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策略

试论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一、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教师参与游戏进行现场指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支持幼儿游戏的态度功能

教师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其行为本身就向幼儿传递了一种非语言信息,即游戏是有价值、重要的活动,教师参与的行为本身就表达了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它可以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游戏持续的时间以及游戏的水平与质量,反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漠视或忽视,会让幼儿感到“那件事情没意思,不重要”。

(二)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

教师参与游戏如同

教师蹲下身来和幼儿谈话一样,具有密切师生情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功能,它可以使幼儿体验到教师的亲切与关注,把教师看作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三)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

教师参与游戏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知识经验和作为教育者的意图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幼儿也在游戏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二、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在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是一个开放性的与幼儿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技巧或策略,并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实践中能够灵活机动地运。,所以游戏中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现场指导策略有哪些呢?经过反复的实践研究,我们总结如下几点:

(一)指导应以观察为依据

幼儿游戏既是幼儿认知经验、个性情绪、社会交往等发展的途径手段,也是

幼儿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多方面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为教师的教育提供依据,同时也提供游戏指导的依据。

教师可以根据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游戏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没有,是怎样解决的,幼儿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来对幼儿游戏行为加以分析:给幼儿提供游戏时间、空间是否合适,材料的投

放有没有问题,幼儿近来的兴趣是什么,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水平哪些方面有了进步,还存在什么问题等。通过观察分析教师再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方式参与幼儿的游戏过程,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等。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也可以是对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可以有即刻观察的分析调整,也可以是过程后的分析调整。观察可以通过站在旁边看、听或与幼儿交谈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游戏进行。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和针对性。教师还可设计一些简单的观察表格作观察记录,便于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教育或游戏方案。

(二)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通过细致观察幼儿的游戏并确定了指导的必要性之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指导幼儿。

教师可采取的指导方式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以自身为媒介

教师以自身作为影响媒介指导幼儿的游戏,首先要考虑以什么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游戏者和旁观者的两种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

(1)游戏者。这是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趣,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可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如:小班的康康小朋友,在用积木搭“大高楼”,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上面,因此“大高楼”总也搭不高,站不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坐到他身边,也拿一堆积木搭“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能搭的很高,很高”。教师所采用的这种平行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传递成人对幼儿游戏关注的态度,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同时成人的行为本身已成为幼儿可参照的范例或榜样,便于幼儿掌握游戏技能。教师还可直接参与到

幼儿游戏中,与幼儿一起共同游戏,如和幼儿一起下跳棋,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到娃娃家作客等,在有角色扮演的共同游戏中,作为游戏参与者的教师可以扮演适宜的角色加入幼儿游戏。在和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幼儿想法,调动和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或扩展情节,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提高幼儿游戏的能力和水平。如到公共电话亭打电话的人很多,教师可扮演打电话的人到邮局询问:有手机买吗?帮助幼儿拓展了“手机商店”这一主题;教师扮演的客人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热,并劝“爸爸妈妈”应带娃娃到“医院”看;,教师扮“顾客”到“商店”买商店里没有的东西,引发幼儿自己寻求代替物,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旁观者。教师以旁观者身份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是指教师站在幼儿游戏外,以现实的教师身份干预幼儿的游戏。它能更明确直接地向幼儿传递教育的意图,而且也便于教师同时影响更多的幼儿。但教师须特别注意尊重幼儿的游

戏兴趣和愿望,切忌以成人意志代替幼儿意志。

教师以旁观者身份影响幼儿的游戏,可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包括言语、非言语方法。 ①言语的方法:言语是教师作用于幼儿的重要影响手段。作为旁观者的言语指导可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方式,它表现为教师对幼儿的明确指导,直接教授,具体指挥。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如娃娃家的妈妈把从菜场买回来的萝卜一个劲地往装扮娃娃的幼儿嘴里塞,或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如幼儿为了争取游戏、争演角色、争夺玩具打起来了,有些幼儿专门干扰别人游戏,破坏别人的玩具,影响了其他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时,教师应及时介入阻止并加以协调,对幼儿行为的调整能避免或阻止可能产生的不安全后果。

