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清人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卷一》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时说:“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请结合王夫之的评论,从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争奇斗艳的唐诗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称得上是一朵清新动人的奇株。王夫之曾评价此诗为“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张若虚一改唐五言为七言,进短章为巨制,其诗辞藻警人,优美典雅,为唐朝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江花月夜》沿用乐府旧题,以动人的情感将春、江、花、月、夜以及各种相关的景色融入月光的笼罩下,并在营造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同时阐述了深奥的人生哲理,塑造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人开篇写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空里流霜不觉飞,顶上白沙看不见”的景色,也即是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这四句与题目中的“春江”、“月夜”、“花”相照应,不仅入了题,还写出了皓月当空,照耀千万里,滚滚江水都在明月的笼罩下的美景。透明的江水与海水连成一体,伴随着海潮上涨,月亮也在海天一线处徐徐升起。江水弯曲曲折地向前涌动,绕过花草丛生的芬芳越野。撩人的月色倾泻在岸边的花树上,仿佛撒了一层白雪。在这美丽的月光洗涤下,人世间的一切景物都熠熠生辉,就连那些平凡的景物也披上了梦幻的色彩,岸边的白沙消失在皎洁的月光下。下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写出了天地的辽阔与宽广,也衬托出月亮的无暇和夜晚宁静的自然风光。此情此景,让诗人陷

入沉思,进而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长江送流水”的感叹。虽然宇宙无限,人生短暂,但诗人却从伤感中跳出,写出人类会世世代代地延续,而波涛汹涌的江水和当空闪耀的月亮年年岁岁都是相似的,人类传承会与江潮明月一样永存。诗人在前面的思考中进一步想到:这川流不息的江潮是在等待谁吗?如果等待却难以遂愿,那么就像这江水最后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奔向了大海。诗人由景入理,再由理及人,自然、宇宙、人生、情感都融汇在笔下,引出了下面的恋情、两地相思。“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由春夜的景色写到妇人与游子的相思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诗人借此提出设问,一种相思,迁出两地离愁。紧接着“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写出妇人对游子的思念。月光倾泻在孤楼上,树影被晚风吹得忽明忽暗,妇人一脸愁云,好像倚楼眺望、等待着游子的归来。当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收尾时,仍有一种回味不尽的韵味。

艺术特色

1.结构美

《春江花月夜》围绕着紧扣诗题的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又以月为线索逐层描写。从结构上大致分为两部分,从诗的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为第一部分,写月色笼罩下的春江花林的景色以及诗人对宇

宙和人生的感慨。第二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束,从写景入手,写游子思妇在这美景下的离愁别恨。前四句由景过渡到人,中间八句写妇人在月下楼头的望眼欲穿,后八句从游子入手,写他久客他乡,月下的惆怅。由月升——月明——月照——月徘徊——月华流——落月洗斜——斜月沉沉——落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月亮贯穿全诗。

2.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了波光、月光、夜空、白云、镜台等一系列的美景,展开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画卷,在描绘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好景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怀,诗情画意融合在一起,抒发珍惜青春年华,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月光下、江水、沙滩、天空 、扁舟、高楼、鸿雁、不眠的妇人、梦里思归的游子,组成了绚丽的画卷。在色调上以淡寓浓,用水墨点染,宛如一幅中国水墨画,表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清幽意境。

3.韵律节奏美

《春江花月夜》采用平仄交错的方法,读起来优美动听,使得全诗充满了音乐性,节奏分明,旋律悠扬。此诗章节的变化使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交替,表现出诗人思绪万千和不断起伏的心境。整首诗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并随着诗情而曲折回旋,好像一首美妙的月光曲。

《春江花月夜》虽是用乐府旧题而作,但却摆脱了游子思妇女的伤

感,并以巧妙的艺术技巧和超凡的才气,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表现出对纯洁情爱的憧憬和朴素的哲理思想。

