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日本人的审美常常是审丑审恶,所以他们善于搞当代艺术。“玉碎”、“散华”说得美,翻译过来就是死,因为是汉字就顺手牵羊,无意之间帮人家美。
本来没想读《永远的〇》,因为从文学来说,这本小说不值得一读,日本虽小,可读的书多着呢。但说到“特攻”,堪称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葩的,举一个变着法儿歌颂它的例子,《永远的〇》却是最鲜活。看报纸上刊登的照片,作者百田尚树长得有点像暴力团,但这个〇画得并不圆,未免像阿Q。不过,他本人是不怕人笑话的,内阁总理大臣也不计较,拿去为自己的国策作伥。
网上说,《永远的〇》起初被多家出版社拒绝,2006年终于有一家三流出版社相中;它出版过《自杀指南》、《自杀社团》什么的,或许把《永远的〇》也归入自杀系列。2009年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摘桃子,印行文库版。到2014年7月累计销售五百多万册,影响不可谓小。故事的背景是手机时代,姐弟俩得知爷爷死于特攻,便四处奔走,“收集战争体验者的证言”——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听老战士讲述那抗战的故事——作者心里装的读者应该是年轻人。
常有人说日本年轻人不知道战争,这恐怕是一个伪命题。宣传不必以大张旗鼓为能事,教育也不只在课堂上。他们从小到大看漫画,玩电子游戏,战争是一大题材。战争纪念馆也比中国多得多,只是都冠以和平二字罢了。对于日本,中国人向来缺乏平常心。我们的祖先给日本编造了海上有仙山之类的神话,现而今愤青也好,哈日族也好,仍然在编造日本神话,或者捧上天,或者捺入地。所谓平常心,首先就不要对它太关心,别那么当回事,人家赢一个球不必起急,吃它一碗拉面也不必美出鼻涕泡。正因为过于关心,自己不正常,电视才会演那么多抗战神剧。倘若有一颗平常心,如同看武侠电影、好莱坞电影,神剧也就不神,娱乐而已。《永远的〇》这么神的小说也不妨用平常心来看。不过,你要是读过几本关于特攻的书,可能会觉得它像是复制粘贴而成,处处似曾相识。所以呢,与其介绍作者所敷演的内容,还不如直接据史料展示一下历史真面目,虽然也颇多不明之处。
1941年12月8日拂晓日本偷袭珍珠港,把位于夏威夷瓦胡岛南岸的美军基地炸得一塌糊涂。
日本得逞了,但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心里很清楚:日本开战后能维持半年到一年的优势,然后美国的国力将压倒日本。果不其然,1942年6月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了四艘航空母舰和很多飞行员,8月开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又遭受致命打击,三万兵力战死、病死、饿死了两万(美军阵亡五千)。从瓜达尔卡纳尔岛撤退时,把手榴弹留给伤病员自我了断,或者干脆由战友处死,以免当俘虏。大本营(直属天皇的最高统帅机关)把撤退称作“转进”,对美国开战六个月后,战争的主导权就完全“转进”到美军手中。当时日本的飞机不能与美国同日而语,初战告捷主要是由于美国佬大意。总有人说日本人欺软怕硬,这也是个伪命题。大概与落后(软)就要挨打相辅相成,这话很励志,兴许硬起来,但是也不要太大意,它软的时候也敢打你的。打大清并不比大清先进多少,也是侥幸取胜,外交大臣陆奥宗光在所著《蹇蹇录》中惊呼“这意外的捷报”。打俄国、打美国都是比人家落后,何曾是柿子专拣软的捏。
1943年日本更“软”了,兵员不足,召学生出征。10月21日东京举行“学徒出阵壮行会”,雨中阅兵也颇为壮观。