另一种就是间接指导方式,重在启发,暗示幼儿如何去做,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间

接指导方式中,教师的语言具有鼓励、启发、肯定、引导等作用。主要包括询问、提问、建议、评论等具体策略。

询问:是指教师鼓励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例如:“你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询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想法,同时也鼓励幼儿用言语整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提问:是指教师采用问题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索、思考与表达。所提问题以开放性问题为宜。例如:“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里有多少块积木呢?”“为什么红车比蓝车跑得快呢?”等。

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评论或与

幼儿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幼儿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这也是影响幼儿游戏的一种重要方法。评论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可对正在进行着的幼儿游戏进行个别式的评论,也可在游戏结束时进行总结性地评论。如:“这个房子是你建的吗?真漂亮。”“今天兵兵扮的警察真能干,真神气”等等。评论不能面面俱到,宜点为到为止。

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性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幼儿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引导。如:“你们想玩过节的游戏吗?”、“娃娃家的娃娃是不是饿了?做饭了吗?”等等。建议可以帮助幼儿确立游戏的主题,明确自己的角色,扩展游戏的内容,开拓幼儿的思路等。

②非言语的方法:除了言语的方法以外,

教师可充分利用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体态语等非言语的手段来支持和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学习。如:老师让幼儿做头饰,做好了以后可以戴到头上玩。婷婷按照纸带上现成的印子粘好头饰后,戴到头上,发现头饰太大了。这时,她看着别的孩子已戴着头饰玩起来了,显得很着急;她用眼睛看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但老师只是对她笑着点点头。老师的动作和表情使婷婷明白老师希望她自己解决。婷婷低下头继续摆弄头饰,她不时地抬头看一眼老师,老师每次都报以微笑。老师的关注使婷婷坚持探索。她尝试着用各种办法来使头饰适合自己,摆弄了许久,还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小脸憋得通红。她求助般地看老师。这时,老师在远处用手对她做了一个“折叠”的动作,婷婷马上明白了,她把头饰的带子折叠了一段,弄短了,高兴地把它戴在了头上。老师在远处朝婷婷笑着点点头。在这个例子中,老师并没有说一个字,但是她很好地帮助幼儿解决了问题。可见,“教”不一定要用“说”的办法。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无论是以游戏者身份,还是旁观者身份,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和综合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法进行指导。

2、以游戏材料为媒介

除了以自身为媒介去指导幼儿游戏以外,教师还可通过提供游戏材料的方法来影响 幼儿,支持和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游戏材料泛指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所有一切可以被用于游戏的材料。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它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为。游戏材料的本质特性和多样多变特征,能使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发挥出幼儿各种探索行为与周围生活环境之间互为推进发展的积极作用。

①多提供有转换性的游戏材料

开放性的、能转换的游戏材料隐含着多种玩法,幼儿通过试验物体的运动或观察物体的变化,可以了解物体和自我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获得直接经验。同时,游戏材料本身具有暗示性,能诱发幼儿主动地去使用,去接触。

②多提供自然性的游戏材料

自然性的游戏材料一方面可以让幼儿自幼就以独特的方式多接触自然、认识自然;另一

方,这些直观、生动的集内容和手段为一体的自然性材料,既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以及思考力、表现力、想象力,又能有效地增进幼儿热爱自然、感受美、理解美的情感和态度。

自然界的每一物体都会引起幼儿的兴趣,成为他们的宝贝。教师要有意识地和幼儿一起采集自然界中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包括各种石块、贝壳,各种树皮、树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野花、野草,等等,并及时将这些材料在活动室里陈列出来,充分利用幼儿对这些材料的兴趣,指导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感官去感知它们的形态、色彩、用途;启发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不同的探索。如对于不同颜色、形状的石块,引导

