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

第一节 机器视觉界定

一、 机器视觉界定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系统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像摄取装置,分 CMOS 和CCD 两种)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得到被摄目标的形态信息,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二、 机器视觉原理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采用CCD照相机将被检测的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处理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如面积、数量、位置、长度,再根据预设的允许度和其他条件输出结果,包括尺寸、角度、个数、合格 / 不合格、有 / 无等,实现自动识别功能。

三、 机器视觉作用

机器视觉的应用主要有检测和机器人视觉两个方面:

⒈ 检测:又可分为高精度定量检测(例如显微照片的细胞分类、机械零部件的尺寸和位置测量)和不用量器的定性或半定量检测(例如产品的外观检查、装配线上的零部件识别定位、缺陷性检测与装配完全性检测)。

⒉机器人视觉:用于指引机器人在大范围内的操作和行动,如从料斗送出的杂乱工件堆中拣取工件并按一定的方位放在传输带或其他设备上(即料斗拣取问题)。至于小范围内的操作和行动,还需要借助于触觉传感技术。

此外还有:

自动光学检查

人脸识别

无人驾驶汽车

产品质量等级分类

印刷品质量自动化检测

文字识别

纹理识别

追踪定位

......机器视觉图像识别的应用。

【机器视觉特点】

⒈摄像机的拍照速度自动与被测物的速度相匹配,拍摄到理想的图像;

⒉零件的尺寸范围为.mm到mm,厚度可以不同;

⒊系统根据操作者选择不同尺寸的工件,调用相应视觉程序进行尺寸检测,并输出结果;

⒋针对不同尺寸的零件,排序装置和输送装置可以精确调整料道的宽度,使零件在固定路径上运动并进行视觉检测;

⒌机器视觉系统分辨率达到×,动态检测精度可以达到.mm;

⒍废品漏检率为;

⒎本系统可通过显示图像监视检测过程,也可通过界面显示的检测数据动态查看检测结果;

⒏具有对错误工件及时准确发出剔除控制信号、剔除废品的功能;

⒐系统能够自检其主要设备的状态是否正常,配有状态指示灯;同时能够设

置系统维护人员、使用人员不同的操作权限;

⒑实时显示检测画面,中文界面,可以浏览几次不合格品的图像,具有能够存储和实时察看错误工件图像的功能;

⒒能生成错误结果信息文件,包含对应的错误图像,并能打印输出。

第二节 机器视觉产业特性

机器视觉系统的特点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在一些不适合于人工作业的危险工作环境或人工视觉难以满足要求的场合,常用机器视觉来替代人工视觉;同时在大批量工业生产过程中,用人工视觉检查产品质量效率低且精度不高,用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而且机器视觉易于实现信息集成,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础技术。

第三节 机器视觉产业链分析

一、 机器视觉产业链简介

产业链定义: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

产业链模型是包含上游产业(原材料等)、下游市场(消费市场)、产业本身(产品生产、技术研发)以及经销贸易物流服务的产业分析框架。它能系统地对产业链进行相关分析。

一、 上游行业对产业的影响

机器视觉行业主要原材料为照明、镜头、高速相机、图像采集卡、视觉处理器,上游原材料的供给和价格波动对机器视觉行业产生影响。一方面,我国多来原材料产量连续保持高速增长,保证了机器视觉行业的原材料供应,能充分满足机器视觉生产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近主要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给机器视觉生产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流动资金压力和存货跌价准备风险管理压力。

上游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价格竞争,会导致原材料的市场价格下降。对于机器视觉行业来说是比较有利的,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使得机器视觉行业生产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增加,盈利能力增强,加快机器视觉行业发展。

二、 下游行业对产业的影响

近几我国电子制造和汽车行业发展迅速,电子制造和汽车行业的发展对我国机器视觉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拉动作用,随着下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机器视觉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并且机器视觉行业有着较强的议价能力,提高机器视觉的出售价格,增加盈利。

第四节 机器视觉产业政策环境

三、 产业管理体制

机器视觉行业的主管部门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该主管单位会向国家其他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指导整个行业协同有序地发展。

机器视觉行业联盟是行业内一个自发性组织,成立于,并于开始吸纳会员,目前已有国内余家企业加入,部分企业还在陆续加入。其宗旨在于推动中国机器视觉和图像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推动机器视觉和图像技术的普及,

培养机器视觉和图像科技人才,促进中国机器视觉行业企业和国际企业的合作交流。

此外,机器视觉行业涉及到的行业较多,这些行业相关的自律组织也参与到机器视觉行业的相关管理中,如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及标准、建立行业自律性机制等。相关的自律组织有:中国照明电器协会、中国自动化协会、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等。此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环保局等,也参与机器视觉长夜的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四、 产业相关政策法规

国务院于 发布《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规划提出,要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制定本规划,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一、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销售收入均增长%,实现销售收入约.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万亿元,占GDP比重约%,对当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个百分点,出口额达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半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境巩固规模优势,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稳定出口,拓展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增长;集聚资源,重点突破,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以用促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发展中保稳定,在稳定中谋转型,加快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针对当前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产业的稳定增长。同时,着眼长远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用为牵引,加速技术自主开发。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拓展企业海外发展空间,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规划目标。

促增长、保稳定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三,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个百分点,三新增就业岗位超过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万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调结构、谋转型取得明显进展。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提高到%。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创新体系进

一步完善。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今后三,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九个重点领域,完成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新增长三大任务。

(一)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完善产业体系,保持出口稳定,拓展城乡市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实现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平稳发展。

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积极发展笔记本电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等重点产品,构建以设计为核心、以制造为基础,关键部件配套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产业体系。大力开拓个人计算机消费市场,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市场,推广基于自主设计CPU的低成本计算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印机、税控收款机等产品。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

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充分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照明、混合集成电路、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保持国际市场份额。

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彩电企业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企业的纵向

整合,促进整机企业的强强联合,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推动全国有线、地面、卫星互为补充的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丰富数字节目资源,推动高清节目播出,促进数字电视普及,带动数字演播室设备、发射设备、卫星接收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实现视听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二)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

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快调整的机遇,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国际合作,统筹资源、环保、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实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支持骨干制造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艺升级。继续引导和支持国际芯片制造企业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增设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依靠整机升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支持设计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持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与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相结合,推动高端通用芯片的设计开发和产业化,实现部分专用设备的产业化应用,形成较为先进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国家安排引导资金和企业资本市场筹资相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并举,逐步掌握显示产业发展主动权。充分利用全球产业资源,重点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努力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领域实

现关键技术突破。

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提高国产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文处理软件(含少数民族语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研发,实现关键领域重要软件的自主可控,促进基础软件与CPU的互动发展。加强国产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推动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增强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引导中小软件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和联合发展,提高软件行业国际合作水平。

(三)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运用,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

加速通信设备制造业大发展。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互动,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以规模应用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支持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建立内容、终端、传输、运营企业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新体系。

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把握软件服务化趋势,促进信息服务业务和模式创新,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业务。积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引导公共服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外包数据处理、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等非核心业务,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提高信息服务业支撑服务能力,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

结构优化、满足产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支持RFID(电子标签)、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制定。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扩大内需措施。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电下乡、其他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引导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和数字化影院建设,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完善普遍服务机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电信和广播电视覆盖,加速实现“村村通”。支持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和LED(发光二极管)节能照明产品推广。建立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带动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发展,引导国内企业互相配套。

(二)加大国家投入。

国家新增投资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电影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等六项重大工程,

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鼓励地方对专项支持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

(三)加强政策扶持。

继续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号)明确的政策,抓紧研究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认定目录和标准。研究出台光伏发电和半导体照明推广应用的鼓励政策。

(四)完善投融资环境。

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有效发挥信用担保体系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依托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产业集聚区,扩大电子信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对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外汇资金需求,通过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进口信贷方式给予支持。积极发展风险创业投资,大力支持海外归国人才在国内创业发展。落实优惠条件,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加强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维修、配送及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五)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