1944年9月25日陆军参谋本部哀叹“只有搞飞行特攻了”。所谓特攻,全称是神风特别攻击队,飞机挂上炸弹去撞击敌舰,那景象类似9.11恐怖分子撞毁纽约大楼。这种敢死队不是九死一生,而是“十死零生”,除非因故障而迫降。《永远的〇》就利用这故障之机,编排主人公宫部久藏少尉察觉飞机有故障,跟预备士官调换,自己赴死。第一个进行特攻作战的是第二十六航空战队司令有马正文。他认为用通常手段已不能取胜,10月15日出击,至于撞没撞上敌舰,无处查证。有马所属的海军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大西泷治郎是菲律宾方面海军航空部队最高指挥官,组建敷岛队、大和队、朝日队、山樱队等,这些队名取自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的和歌“人问敷岛大和心,朝日映艳山樱花”,总称神风特别攻击队。10月25日下令特攻,对航母进行自杀式攻击,以削弱美军战斗力。大西被称作特攻之父。他说过:“日本精神的最后表现是特攻,特攻能够救国难。全体国民发挥特攻精神,哪怕败了日本也不会亡。''日本投降第二天大西切腹自杀,遗书写着“对特攻队英灵曰,善战,深谢。”切腹的作法实际上半真半假,当人把短刀刺进肚囊的瞬间有个叫“介错“的负责用大刀砍断脖子,一命呜呼。大西没有找介错,痛苦十几个钟头才死去。按惯例写了辞世诗,风雨过后月清清什么的。他不是向那些白白送死的年轻人谢罪,而是替军国主义政府顶了罪。
日军垂死挣扎,使出很有点无赖的和式绝招,美国大兵看见从空中垂直掉下来似的特攻机大惊失色:小鬼子这是豁出去了,反正明天也会被击落,干脆今天就玩命撞战舰,或许还有个赚头。真就炸沉了一艘航母,洋溢了大西泷治郎对特攻作战的信心。也就过两周,美军明白了,那不过是“傻瓜炸弹”。高射炮齐射,形成弹幕,特攻机无法接近航母。到了最后阶段,学生兵更没有技术,好不容易驾机冲进来,却不知怎样撞目标。美国人始终对日本人的行为不可理解,而我们中国人看来,不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嘛。
起初特攻使用零式战斗机,但这种飞机造价高,况且特攻次数增加,也赶造不出来,于是生产只能载一个人和炸弹的特攻专用机。单薄简陋似“樱花”,由飞机吊着飞行,接近目标后脱离,滑翔自爆。计算机控制导弹,大活人操纵特攻机可算是导弹的先驱。不仅有天上特攻,还有水中特攻,靖国神社的展馆游就馆里摆放的“回天”是一种由人驾驶炸敌舰的人体鱼雷。指望起死回生,却压根儿是绝望的战术。陆海军热衷于研制铀弹,迟迟未成功,当东条英机首相叫喊“大和民族尽忠报国的精神力量是万邦无比的”的时候,各种人体炸弹匆匆送上前线。大概仗打到这会儿,便超越军事层次变成了一种美学。从啥事儿都能审出美来,这是日本人的本事。刀的审美遮掩了刀的本质,武器变成美术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看,日本人的审美常常是审丑审恶,所以他们善于搞当代艺术。“玉碎”、“散华”说得美,翻译过来就是死,因为是汉字就顺手牵羊,无意之间帮人家美。
1970年代日本大众文学有“三郎”走红:司马辽太郎、新田次郎、城山三郎。太郎不写昭和的战争,比他小四岁的三郎写。城山三郎生于1927年,也曾入伍大日本帝国海军,分配到特攻队(伏龙部队),训练中日本投降。战败后重新上学,毕业论文是《凯因斯革命的一个考察》。几乎没听说我们的解放军进城后有年轻战士复员读书的,这大概是中国跟苏联以及日本的不同之处,说不定也是经济落后于人的症结之一。城山改行写小说,以经济小说闻名。2007年去世,去年(2014年)角川书店设立“城山三郎赏”,奖励“描写不管什么样的境遇、状况也作为‘个’拼命活的人物形象的作品”。2001年城山三郎出版《指挥官们的特攻》,写的是海军列为特攻第一号的关行男大尉和最后实行特攻的中津留达雄大尉,他们怎么拼命也活不下去。
关行男是第一个神风特别攻击队敷岛队的队长。战败后,他的两位长官,当然是活生生的,一位是第一航空舰队航空参谋猪口力平中佐(神风特别攻击队的名称就是他起的),又一位是第二〇一航空队飞行长中岛正中佐,1956年12月合写了一本书,叫《神风特别攻击队》,畅销一时,被当作谈特攻、写特攻的原始文献。写道:”在菲律宾的马尼拉郊外基地,1944年10月19日夜半,二十三岁的关行男被叫到第二〇一航空队的士官室,猪口在场。说是大西泷治郎中将下令,零式战斗机挂上二百五十公斤的炸弹去撞击敌舰,选中了你。“关行男紧闭嘴唇,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毫不含糊地说:“务请让我来干。”