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生活方式与后喻社会

周国文()     一、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青年生活观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范式,它表征着社会的持续演进已到了一个重新整合其意义所指的状态。当然,我们并不避讳其流俗的一面,也就是其被反覆应用到处传播之后所带来的对“后现代主义”的自身嘲讽。    当然,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时尚效应,在当今年青人中所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因为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以一种趋新而又周全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它意味着“启蒙的世界主义是一种真正跨越国界的(西方的)精英文化的果实。”①见《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  中央编译出版社(新西兰)西蒙杜林确实,对后现代主义这个定义的争论,并不影响它对潮流与动感社会生活之拥众所引发的辐射与带动。它像个文化幽灵,在我们这个物质化的现代社会中自由地摇来荡去。毕竟谈到后现代主义,我们不可以躲避一个时代的转变。因为在一种认知的扬弃过程中,文化领域剧烈的社会变迁已经给我们社会的各个群体以一种深刻的触动。尤其是对广大的青年人,花样翻新、整合与断裂、解构与重塑,在他们身上所引起的反应是史无前例的。    我们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背后,看到的镜中之像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弥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的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②见《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年轻人开始纷纷在消费文化的浪潮中打破沉默与单调,无情地将现代主义的逻辑来个巨大的颠覆。他们强烈地投合着资本社会的文化逻辑,把代表欲望、本能与享乐的反规范倾向张扬到人生的向度当中去。    正如王宁所说:“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叙事风格或话语,其特征是对‘宏大的叙事’或‘元叙事’的怀疑和对某种无选择或类似无选择技法的崇尚,后现代文本呈现出某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断片或叙述中被消解了。”  ③见《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  王宁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可见,后现代主义充当了这个时代新的文化转向的代码,它也正对新生代生活方式的重新塑造起着密切的关联作用。    毕竟后现代的生活实践令人触目惊心,它在文化商品、文化产业与文化价值方面正在重构着其独特的内涵。    “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导向工具,是因为它在形成解构文化时,在提高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与知识生活之秩序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生活秩序,长期维持着一些对大众狂欢、野性、野蛮和不驯服发生迷恋的潜流与亚文化,而这也是在社会与个体两个层次上,为秩序建立所驱动的文明进程力图排斥或包容的东西。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民主的大众冲动,对‘他者’的迷恋神往、对大众快感的容忍,对紧张、分裂的情感体验,都可以在这种传统中得从发现。”④见《消费社会与后现代主义》在青年人的心目当中,后现代主义早已是一种强势的文化思潮,它不仅仅是特殊的导向,而且正在朝着行动策略的方向上吸引着一大批自觉接受后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化观众。    二、“飘一代”的崛起    后现代生活方式的样态在当代青年人中的流行,最重要的是其价值观念与表述方式本身对比前代人来说已发生了重要的变迁。“现代主义把能指、所指和指涉物的角色地位作了明显的划分和自洽。与此相反,对于后现代化而言这些差异是未定的,尤其是能指与指涉物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或者换一种说法,表述与现实的关系不是预先确定的。在这里,通过意象而不是文字意义在表述过程中所占的比率的不断增大。这就是消除差异(分化)。在消除差异的过程中,与文字相比,意象在更广大程度上与指涉物相似。公正地讲,指涉物本身更主要地是面对能指。这就是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变得充满现实感的原因,在电视、广告、录像、电脑化、随身听、汽车卡式录音机,以及发展至今的CD、VCD 和DAT 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表述。”⑤见《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美)拉什著  高飞乐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6 期作为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的最佳受众——飘一代,他们是新世纪的时尚领袖。这个年轻群体崭新的命名始自于广州《新周刊》杂志社2000年6 月15日推出的同名专辑。