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201

1年第2期总第202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ugjiangResearches

011

No.220llSell‘a1.No.202

HigherEducation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陈泽英8,侯立松b

(徐州师范大学a.教育科学学院;b.管理学院,江苏徐卅221116)

‘摘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改革的目标以及改革的具体对策等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指导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维护高校教师合法权益以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未来该领域需要加强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对策的针对性研究和对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1)02-0088一04

一、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必要性与紧迫性的探讨

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退休制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制度模式曾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必要性与紧迫性的探讨,主要学者和观点有:

高远(1998)认为,现行的高校教师退休养老模式仍旧是国家统包、单位养老,阻碍了高校的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其负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点:(1)离退休人数的迅速增长给高校造成了沉重的经费负担;(2)离退休人员阻碍了校内分配体制改革,影响了离退休工作的正常.运转;(3)阻碍了高校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

郑淑萍(2000)认为,我国高校现行按退休年龄退休的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退休年龄偏低,郑淑萍指出:(1)高校教师属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大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获得了高学历,因而参加工作时年龄偏大,按照现行的政策退休,工作时间偏少,是人才资源的浪费;(2)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早于发达国家5一lO年,退休年龄偏低,导致退休人数增长过快,使财政负担加重;(3)退休年龄偏低,特别是提前退休的教师,很多教师还会通过各种途径重新就业,增加了就业压力,同时他们在领取退休金的同时还获得一份工资,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影响社会安定江1。

杨燕绥(2004)指出,在高校教师聘任制全面推行之际,应尽快建立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险收入纳入到薪酬收入的延期分配部分,科学的划分高校

教师薪酬的当期收入和延期分配有利于激励教师口J。

孟辉(2007)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导致了不同地域、不同院校问养老保险待遇的差异,特别是现行的政策把民办教师的社会保障排除在外,使得我国教师资源配置出现发达地区偏好、公办学校偏好、重点院校偏好,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J。

马淑杰(2007)指出,现行的养老金给付结构不合理,离退休费以离退休当月工资为基数,而这一时间点的工资并不能合理体现实际贡献。退休费计发5年或10年一个档次,结构不合理,水平差距大。退休待遇随在职人员一起调整,缺乏适合退休人员自身特点的科学正常的调整机制,难以解决退休待遇与物价挂钩、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问题∞1。

张鑫(2008)指出,现行的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师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与养老保险运行方式不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阻碍了高校教师全员聘任制改革;(2)社会保障政策全国不统一。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合理化流动;(3)现行制度的筹资渠道单一、基金缺口问题突出、统筹层次低,影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4)现行制度未能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相结合,不利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峥-。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教师退体养老制度日趋失去了它依赖的制度环境,引发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制度本身,诸如资金来源、退休年龄政策、退休待遇调整等内部运行出现了问题.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制度带来了一些其他问题,诸如阻碍了高校改革发展、人才的自由流动等,既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不利于社会的公平与稳定。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退休养老制度已不能适应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收稿日期:2010一12—2l

作者简介:陈泽荚,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l: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佞立钕,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剐教授.管理

学博上.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和商等教育管理研究。

万方数据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二、关于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研究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发达国家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介绍和经验借鉴,并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与建议,主要学者和观点有:

'。邓大松:马淑杰(2007)通过对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适用对象、基本内容、缴费与给付、评估与调整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后,认为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在以下西点值得借鉴:(1)立足国情,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2)鉴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应借鉴日本高校教育公务员的养老保险特色,参照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我国教师养老保险体系;(3)建立高校教师年金制度,坚持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取向;(4)公平与效率并重,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金给付和调整机制。另外,他还提出,可以借鉴日本独特的“介护保险”制度,建立我国高校退休教师的护理服务体系H1。

孙锦明、谢小连(2006)通过对英美日三国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后提出:(1)养老保险制度要尊重国情,与经济水平相适应,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传承;(2)坚持“准公务员”取向,如英、美两国均有《学校雇员法>,日本的《教育公务员法>,我国教师的社会保障也应依照《教师法)相关条款,参照公务员进行;(3)坚持“全面全体”取向,凡是法定的社会保险,应该是面向全体教师,无论公办民办、无论城乡、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4)坚持“多种层次”保障的取向和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5)合理划定社会保障的管理与保险事务的经营,确保制度的运行安全有效¨J。

崔岐恩、张晓霞(2006)通过对美国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指出其值得借鉴之处是:(1)分类细密、制度健全、配套措施完善;(2)激励得当,能够有效引导教师的发展;(3)美国教师收入在白领阶层的中游,有利于吸引和留存人才。崔岐恩认为,我国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关怀教师,制度的制定以人的需求为基础;同时,应不断加大投人,提高教师的福利水平一J。