幼儿按颜色、形状、触摸的感觉分类;按大小、重量排列;敲击石块、听撞击后发出的声音;将石块放置于放大镜下,观察它在镜下变大的形状;将小石块组合成精美的小玩艺„„凡此种种,既能给活动室带来一份大自然的气息,尽可能地满足幼儿“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喜好,又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③新旧玩具和材料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有了大量的游戏玩具和材料,接着就有一个如何呈现、如何提供的问题。保持适度的新奇能引起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幼儿良好的行为动机;相反,若一阶段或一次活动中所呈现给幼儿玩具和材料全是新的,或全是旧的,均不能促使幼儿保持良好的知识兴趣和操作动机。因此,要经常注意保持新旧玩具和材料的适当的动态性的比例。一方面,留下部分原有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带着新的想法使用以前使用过的玩具和材料,持续地发现、探索、游戏;另一方面,也可将旧的玩具和材料移至新的位置,以激发幼儿想出新的玩法;再一方面,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性的游戏过程,可以及时呈现新的更复杂的玩具和材料,以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和内容,鼓励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获得社会情感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3、以交流体验为媒介

教师应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

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自发交流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但更多的是幼儿之间的交流。幼儿可以接受教师的建议,但更关注的是同伴的建议和看法

,改变了过去交流只是教师对幼儿的自上而下的片面做法,突现了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幼儿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性人格情感的培养发展。

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幼儿自发讨论的环境氛围,引导幼儿自发地交流、体验。其基本内容和方法是:

(1)启发交流,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游戏中幼儿有成功、满足的快乐或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这样不仅能够增添游戏的兴趣,也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平行学习的机会。通常,教师引导幼儿互相交流的指导语可以是“把你在游戏中最快乐、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你有什么好的经验要向大家介绍?”等等。

(2)自发交流,共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解决。引导幼儿评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是一个语言发展的过程、情感表现的过程、思维创造的过程、社会交往与人格实现的过程。通常可以采用“游戏中有什么困难问题需讨论吗?”、“谁能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导语。

当然,是否需要交流,以何种形式交流应视需要而定,形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切忌把幼儿对游戏的自发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好坏的评价判断。同样,评论不要面

面俱到,更不能变成是一种说教。

(三)确定指导的时机

教师在

幼儿游戏中的指导,除了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宜性之外,还要注意指导的时机,幼儿游戏活动开始时的兴趣和愿望的激发、启动,结束时的总结性评论,都是游戏指导的重要环节。在前面谈到“非语言方法”时我们介绍的方法就是一个干预适时而方法又适当的例子,在婷婷欲能而不能,经过种种努力与尝试之后,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使她“豁然开朗”,如果老师在婷婷第一次不会时就手把手教,婷婷可能体验不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快乐,如果婷婷没有经过尝试,教师的手势也可能不会发生作用。正如孔子所指出的那样,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学和“心愤口悱”(心里有话想说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的时候才能奏效。

(四)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指导往往是以个别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师须立足于对全体幼儿的游戏活动全面掌握和关注的基础之上,做到个别指导和对全体幼儿游戏的一般性影响相结合。教师应注意避免单一性集体指导和整齐统一的要求,同时又需注意指导范围不能局限于某个幼儿身上,做到对指导对象范围的科学、合理的把握,如教师依据上次游戏“积木区”和“娃娃家”游戏存在的问题,确定这两个区域为指导的重点,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就应既关注各区游戏的全面开展,同时深入这两个活动区,给予具体的和更有针对性的影响。

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指导对象范围上是重点与一般,个别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结合,这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情境去灵活把握。

