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图中尺寸的合理标注

零件图中尺寸的合理标注

在生产中,零件各部分的大小是根据零件图上标注的尺寸进行加工和测量的。如果标注的尺寸不完整、不合理、不正确,就会给生产带来困难,甚至出废品,使企业蒙受损失。所以,标注尺寸是一件容不得半点马虎、需要一丝不苟做好的工作。

零件图尺寸标注的要求,除了要象标注组合体尺寸那样,做到“正确、完整、清晰”以外,还要求做到标注合理。所谓标注合理,就是所标注的尺寸,既要满足设计要求,又要方便加工与测量。

如,轴承座中,孔ф30的中心高尺寸是注尺寸A ,还是注尺寸B 或C 呢?这就要考虑尺寸标注的合理性问题了。

为保证滑动轴承的工作性能,装配精度和互换性,孔ф30中心高尺寸在设计上是从安装底面算起的,尺寸A 是必须保证的重要尺寸。若标注尺寸B 或C ,则不能反映零件的设计要求。同时,在加工ф30孔时,底面是装夹定位面。测量中心高时从底面量起,也比较方便。显然,标注尺寸A 才是合理的。

要做到标注合理,必须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和加工工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等。这里只介绍合理标注尺寸的一些初步知识。

一、要正确选择尺寸基准

(一)尺寸基准的概念

要合理标注尺寸,首先要正确选择尺寸基准。 为了能正确地选择尺寸基准,必须先弄清尺寸基准的概念。 尺寸基准,就是标注或度量尺寸的起点。 如零件上的对称面、加工面、安装底面、端面、回转轴线、圆柱素线或球心等。

二、尺寸基准

在组合体的尺寸标注中,我们已经知道:尺寸基准就是标注或度量尺寸的起点。它可以是立体上的一些面或线。如零件上的对称平面、加工面、安装底面、端面、回转轴线、圆柱素线等。这些面和线同样可以作为零件的尺寸基准。但具体选择哪些面或线作基准,必须根据零件的设计要求和工艺要求而定。 尺寸基准的类型,按用途可分为两种:

1. 设计基准---根据设计要求选定的尺寸基准。用来确定零件在装配体中与其他零件的相对位置。

2. 工艺基准---加工和测量时选用的尺寸基准。用来确定零件各部分的相对位置。

如这根小轴,设计时选取轴线为径向的设计基准。加工时,若夹住已加工好的小圆柱段,再来加工大圆柱段,那小圆柱面便是加工时采用的定位基准。而在测量大圆柱段右侧截平面的位置时,为方便测量,可用大圆柱左侧素线为测量基准。定位基准和测量基准都是工艺基准。选取的尺寸基准不同,标注出来的尺寸形式也不同,如截平面的定位尺寸A 或B 。

三、主要基准和辅助基准

每个零件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尺寸,因此,每个方向至少应该有一个尺寸基准。有时为了加工和测量上的方便,还可以附加一些基准。如这个支座,如果高度方向只有底面一个基准,那么,上部螺孔深度的尺寸就只能注成尺寸 D,不便测量。如果增加支座顶部凸台平面作基准,注成尺寸H ,测量就方便多了。

主要基准--起主要作用的设计基准。即决定零件主要尺寸的基准。 辅助基准--起辅助作用的附加基准。

当一个方向上只有一个基准时,这个基准就是主要基准,若有几个基准时,除了其中一个基准是主要基准外,其余基准都是辅助基准。

如该支座高度方向的这两个基准,底面是主要基准,主要尺寸A 等高度方向的尺寸都以它为基准。而顶部凸台面是为了方便测量螺孔深度尺寸而附加的,是辅助基准。

四、基准的选择原则

基准的选择原则为:

1. 尽可能使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一致。以便减少加工误差,保证设计要求。

2. 两种基准不能一致时,一般将主要尺寸从设计基准出发标注,以满足设计要求,而将一般尺寸从工艺基准出发标注,以方便加工与测量。

如减速箱里的这根从动轴,ф32k6、ф30k6和ф30m6这三个轴段分别装上齿轮和滚动轴承,右端ф24k6轴段与外部设备联接。这四个尺寸是从动轴的主要径向尺寸。为了使轴的传动平稳,齿轮啮合正确,要求这四个轴段在同一轴线上,所以,轴线是径向尺寸的设计基准。轴的两端设计有中心孔,加工时两端用顶尖支承,因此,轴线也是径向的工艺基准。这样两种基准就一致了,加工后所得的尺寸就比较容易达到设计要求。 这根轴在减速箱里的轴向位置由右边的滚动轴承控制,所以,轴上与右边轴承端面的接触面为轴向设计基准,为方便加工和测 量,还可采用与齿轮端面接触的面和轴的右端面作为轴向工艺基准。那么,轴除了控制齿轮轴向位置的重要尺寸13 一定要从设计基准出发标注以外,其他轴向尺寸若不方便从设计基准出发标注时,可从工艺基准出发标注。

五、尺寸的标注原则

要合理标注尺寸,除了要正确选择尺寸基准以外,还必须掌握一些标注原则。

(一)重要尺寸要直接注出,以保证设计要求。

什么是重要尺寸呢? 零件上影响产品工作性能、装配精度以及确定零件位置和有配合的尺寸等,都属于重要尺寸。这些尺寸都应直接注出,而不是由别的尺寸计算得出,以保证设计要求。

如这个支座,座孔中心高尺寸的两种注法,表面看来是一样的。但由于每个尺寸在加工和测量上总有误差,所以这两种注法的结果是不同的。中心高尺寸 A是有设计要求的重要尺寸,直接注出时,加工者就会以底面为工艺基准,直接加工并测量出尺寸 A,可减少误差,保证设计要求。而注成尺寸B 和C ,不但要计算,而且难于保证设计要求。虽然理论上A=B+C,但尺寸B 和C 在加工和测量时产生的积累误差,很难保证不超出尺寸A 的允许误差。因此,重要尺寸A 应直接注出才合理。同样的,为了在安装时保证底板上两个安装孔能与机座上的两个孔准确对正,孔的中心距尺寸L 一定要直接注出,而不能注成左右的两个尺寸E 。

(一)装配尺寸标注示例

又如这两个有配合关系的零件1和零件 2,配合部分的尺寸是L 。设计时要求两个零件的右端面 B平齐,配合部位只允许两个零件作前后滑动,不能左右移动。为保证这一设计要求,两个零件除了同时以右端面为基准注出定位尺寸L1以外,还应直接注出配合尺寸 L,才能保证设计要求。 如果注成尺寸 L2,加工时尺寸L1和L2产生的积累误差,往往会造成两个零件无法装配或间隙过大。所以,这种注法是不合理的。

(二)一般尺寸的标注应考虑工艺要求,以方便加工和测量 什么是一般尺寸呢? 零件上不影响产品工作性能、装配精度或无配合、无定位要求等非重要尺寸,均属一般尺寸。

1、根据加工顺序配置尺寸

对零件上没有特殊要求的尺寸,一般可按加工顺序标注,这样可方便按图加工。

2. 按不同的加工方法集中标注尺寸

为便于不同工种的加工者找到所需的尺寸,标注尺寸时应注意按不同的加工方法集中标注尺寸。不同加工方法的尺寸应分开,而同一加工方法的尺寸应尽量集中标注,以免看错尺寸或因寻找尺寸而浪费时间。如这个零件, 如果把孔的尺寸分开注在两个视图上(右图), 工人在钻孔时,必须先对投影才能找齐尺寸,既花时间,又容易出错。如果把孔的有关尺寸集中注在俯视图上(左图),钻孔时看尺寸就方便了。

3、应考虑加工的可能性

标注尺寸时,还应考虑加工的可能性,不要注出让加工者为难、甚至无法加工的尺寸。

4.应便于测量

标注尺寸时,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测量方便,尽量做到使用普通量具就能测量,以便减少专用量具的设计和制造。如这个零件,左端阶梯的深度,应以左端面为基准标注尺寸才便于测量,若注成右图所示的形式,测量就不方便了。

5、不经切削加工的尺寸,可按形体分析法标注

对零件(特别是铸件或锻件)上非加工面,即毛坯面的尺寸,可按形体分析法标注,以便制造木模或模具。标注的时候,还要注意非加工面(毛坯面)的尺寸应与加工面尺寸分开标注。并且注意两种尺寸在同一个方向上只能有一个联系尺寸。