上述研究表明,国内学者通过对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认为我国高校教师养老制度应该尊重我国的国情。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相适应,还提出了诸如制度定位公务员取向、尊重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制度设计要全面关怀等政策建议。但是从检索到的文献数量看,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涉及的国家也比较少,代表性不足,有待于就更多的国家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关于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面临的困难及改革实践的研究

改革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

万方数据

革中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也是在所难免的。如马淑杰(2007)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国家统包”的退休养老制度,个人不需要缴费就可以享受较高的退休待遇,形成

了高校教师依靠国家养老的思想,自我保障意识淡薄;同时,由于对高校养老保险社会化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受“越改越少”认识的影响,高校教师对该项改革缺乏积极性,甚至反对改革‘5J。

陈依使(2004)认为尽快形成雄厚的养老保险基金、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改变高校及其教职工对养老保险社会化的认识是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难点。孟辉(zoo?)也撰文指出我国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缺乏规范化、法律化,法律法规散乱,没有明确可依的制度,使得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行困难【1

01。

凌华(2010)通过对广东省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改革方案的研究,以及由改革方案引起的“提前退休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改革后的待遇问题、养老金的给付条件的变化、改革前参加工作的教师的养老保险衔接问题、高校职业年金制度如何实施等同题是高校教师最关注,也是改革最应该关注的问题¨1|。

汪孝宗(2010)通过对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五个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试点省市的改革进展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后,发现广东省的部分高校出现了教授提前退休的高潮,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养老保险试点改革方案有“越改越少”的改革取向。汪孝宗认为,一些本可以继续工作的老教授,因担心改革后自己的待遇会降低,选择提前退休;而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则担忧自己未来的养老保险待遇会不会锐减。汪孝宗指出改革将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孤立起来,成为攀比对象。因此,在设计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时应关注与公务员的待遇差距、养老保险新旧制度的衔接、改革进度的时限性等问题¨引。

学界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的研究,指出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着思想认识、制度建构以及待遇衔接的困难,并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建议,为我们探索我国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设计改革方案和对策提供了基础。上述研究中对改革面临困难的总体认识比较全面.但在具体分析时还不够深入透彻。如在讨论思想认识问题时较多地涉及高校教师,而对政策制定者的思想认识的讨论较少。笔者认为,政策制定的思想认识也要相应转变,不能将高校教师的退休养老作为财政负担甩掉,而是应该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关怀教师的态度去设计政策。

四、关于我国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的探索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的思路、养老保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养老金的给付条件以及给付标准和调整方式等。

1.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国内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普遍认为应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建立多支柱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如楼世洲(2000)指出,构建新的教师养老保险制度要注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不能改革面前一刀切,要建立真正社会化的教师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13|,尹莲芝(2005)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学校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三支柱模式¨引。胡建平、贺江(2009)指出,应建立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作为学校补充养老保险¨“。

2.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国内学者存在争议与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直接纳入到国家养老保险体系。如高远(1998)认为,应该将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纳入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施行“缴费跟工资走,待遇跟缴费走”的办法…。杨燕绥(2004)认为,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应立即全面纳入国家基本保障系统,获得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待遇的同时,再以薪酬延期分配的形式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旧1。毛宝海(2009)认为,高校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要与企业相对统一,在补充养老保险方面有所区别:高校的职业年金替代率要高于企业年金替代率¨6J。

二是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参照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如邓大松、马淑杰(2007)认为,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进行的,同时教师资格的认定、聘用与管理的主体都是政府,因此,教师不可避免地具有公务员的色彩,带有“准公务员”的性质,加上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养老保险制度是与我国国家机关单位的养老保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应当参照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体系一J。

3.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应形成多元化渠道,如高远(1998)认为.统筹资金来源要由国家、高校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个人缴纳的比例要合理,同时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提高¨J。张鑫(2008)指出,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多元化,应由财政拨付的部分要实行财政单列确保按时到位,应由个人缴纳的部分要按时收缴,确保不遗漏’6J。笔者认为,就国家、高校和个人三方如何分担,每方的分担比例应该是多少等问题的研究不足.应当吸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同时考虑各方的承受能力,合理划分承担比例。

4.关于高校教师退休的年龄。有些学者提出应该提高高校教师的退休年龄,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应建立高校教师弹力资本积累较高的行业,应当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实施万方数据