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信息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

(六)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积极作用,强化出口信贷对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支持。落实科技兴贸规划。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创造条件,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拓展与国外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大力推动TDSCDMA等标准技术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商用。落实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加快发展。

(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电子元器件、系统整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促进联合协同创新。大力推进TDSCDMA、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中文办公文档格式、WAPI(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数字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标准产业化进程,加强RFID、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家庭产品等关键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加快制定工业软件、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将集成电路升级等六项重大工程所需高端人才引进列入国家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相关计划,提高国内研发水平。

五、规划实施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

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

五、 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与物质基础,是保障国防建设和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电子信息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由大变强的攻坚时期。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按照《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及《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抓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了产业的稳步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达亿元,较(亿元)翻一番,五间均增速超过%;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以上;彩电、微型计算机、手机等主要整机产品产量分别达.亿台、.亿台和亿部,均占全球总产量%以上,五间均增速分别为.%、.%和.%;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达万人,

比增长万人,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从的%提高到%。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技术升级换代加快,高端产品增速强劲。,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占彩电和计算机比重均已超过%,多条集成电路英寸线、首条六代液晶面板线建成投产。积极适应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新趋势,大型整机企业向服务领域延伸,着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应用。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到,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长到亿元,创造了全行业/的销售收入、/以上的利润和/以上的税收,出现了华为、联想、海尔等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至,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速连续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以上。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重大专项持续实施,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TFTLCD)和等离子显示屏(PDP)面板规模化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填补了国产平板电视面板空白。中央处理器(CPU)、移动通信芯片等一批中高端集成电路产品取得突破,纳米先进工艺和高压工艺等特色技术实现量产,三维封装等新型封装技术均有开发和生产应用。高密度离子刻蚀机、大角度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核心制造设备进入生产线。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DSCDMA)技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实现规模商用,G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有力推进,形成了时分双工长期演进技术

(TDLTE)、数字视频编解码标准(AVS)、数字音频编解码标准(DRA)、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TMB)、闪联等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技术标准。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超过万件,稳居各行业之首。

(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福厦沿海四大产业集聚区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和从业人员占全行业比重均已超过%,建立了高度细化的产业配套分工体系,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整机制造、光电子、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特色化发展的产业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五)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信息技术及产品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钢铁、化工、汽车、船舶、航空等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融合和渗透,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智能交通、金融电子等量大面广、拉动性强的产品及信息系统发展迅速,为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产品支撑。

经过五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但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总体上仍处价值链中低端,代工制造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资源配置较为分散,产业政策环境

亟待完善,内需带动机制尚未健全。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仍是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步入加速成长期,带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金融危机以来,不仅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也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尤为迅速,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激烈。

(二)融合创新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信息产业各行业边界逐渐模糊,信息通信技术在各类终端产品中应用日益广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价值链重点环节发生转移,组装制造环节附加值日趋减少,国际领先企业纷纷立足内容及服务环节加快产业链整合,以争夺产业链主导权。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体系带来猛烈冲击,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既为我国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也使我国面临着新一轮技术及市场垄断的严峻挑战。

(三)工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

在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及产品在工业各领域及生产各环节持续深化应用,综合集成度不断提升,与汽车、船舶、机械装备、新型材料等产品加速融合,为产业发

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将得到更为深入的应用,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新增长点,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四)国内外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国家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化,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内需扩张、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机制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方向。同时,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周边国家和地区同质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保护势力抬头,以知识产权、低碳环保、产品安全为代表的技术性贸易限制措施被广泛使用,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军民结合,统筹内外需市场,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产业由大变强,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增强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完善重大产业布局,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规模效应及

配套协作水平;稳定国际市场,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强化内生增长动力。

——以创新引领为根本动力。努力突破原始创新,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形成完整创新链条,提升成果产业化效率;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重大工程为抓手,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以应用驱动为关键支撑。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控制、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电力电子等量大面广、拉动作用强的产品,形成产业新增长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快速带动产业增长的关键应用。

——以融合发展为重要途径。积极推进制造业向服务延伸,推动产品制造与软件和信息服务融合、制造业与运营业融合,大量催生新产品、新业态,鼓励引导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并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进程,促进资源优化重组;推动军民技术互通互用,加快军民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结构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均增速保持在%左右,超过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均增长超过%;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销售收入均增长%。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一般贸易比重不断增加。显著增强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形成到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努力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大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配套合理的新型

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创新目标

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累计总量达到万件左右;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关键元器件、重要电子材料及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集成电路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近%,芯片制造业规模生产技术达到英寸、/纳米工艺;平板电视面板自给率%以上;建立完善TDLTE产业体系。

、节能环保目标

显著提升计算机、电视机等整机产品能效;生产过程能源、资源消耗进一步降低,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电耗低于千瓦时/公斤,印制电路行业铜回收再利用率提高到%以上、水回收再利用率提高至%以上;有效控制铅、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率显著提高。

四、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追踪和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方向及产业机遇,以企业为主体,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和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以整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加快发展新型平板显示、传感器等关键元器件,提高专用电子设备、仪器及材料的配套支撑能力;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自主技术为基础,推动计算机、通信设备及视听产品升级换代;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速军民共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和转化。

、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和支撑条件,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以新一代网络通信系统设备及智能终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家庭、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七大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领域,以重大工程应用为带动,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打造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新增长点。

、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合理分工体系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提升企业效率效益。鼓励和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并购。大力推动产业链整合,提高产业链管理及运作水平,强化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以资本为纽带推进资源整合及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和形成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大公司。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与大企业共同构建合理分工体系。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推动形成密切合作的研发体系,支持组建产业联盟。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区域新增长极

继续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福厦沿海等优势地区的集聚效应,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吸引国外投资,因地制宜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切实增强研发能力,提高在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动中西部地区形成新增长极。

、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促进产业均衡发展

充分利用国内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机遇,大力挖掘电子信息产品的行业应用市场,不断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持续优化出口结构,加大新兴市场开发力度,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政策扶持、信用担保、完善通关服务等手段,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拓宽市场渠道、建立研发中心,与海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

、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突出“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发展模式。建设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节能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研发。针对各行业特点,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能效标准体系。提升低碳环保电子产品的标准和检测水平,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鼓励开展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支持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切实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国计民生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围绕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构建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数

字家庭、云计算、物联网、太阳能光伏、绿色照明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资本运作、知识产权、标准制定、产品检测、资质认证、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加强产用合作,依托行业组织,推动重点工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依托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建设特色的区域性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加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二)发展重点

、计算机

加快计算机前沿技术创新,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突破,进一步增强计算机产品自主研发、工业设计和主板制造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具备轻薄便携、低功耗、触控、高清与三维(D)显示等特点的笔记本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大屏幕、触摸型一体式等新型计算机;促进“终端+应用+服务”的产业链整合,推动整机企业向服务延伸。加强计算机外部设备及耗材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彩色网络激光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闪存以及智能娱乐教育等产品。大力支持高安全性工业控制计算机、工控产品及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加快研究新一代工业控制计算机体系结构,积极开展工业控制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平台和安全性、可靠性技术等研究,提升我国工控产品及系统竞争力,在过程控制、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电网等领域推动工控产品及系统的应用。加快安全可靠计算机研发与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大力推进网络安全、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以云计算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突破虚拟化、负载均衡、云存储以及绿色节

能等云计算核心技术,支持适于云计算的服务器产品、网络设备、存储系统、云服务终端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建立配套完整的云计算相关产业链,为云计算规模化示范应用提供完整的设备解决方案,完善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突破物联网感知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反馈控制等关键技术,支持无线射频识别(RFID)、编码识别设备、传感及处理控制节点等重点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建立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推动物联网应用。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发展需求,重点支持高性能路由器、大容量汇聚交换设备、智能网关等网络关键设备研发与产业化,加快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国际化。

