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些思考
葛家澍 占美松
(厦门大学会计系,厦门 361005)
【摘要】目前国内外实证会计研究繁荣至极,有研究必实证、非实证不是研究的兆头,规范研究被忽略或者被放在次要的地位。然而实证会计研究本身就有不少无法克服的不足,并且研究者在研究时出现了不少问题;而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实证会计研究存在的问题更多。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 会计
前言
自1968年美国的会计学家鲍尔(Ball)和布朗(Brown)打响会计革命的第一枪后,在美国实证会计研究(Empirical Accounting Research或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和繁荣起来,至1986年,以瓦茨(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美国实证会计研究正式形成,到目前,实证会计研究在美国完全成熟,受其影响,西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证会计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对规范会计研究(Normative Accounting Research),实证会计研究受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影响,以“存在就是合理的”为理念,在研究方法上另辟蹊径,他们先提出许多与规范会计理论完全不同的假设,然后用数据加以证实,强调以事实说话,形成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会计理论集”,以指导会计行为和实践,这大大丰富了会计研究方法。我国自1990年和1991在上海和深圳先后成立了股票交易所之后,资本市场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这为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并呈现热潮,目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并有非实证不是研究,研究必实证的兆头。然而实证研究再先进,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规范研究再有种种不足,也有许多可取之处,科学的繁荣是以各种观点都存在,各种学术流派、各种研究方法同时进步为特征的,其共存的目标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实证研究的同时,应加大规范研究的投入。事实上目前国外的实证会计研究在繁荣的同时也有许多不足,而我国由于特殊情况,会计的实证研究存在更多的问题。
一、国外实证会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外会计在实证研究方面可谓繁荣至极,但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取舍上已有走向极端的趋势,甚至认为实证以外的研究都不算研究,美国一些权威杂志如会计评论(accounting review)就表示不再发表规范研究方面的论文,但实证研究不能包治百病,解决所有问题,在国外实证会计研究存在一些其本身不能克服的不足。
会计是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可以重复地利用仪器设备控制实验的环境,一次实验失败以后可以再通过对实验的改进来达到预定目标,经过无数次实验后科学家就可以得到确切的结果,在一次次试错和检验中,自然科学一步一步地前进。目前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在思路上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事实加以量化并控制一个个变量,对研究结果加以分析,以达到研究社会事实的目的。我们知道,社会科学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中又包括许多子因素,
而各种因素之间会有交叉影响,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能清楚地找到影响结果的因素。此外影响研究结果的外界条件也经常发生变化,导致最终的结果也不确定,得到的结论也经常不一样,实证研究不能在恒定的环境下进行重复试验;由于受影响因素太多,实证会计研究不能把所有的影响因素纳入到研究中来,也不可能控制一些因素而确
①定另外一些因素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因而实证研究很难像自然科学一样通过对研究方法、
研究设备、仪器的改变而使研究结果得到巨大改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证研究将结果与影响结果的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加以抽象并将它们表达出来,然后用数据加加以检验,数学模型固然有简单、形象以及好理解的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可以用数学模
②型加以形象并表达出来,能用数学模型加以抽象并表达出来的研究毕竟是一部分,特别是
研究结果和影响结果的因素要用数学变量来表示,研究结果和影响结果的因素有些时候并不能用数学变量加以表示,而寻找的替代变量有时并不准确,这就限制了实证研究的应用。再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社会的先进思想有些时候并不能在社会中立刻得到展现,有些思想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如美国的立国观念 “民
③主、自由”等,其提出“民主、自由”的观念并不是为了提高社会效率,恰恰相反,其目
的是为了防止一个“有效率、但缺乏社会公正”的政府的出现,但“民主、自由”的观念释放了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潜能,因而在其以“民主、自由”的观念立国一两百年后,美国的社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恐怕连当时提出“民主、自由”的先驱们都没能意识到这点,与之相对比的是沙皇俄国专制独裁下的农奴制度,农奴制度基本没有“民主、自由”可言,但农奴制度在沙俄的立国之初和帝俄的扩张过程显示了巨大的效率,使俄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了一个横跨亚欧的世界性帝国,但这种在“专制、独裁”下的社会效率的生命力是
④有限的,因此俄国也越来越走向衰败。从这点上我们不难看出,有些社会思想和理念的效
果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观察才能表现出来,并不能以简单的实证研究加以证明和否定。
实证会计研究不能解决会计的核心问题。目前由于实证会计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好发表,因此许多学者为了较快地出研究成果,纷纷转向实证研究,他们掌握实证研究工具,如数理经济学知识和计算机软件知识,然后找准一个研究问题,对数据进行加工、用软件加以运行,得出他们的研究结论,其研究的问题不外乎会计报告的信息含量、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因素对股票价格影响等会计问题,但这些研究者可能对真正的会计知识掌握不全面,有时连普通
⑤会计业务处理都不会。这有利于研究者更“短、平、快”地出成果,然而这些都不能解决
会计的核心问题:
1. 怎样制定会计的指导思想,形成科学的会计理念;
2. 在科学的会计理念指导下制定合理、前后一致的高水平的会计准则;
3.怎样用会计准则指导企业生成公允透明的会计信息。
会计的核心目的是使企业提供可比、可靠,一致的会计信息,以便利益相关者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出利于自己的决策,实现资源的趋利性流动,但实证会计研究在这方面无①⑥ 这些导致基于市场基础实证会计研究的相关系数R 2偏低,得到的结论的说服力也就很弱。瓦茨与齐默尔曼在《P 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A Ten Year Perspective》中就承认这是实证会计的巨大不足,实证会计要在这方面大力改进。
② 能被实证会计抽象并模型化的只是契约成本,而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反应则很难进行抽象并模型化,但会计信息的作用是向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这样看来,实证会计的作用就很有限。
③ 笔者无意讨论政治问题如“民主、自由”是否在美国完全得到实施,只表明美国的“民主、自由”社会比封建社会的专制、独裁统治在思想上更开放,更体现对人性的尊重。
