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漫谈(一)--所谓文人君子[散文欣赏]

作者自开始写书就交代了文字的来源,从头便以“荒唐”言之。女娲炼石补天之时遗了一块顽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想是作者自比,不是无才而是时运不济,王勃所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盖如此类。又想到那些补天之缺漏者果有才乎,这便有很耐人寻味了,怕是滥竽充数者有,见机行事者又多已。古来文人士子多有如此习惯,比如李白,其实此等人果有才乎,怕也是仁者见仁,没有说得清楚的了,雪芹公纵然洞明世事怕也是难得免俗的,古人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有文无第一,但可有一个能坦然不如彼者,这是是人都有的通病,孔子都不能例外——他不是看不上稼墙耕耘吗?又说那些上位者果真不如他们?这又是智者见智了,在我看来怕是在有些方面是不如的,能为万民请命的人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连自己的权利都不能很好的驾驭,他能做出什么成绩呢?有明君在位还能做个诤臣,君王无道——在他们看来——他们惟一的出路就是下大狱,还提什么为天地立心,孔子门徒,道德君子,名声在他们眼里超过一切,能为百姓做事的是能臣,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比如萧何、房玄龄、狄仁杰等等,他们没有一个是因为“文死谏”而得后人称颂的。所以我想说,历史待他们何其厚也,这其实也不是没有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着实有些贡献,是他们使得中国文风蔚然,或许中国的脊梁也有一部分;另一方面是他们的遭遇博得了人们的同情,我们对于弱者不都会有这么一种感情吗?

我很欣赏一位军人说的一句话:人民真正的好儿子都没有回来,他说得太过,或许是因为昔日袍泽都埋骨他乡,自己功成名就,由是惭愧。中国的脊梁是埋在大漠的将是铁骨、是在萧萧古战场无人问津的精魂撑起来的,文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媒介而已,有感而发,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内心,纵观中国历史,每当外敌入侵,最先投降的不是军人、不是百姓,而是那些自诩为“文人君子”的人,或许有那么一些真正铁骨,但又何其少呢,更何况这少之又少的一群人之间又有几个是苏武、文天祥呢?所以我说历史待他们太过恩厚,因为他们是文人,中国的历代帝王把文人抬得太高,以至于他们有高人一等的资本,人们也把文人看的太重,再加上历史由这些所谓的“清流”书写,运用一些春秋笔法再简单不过了——当然我所说的历史未必完全是正史,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这背景谁有说得清呢?

“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这便是文人的以文字改朝换代,虽说我有断章取义,也并非有意诋毁雪芹公,只是想借此例来告谕天下,文人们正气凌然的扭曲历史的事实,若说天下脸皮最厚的一群人则非他们莫属。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要有主流思想,所以孔子被推上了神坛,于是文人们又和政治纠缠不清,但又有多少政治小白就非能一一列举得清了。读了所谓的“圣贤文章”就能治国平天下了?非也,非也。孔子最终被排斥在政治之外——尽管他有治国之才,孟子为梁惠王所不喜,那么他们的徒子徒孙们又能有几个善终的就可想而知。不是我批判孔孟,相反我对他们是很欣赏的,现在我还在读四书五经,但这只是我对于文字的热爱,如果在现代,他们的文字还是很有市场的。这我就又想不通了,中国早就有学校,但是文盲率没人敢想,读书人一开始都憎恨世家大族对舆论的把持,但轮到他们自己诞登道岸之时也是一个样。目前也一样,大家对官二代、富二代都不怎么感冒,但又恨不得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还要说得冠冕堂皇,这便是所谓的“文人君子”?

作者自开始写书就交代了文字的来源,从头便以“荒唐”言之。女娲炼石补天之时遗了一块顽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想是作者自比,不是无才而是时运不济,王勃所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盖如此类。又想到那些补天之缺漏者果有才乎,这便有很耐人寻味了,怕是滥竽充数者有,见机行事者又多已。古来文人士子多有如此习惯,比如李白,其实此等人果有才乎,怕也是仁者见仁,没有说得清楚的了,雪芹公纵然洞明世事怕也是难得免俗的,古人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有文无第一,但可有一个能坦然不如彼者,这是是人都有的通病,孔子都不能例外——他不是看不上稼墙耕耘吗?又说那些上位者果真不如他们?这又是智者见智了,在我看来怕是在有些方面是不如的,能为万民请命的人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连自己的权利都不能很好的驾驭,他能做出什么成绩呢?有明君在位还能做个诤臣,君王无道——在他们看来——他们惟一的出路就是下大狱,还提什么为天地立心,孔子门徒,道德君子,名声在他们眼里超过一切,能为百姓做事的是能臣,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比如萧何、房玄龄、狄仁杰等等,他们没有一个是因为“文死谏”而得后人称颂的。所以我想说,历史待他们何其厚也,这其实也不是没有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着实有些贡献,是他们使得中国文风蔚然,或许中国的脊梁也有一部分;另一方面是他们的遭遇博得了人们的同情,我们对于弱者不都会有这么一种感情吗?