、通信设备

紧抓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机遇,加大TDSCDMA终端研发力度,推进长期演进技术及增强型长期演进技术(LTE/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研究LTE/LTEAdvanced在应用过程中无线及网络组织的关键技术、网络演进、多技术协调等技术解决方案,推动新型绿色基站、无线网络组网、无线网络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推进TDSCDMA/LTE/LTEAdvanced在数字城市、农村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速推动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产品和业务应用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新型移动互联网终端、终端核心芯片、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以及IP承载网、接入感知与控制、移动互联网平台与资源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支持多模、多频终端芯片及高效能、低成本终端,IPv/v双栈网络设备和终端、网络测试专用仪器、天线等关键配套产业体系。

推进智能光网络和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光传输、光纤接入(FTTx)等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重点支持N×G比特/秒波分多路复用(WDM)高速光传输设

备,N×T比特/秒交叉容量的光传送网/分组传送网(OTN/PTN)大容量组网调度光传输设备,支持智能控制平面的光交换设备、光传输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G无源光网络(PON)局侧设备和光网络单元、PON互通性测试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高速相干光接收、超大功率低噪声光放大、波长选择性光交换等高端模块,高速激光芯片、光多片集成组件、光电集成芯片、高速数模芯片等高端芯片的研发。

推进宽带无线接入、多媒体数字集群及数字对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支持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超高速无线局域、面向专网应用的数字集群通信和数字对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动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WAPI)技术的产业链成熟和更广泛应用。推广在政府事务、公共安全、能源、物流、交通运输、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应用示范,提升相关技术产品在资源动态分配、管理和调度,协同干扰降噪,负载均衡,自适应和自组网,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等方面的能力,建设面向行业领域的专用通信系统完整产业链。积极推进基于北斗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的相关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数字视听

加快推动彩电业转型升级,加强新型背光技术、D技术、激光技术、节能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升核心技术掌控能力。加快发展D电视、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等新型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整机龙头企业向面板、模组等中、上游领域延伸,支持彩电产业配套的核心芯片、软件、关键器件、一体化模组、专用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进终端制造业与内容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平板电视全产业链竞争力。重点支持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互联网关、多业务系统及应用支撑平台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智能化、网络化视频监控设备及应用系统的研发与

应用;大力推进数字家庭示范应用和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普及,支持AVS、DRA等自主音视频标准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国内外应用。支持数字电视演播室设备、发射设备、传输设备、接收设备发展,鼓励发展高密度激光视盘机、数字音响系统、数字电影设备,推动视听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和国际化经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专栏: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

产品创新。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计算机、通信设备及终端创新,以及基于云计算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支持高端服务器、网络存储系统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绿色智能数据中心关键设备及各类终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网络化、智能化、节能型数字电视产品和D电视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多屏融合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传输体系关键技术和系统技术研究,建设多业务平台;支持整机产品深度参与配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

模式创新。推动大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向服务领域延伸,加强设计、制造、服务融合互动,围绕核心价值环节促进产业链整合;抓住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应用快速发展契机,开拓增值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式运营平台、内容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平台、产品测试认证平台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

品牌建设。支持数字视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建设自主品牌,提升国产设备及终端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形象;鼓励企业加强国际战略合作,加快建设安全可控的市场渠

道;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产业化和国际化应用。

、集成电路

以重点整机和重大信息化应用为牵引,加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发展设计业,壮大芯片制造业,提升封装测试水平,增强关键设备、仪器及材料自主开发能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做强。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围绕移动互联网、信息家电、物联网、智能电网和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应用需求,突破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存储器等高端通用芯片,重点开发网络通信芯片、数模混合芯片、信息安全芯片、数字电视芯片、RFID芯片、传感器芯片、汽车电子芯片等量大面广产品,以及两化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专用集成电路产品,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壮大芯片制造业规模,增强先进和特色工艺能力。持续支持英寸先进工艺制造线和英寸/英寸特色工艺制造线的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加快纳米及以下制造工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标准工艺、特色工艺模块开发和IP核的开发。提升封测业层次和能力,发展先进封测技术和产品。顺应集成电路产品向功能多样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推进高密度堆叠型三维封装产品的进程,支持封装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提高测试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突破关键专用设备、仪器、材料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推进英寸集成电路设备的产业化进程,支持英寸集成电路生产设备、材料、工具、仪器的研发,形成成套工艺,推动国产装备在生产线上规模应用,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建立试验平台,加快产业化。

、关键电子元器件

大力发展基于表面贴装技术(SMT)的新型片式元件,积极支持基于微电子

机械系统(MEMS)技术的新型元器件和基于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的无源集成元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努力发展汽车电子系统所需的继电器、连接器、微电机、超级电容器等关键电子元件;加快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镍氢电池,动力型、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成组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围绕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推动低成本光纤光缆、光器件、频率器件、数字音频声器件和混合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物联网、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性能高可靠传感器、电力电子功率元件、超薄锂离子电池、专用真空电子器件等产品。加快发展高密度互连板、特种印制板、发光二极管(LED)用印制板及现代光学所需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紫外探测器、微光像增强器等关键核心器件。在着眼于当前成熟技术发展的同时,密切关注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创新性技术方向,优先支持创新性、共性技术研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奠定重要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电子材料

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硅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氮化镓和碳化硅等衬底材料、外延用原料、高性能陶瓷基板;高端LED封装材料,高亮度、大功率LED芯片材料;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用关键材料;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温材料。光电子材料重点发展高世代液晶显示屏(LCD)用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液晶等相关材料,大尺寸靶材,高纯电子气体和试剂;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用高纯有机材料、导电玻璃基板、封装材料、高精度掩模板等;PDP用玻璃基板及电极浆料、湿化学品、玻璃粉、荧光粉等配套材料;电子纸用微胶囊、油墨、介电材料;发展大尺寸锗系材料、硫化锌(ZnS)、硒化锌(ZnSe)、碳化硅(SiC)

红外材料,满足制造高端光电子产品需求。电子元器件用覆铜板、电子铜箔、压电与系统信息处理材料、高热导率陶瓷材料和金属复合材料、小型锂电池和动力锂电池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及电容器材料、高性能电容器薄膜、高端电子浆料、LTCC多层基板、高性能磁性材料等。重点突破高端配套应用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增强电子材料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支撑下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新型显示器件

液晶显示器件方面,重点提升薄膜晶体管(TFT)性能,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和液晶面板的透过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离子显示器件方面,围绕高光效技术、高清晰度技术以及超薄技术进行相关技术研发,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PDP产品性能。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方面,推进中小尺寸OLED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大尺寸OLED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电子纸方面,推动有源驱动电子纸显示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大尺寸、触屏式、彩色、柔性有源驱动电子纸显示屏。积极研发触摸屏、三维显示等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激光显示等特色显示技术。推动OLED照明技术和产品开发。大力发展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形成整机需求为牵引、面板产业为龙头、材料及设备仪器为基础、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支撑我国彩电产业转型升级。

、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

电子专用设备方面,重点发展英寸和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生长、切割、磨片、抛光设备,英寸集成电路成套生产线设备,推进英寸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产业化;积极推动多晶硅、单晶硅生长、切割设备,全自动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设备、

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研发和产业化,重点突破高亮度LED芯片生产线设备和后封装设备;大力发展新型元件生产设备和表面贴装设备。电子仪器方面,着重研发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高性能微波/毫米波测试仪器,数字电视及数字音视频测试仪器,物联网测试仪器,新型电子元器件测试仪器,高性能通用电子测试仪器,时间、频率测试仪器以及医疗、环保、农业、矿山等电子应用仪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光二极管(LED)