当时在场的同盟通讯社记者、海军报道班员小野田政也写了一本《神风特攻队诞生秘话》,却说新婚五个月的关行男只是答应了一声“遵命”,并没有说“务请让我来干”,跃跃欲试,让上峰们爽得像云散月出。当日采访关行男,只见他面色苍白,大发牢骚:“日本也完啦。想不到要杀我这样的优秀飞行员了。就凭我,不用玩命去撞也能让五百公斤炸弹命中敌母舰的飞行甲板。我不是为天皇陛下去,不是为日本帝国去,是为老婆去。有命令就身不由己。日本要是败了,老婆可能被美国佬强奸。我是为保护她而死。为最爱的人而死。”关行男也写了一首辞世诗:弟子哟/忽地散了吧/像这山樱花。
中津留达雄大尉和关行男是军校同期,他明白地说:“我不急着死。”父母也拼命向八幡宫的武神祈祷,保佑独生子“武运长久”。一个叫山下博的大尉骂中津留是胆小鬼,还施以拳脚。中津留是练习航空队的教官,妻刚刚生了孩子,1945年3月受命编成特攻队。长官宇垣缠中将当过山本五十六的参谋长,山本座机被击落,他搭乘第二架飞机上死里逃生。天皇已经宣读了停战诏书,丧心病狂的宇垣缠不顾阻拦,仍带领十一架“彗星”特攻机出击。每机二人,他挤坐在队长中津留的飞机上,只加了单程的燃料飞向冲绳海域。起飞前中津留发觉引擎不对头,为了决死的司令官也不能迫降,于是换飞机。《永远的〇》最关健桥段就是从这儿拿来的。宇垣缠自慰般痛快了,却搭上十几条年轻性命作陪葬。
如何确认特攻的战果呢?原来飞行员携带发报机,要冲撞敌舰时按住键,基地收报,信号短就是被击落,信号长即认定为撞击敌舰。《永远的〇》写道:“特攻队员们是出色的男子汉,他们多数发出了‘超长信号’。”而城山三郎写道:“七架飞机发出了撞击的电信号,中津留的电信号尤其长,但事实上美军舰船无损。”曾有人目睹,八月十五日晚上美军开派对祝捷,远处传来爆炸声,第二天美军倒拽着三具日本飞行员的尸体,已经停战了,不知何故一架飞机撞在岸礁上,一架栽进稻田里。搭乘司令官的飞机上最后发生了什么,无人知晓。城山三郎推理:“中津留大尉飞到冲绳上空,未发现美军的飞机、舰船,宇垣中将这才说已接到停止积极进攻的命令。中津留佯作撞击,却避开了美军营地,不然的话,停战后仍然偷袭,日本必遭到全世界唾弃。”
特攻指挥官们给出击的队员系上一条红太阳的摸额,敬上一碗酒,激励说我们也随后起飞,或者说我们最后也出击,但实际上大都是谎话,他们并没有像武士道鼓吹的那样去找死。正是这些人战败后散布特攻不是强迫命令,而是自愿的,制造特攻的神话,以逃脱“虐杀”(纪实文学家泽地久枝语)的罪责。《永远的〇》也无非借这种自愿说塑造特攻的英雄形象。当时也有个叫美浓部正的飞行队长断然反对长官大西泷治郎的损招,理由是特攻虽然有战果,但有去无回,损失了好不容易培养的战士,以后的仗还怎么打。美浓部八十高龄去世,死前写了一本《大正之子的太平洋战争》,说是不许把纯真的年轻人投入特攻的浊流。当权者不是考虑如何尽快地结束战争,而是疯狂叫嚣“一亿玉碎”。十七岁到二十几岁的特攻队员被迫送死,在军纪监视下遗留的书信、日记等表面上说是为国家、为天皇、为国民献身,当特攻很光荣,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军队生活很无聊”、“显然自由将胜利”的真情。关于人体炸弹的死亡人数并没有准确的数字,据靖国神社的展馆游就馆“大东亚战争七十年展”说明,到战败不足一年里死了四千三百多人。估计其中七成是学生兵。日本近现代史专家保阪正康说:“以爱国的一般论调美化特攻队员行为的瞬间我们就会掉进荒唐的泥沼。”
如何记述、反思战争,对于战败国的作家来说,大概是一个难题。当今世界,写战争非亮出和平旗号不可,大帽子底下如何开小差呢?通常的手法是谴责战争,歌颂战士。进攻与防御似乎能转化战争的性质,当日本被美军打得节节败退,它自己发动的战争就变成“为了自存自卫”(东条英机首相1944年施政演说),战士为保卫祖国而战了。日本人写战争爱写这后半,写出惨劲儿就算是谴责战争。英勇善战也不大好说,这时他们最拿手的是人情味,也就是与民主同样普世的人性。《永远的〇》里宫部久藏一心为妻女活下去,躲避战斗,最终却让出生,这情节煞是感人。小说开篇不久便提出宫部“那家伙是海军航空队第一胆小鬼”,一路读下来洋洋洒洒五百页,突然宫部要送死,读者不得不回头寻思他从哪里开始反常的呢,哪怕是伏笔。