“飘一代”可贵的是心态的年轻,因此他们没有准确的年龄上限与下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男女都有可能在这个族群里出现。    在“飘一代”这个动感的亚文化群体里,“飘”是他们独特而又丰满的个性特征,“飘不仅仅是过程,是为了让梦在现实中或大或小的飞翔,也意味着是一种状态,一种结果。飘本身有时候就是目的。飘在诗意的农业时代可能是一种境界,而在今天,更多的只是一种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勇气,或者是越来越习以为常的生活态度而已。”⑥见《写在调查的边上》  江小鱼著  《新周刊》2000年6 月15日出版  广州《新周刊》杂志社不可否认,聚焦中国越来越具活力与热情的大中城市,“飘一代”这个年轻群体正在高昂地浮出水面。他们活力四射、个性鲜明,同期的《新周刊》杂志给他们这个群体总结了“关于飘的五十个细节”:“只喝包装水、不订报只买报、只租房不买房、只打的不买车、宁肯煲电话粥也不写信、既不跟父母要钱也不给父母钱、睡过床垫、不吃早餐、裸睡、至少热爱一项运动哪怕是床上运动、对哲学敬而远之、不承诺、只穿舒服的鞋子、不为健康牺牲嗜好、没有年龄感、拒绝圈子、跟再好的朋友也不借钱、时不时‘人间蒸发’、扔东西时从不心疼、不把情人带入朋友圈、居室可能很简陋但至少有一张舒服的沙发、可以不看书但一定要看碟、绝不送行、从不歧视同性恋或艾滋病、不戴手表、不带雨伞、不在公共场合谈论严肃的话题、老找不着东西、爱过很多次但从不为谁要死要活、生病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懒得存钱、找他们的最好方式——E-mail、热衷于嘲笑中产阶级、对喜欢的东西不计较价格、倾向于佩戴不那么昂贵的饰物、悄悄地结婚绝不举行盛大的婚礼、不爱过节、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特别喜欢‘追新’、想到什么说什么、从不认‘同乡’、从不大惊小怪、养宠物不养小孩、注重包装多过内容、不按点吃饭、房间很乱但想要的东西触手可及、只要需要不在乎做任何工作、不对别人嘘寒问暖也不喜欢被人嘘寒问暖、认为早睡早起的人是乏味的、无法停止幻想、认为晚上比白天好”⑦同⑥《关于飘的五十个细节》第38——40页裴谕新、黄晶晶  文    三、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的样态    “飘一代”洋洋洒洒,不可阻挡地在我们这个大众文化走俏的物质社会里展示着他们咄咄逼人的青春力量。    毕竟飘一代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心中之物,而视目不见所谓传统的废墟与意识形态的驯导,他们刻意地与主流文化保持着一段美感的距离。检点以上“关于飘的五十个细节”,我们可以目睹在飘一代的生存空间中后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地位。而按照文化学者伊布尔。哈桑的说法,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多元差异性,体现为拒斥同一,热衷多样。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崛起,网络空间的“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娱乐休闲方式的普及与流行,统一的生活方式被多元化的选择所取代。“我有,我可以”,“我选择,我喜欢”,决定了这是个自我意识的时代。毕竟“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而人同样也是千奇百怪的。    性格与阅历的不同,往往也左右了观点与取向的差异。因此后现代生活方式特别强调个性,允许创新,讲究个人的感官享受,标榜的是自我拥有的“酷”与“蔻”,认可游戏与宽容。    (二)、消解中心性,强调边缘化。飘一代,不听从权威,虽有个人的偶像,但这种祟拜只是好玩而已,却没有公认的庄重性质。他们不会认真,也不可能认真。因为城市没有中心,人群没有中心,文化没有中心,知识没有中心,思想与行为也没有中心。换句话说,或许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可能成为中心,人群中的你我他也可能成为中心,文化中的任一类型也可能在不同时段充当中心,知识体系中的任一分支也可能在不同的理论框架内充当中轴,当然思想与行为的任何一脉在不同的背景不也可能成为当下的中心。在环球同此凉热的境况下,飘一代的反中心作法与互联网上的冲浪行为互为结盟。全球任一地区任一时间所发生的事件都被一网打尽,信息之流、语言之流与文化之流密切碰撞与融合。颠覆等级,解构中心,互动式的社会交往结构,趋向的必然是一个民主、平等与自由的网络平台,而影响的又必然是一曲无主题变奏。在这样一个完全个性化的社会空间里,边缘化实际上也是独立化与离散化。边缘随时可能带动旧的中心,成为新的中心。就像如今非主流的飘一代,谁也说不清楚若干年后,他们是否将成为新社会的主流人群。    (三)、反整体性和宏大叙事,强调断裂与差异。从王朔与《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鹊起到周星驰与《大话西游》的走红,就可见反讽与插科打诨是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态度。飘一代声色犬马,直面生活。什么都可以被拿来开心,什么快乐玩什么。毫无拘束的坦荡人生也许伴随着一种游戏的心态,“飘一代不是不关心严肃的问题,但在人多的场合,他宁愿选择嬉笑怒骂,世界己经这么沉重,何必还雪上加霜。”⑧同⑥《关于飘的五十个细节》第39页裴谕新、黄晶晶  文 飘一代抹灭崇高,消解神圣,因为“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为飘一代提供了更为广阔而自由的空间,昔日那些建立在乡村经验之上的神圣信条和永恒价值,已经被他们的城市经验撕成无数感性的碎片,在城市炫目的光影和醉人的香风中飘荡,追求‘终极’的人越来越少了,‘过程的快感’已成为一些人生活最高的美学律令。”⑨《新周刊》2000年6 月15日出版  广州《新周刊》杂志社  第13页(四)、反对基础主义深度模式,强调平面化。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场上是一种无深度模式,强调平面化与即时性体验。