④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是对沙俄时期治国思想的继承,强调效率,不注重“民主、自由”。 ⑤ 事实上,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学者很多是从经济学、投资学、统计学等转过来研究会计问题的,他们的会计基本知识有时显得不是很扎实,这就为他们解决会计的一些基本问题制造了障碍。
⑥ 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能为力,实证会计研究偏离了财务会计的目标和核心。目前实证研究对会计理论有最大贡献的恰恰就是打响实证会计第一枪的那篇文章,鲍尔与布朗证明了有效市场假设,会计人员在与其他信息提供者相互竞争,即会计人员没有“天生的”权利能在竞争的信息市场中生存下去,但财务报告具有信息含量,能改变投资者已有的信息,因此财务会计应该提供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就为后来成立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SFAC1中采纳“决策有用观”奠定了基础,指导了以后一系列会计准则的制定(William R﹒Scott,2003);除此之外,实证会计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的帮助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也难怪FASB 决定彻底对实证会计说“NO”。实证会计不能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帮助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
1.实证会计从理念上就认为完美理论不存在,实证会计检验的只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条件到结果的逻辑(Watts和Zimmerman,1986),而条件会经常发生变化,研究者在不同条件,不同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将会得到的是不同的理论,因此实证会计理论是理论集,很难得
②到前后一致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概念,就很难用这些理论指导出前后一致的高质量会计准
则。
2.实证会计研究的是大样本,利用的是资本市场对整个财务报告反应,资本市场对财务报告的反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作用、单个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很难被实证会计检验出来。
3.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有两个问题,其一是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管理当局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受各种因素;其二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反应,会计信息的作用要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行为才能反映出来,但这些反映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某个层面上讲,实证会计研究是会计的社会学(sociology of accounting)问题,而不是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问题(Christenson,1983)。这些只能为会计的某些方面如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实证会计的这些不足都限制了它在解决会计核心问题上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客
③气地认为,实证会计是为研究而研究!此外由于信息收集、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研究方法等
问题受限制,实证研究对会计的另一个大分支管理会计的研究基本上没有什么促进作用。
除了实证会计的自身问题外,实证会计人员的一些人为因素也限制了实证会计研究结果的应用。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的会计数据,一方面,
④会计数据是经过人类加工的信息,会计规则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事实、人类行为的有限性
⑤以及人类的有意识对会计规则的违反等因素,因此会计信息会有一定程度的失真,并且数
据时有缺失而无法补救,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实证会计研究不可避免有不准确因素;另一方面,
⑥除了会计数据之外,实证会计研究还会用到其它数据,这更增加了数据的不可靠,虽然这
不是会计人员有意做的,这也说明数据质量等问题也影响了实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还有,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研究人员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对数据进行歧视性的筛选,更别说数据的恶意修改,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实证结果也很难说客观可靠。此外有些研究人员在 这也可以从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果加以证实,鲍尔和布朗的实证会计研究的第一篇论文就论证明了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即相关性,但会计信息怎样与会计准则相关,财务报告对信息使用者的相关程度,以及会计信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可靠性至今也没办法检验。
② 在一定意义上,实证会计研究是从数据运行的结果找理论,有些时候不同的学者因研究的时间、环境以及采用的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有偏差,得出的理论也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
③ 经过独立审计师的鉴证,其信息质量不存在大问题,而管理会计由公司内部管理者提供,其可靠性很难得到保证。
④ 它包括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以及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在这里我统称会计规则。
⑤ 引自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的理论依据和框架》,《会计研究》2003年第1期。
⑥ 毕竟,其他数据的生成不如会计数据的生成严格,会计数据首先要经过严格的准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管理当局生成的会计数据还要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 ①①
选题上故弄玄虚,研究的问题没有一点现实意义;有些实证研究者喜欢套用一大堆公式,建立一些复杂的模型,而不管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或者是否符合实际的需要。
二、中国实证会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于中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来说,存在的问题更大。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存在许多中国自身特色的问题,既有目前现实环境下实证会计研究条件的无奈,也有我们中国会计研究人员人为原因造成的问题。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有效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半强式市场,有些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弱式有效市场,我们认为,即使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半强式有效市场,也只能算是不完全的半强式有效市场。半强式市场的一个条件是投资人的理性,然而中国股市的一些现象让人难以理解,如有些公司在年度报表报告了亏损,或它们因违规受到中国证监会的处罚,但它们股票反而疯狂上涨,甚至出现处罚一次上涨一次的怪现象,虽然发达国家的股市也会出现过度反应或股市泡沫等反常现象,但中国这样屡屡产生的现象在国外属于凤毛麟角,这种状况下下投资人理性的假说令人怀疑。由于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执行的力度不够,中国股票市场投机盛行,长线投资不足,此外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格受严格