我看他是自杀。他对特攻队员的死是这样感受的:今天我眼巴巴看着六架飞机全摔下去。“樱花”的搭乘员里有我的学生。出击前他看着我的脸,说宫部教官掩护就放心了。可他就在我眼前喷火坠落了。一些搭乘员向我敬着礼坠毁。我的任务是掩护特攻机,哪怕自己被击落,可我连一架飞机也没能保护。我是活在他们的牺牲上。可见,精神折磨使他不能再贪生,只有一死了之,看上去好像为国捐躯。日本人心细,宫部早就给妻找好了下家,让别人来承担他的家庭责任,一举两得。小说里的姐弟也就有了爷爷,诱导他们去调查,接受那场死了亲爷爷的战争教育。
战败后日本社会对特攻有赞有否。靖国神社的特攻英雄论赞颂特攻队员是英灵中的英灵,这些英灵奠定了今日和平的基础,有他们的死才有日本战败后的繁荣,应该长久留在日本民族强烈愿望那种悲惨的战争不再重复的记忆中。这里的逻辑很有点匪夷所思,发动战争是志在和平,打了败仗也心系和平。特攻队员或许不是懦夫,但绝不是英雄,充当了炮灰而已。特攻队员活下来的不多,几乎都缄口不言当年事。一位由于天气恶劣而幸免出击的学生兵松浦喜一年高八十时开口说:把特攻队弄成特殊的东西,那就开始美化了。同样说和平,但历史所赋予的含义或底蕴日本人与我们并不相同。他们反战大都用残酷二字反对一切战争,掩去了侵略与抵抗的本质不同。我们宽容地说军国主义也给日本人民造成苦难,而日本强调这苦难是战争造成的。他们常谈美军对东京的轰炸,却不谈日军早就轰炸过重庆。探究“那场战争为什么失败了”,一个结论是“昭和陆军的日本式组织的失败”。反战也各有不同,例如小说家阿川弘之热爱海军,憎恨陆军。不少人认为“陆军的横暴把日本领进战争”,而海军开明,甚至反对战争,但实际上没有一个海军公开主张不能对美国开战。把对于战争的道义追究变为战场的战术探讨,自然抽去了战争的实质问题。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反战,不是反发动战争,而是反当时领导人不自量力,打了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他极力否定昭和的战争,却肯定并大肆美化明治年间的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写道:“后世说,日清战争不是迫不得已的卫国战争,显然是侵略战争,当时的首相伊藤博文若听到后世这种激烈的批评会大吃一惊吧,他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
天皇年初作诗(2015年):“到日子不要忘记给原子弹爆炸中心那里竖立的纪念碑供上白菊花。”日本记住的是原子弹爆炸的后果,对于我们来说,顺理成章的是投放原子弹的原因。日本的和平是战败的结果。本来应忏悔,“不再发动战争”,但日语含糊其辞,没头没脑地说“战争不再发生”。日本跟德国没有可比性。德国不仅败给了外国军力,也败给了本国的正义势力,而日本投降了,没降给国内,所以天皇的诏书不是投降诏书,只是告诉臣民不打了,以后再说。犹太人对战争罪人穷追不舍,严惩不贷。中国人好儒,以德报怨,结果常弄得自己像怨妇。战争犹如被关进铁笼的猛兽,和平就是那铁笼。铁笼有门,或者疏忽,或者故意,都可能把猛兽放出来。小说家、剧作家井上厦说过:“弄清过去才能看见未来”。我们不能教人家怎么写自己的历史,但是和败者坐在一起写历史教科书,胜者是不是有点萌哒哒。勾践卧薪尝胆,愚蠢的是夫差。美国用炮舰敲开日本江户时代锁国的大门,不足百年日本人就偷袭珍珠港报了仇。两颗原子弹之仇也过去七十年,这回的历史剧怕是已演到伍子胥自刎。百田尚树说他总是听着古典音乐写作,写《永远的〇》听的是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流泪写出了最后的情节。那歌剧唱的是复仇。
2000年大西泷治郎墓地竖起了一块“遗书碑”。他在遗书中号召:充分坚持特攻精神,为日本民族的福祉与世界人类的和平尽最大努力。
日本人牢记“零战”,就不会把它归于〇。
【注】本文原标题《零战未归于〇》。