而飘一代作为自觉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灌输的新青年,深得后现代主义深层文化符码的精髓。“他们创造着一种生活的艺术,以使他们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惬意与满足,获得知识分子的特权:以向‘禁忌’开战和根除‘变态’的名义,他们选定了最为肤浅也最易借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风格:自由散漫的态度、装饰性或风暴式的装扮、开放性的姿态与动作等等,并系统地将那些有教养的秉性运用于尚待合法化的文化(电影、连环漫画、地下读物),运用于日常生活(街头艺术)、私人领域(性、化状、抚育子女、闲暇等),运用于存在本身(与自然、爱、死亡的联系)。”⑩见《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第137 页  飘一代是在特殊的语境中成长,他们在时尚面前是敏感的一群,他们的看法不容置疑地受到商品潮流的影响,他们造新逐异,却拒绝意义与沉度的隐喻。他们深信:“根本不存在什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别,深度模式应被消解,现代主义的精神追求应被放弃,生活表面化、舒适化、轻松化,‘跟着感觉走,拉住你的手,脚步越来越温柔’。……人们在追求表面化的物欲满足中沉沦,让高贵的头颅作了贪婪眼睛的奴隶。二十世纪,城市人生活价值观变成了感性与浅薄化的世纪。”⑾见《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第39-40 页(五)、他们的生活方式偏好是反对意义的先验控制,主张能指链的膨胀、撒播与断裂。“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这句口号反映的是飘一代豪放不羁的个性主张,也从侧面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文本之外无他物。飘一代对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的理论深为认同,尽管他们并不全然理解:“文化是一种文本间符号的嬉戏,服饰、汽车、建筑、爵士乐、兰开夏式摔跤、足球赛、奥运会等等城市文化的文本的意义不再取决于作者,而是取决于读者。应当将作者中心论转变为读者中心论。‘我用来看上帝的眼睛,正是上帝用来看我的心灵的眼睛’。文本是破碎的,意义是多元的。文化的意义是向无数的‘他者’无限开放的,有多少种解读者、多少种阅读方式和编码方式,就有多少种意义。”⑿见《时尚与冲突》第40页  “飘一代”庆幸在一种多元阅读、多元价值与多元思维的开放社会中成长,因此他们身心中“飘”的气质愈加迷人。他们在热街游荡,欣喜地发现城市的新靓点;他们在精品屋里穿梭,快乐地淘得个人的心爱之物;他们在网上与迪吧留连,一次Hot 到底;他们在派对上痛快地狂欢,演绎着都市夜归人的味道。    四、后喻社会的形成与青年文化的走俏崭新的社会学理论己经在对这个时代的变化作出及时的言说:人类正在从前喻社会向后喻社会转变。在前喻社会,宝贵的是经验,老人因而备受尊重。而在后喻社会,有价值的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世界属于敢闯敢干的年轻人。    在这个夺目的后喻社会,我们可以看到时代与社会的运行已产生了如下一些新的准则:新知胜过经验;行动优于思想;年青人备受推崇;敢于挑战权威是一种美德;务实、效率与灵活应变是能力的证明;变化是时代的脉搏。    毕竟新技术新工业新经济的发展已将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来了个天翻地覆的改造。经验与传统在这个日渐创新的时代愈发贬值。新青年往往诠释着新时代的未来,因此“飘一代”的群体魅力正以不可限量的态势发出耀人的光彩。毕竟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是最大的资本。时代终究是属于心态年轻的人群。    因为只有心态年轻的人才是生长与变化的最佳代言人。他们是新鲜事物的拥护者,他们根据现时的条件而不是过去的条件将幸福、快乐与自由的永恒理想付诸实用。    确实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被年轻人很好地消化吸收,特别是“飘一代”这个敢于颠覆未来的群体进化的速度比谁都快。他们追求物质与财富,他们也相信浪漫与情愫,他们也颇为现实,却比谁都享受生活,一往无前地为快乐与刺激而生存。  他们的价值观与生活观开始成为时尚文化的一部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思潮、新观念与新行为层出不穷,我们看到了青春的力量与新奇的魅力。媒体惊呼于涌出人群的那张脸:“你竟敢如此年青!正可谓:”千年一越,世界变了“。    而从后喻社会的成形,我们则发现青年文化成了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旋律。青年人正处于梦想能力最旺盛的阶段,而且他们也最渴望自由,憧憬着像鸟儿一般在任何一块空间任何一个时间尽情的飞翔。他们希望发挥出自己最精萃的一面,尽可能的表现出超越自身局限而按照自己愿望去行动的潜在力量。    确实,当年轻的网络CEO 频繁出现在公众媒体为自己与互联网作秀的时候,年长者曰瞪口呆于:如今这些冠冕堂煌的角色已经不需要从上一代人手中接过权力。  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走,也许根本不按牌理出牌,但照样嬴得未来。    青年文化是鼓励创新、热衷冒险、强调活力与热情,果敢于拼搏并不害怕失败。正如罗斯福的一句经典名言与其说是对青年人的礼赞,还不如说是对青年文化的歌唱:“我们不能总是为我们青年造就美好未来,但我们能够为未来造就我们的青年一代。”    年轻是生命的优势,在一生中最黄金的那段日子里,我们创造的欲望也是最强的,我们工作的激情也是最炽热的。我们对一成不变的模式感到不解与困惑,我们用呼唤改革与变化的动荡来冲决最腐朽的保守堡垒。    新青年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面,欢呼个性的胜利。