①限制,壳资源稀少,而且政府干预股市的现象严重,中国股票市场被国外称为“政策市”,
在这些情况下的实证会计研究结论能不打上问号吗?中国自1990年和1991年分别在上海和深圳成立股票交易市场以来,至今为止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中国的股票市场极不规范,会计舞弊猖獗,真正的可用来进行实证研究的有效年数恐怕更少,如此少的数据的样本容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要形成客观公正的实证研究结论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要
②得到客观、公正的研究结论,还要等到中国的实证会计数据发展到足够的年份、以及中国
的资本市场得到有效监管之后。
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三个假设在中国是否成立存在疑问。实证会计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三个假说,并对它们进行了证实,它们分别是经理人参加分红假设、举债经营假设以及政治成本假设,这三个假设是建立在现代经济学的两个理论基础上的,即企业理论与契约成本(contracting costs)理论。契约成本范围很广,包括信息成本、代理成本、破产成本、事前讨价还价成本以及事后诉讼成本等,它的范围比科斯(Coase)所说的交易成本大,研究者认为企业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联结体,为了降低相互之间的摩擦损失即契约成本,利益各方在交易开始前签订契约,因此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体,各方缔结契约的依据是会计数据,这样管理当局就有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没有契约成本,会计就将不会存在,这种研究推断在西方以“显性契约”为主的社会无疑是合理的。中国社会也存在契约,在中国进行实证会计研究也要考虑契约成本,然而中国是“隐性契约”为主的社会,讲究潜规则,企业契约在各缔约方的约束
③力是令人怀疑的,得出的实证结论也要打个问号。有效市场假设与会计政策选择假设是实
证会计研究的基础,其他的一些实证研究如盈余响应系数、风险预测、盈余管理等就是由他们衍生出来的,如果这些结论被动摇了,其他的研究结果很难令人信服!
从研究的方向看,中国的实证会计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西方国家实证会计研究起步早,研究的条件相对完善,目前研究的水平较高,因此中国的实证会计的一个趋势是对西方实证 典型的例子2007年5月为了打压股市突然提高印花税的征收率。
有些学者为了进行实证研究,将每年的数据分为四个季度,这不失为权变策略,但季度数据波动太大、不完整,采用季度数据的合理性令怀疑;且季度数据没有经过严格的审计,其准确性受到怀疑。 ③ 比如企业CFO 与上级主管部门签订一份合同,规定企业利润达到一定目标会提升CFO 的职务或给CFO 一定比例的分红,假使到期CFO 完成了合同的目标,但上级主管部门因CFO 不听话而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并且会找出一个很堂皇的理由告诉CFO 他为什么这样做,而CFO 对此无可奈何,如果CFO 在与上级主管部门签订协议时意识到这一点,那么经理人参加分红假设又有什么意义呢. 。 ①②
会计假设,应用中国的数据加以检验,必要时对研究模型和数据加以修改。这在我国实证研究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是可取的,但目前我们的问题是跟风情况太严重了,检验西方实证会计假设固然没错,但中国的实证会计没有必要总是跟在西方的研究后面,我们可以进行开拓性研究,研究西方会计学家所没有研究的一些问题。事实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西方国家不同的特色,如公司治理中德日模式、英美模式和东南亚家族模式共存,而且我国的会计处理经历过会计制度到会计准则的阶段、由强调中国特色转向与国际转轨,A股市场与B股市场分割,发行AB 股的公司的会计报表要用中国会计准则(CAS)与国际会计准则(IAS)分别表述,并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双重审计,股权分置改革等,这为在我国开拓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西方国家没有的条件,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进行中国特色的实证会计研究,而不要让西方会计学家在研究我国转轨中的实证会计抢在前头。
由于中国学术管理的不规范,目前中国实证会计研究还存在许多严重的低级学术问题。实证会计研究文章一般比较长,发表学术论文的杂志篇幅有限,有些问题研究者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且论文审稿程序不严密,这就为研究者进行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
①中国实证会计研究的数据歧视或者恶意修改数据问题特别严重。
三、展望和建议
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既有自身不能克服缺陷,也存在许多人为问题,既有国外实证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我们中国自身特有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尽量早点解决问题,不要让实证会计研究将会走向死胡同。
在大力发展实证研究的同时,加大对规范研究的力度是必要的。我们应当摒弃西方实证会计研究工作者硬说规范是“不科学”的偏见。从认识论来看,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以至无穷,是人们逼近真理的必由之路,实证与规范本来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没有没理论的假设,即不可能存在没有规范的实证,假设总是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推理上的,同时规范的理论也有待于用数据加以检验,否则,理论停留在想象层面上,规范与实证不可偏废。规范会计理论与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所涉及的科学理念与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并非不可协调,实证会计的目的是解释与预测实务,规范会计研究的是使实务达到目标状态而提出解决方法(Watts和Zimmerman,1986),事实上,实证会计研究可以认为是诊断会计实践问题;而规范会计研究的是为会计实践工作达到理想状态开什么处方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前者强调探索会计实践规律,后者强调主观能动地改造会计实践,
两者关系可用图形来表示:
……实证会计……→规范会计……
现状(实际如何) 理想(应该如何)
例如有些实证会计研究结果在某些年度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支持研究假设,而在有些年度则不显著,于是研究者找个借口把不显著年度的数据删除从而使结果支持其假设,试想在这种情况得出的结论对会计理论与实务有什么作用? ①
关键在于要找到突破点,将两者融合起来:
1.针对规范会计想要解决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实证会计研究,诊断出规范会计在解决问题时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2.抛弃盲目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在实证会计诊断出来的问题和原因后,有针对性地为达到目标而提出解决会计问题的方法。
这就要求实证会计研究者真正透彻地研究会计理念、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处理等基本问题,或规范会计研究者灵活掌握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特别是使实证会计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为制定高水平的会计准则上发挥重大作用,否则,实证会计研究永远是“隔鞋搔痒”!至于怎样将实证会计研究与会计准则制定有效联系起来是个公认的难题,有待国内外会计研究者共同解决,这也是实证会计研究者在以后的研究中前进的方向,如果实证会计研究不能与会计准则的制定联系起来,理论脱离实际,这种“理论”不是完美的,我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当前急需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单个会计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2.具体会计准则实施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3.管理当局如何在面对企业的内外部契约,资本市场等综合环境下选择会计政策,生成它们的产品即财务报告。