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高亮度、功率型LED外延片及芯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增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对封装结构设计、新封装材料、新工艺、荧光粉性能、多基色荧光粉、散热机理的研究,着力提高器件封装的取光效率、荧光粉效率和散热性能,增强功率型LED器件封装能力。加快LED上游原材料如衬底、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超高纯气体、荧光粉、高性能环氧树脂、有机硅胶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MOCVD)等关键生产设备和仪器的量产和应用,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完善LED产业链。推进景观照明、液晶显示背光源、户外大屏幕显示以及室内商业照明等应用。加快LED相关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制定,完善LED标准体系。增强产品标准符合性检测,加快国家级LED器件、光源检测机构的建设,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强化行业引导和管理,促进LED产业健康科学有序发展。

、太阳能光伏

重点支持高质量、低能耗、低成本、副产物综合利用率高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发展高效、低成本、低能耗硅锭生产技术,突破薄型化硅片切割技术,提

高硅片质量。支持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超高效太阳能电池、新型聚光电池、薄膜电池开发与应用。鼓励光伏用逆变器、控制器和储能系统等产品及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激光切割、刻蚀、丝网印刷以及封装检测等设备,鼓励开发晶硅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成套设备生产线。积极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组件生产技术,扩大建筑附着光伏(BAPV)组件应用范围。鼓励发展坩埚、高纯石墨、碳碳复合材料、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胶、电子浆料、线切割液、导电氧化物薄膜(TCO)玻璃等配套材料。

鼓励光伏企业加强系统集成及应用拓展,积极关注离网应用市场和新兴并网应用市场,支持小型光伏系统、分布式光伏系统、离网系统研发及应用。支持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建设国家级光伏技术研发平台、产品检测认证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品检测、系统工程验收、专利池建设、标准制订推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公共性服务。支持骨干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拓展光伏应用市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专栏: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

集成电路。突破高性能CPU、移动通信芯片、DSP等高端通用芯片,移动互联、数模混合、信息安全、数字电视、射频识别等量大面广芯片以及重点领域的专用芯片。持续支持英寸先进工艺制造线的建设和英寸/英寸工艺制造线的改造升级。加快先进生产线和特色生产线工艺技术升级及产能扩充,提高先进封装工艺和测试水平。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增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互联镀铜设备、外延炉、光刻匀胶显影设备等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关键设备、仪器和材料的自主开发和供给能力,支持大生产线规模应用。加快提升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公共服

务平台水平和能力,组织多种形态的技术创新平台。

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重点支持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MEMS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电力电子器件、RFID模块及器件、绿色电池、片式阻容感、机电组件、电声器件、智能传感器、印刷电路板产品的技术升级及设备工艺研发,有效支撑物联网发展。积极发展半导体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光电子材料,压电与声光材料、电子功能陶瓷、磁性材料、电池材料和传感器材料,以及用于支撑、装联和封装等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新型平板显示。重点支持代以上尺寸TFTLCD显示面板关键技术和新工艺开发,实施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材料和核心生产设备产业化项目,完善配套产业链。突破PDP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三维、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术,提高PDP产品性能。开展高迁移率TFT驱动基板技术开发,攻克OLED有机成膜、器件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攻克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加强关键材料及设备的国产化配套。围绕移动终端等需求,重点开发触摸屏功能、宽视角、高分辨率、轻薄节能的小尺寸显示产品。开展三维显示、电子纸、激光显示等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发光二极管(LED)。重点突破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关键技术,提高外延片和高端芯片的国内供给能力。增强功率型LED器件封装能力,加大对封装结构设计、新封装材料、新工艺、荧光粉性能、散热机理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快实现国产MOCVD设备的量产,推进衬底材料、高纯MO源,高性能环氧树脂以及高效荧光粉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检测平台建设,制定和完善LED相关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建设。

太阳能光伏。支持多晶硅行业节能降耗和高质、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的

产业化,鼓励新型太阳能电池和高质低成本多晶硅工艺技术研发。全面提升装备技术水平,突破平板式PECVD、全自动丝网印刷机、高效切割机等设备瓶颈。支持控制器、逆变器等配套部件和石墨、坩锅、电子浆料、TCO玻璃等配套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多样化、宽领域的太阳能光伏应用,拓展离网应用市场和新兴并网市场。

、信息技术应用

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产用合作,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服务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综合集成应用与业务协同创新,加快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形成。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促进农业集成化信息管理,提高精准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应用,带动电子信息产品及相关服务发展。大力发展应用电子产品,针对工业控制、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电力电子等量大面广、带动性强的应用电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产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

专栏:重点应用电子产品

工业控制。加强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控制芯片、传感器、驱动执行机构、触摸屏等产品的研制,提升工业控制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

机床电子。突破高档数控系统现场总线、通信协议、高精度高速控制和数字

化高速伺服驱动等技术,大力发展中高档数控系统;加强机床电子功能部件(包括电主轴、电动刀架、检测装置、测试设备、机床电器等)研发和应用。

汽车电子。重点支持汽车电子电气专用元器件、车用芯片、车载信息平台和网络、动力电池和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控制、底盘控制、车身控制、车载电子、汽车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

医疗电子。重点突破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临床检验与无创检测诊断、数字化医院及协同医疗卫生系统、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康复治疗设备、器官功能辅助替代医疗电子设备、精准智能手术设备、治疗微系统、医用传感器等先进医疗电子产品的自主研制。

金融电子。重点支持金融IC卡、移动支付终端、税控收款机、自动存/取款机、清分机、金融自助服务设备等产品开发和规模化应用,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保障金融安全。

电力电子。大力推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快速恢复二极管(FRD)等高频场控电力电子芯片和模块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重点解决高阻区熔硅单晶、陶瓷覆铜板、铝碳化硅基板、结构件等制造技术;积极开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和氮化镓)和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高功率密度、高性能的电力电子装置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国家级的高频场控电力电子器件的检测测试平台,制定和完善电力电子器件标准。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号),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出台《国务院

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号)的实施细则。研究完善扶持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多晶硅产业准入条件》,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指导。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研究制定配套行业政策。完善促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环境,推动安全可靠的软硬件产品开发和应用。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研究制定家电下乡后续政策措施,建设完善家电产品售后维修服务体系。推动制定国内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实施。积极推广LED、OLED节能照明产品。营造芯片、整机、系统互动的产业生态环境,推进电子专用设备首台套的应用和推广。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投入,对核心关键领域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明确资金支持重点,加强产业链配套。充分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重点产品示范应用。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安全可靠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行业应用。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细化电子信息领域资金使用方案。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

第一节 机器视觉界定

一、 机器视觉界定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系统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像摄取装置,分 CMOS 和CCD 两种)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得到被摄目标的形态信息,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二、 机器视觉原理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采用CCD照相机将被检测的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处理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如面积、数量、位置、长度,再根据预设的允许度和其他条件输出结果,包括尺寸、角度、个数、合格 / 不合格、有 / 无等,实现自动识别功能。

三、 机器视觉作用

机器视觉的应用主要有检测和机器人视觉两个方面:

⒈ 检测:又可分为高精度定量检测(例如显微照片的细胞分类、机械零部件的尺寸和位置测量)和不用量器的定性或半定量检测(例如产品的外观检查、装配线上的零部件识别定位、缺陷性检测与装配完全性检测)。

⒉机器人视觉:用于指引机器人在大范围内的操作和行动,如从料斗送出的杂乱工件堆中拣取工件并按一定的方位放在传输带或其他设备上(即料斗拣取问题)。至于小范围内的操作和行动,还需要借助于触觉传感技术。

此外还有:

自动光学检查

人脸识别

无人驾驶汽车

产品质量等级分类

印刷品质量自动化检测

文字识别

纹理识别

追踪定位

......机器视觉图像识别的应用。

【机器视觉特点】

⒈摄像机的拍照速度自动与被测物的速度相匹配,拍摄到理想的图像;