作者:李长声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作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日本人的审美常常是审丑审恶,所以他们善于搞当代艺术。“玉碎”、“散华”说得美,翻译过来就是死,因为是汉字就顺手牵羊,无意之间帮人家美。
本来没想读《永远的〇》,因为从文学来说,这本小说不值得一读,日本虽小,可读的书多着呢。但说到“特攻”,堪称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葩的,举一个变着法儿歌颂它的例子,《永远的〇》却是最鲜活。看报纸上刊登的照片,作者百田尚树长得有点像暴力团,但这个〇画得并不圆,未免像阿Q。不过,他本人是不怕人笑话的,内阁总理大臣也不计较,拿去为自己的国策作伥。
网上说,《永远的〇》起初被多家出版社拒绝,2006年终于有一家三流出版社相中;它出版过《自杀指南》、《自杀社团》什么的,或许把《永远的〇》也归入自杀系列。2009年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摘桃子,印行文库版。到2014年7月累计销售五百多万册,影响不可谓小。故事的背景是手机时代,姐弟俩得知爷爷死于特攻,便四处奔走,“收集战争体验者的证言”——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听老战士讲述那抗战的故事——作者心里装的读者应该是年轻人。
常有人说日本年轻人不知道战争,这恐怕是一个伪命题。宣传不必以大张旗鼓为能事,教育也不只在课堂上。他们从小到大看漫画,玩电子游戏,战争是一大题材。战争纪念馆也比中国多得多,只是都冠以和平二字罢了。对于日本,中国人向来缺乏平常心。我们的祖先给日本编造了海上有仙山之类的神话,现而今愤青也好,哈日族也好,仍然在编造日本神话,或者捧上天,或者捺入地。所谓平常心,首先就不要对它太关心,别那么当回事,人家赢一个球不必起急,吃它一碗拉面也不必美出鼻涕泡。正因为过于关心,自己不正常,电视才会演那么多抗战神剧。倘若有一颗平常心,如同看武侠电影、好莱坞电影,神剧也就不神,娱乐而已。《永远的〇》这么神的小说也不妨用平常心来看。不过,你要是读过几本关于特攻的书,可能会觉得它像是复制粘贴而成,处处似曾相识。所以呢,与其介绍作者所敷演的内容,还不如直接据史料展示一下历史真面目,虽然也颇多不明之处。
1941年12月8日拂晓日本偷袭珍珠港,把位于夏威夷瓦胡岛南岸的美军基地炸得一塌糊涂。
日本得逞了,但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心里很清楚:日本开战后能维持半年到一年的优势,然后美国的国力将压倒日本。果不其然,1942年6月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了四艘航空母舰和很多飞行员,8月开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又遭受致命打击,三万兵力战死、病死、饿死了两万(美军阵亡五千)。从瓜达尔卡纳尔岛撤退时,把手榴弹留给伤病员自我了断,或者干脆由战友处死,以免当俘虏。大本营(直属天皇的最高统帅机关)把撤退称作“转进”,对美国开战六个月后,战争的主导权就完全“转进”到美军手中。当时日本的飞机不能与美国同日而语,初战告捷主要是由于美国佬大意。总有人说日本人欺软怕硬,这也是个伪命题。大概与落后(软)就要挨打相辅相成,这话很励志,兴许硬起来,但是也不要太大意,它软的时候也敢打你的。打大清并不比大清先进多少,也是侥幸取胜,外交大臣陆奥宗光在所著《蹇蹇录》中惊呼“这意外的捷报”。打俄国、打美国都是比人家落后,何曾是柿子专拣软的捏。
1943年日本更“软”了,兵员不足,召学生出征。10月21日东京举行“学徒出阵壮行会”,雨中阅兵也颇为壮观。