萍(2000)认为,对于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应该工作40—45年比较合适,将现行的按年龄退休办法改为按工作年限退休,避免按年龄退休所造成的受教育程度高、层次高的人反而工作时间短的现象,避免人才浪费;对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工人,采取适当延长年龄退休的办法,以缓解财政压力旧J。由于我国的人均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提高退休年龄有助于减轻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但采取什么方式提高高校教师退休年龄,以及如何处理提高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待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仍需做深入的研究。

5.关于高校教师养老金的给付与调整机制。不同学者的观点有所差异,如马淑杰(2007)认为,应改变现有退休教师以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为主要依据的退休金计发办法,养老金给付实行与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缴费额挂钩。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项合计替代率约为60%为宜;再加上职业年金部分,总的替代率预计达到80%一90%为宜”J。高江宁(2006)指出,养老金的给付应遵循缴费年限越长,缴费数额越多,退休养老待遇越高的原则。同时,应建立基于物价指数的养老金调整制度,确定合理的调整周期和幅度,养老待遇要随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而增加,使离退休职工能分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l8l。而尹莲芝(2005)则认为,退休人员以在职教师工资调整幅度的70%进行调整比较合适¨4。。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高校教师退休待遇的定位不同.对如何调整机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无论是给付或者调整,都应该以保证退休教师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为依据,在公平优先的基础上兼顾效率,同时还应照顾到高校教师高人力资本积累的职业特点,科学定位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

6.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与过渡。杨燕绥(2004)认为,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转制过程中的转制成本应当由国家财政承担,并且要尽早改革.因为改革越晚,转制险制度改革要分清老人与新人。分清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处理好老人与新人的关系。例如,现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用稳妥的办法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化解。19l。毛宝海(2009)也中人过渡办法”,确保相关人员的待遇水平,制度才能平稳过的问题是历史债务如何偿还,应该说在制度转制时,最大的性退休年龄制度,如原新、万能(2006)提出,高校教师作为人有弹性的退休年龄,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j。郑淑

威本就越高一J。袁东、孙殿明(2007)提出,高校教师养老保付压力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历史负债,应在精算的基础上撰文指出,在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转制过程中,对不同情况的人员要进行区别对待,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渡一引。在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转制最大人群是“中人”。不少学者提出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办法”的思路.但笔者认为,没有必要设置中人过渡的环节.要么归入老办法.要么采用新办法,例如,离法定退休年龄lO年以内的教师直接归人老办法,参加工作不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9l

足15年的教师直接归入新办法,居于中间的可以自由选择。

五、问题与展望

1.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存在争议。从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到,国内学者对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应该直接纳入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还是参照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较大争议,说明不同学者对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定位取向认识不一致。另外,国内学者对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加大了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研究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在改革的思路上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在对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和高校在事业单位中的类别和属性进行充分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确定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

2.研究偏重于改革的必要性探讨,对策性研究相对不足。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改革对策的设计上过于宏观,缺乏可操作性。笔者只发现以下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研究:尹莲芝(2005)探讨了缴费的比例、个人账户的积累方式以及养老金的给付替代率等问题,马淑杰(2007)提供了替代率的适宜数值。许多学者提出应建立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作为补充养老保险,但应如何建立、如何交费、如何管理等问题缺乏具体的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必须重视改革对策的细化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3.整体性研究较多,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对不足。国内许多研究从制度的沿革,到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再到改革的意义以及改革对策的研究,在一篇文章中涉及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唯恐遗漏任何一个方面。有针对性的研究少之又少,具有代表性的如郑淑萍(2000)针对高校教师退休年龄政策的研究。研究全面涉及很可能导致研究不深入,只是泛泛而谈;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虽然只能涉及一两个问题.但能够得出有价值的成果。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有针对性的研究,如分别研究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如何确定缴费比、替代率为多少最适宜等等。

4.对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不同的模式,比如:它们在制度背景、制度构成、高校教师法律地位等方面有哪些异同.各国高校教师的养老金收入水平在其国内居于何种地位,等等。笔者认为.国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正如前面提到的,这方面的研究数量不多,涉及的国家也较少。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就更多国家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加强不同国家间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

万方数据

研究,尤其是要重视对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和养老保险制度环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远.加快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江苏高教,1998,(6):47—48.

[2]郑淑萍.高校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高校

退休养老政策改革刍议[J].辽宁教育研究,2000,(12):75.

[3]杨燕绥.应当建立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4,(7):14一15.

[4]孟辉.论社会保障制度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7。(6):67—71.

[5]马淑杰.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152一IN...

[6]张鑫.聘用制下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42—43.

【7]邓大松。马淑杰.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7,(10):179~180.