⒉零件的尺寸范围为.mm到mm,厚度可以不同;

⒊系统根据操作者选择不同尺寸的工件,调用相应视觉程序进行尺寸检测,并输出结果;

⒋针对不同尺寸的零件,排序装置和输送装置可以精确调整料道的宽度,使零件在固定路径上运动并进行视觉检测;

⒌机器视觉系统分辨率达到×,动态检测精度可以达到.mm;

⒍废品漏检率为;

⒎本系统可通过显示图像监视检测过程,也可通过界面显示的检测数据动态查看检测结果;

⒏具有对错误工件及时准确发出剔除控制信号、剔除废品的功能;

⒐系统能够自检其主要设备的状态是否正常,配有状态指示灯;同时能够设

置系统维护人员、使用人员不同的操作权限;

⒑实时显示检测画面,中文界面,可以浏览几次不合格品的图像,具有能够存储和实时察看错误工件图像的功能;

⒒能生成错误结果信息文件,包含对应的错误图像,并能打印输出。

第二节 机器视觉产业特性

机器视觉系统的特点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在一些不适合于人工作业的危险工作环境或人工视觉难以满足要求的场合,常用机器视觉来替代人工视觉;同时在大批量工业生产过程中,用人工视觉检查产品质量效率低且精度不高,用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而且机器视觉易于实现信息集成,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础技术。

第三节 机器视觉产业链分析

一、 机器视觉产业链简介

产业链定义: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

产业链模型是包含上游产业(原材料等)、下游市场(消费市场)、产业本身(产品生产、技术研发)以及经销贸易物流服务的产业分析框架。它能系统地对产业链进行相关分析。

一、 上游行业对产业的影响

机器视觉行业主要原材料为照明、镜头、高速相机、图像采集卡、视觉处理器,上游原材料的供给和价格波动对机器视觉行业产生影响。一方面,我国多来原材料产量连续保持高速增长,保证了机器视觉行业的原材料供应,能充分满足机器视觉生产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近主要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给机器视觉生产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流动资金压力和存货跌价准备风险管理压力。

上游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价格竞争,会导致原材料的市场价格下降。对于机器视觉行业来说是比较有利的,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使得机器视觉行业生产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增加,盈利能力增强,加快机器视觉行业发展。

二、 下游行业对产业的影响

近几我国电子制造和汽车行业发展迅速,电子制造和汽车行业的发展对我国机器视觉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拉动作用,随着下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机器视觉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并且机器视觉行业有着较强的议价能力,提高机器视觉的出售价格,增加盈利。

第四节 机器视觉产业政策环境

三、 产业管理体制

机器视觉行业的主管部门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该主管单位会向国家其他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指导整个行业协同有序地发展。

机器视觉行业联盟是行业内一个自发性组织,成立于,并于开始吸纳会员,目前已有国内余家企业加入,部分企业还在陆续加入。其宗旨在于推动中国机器视觉和图像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推动机器视觉和图像技术的普及,

培养机器视觉和图像科技人才,促进中国机器视觉行业企业和国际企业的合作交流。

此外,机器视觉行业涉及到的行业较多,这些行业相关的自律组织也参与到机器视觉行业的相关管理中,如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及标准、建立行业自律性机制等。相关的自律组织有:中国照明电器协会、中国自动化协会、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等。此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环保局等,也参与机器视觉长夜的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四、 产业相关政策法规

国务院于 发布《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规划提出,要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制定本规划,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一、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销售收入均增长%,实现销售收入约.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万亿元,占GDP比重约%,对当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个百分点,出口额达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半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境巩固规模优势,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稳定出口,拓展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增长;集聚资源,重点突破,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以用促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发展中保稳定,在稳定中谋转型,加快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针对当前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产业的稳定增长。同时,着眼长远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用为牵引,加速技术自主开发。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拓展企业海外发展空间,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规划目标。

促增长、保稳定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三,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个百分点,三新增就业岗位超过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万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调结构、谋转型取得明显进展。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提高到%。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创新体系进

一步完善。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今后三,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九个重点领域,完成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新增长三大任务。

(一)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完善产业体系,保持出口稳定,拓展城乡市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实现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平稳发展。

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积极发展笔记本电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等重点产品,构建以设计为核心、以制造为基础,关键部件配套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产业体系。大力开拓个人计算机消费市场,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市场,推广基于自主设计CPU的低成本计算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印机、税控收款机等产品。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

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充分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照明、混合集成电路、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保持国际市场份额。

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彩电企业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企业的纵向

整合,促进整机企业的强强联合,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推动全国有线、地面、卫星互为补充的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丰富数字节目资源,推动高清节目播出,促进数字电视普及,带动数字演播室设备、发射设备、卫星接收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实现视听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二)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

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快调整的机遇,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国际合作,统筹资源、环保、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实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支持骨干制造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艺升级。继续引导和支持国际芯片制造企业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增设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依靠整机升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支持设计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持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与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相结合,推动高端通用芯片的设计开发和产业化,实现部分专用设备的产业化应用,形成较为先进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国家安排引导资金和企业资本市场筹资相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并举,逐步掌握显示产业发展主动权。充分利用全球产业资源,重点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努力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领域实

现关键技术突破。

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提高国产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文处理软件(含少数民族语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研发,实现关键领域重要软件的自主可控,促进基础软件与CPU的互动发展。加强国产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推动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增强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引导中小软件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和联合发展,提高软件行业国际合作水平。

(三)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运用,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

加速通信设备制造业大发展。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互动,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以规模应用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支持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建立内容、终端、传输、运营企业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新体系。

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把握软件服务化趋势,促进信息服务业务和模式创新,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业务。积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引导公共服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外包数据处理、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等非核心业务,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提高信息服务业支撑服务能力,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

结构优化、满足产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支持RFID(电子标签)、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制定。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扩大内需措施。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电下乡、其他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引导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和数字化影院建设,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完善普遍服务机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电信和广播电视覆盖,加速实现“村村通”。支持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和LED(发光二极管)节能照明产品推广。建立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带动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发展,引导国内企业互相配套。

(二)加大国家投入。

国家新增投资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电影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等六项重大工程,

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鼓励地方对专项支持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

(三)加强政策扶持。

继续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号)明确的政策,抓紧研究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认定目录和标准。研究出台光伏发电和半导体照明推广应用的鼓励政策。

(四)完善投融资环境。

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有效发挥信用担保体系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依托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产业集聚区,扩大电子信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对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外汇资金需求,通过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进口信贷方式给予支持。积极发展风险创业投资,大力支持海外归国人才在国内创业发展。落实优惠条件,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加强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维修、配送及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五)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

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信息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

(六)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积极作用,强化出口信贷对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支持。落实科技兴贸规划。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创造条件,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拓展与国外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大力推动TDSCDMA等标准技术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商用。落实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加快发展。

(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电子元器件、系统整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促进联合协同创新。大力推进TDSCDMA、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中文办公文档格式、WAPI(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数字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标准产业化进程,加强RFID、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家庭产品等关键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加快制定工业软件、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将集成电路升级等六项重大工程所需高端人才引进列入国家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相关计划,提高国内研发水平。

五、规划实施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

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

五、 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与物质基础,是保障国防建设和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电子信息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由大变强的攻坚时期。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按照《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及《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抓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了产业的稳步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达亿元,较(亿元)翻一番,五间均增速超过%;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以上;彩电、微型计算机、手机等主要整机产品产量分别达.亿台、.亿台和亿部,均占全球总产量%以上,五间均增速分别为.%、.%和.%;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达万人,