这里所述的一般原则,对没有机械加工工艺知识的学员来说,是不易掌握和体会的。有条件的学员,应带着这些问题,到实践中去,虚心向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请教。同时还应注意,由于新的加工方法和新的加工设备不断出现,不同的企业对工艺尺寸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总的原则却是基本一样

的。

(三)应避免注成封闭尺寸链

所谓封闭尺寸链,是指零件同一方向上的尺寸,象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并首尾相接,成为封闭形式。标注尺寸时应注意避免这种情况。

如这根轴的轴向尺寸A 、B 、C 、L ,就构成了封闭尺寸链。 这样标注的结果,使尺寸主次不分,加工顺序不明。不但给加工带来困难,甚至还会出废品。为什么呢?因为在零件的每条尺寸链中,总有一个尺寸是在加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个尺寸称为封闭环或终结环,其他尺寸则称为组成环。加工顺序不同,封闭环的位置也不同。由于各段尺寸的加工不可能绝对准确,在保证使用要求的情况下,也允许有一定的尺寸误差。那么,各组成环尺寸误差的总和,最终将落在封闭环上。如果封闭环刚好是有设计要求的重要尺寸,就很难保证符合设计要求了。

例如这根轴,假设各段尺寸都允许有一定的误差范围,总长是封闭环。那么各段尺寸A 、B 、C 都可能加工成最大或最小尺寸。各段尺寸误差的总和将落在封闭环 L上。尺寸段越多,误差总和就越大。如果要保证误差总和不超过L 的允许误差,那么各段的允许误差就越小,加工就越精细,势必延长工时,增加成本,不利生产。所以,为避免注成封闭尺寸链,一般都是将尺寸链中最不重要的一个尺寸作为封闭环,不注尺寸,变成开口环。或注出后打上括号作为参考尺寸,使加工的积累误差都落到开口环上,这样,既方便加工,又保证了设计要求。这根轴,如果尺寸A 最不重要,就取消不注,或给A 打上括号,这样,标注就合理了。

四、尺寸的标注步骤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合理标注尺寸的步骤为:

1. 正确选择尺寸基准

2. 考虑设计要求,直接注出重要尺寸

3. 考虑工艺要求,注出一般结构

4. 用形体分析法补齐尺寸

5. 检查是否产生封闭尺寸链 如产生封闭尺寸链,应予以改正。

显然,尺寸的合理标注,必须通过对零件的作用、结构和加工、测量方法等的分析,才能进行。这些分析,一般都结合视图选择进行。对一些常见的典型结

构,其尺寸标注,大都规范化,很多都有国标可查,可参看“零件上的常见结构”部分的内容。

零件图中尺寸的合理标注

在生产中,零件各部分的大小是根据零件图上标注的尺寸进行加工和测量的。如果标注的尺寸不完整、不合理、不正确,就会给生产带来困难,甚至出废品,使企业蒙受损失。所以,标注尺寸是一件容不得半点马虎、需要一丝不苟做好的工作。

零件图尺寸标注的要求,除了要象标注组合体尺寸那样,做到“正确、完整、清晰”以外,还要求做到标注合理。所谓标注合理,就是所标注的尺寸,既要满足设计要求,又要方便加工与测量。

如,轴承座中,孔ф30的中心高尺寸是注尺寸A ,还是注尺寸B 或C 呢?这就要考虑尺寸标注的合理性问题了。

为保证滑动轴承的工作性能,装配精度和互换性,孔ф30中心高尺寸在设计上是从安装底面算起的,尺寸A 是必须保证的重要尺寸。若标注尺寸B 或C ,则不能反映零件的设计要求。同时,在加工ф30孔时,底面是装夹定位面。测量中心高时从底面量起,也比较方便。显然,标注尺寸A 才是合理的。

要做到标注合理,必须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和加工工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等。这里只介绍合理标注尺寸的一些初步知识。

一、要正确选择尺寸基准

(一)尺寸基准的概念

要合理标注尺寸,首先要正确选择尺寸基准。 为了能正确地选择尺寸基准,必须先弄清尺寸基准的概念。 尺寸基准,就是标注或度量尺寸的起点。 如零件上的对称面、加工面、安装底面、端面、回转轴线、圆柱素线或球心等。