1944年9月25日陆军参谋本部哀叹“只有搞飞行特攻了”。所谓特攻,全称是神风特别攻击队,飞机挂上炸弹去撞击敌舰,那景象类似9.11恐怖分子撞毁纽约大楼。这种敢死队不是九死一生,而是“十死零生”,除非因故障而迫降。《永远的〇》就利用这故障之机,编排主人公宫部久藏少尉察觉飞机有故障,跟预备士官调换,自己赴死。第一个进行特攻作战的是第二十六航空战队司令有马正文。他认为用通常手段已不能取胜,10月15日出击,至于撞没撞上敌舰,无处查证。有马所属的海军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大西泷治郎是菲律宾方面海军航空部队最高指挥官,组建敷岛队、大和队、朝日队、山樱队等,这些队名取自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的和歌“人问敷岛大和心,朝日映艳山樱花”,总称神风特别攻击队。10月25日下令特攻,对航母进行自杀式攻击,以削弱美军战斗力。大西被称作特攻之父。他说过:“日本精神的最后表现是特攻,特攻能够救国难。全体国民发挥特攻精神,哪怕败了日本也不会亡。''日本投降第二天大西切腹自杀,遗书写着“对特攻队英灵曰,善战,深谢。”切腹的作法实际上半真半假,当人把短刀刺进肚囊的瞬间有个叫“介错“的负责用大刀砍断脖子,一命呜呼。大西没有找介错,痛苦十几个钟头才死去。按惯例写了辞世诗,风雨过后月清清什么的。他不是向那些白白送死的年轻人谢罪,而是替军国主义政府顶了罪。
日军垂死挣扎,使出很有点无赖的和式绝招,美国大兵看见从空中垂直掉下来似的特攻机大惊失色:小鬼子这是豁出去了,反正明天也会被击落,干脆今天就玩命撞战舰,或许还有个赚头。真就炸沉了一艘航母,洋溢了大西泷治郎对特攻作战的信心。也就过两周,美军明白了,那不过是“傻瓜炸弹”。高射炮齐射,形成弹幕,特攻机无法接近航母。到了最后阶段,学生兵更没有技术,好不容易驾机冲进来,却不知怎样撞目标。美国人始终对日本人的行为不可理解,而我们中国人看来,不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嘛。
起初特攻使用零式战斗机,但这种飞机造价高,况且特攻次数增加,也赶造不出来,于是生产只能载一个人和炸弹的特攻专用机。单薄简陋似“樱花”,由飞机吊着飞行,接近目标后脱离,滑翔自爆。计算机控制导弹,大活人操纵特攻机可算是导弹的先驱。不仅有天上特攻,还有水中特攻,靖国神社的展馆游就馆里摆放的“回天”是一种由人驾驶炸敌舰的人体鱼雷。指望起死回生,却压根儿是绝望的战术。陆海军热衷于研制铀弹,迟迟未成功,当东条英机首相叫喊“大和民族尽忠报国的精神力量是万邦无比的”的时候,各种人体炸弹匆匆送上前线。大概仗打到这会儿,便超越军事层次变成了一种美学。从啥事儿都能审出美来,这是日本人的本事。刀的审美遮掩了刀的本质,武器变成美术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看,日本人的审美常常是审丑审恶,所以他们善于搞当代艺术。“玉碎”、“散华”说得美,翻译过来就是死,因为是汉字就顺手牵羊,无意之间帮人家美。
1970年代日本大众文学有“三郎”走红:司马辽太郎、新田次郎、城山三郎。太郎不写昭和的战争,比他小四岁的三郎写。城山三郎生于1927年,也曾入伍大日本帝国海军,分配到特攻队(伏龙部队),训练中日本投降。战败后重新上学,毕业论文是《凯因斯革命的一个考察》。几乎没听说我们的解放军进城后有年轻战士复员读书的,这大概是中国跟苏联以及日本的不同之处,说不定也是经济落后于人的症结之一。城山改行写小说,以经济小说闻名。2007年去世,去年(2014年)角川书店设立“城山三郎赏”,奖励“描写不管什么样的境遇、状况也作为‘个’拼命活的人物形象的作品”。2001年城山三郎出版《指挥官们的特攻》,写的是海军列为特攻第一号的关行男大尉和最后实行特攻的中津留达雄大尉,他们怎么拼命也活不下去。
关行男是第一个神风特别攻击队敷岛队的队长。战败后,他的两位长官,当然是活生生的,一位是第一航空舰队航空参谋猪口力平中佐(神风特别攻击队的名称就是他起的),又一位是第二〇一航空队飞行长中岛正中佐,1956年12月合写了一本书,叫《神风特别攻击队》,畅销一时,被当作谈特攻、写特攻的原始文献。写道:”在菲律宾的马尼拉郊外基地,1944年10月19日夜半,二十三岁的关行男被叫到第二〇一航空队的士官室,猪口在场。说是大西泷治郎中将下令,零式战斗机挂上二百五十公斤的炸弹去撞击敌舰,选中了你。“关行男紧闭嘴唇,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毫不含糊地说:“务请让我来干。”