他们并不总是放荡、颓废与坠落,他们也勇于面对社会文明潮流的激荡而不断的自拔与更新。他们对新潮流新观念新见解抱着强烈的兴趣,因为新的也往往意味着进步的方向。    更可贵的是,年轻人已经改变了古人关于“这里和现在”之概念的理解,世界是紧密联系的,而时间是稍纵即逝的。通讯网络与信息高速公路的摧枯拉朽,已极大影响了我们对年青与时代的看法。    年轻人天然的是效率的追求者,他们尽管常被人指责为感性胜过理性、激情超过稳重。但他们的优点也正在于勇于冲破一切的天罗地网,一往无前的与一切反动邪恶不义的力量坚决决裂。    积极参与也是年青的另一种特征。他们热情的加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生活在有凝聚力和受保护的团体中,享受社群带给他们的好处,也责无旁贷的奉献他们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他们认真的发表自己对政治的真实见解,不隐瞒不避讳源自于良知的个人观点、年青人也热爱生活,消费是他们生活中的主旋律。但他们也不应忘记思想家在消费热潮背后给我们提供的一些冷思考。盲目麻木的沉醉于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将让我们最无聊丧失精神生活的美妙。    后喻社会的凸现提醒年轻人应该更多地承担责任,并付之于实践。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特别提到:“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生机活泼的新青年是时代的希望。    因为他们倡言改革,所以从中看到了未来的无穷希望,他们无畏的站在时代浪尖的最前面,直面坦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虽然青年人多半对历史不大感兴趣,但他们喜欢创造、喜欢与时俱进,倡导“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他们也多半是思想解放的先锋,冲剌在刀光剑影的每一个战壕。他们的精神亢奋、思想激进,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们对周遭的丑陋事实抱着嫉恶如仇的态度,他们对我们生活状态的每一个积极变化欢欣鼓舞。    青年人以其激昂热情告诉我们,必须瞻望未来以寻求许多问题的答案。他们向往“人的觉醒、自我意识与个性解放”,他们欢迎任何出于公益心的救亡与启蒙。他们唾弃本本主义,拒绝封建教条的缠绕与干扰。他们追求新生活的指向是——富裕、民主、正义、平等、人人健康与和平的环境、非种族主义与非性别歧视宽容的社会氛围,有保障有自由并具备广泛选择的生活。    新千年新世纪开始了,更让人欢呼的是后喻社会中青年文化的走俏见证了“飘一代”的诞生。“‘飘一代’以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以他们的恩想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消费方式、娱乐方式。”⒀见第12页 《新周刊》2000年6 月15日出版  广州《新周刊》杂志社  它也提醒着青年人能够具备新的觉悟与良知,能担负起历史的使命,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登高望远。毕竟青年人血脉贲张,以毅力以激情以勇气以智慧来战胜现实的重重问题与难关,显得游刃有余。他们尽管也有过忧伤,但他们始终面对生活充满微笑!这就是青年文化无穷的魅力所在。

周国文()     一、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青年生活观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范式,它表征着社会的持续演进已到了一个重新整合其意义所指的状态。当然,我们并不避讳其流俗的一面,也就是其被反覆应用到处传播之后所带来的对“后现代主义”的自身嘲讽。    当然,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时尚效应,在当今年青人中所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因为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以一种趋新而又周全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它意味着“启蒙的世界主义是一种真正跨越国界的(西方的)精英文化的果实。”①见《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  中央编译出版社(新西兰)西蒙杜林确实,对后现代主义这个定义的争论,并不影响它对潮流与动感社会生活之拥众所引发的辐射与带动。它像个文化幽灵,在我们这个物质化的现代社会中自由地摇来荡去。毕竟谈到后现代主义,我们不可以躲避一个时代的转变。因为在一种认知的扬弃过程中,文化领域剧烈的社会变迁已经给我们社会的各个群体以一种深刻的触动。尤其是对广大的青年人,花样翻新、整合与断裂、解构与重塑,在他们身上所引起的反应是史无前例的。    我们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背后,看到的镜中之像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弥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的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②见《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年轻人开始纷纷在消费文化的浪潮中打破沉默与单调,无情地将现代主义的逻辑来个巨大的颠覆。他们强烈地投合着资本社会的文化逻辑,把代表欲望、本能与享乐的反规范倾向张扬到人生的向度当中去。    正如王宁所说:“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叙事风格或话语,其特征是对‘宏大的叙事’或‘元叙事’的怀疑和对某种无选择或类似无选择技法的崇尚,后现代文本呈现出某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断片或叙述中被消解了。”  ③见《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  王宁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可见,后现代主义充当了这个时代新的文化转向的代码,它也正对新生代生活方式的重新塑造起着密切的关联作用。    毕竟后现代的生活实践令人触目惊心,它在文化商品、文化产业与文化价值方面正在重构着其独特的内涵。    “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导向工具,是因为它在形成解构文化时,在提高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与知识生活之秩序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生活秩序,长期维持着一些对大众狂欢、野性、野蛮和不驯服发生迷恋的潜流与亚文化,而这也是在社会与个体两个层次上,为秩序建立所驱动的文明进程力图排斥或包容的东西。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民主的大众冲动,对‘他者’的迷恋神往、对大众快感的容忍,对紧张、分裂的情感体验,都可以在这种传统中得从发现。”④见《消费社会与后现代主义》在青年人的心目当中,后现代主义早已是一种强势的文化思潮,它不仅仅是特殊的导向,而且正在朝着行动策略的方向上吸引着一大批自觉接受后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化观众。    二、“飘一代”的崛起    后现代生活方式的样态在当代青年人中的流行,最重要的是其价值观念与表述方式本身对比前代人来说已发生了重要的变迁。“现代主义把能指、所指和指涉物的角色地位作了明显的划分和自洽。与此相反,对于后现代化而言这些差异是未定的,尤其是能指与指涉物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或者换一种说法,表述与现实的关系不是预先确定的。在这里,通过意象而不是文字意义在表述过程中所占的比率的不断增大。这就是消除差异(分化)。在消除差异的过程中,与文字相比,意象在更广大程度上与指涉物相似。公正地讲,指涉物本身更主要地是面对能指。这就是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变得充满现实感的原因,在电视、广告、录像、电脑化、随身听、汽车卡式录音机,以及发展至今的CD、VCD 和DAT 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表述。”⑤见《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美)拉什著  高飞乐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6 期作为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的最佳受众——飘一代,他们是新世纪的时尚领袖。这个年轻群体崭新的命名始自于广州《新周刊》杂志社2000年6 月15日推出的同名专辑。“飘一代”可贵的是心态的年轻,因此他们没有准确的年龄上限与下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男女都有可能在这个族群里出现。    在“飘一代”这个动感的亚文化群体里,“飘”是他们独特而又丰满的个性特征,“飘不仅仅是过程,是为了让梦在现实中或大或小的飞翔,也意味着是一种状态,一种结果。飘本身有时候就是目的。飘在诗意的农业时代可能是一种境界,而在今天,更多的只是一种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勇气,或者是越来越习以为常的生活态度而已。”⑥见《写在调查的边上》  江小鱼著  《新周刊》2000年6 月15日出版  广州《新周刊》杂志社不可否认,聚焦中国越来越具活力与热情的大中城市,“飘一代”这个年轻群体正在高昂地浮出水面。他们活力四射、个性鲜明,同期的《新周刊》杂志给他们这个群体总结了“关于飘的五十个细节”:“只喝包装水、不订报只买报、只租房不买房、只打的不买车、宁肯煲电话粥也不写信、既不跟父母要钱也不给父母钱、睡过床垫、不吃早餐、裸睡、至少热爱一项运动哪怕是床上运动、对哲学敬而远之、不承诺、只穿舒服的鞋子、不为健康牺牲嗜好、没有年龄感、拒绝圈子、跟再好的朋友也不借钱、时不时‘人间蒸发’、扔东西时从不心疼、不把情人带入朋友圈、居室可能很简陋但至少有一张舒服的沙发、可以不看书但一定要看碟、绝不送行、从不歧视同性恋或艾滋病、不戴手表、不带雨伞、不在公共场合谈论严肃的话题、老找不着东西、爱过很多次但从不为谁要死要活、生病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懒得存钱、找他们的最好方式——E-mail、热衷于嘲笑中产阶级、对喜欢的东西不计较价格、倾向于佩戴不那么昂贵的饰物、悄悄地结婚绝不举行盛大的婚礼、不爱过节、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特别喜欢‘追新’、想到什么说什么、从不认‘同乡’、从不大惊小怪、养宠物不养小孩、注重包装多过内容、不按点吃饭、房间很乱但想要的东西触手可及、只要需要不在乎做任何工作、不对别人嘘寒问暖也不喜欢被人嘘寒问暖、认为早睡早起的人是乏味的、无法停止幻想、认为晚上比白天好”⑦同⑥《关于飘的五十个细节》第38——40页裴谕新、黄晶晶  文    三、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的样态    “飘一代”洋洋洒洒,不可阻挡地在我们这个大众文化走俏的物质社会里展示着他们咄咄逼人的青春力量。    毕竟飘一代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心中之物,而视目不见所谓传统的废墟与意识形态的驯导,他们刻意地与主流文化保持着一段美感的距离。检点以上“关于飘的五十个细节”,我们可以目睹在飘一代的生存空间中后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地位。