• 宋人刘克庄《后村诗话》中提到:“唐初王、杨、沈、宋擅长

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试以陈子昂的作品为例,评价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贡献。

答:初唐诗坛在很大程度上被空洞浮华的齐梁文风笼罩着,但随着唐朝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坛上也开始涌动着新的元素。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反对绮靡文风,提倡作品要有壮大的气势。但是在他们反对的同时又不自觉地赞美六朝的诗歌,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

六朝的文风,暴露出他们理论的混乱和不成熟。同时他们的作品却突破了宫廷苑囿,审美视野进一步扩大,那些抒情言志的作品,追求风骨的文章都无疑透露出他们对建安文学的继承,为后起之秀陈子昂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在他短短的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的遭遇令人同情,他对盛唐诗歌的贡献令人称赞。其实从他从政开始,他就密切关注政治、经济和边防的问题,带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政见。也正是这种进步的政治理念,敢于正视现实,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才能开创诗歌文风的革新。

陈子昂最先找到了如何摆脱绮靡之风的办法,推崇“兴寄”、“风骨”,提倡将慷慨健朗的风骨气象,寄托济世的功业情怀和壮大豪迈的人生意气相结合。例如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在这篇序中,足已突出陈子昂痛心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的汉魏诗文从晋宋以来没有被继承下来,也痛恨齐梁的诗文讲究文采华丽但没有比兴寄托的弊端。他在肯定比兴寄托与汉魏诗文的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前提下,力图改革五百年间“文章道弊”诗风。在这篇序中,陈子昂首次将风雅兴寄与汉魏风骨联系在一起,风雅

的回归目的不是要歌颂讽刺比喻起兴,而是要追踪多慷慨之气、悲凉的建安风骨。陈子昂认为文章要有股气势,正如建安风骨一般,而现在的文章只注重形式,华儿不实。因而他反对只注重外在形式的齐梁诗风,而推崇风雅、比兴,其目的是使建安的众多诗人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发出会心之笑。

陈子昂的“兴寄”更多的是受到了时代因素的影响而加入了自己的诗歌理念和博大的气象。《登幽州台歌》是他最负盛名之作,当时诗人随武攸宜征契丹,满怀报国热忱却不被重要,反而被降职处分,因报国无门的悲愤而写下这篇作品。诗人独立苍茫,慷慨悲歌,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多见了,诗人今生恐怕等不到了。天地无限,人生苦短,生不逢时,怎不令人凄然泪下?这就引发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独。“怆然涕下”不是对人生的绝望而是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同时此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开阔庞大的气势,体现出初唐社会欣欣向荣的情形。与诗经里的蒹葭、关雎等意象相比,陈子昂诗歌中的场景更加宏大波澜壮阔。

总之,陈子昂在理论上继承了汉魏风格兴寄,倡导“风骨”、“风雅”、“兴寄”的诗歌主张,扭转了初唐诗歌华而不实、轻艳纤弱的弊病,

并在实践创作中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好诗,对唐代许多诗人都有深刻的影响,不愧为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 清人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卷一》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时说:“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请结合王夫之的评论,从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争奇斗艳的唐诗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称得上是一朵清新动人的奇株。王夫之曾评价此诗为“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张若虚一改唐五言为七言,进短章为巨制,其诗辞藻警人,优美典雅,为唐朝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江花月夜》沿用乐府旧题,以动人的情感将春、江、花、月、夜以及各种相关的景色融入月光的笼罩下,并在营造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同时阐述了深奥的人生哲理,塑造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人开篇写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空里流霜不觉飞,顶上白沙看不见”的景色,也即是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这四句与题目中的“春江”、“月夜”、“花”相照应,不仅入了题,还写出了皓月当空,照耀千万里,滚滚江水都在明月的笼罩下的美景。透明的江水与海水连成一体,伴随着海潮上涨,月亮也在海天一线处徐徐升起。江水弯曲曲折地向前涌动,绕过花草丛生的芬芳越野。撩人的月色倾泻在岸边的花树上,仿佛撒了一层白雪。在这美丽的月光洗涤下,人世间的一切景物都熠熠生辉,就连那些平凡的景物也披上了梦幻的色彩,岸边的白沙消失在皎洁的月光下。下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写出了天地的辽阔与宽广,也衬托出月亮的无暇和夜晚宁静的自然风光。此情此景,让诗人陷

