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课堂上,老师组织观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在看了这个电影后,确实让我感触颇多。影片中,新任英语教师基力充满活力的教育理念和饱含激情的教学方式,突破了预备学院原本死气沉沉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气氛,使学生的原本被紧紧束缚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然而他的教学理念、方式虽然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却无法得到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理解。最终伴随着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幸悲剧,他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育岗位。 相信大家在看了这部电影后都会觉得感同身受,都会回想起我们当初所经历过的高中三年,那不得不接收应试教育的三年。联系现实,影片所要表现的便是单纯的应试教育与学生个人能力素质提高之间的矛盾。

如今社会,在寻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往往首先关注一个人的学历,是博士、硕士、本科还是专科,毕业院校是否是985,211等等。而得以有机会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进入更为优秀的学校,唯一的途径便是在考试中取得比别人更高的分数。于是乎,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便成了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而非如何让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真正学到点什么,对自身各方面能力如何去提高。高考、中考的成绩决定了一个中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书店里销售的教辅资料中,名字里带个“状元”字眼的便有很多,全国三十多个省,每年都会有三十多个省状元,数不胜数的各类状元。在获得了“状元”这个称号时,他们无限风光,媒体的长篇报道,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又有多少人关注了这些状元们日后的发展?纵观历史,自从实行了科举制度以来,历朝历代诞生了多少的状元,却又有多少的状元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我们后人所牢记?我觉得,其中的原因无非就是这些状元往往只是应试的顶尖高手,却并非拥有真正出众的,真正能对社会发展起贡献的各种能力、素质。

一个国家需要不断发展就需要培养众多一流的人才,各大高校便是这一重大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然而两极分化却是一个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部分同学早早起床前往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等,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于是相反的却是通宵游戏,白天翘课睡觉的一批终日无所事事的同学。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同学再拼了命考入大学后却过得如此不思进取?我想,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目标。而造成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迷失目标的罪魁祸首便是应试教育。中学阶段,由于有着考入好的大学的目标,于是大家都不分昼夜,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想学校的老师也都知道,这样的学习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通过学习有所收获,并不会有自己的思想,只会被课本所束缚,通过揣摩出题者的想法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而非自己所感、所思。但尽管如此,绝大部分老师们并不想突破这一种对学生并无好处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可以让学校获得好的社会评价,自己也可以因此步步高升。同时,由于学生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在渴望自己孩子能尽可能拿高分的思想下,家长们也更希望学校老师可以采取这种应试教育模式,来提高自己孩子的分数,而非能力。作为学生,因为长期的应试教育,接收的是灌输式的教学,往往自己的想法被束缚,对老师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不愿意自己去摸索,去发现,只等着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该怎么做等等。

影片中John Keating老师认识到了预备学院中应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弊端,他想要改变这一现象,让同学们快乐地学习,并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能够像惠特曼等诗人那样,充分释放被传统教育束缚了的思维,充分挖掘自身的潜

力,真正成为有用之才。John Keating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确实为学生所想,然而他所忽略的,没有考虑到的便是社会现实。在整个社会处于应试教育下的时候,如果个人格格不入,势必无法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以至于最终引发了学生自杀的不幸。寒假时,我在回母校做了一个调查,一个关于学生眼中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的问题中,在提到公平对待学生时,高一高二有不少同学希望老师能综合考评一个学生,不能单纯已成绩将学生划分三六九等,而高三学生在提到同样问题时的回答却都是希望老师不要放弃差生。可见随着几乎决定他们人生的考试来临,作为学生也的都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却又都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希望老师还没有放弃他们,还能在他们身上花些许的经历,在考试前助他们一臂之力。

面对现实,作为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呢?大家也都知道,这两种教学模式之间最大的区别便在于教师和学生两者间,谁是主要角色。素质教育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应试教育是教师灌输知识。那么两者之间的转换要点便在于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去学习,而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需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于是从小学阶段起,甚至是学前教育便要在教师引导下,开始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寻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在保证学生能顺利应试的同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同学们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专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这个平衡点的寻找并不容易,需要一个教师丰富的经验积累,要能更为主动地深入同学当中,与同学们交朋友,充分了解同学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把握不同学生身上不同的平衡点,将同学们引上一条真正通往他们成功的成才之路。

刘恒近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1409

[1**********]

《死亡诗社》观后感

课堂上,老师组织观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在看了这个电影后,确实让我感触颇多。影片中,新任英语教师基力充满活力的教育理念和饱含激情的教学方式,突破了预备学院原本死气沉沉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气氛,使学生的原本被紧紧束缚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然而他的教学理念、方式虽然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却无法得到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理解。最终伴随着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幸悲剧,他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育岗位。 相信大家在看了这部电影后都会觉得感同身受,都会回想起我们当初所经历过的高中三年,那不得不接收应试教育的三年。联系现实,影片所要表现的便是单纯的应试教育与学生个人能力素质提高之间的矛盾。

如今社会,在寻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往往首先关注一个人的学历,是博士、硕士、本科还是专科,毕业院校是否是985,211等等。而得以有机会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进入更为优秀的学校,唯一的途径便是在考试中取得比别人更高的分数。于是乎,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便成了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而非如何让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真正学到点什么,对自身各方面能力如何去提高。高考、中考的成绩决定了一个中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书店里销售的教辅资料中,名字里带个“状元”字眼的便有很多,全国三十多个省,每年都会有三十多个省状元,数不胜数的各类状元。在获得了“状元”这个称号时,他们无限风光,媒体的长篇报道,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又有多少人关注了这些状元们日后的发展?纵观历史,自从实行了科举制度以来,历朝历代诞生了多少的状元,却又有多少的状元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我们后人所牢记?我觉得,其中的原因无非就是这些状元往往只是应试的顶尖高手,却并非拥有真正出众的,真正能对社会发展起贡献的各种能力、素质。