[8]孙锦明,谢小连.英美日三国教师社会保障体制比较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3):5、25—

28.

[9]崔岐恩,张晓霞.美国教师福利制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88—91.

【10]陈依使.谈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养老保障体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一68.

[11]凌华.广东事业单位改革述评一以广东省事业

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为例[J】.企业家天地。20lO,(2):lll—113.

[12]汪孝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势所趋却举步维艰[J].人力资源开发,2010,(1):Il—16.

[13]楼世洲.试论教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J].教育科学。2000.(3):59—61.

[14】尹莲芝.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剜度的构想【J】.财经论坛.2005,(9):118一119.

[15]胡建平,贺江.建立高校年金制度,完善养老保障体系[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3):126—128.

[16]毛宝海.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由高校

后勤社会化阻滞因素所联想[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

259—260.

【17]原新.万能.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

吗?[J].人口研究,2006。(4):47—54.

[18]高江宁.试析高校养老保障制度改革[J】.山东劳动保障,2006.(4):28—29.

[19】裳东.孙殿明.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

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J].中固高

校师资研究,2007。(4):25—30.

[责任编辑:吴井泉】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陈泽英, 侯立松, CHEN Ze-ying, HOU Li-song

陈泽英,CHEN Ze-ying(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侯立松,HOU Li-song(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2011(2)

参考文献(38条)

1.崔岐恩;张晓霞 美国教师福利制探析[期刊论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3)2.高远 加快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1998(6)

3.孙锦明;谢小连 英美日三国教师社会保障体制比较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2006(03)4.郑淑萍 高校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高校退休养老政策改革刍议 2000(12)

5.邓大松;马淑杰 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启示[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 2007(10)6.杨燕绥 应当建立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制度 2004(7)

7.张鑫 聘用制下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成人教育 2008(11)8.孟辉 论社会保障制度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 2007(6)

9.马淑杰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08)10.马淑杰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7(8)

11.孟辉 论社会保障制度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辑刊 2007(06)12.张鑫 聘用制下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2008(22)

13.杨燕绥 应当建立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制度[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 2004(07)14.邓大松.马淑杰 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启示 2007(10)

15.郑淑萍 高校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高校退休养老政策改革刍议 2000(12)16.孙锦明.谢小连 英美日三国教师社会保障体制比较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2006(3)

17.袁东;孙殿明 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 2007(04)18.崔岐恩.张晓霞 美国教师福利制探析 2006(3)

19.高江宁 试析高校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期刊论文]-山东劳动保障 2006(04)20.陈依使 谈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养老保障体系 2004(3)

21.原新;万能 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吗[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6(04)

22.凌华 广东事业单位改革述评--以广东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为例 2010(2)

23.毛宝海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由高校后勤社会化阻滞因素所联想[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9(30)24.汪孝宗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势所趋却举步维艰 2010(1)25.胡建平;贺江 建立高校年金制度,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2009(03)26.楼世洲 试论教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2000(3)27.尹莲芝 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 1005(09)28.尹莲芝 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 1005(9)

29.楼世洲 试论教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期刊论文]-教育科学 2000(03)30.胡建平.贺江 建立高校年金制度,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2009(3)

31.汪孝宗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势所趋却举步维艰[期刊论文]-人力资源开发 2010(01)

32.毛宝海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阻滞因素所联想 2009(30)33.凌华 广东事业单位改革述评--以广东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为例 2010(02)34.原新.万能 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吗? 2006(4)

35.陈依使 谈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养老保障体系[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36.高江宁 试析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006(4)37.高远 加快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1998(06)

38.袁东.孙殿明 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 2007(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ljgjyj201102028.aspx

201

1年第2期总第202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ugjiangResearches

011

No.220llSell‘a1.No.202

HigherEducation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陈泽英8,侯立松b

(徐州师范大学a.教育科学学院;b.管理学院,江苏徐卅221116)

‘摘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改革的目标以及改革的具体对策等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指导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维护高校教师合法权益以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未来该领域需要加强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对策的针对性研究和对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1)02-0088一04

一、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必要性与紧迫性的探讨

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退休制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制度模式曾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必要性与紧迫性的探讨,主要学者和观点有:

高远(1998)认为,现行的高校教师退休养老模式仍旧是国家统包、单位养老,阻碍了高校的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其负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点:(1)离退休人数的迅速增长给高校造成了沉重的经费负担;(2)离退休人员阻碍了校内分配体制改革,影响了离退休工作的正常.运转;(3)阻碍了高校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