入沉思,进而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长江送流水”的感叹。虽然宇宙无限,人生短暂,但诗人却从伤感中跳出,写出人类会世世代代地延续,而波涛汹涌的江水和当空闪耀的月亮年年岁岁都是相似的,人类传承会与江潮明月一样永存。诗人在前面的思考中进一步想到:这川流不息的江潮是在等待谁吗?如果等待却难以遂愿,那么就像这江水最后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奔向了大海。诗人由景入理,再由理及人,自然、宇宙、人生、情感都融汇在笔下,引出了下面的恋情、两地相思。“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由春夜的景色写到妇人与游子的相思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诗人借此提出设问,一种相思,迁出两地离愁。紧接着“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写出妇人对游子的思念。月光倾泻在孤楼上,树影被晚风吹得忽明忽暗,妇人一脸愁云,好像倚楼眺望、等待着游子的归来。当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收尾时,仍有一种回味不尽的韵味。

艺术特色

1.结构美

《春江花月夜》围绕着紧扣诗题的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又以月为线索逐层描写。从结构上大致分为两部分,从诗的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为第一部分,写月色笼罩下的春江花林的景色以及诗人对宇

宙和人生的感慨。第二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束,从写景入手,写游子思妇在这美景下的离愁别恨。前四句由景过渡到人,中间八句写妇人在月下楼头的望眼欲穿,后八句从游子入手,写他久客他乡,月下的惆怅。由月升——月明——月照——月徘徊——月华流——落月洗斜——斜月沉沉——落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月亮贯穿全诗。

2.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了波光、月光、夜空、白云、镜台等一系列的美景,展开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画卷,在描绘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好景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怀,诗情画意融合在一起,抒发珍惜青春年华,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月光下、江水、沙滩、天空 、扁舟、高楼、鸿雁、不眠的妇人、梦里思归的游子,组成了绚丽的画卷。在色调上以淡寓浓,用水墨点染,宛如一幅中国水墨画,表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清幽意境。

3.韵律节奏美

《春江花月夜》采用平仄交错的方法,读起来优美动听,使得全诗充满了音乐性,节奏分明,旋律悠扬。此诗章节的变化使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交替,表现出诗人思绪万千和不断起伏的心境。整首诗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并随着诗情而曲折回旋,好像一首美妙的月光曲。

《春江花月夜》虽是用乐府旧题而作,但却摆脱了游子思妇女的伤

感,并以巧妙的艺术技巧和超凡的才气,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表现出对纯洁情爱的憧憬和朴素的哲理思想。

• 宋人刘克庄《后村诗话》中提到:“唐初王、杨、沈、宋擅长

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试以陈子昂的作品为例,评价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贡献。

答:初唐诗坛在很大程度上被空洞浮华的齐梁文风笼罩着,但随着唐朝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坛上也开始涌动着新的元素。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反对绮靡文风,提倡作品要有壮大的气势。但是在他们反对的同时又不自觉地赞美六朝的诗歌,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

六朝的文风,暴露出他们理论的混乱和不成熟。同时他们的作品却突破了宫廷苑囿,审美视野进一步扩大,那些抒情言志的作品,追求风骨的文章都无疑透露出他们对建安文学的继承,为后起之秀陈子昂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在他短短的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的遭遇令人同情,他对盛唐诗歌的贡献令人称赞。其实从他从政开始,他就密切关注政治、经济和边防的问题,带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政见。也正是这种进步的政治理念,敢于正视现实,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才能开创诗歌文风的革新。

