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点: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湘西边城淳朴风情的描写,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沈从文小说的风格,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点:
通过导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人性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法:导读品析法。
学法:阅读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课件、《边城》电影视频、湘西美景图片
教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 ,初步体会翠翠的性格特点和主要人物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导入)
1、播放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这首歌讲述了一个美丽却有着淡淡哀愁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故事。
2、湘西美景图片的播放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出示幻灯片)
检查预习,剧情介绍。
1、作者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是现代文学 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他以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故事情节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 - 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 ,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
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 ,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以后在 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一天,顺顺托杨马兵来向老船夫说媒。老船夫得知大佬喜欢翠翠,不胜欣喜,他试图说服翠翠,翠翠却十分恼怒。当天 ,王团总也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愿以一座新碾房作陪嫁,但二佬傩送表示宁要渡船,不要碾房。
大佬 得知弟弟也爱慕翠翠,郁闷不乐,遂乘船外出经商,不幸落水毙命。
噩耗传来,二佬傩送十分悲痛,不愿再提 亲事,离家出走。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怅然伤怀,加之劳累过度,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世诀别。翠翠依旧守候在渡船上, 长年为人摆渡,同时,仍旧有所等待 。
3、主要人物关系图
4、解题:
边城,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三、初读课文,感知小说情节。
1、速读课文,分析情节特点(学生讨论回答)
(1)本文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描写与叙述的?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围绕端午节;
第三节:第三个端午节,听鼓声,说民俗;
第四节:第一个端午节,两年前,翠翠巧遇二佬傩送;
第五节:第二个端午节,上一年,巧遇大佬天保;
第六节:迎婚送亲渡河,勾起翠翠心思。
(2)文中写了几个端午节?结构上有何特点?
三个;眼前端午——两年前端午——上一年端午——眼前;采用了插叙,回环往复,衔接得当
2、分析边城的风情美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第四节描写端午节赛龙舟的画面,渲染了喜庆欢快的节日气氛,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有力铺垫,烘托了人物个性,突出表现:
明净亮丽的边城风光,
安定祥和的边城生活
古老淳朴的边城民风
勤劳勇敢 多情友爱 淳朴无私——边城的人性美
美景与人物心境密切联系:
烘托边城年轻人的勤劳勇敢能干——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大胆开朗、热情大方 在欢快的气氛中烘托翠翠对爱情的朦胧向往与追求
课堂小结:多美好的边城生活!多质朴的人们!多纯真美好的翠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分析翠翠人物形象美;
2、总结本篇小说特点,归纳小说主题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导课。(复习导入)
由情节导入。
二、继续研习课文,探究难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分析第二部分:
“两年前的端午节”中含蓄的对话和优美的语言特点。
探究问题:
你觉得哪些语句能体现出主人公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来?
2、分析第三部分:翠翠有哪些心理活动?体会“人性美”中的“情美”,即翠翠的“爱情美”。
3、分析探讨第四部分:边城人的“人性美”。
4、分析总结翠翠的形象。
(1)、完成翠翠形象的整体感受。
(2)、体会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微妙心理。(结合课后第二题)
沈从文描写翠翠这个人物,是从心理描写入手,把这个从情窦初开这一页慢慢翻开,完成了一部爱情心理觉醒之书。这个灵秀、乖觉、明慧、清纯的少女既表现出了不加修饰的生命本色,又在其人生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混入了一丝淡淡的愁绪,预示着结局的悲剧。
5、品味语言美:
(1)沈从文的小说,被称为“乡土抒情诗”,你最喜欢的是那些文字?为什么?
(2)、归纳语言特点:
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他的语言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他的作品充满的美感。
a 、典雅性(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古典的精美)
b 、口语化(质朴隽永)
三、拓展提高
对比古代女子和翠翠的心理,试比较二者对爱情的表达有何不同。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经》
古:对爱情的炽烈,大胆与直白;
翠翠:含蓄、羞涩、内心微妙,是悲剧的原因所在。
四、课堂小结:
小说的“三美”。
五、课后作业:
1、整理基础知识;
2、分析翠翠、爷爷、傩送等几个主人公的形象,写成不少于300字的小论文;
3、回答问题:本文从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美?
板书设计 :
风俗美
爷爷
边城人
边城人性美 傩送 自然美天保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经》
古:对爱情的炽烈,大胆与直白;
翠翠:含蓄、羞涩、内心微妙,是悲剧的原因所在。
课堂小结:
小说的“三美”。
五、课后作业:
1、整理基础知识;
分析翠翠、爷爷、傩送等几个主人公的形象,写成不少于300字的小论文; 回答问题:本文从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美?