当时在场的同盟通讯社记者、海军报道班员小野田政也写了一本《神风特攻队诞生秘话》,却说新婚五个月的关行男只是答应了一声“遵命”,并没有说“务请让我来干”,跃跃欲试,让上峰们爽得像云散月出。当日采访关行男,只见他面色苍白,大发牢骚:“日本也完啦。想不到要杀我这样的优秀飞行员了。就凭我,不用玩命去撞也能让五百公斤炸弹命中敌母舰的飞行甲板。我不是为天皇陛下去,不是为日本帝国去,是为老婆去。有命令就身不由己。日本要是败了,老婆可能被美国佬强奸。我是为保护她而死。为最爱的人而死。”关行男也写了一首辞世诗:弟子哟/忽地散了吧/像这山樱花。
中津留达雄大尉和关行男是军校同期,他明白地说:“我不急着死。”父母也拼命向八幡宫的武神祈祷,保佑独生子“武运长久”。一个叫山下博的大尉骂中津留是胆小鬼,还施以拳脚。中津留是练习航空队的教官,妻刚刚生了孩子,1945年3月受命编成特攻队。长官宇垣缠中将当过山本五十六的参谋长,山本座机被击落,他搭乘第二架飞机上死里逃生。天皇已经宣读了停战诏书,丧心病狂的宇垣缠不顾阻拦,仍带领十一架“彗星”特攻机出击。每机二人,他挤坐在队长中津留的飞机上,只加了单程的燃料飞向冲绳海域。起飞前中津留发觉引擎不对头,为了决死的司令官也不能迫降,于是换飞机。《永远的〇》最关健桥段就是从这儿拿来的。宇垣缠自慰般痛快了,却搭上十几条年轻性命作陪葬。
如何确认特攻的战果呢?原来飞行员携带发报机,要冲撞敌舰时按住键,基地收报,信号短就是被击落,信号长即认定为撞击敌舰。《永远的〇》写道:“特攻队员们是出色的男子汉,他们多数发出了‘超长信号’。”而城山三郎写道:“七架飞机发出了撞击的电信号,中津留的电信号尤其长,但事实上美军舰船无损。”曾有人目睹,八月十五日晚上美军开派对祝捷,远处传来爆炸声,第二天美军倒拽着三具日本飞行员的尸体,已经停战了,不知何故一架飞机撞在岸礁上,一架栽进稻田里。搭乘司令官的飞机上最后发生了什么,无人知晓。城山三郎推理:“中津留大尉飞到冲绳上空,未发现美军的飞机、舰船,宇垣中将这才说已接到停止积极进攻的命令。中津留佯作撞击,却避开了美军营地,不然的话,停战后仍然偷袭,日本必遭到全世界唾弃。”
特攻指挥官们给出击的队员系上一条红太阳的摸额,敬上一碗酒,激励说我们也随后起飞,或者说我们最后也出击,但实际上大都是谎话,他们并没有像武士道鼓吹的那样去找死。正是这些人战败后散布特攻不是强迫命令,而是自愿的,制造特攻的神话,以逃脱“虐杀”(纪实文学家泽地久枝语)的罪责。《永远的〇》也无非借这种自愿说塑造特攻的英雄形象。当时也有个叫美浓部正的飞行队长断然反对长官大西泷治郎的损招,理由是特攻虽然有战果,但有去无回,损失了好不容易培养的战士,以后的仗还怎么打。美浓部八十高龄去世,死前写了一本《大正之子的太平洋战争》,说是不许把纯真的年轻人投入特攻的浊流。当权者不是考虑如何尽快地结束战争,而是疯狂叫嚣“一亿玉碎”。十七岁到二十几岁的特攻队员被迫送死,在军纪监视下遗留的书信、日记等表面上说是为国家、为天皇、为国民献身,当特攻很光荣,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军队生活很无聊”、“显然自由将胜利”的真情。关于人体炸弹的死亡人数并没有准确的数字,据靖国神社的展馆游就馆“大东亚战争七十年展”说明,到战败不足一年里死了四千三百多人。估计其中七成是学生兵。日本近现代史专家保阪正康说:“以爱国的一般论调美化特攻队员行为的瞬间我们就会掉进荒唐的泥沼。”
如何记述、反思战争,对于战败国的作家来说,大概是一个难题。当今世界,写战争非亮出和平旗号不可,大帽子底下如何开小差呢?通常的手法是谴责战争,歌颂战士。进攻与防御似乎能转化战争的性质,当日本被美军打得节节败退,它自己发动的战争就变成“为了自存自卫”(东条英机首相1944年施政演说),战士为保卫祖国而战了。日本人写战争爱写这后半,写出惨劲儿就算是谴责战争。英勇善战也不大好说,这时他们最拿手的是人情味,也就是与民主同样普世的人性。《永远的〇》里宫部久藏一心为妻女活下去,躲避战斗,最终却让出生,这情节煞是感人。小说开篇不久便提出宫部“那家伙是海军航空队第一胆小鬼”,一路读下来洋洋洒洒五百页,突然宫部要送死,读者不得不回头寻思他从哪里开始反常的呢,哪怕是伏笔。