郑淑萍(2000)认为,我国高校现行按退休年龄退休的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退休年龄偏低,郑淑萍指出:(1)高校教师属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大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获得了高学历,因而参加工作时年龄偏大,按照现行的政策退休,工作时间偏少,是人才资源的浪费;(2)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早于发达国家5一lO年,退休年龄偏低,导致退休人数增长过快,使财政负担加重;(3)退休年龄偏低,特别是提前退休的教师,很多教师还会通过各种途径重新就业,增加了就业压力,同时他们在领取退休金的同时还获得一份工资,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影响社会安定江1。

杨燕绥(2004)指出,在高校教师聘任制全面推行之际,应尽快建立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险收入纳入到薪酬收入的延期分配部分,科学的划分高校

教师薪酬的当期收入和延期分配有利于激励教师口J。

孟辉(2007)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导致了不同地域、不同院校问养老保险待遇的差异,特别是现行的政策把民办教师的社会保障排除在外,使得我国教师资源配置出现发达地区偏好、公办学校偏好、重点院校偏好,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J。

马淑杰(2007)指出,现行的养老金给付结构不合理,离退休费以离退休当月工资为基数,而这一时间点的工资并不能合理体现实际贡献。退休费计发5年或10年一个档次,结构不合理,水平差距大。退休待遇随在职人员一起调整,缺乏适合退休人员自身特点的科学正常的调整机制,难以解决退休待遇与物价挂钩、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问题∞1。

张鑫(2008)指出,现行的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师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与养老保险运行方式不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阻碍了高校教师全员聘任制改革;(2)社会保障政策全国不统一。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合理化流动;(3)现行制度的筹资渠道单一、基金缺口问题突出、统筹层次低,影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4)现行制度未能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相结合,不利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峥-。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教师退体养老制度日趋失去了它依赖的制度环境,引发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制度本身,诸如资金来源、退休年龄政策、退休待遇调整等内部运行出现了问题.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制度带来了一些其他问题,诸如阻碍了高校改革发展、人才的自由流动等,既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不利于社会的公平与稳定。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退休养老制度已不能适应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收稿日期:2010一12—2l

作者简介:陈泽荚,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l: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佞立钕,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剐教授.管理

学博上.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和商等教育管理研究。

万方数据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二、关于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研究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发达国家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介绍和经验借鉴,并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与建议,主要学者和观点有:

'。邓大松:马淑杰(2007)通过对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适用对象、基本内容、缴费与给付、评估与调整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后,认为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在以下西点值得借鉴:(1)立足国情,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2)鉴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应借鉴日本高校教育公务员的养老保险特色,参照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我国教师养老保险体系;(3)建立高校教师年金制度,坚持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取向;(4)公平与效率并重,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金给付和调整机制。另外,他还提出,可以借鉴日本独特的“介护保险”制度,建立我国高校退休教师的护理服务体系H1。

孙锦明、谢小连(2006)通过对英美日三国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后提出:(1)养老保险制度要尊重国情,与经济水平相适应,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传承;(2)坚持“准公务员”取向,如英、美两国均有《学校雇员法>,日本的《教育公务员法>,我国教师的社会保障也应依照《教师法)相关条款,参照公务员进行;(3)坚持“全面全体”取向,凡是法定的社会保险,应该是面向全体教师,无论公办民办、无论城乡、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4)坚持“多种层次”保障的取向和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5)合理划定社会保障的管理与保险事务的经营,确保制度的运行安全有效¨J。

崔岐恩、张晓霞(2006)通过对美国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指出其值得借鉴之处是:(1)分类细密、制度健全、配套措施完善;(2)激励得当,能够有效引导教师的发展;(3)美国教师收入在白领阶层的中游,有利于吸引和留存人才。崔岐恩认为,我国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关怀教师,制度的制定以人的需求为基础;同时,应不断加大投人,提高教师的福利水平一J。

上述研究表明,国内学者通过对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认为我国高校教师养老制度应该尊重我国的国情。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相适应,还提出了诸如制度定位公务员取向、尊重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制度设计要全面关怀等政策建议。但是从检索到的文献数量看,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涉及的国家也比较少,代表性不足,有待于就更多的国家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关于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面临的困难及改革实践的研究

改革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

万方数据

革中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也是在所难免的。如马淑杰(2007)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国家统包”的退休养老制度,个人不需要缴费就可以享受较高的退休待遇,形成

了高校教师依靠国家养老的思想,自我保障意识淡薄;同时,由于对高校养老保险社会化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受“越改越少”认识的影响,高校教师对该项改革缺乏积极性,甚至反对改革‘5J。