二、尺寸基准

在组合体的尺寸标注中,我们已经知道:尺寸基准就是标注或度量尺寸的起点。它可以是立体上的一些面或线。如零件上的对称平面、加工面、安装底面、端面、回转轴线、圆柱素线等。这些面和线同样可以作为零件的尺寸基准。但具体选择哪些面或线作基准,必须根据零件的设计要求和工艺要求而定。 尺寸基准的类型,按用途可分为两种:

1. 设计基准---根据设计要求选定的尺寸基准。用来确定零件在装配体中与其他零件的相对位置。

2. 工艺基准---加工和测量时选用的尺寸基准。用来确定零件各部分的相对位置。

如这根小轴,设计时选取轴线为径向的设计基准。加工时,若夹住已加工好的小圆柱段,再来加工大圆柱段,那小圆柱面便是加工时采用的定位基准。而在测量大圆柱段右侧截平面的位置时,为方便测量,可用大圆柱左侧素线为测量基准。定位基准和测量基准都是工艺基准。选取的尺寸基准不同,标注出来的尺寸形式也不同,如截平面的定位尺寸A 或B 。

三、主要基准和辅助基准

每个零件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尺寸,因此,每个方向至少应该有一个尺寸基准。有时为了加工和测量上的方便,还可以附加一些基准。如这个支座,如果高度方向只有底面一个基准,那么,上部螺孔深度的尺寸就只能注成尺寸 D,不便测量。如果增加支座顶部凸台平面作基准,注成尺寸H ,测量就方便多了。

主要基准--起主要作用的设计基准。即决定零件主要尺寸的基准。 辅助基准--起辅助作用的附加基准。

当一个方向上只有一个基准时,这个基准就是主要基准,若有几个基准时,除了其中一个基准是主要基准外,其余基准都是辅助基准。

如该支座高度方向的这两个基准,底面是主要基准,主要尺寸A 等高度方向的尺寸都以它为基准。而顶部凸台面是为了方便测量螺孔深度尺寸而附加的,是辅助基准。

四、基准的选择原则

基准的选择原则为:

1. 尽可能使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一致。以便减少加工误差,保证设计要求。

2. 两种基准不能一致时,一般将主要尺寸从设计基准出发标注,以满足设计要求,而将一般尺寸从工艺基准出发标注,以方便加工与测量。

如减速箱里的这根从动轴,ф32k6、ф30k6和ф30m6这三个轴段分别装上齿轮和滚动轴承,右端ф24k6轴段与外部设备联接。这四个尺寸是从动轴的主要径向尺寸。为了使轴的传动平稳,齿轮啮合正确,要求这四个轴段在同一轴线上,所以,轴线是径向尺寸的设计基准。轴的两端设计有中心孔,加工时两端用顶尖支承,因此,轴线也是径向的工艺基准。这样两种基准就一致了,加工后所得的尺寸就比较容易达到设计要求。 这根轴在减速箱里的轴向位置由右边的滚动轴承控制,所以,轴上与右边轴承端面的接触面为轴向设计基准,为方便加工和测 量,还可采用与齿轮端面接触的面和轴的右端面作为轴向工艺基准。那么,轴除了控制齿轮轴向位置的重要尺寸13 一定要从设计基准出发标注以外,其他轴向尺寸若不方便从设计基准出发标注时,可从工艺基准出发标注。

五、尺寸的标注原则

要合理标注尺寸,除了要正确选择尺寸基准以外,还必须掌握一些标注原则。

(一)重要尺寸要直接注出,以保证设计要求。

什么是重要尺寸呢? 零件上影响产品工作性能、装配精度以及确定零件位置和有配合的尺寸等,都属于重要尺寸。这些尺寸都应直接注出,而不是由别的尺寸计算得出,以保证设计要求。