我很欣赏一位军人说的一句话:人民真正的好儿子都没有回来,他说得太过,或许是因为昔日袍泽都埋骨他乡,自己功成名就,由是惭愧。中国的脊梁是埋在大漠的将是铁骨、是在萧萧古战场无人问津的精魂撑起来的,文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媒介而已,有感而发,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内心,纵观中国历史,每当外敌入侵,最先投降的不是军人、不是百姓,而是那些自诩为“文人君子”的人,或许有那么一些真正铁骨,但又何其少呢,更何况这少之又少的一群人之间又有几个是苏武、文天祥呢?所以我说历史待他们太过恩厚,因为他们是文人,中国的历代帝王把文人抬得太高,以至于他们有高人一等的资本,人们也把文人看的太重,再加上历史由这些所谓的“清流”书写,运用一些春秋笔法再简单不过了——当然我所说的历史未必完全是正史,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这背景谁有说得清呢?

“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这便是文人的以文字改朝换代,虽说我有断章取义,也并非有意诋毁雪芹公,只是想借此例来告谕天下,文人们正气凌然的扭曲历史的事实,若说天下脸皮最厚的一群人则非他们莫属。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要有主流思想,所以孔子被推上了神坛,于是文人们又和政治纠缠不清,但又有多少政治小白就非能一一列举得清了。读了所谓的“圣贤文章”就能治国平天下了?非也,非也。孔子最终被排斥在政治之外——尽管他有治国之才,孟子为梁惠王所不喜,那么他们的徒子徒孙们又能有几个善终的就可想而知。不是我批判孔孟,相反我对他们是很欣赏的,现在我还在读四书五经,但这只是我对于文字的热爱,如果在现代,他们的文字还是很有市场的。这我就又想不通了,中国早就有学校,但是文盲率没人敢想,读书人一开始都憎恨世家大族对舆论的把持,但轮到他们自己诞登道岸之时也是一个样。目前也一样,大家对官二代、富二代都不怎么感冒,但又恨不得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还要说得冠冕堂皇,这便是所谓的“文人君子”?


相关文章

  • 王国维与陈寅恪学术理念及治学方法漫谈
  • 发布: 2009-5-20 00:58 | 作者: xiaojin | 来源: 国学网 | 查看: 77次 打印 | 收藏此页 | 推荐给好友 | 举报 王国维与陈寅恪学术理念及治学方法漫谈 作者:刘克敌 学术中华2008-09-29 王国 ...查看


  • [大学语文]期末试题库(选择题部分) 1
  • 一.选择题 (一)难易度:易 1.以语录体形式记述的先秦诸子著作是( ).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荀子> 2.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楚辞> ...查看


  • 中国小说发展史(简)
  •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小说发展史线索 源头----- 雏形期-------定型期------发展期-----高潮期 远古 魏晋南北朝 唐 宋元 明清 神话 志人志怪小说 传奇 话本 章回小说 小说的起源 源头 :神话 诸子 史传 影响:题材. ...查看


  • 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散文欣赏]
  • 晚上看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节目时,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拳击者出来时,马上会有七八个衣服少得不能再少的摩登女郎,登台扭起了屁股,用好听的话叫青春气息,说粗俗实在一点,就是勾引,就是丢人丧德. 女孩,该怎么定位自己的形象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知识点(选修课)
  •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知识点 (需要自己提前查资料,周五考两题相关知识,论述) 1.文化的定义.构成.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 3.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 4.儒家.道家思想创始人及其主要内容 5.佛教教义?佛教中国化的传播过程 ...查看


  • 文学常识题库
  • 题库: 语文常识(一)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位女词人是:李清照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 ...查看


  • 和而不同议论文
  • 材料作文"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 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 ...查看


  • 文学二,选择题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选择题汇总 秦观词作内容绝大多数是儿女柔情,秦观词被称为淮海词的特色是轻柔婉约 杨万里诚斋体诗最为出色的是绝句,"诚斋体"诗中最为出色的诗体是七言绝句 宋初以杨亿为代表的重要文学流派和风格是西昆体,其 ...查看


  • 绛珠草与林黛玉
  • 绛珠草与林黛玉 --中国传统文学中草的文化内蕴与林黛玉形象论析 李莉森 内容提要 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前生为什么是一株绛珠草这一问题为切入,在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绛珠还泪与神女等上古神话确有相关的基础上,探究了绛珠草来源于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