陈子昂最先找到了如何摆脱绮靡之风的办法,推崇“兴寄”、“风骨”,提倡将慷慨健朗的风骨气象,寄托济世的功业情怀和壮大豪迈的人生意气相结合。例如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在这篇序中,足已突出陈子昂痛心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的汉魏诗文从晋宋以来没有被继承下来,也痛恨齐梁的诗文讲究文采华丽但没有比兴寄托的弊端。他在肯定比兴寄托与汉魏诗文的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前提下,力图改革五百年间“文章道弊”诗风。在这篇序中,陈子昂首次将风雅兴寄与汉魏风骨联系在一起,风雅

的回归目的不是要歌颂讽刺比喻起兴,而是要追踪多慷慨之气、悲凉的建安风骨。陈子昂认为文章要有股气势,正如建安风骨一般,而现在的文章只注重形式,华儿不实。因而他反对只注重外在形式的齐梁诗风,而推崇风雅、比兴,其目的是使建安的众多诗人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发出会心之笑。

陈子昂的“兴寄”更多的是受到了时代因素的影响而加入了自己的诗歌理念和博大的气象。《登幽州台歌》是他最负盛名之作,当时诗人随武攸宜征契丹,满怀报国热忱却不被重要,反而被降职处分,因报国无门的悲愤而写下这篇作品。诗人独立苍茫,慷慨悲歌,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多见了,诗人今生恐怕等不到了。天地无限,人生苦短,生不逢时,怎不令人凄然泪下?这就引发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独。“怆然涕下”不是对人生的绝望而是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同时此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开阔庞大的气势,体现出初唐社会欣欣向荣的情形。与诗经里的蒹葭、关雎等意象相比,陈子昂诗歌中的场景更加宏大波澜壮阔。

总之,陈子昂在理论上继承了汉魏风格兴寄,倡导“风骨”、“风雅”、“兴寄”的诗歌主张,扭转了初唐诗歌华而不实、轻艳纤弱的弊病,

并在实践创作中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好诗,对唐代许多诗人都有深刻的影响,不愧为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相关文章

  • [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
  • <春江花月夜>欣赏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是自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原名<琵琶古曲>又名<夕阳萧鼓>,1923年, ...查看


  • [春江花月夜]赏析
  • <春江花月夜>赏析 [汇评] (钟云)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六) (谭云 ...查看


  • 何处春江无月明_春江花月夜_月_之探析_袁韵
  • 何处春江无月明 ---< 春江花月夜>" 月"之探析 摘 韵(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宁波! 要: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月"字出现了十五次之多,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意象 ...查看


  • 6.1[春江花月夜]的作者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 ...查看


  • 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解析
  • <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解析> 2013.01 Ethan 此曲根据民族管弦乐合奏和琵琶,筝二重奏移植,整理而成.该曲音乐极为优美典雅,节奏流畅而富于变化.它从黄昏江岸的钟鼓写起,逐步推开, 写出了月下江上的重重景色,时而是长江大河, ...查看


  • 关于月亮的诗句:春江花月夜
  •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 ...查看


  • [春江花月夜]网络化教学课堂实录
  • <春江花月夜>网络化教学课堂实录 时间:2011年6月12日上午8:30分 地点:互助县业技术学校东校区教学楼三楼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师:刘大军 班级:电子与信息技术1001班 科目:语文 第一课时(8:30分~9:10分):课文 ...查看


  • 初盛唐诗人张若虚的两首诗
  • 初盛唐诗人张若虚的两首诗<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 前记:张若虚,初盛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的诗歌仅存两首,一首就是名作<春江花月夜>,另外一首就是这首& ...查看


  • 春江花月夜的上课实录
  • 我们再来看这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哪位诗人留下的诗句?(王维)王维的诗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在这里,诗人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图景:新雨过后,松林被洗刷地纤尘不染.翠绿欲滴,这时,皎皎明月透过松树林照过来:雨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