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汪勇严红李林峰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07期

  企业信息化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但是,实际上在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企业中,又有多少企业真正用效益指标或标准来衡量本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又有多少企业能够拿出具体指标来证明本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在评判信息化对提高企业效益方面,难以找到一个标准的尺度。若能找到对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程度进行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就能科学地评价其效益。

  国内外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几乎都是针对企业技术的,对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企业不仅担心信息化项目是否能够从技术上实现,而且关心该项目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往往效益的驱动直接影响或推动信息化项目能否实施。国际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了众多的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方案,如ROC的信息社会指数、欧盟的电子欧洲指标体系、APEC的电子商务评估指南等[1]。 我国信息产业部已研究并发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以指导和衡量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深入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和评价的科学方法,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对于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完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使用投资回收期法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并取得初步成效。例如,苏联于1977年颁布了经济效益计算原则的规定,决定以年利润增收额、投资效益系数(或投资回收期)等指标作为评价依据。但由于传统的净现值法无法对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而产生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进行评价,因此容易低估项目本身的价值[2]。为了纠正这一偏差,国内学者郭东强和王志江在研究中结合期权定价理论,对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作了大胆的修正,并参考Fisc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创立的模型进行测算。尽管修正后的净现值法在实用性上提高了一步,可以体现投资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但是它与投资回收期法一样,都还只停留在对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上,回避了难以定量计算但对企业的发展又非常重要的间接经济效益。国外对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一直很重视,目前已有一些评价的方法,如平衡记分法等[3]。美国贝台尔博士依据信息系统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作用大小来评价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他通过对信息系统及其子系统在整个企业或职能部门中的有效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并将其量化后经公式计算,最终得出评价结果。这是一种以效益为目标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指导思想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张玲玲等学者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特点,提出了集成式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评价决策支持系统[4],并对各个功能及结构进行了描述,但还只是处于概念阶段,并没有对其评价系统中的技术部分作深入的说明。

  为了制订一个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1993年,我国就把“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来,前期主要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包括国家经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真正纳入到政府职能范围进行研究,是在信息产业部成立以后,由国家经贸委直接组织研究,共搜集了各个部委、各省市、各地方以及国外的研究成果共48套指标体系。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我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以全面评估我国境内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该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为全面评估我国的各类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评估依据和标准。该体系指标由基本指标、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三部分组成。效能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对企业信息化的实效作出定量分析。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效的特殊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的评价指标。但是,该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三个问题:①投入越多,包括资金、人力等投入,最后的得分就越高;②由于各项指标对权重的影响不同,对信息化效益的贡献率也不同,因此,采取固定权重的做法显然不合理;③虽然标杆值法考虑到指标值的行业特点,但指标体系本身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评价需求。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设计原则

  在进行信息化效益评价之前,必须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要遵循三个原则:①系统性原则。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要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选择的指标应紧密结合企业信息化的现实状况,保证测度结果能够反映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②可操作性原则。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应该能够简化并反映复杂现象的信息,指标不仅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容易取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具有统计的可操作性。③动态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在数量上要根据行业的动态而改变,并且在影响权重上也要动态调整。

  (二)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信息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涉及到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要想逐一地全面地去寻找每一个指标,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当然,把每一个产生效益的环节都认为是企业信息化作用的结果,也会使最终的指标偏离评价目的,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准确[5]。在分析经济效益时,其表现的方式也有差异, 有些指标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就已显现,如人员下降,采购成本减少,而有一些指标需要一定的统计及观察时间,如员工素质提高,企业研发能力进步等。合理确定灵敏的指标及其考察期限,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中主要包括六大类指标: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情况、人力资源、效益指数和评议指标。各类指标的描述如表1所示。

  对于不同的企业,表1中各项指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 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指标占主要地位;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基础建设和应用状况指标占主要地位。无论何类企业,效益指数指标都很重要,通过对效益指数指标的评价,能准确了解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总之,针对不同的企业,侧重不同的指标。以上六项指标是所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根本指标体系[6][7]。