(五)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过

程中也存在着节奏的问题,正如成人和小孩子在一起走路,成人一步顶小孩子两步,如果成人不放慢自己的步速,小孩子就会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所以当我们和孩子说话,一起走路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放慢自己的速度以适应幼儿的速度。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成人往往忽视幼儿学习速度,急于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幼儿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索的时间,不给他们与伙伴互动、磨合的时间,往往指望一提问幼儿立即给出正确的回答,一次活动立杆见影,看到结果,因而往往使幼儿的学习停留在对教师语言的机械重复上,成为一种口头上的学习,这种倾向同样也有在于游戏活动中。

要把握好幼儿互动的节奏,首先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幼儿可能的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从“我想怎么教”来设计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地观察到幼儿真正的兴趣、需要是什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第二,教师要给幼儿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幼儿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要允许幼儿犯错误,不要急于用成人认为正确的方法或观点去框住幼儿的头脑。第三,教师要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的过程,即使是成人也不一定通过听一次课就能全部掌握和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成人可以通过“复习”来整理,帮助自己深化认识,但

幼儿的理解发生在活动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重复。第四、教师要以幼儿“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以适应每个幼儿的学习速度。

总之,幼儿游戏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是教师与幼儿教与玩的互动。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幼儿,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保证游戏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就是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指导游戏需要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需要教师对幼儿尊重、理解和包容。

试论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一、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教师参与游戏进行现场指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支持幼儿游戏的态度功能

教师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其行为本身就向幼儿传递了一种非语言信息,即游戏是有价值、重要的活动,教师参与的行为本身就表达了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它可以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游戏持续的时间以及游戏的水平与质量,反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漠视或忽视,会让幼儿感到“那件事情没意思,不重要”。

(二)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

教师参与游戏如同

教师蹲下身来和幼儿谈话一样,具有密切师生情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功能,它可以使幼儿体验到教师的亲切与关注,把教师看作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三)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

教师参与游戏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知识经验和作为教育者的意图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幼儿也在游戏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二、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在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是一个开放性的与幼儿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技巧或策略,并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实践中能够灵活机动地运。,所以游戏中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现场指导策略有哪些呢?经过反复的实践研究,我们总结如下几点:

(一)指导应以观察为依据

幼儿游戏既是幼儿认知经验、个性情绪、社会交往等发展的途径手段,也是

幼儿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多方面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为教师的教育提供依据,同时也提供游戏指导的依据。

教师可以根据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游戏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没有,是怎样解决的,幼儿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来对幼儿游戏行为加以分析:给幼儿提供游戏时间、空间是否合适,材料的投

放有没有问题,幼儿近来的兴趣是什么,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水平哪些方面有了进步,还存在什么问题等。通过观察分析教师再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方式参与幼儿的游戏过程,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等。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也可以是对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可以有即刻观察的分析调整,也可以是过程后的分析调整。观察可以通过站在旁边看、听或与幼儿交谈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游戏进行。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和针对性。教师还可设计一些简单的观察表格作观察记录,便于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教育或游戏方案。

(二)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通过细致观察幼儿的游戏并确定了指导的必要性之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指导幼儿。

教师可采取的指导方式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以自身为媒介

教师以自身作为影响媒介指导幼儿的游戏,首先要考虑以什么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游戏者和旁观者的两种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

(1)游戏者。这是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趣,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可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如:小班的康康小朋友,在用积木搭“大高楼”,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上面,因此“大高楼”总也搭不高,站不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坐到他身边,也拿一堆积木搭“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能搭的很高,很高”。教师所采用的这种平行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传递成人对幼儿游戏关注的态度,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同时成人的行为本身已成为幼儿可参照的范例或榜样,便于幼儿掌握游戏技能。教师还可直接参与到