诊断出这些问题后,再考虑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这样会计准则将可能为投资者提供最相关的信息,使资本市场对财务会计信息做出最恰当的反映。此外,由于不是所有的理论都可以立刻用事实加以检验,在某些领域,总是应保持规范会计研究的独立性。
如果全面地研究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资本市场对财务报告的反应,那就不难发现: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不是独立地变化的,它的改变伴同时随着企业的投资机会、债务契约、组织结构、行业发、企业战略甚至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是企业的内生变量(Watts,Zimmerman,1986),考虑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能仅仅地考虑契约成本问题。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反应是伴随着政治,经济,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研究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谨慎、理性地对待我国有效市场假设、会计政策选择假设以及数据失真等问题。有效市场假设、会计政策选择假设及此产生的相关问题在中国不是不可研究,问题在于引进西方的实证会计理论时要辩证对待,考虑在中国的适用情况,并认真筛选研究的数据。我国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有关部门正健全各种法律和法规的建设,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为中外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中介也在迅速发展,他们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上信息提供的竞争者,这将使我国的资本市场成为完全的半强式资本市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将逐渐充足,数据质量将逐步提高。所有这些将导致我国实证研究的条件日趋成熟。
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证会计研究。在我们实证会计落后的情况下学习西方是必要的,但此后我们要利用学习的知识来研究自己的问题。在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对西方实证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之外,中国实证会计研究人员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的实证会计假设,并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加以检验,形成中国特色的实证会计理论,以指导中国会计
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加强对实证会计研究学术风气的规范,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在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上差别较大,实证会计前期要做大量的数据处理、模型设计及运行结果分析工作,相对规范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研究失败的可能性高,研究的风险较大,因此实证会计研究也更容易造成一股浮燥之风。这就要我们为实证会计研究者创造务实的学术氛围,加强对实证会计研究的道德培养,引导研究者安心踏实地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完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的审稿程序,加大对学术违规的惩罚力度,抑制研究者在选题的功利性,从根源上杜绝黑箱操作和恶意修改研究数据事情发生,防止研究者对数据筛选的歧视。
实证会计研究,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1] 葛家澍.2004. 葛家澍文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2] 葛家澍.2006.财务会计理论与概念框架(会计学博士生课堂讲义),未公开发表
[3] 葛家澍、杜兴强.2003.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
[4] 葛家澍、林志军.2006.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二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5] 吴联生.2003.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的理论依据和框架,会计研究第1期
[6] Ahmed Riahi—Belkaoui .1981. Accounting Theory (4td edition),上海: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钱逢胜等译
[7] Ross L.Watts and Jerold L.Zimmerman.1986.实证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
学出版,
[8] 1999年黄世忠等译
[9] Ross L.Watts and Jerold L.Zimmerman.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A Ten Year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he Accounting Review; Jan 1990;
[10] William H.Beaver.1981.财务呈报:会计革命,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薛云奎译
[11] William R.Scott.2003.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 third edition),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陈汉文等译
[12]
相关实证会计研究的中英文一手文献 ①
The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①例如06年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的一个大变化是采用公允价值,而且要求07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同时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为检验在我国采用公允价值是否比其他的计量属性更合理提供了机会。
Abstract :At present,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is enjoying a boom, and it has become a trend that if a research is not positive one, it is not a real research. Normative research has either been overlooked or not been paid due attention to.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itself, however, has many inherent deficiencies. What's more, many problems have emerged when positive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Chinese researchers face more problems when positive research is applied in China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In this paper,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is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Keyword: positive research normative research accounting