  表1 企业信息化指标分类

  指标名称主要指标内容

  战略地位最高领导者的重视度,CIO的级别设置;信息化规划和预

  算的制定情况

  基础建设信息化设施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率,

  计算机拥有量,网络性能水平

  应用状况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

  度,网络营销应用率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指数,信息化技能普及率

  效益指数库存资金占有率,资金运转效率,企业财务决算速率,增

  长指数

  评议指标企业文化,员工技能,企业形象,管理者能力等

  (三)指标量化

  从指标量化计算角度看,表1 中指标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指标是可以根据实际测量而不需作分级处理的直接指标;另一类指标是需要结合人为的或主观上的分析才能得到的间接指标。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和效益指数属于直接指标,战略地位和评议指标属于间接指标。直接指标的值可以通过对统计数据计算得出,间接指标的值采取分级处理的量化方法。指标的量化计算如表2所示。

  表2 指标量化表

  指标指标名称指标涵义及值的量化

  信息化投入率信息化建设投入总额/固定资产投资

  信息化程度 使用信息化手段的业务岗位数/总岗位数

  劳动生产率 月产品产量/职工总人数

  产品合格率 月合格产品数/月产品总数

  决算速度从决算指令的发出到完成一次完整的虚拟

  企业决算所需的最短时间

  直 资金周转率 企业的流动资金每年的周转次数

  接 采购成本物流本+采购人员费用

  指 库存资金占有率 (仓库折旧+相关员工费用+意外损失

  标 费)/全部流动资金

  会议效率,采购、营销决策正确率和速度,投

  决策效率资回报率、融资渠道和时间,以各种决策的

  平均时间计算

  管理成本办公费、通讯费等

  销售成本物流成本+广告费用+销售人员费用

  产品销售率 所销售数量/产量

  市场份额本企业营业额/市场总营业额

  员工人数在职员工数

  人均计算机台数 企业计算机总台数/员工人数

  员工技能成熟员工执行其工作任务时所须具备的知

  识、技能及胜任工作的程度,分为7级

  客户满意度 客户实际得到的企业产品或服务与其期望

  间 值之差的大小程度,分为5级

  接 战略重视度 领导者对信息化战略的重视程度,分为3

  指 级:很重视;一般;不重视

  标 管理者能力 学习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信息化知识应用

  能力等,分为7级

  描述企业整体氛围、企业思想,反映企业整

  企业文化水平体凝聚力的指标,分为5级:人为营造且浓

  厚:人为营造且较浓;自然形成;一般;无

  调节指标根据企业类型增加的指标

  表2中给出了信息化指标的量化计算方法。 通过权重分配调整指标对信息化效益的影响程度,间接指标的分级要考虑行业特点,调节指标应根据需要增加评价指标,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以上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信息化效益的贡献率是不同的。贡献率可以用权重来表示,贡献率大的指标所占权重也大。已有的指标体系采取预先分配给指标一个固定的权重,再根据德尔菲和层次分析法计算效益值。这种固定分配权重的做法不能客观反映指标的真实贡献率,也不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这里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动态调整权重至一个合理的值。BP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由于它具有非线性和鲁棒性等突出的优点,具备了比较实用和有效的训练方法,为此,用它来确定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权重是可行的。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把信息化效益作为系统的输出,则对应的输入是一组指标值,即

  y=f(χ[,1],χ[,2],…,χ[,n])

  

  式中:y——信息化的效益;x[,1],x[,2],…x[,n]——各项指标;w[,ki],w[,jk],b[,1]和b[,2]——分别为网络权重和偏差。

  用BP神经网络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为:

  ①构造一个三层网络。输入层为各指标项目,x=[x[,1],x[,2],…,x[,n]][T][信息化投入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文化水平,调节指标][T];中间层结点数由下式确定[8]:

  

  式中:s——样本数,i——输入层结点数,k——隐层结点数;j——输出层信息化效益目标。

  ②随机给定一组初始权重w[,ki],w[,jk]。

  ③选择一组样本指标值(来自调查数据,大于30组),计算输出误差e[,j]。

  

  ④如果e[,j]达到误差精度要求,训练结束,此时的权重就是各指标对应的合理权重;否则按如下公式调整权重,转上一步。

  Δw[,ki]=ηe[,k]x[,i]

  