幼儿游戏中,与幼儿一起共同游戏,如和幼儿一起下跳棋,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到娃娃家作客等,在有角色扮演的共同游戏中,作为游戏参与者的教师可以扮演适宜的角色加入幼儿游戏。在和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幼儿想法,调动和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或扩展情节,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提高幼儿游戏的能力和水平。如到公共电话亭打电话的人很多,教师可扮演打电话的人到邮局询问:有手机买吗?帮助幼儿拓展了“手机商店”这一主题;教师扮演的客人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热,并劝“爸爸妈妈”应带娃娃到“医院”看;,教师扮“顾客”到“商店”买商店里没有的东西,引发幼儿自己寻求代替物,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旁观者。教师以旁观者身份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是指教师站在幼儿游戏外,以现实的教师身份干预幼儿的游戏。它能更明确直接地向幼儿传递教育的意图,而且也便于教师同时影响更多的幼儿。但教师须特别注意尊重幼儿的游

戏兴趣和愿望,切忌以成人意志代替幼儿意志。

教师以旁观者身份影响幼儿的游戏,可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包括言语、非言语方法。 ①言语的方法:言语是教师作用于幼儿的重要影响手段。作为旁观者的言语指导可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方式,它表现为教师对幼儿的明确指导,直接教授,具体指挥。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如娃娃家的妈妈把从菜场买回来的萝卜一个劲地往装扮娃娃的幼儿嘴里塞,或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如幼儿为了争取游戏、争演角色、争夺玩具打起来了,有些幼儿专门干扰别人游戏,破坏别人的玩具,影响了其他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时,教师应及时介入阻止并加以协调,对幼儿行为的调整能避免或阻止可能产生的不安全后果。

另一种就是间接指导方式,重在启发,暗示幼儿如何去做,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间

接指导方式中,教师的语言具有鼓励、启发、肯定、引导等作用。主要包括询问、提问、建议、评论等具体策略。

询问:是指教师鼓励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例如:“你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询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想法,同时也鼓励幼儿用言语整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提问:是指教师采用问题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索、思考与表达。所提问题以开放性问题为宜。例如:“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里有多少块积木呢?”“为什么红车比蓝车跑得快呢?”等。

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评论或与

幼儿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幼儿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这也是影响幼儿游戏的一种重要方法。评论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可对正在进行着的幼儿游戏进行个别式的评论,也可在游戏结束时进行总结性地评论。如:“这个房子是你建的吗?真漂亮。”“今天兵兵扮的警察真能干,真神气”等等。评论不能面面俱到,宜点为到为止。

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性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幼儿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引导。如:“你们想玩过节的游戏吗?”、“娃娃家的娃娃是不是饿了?做饭了吗?”等等。建议可以帮助幼儿确立游戏的主题,明确自己的角色,扩展游戏的内容,开拓幼儿的思路等。

②非言语的方法:除了言语的方法以外,

教师可充分利用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体态语等非言语的手段来支持和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学习。如:老师让幼儿做头饰,做好了以后可以戴到头上玩。婷婷按照纸带上现成的印子粘好头饰后,戴到头上,发现头饰太大了。这时,她看着别的孩子已戴着头饰玩起来了,显得很着急;她用眼睛看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但老师只是对她笑着点点头。老师的动作和表情使婷婷明白老师希望她自己解决。婷婷低下头继续摆弄头饰,她不时地抬头看一眼老师,老师每次都报以微笑。老师的关注使婷婷坚持探索。她尝试着用各种办法来使头饰适合自己,摆弄了许久,还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小脸憋得通红。她求助般地看老师。这时,老师在远处用手对她做了一个“折叠”的动作,婷婷马上明白了,她把头饰的带子折叠了一段,弄短了,高兴地把它戴在了头上。老师在远处朝婷婷笑着点点头。在这个例子中,老师并没有说一个字,但是她很好地帮助幼儿解决了问题。可见,“教”不一定要用“说”的办法。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无论是以游戏者身份,还是旁观者身份,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和综合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法进行指导。

2、以游戏材料为媒介

除了以自身为媒介去指导幼儿游戏以外,教师还可通过提供游戏材料的方法来影响 幼儿,支持和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游戏材料泛指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所有一切可以被用于游戏的材料。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它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为。游戏材料的本质特性和多样多变特征,能使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发挥出幼儿各种探索行为与周围生活环境之间互为推进发展的积极作用。

