙江金华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其成名作为<大堰河- ...查看


  • 艾青的叙事诗创作
  • 考察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新诗自诞生之日起便明显呈现出抒情诗与叙事诗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或许是受了周作人"新诗的手法,我不很佩服白描,也不喜欢唠叨的叙事,不必说唠叨的说理,我只认抒情是诗的本分"观念的影响,新诗发轫期 ...查看


  •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张三六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 ...查看


  • 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2
  • 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用象征主义研究法分析戴望舒艾诗歌 班级:11级中文1班 姓名:孙雪 学号:1101010047 内容摘要:象征主义在19世纪末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波及了众多的国度,同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这一块古老而广袤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