  式中:e[,k]——第k个中间结点误差;η——学习率。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是采用梯度下降法,即根据误差反向传播的原理计算Δw[,ki]。BP网络的学习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于给定的网络输入,通过现有连接权重将其正向计算,获得各个神经元的实际输出;第二阶段,首先计算出输出层各神经元的误差,这些误差逐层向输入层方向逆向传播,以获得调整各连接权重所需的各神经元参考误差。

  三、结论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使企业开展信息化效益的评价成为可能,使企业关注的信息化效益得以量化,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设计的指标体系中,通过对信息化效益产生影响的指标分类和合理的指标权重分配,解决了以往指标体系评价信息化效益时存在“投入越多,效果越好”的问题,调节指标的设置适应了不同行业的信息化效益评价。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动态调整指标权重为一个合理的值,避免了用固定权重评价时带来的偏差。指标选择是否具有系统性、相关性和典型性,以及训练样本收集的难度、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神经网络的应用效果及结果的可信性。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客观地评价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资助(编号:2004Z006).

作者介绍:汪勇,武汉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严红,武汉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汪勇,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作者:汪勇严红李林峰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07期

  企业信息化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但是,实际上在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企业中,又有多少企业真正用效益指标或标准来衡量本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又有多少企业能够拿出具体指标来证明本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在评判信息化对提高企业效益方面,难以找到一个标准的尺度。若能找到对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程度进行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就能科学地评价其效益。

  国内外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几乎都是针对企业技术的,对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企业不仅担心信息化项目是否能够从技术上实现,而且关心该项目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往往效益的驱动直接影响或推动信息化项目能否实施。国际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了众多的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方案,如ROC的信息社会指数、欧盟的电子欧洲指标体系、APEC的电子商务评估指南等[1]。 我国信息产业部已研究并发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以指导和衡量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深入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和评价的科学方法,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对于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完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使用投资回收期法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并取得初步成效。例如,苏联于1977年颁布了经济效益计算原则的规定,决定以年利润增收额、投资效益系数(或投资回收期)等指标作为评价依据。但由于传统的净现值法无法对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而产生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进行评价,因此容易低估项目本身的价值[2]。为了纠正这一偏差,国内学者郭东强和王志江在研究中结合期权定价理论,对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作了大胆的修正,并参考Fisc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创立的模型进行测算。尽管修正后的净现值法在实用性上提高了一步,可以体现投资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但是它与投资回收期法一样,都还只停留在对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上,回避了难以定量计算但对企业的发展又非常重要的间接经济效益。国外对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一直很重视,目前已有一些评价的方法,如平衡记分法等[3]。美国贝台尔博士依据信息系统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作用大小来评价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他通过对信息系统及其子系统在整个企业或职能部门中的有效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并将其量化后经公式计算,最终得出评价结果。这是一种以效益为目标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指导思想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张玲玲等学者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特点,提出了集成式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评价决策支持系统[4],并对各个功能及结构进行了描述,但还只是处于概念阶段,并没有对其评价系统中的技术部分作深入的说明。

  为了制订一个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1993年,我国就把“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来,前期主要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包括国家经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真正纳入到政府职能范围进行研究,是在信息产业部成立以后,由国家经贸委直接组织研究,共搜集了各个部委、各省市、各地方以及国外的研究成果共48套指标体系。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我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以全面评估我国境内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该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为全面评估我国的各类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评估依据和标准。该体系指标由基本指标、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三部分组成。效能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对企业信息化的实效作出定量分析。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效的特殊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的评价指标。但是,该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三个问题:①投入越多,包括资金、人力等投入,最后的得分就越高;②由于各项指标对权重的影响不同,对信息化效益的贡献率也不同,因此,采取固定权重的做法显然不合理;③虽然标杆值法考虑到指标值的行业特点,但指标体系本身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评价需求。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设计原则

  在进行信息化效益评价之前,必须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要遵循三个原则:①系统性原则。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要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选择的指标应紧密结合企业信息化的现实状况,保证测度结果能够反映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②可操作性原则。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应该能够简化并反映复杂现象的信息,指标不仅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容易取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具有统计的可操作性。③动态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在数量上要根据行业的动态而改变,并且在影响权重上也要动态调整。