而按照文化学者伊布尔。哈桑的说法,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多元差异性,体现为拒斥同一,热衷多样。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崛起,网络空间的“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娱乐休闲方式的普及与流行,统一的生活方式被多元化的选择所取代。“我有,我可以”,“我选择,我喜欢”,决定了这是个自我意识的时代。毕竟“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而人同样也是千奇百怪的。    性格与阅历的不同,往往也左右了观点与取向的差异。因此后现代生活方式特别强调个性,允许创新,讲究个人的感官享受,标榜的是自我拥有的“酷”与“蔻”,认可游戏与宽容。    (二)、消解中心性,强调边缘化。飘一代,不听从权威,虽有个人的偶像,但这种祟拜只是好玩而已,却没有公认的庄重性质。他们不会认真,也不可能认真。因为城市没有中心,人群没有中心,文化没有中心,知识没有中心,思想与行为也没有中心。换句话说,或许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可能成为中心,人群中的你我他也可能成为中心,文化中的任一类型也可能在不同时段充当中心,知识体系中的任一分支也可能在不同的理论框架内充当中轴,当然思想与行为的任何一脉在不同的背景不也可能成为当下的中心。在环球同此凉热的境况下,飘一代的反中心作法与互联网上的冲浪行为互为结盟。全球任一地区任一时间所发生的事件都被一网打尽,信息之流、语言之流与文化之流密切碰撞与融合。颠覆等级,解构中心,互动式的社会交往结构,趋向的必然是一个民主、平等与自由的网络平台,而影响的又必然是一曲无主题变奏。在这样一个完全个性化的社会空间里,边缘化实际上也是独立化与离散化。边缘随时可能带动旧的中心,成为新的中心。就像如今非主流的飘一代,谁也说不清楚若干年后,他们是否将成为新社会的主流人群。    (三)、反整体性和宏大叙事,强调断裂与差异。从王朔与《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鹊起到周星驰与《大话西游》的走红,就可见反讽与插科打诨是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态度。飘一代声色犬马,直面生活。什么都可以被拿来开心,什么快乐玩什么。毫无拘束的坦荡人生也许伴随着一种游戏的心态,“飘一代不是不关心严肃的问题,但在人多的场合,他宁愿选择嬉笑怒骂,世界己经这么沉重,何必还雪上加霜。”⑧同⑥《关于飘的五十个细节》第39页裴谕新、黄晶晶  文 飘一代抹灭崇高,消解神圣,因为“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为飘一代提供了更为广阔而自由的空间,昔日那些建立在乡村经验之上的神圣信条和永恒价值,已经被他们的城市经验撕成无数感性的碎片,在城市炫目的光影和醉人的香风中飘荡,追求‘终极’的人越来越少了,‘过程的快感’已成为一些人生活最高的美学律令。”⑨《新周刊》2000年6 月15日出版  广州《新周刊》杂志社  第13页(四)、反对基础主义深度模式,强调平面化。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场上是一种无深度模式,强调平面化与即时性体验。而飘一代作为自觉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灌输的新青年,深得后现代主义深层文化符码的精髓。“他们创造着一种生活的艺术,以使他们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惬意与满足,获得知识分子的特权:以向‘禁忌’开战和根除‘变态’的名义,他们选定了最为肤浅也最易借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风格:自由散漫的态度、装饰性或风暴式的装扮、开放性的姿态与动作等等,并系统地将那些有教养的秉性运用于尚待合法化的文化(电影、连环漫画、地下读物),运用于日常生活(街头艺术)、私人领域(性、化状、抚育子女、闲暇等),运用于存在本身(与自然、爱、死亡的联系)。”⑩见《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第137 页  飘一代是在特殊的语境中成长,他们在时尚面前是敏感的一群,他们的看法不容置疑地受到商品潮流的影响,他们造新逐异,却拒绝意义与沉度的隐喻。他们深信:“根本不存在什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别,深度模式应被消解,现代主义的精神追求应被放弃,生活表面化、舒适化、轻松化,‘跟着感觉走,拉住你的手,脚步越来越温柔’。……人们在追求表面化的物欲满足中沉沦,让高贵的头颅作了贪婪眼睛的奴隶。二十世纪,城市人生活价值观变成了感性与浅薄化的世纪。”⑾见《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第39-40 页(五)、他们的生活方式偏好是反对意义的先验控制,主张能指链的膨胀、撒播与断裂。“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这句口号反映的是飘一代豪放不羁的个性主张,也从侧面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文本之外无他物。飘一代对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的理论深为认同,尽管他们并不全然理解:“文化是一种文本间符号的嬉戏,服饰、汽车、建筑、爵士乐、兰开夏式摔跤、足球赛、奥运会等等城市文化的文本的意义不再取决于作者,而是取决于读者。应当将作者中心论转变为读者中心论。‘我用来看上帝的眼睛,正是上帝用来看我的心灵的眼睛’。文本是破碎的,意义是多元的。文化的意义是向无数的‘他者’无限开放的,有多少种解读者、多少种阅读方式和编码方式,就有多少种意义。”⑿见《时尚与冲突》第40页  “飘一代”庆幸在一种多元阅读、多元价值与多元思维的开放社会中成长,因此他们身心中“飘”的气质愈加迷人。