我看他是自杀。他对特攻队员的死是这样感受的:今天我眼巴巴看着六架飞机全摔下去。“樱花”的搭乘员里有我的学生。出击前他看着我的脸,说宫部教官掩护就放心了。可他就在我眼前喷火坠落了。一些搭乘员向我敬着礼坠毁。我的任务是掩护特攻机,哪怕自己被击落,可我连一架飞机也没能保护。我是活在他们的牺牲上。可见,精神折磨使他不能再贪生,只有一死了之,看上去好像为国捐躯。日本人心细,宫部早就给妻找好了下家,让别人来承担他的家庭责任,一举两得。小说里的姐弟也就有了爷爷,诱导他们去调查,接受那场死了亲爷爷的战争教育。
战败后日本社会对特攻有赞有否。靖国神社的特攻英雄论赞颂特攻队员是英灵中的英灵,这些英灵奠定了今日和平的基础,有他们的死才有日本战败后的繁荣,应该长久留在日本民族强烈愿望那种悲惨的战争不再重复的记忆中。这里的逻辑很有点匪夷所思,发动战争是志在和平,打了败仗也心系和平。特攻队员或许不是懦夫,但绝不是英雄,充当了炮灰而已。特攻队员活下来的不多,几乎都缄口不言当年事。一位由于天气恶劣而幸免出击的学生兵松浦喜一年高八十时开口说:把特攻队弄成特殊的东西,那就开始美化了。同样说和平,但历史所赋予的含义或底蕴日本人与我们并不相同。他们反战大都用残酷二字反对一切战争,掩去了侵略与抵抗的本质不同。我们宽容地说军国主义也给日本人民造成苦难,而日本强调这苦难是战争造成的。他们常谈美军对东京的轰炸,却不谈日军早就轰炸过重庆。探究“那场战争为什么失败了”,一个结论是“昭和陆军的日本式组织的失败”。反战也各有不同,例如小说家阿川弘之热爱海军,憎恨陆军。不少人认为“陆军的横暴把日本领进战争”,而海军开明,甚至反对战争,但实际上没有一个海军公开主张不能对美国开战。把对于战争的道义追究变为战场的战术探讨,自然抽去了战争的实质问题。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反战,不是反发动战争,而是反当时领导人不自量力,打了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他极力否定昭和的战争,却肯定并大肆美化明治年间的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写道:“后世说,日清战争不是迫不得已的卫国战争,显然是侵略战争,当时的首相伊藤博文若听到后世这种激烈的批评会大吃一惊吧,他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
天皇年初作诗(2015年):“到日子不要忘记给原子弹爆炸中心那里竖立的纪念碑供上白菊花。”日本记住的是原子弹爆炸的后果,对于我们来说,顺理成章的是投放原子弹的原因。日本的和平是战败的结果。本来应忏悔,“不再发动战争”,但日语含糊其辞,没头没脑地说“战争不再发生”。日本跟德国没有可比性。德国不仅败给了外国军力,也败给了本国的正义势力,而日本投降了,没降给国内,所以天皇的诏书不是投降诏书,只是告诉臣民不打了,以后再说。犹太人对战争罪人穷追不舍,严惩不贷。中国人好儒,以德报怨,结果常弄得自己像怨妇。战争犹如被关进铁笼的猛兽,和平就是那铁笼。铁笼有门,或者疏忽,或者故意,都可能把猛兽放出来。小说家、剧作家井上厦说过:“弄清过去才能看见未来”。我们不能教人家怎么写自己的历史,但是和败者坐在一起写历史教科书,胜者是不是有点萌哒哒。勾践卧薪尝胆,愚蠢的是夫差。美国用炮舰敲开日本江户时代锁国的大门,不足百年日本人就偷袭珍珠港报了仇。两颗原子弹之仇也过去七十年,这回的历史剧怕是已演到伍子胥自刎。百田尚树说他总是听着古典音乐写作,写《永远的〇》听的是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流泪写出了最后的情节。那歌剧唱的是复仇。
2000年大西泷治郎墓地竖起了一块“遗书碑”。他在遗书中号召:充分坚持特攻精神,为日本民族的福祉与世界人类的和平尽最大努力。
日本人牢记“零战”,就不会把它归于〇。
【注】本文原标题《零战未归于〇》。
作者:李长声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