如这个支座,座孔中心高尺寸的两种注法,表面看来是一样的。但由于每个尺寸在加工和测量上总有误差,所以这两种注法的结果是不同的。中心高尺寸 A是有设计要求的重要尺寸,直接注出时,加工者就会以底面为工艺基准,直接加工并测量出尺寸 A,可减少误差,保证设计要求。而注成尺寸B 和C ,不但要计算,而且难于保证设计要求。虽然理论上A=B+C,但尺寸B 和C 在加工和测量时产生的积累误差,很难保证不超出尺寸A 的允许误差。因此,重要尺寸A 应直接注出才合理。同样的,为了在安装时保证底板上两个安装孔能与机座上的两个孔准确对正,孔的中心距尺寸L 一定要直接注出,而不能注成左右的两个尺寸E 。

(一)装配尺寸标注示例

又如这两个有配合关系的零件1和零件 2,配合部分的尺寸是L 。设计时要求两个零件的右端面 B平齐,配合部位只允许两个零件作前后滑动,不能左右移动。为保证这一设计要求,两个零件除了同时以右端面为基准注出定位尺寸L1以外,还应直接注出配合尺寸 L,才能保证设计要求。 如果注成尺寸 L2,加工时尺寸L1和L2产生的积累误差,往往会造成两个零件无法装配或间隙过大。所以,这种注法是不合理的。

(二)一般尺寸的标注应考虑工艺要求,以方便加工和测量 什么是一般尺寸呢? 零件上不影响产品工作性能、装配精度或无配合、无定位要求等非重要尺寸,均属一般尺寸。

1、根据加工顺序配置尺寸

对零件上没有特殊要求的尺寸,一般可按加工顺序标注,这样可方便按图加工。

2. 按不同的加工方法集中标注尺寸

为便于不同工种的加工者找到所需的尺寸,标注尺寸时应注意按不同的加工方法集中标注尺寸。不同加工方法的尺寸应分开,而同一加工方法的尺寸应尽量集中标注,以免看错尺寸或因寻找尺寸而浪费时间。如这个零件, 如果把孔的尺寸分开注在两个视图上(右图), 工人在钻孔时,必须先对投影才能找齐尺寸,既花时间,又容易出错。如果把孔的有关尺寸集中注在俯视图上(左图),钻孔时看尺寸就方便了。

3、应考虑加工的可能性

标注尺寸时,还应考虑加工的可能性,不要注出让加工者为难、甚至无法加工的尺寸。

4.应便于测量

标注尺寸时,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测量方便,尽量做到使用普通量具就能测量,以便减少专用量具的设计和制造。如这个零件,左端阶梯的深度,应以左端面为基准标注尺寸才便于测量,若注成右图所示的形式,测量就不方便了。

5、不经切削加工的尺寸,可按形体分析法标注

对零件(特别是铸件或锻件)上非加工面,即毛坯面的尺寸,可按形体分析法标注,以便制造木模或模具。标注的时候,还要注意非加工面(毛坯面)的尺寸应与加工面尺寸分开标注。并且注意两种尺寸在同一个方向上只能有一个联系尺寸。

这里所述的一般原则,对没有机械加工工艺知识的学员来说,是不易掌握和体会的。有条件的学员,应带着这些问题,到实践中去,虚心向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请教。同时还应注意,由于新的加工方法和新的加工设备不断出现,不同的企业对工艺尺寸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总的原则却是基本一样

的。

(三)应避免注成封闭尺寸链

所谓封闭尺寸链,是指零件同一方向上的尺寸,象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并首尾相接,成为封闭形式。标注尺寸时应注意避免这种情况。

如这根轴的轴向尺寸A 、B 、C 、L ,就构成了封闭尺寸链。 这样标注的结果,使尺寸主次不分,加工顺序不明。不但给加工带来困难,甚至还会出废品。为什么呢?因为在零件的每条尺寸链中,总有一个尺寸是在加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个尺寸称为封闭环或终结环,其他尺寸则称为组成环。加工顺序不同,封闭环的位置也不同。由于各段尺寸的加工不可能绝对准确,在保证使用要求的情况下,也允许有一定的尺寸误差。那么,各组成环尺寸误差的总和,最终将落在封闭环上。如果封闭环刚好是有设计要求的重要尺寸,就很难保证符合设计要求了。