陈依使(2004)认为尽快形成雄厚的养老保险基金、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改变高校及其教职工对养老保险社会化的认识是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难点。孟辉(zoo?)也撰文指出我国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缺乏规范化、法律化,法律法规散乱,没有明确可依的制度,使得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行困难【1

01。

凌华(2010)通过对广东省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改革方案的研究,以及由改革方案引起的“提前退休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改革后的待遇问题、养老金的给付条件的变化、改革前参加工作的教师的养老保险衔接问题、高校职业年金制度如何实施等同题是高校教师最关注,也是改革最应该关注的问题¨1|。

汪孝宗(2010)通过对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五个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试点省市的改革进展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后,发现广东省的部分高校出现了教授提前退休的高潮,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养老保险试点改革方案有“越改越少”的改革取向。汪孝宗认为,一些本可以继续工作的老教授,因担心改革后自己的待遇会降低,选择提前退休;而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则担忧自己未来的养老保险待遇会不会锐减。汪孝宗指出改革将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孤立起来,成为攀比对象。因此,在设计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时应关注与公务员的待遇差距、养老保险新旧制度的衔接、改革进度的时限性等问题¨引。

学界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的研究,指出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着思想认识、制度建构以及待遇衔接的困难,并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建议,为我们探索我国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设计改革方案和对策提供了基础。上述研究中对改革面临困难的总体认识比较全面.但在具体分析时还不够深入透彻。如在讨论思想认识问题时较多地涉及高校教师,而对政策制定者的思想认识的讨论较少。笔者认为,政策制定的思想认识也要相应转变,不能将高校教师的退休养老作为财政负担甩掉,而是应该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关怀教师的态度去设计政策。

四、关于我国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的探索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的思路、养老保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养老金的给付条件以及给付标准和调整方式等。

1.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国内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普遍认为应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建立多支柱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如楼世洲(2000)指出,构建新的教师养老保险制度要注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不能改革面前一刀切,要建立真正社会化的教师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13|,尹莲芝(2005)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学校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三支柱模式¨引。胡建平、贺江(2009)指出,应建立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作为学校补充养老保险¨“。

2.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国内学者存在争议与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直接纳入到国家养老保险体系。如高远(1998)认为,应该将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纳入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施行“缴费跟工资走,待遇跟缴费走”的办法…。杨燕绥(2004)认为,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应立即全面纳入国家基本保障系统,获得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待遇的同时,再以薪酬延期分配的形式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旧1。毛宝海(2009)认为,高校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要与企业相对统一,在补充养老保险方面有所区别:高校的职业年金替代率要高于企业年金替代率¨6J。

二是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参照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如邓大松、马淑杰(2007)认为,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进行的,同时教师资格的认定、聘用与管理的主体都是政府,因此,教师不可避免地具有公务员的色彩,带有“准公务员”的性质,加上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养老保险制度是与我国国家机关单位的养老保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应当参照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体系一J。

3.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应形成多元化渠道,如高远(1998)认为.统筹资金来源要由国家、高校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个人缴纳的比例要合理,同时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提高¨J。张鑫(2008)指出,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多元化,应由财政拨付的部分要实行财政单列确保按时到位,应由个人缴纳的部分要按时收缴,确保不遗漏’6J。笔者认为,就国家、高校和个人三方如何分担,每方的分担比例应该是多少等问题的研究不足.应当吸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同时考虑各方的承受能力,合理划分承担比例。

4.关于高校教师退休的年龄。有些学者提出应该提高高校教师的退休年龄,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应建立高校教师弹力资本积累较高的行业,应当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实施万方数据

萍(2000)认为,对于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应该工作40—45年比较合适,将现行的按年龄退休办法改为按工作年限退休,避免按年龄退休所造成的受教育程度高、层次高的人反而工作时间短的现象,避免人才浪费;对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工人,采取适当延长年龄退休的办法,以缓解财政压力旧J。由于我国的人均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提高退休年龄有助于减轻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但采取什么方式提高高校教师退休年龄,以及如何处理提高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待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仍需做深入的研究。

5.关于高校教师养老金的给付与调整机制。不同学者的观点有所差异,如马淑杰(2007)认为,应改变现有退休教师以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为主要依据的退休金计发办法,养老金给付实行与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缴费额挂钩。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项合计替代率约为60%为宜;再加上职业年金部分,总的替代率预计达到80%一90%为宜”J。高江宁(2006)指出,养老金的给付应遵循缴费年限越长,缴费数额越多,退休养老待遇越高的原则。同时,应建立基于物价指数的养老金调整制度,确定合理的调整周期和幅度,养老待遇要随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而增加,使离退休职工能分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l8l。而尹莲芝(2005)则认为,退休人员以在职教师工资调整幅度的70%进行调整比较合适¨4。。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高校教师退休待遇的定位不同.对如何调整机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无论是给付或者调整,都应该以保证退休教师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为依据,在公平优先的基础上兼顾效率,同时还应照顾到高校教师高人力资本积累的职业特点,科学定位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