①多提供有转换性的游戏材料

开放性的、能转换的游戏材料隐含着多种玩法,幼儿通过试验物体的运动或观察物体的变化,可以了解物体和自我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获得直接经验。同时,游戏材料本身具有暗示性,能诱发幼儿主动地去使用,去接触。

②多提供自然性的游戏材料

自然性的游戏材料一方面可以让幼儿自幼就以独特的方式多接触自然、认识自然;另一

方,这些直观、生动的集内容和手段为一体的自然性材料,既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以及思考力、表现力、想象力,又能有效地增进幼儿热爱自然、感受美、理解美的情感和态度。

自然界的每一物体都会引起幼儿的兴趣,成为他们的宝贝。教师要有意识地和幼儿一起采集自然界中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包括各种石块、贝壳,各种树皮、树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野花、野草,等等,并及时将这些材料在活动室里陈列出来,充分利用幼儿对这些材料的兴趣,指导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感官去感知它们的形态、色彩、用途;启发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不同的探索。如对于不同颜色、形状的石块,引导

幼儿按颜色、形状、触摸的感觉分类;按大小、重量排列;敲击石块、听撞击后发出的声音;将石块放置于放大镜下,观察它在镜下变大的形状;将小石块组合成精美的小玩艺„„凡此种种,既能给活动室带来一份大自然的气息,尽可能地满足幼儿“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喜好,又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③新旧玩具和材料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有了大量的游戏玩具和材料,接着就有一个如何呈现、如何提供的问题。保持适度的新奇能引起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幼儿良好的行为动机;相反,若一阶段或一次活动中所呈现给幼儿玩具和材料全是新的,或全是旧的,均不能促使幼儿保持良好的知识兴趣和操作动机。因此,要经常注意保持新旧玩具和材料的适当的动态性的比例。一方面,留下部分原有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带着新的想法使用以前使用过的玩具和材料,持续地发现、探索、游戏;另一方面,也可将旧的玩具和材料移至新的位置,以激发幼儿想出新的玩法;再一方面,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性的游戏过程,可以及时呈现新的更复杂的玩具和材料,以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和内容,鼓励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获得社会情感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3、以交流体验为媒介

教师应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

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自发交流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但更多的是幼儿之间的交流。幼儿可以接受教师的建议,但更关注的是同伴的建议和看法

,改变了过去交流只是教师对幼儿的自上而下的片面做法,突现了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幼儿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性人格情感的培养发展。

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幼儿自发讨论的环境氛围,引导幼儿自发地交流、体验。其基本内容和方法是:

(1)启发交流,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游戏中幼儿有成功、满足的快乐或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这样不仅能够增添游戏的兴趣,也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平行学习的机会。通常,教师引导幼儿互相交流的指导语可以是“把你在游戏中最快乐、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你有什么好的经验要向大家介绍?”等等。

(2)自发交流,共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解决。引导幼儿评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是一个语言发展的过程、情感表现的过程、思维创造的过程、社会交往与人格实现的过程。通常可以采用“游戏中有什么困难问题需讨论吗?”、“谁能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导语。

当然,是否需要交流,以何种形式交流应视需要而定,形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切忌把幼儿对游戏的自发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好坏的评价判断。同样,评论不要面

面俱到,更不能变成是一种说教。

(三)确定指导的时机

教师在

幼儿游戏中的指导,除了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宜性之外,还要注意指导的时机,幼儿游戏活动开始时的兴趣和愿望的激发、启动,结束时的总结性评论,都是游戏指导的重要环节。在前面谈到“非语言方法”时我们介绍的方法就是一个干预适时而方法又适当的例子,在婷婷欲能而不能,经过种种努力与尝试之后,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使她“豁然开朗”,如果老师在婷婷第一次不会时就手把手教,婷婷可能体验不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快乐,如果婷婷没有经过尝试,教师的手势也可能不会发生作用。正如孔子所指出的那样,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学和“心愤口悱”(心里有话想说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的时候才能奏效。