一个国家需要不断发展就需要培养众多一流的人才,各大高校便是这一重大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然而两极分化却是一个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部分同学早早起床前往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等,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于是相反的却是通宵游戏,白天翘课睡觉的一批终日无所事事的同学。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同学再拼了命考入大学后却过得如此不思进取?我想,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目标。而造成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迷失目标的罪魁祸首便是应试教育。中学阶段,由于有着考入好的大学的目标,于是大家都不分昼夜,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想学校的老师也都知道,这样的学习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通过学习有所收获,并不会有自己的思想,只会被课本所束缚,通过揣摩出题者的想法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而非自己所感、所思。但尽管如此,绝大部分老师们并不想突破这一种对学生并无好处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可以让学校获得好的社会评价,自己也可以因此步步高升。同时,由于学生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在渴望自己孩子能尽可能拿高分的思想下,家长们也更希望学校老师可以采取这种应试教育模式,来提高自己孩子的分数,而非能力。作为学生,因为长期的应试教育,接收的是灌输式的教学,往往自己的想法被束缚,对老师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不愿意自己去摸索,去发现,只等着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该怎么做等等。

影片中John Keating老师认识到了预备学院中应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弊端,他想要改变这一现象,让同学们快乐地学习,并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能够像惠特曼等诗人那样,充分释放被传统教育束缚了的思维,充分挖掘自身的潜

力,真正成为有用之才。John Keating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确实为学生所想,然而他所忽略的,没有考虑到的便是社会现实。在整个社会处于应试教育下的时候,如果个人格格不入,势必无法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以至于最终引发了学生自杀的不幸。寒假时,我在回母校做了一个调查,一个关于学生眼中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的问题中,在提到公平对待学生时,高一高二有不少同学希望老师能综合考评一个学生,不能单纯已成绩将学生划分三六九等,而高三学生在提到同样问题时的回答却都是希望老师不要放弃差生。可见随着几乎决定他们人生的考试来临,作为学生也的都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却又都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希望老师还没有放弃他们,还能在他们身上花些许的经历,在考试前助他们一臂之力。

面对现实,作为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呢?大家也都知道,这两种教学模式之间最大的区别便在于教师和学生两者间,谁是主要角色。素质教育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应试教育是教师灌输知识。那么两者之间的转换要点便在于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去学习,而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需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于是从小学阶段起,甚至是学前教育便要在教师引导下,开始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寻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在保证学生能顺利应试的同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同学们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专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这个平衡点的寻找并不容易,需要一个教师丰富的经验积累,要能更为主动地深入同学当中,与同学们交朋友,充分了解同学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把握不同学生身上不同的平衡点,将同学们引上一条真正通往他们成功的成才之路。

刘恒近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1409

[1**********]


相关文章

  • 死亡诗社观后感 1
  • 向死而生 --<死亡诗社>观后感 胡炎明 前几天看了<死亡诗社>,从刚开始的觉得寡然无味到最后的感动,让我看到了国外一些电影工作者对教育的反思,也让我想从教育的角度谈谈自己的鄙陋之见. 我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学校原来也 ...查看


  • 死亡诗社观后感2
  • 如林夕所言,"在一些真正称得上伟大的电影中,见识到的真实世界该比我们自身的体验敏感上百倍,真人真事给拍成电影,应该拍出连当事人也不懂得用的眼光回看自身,这才会提升看事看人的层次.电影应该不只是现实的镜子,否则只是比我们日常家居打灯 ...查看


  • 放牛班的春天与死亡诗社读后感
  • <放牛班的春天>与<死亡诗社>观后感 本来想给这篇文章取一个诗意好听点的名字,但是关于感觉方面的东西吧,毕竟不太能形象地说出来,那就实实在在的观后感吧.但愿老师允许我以这样的聊天语调来论述这两部教育经典之作,就像我理 ...查看


  • 游吟诗人观后感
  • 篇一:善恶终有报(弄臣观后感) 善恶终有报 --<<弄臣>>观后感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人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你处于幸福.快乐时,还是痛苦.难过时,音乐都能表现出的心情,唱出你的心声.歌剧是一种音乐的 ...查看


  •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 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课 程 名 称:电影音乐赏析 授 课 学 时:16课时 授 课 班 级: 任 课 教 师: 河北美术学院 教案(首页) 导入(PPT,2学时) 优雅之美:<钢琴课> 一 优 ...查看


  • [死亡诗社]经典台词
  • <死亡诗社>经典台词 第四周的随笔显示.孩子们普谊款迎<死亡礴社)的台词.现莱撒部分如下: l-№nc(othc 璜于们,你们磐须努力寻找自己_的声音. Ewnmo嘞itmay㈣∞Ⅱy wOOm 1 Hwr"&a ...查看


  • 青少年励志电影
  • 1.<荒岛余生>,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汤姆·汉克斯主演,在我最低谷的时候给了我巨大的力量. 片名: 荒岛余生 Cast Away (2000) 导演: 罗伯特·泽米吉斯 编剧: William Broyles Jr. 主演: 汤 ...查看


  • [搜索]读后感
  • 其实每个人都没有权利去批评另一个人的生活.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在这样信息爆炸的时代,你的一个小举动都很可能被不知情的人放到无限大.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认知就是正确的,然而,那也只是你所以为的. 你不明白前因后果.光靠媒体片面的误导,就觉 ...查看


  • [死亡诗社]影评 1
  • <死亡诗社>影评 美国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个看中升学率的学校,电影的一开始就塑造了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让我感觉又回到高三那年,沉重.压抑扑面而来.在这个名校,大家的任务就是升入名校,对,是任务,你会喜欢总是完成一项任务么?这项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