6.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与过渡。杨燕绥(2004)认为,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转制过程中的转制成本应当由国家财政承担,并且要尽早改革.因为改革越晚,转制险制度改革要分清老人与新人。分清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处理好老人与新人的关系。例如,现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用稳妥的办法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化解。19l。毛宝海(2009)也中人过渡办法”,确保相关人员的待遇水平,制度才能平稳过的问题是历史债务如何偿还,应该说在制度转制时,最大的性退休年龄制度,如原新、万能(2006)提出,高校教师作为人有弹性的退休年龄,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j。郑淑

威本就越高一J。袁东、孙殿明(2007)提出,高校教师养老保付压力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历史负债,应在精算的基础上撰文指出,在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转制过程中,对不同情况的人员要进行区别对待,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渡一引。在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转制最大人群是“中人”。不少学者提出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办法”的思路.但笔者认为,没有必要设置中人过渡的环节.要么归入老办法.要么采用新办法,例如,离法定退休年龄lO年以内的教师直接归人老办法,参加工作不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9l

足15年的教师直接归入新办法,居于中间的可以自由选择。

五、问题与展望

1.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存在争议。从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到,国内学者对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应该直接纳入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还是参照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较大争议,说明不同学者对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定位取向认识不一致。另外,国内学者对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加大了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研究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在改革的思路上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在对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和高校在事业单位中的类别和属性进行充分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确定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

2.研究偏重于改革的必要性探讨,对策性研究相对不足。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改革对策的设计上过于宏观,缺乏可操作性。笔者只发现以下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研究:尹莲芝(2005)探讨了缴费的比例、个人账户的积累方式以及养老金的给付替代率等问题,马淑杰(2007)提供了替代率的适宜数值。许多学者提出应建立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作为补充养老保险,但应如何建立、如何交费、如何管理等问题缺乏具体的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必须重视改革对策的细化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3.整体性研究较多,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对不足。国内许多研究从制度的沿革,到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再到改革的意义以及改革对策的研究,在一篇文章中涉及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唯恐遗漏任何一个方面。有针对性的研究少之又少,具有代表性的如郑淑萍(2000)针对高校教师退休年龄政策的研究。研究全面涉及很可能导致研究不深入,只是泛泛而谈;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虽然只能涉及一两个问题.但能够得出有价值的成果。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有针对性的研究,如分别研究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如何确定缴费比、替代率为多少最适宜等等。

4.对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不同的模式,比如:它们在制度背景、制度构成、高校教师法律地位等方面有哪些异同.各国高校教师的养老金收入水平在其国内居于何种地位,等等。笔者认为.国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正如前面提到的,这方面的研究数量不多,涉及的国家也较少。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就更多国家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加强不同国家间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

万方数据

研究,尤其是要重视对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和养老保险制度环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远.加快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江苏高教,1998,(6):47—48.

[2]郑淑萍.高校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高校

退休养老政策改革刍议[J].辽宁教育研究,2000,(12):75.

[3]杨燕绥.应当建立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4,(7):14一15.

[4]孟辉.论社会保障制度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7。(6):67—71.

[5]马淑杰.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152一IN...

[6]张鑫.聘用制下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42—43.

【7]邓大松。马淑杰.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7,(10):179~180.

[8]孙锦明,谢小连.英美日三国教师社会保障体制比较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3):5、25—

28.

[9]崔岐恩,张晓霞.美国教师福利制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88—91.

【10]陈依使.谈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养老保障体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一68.

[11]凌华.广东事业单位改革述评一以广东省事业

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为例[J】.企业家天地。20lO,(2):lll—113.

[12]汪孝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势所趋却举步维艰[J].人力资源开发,2010,(1):Il—16.

[13]楼世洲.试论教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J].教育科学。2000.(3):59—61.

[14】尹莲芝.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剜度的构想【J】.财经论坛.2005,(9):118一119.

[15]胡建平,贺江.建立高校年金制度,完善养老保障体系[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3):126—128.

[16]毛宝海.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由高校

后勤社会化阻滞因素所联想[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

259—260.

【17]原新.万能.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

吗?[J].人口研究,2006。(4):47—54.

[18]高江宁.试析高校养老保障制度改革[J】.山东劳动保障,2006.(4):28—29.