例如这根轴,假设各段尺寸都允许有一定的误差范围,总长是封闭环。那么各段尺寸A 、B 、C 都可能加工成最大或最小尺寸。各段尺寸误差的总和将落在封闭环 L上。尺寸段越多,误差总和就越大。如果要保证误差总和不超过L 的允许误差,那么各段的允许误差就越小,加工就越精细,势必延长工时,增加成本,不利生产。所以,为避免注成封闭尺寸链,一般都是将尺寸链中最不重要的一个尺寸作为封闭环,不注尺寸,变成开口环。或注出后打上括号作为参考尺寸,使加工的积累误差都落到开口环上,这样,既方便加工,又保证了设计要求。这根轴,如果尺寸A 最不重要,就取消不注,或给A 打上括号,这样,标注就合理了。

四、尺寸的标注步骤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合理标注尺寸的步骤为:

1. 正确选择尺寸基准

2. 考虑设计要求,直接注出重要尺寸

3. 考虑工艺要求,注出一般结构

4. 用形体分析法补齐尺寸

5. 检查是否产生封闭尺寸链 如产生封闭尺寸链,应予以改正。

显然,尺寸的合理标注,必须通过对零件的作用、结构和加工、测量方法等的分析,才能进行。这些分析,一般都结合视图选择进行。对一些常见的典型结

构,其尺寸标注,大都规范化,很多都有国标可查,可参看“零件上的常见结构”部分的内容。


相关文章

  • 零件工作图设计
  • 第六章 零件工作图设计 6.1 零件图的内容及要求 6.2 箱体零件工作图 6.3 轴类零件工作图 6.4 圆柱齿轮零件工作图 6.5 蜗杆.蜗轮零件工作图 零件工作图是零件制造,检验和制订工艺规程的基本技术文件.它既要根据装配图表明设计要 ...查看


  • 工程制图尺寸标注基本规则
  • 基本规则 1.机件的真实大小应以图样上所注的尺寸数值为依据,与图形的大小及绘图的准确度无关. 2.图样中(包括技术要求和其他说明)的尺寸,一般以毫米为单位.以毫米为单位时,不注计量单位的代号或名称,如采用其他单位,则必须注明相应的计量单位的 ...查看


  • 公差与配合
  • 9.5.3 形状和位置公差简介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尺寸误差,也会出现形状和相对位置的误差,如加工轴时可 能会出现轴线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的现象,这种现象属于零件形状误差.如图 9-33a 所示,为 了保证滚柱工作质量,除了注出直径 ...查看


  • [冲压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2006
  • <冲压工艺工装> 课程设计指导书 2004年10月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指导书 冷冲压模具设计是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在学完<材料成型工艺>.<模具制造工艺>等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所设置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 ...查看


  • 化工设备制图
  • <化工设备图及CAD > 教材:郑晓梅主编<化工制图> 参考教材: 1 CD130A20-86<化工设备设计文件编制规定> 2 GB/T14689∽GB/T14692-93<技术制图>国家标准 ...查看


  • 工程制图知识点
  • 一. 填空:(每空1分,共27分) 1.图样中,机件的可见轮廓线用画出,不可见轮廓线用画出,尺寸线和尺 寸界限用细实线画出,对称中心线和轴线用点画线画出. 2.完整的尺寸标注由.和组成. 3.尺寸标注符号R20,Φ40:R 表示半径,Φ表示 ...查看


  • 机械工作总结
  • 感应电动机,又称"异步电动机",通过定子产生的旋转磁场与转子绕组的相对运动,转子绕组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使转子绕组中产生感应电流.转子绕组中的感应电流与磁场作用,产生电磁转矩,使转子旋转.由于当转子转速逐渐接近 ...查看


  • 汽车零部件识图期末试题
  • 汽车零部件识图期末考试卷 一. 选择题.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答 题表内(单选,共20分). 1.用剖切面完全地剖开机件所得的视图称( )视图. (A )全剖 (B)半剖 (C) 局部剖 (D) 断面 2.六个基本视图中最 ...查看


  • 第7章_专用夹具设计案例x
  • 第7章 专用夹具设计案例 本章通过设计实例,重点介绍专用夹具的设计过程. 7.1 专用钻床夹具的设计 根据第6章的介绍,专用夹具的设计过程包括: 1.准备阶段 2.设计阶段 3.绘图阶段 4.标注尺寸.技术要求 5.编写零件明细表 6.绘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