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些思考
葛家澍 占美松
(厦门大学会计系,厦门 361005)
【摘要】目前国内外实证会计研究繁荣至极,有研究必实证、非实证不是研究的兆头,规范研究被忽略或者被放在次要的地位。然而实证会计研究本身就有不少无法克服的不足,并且研究者在研究时出现了不少问题;而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实证会计研究存在的问题更多。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 会计
前言
自1968年美国的会计学家鲍尔(Ball)和布朗(Brown)打响会计革命的第一枪后,在美国实证会计研究(Empirical Accounting Research或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和繁荣起来,至1986年,以瓦茨(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美国实证会计研究正式形成,到目前,实证会计研究在美国完全成熟,受其影响,西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证会计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对规范会计研究(Normative Accounting Research),实证会计研究受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影响,以“存在就是合理的”为理念,在研究方法上另辟蹊径,他们先提出许多与规范会计理论完全不同的假设,然后用数据加以证实,强调以事实说话,形成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会计理论集”,以指导会计行为和实践,这大大丰富了会计研究方法。我国自1990年和1991在上海和深圳先后成立了股票交易所之后,资本市场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这为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并呈现热潮,目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并有非实证不是研究,研究必实证的兆头。然而实证研究再先进,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规范研究再有种种不足,也有许多可取之处,科学的繁荣是以各种观点都存在,各种学术流派、各种研究方法同时进步为特征的,其共存的目标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实证研究的同时,应加大规范研究的投入。事实上目前国外的实证会计研究在繁荣的同时也有许多不足,而我国由于特殊情况,会计的实证研究存在更多的问题。
一、国外实证会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外会计在实证研究方面可谓繁荣至极,但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取舍上已有走向极端的趋势,甚至认为实证以外的研究都不算研究,美国一些权威杂志如会计评论(accounting review)就表示不再发表规范研究方面的论文,但实证研究不能包治百病,解决所有问题,在国外实证会计研究存在一些其本身不能克服的不足。
会计是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可以重复地利用仪器设备控制实验的环境,一次实验失败以后可以再通过对实验的改进来达到预定目标,经过无数次实验后科学家就可以得到确切的结果,在一次次试错和检验中,自然科学一步一步地前进。目前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在思路上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事实加以量化并控制一个个变量,对研究结果加以分析,以达到研究社会事实的目的。我们知道,社会科学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中又包括许多子因素,
而各种因素之间会有交叉影响,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能清楚地找到影响结果的因素。此外影响研究结果的外界条件也经常发生变化,导致最终的结果也不确定,得到的结论也经常不一样,实证研究不能在恒定的环境下进行重复试验;由于受影响因素太多,实证会计研究不能把所有的影响因素纳入到研究中来,也不可能控制一些因素而确
①定另外一些因素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因而实证研究很难像自然科学一样通过对研究方法、
研究设备、仪器的改变而使研究结果得到巨大改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证研究将结果与影响结果的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加以抽象并将它们表达出来,然后用数据加加以检验,数学模型固然有简单、形象以及好理解的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可以用数学模
②型加以形象并表达出来,能用数学模型加以抽象并表达出来的研究毕竟是一部分,特别是
研究结果和影响结果的因素要用数学变量来表示,研究结果和影响结果的因素有些时候并不能用数学变量加以表示,而寻找的替代变量有时并不准确,这就限制了实证研究的应用。再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社会的先进思想有些时候并不能在社会中立刻得到展现,有些思想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如美国的立国观念 “民
③主、自由”等,其提出“民主、自由”的观念并不是为了提高社会效率,恰恰相反,其目
的是为了防止一个“有效率、但缺乏社会公正”的政府的出现,但“民主、自由”的观念释放了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潜能,因而在其以“民主、自由”的观念立国一两百年后,美国的社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恐怕连当时提出“民主、自由”的先驱们都没能意识到这点,与之相对比的是沙皇俄国专制独裁下的农奴制度,农奴制度基本没有“民主、自由”可言,但农奴制度在沙俄的立国之初和帝俄的扩张过程显示了巨大的效率,使俄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了一个横跨亚欧的世界性帝国,但这种在“专制、独裁”下的社会效率的生命力是
④有限的,因此俄国也越来越走向衰败。从这点上我们不难看出,有些社会思想和理念的效
果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观察才能表现出来,并不能以简单的实证研究加以证明和否定。
实证会计研究不能解决会计的核心问题。目前由于实证会计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好发表,因此许多学者为了较快地出研究成果,纷纷转向实证研究,他们掌握实证研究工具,如数理经济学知识和计算机软件知识,然后找准一个研究问题,对数据进行加工、用软件加以运行,得出他们的研究结论,其研究的问题不外乎会计报告的信息含量、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因素对股票价格影响等会计问题,但这些研究者可能对真正的会计知识掌握不全面,有时连普通
⑤会计业务处理都不会。这有利于研究者更“短、平、快”地出成果,然而这些都不能解决
会计的核心问题:
1. 怎样制定会计的指导思想,形成科学的会计理念;
2. 在科学的会计理念指导下制定合理、前后一致的高水平的会计准则;
3.怎样用会计准则指导企业生成公允透明的会计信息。
会计的核心目的是使企业提供可比、可靠,一致的会计信息,以便利益相关者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出利于自己的决策,实现资源的趋利性流动,但实证会计研究在这方面无①⑥ 这些导致基于市场基础实证会计研究的相关系数R 2偏低,得到的结论的说服力也就很弱。瓦茨与齐默尔曼在《P 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A Ten Year Perspective》中就承认这是实证会计的巨大不足,实证会计要在这方面大力改进。
② 能被实证会计抽象并模型化的只是契约成本,而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反应则很难进行抽象并模型化,但会计信息的作用是向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这样看来,实证会计的作用就很有限。
③ 笔者无意讨论政治问题如“民主、自由”是否在美国完全得到实施,只表明美国的“民主、自由”社会比封建社会的专制、独裁统治在思想上更开放,更体现对人性的尊重。
④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是对沙俄时期治国思想的继承,强调效率,不注重“民主、自由”。 ⑤ 事实上,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学者很多是从经济学、投资学、统计学等转过来研究会计问题的,他们的会计基本知识有时显得不是很扎实,这就为他们解决会计的一些基本问题制造了障碍。