比增长万人,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从的%提高到%。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技术升级换代加快,高端产品增速强劲。,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占彩电和计算机比重均已超过%,多条集成电路英寸线、首条六代液晶面板线建成投产。积极适应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新趋势,大型整机企业向服务领域延伸,着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应用。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到,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长到亿元,创造了全行业/的销售收入、/以上的利润和/以上的税收,出现了华为、联想、海尔等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至,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速连续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以上。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重大专项持续实施,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TFTLCD)和等离子显示屏(PDP)面板规模化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填补了国产平板电视面板空白。中央处理器(CPU)、移动通信芯片等一批中高端集成电路产品取得突破,纳米先进工艺和高压工艺等特色技术实现量产,三维封装等新型封装技术均有开发和生产应用。高密度离子刻蚀机、大角度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核心制造设备进入生产线。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DSCDMA)技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实现规模商用,G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有力推进,形成了时分双工长期演进技术

(TDLTE)、数字视频编解码标准(AVS)、数字音频编解码标准(DRA)、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TMB)、闪联等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技术标准。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超过万件,稳居各行业之首。

(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福厦沿海四大产业集聚区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和从业人员占全行业比重均已超过%,建立了高度细化的产业配套分工体系,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整机制造、光电子、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特色化发展的产业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五)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信息技术及产品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钢铁、化工、汽车、船舶、航空等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融合和渗透,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智能交通、金融电子等量大面广、拉动性强的产品及信息系统发展迅速,为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产品支撑。

经过五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但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总体上仍处价值链中低端,代工制造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资源配置较为分散,产业政策环境

亟待完善,内需带动机制尚未健全。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仍是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步入加速成长期,带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金融危机以来,不仅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也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尤为迅速,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激烈。

(二)融合创新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信息产业各行业边界逐渐模糊,信息通信技术在各类终端产品中应用日益广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价值链重点环节发生转移,组装制造环节附加值日趋减少,国际领先企业纷纷立足内容及服务环节加快产业链整合,以争夺产业链主导权。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体系带来猛烈冲击,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既为我国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也使我国面临着新一轮技术及市场垄断的严峻挑战。

(三)工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

在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及产品在工业各领域及生产各环节持续深化应用,综合集成度不断提升,与汽车、船舶、机械装备、新型材料等产品加速融合,为产业发

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将得到更为深入的应用,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新增长点,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四)国内外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国家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化,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内需扩张、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机制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方向。同时,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周边国家和地区同质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保护势力抬头,以知识产权、低碳环保、产品安全为代表的技术性贸易限制措施被广泛使用,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军民结合,统筹内外需市场,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产业由大变强,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增强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完善重大产业布局,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规模效应及

配套协作水平;稳定国际市场,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强化内生增长动力。

——以创新引领为根本动力。努力突破原始创新,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形成完整创新链条,提升成果产业化效率;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重大工程为抓手,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以应用驱动为关键支撑。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控制、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电力电子等量大面广、拉动作用强的产品,形成产业新增长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快速带动产业增长的关键应用。

——以融合发展为重要途径。积极推进制造业向服务延伸,推动产品制造与软件和信息服务融合、制造业与运营业融合,大量催生新产品、新业态,鼓励引导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并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进程,促进资源优化重组;推动军民技术互通互用,加快军民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结构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均增速保持在%左右,超过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均增长超过%;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销售收入均增长%。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一般贸易比重不断增加。显著增强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形成到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努力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大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配套合理的新型

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创新目标

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累计总量达到万件左右;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关键元器件、重要电子材料及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集成电路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近%,芯片制造业规模生产技术达到英寸、/纳米工艺;平板电视面板自给率%以上;建立完善TDLTE产业体系。

、节能环保目标

显著提升计算机、电视机等整机产品能效;生产过程能源、资源消耗进一步降低,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电耗低于千瓦时/公斤,印制电路行业铜回收再利用率提高到%以上、水回收再利用率提高至%以上;有效控制铅、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率显著提高。

四、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追踪和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方向及产业机遇,以企业为主体,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和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以整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加快发展新型平板显示、传感器等关键元器件,提高专用电子设备、仪器及材料的配套支撑能力;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自主技术为基础,推动计算机、通信设备及视听产品升级换代;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速军民共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和转化。

、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和支撑条件,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以新一代网络通信系统设备及智能终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家庭、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七大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领域,以重大工程应用为带动,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打造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新增长点。

、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合理分工体系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提升企业效率效益。鼓励和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并购。大力推动产业链整合,提高产业链管理及运作水平,强化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以资本为纽带推进资源整合及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和形成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大公司。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与大企业共同构建合理分工体系。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推动形成密切合作的研发体系,支持组建产业联盟。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区域新增长极

继续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福厦沿海等优势地区的集聚效应,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吸引国外投资,因地制宜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切实增强研发能力,提高在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动中西部地区形成新增长极。

、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促进产业均衡发展

充分利用国内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机遇,大力挖掘电子信息产品的行业应用市场,不断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持续优化出口结构,加大新兴市场开发力度,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政策扶持、信用担保、完善通关服务等手段,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拓宽市场渠道、建立研发中心,与海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

、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突出“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发展模式。建设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节能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研发。针对各行业特点,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能效标准体系。提升低碳环保电子产品的标准和检测水平,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鼓励开展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支持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切实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国计民生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围绕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构建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数

字家庭、云计算、物联网、太阳能光伏、绿色照明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资本运作、知识产权、标准制定、产品检测、资质认证、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加强产用合作,依托行业组织,推动重点工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依托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建设特色的区域性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加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二)发展重点

、计算机

加快计算机前沿技术创新,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突破,进一步增强计算机产品自主研发、工业设计和主板制造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具备轻薄便携、低功耗、触控、高清与三维(D)显示等特点的笔记本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大屏幕、触摸型一体式等新型计算机;促进“终端+应用+服务”的产业链整合,推动整机企业向服务延伸。加强计算机外部设备及耗材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彩色网络激光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闪存以及智能娱乐教育等产品。大力支持高安全性工业控制计算机、工控产品及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加快研究新一代工业控制计算机体系结构,积极开展工业控制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平台和安全性、可靠性技术等研究,提升我国工控产品及系统竞争力,在过程控制、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电网等领域推动工控产品及系统的应用。加快安全可靠计算机研发与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大力推进网络安全、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以云计算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突破虚拟化、负载均衡、云存储以及绿色节

能等云计算核心技术,支持适于云计算的服务器产品、网络设备、存储系统、云服务终端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建立配套完整的云计算相关产业链,为云计算规模化示范应用提供完整的设备解决方案,完善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突破物联网感知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反馈控制等关键技术,支持无线射频识别(RFID)、编码识别设备、传感及处理控制节点等重点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建立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推动物联网应用。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发展需求,重点支持高性能路由器、大容量汇聚交换设备、智能网关等网络关键设备研发与产业化,加快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国际化。

、通信设备

紧抓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机遇,加大TDSCDMA终端研发力度,推进长期演进技术及增强型长期演进技术(LTE/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研究LTE/LTEAdvanced在应用过程中无线及网络组织的关键技术、网络演进、多技术协调等技术解决方案,推动新型绿色基站、无线网络组网、无线网络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推进TDSCDMA/LTE/LTEAdvanced在数字城市、农村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速推动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产品和业务应用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新型移动互联网终端、终端核心芯片、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以及IP承载网、接入感知与控制、移动互联网平台与资源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支持多模、多频终端芯片及高效能、低成本终端,IPv/v双栈网络设备和终端、网络测试专用仪器、天线等关键配套产业体系。

推进智能光网络和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光传输、光纤接入(FTTx)等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重点支持N×G比特/秒波分多路复用(WDM)高速光传输设

备,N×T比特/秒交叉容量的光传送网/分组传送网(OTN/PTN)大容量组网调度光传输设备,支持智能控制平面的光交换设备、光传输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G无源光网络(PON)局侧设备和光网络单元、PON互通性测试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高速相干光接收、超大功率低噪声光放大、波长选择性光交换等高端模块,高速激光芯片、光多片集成组件、光电集成芯片、高速数模芯片等高端芯片的研发。