(四)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指导往往是以个别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师须立足于对全体幼儿的游戏活动全面掌握和关注的基础之上,做到个别指导和对全体幼儿游戏的一般性影响相结合。教师应注意避免单一性集体指导和整齐统一的要求,同时又需注意指导范围不能局限于某个幼儿身上,做到对指导对象范围的科学、合理的把握,如教师依据上次游戏“积木区”和“娃娃家”游戏存在的问题,确定这两个区域为指导的重点,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就应既关注各区游戏的全面开展,同时深入这两个活动区,给予具体的和更有针对性的影响。

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指导对象范围上是重点与一般,个别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结合,这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情境去灵活把握。

(五)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过

程中也存在着节奏的问题,正如成人和小孩子在一起走路,成人一步顶小孩子两步,如果成人不放慢自己的步速,小孩子就会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所以当我们和孩子说话,一起走路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放慢自己的速度以适应幼儿的速度。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成人往往忽视幼儿学习速度,急于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幼儿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索的时间,不给他们与伙伴互动、磨合的时间,往往指望一提问幼儿立即给出正确的回答,一次活动立杆见影,看到结果,因而往往使幼儿的学习停留在对教师语言的机械重复上,成为一种口头上的学习,这种倾向同样也有在于游戏活动中。

要把握好幼儿互动的节奏,首先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幼儿可能的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从“我想怎么教”来设计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地观察到幼儿真正的兴趣、需要是什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第二,教师要给幼儿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幼儿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要允许幼儿犯错误,不要急于用成人认为正确的方法或观点去框住幼儿的头脑。第三,教师要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的过程,即使是成人也不一定通过听一次课就能全部掌握和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成人可以通过“复习”来整理,帮助自己深化认识,但

幼儿的理解发生在活动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重复。第四、教师要以幼儿“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以适应每个幼儿的学习速度。

总之,幼儿游戏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是教师与幼儿教与玩的互动。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幼儿,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保证游戏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就是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指导游戏需要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需要教师对幼儿尊重、理解和包容。


相关文章

  • 2到3岁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 2009-12-17 婴幼儿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和技能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两岁以前,幼儿就可以经过感觉-运动的探索初步形成具有因果关系的观念.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年龄很小的孩子,不管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何,也可以发展一种早期的 ...查看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 试卷代号:5667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试题(开卷) 2014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幼儿园体育游戏 ...查看


  •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摘要]儿童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角色游戏指导又是幼儿园教育游戏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角色游戏指导状况不容乐观,针对角色游戏指导的现状进行考察 ...查看


  • [幼儿园语言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 论文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生主题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园语言活动单凭教 ...查看


  • 幼儿园创建全国巾帼文明岗自查报告
  • 立园本 创特色 求发展 建名校 --永定县实验幼儿园创建全国"巾帼文明岗"自查报告 永定县实验幼儿园创办于1956年9月,是"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福建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q ...查看


  • 2012年会征文通..
  • 2012年"上海学前教育年会"征文通知 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上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业委员会.<上海托幼>杂志 协办:上海市托幼协会.上海学前教育网 时间: 2012年11月 年会主题:以规范保基本,以 ...查看


  • 幼儿园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 幼儿园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文幼儿园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科研工作以<纲要>.<指南>的精神为准绳,以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为指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 ...查看


  • 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
  • 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 武警总部机关幼儿园 马蕾 家庭.幼儿园的合作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0-3岁儿童由于发展水平.发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施教主体的不同,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一.0-3岁儿童家庭与 ...查看


  • 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指导
  • 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指导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发现.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表现.他们通过游戏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展示能力,因此游戏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童心世界.正因为游戏行为折射着幼儿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智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