⑥ 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能为力,实证会计研究偏离了财务会计的目标和核心。目前实证研究对会计理论有最大贡献的恰恰就是打响实证会计第一枪的那篇文章,鲍尔与布朗证明了有效市场假设,会计人员在与其他信息提供者相互竞争,即会计人员没有“天生的”权利能在竞争的信息市场中生存下去,但财务报告具有信息含量,能改变投资者已有的信息,因此财务会计应该提供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就为后来成立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SFAC1中采纳“决策有用观”奠定了基础,指导了以后一系列会计准则的制定(William R﹒Scott,2003);除此之外,实证会计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的帮助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也难怪FASB 决定彻底对实证会计说“NO”。实证会计不能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帮助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
1.实证会计从理念上就认为完美理论不存在,实证会计检验的只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条件到结果的逻辑(Watts和Zimmerman,1986),而条件会经常发生变化,研究者在不同条件,不同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将会得到的是不同的理论,因此实证会计理论是理论集,很难得
②到前后一致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概念,就很难用这些理论指导出前后一致的高质量会计准
则。
2.实证会计研究的是大样本,利用的是资本市场对整个财务报告反应,资本市场对财务报告的反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作用、单个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很难被实证会计检验出来。
3.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有两个问题,其一是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管理当局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受各种因素;其二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反应,会计信息的作用要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行为才能反映出来,但这些反映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某个层面上讲,实证会计研究是会计的社会学(sociology of accounting)问题,而不是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问题(Christenson,1983)。这些只能为会计的某些方面如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实证会计的这些不足都限制了它在解决会计核心问题上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客
③气地认为,实证会计是为研究而研究!此外由于信息收集、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研究方法等
问题受限制,实证研究对会计的另一个大分支管理会计的研究基本上没有什么促进作用。
除了实证会计的自身问题外,实证会计人员的一些人为因素也限制了实证会计研究结果的应用。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的会计数据,一方面,
④会计数据是经过人类加工的信息,会计规则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事实、人类行为的有限性
⑤以及人类的有意识对会计规则的违反等因素,因此会计信息会有一定程度的失真,并且数
据时有缺失而无法补救,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实证会计研究不可避免有不准确因素;另一方面,
⑥除了会计数据之外,实证会计研究还会用到其它数据,这更增加了数据的不可靠,虽然这
不是会计人员有意做的,这也说明数据质量等问题也影响了实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还有,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研究人员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对数据进行歧视性的筛选,更别说数据的恶意修改,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实证结果也很难说客观可靠。此外有些研究人员在 这也可以从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果加以证实,鲍尔和布朗的实证会计研究的第一篇论文就论证明了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即相关性,但会计信息怎样与会计准则相关,财务报告对信息使用者的相关程度,以及会计信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可靠性至今也没办法检验。
② 在一定意义上,实证会计研究是从数据运行的结果找理论,有些时候不同的学者因研究的时间、环境以及采用的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有偏差,得出的理论也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
③ 经过独立审计师的鉴证,其信息质量不存在大问题,而管理会计由公司内部管理者提供,其可靠性很难得到保证。
④ 它包括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以及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在这里我统称会计规则。
⑤ 引自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的理论依据和框架》,《会计研究》2003年第1期。
⑥ 毕竟,其他数据的生成不如会计数据的生成严格,会计数据首先要经过严格的准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管理当局生成的会计数据还要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 ①①
选题上故弄玄虚,研究的问题没有一点现实意义;有些实证研究者喜欢套用一大堆公式,建立一些复杂的模型,而不管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或者是否符合实际的需要。
二、中国实证会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于中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来说,存在的问题更大。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存在许多中国自身特色的问题,既有目前现实环境下实证会计研究条件的无奈,也有我们中国会计研究人员人为原因造成的问题。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有效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半强式市场,有些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弱式有效市场,我们认为,即使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半强式有效市场,也只能算是不完全的半强式有效市场。半强式市场的一个条件是投资人的理性,然而中国股市的一些现象让人难以理解,如有些公司在年度报表报告了亏损,或它们因违规受到中国证监会的处罚,但它们股票反而疯狂上涨,甚至出现处罚一次上涨一次的怪现象,虽然发达国家的股市也会出现过度反应或股市泡沫等反常现象,但中国这样屡屡产生的现象在国外属于凤毛麟角,这种状况下下投资人理性的假说令人怀疑。由于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执行的力度不够,中国股票市场投机盛行,长线投资不足,此外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格受严格
