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失去的一天说课稿黄

《失去的一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失去的一天》是语文沪教版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它是前苏联著名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课文写了妈妈在下班后发现佩佳在一天的时间里没有按要求完成栽树、读书的任务,而只是睡觉、吃鲜果、跟蝴蝶嬉戏、在桑树下休息,就带他去看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里的工作和收获,使佩佳为自己一天的游手好闲而感到羞愧。

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1——3节写妈妈让佩佳栽树、读书,但是佩佳在一天的时间里什么都没有做。第4——12节写妈妈用各行各业的人在一天里的工作成果对佩佳进行教育。第13节写佩佳受到教育后的醒悟。

“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是学生并不陌生的主题。《失去的一天》全文采用儿童化的语言,浅显而不失生动,特别是把佩佳游手好闲虚度一天和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里珍惜时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通过事实让读者跟着主人公佩佳一起体会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让学生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二、说教法、说学情

在识字能力上,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主自学,在课堂中可通过预习反馈分别就字词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相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而语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一点问题,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加以指导。

在想象练习中,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材料、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还可以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游手好闲、馋涎欲滴”等词义。

2、通过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今天、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树立珍惜时间为荣,虚度光阴可耻的观念。

3、巩固边读边思的习惯,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内涵。

4、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游手好闲、馋涎欲滴”等词义。通过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把握今天、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树立珍惜时间为荣,虚度光阴可耻的观念。 巩固边读边思的习惯,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内涵。

2、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

四、说教学设计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我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2、初读课文,扫清障碍。3、研读课文,深入理解。4、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一上课,我以名言导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齐读)理解意思。紧接着揭示课题,并板书:3、失去的一天

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更能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失去的一天》这一课内容较为浅显,学生初读课文后不难理解课文的内容,之

后,我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一遍,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大意。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在细致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认为此处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在以下两点:

(1)抓住“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的对比,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这样的设计,可以非常容易的找到突破口,解决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说话练习(在什么时间,佩佳在干什么,人们在干什么?),意在让学生通过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对比之后,得出结论,此时,板书:珍惜时间

通过这个平台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以及合理想象的能力。

在说话练习之后,学生对于佩佳“失去的一天”与人们“收获的一天”的理解也

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对于“失去的一天”的理解也就更深了。

(2)用上一两句“劝人惜时”的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劝人惜时”的诗句、名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本单元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名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练习不仅能够反馈学生对诗句、名言的积累情况,还能够反馈学生对于《失去的一天》这课内容与中心的把握情况。

新课改精神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把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有的学习中。这样的话,学生不仅感到学有所用,而且可以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更加有理有据。

4、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以朱自清的《匆匆》结尾,深化主题——珍惜时间。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劝人惜时”的诗句、名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本单元中的第二课《鲁迅与时间》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名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练习不仅能够反馈学生对诗句、名言的积累情况,还能够反馈学生对于《失去的一天》这课内容与中心的把握情况。

五、说板书设计

3、失去的一天 收获的一天

佩 佳(游手好闲) 人 们

睡 觉 耕 地

闲 坐 砌 墙

吃鲜果 做面包

嬉 戏 看 书

珍惜时间

板书是一种辅助性手段,是教学中的微型教案,是教师的教路,是学生的学路。本课的板书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却能理出一条主线,在一节课的最后,通过板书的回顾,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全文的脉络、知识的重点。

《失去的一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失去的一天》是语文沪教版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它是前苏联著名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课文写了妈妈在下班后发现佩佳在一天的时间里没有按要求完成栽树、读书的任务,而只是睡觉、吃鲜果、跟蝴蝶嬉戏、在桑树下休息,就带他去看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里的工作和收获,使佩佳为自己一天的游手好闲而感到羞愧。

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1——3节写妈妈让佩佳栽树、读书,但是佩佳在一天的时间里什么都没有做。第4——12节写妈妈用各行各业的人在一天里的工作成果对佩佳进行教育。第13节写佩佳受到教育后的醒悟。

“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是学生并不陌生的主题。《失去的一天》全文采用儿童化的语言,浅显而不失生动,特别是把佩佳游手好闲虚度一天和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里珍惜时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通过事实让读者跟着主人公佩佳一起体会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让学生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二、说教法、说学情

在识字能力上,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主自学,在课堂中可通过预习反馈分别就字词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相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而语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一点问题,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加以指导。

在想象练习中,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材料、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还可以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游手好闲、馋涎欲滴”等词义。

2、通过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今天、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树立珍惜时间为荣,虚度光阴可耻的观念。

3、巩固边读边思的习惯,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内涵。

4、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游手好闲、馋涎欲滴”等词义。通过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把握今天、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树立珍惜时间为荣,虚度光阴可耻的观念。 巩固边读边思的习惯,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内涵。

2、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

四、说教学设计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我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2、初读课文,扫清障碍。3、研读课文,深入理解。4、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一上课,我以名言导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齐读)理解意思。紧接着揭示课题,并板书:3、失去的一天

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更能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失去的一天》这一课内容较为浅显,学生初读课文后不难理解课文的内容,之

后,我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一遍,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大意。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在细致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认为此处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在以下两点:

(1)抓住“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的对比,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这样的设计,可以非常容易的找到突破口,解决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说话练习(在什么时间,佩佳在干什么,人们在干什么?),意在让学生通过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对比之后,得出结论,此时,板书:珍惜时间

通过这个平台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以及合理想象的能力。

在说话练习之后,学生对于佩佳“失去的一天”与人们“收获的一天”的理解也

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对于“失去的一天”的理解也就更深了。

(2)用上一两句“劝人惜时”的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劝人惜时”的诗句、名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本单元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名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练习不仅能够反馈学生对诗句、名言的积累情况,还能够反馈学生对于《失去的一天》这课内容与中心的把握情况。

新课改精神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把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有的学习中。这样的话,学生不仅感到学有所用,而且可以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更加有理有据。

4、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以朱自清的《匆匆》结尾,深化主题——珍惜时间。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劝人惜时”的诗句、名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本单元中的第二课《鲁迅与时间》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名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练习不仅能够反馈学生对诗句、名言的积累情况,还能够反馈学生对于《失去的一天》这课内容与中心的把握情况。

五、说板书设计

3、失去的一天 收获的一天

佩 佳(游手好闲) 人 们

睡 觉 耕 地

闲 坐 砌 墙

吃鲜果 做面包

嬉 戏 看 书

珍惜时间

板书是一种辅助性手段,是教学中的微型教案,是教师的教路,是学生的学路。本课的板书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却能理出一条主线,在一节课的最后,通过板书的回顾,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全文的脉络、知识的重点。


相关文章

  • 以失去为话题的作文
  • 篇一:失去什么,也不能失去勇气! 失去什么,也不能失去勇气! 在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勇气,做什么事都要勇气才能做好! 一个人,失去了财富,他会损伤一点点:一个人失去了荣誉,他仅会失去 一些!但一个人失去了勇气,他将会一无所有!! 当你面对一件 ...查看


  • 失去才懂得珍惜作文
  • 失去才懂得珍惜作文 失去才懂得珍惜作文(一)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拥有着什么,而同样拥有就得失去.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挽留,渐渐苍老的青春和从时钟上悄悄溜走的岁月.我们在失去中才懂得珍惜. 十年前我曾想要长大,十年后我>长大了却再也回不去了. ...查看


  • 失去也是一种幸福作文
  • 篇一:舍弃也是一种幸福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就是下雨天,有人给你打伞;有人说幸福就是吃饭的时候有人给你碗里添菜;还有人说幸福是自习的时候妈妈递给你的一杯热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那幸福究竟什么是幸福呢? 古往今来,无数人执着地追求 ...查看


  • 关于得与失的高考作文素材
  • 得与失 一.开头 1. 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在花宇宙里,你是否想过: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着缺憾,也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需要看清的是:也许失去意味着更好的得到呢! 2. 人的一生,曲折而漫长,会面对很多很多的得与失,但我们不可能得到一切,相 ...查看


  • [优秀作文]收获--那些失去的以及正在失去的
  • 收获--那些失去的以及正在失去的 我一直是想用文字来审视一下自己的从前的,然而一抬笔,脑子里却又闪现出大片大片的空白,以及一段段模糊不清的画面. 从前,竟是可以被如此轻易的抛之脑后的. 然后一丝苦笑便爬上了嘴角,心也便跟着猛地抽搐了一下,很 ...查看


  • 拥有是失去的开始立论
  • 拥有是失去的开始 立论 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拥有是不是失去的开始这个辩题,我方观点认为,拥有是失去的开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概念,什么是拥有,拥有是具有,是得到或者保持某种物质或意识.失去,是客体 ...查看


  • [关于成功]善待生命中的失败3
  • 善待生命中的失败3 58.有得必有失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统一的,物质不灭只是转化了而已,因此任何事情都是有得必有失,就是天上掉下馅饼也会付出脑袋被砸出包的代价.总之,有任何获得的同时都要失去某些东西. 劳动者获得报酬,就要失去脑力或体 ...查看


  • 为何要感谢失去金牌的中国运动员?
  • 6 为何要感谢失去金牌的中国运动员? 2012-08-12 04:51:37 归档在 杂谈 | 浏览 3125 次 | 评论 4 条 为何要感谢失去金牌的中国运动员? -----请听我在一个项目论证会上听到的归纳总结! 汪华斌 今天我参加了 ...查看


  • 初三议论文:得到与失去
  • [网络综合-初三议论文:得到与失去] 初三议论文:得到与失去 人生的旅程一直在前进,在成功与失败中掠过,在得到与失去中穿梭,在欢乐与悲伤中徘徊.当沉重的步伐再也支持不了疲倦的身躯时,人倒在了旅途中的路边. 或许如朱自清先生所说," ...查看


  • 失去并不可怕
  • 如果说生命是一列奔驰的火车,那么得与失就是那两条延伸的铁轨,不离不弃,始终伴随在生命的两旁. 有失才有得.有得必有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漫漫人生旅途,面对失去,我们应该怎样做?让我们走进历史长途.共同追寻先人们的足迹. 年华倒流,时空回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