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

  ②刍豢:指牲畜的肉。

  ③眇:同“妙”。

  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

  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

  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选自《史记 货殖列传》有删改)

(1)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

B.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导”,引导

C.

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D.

小人富,以适其力。   适:到,往

(2)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

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

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

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

各地物产丰富,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其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

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

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答:________________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1.D;2.C;3.B;解析:

(1)

(2)

(3)

(4)

  参考译文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致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挨家挨户去劝说,终究不能使他们的思想改变。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阻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衣食匮乏。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贫富的形成,没有入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此后,齐国中经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政治,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从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

  ②刍豢:指牲畜的肉。

  ③眇:同“妙”。

  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

  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

  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选自《史记 货殖列传》有删改)

(1)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

B.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导”,引导

C.

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D.

小人富,以适其力。   适:到,往

(2)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

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

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

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

各地物产丰富,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其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

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

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答:________________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1.D;2.C;3.B;解析:

(1)

(2)

(3)

(4)

  参考译文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致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挨家挨户去劝说,终究不能使他们的思想改变。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阻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衣食匮乏。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贫富的形成,没有入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此后,齐国中经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政治,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从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相关文章

  • [史记·货殖列传]时代略论
  • 作者:李埏 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1999年05期 分类号 K204.2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中,记述商品经济者极为鲜见.<史记>有<货殖列传>一篇是绝无而仅有的古代商品经济史专著.它的产生当然首 ...查看


  • [鲍子文心雕虫]子贡如何花钱
  • [鲍子文心雕虫] 为你隔日推送--鲍鹏山旧文名篇:鲍鹏山第一时间首发新作:鲍鹏山推荐阅读的大家好文. 钱有了使用之处,才叫有"用处",没花出去的钱,就是没"用处".所以,那些帮我们花钱的人,其实我们要 ...查看


  • [史记][汉书]中作者精神倾向比较研究
  • 冯馨瑶 (贵州大学 科技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贵州 贵阳 550004) 摘 要:我国史传散文佳作代表<史记>与<汉书>在思想精神倾向存在着明显差异:<史记>儒道互补而<汉书>独尊儒术,< ...查看


  • 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现代经济思想
  • 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现代经济思想 司马迁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经济思想家.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司马迁在对当时的经济作了仔细而认真的考察分析后,对当时的经济规律进行了总结与提升,得出了很多有见地的结论. 一.重 ...查看


  • 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
  • 第6卷第1期 2007年3月无无锡锡南学院院南洋洋学学学报报JournalofWuxiSouthOceanCollege6卷Vol.6第No.1Mar.2007 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 杨鑫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学系,江苏无锡2 ...查看


  • 秦统一六国原因的再探讨_孙斌来
  • DOI:10.15895/j.cnki.rwzz.2003.01.015 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秦统一六国原因的再探讨 孙斌来 内容提要 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位于西部的秦国,其自然环境的优势及一系 列成功地决策,都明显地胜过六国 ...查看


  • [货殖列传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 (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 ...查看


  • 给母亲打电话 1
  • 给母亲打电话 ①母亲从小就生活在老家的山村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我们那里的县城.去年,我和妻子商量着要将孤零零一个人生活的母亲接到城里来,可母亲总以不习惯为由拒绝,我知道她是怕给我们添麻烦.过完年,母亲拗不过我好说歹说, ...查看


  • 国学知识材料
  • 5.下列成语出自<论语>的是( ACD ). A .杀鸡焉用牛刀 B .引而不发 C .患得患失 D .家喻户晓 1.下面<史记>中人物和相关典故的对应正确的是(ABCD ) A .张良--运筹帷幄 B .孔子--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