他们在热街游荡,欣喜地发现城市的新靓点;他们在精品屋里穿梭,快乐地淘得个人的心爱之物;他们在网上与迪吧留连,一次Hot 到底;他们在派对上痛快地狂欢,演绎着都市夜归人的味道。    四、后喻社会的形成与青年文化的走俏崭新的社会学理论己经在对这个时代的变化作出及时的言说:人类正在从前喻社会向后喻社会转变。在前喻社会,宝贵的是经验,老人因而备受尊重。而在后喻社会,有价值的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世界属于敢闯敢干的年轻人。    在这个夺目的后喻社会,我们可以看到时代与社会的运行已产生了如下一些新的准则:新知胜过经验;行动优于思想;年青人备受推崇;敢于挑战权威是一种美德;务实、效率与灵活应变是能力的证明;变化是时代的脉搏。    毕竟新技术新工业新经济的发展已将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来了个天翻地覆的改造。经验与传统在这个日渐创新的时代愈发贬值。新青年往往诠释着新时代的未来,因此“飘一代”的群体魅力正以不可限量的态势发出耀人的光彩。毕竟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是最大的资本。时代终究是属于心态年轻的人群。    因为只有心态年轻的人才是生长与变化的最佳代言人。他们是新鲜事物的拥护者,他们根据现时的条件而不是过去的条件将幸福、快乐与自由的永恒理想付诸实用。    确实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被年轻人很好地消化吸收,特别是“飘一代”这个敢于颠覆未来的群体进化的速度比谁都快。他们追求物质与财富,他们也相信浪漫与情愫,他们也颇为现实,却比谁都享受生活,一往无前地为快乐与刺激而生存。  他们的价值观与生活观开始成为时尚文化的一部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思潮、新观念与新行为层出不穷,我们看到了青春的力量与新奇的魅力。媒体惊呼于涌出人群的那张脸:“你竟敢如此年青!正可谓:”千年一越,世界变了“。    而从后喻社会的成形,我们则发现青年文化成了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旋律。青年人正处于梦想能力最旺盛的阶段,而且他们也最渴望自由,憧憬着像鸟儿一般在任何一块空间任何一个时间尽情的飞翔。他们希望发挥出自己最精萃的一面,尽可能的表现出超越自身局限而按照自己愿望去行动的潜在力量。    确实,当年轻的网络CEO 频繁出现在公众媒体为自己与互联网作秀的时候,年长者曰瞪口呆于:如今这些冠冕堂煌的角色已经不需要从上一代人手中接过权力。  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走,也许根本不按牌理出牌,但照样嬴得未来。    青年文化是鼓励创新、热衷冒险、强调活力与热情,果敢于拼搏并不害怕失败。正如罗斯福的一句经典名言与其说是对青年人的礼赞,还不如说是对青年文化的歌唱:“我们不能总是为我们青年造就美好未来,但我们能够为未来造就我们的青年一代。”    年轻是生命的优势,在一生中最黄金的那段日子里,我们创造的欲望也是最强的,我们工作的激情也是最炽热的。我们对一成不变的模式感到不解与困惑,我们用呼唤改革与变化的动荡来冲决最腐朽的保守堡垒。    新青年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面,欢呼个性的胜利。他们并不总是放荡、颓废与坠落,他们也勇于面对社会文明潮流的激荡而不断的自拔与更新。他们对新潮流新观念新见解抱着强烈的兴趣,因为新的也往往意味着进步的方向。    更可贵的是,年轻人已经改变了古人关于“这里和现在”之概念的理解,世界是紧密联系的,而时间是稍纵即逝的。通讯网络与信息高速公路的摧枯拉朽,已极大影响了我们对年青与时代的看法。    年轻人天然的是效率的追求者,他们尽管常被人指责为感性胜过理性、激情超过稳重。但他们的优点也正在于勇于冲破一切的天罗地网,一往无前的与一切反动邪恶不义的力量坚决决裂。    积极参与也是年青的另一种特征。他们热情的加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生活在有凝聚力和受保护的团体中,享受社群带给他们的好处,也责无旁贷的奉献他们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他们认真的发表自己对政治的真实见解,不隐瞒不避讳源自于良知的个人观点、年青人也热爱生活,消费是他们生活中的主旋律。但他们也不应忘记思想家在消费热潮背后给我们提供的一些冷思考。盲目麻木的沉醉于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将让我们最无聊丧失精神生活的美妙。    后喻社会的凸现提醒年轻人应该更多地承担责任,并付之于实践。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特别提到:“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生机活泼的新青年是时代的希望。    因为他们倡言改革,所以从中看到了未来的无穷希望,他们无畏的站在时代浪尖的最前面,直面坦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虽然青年人多半对历史不大感兴趣,但他们喜欢创造、喜欢与时俱进,倡导“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他们也多半是思想解放的先锋,冲剌在刀光剑影的每一个战壕。他们的精神亢奋、思想激进,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们对周遭的丑陋事实抱着嫉恶如仇的态度,他们对我们生活状态的每一个积极变化欢欣鼓舞。    青年人以其激昂热情告诉我们,必须瞻望未来以寻求许多问题的答案。他们向往“人的觉醒、自我意识与个性解放”,他们欢迎任何出于公益心的救亡与启蒙。他们唾弃本本主义,拒绝封建教条的缠绕与干扰。他们追求新生活的指向是——富裕、民主、正义、平等、人人健康与和平的环境、非种族主义与非性别歧视宽容的社会氛围,有保障有自由并具备广泛选择的生活。    新千年新世纪开始了,更让人欢呼的是后喻社会中青年文化的走俏见证了“飘一代”的诞生。“‘飘一代’以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以他们的恩想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消费方式、娱乐方式。”⒀见第12页 《新周刊》2000年6 月15日出版  广州《新周刊》杂志社  它也提醒着青年人能够具备新的觉悟与良知,能担负起历史的使命,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登高望远。毕竟青年人血脉贲张,以毅力以激情以勇气以智慧来战胜现实的重重问题与难关,显得游刃有余。他们尽管也有过忧伤,但他们始终面对生活充满微笑!这就是青年文化无穷的魅力所在。