推进宽带无线接入、多媒体数字集群及数字对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支持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超高速无线局域、面向专网应用的数字集群通信和数字对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动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WAPI)技术的产业链成熟和更广泛应用。推广在政府事务、公共安全、能源、物流、交通运输、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应用示范,提升相关技术产品在资源动态分配、管理和调度,协同干扰降噪,负载均衡,自适应和自组网,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等方面的能力,建设面向行业领域的专用通信系统完整产业链。积极推进基于北斗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的相关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数字视听

加快推动彩电业转型升级,加强新型背光技术、D技术、激光技术、节能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升核心技术掌控能力。加快发展D电视、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等新型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整机龙头企业向面板、模组等中、上游领域延伸,支持彩电产业配套的核心芯片、软件、关键器件、一体化模组、专用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进终端制造业与内容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平板电视全产业链竞争力。重点支持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互联网关、多业务系统及应用支撑平台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智能化、网络化视频监控设备及应用系统的研发与

应用;大力推进数字家庭示范应用和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普及,支持AVS、DRA等自主音视频标准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国内外应用。支持数字电视演播室设备、发射设备、传输设备、接收设备发展,鼓励发展高密度激光视盘机、数字音响系统、数字电影设备,推动视听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和国际化经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专栏: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

产品创新。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计算机、通信设备及终端创新,以及基于云计算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支持高端服务器、网络存储系统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绿色智能数据中心关键设备及各类终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网络化、智能化、节能型数字电视产品和D电视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多屏融合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传输体系关键技术和系统技术研究,建设多业务平台;支持整机产品深度参与配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

模式创新。推动大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向服务领域延伸,加强设计、制造、服务融合互动,围绕核心价值环节促进产业链整合;抓住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应用快速发展契机,开拓增值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式运营平台、内容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平台、产品测试认证平台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

品牌建设。支持数字视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建设自主品牌,提升国产设备及终端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形象;鼓励企业加强国际战略合作,加快建设安全可控的市场渠

道;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产业化和国际化应用。

、集成电路

以重点整机和重大信息化应用为牵引,加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发展设计业,壮大芯片制造业,提升封装测试水平,增强关键设备、仪器及材料自主开发能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做强。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围绕移动互联网、信息家电、物联网、智能电网和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应用需求,突破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存储器等高端通用芯片,重点开发网络通信芯片、数模混合芯片、信息安全芯片、数字电视芯片、RFID芯片、传感器芯片、汽车电子芯片等量大面广产品,以及两化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专用集成电路产品,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壮大芯片制造业规模,增强先进和特色工艺能力。持续支持英寸先进工艺制造线和英寸/英寸特色工艺制造线的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加快纳米及以下制造工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标准工艺、特色工艺模块开发和IP核的开发。提升封测业层次和能力,发展先进封测技术和产品。顺应集成电路产品向功能多样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推进高密度堆叠型三维封装产品的进程,支持封装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提高测试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突破关键专用设备、仪器、材料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推进英寸集成电路设备的产业化进程,支持英寸集成电路生产设备、材料、工具、仪器的研发,形成成套工艺,推动国产装备在生产线上规模应用,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建立试验平台,加快产业化。

、关键电子元器件

大力发展基于表面贴装技术(SMT)的新型片式元件,积极支持基于微电子

机械系统(MEMS)技术的新型元器件和基于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的无源集成元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努力发展汽车电子系统所需的继电器、连接器、微电机、超级电容器等关键电子元件;加快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镍氢电池,动力型、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成组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围绕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推动低成本光纤光缆、光器件、频率器件、数字音频声器件和混合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物联网、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性能高可靠传感器、电力电子功率元件、超薄锂离子电池、专用真空电子器件等产品。加快发展高密度互连板、特种印制板、发光二极管(LED)用印制板及现代光学所需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紫外探测器、微光像增强器等关键核心器件。在着眼于当前成熟技术发展的同时,密切关注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创新性技术方向,优先支持创新性、共性技术研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奠定重要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电子材料

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硅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氮化镓和碳化硅等衬底材料、外延用原料、高性能陶瓷基板;高端LED封装材料,高亮度、大功率LED芯片材料;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用关键材料;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温材料。光电子材料重点发展高世代液晶显示屏(LCD)用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液晶等相关材料,大尺寸靶材,高纯电子气体和试剂;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用高纯有机材料、导电玻璃基板、封装材料、高精度掩模板等;PDP用玻璃基板及电极浆料、湿化学品、玻璃粉、荧光粉等配套材料;电子纸用微胶囊、油墨、介电材料;发展大尺寸锗系材料、硫化锌(ZnS)、硒化锌(ZnSe)、碳化硅(SiC)

红外材料,满足制造高端光电子产品需求。电子元器件用覆铜板、电子铜箔、压电与系统信息处理材料、高热导率陶瓷材料和金属复合材料、小型锂电池和动力锂电池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及电容器材料、高性能电容器薄膜、高端电子浆料、LTCC多层基板、高性能磁性材料等。重点突破高端配套应用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增强电子材料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支撑下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新型显示器件

液晶显示器件方面,重点提升薄膜晶体管(TFT)性能,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和液晶面板的透过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离子显示器件方面,围绕高光效技术、高清晰度技术以及超薄技术进行相关技术研发,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PDP产品性能。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方面,推进中小尺寸OLED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大尺寸OLED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电子纸方面,推动有源驱动电子纸显示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大尺寸、触屏式、彩色、柔性有源驱动电子纸显示屏。积极研发触摸屏、三维显示等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激光显示等特色显示技术。推动OLED照明技术和产品开发。大力发展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形成整机需求为牵引、面板产业为龙头、材料及设备仪器为基础、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支撑我国彩电产业转型升级。

、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

电子专用设备方面,重点发展英寸和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生长、切割、磨片、抛光设备,英寸集成电路成套生产线设备,推进英寸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产业化;积极推动多晶硅、单晶硅生长、切割设备,全自动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设备、

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研发和产业化,重点突破高亮度LED芯片生产线设备和后封装设备;大力发展新型元件生产设备和表面贴装设备。电子仪器方面,着重研发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高性能微波/毫米波测试仪器,数字电视及数字音视频测试仪器,物联网测试仪器,新型电子元器件测试仪器,高性能通用电子测试仪器,时间、频率测试仪器以及医疗、环保、农业、矿山等电子应用仪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光二极管(LED)

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高亮度、功率型LED外延片及芯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增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对封装结构设计、新封装材料、新工艺、荧光粉性能、多基色荧光粉、散热机理的研究,着力提高器件封装的取光效率、荧光粉效率和散热性能,增强功率型LED器件封装能力。加快LED上游原材料如衬底、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超高纯气体、荧光粉、高性能环氧树脂、有机硅胶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MOCVD)等关键生产设备和仪器的量产和应用,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完善LED产业链。推进景观照明、液晶显示背光源、户外大屏幕显示以及室内商业照明等应用。加快LED相关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制定,完善LED标准体系。增强产品标准符合性检测,加快国家级LED器件、光源检测机构的建设,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强化行业引导和管理,促进LED产业健康科学有序发展。

、太阳能光伏

重点支持高质量、低能耗、低成本、副产物综合利用率高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发展高效、低成本、低能耗硅锭生产技术,突破薄型化硅片切割技术,提

高硅片质量。支持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超高效太阳能电池、新型聚光电池、薄膜电池开发与应用。鼓励光伏用逆变器、控制器和储能系统等产品及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激光切割、刻蚀、丝网印刷以及封装检测等设备,鼓励开发晶硅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成套设备生产线。积极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组件生产技术,扩大建筑附着光伏(BAPV)组件应用范围。鼓励发展坩埚、高纯石墨、碳碳复合材料、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胶、电子浆料、线切割液、导电氧化物薄膜(TCO)玻璃等配套材料。