[19】裳东.孙殿明.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

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J].中固高

校师资研究,2007。(4):25—30.

[责任编辑:吴井泉】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陈泽英, 侯立松, CHEN Ze-ying, HOU Li-song

陈泽英,CHEN Ze-ying(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侯立松,HOU Li-song(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2011(2)

参考文献(38条)

1.崔岐恩;张晓霞 美国教师福利制探析[期刊论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3)2.高远 加快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1998(6)

3.孙锦明;谢小连 英美日三国教师社会保障体制比较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2006(03)4.郑淑萍 高校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高校退休养老政策改革刍议 2000(12)

5.邓大松;马淑杰 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启示[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 2007(10)6.杨燕绥 应当建立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制度 2004(7)

7.张鑫 聘用制下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成人教育 2008(11)8.孟辉 论社会保障制度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 2007(6)

9.马淑杰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08)10.马淑杰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7(8)

11.孟辉 论社会保障制度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辑刊 2007(06)12.张鑫 聘用制下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2008(22)

13.杨燕绥 应当建立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制度[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 2004(07)14.邓大松.马淑杰 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启示 2007(10)

15.郑淑萍 高校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高校退休养老政策改革刍议 2000(12)16.孙锦明.谢小连 英美日三国教师社会保障体制比较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2006(3)

17.袁东;孙殿明 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 2007(04)18.崔岐恩.张晓霞 美国教师福利制探析 2006(3)

19.高江宁 试析高校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期刊论文]-山东劳动保障 2006(04)20.陈依使 谈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养老保障体系 2004(3)

21.原新;万能 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吗[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6(04)

22.凌华 广东事业单位改革述评--以广东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为例 2010(2)

23.毛宝海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由高校后勤社会化阻滞因素所联想[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9(30)24.汪孝宗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势所趋却举步维艰 2010(1)25.胡建平;贺江 建立高校年金制度,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2009(03)26.楼世洲 试论教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2000(3)27.尹莲芝 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 1005(09)28.尹莲芝 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 1005(9)

29.楼世洲 试论教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期刊论文]-教育科学 2000(03)30.胡建平.贺江 建立高校年金制度,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2009(3)

31.汪孝宗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势所趋却举步维艰[期刊论文]-人力资源开发 2010(01)

32.毛宝海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阻滞因素所联想 2009(30)33.凌华 广东事业单位改革述评--以广东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为例 2010(02)34.原新.万能 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吗? 2006(4)

35.陈依使 谈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养老保障体系[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36.高江宁 试析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006(4)37.高远 加快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1998(06)

38.袁东.孙殿明 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 2007(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ljgjyj201102028.aspx


相关文章

  • 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综述
  • 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综述 韩琳,解秀玲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辽宁大连116013) 摘要: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产生了若干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已 ...查看


  • 综述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评价与建议
  • 综述对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评价与建议 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是自2004年9月开始的.在我国部分省份试点高中新课程及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简称.其中心点或特点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 ...查看


  • 物业管理企业运营模式分析文献综述
  • No.8s2015<合作经济与科技> 管理/制度 物业管理企业运营模式分析文献综述 2 □文/周向群1, 2.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1.湖南农业大学管理学在读硕士: [提要]本文详细分析国内外关于供应链和物业管理企业 ...查看


  • "翻转课堂"文献综述
  • "翻转课堂"文献综述 张卫娜1 乔涛涛2 (450007 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 郑州) [摘 要]2011年,翻转课堂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逐渐为众多教师所熟知,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新型教学模式.国外已开展了几年翻转课 ...查看


  • 文献综述范文
  •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系年级专业: 姓 名:学 号: 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题目名称: 究成果.本文着重梳理国内外学者在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性.理论基础.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系结构.模式.发展建议等方面的研究文献,指出目前该领域研究不足 ...查看


  • 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综述
  • [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综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综述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一个重要"方阵",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综述.近年来,从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到青藏铁路.三峡大坝等一批重大工程; 从国防尖端技术 ...查看


  •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综述
  • [摘要]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是教学的中介或媒体,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重心必然向教育领域转移,并最终转向教学内容,即课程领域.逐渐转向到加强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师是课程的 ...查看


  • 华北理工大学工业工程运筹学文献综述
  • 1.运筹学发展史 运筹学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它运用分析. 试验. 量化的方法对人. 物. 财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管理人员做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20世纪50年代中期钱学森. 许国志等教授将运筹学由 ...查看


  • 西南交通大学公管学院师资力量介绍
  •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百年交大一所年轻的学院,是培养和造就从事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管理(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国际经济.教育经济与科技管理等领域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