①限制,壳资源稀少,而且政府干预股市的现象严重,中国股票市场被国外称为“政策市”,
在这些情况下的实证会计研究结论能不打上问号吗?中国自1990年和1991年分别在上海和深圳成立股票交易市场以来,至今为止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中国的股票市场极不规范,会计舞弊猖獗,真正的可用来进行实证研究的有效年数恐怕更少,如此少的数据的样本容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要形成客观公正的实证研究结论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要
②得到客观、公正的研究结论,还要等到中国的实证会计数据发展到足够的年份、以及中国
的资本市场得到有效监管之后。
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三个假设在中国是否成立存在疑问。实证会计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三个假说,并对它们进行了证实,它们分别是经理人参加分红假设、举债经营假设以及政治成本假设,这三个假设是建立在现代经济学的两个理论基础上的,即企业理论与契约成本(contracting costs)理论。契约成本范围很广,包括信息成本、代理成本、破产成本、事前讨价还价成本以及事后诉讼成本等,它的范围比科斯(Coase)所说的交易成本大,研究者认为企业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联结体,为了降低相互之间的摩擦损失即契约成本,利益各方在交易开始前签订契约,因此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体,各方缔结契约的依据是会计数据,这样管理当局就有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没有契约成本,会计就将不会存在,这种研究推断在西方以“显性契约”为主的社会无疑是合理的。中国社会也存在契约,在中国进行实证会计研究也要考虑契约成本,然而中国是“隐性契约”为主的社会,讲究潜规则,企业契约在各缔约方的约束
③力是令人怀疑的,得出的实证结论也要打个问号。有效市场假设与会计政策选择假设是实
证会计研究的基础,其他的一些实证研究如盈余响应系数、风险预测、盈余管理等就是由他们衍生出来的,如果这些结论被动摇了,其他的研究结果很难令人信服!
从研究的方向看,中国的实证会计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西方国家实证会计研究起步早,研究的条件相对完善,目前研究的水平较高,因此中国的实证会计的一个趋势是对西方实证 典型的例子2007年5月为了打压股市突然提高印花税的征收率。
有些学者为了进行实证研究,将每年的数据分为四个季度,这不失为权变策略,但季度数据波动太大、不完整,采用季度数据的合理性令怀疑;且季度数据没有经过严格的审计,其准确性受到怀疑。 ③ 比如企业CFO 与上级主管部门签订一份合同,规定企业利润达到一定目标会提升CFO 的职务或给CFO 一定比例的分红,假使到期CFO 完成了合同的目标,但上级主管部门因CFO 不听话而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并且会找出一个很堂皇的理由告诉CFO 他为什么这样做,而CFO 对此无可奈何,如果CFO 在与上级主管部门签订协议时意识到这一点,那么经理人参加分红假设又有什么意义呢. 。 ①②
会计假设,应用中国的数据加以检验,必要时对研究模型和数据加以修改。这在我国实证研究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是可取的,但目前我们的问题是跟风情况太严重了,检验西方实证会计假设固然没错,但中国的实证会计没有必要总是跟在西方的研究后面,我们可以进行开拓性研究,研究西方会计学家所没有研究的一些问题。事实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西方国家不同的特色,如公司治理中德日模式、英美模式和东南亚家族模式共存,而且我国的会计处理经历过会计制度到会计准则的阶段、由强调中国特色转向与国际转轨,A股市场与B股市场分割,发行AB 股的公司的会计报表要用中国会计准则(CAS)与国际会计准则(IAS)分别表述,并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双重审计,股权分置改革等,这为在我国开拓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西方国家没有的条件,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进行中国特色的实证会计研究,而不要让西方会计学家在研究我国转轨中的实证会计抢在前头。
由于中国学术管理的不规范,目前中国实证会计研究还存在许多严重的低级学术问题。实证会计研究文章一般比较长,发表学术论文的杂志篇幅有限,有些问题研究者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且论文审稿程序不严密,这就为研究者进行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
①中国实证会计研究的数据歧视或者恶意修改数据问题特别严重。
三、展望和建议
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既有自身不能克服缺陷,也存在许多人为问题,既有国外实证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我们中国自身特有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尽量早点解决问题,不要让实证会计研究将会走向死胡同。
在大力发展实证研究的同时,加大对规范研究的力度是必要的。我们应当摒弃西方实证会计研究工作者硬说规范是“不科学”的偏见。从认识论来看,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以至无穷,是人们逼近真理的必由之路,实证与规范本来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没有没理论的假设,即不可能存在没有规范的实证,假设总是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推理上的,同时规范的理论也有待于用数据加以检验,否则,理论停留在想象层面上,规范与实证不可偏废。规范会计理论与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所涉及的科学理念与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并非不可协调,实证会计的目的是解释与预测实务,规范会计研究的是使实务达到目标状态而提出解决方法(Watts和Zimmerman,1986),事实上,实证会计研究可以认为是诊断会计实践问题;而规范会计研究的是为会计实践工作达到理想状态开什么处方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前者强调探索会计实践规律,后者强调主观能动地改造会计实践,
两者关系可用图形来表示:
……实证会计……→规范会计……
现状(实际如何) 理想(应该如何)
例如有些实证会计研究结果在某些年度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支持研究假设,而在有些年度则不显著,于是研究者找个借口把不显著年度的数据删除从而使结果支持其假设,试想在这种情况得出的结论对会计理论与实务有什么作用? ①
关键在于要找到突破点,将两者融合起来:
1.针对规范会计想要解决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实证会计研究,诊断出规范会计在解决问题时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2.抛弃盲目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在实证会计诊断出来的问题和原因后,有针对性地为达到目标而提出解决会计问题的方法。
这就要求实证会计研究者真正透彻地研究会计理念、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处理等基本问题,或规范会计研究者灵活掌握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特别是使实证会计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为制定高水平的会计准则上发挥重大作用,否则,实证会计研究永远是“隔鞋搔痒”!至于怎样将实证会计研究与会计准则制定有效联系起来是个公认的难题,有待国内外会计研究者共同解决,这也是实证会计研究者在以后的研究中前进的方向,如果实证会计研究不能与会计准则的制定联系起来,理论脱离实际,这种“理论”不是完美的,我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当前急需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单个会计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2.具体会计准则实施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3.管理当局如何在面对企业的内外部契约,资本市场等综合环境下选择会计政策,生成它们的产品即财务报告。