鼓励光伏企业加强系统集成及应用拓展,积极关注离网应用市场和新兴并网应用市场,支持小型光伏系统、分布式光伏系统、离网系统研发及应用。支持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建设国家级光伏技术研发平台、产品检测认证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品检测、系统工程验收、专利池建设、标准制订推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公共性服务。支持骨干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拓展光伏应用市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专栏: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

集成电路。突破高性能CPU、移动通信芯片、DSP等高端通用芯片,移动互联、数模混合、信息安全、数字电视、射频识别等量大面广芯片以及重点领域的专用芯片。持续支持英寸先进工艺制造线的建设和英寸/英寸工艺制造线的改造升级。加快先进生产线和特色生产线工艺技术升级及产能扩充,提高先进封装工艺和测试水平。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增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互联镀铜设备、外延炉、光刻匀胶显影设备等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关键设备、仪器和材料的自主开发和供给能力,支持大生产线规模应用。加快提升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公共服

务平台水平和能力,组织多种形态的技术创新平台。

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重点支持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MEMS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电力电子器件、RFID模块及器件、绿色电池、片式阻容感、机电组件、电声器件、智能传感器、印刷电路板产品的技术升级及设备工艺研发,有效支撑物联网发展。积极发展半导体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光电子材料,压电与声光材料、电子功能陶瓷、磁性材料、电池材料和传感器材料,以及用于支撑、装联和封装等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新型平板显示。重点支持代以上尺寸TFTLCD显示面板关键技术和新工艺开发,实施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材料和核心生产设备产业化项目,完善配套产业链。突破PDP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三维、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术,提高PDP产品性能。开展高迁移率TFT驱动基板技术开发,攻克OLED有机成膜、器件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攻克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加强关键材料及设备的国产化配套。围绕移动终端等需求,重点开发触摸屏功能、宽视角、高分辨率、轻薄节能的小尺寸显示产品。开展三维显示、电子纸、激光显示等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发光二极管(LED)。重点突破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关键技术,提高外延片和高端芯片的国内供给能力。增强功率型LED器件封装能力,加大对封装结构设计、新封装材料、新工艺、荧光粉性能、散热机理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快实现国产MOCVD设备的量产,推进衬底材料、高纯MO源,高性能环氧树脂以及高效荧光粉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检测平台建设,制定和完善LED相关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建设。

太阳能光伏。支持多晶硅行业节能降耗和高质、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的

产业化,鼓励新型太阳能电池和高质低成本多晶硅工艺技术研发。全面提升装备技术水平,突破平板式PECVD、全自动丝网印刷机、高效切割机等设备瓶颈。支持控制器、逆变器等配套部件和石墨、坩锅、电子浆料、TCO玻璃等配套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多样化、宽领域的太阳能光伏应用,拓展离网应用市场和新兴并网市场。

、信息技术应用

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产用合作,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服务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综合集成应用与业务协同创新,加快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形成。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促进农业集成化信息管理,提高精准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应用,带动电子信息产品及相关服务发展。大力发展应用电子产品,针对工业控制、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电力电子等量大面广、带动性强的应用电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产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

专栏:重点应用电子产品

工业控制。加强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控制芯片、传感器、驱动执行机构、触摸屏等产品的研制,提升工业控制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

机床电子。突破高档数控系统现场总线、通信协议、高精度高速控制和数字

化高速伺服驱动等技术,大力发展中高档数控系统;加强机床电子功能部件(包括电主轴、电动刀架、检测装置、测试设备、机床电器等)研发和应用。

汽车电子。重点支持汽车电子电气专用元器件、车用芯片、车载信息平台和网络、动力电池和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控制、底盘控制、车身控制、车载电子、汽车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

医疗电子。重点突破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临床检验与无创检测诊断、数字化医院及协同医疗卫生系统、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康复治疗设备、器官功能辅助替代医疗电子设备、精准智能手术设备、治疗微系统、医用传感器等先进医疗电子产品的自主研制。

金融电子。重点支持金融IC卡、移动支付终端、税控收款机、自动存/取款机、清分机、金融自助服务设备等产品开发和规模化应用,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保障金融安全。

电力电子。大力推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快速恢复二极管(FRD)等高频场控电力电子芯片和模块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重点解决高阻区熔硅单晶、陶瓷覆铜板、铝碳化硅基板、结构件等制造技术;积极开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和氮化镓)和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高功率密度、高性能的电力电子装置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国家级的高频场控电力电子器件的检测测试平台,制定和完善电力电子器件标准。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号),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出台《国务院

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号)的实施细则。研究完善扶持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多晶硅产业准入条件》,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指导。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研究制定配套行业政策。完善促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环境,推动安全可靠的软硬件产品开发和应用。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研究制定家电下乡后续政策措施,建设完善家电产品售后维修服务体系。推动制定国内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实施。积极推广LED、OLED节能照明产品。营造芯片、整机、系统互动的产业生态环境,推进电子专用设备首台套的应用和推广。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投入,对核心关键领域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明确资金支持重点,加强产业链配套。充分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重点产品示范应用。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安全可靠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行业应用。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细化电子信息领域资金使用方案。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


相关文章

  • 机器视觉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机器视觉行业现状调研与未来前景趋 势报告(2015年) 报告编号:15A856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 ...查看


  • 工程心理学复习资料
  • 工程心理学 几种定义方法 (1)国际人类工效学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lEA)界定: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 ...查看


  • 广东设计原理自考押题
  • 考试复习重点 1.设计,即design.广义上的设计,是蕴含于宇宙万物之中的一种追求平衡与有序的力量,是人类试图统一和支配一切的冲动和需要.(P2单选/名词解释) 2.现代设计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 ...查看


  • 视觉传感器
  • 现代检测技术论文 --视觉传感器 班级: 姓名: 学号: 机器人视觉一般指与之配合操作的工业视觉系统,把视觉系统引入机器人以后,可以大大地扩大机器人的使用性能,帮助机器人在完成指定任务的过程中,具有更大的适应性,机器人视觉除要求价格经济外, ...查看


  • 认知心理学课件7
  • 认知心理学课件40 2.设计原理:人和计算机的物质构成不同,但它们的:3.实施过程:(1)把人的认知操作过程编制成计算:4.评价:计算机模拟可以研究人的高级认知过程(如:第一次作业::1.(学号为单号的学生)查资料,从历史的角度论述:2.( ...查看


  • 印刷质量检测的原理和技术要点
  • 印刷质量检测的原理和技术要点 机器视觉就是用摄像机代替人眼,用计算机代替人的大脑.机器视觉用于印刷.包装质量检测的工作原理也很简单,用摄像机拍摄(采集)印品的图像,在计算机中与该印品标准图像(模板)比较,如果发现差异并超出设定的公差范围,即 ...查看


  • 结合机器视觉的采摘机械手的定位仿真研究
  • 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47(24) 139 结合机器视觉的采摘机械手的定位仿真研究 熊俊涛"2,邹湘军1,邹海鑫1,陈荫乐1,卢俊1 ⅪONGJuntao& ...查看


  • 机器视觉技术及其应用概况
  • 本栏目责任编辑:李桂瑾 人工智能及识别技术 机器视觉技术及其应用概况 陈发东,张晓芳,赵寰宇,张涛,于国英 (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玻纤分公司,河北邢台054001) 摘要:介绍了机器视觉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相对于人类视觉优势所在,阐述 ...查看


  • 机器人视觉传感技术及应用doc
  • 机器人视觉传感技术及应用 摘要:机器人视觉技术是指机器人工作时通过视觉传感器对环境物体获取视觉信息,让机器人识别物体来进行各种工作.本文介绍了机器人技术中所常用的视觉传感器的种类.结构.原理和功能.介绍了弧焊机器人视觉传感技术较为前沿的一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