  (二)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信息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涉及到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要想逐一地全面地去寻找每一个指标,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当然,把每一个产生效益的环节都认为是企业信息化作用的结果,也会使最终的指标偏离评价目的,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准确[5]。在分析经济效益时,其表现的方式也有差异, 有些指标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就已显现,如人员下降,采购成本减少,而有一些指标需要一定的统计及观察时间,如员工素质提高,企业研发能力进步等。合理确定灵敏的指标及其考察期限,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中主要包括六大类指标: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情况、人力资源、效益指数和评议指标。各类指标的描述如表1所示。

  对于不同的企业,表1中各项指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 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指标占主要地位;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基础建设和应用状况指标占主要地位。无论何类企业,效益指数指标都很重要,通过对效益指数指标的评价,能准确了解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总之,针对不同的企业,侧重不同的指标。以上六项指标是所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根本指标体系[6][7]。

  表1 企业信息化指标分类

  指标名称主要指标内容

  战略地位最高领导者的重视度,CIO的级别设置;信息化规划和预

  算的制定情况

  基础建设信息化设施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率,

  计算机拥有量,网络性能水平

  应用状况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

  度,网络营销应用率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指数,信息化技能普及率

  效益指数库存资金占有率,资金运转效率,企业财务决算速率,增

  长指数

  评议指标企业文化,员工技能,企业形象,管理者能力等

  (三)指标量化

  从指标量化计算角度看,表1 中指标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指标是可以根据实际测量而不需作分级处理的直接指标;另一类指标是需要结合人为的或主观上的分析才能得到的间接指标。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和效益指数属于直接指标,战略地位和评议指标属于间接指标。直接指标的值可以通过对统计数据计算得出,间接指标的值采取分级处理的量化方法。指标的量化计算如表2所示。

  表2 指标量化表

  指标指标名称指标涵义及值的量化

  信息化投入率信息化建设投入总额/固定资产投资

  信息化程度 使用信息化手段的业务岗位数/总岗位数

  劳动生产率 月产品产量/职工总人数

  产品合格率 月合格产品数/月产品总数

  决算速度从决算指令的发出到完成一次完整的虚拟

  企业决算所需的最短时间

  直 资金周转率 企业的流动资金每年的周转次数

  接 采购成本物流本+采购人员费用

  指 库存资金占有率 (仓库折旧+相关员工费用+意外损失

  标 费)/全部流动资金

  会议效率,采购、营销决策正确率和速度,投

  决策效率资回报率、融资渠道和时间,以各种决策的

  平均时间计算

  管理成本办公费、通讯费等

  销售成本物流成本+广告费用+销售人员费用

  产品销售率 所销售数量/产量

  市场份额本企业营业额/市场总营业额

  员工人数在职员工数

  人均计算机台数 企业计算机总台数/员工人数

  员工技能成熟员工执行其工作任务时所须具备的知

  识、技能及胜任工作的程度,分为7级

  客户满意度 客户实际得到的企业产品或服务与其期望

  间 值之差的大小程度,分为5级

  接 战略重视度 领导者对信息化战略的重视程度,分为3

  指 级:很重视;一般;不重视

  标 管理者能力 学习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信息化知识应用

  能力等,分为7级

  描述企业整体氛围、企业思想,反映企业整

  企业文化水平体凝聚力的指标,分为5级:人为营造且浓

  厚:人为营造且较浓;自然形成;一般;无

  调节指标根据企业类型增加的指标

  表2中给出了信息化指标的量化计算方法。 通过权重分配调整指标对信息化效益的影响程度,间接指标的分级要考虑行业特点,调节指标应根据需要增加评价指标,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以上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信息化效益的贡献率是不同的。贡献率可以用权重来表示,贡献率大的指标所占权重也大。已有的指标体系采取预先分配给指标一个固定的权重,再根据德尔菲和层次分析法计算效益值。这种固定分配权重的做法不能客观反映指标的真实贡献率,也不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这里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动态调整权重至一个合理的值。BP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由于它具有非线性和鲁棒性等突出的优点,具备了比较实用和有效的训练方法,为此,用它来确定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权重是可行的。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把信息化效益作为系统的输出,则对应的输入是一组指标值,即

  y=f(χ[,1],χ[,2],…,χ[,n])