相关文章

  •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社会学考察 作者:郑杭生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来源日期:2008-4-24 本站发布时间:2008-4-24 22:37:29 阅读量:1740次 摘要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经历了从前现代到现代的演变,现代 ...查看


  • 人的现代化
  • 人的现代化 摘 要]本文从人的现代化的定义.特征.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实现途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等方面对人的现代化研究中的问题作了梳理,以期理清人的现代化研究的各种理论,进而促进人的现代化研究. [关键词] 综述,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研 ...查看


  • 现代传媒与人的现代化
  • 摘要: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传媒在促进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时期某些特殊原因的影响,现代传媒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人的现代化顺利实现的问题.因而,传媒需要一个理性化的发展过程,受众亦要充分 ...查看


  • 中国现代化论文
  • 对中国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划分进行了描述及理论介绍,同时就笔者自己掌握的文献资料从探讨我国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化存在的不足与现状提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同时 ...查看


  • 安东尼_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思潮_金小红
  • 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金 小 红 提 要|后现代主义是世纪70年代,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初 :一方面吉登斯在批判他们的论点中发展了自,,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又吸收了他们的很多思想.在这一时期,英,在这种批判精神的潮流中,吉 ...查看


  •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什么是社会变迁,了解社会变迁的各种理论模式,认识社会结 构生成和变化规律:了解西方现代化与发展理论的演变脉络,认识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观 的重大意义: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背景.内容.历史过程 ...查看


  •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 浅析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 105班 魏鹏 2010220872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 ...查看


  • 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理论特征
  • ≮分恶慧慧揣 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理论特征 ■黄旭东 田启波 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理论特征可从研究形式和研究内容两个向度去考察.从研究形式上看,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从研究内容上看,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理论 ...查看


  • _流动的现代性_何以可能_鲍曼_流动的现代性_思想探源
  • 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流动的现代性"何以可能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探源 陶日贵1,田启波2 (1.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320:2.深圳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广东深 ...查看


  •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 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