诊断出这些问题后,再考虑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这样会计准则将可能为投资者提供最相关的信息,使资本市场对财务会计信息做出最恰当的反映。此外,由于不是所有的理论都可以立刻用事实加以检验,在某些领域,总是应保持规范会计研究的独立性。
如果全面地研究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资本市场对财务报告的反应,那就不难发现: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不是独立地变化的,它的改变伴同时随着企业的投资机会、债务契约、组织结构、行业发、企业战略甚至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是企业的内生变量(Watts,Zimmerman,1986),考虑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能仅仅地考虑契约成本问题。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反应是伴随着政治,经济,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研究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谨慎、理性地对待我国有效市场假设、会计政策选择假设以及数据失真等问题。有效市场假设、会计政策选择假设及此产生的相关问题在中国不是不可研究,问题在于引进西方的实证会计理论时要辩证对待,考虑在中国的适用情况,并认真筛选研究的数据。我国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有关部门正健全各种法律和法规的建设,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为中外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中介也在迅速发展,他们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上信息提供的竞争者,这将使我国的资本市场成为完全的半强式资本市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将逐渐充足,数据质量将逐步提高。所有这些将导致我国实证研究的条件日趋成熟。
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证会计研究。在我们实证会计落后的情况下学习西方是必要的,但此后我们要利用学习的知识来研究自己的问题。在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对西方实证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之外,中国实证会计研究人员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的实证会计假设,并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加以检验,形成中国特色的实证会计理论,以指导中国会计
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加强对实证会计研究学术风气的规范,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在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上差别较大,实证会计前期要做大量的数据处理、模型设计及运行结果分析工作,相对规范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研究失败的可能性高,研究的风险较大,因此实证会计研究也更容易造成一股浮燥之风。这就要我们为实证会计研究者创造务实的学术氛围,加强对实证会计研究的道德培养,引导研究者安心踏实地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完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的审稿程序,加大对学术违规的惩罚力度,抑制研究者在选题的功利性,从根源上杜绝黑箱操作和恶意修改研究数据事情发生,防止研究者对数据筛选的歧视。
实证会计研究,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1] 葛家澍.2004. 葛家澍文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2] 葛家澍.2006.财务会计理论与概念框架(会计学博士生课堂讲义),未公开发表
[3] 葛家澍、杜兴强.2003.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
[4] 葛家澍、林志军.2006.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二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5] 吴联生.2003.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的理论依据和框架,会计研究第1期
[6] Ahmed Riahi—Belkaoui .1981. Accounting Theory (4td edition),上海: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钱逢胜等译
[7] Ross L.Watts and Jerold L.Zimmerman.1986.实证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
学出版,
[8] 1999年黄世忠等译
[9] Ross L.Watts and Jerold L.Zimmerman.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A Ten Year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he Accounting Review; Jan 1990;
[10] William H.Beaver.1981.财务呈报:会计革命,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薛云奎译
[11] William R.Scott.2003.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 third edition),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陈汉文等译
[12]
相关实证会计研究的中英文一手文献 ①
The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①例如06年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的一个大变化是采用公允价值,而且要求07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同时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为检验在我国采用公允价值是否比其他的计量属性更合理提供了机会。
Abstract :At present,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is enjoying a boom, and it has become a trend that if a research is not positive one, it is not a real research. Normative research has either been overlooked or not been paid due attention to.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itself, however, has many inherent deficiencies. What's more, many problems have emerged when positive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Chinese researchers face more problems when positive research is applied in China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In this paper,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is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Keyword: positive research normative research accou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