  

  式中:y——信息化的效益;x[,1],x[,2],…x[,n]——各项指标;w[,ki],w[,jk],b[,1]和b[,2]——分别为网络权重和偏差。

  用BP神经网络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为:

  ①构造一个三层网络。输入层为各指标项目,x=[x[,1],x[,2],…,x[,n]][T][信息化投入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文化水平,调节指标][T];中间层结点数由下式确定[8]:

  

  式中:s——样本数,i——输入层结点数,k——隐层结点数;j——输出层信息化效益目标。

  ②随机给定一组初始权重w[,ki],w[,jk]。

  ③选择一组样本指标值(来自调查数据,大于30组),计算输出误差e[,j]。

  

  ④如果e[,j]达到误差精度要求,训练结束,此时的权重就是各指标对应的合理权重;否则按如下公式调整权重,转上一步。

  Δw[,ki]=ηe[,k]x[,i]

  

  式中:e[,k]——第k个中间结点误差;η——学习率。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是采用梯度下降法,即根据误差反向传播的原理计算Δw[,ki]。BP网络的学习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于给定的网络输入,通过现有连接权重将其正向计算,获得各个神经元的实际输出;第二阶段,首先计算出输出层各神经元的误差,这些误差逐层向输入层方向逆向传播,以获得调整各连接权重所需的各神经元参考误差。

  三、结论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使企业开展信息化效益的评价成为可能,使企业关注的信息化效益得以量化,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设计的指标体系中,通过对信息化效益产生影响的指标分类和合理的指标权重分配,解决了以往指标体系评价信息化效益时存在“投入越多,效果越好”的问题,调节指标的设置适应了不同行业的信息化效益评价。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动态调整指标权重为一个合理的值,避免了用固定权重评价时带来的偏差。指标选择是否具有系统性、相关性和典型性,以及训练样本收集的难度、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神经网络的应用效果及结果的可信性。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客观地评价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资助(编号:2004Z006).

作者介绍:汪勇,武汉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严红,武汉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汪勇,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相关文章

  • 信息化绩效评价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信息化绩效评价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覃发兵1,2 (1.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2.长江大学 管理学院,荆州 434023) 摘要:从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内容.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方法和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信息化 ...查看


  • 信息系统项目应用效果的评价研究
  • 2012年10月第10卷第10期 项目管理技术 PROJECTMANAGEMENTTECHNOLOGY VOf10NO.10 0cl2012 信息系统项目应用效果的评价研究 宁东玲 (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摘 ...查看


  •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严复海,赵麟 (兰州理工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得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范围取决干 利益相关者所要求的回报,文章旨在建立 ...查看


  • 电力企业物资供应商评价体系研究
  • 摘要:物资供应是电力企业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电力企业物资供应商评价体系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文章对电力企业物资供应商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电力企业:物资供应商: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查看


  • 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经营等级评价研究构思
  • 第19卷第1期 2013年2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9 No.1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Feb. 2013 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经营等级评价研究构思 罗文兵1,2 ...查看


  • 会计专业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表
  • 1. 基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企业价值报告研究 2. 公允价值会计与企业财务报告改进 3. 企业财务报告相关问题及其改进(改进相关性.及时性等问题)研究 4. 企业财富变动及其信息披露研究 5. 企业价值报告框架研究 6. 企业价值信息披露体系( ...查看


  • 2012会计论文题目
  • 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方向 1. 基于模块化的价值链会计研究 2. 论财务会计报告的改革与发展 3. 关于会计本质.职能.对象.任务等问题的探讨 4.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探讨 5. 关于会计研究方法的探讨 6. 会计监督问题研究 7. 论会计目标 ...查看


  • 论文读书笔记
  • 摘 要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涉及预测.决策.分解.日常控制.考核的系统性工程,是实现企业内部机制与市场对接的关键.近代预算管理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其在国外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始于 19 世纪末.我国对预算的最早运用始于 1953 年国家的第 ...查看


  • 农村物流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 研究与探讨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2.10.026 物流技术2012年第31卷第10期(总第265期) 农村物流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张志坚1,关南宝2 (1.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