板书设计 :
风俗美
爷爷 乡情 边城人
边城 人性美 亲情
傩送
翠翠 爱情
自然美 天保
《边城》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点: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湘西边城淳朴风情的描写,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沈从文小说的风格,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点:
通过导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人性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法:导读品析法。
学法:阅读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课件、《边城》电影视频、湘西美景图片
教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 ,初步体会翠翠的性格特点和主要人物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导入)
1、播放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这首歌讲述了一个美丽却有着淡淡哀愁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故事。
2、湘西美景图片的播放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出示幻灯片)
检查预习,剧情介绍。
1、作者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是现代文学 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他以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故事情节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 - 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 ,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
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 ,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以后在 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一天,顺顺托杨马兵来向老船夫说媒。老船夫得知大佬喜欢翠翠,不胜欣喜,他试图说服翠翠,翠翠却十分恼怒。当天 ,王团总也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愿以一座新碾房作陪嫁,但二佬傩送表示宁要渡船,不要碾房。
大佬 得知弟弟也爱慕翠翠,郁闷不乐,遂乘船外出经商,不幸落水毙命。
噩耗传来,二佬傩送十分悲痛,不愿再提 亲事,离家出走。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怅然伤怀,加之劳累过度,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世诀别。翠翠依旧守候在渡船上, 长年为人摆渡,同时,仍旧有所等待 。
3、主要人物关系图
4、解题:
边城,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三、初读课文,感知小说情节。
1、速读课文,分析情节特点(学生讨论回答)
(1)本文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描写与叙述的?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围绕端午节;
第三节:第三个端午节,听鼓声,说民俗;
第四节:第一个端午节,两年前,翠翠巧遇二佬傩送;
第五节:第二个端午节,上一年,巧遇大佬天保;
第六节:迎婚送亲渡河,勾起翠翠心思。
(2)文中写了几个端午节?结构上有何特点?
三个;眼前端午——两年前端午——上一年端午——眼前;采用了插叙,回环往复,衔接得当
2、分析边城的风情美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第四节描写端午节赛龙舟的画面,渲染了喜庆欢快的节日气氛,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有力铺垫,烘托了人物个性,突出表现:
明净亮丽的边城风光,
安定祥和的边城生活
古老淳朴的边城民风
勤劳勇敢 多情友爱 淳朴无私——边城的人性美
美景与人物心境密切联系:
烘托边城年轻人的勤劳勇敢能干——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大胆开朗、热情大方 在欢快的气氛中烘托翠翠对爱情的朦胧向往与追求
课堂小结:多美好的边城生活!多质朴的人们!多纯真美好的翠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分析翠翠人物形象美;
2、总结本篇小说特点,归纳小说主题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导课。(复习导入)
由情节导入。
二、继续研习课文,探究难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分析第二部分:
“两年前的端午节”中含蓄的对话和优美的语言特点。
探究问题:
你觉得哪些语句能体现出主人公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来?
2、分析第三部分:翠翠有哪些心理活动?体会“人性美”中的“情美”,即翠翠的“爱情美”。
3、分析探讨第四部分:边城人的“人性美”。
4、分析总结翠翠的形象。
(1)、完成翠翠形象的整体感受。
(2)、体会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微妙心理。(结合课后第二题)
沈从文描写翠翠这个人物,是从心理描写入手,把这个从情窦初开这一页慢慢翻开,完成了一部爱情心理觉醒之书。这个灵秀、乖觉、明慧、清纯的少女既表现出了不加修饰的生命本色,又在其人生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混入了一丝淡淡的愁绪,预示着结局的悲剧。
5、品味语言美:
(1)沈从文的小说,被称为“乡土抒情诗”,你最喜欢的是那些文字?为什么?
(2)、归纳语言特点:
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他的语言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他的作品充满的美感。
a 、典雅性(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古典的精美)
b 、口语化(质朴隽永)
三、拓展提高
对比古代女子和翠翠的心理,试比较二者对爱情的表达有何不同。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经》
古:对爱情的炽烈,大胆与直白;
翠翠:含蓄、羞涩、内心微妙,是悲剧的原因所在。
四、课堂小结:
小说的“三美”。
五、课后作业:
1、整理基础知识;
2、分析翠翠、爷爷、傩送等几个主人公的形象,写成不少于300字的小论文;
3、回答问题:本文从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美?
板书设计 :
风俗美
爷爷
边城人
边城人性美 傩送 自然美天保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经》
古:对爱情的炽烈,大胆与直白;
翠翠:含蓄、羞涩、内心微妙,是悲剧的原因所在。
课堂小结:
小说的“三美”。
五、课后作业:
1、整理基础知识;
分析翠翠、爷爷、傩送等几个主人公的形象,写成不少于300字的小论文; 回答问题:本文从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美?
板书设计 :
风俗美
爷爷 乡情 边城人
边城 人性美 亲情
傩送
翠翠 爱情
自然美 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