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简要报告

《公共事业管理学》

课题报告:

三十年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简要报告

报告关键词:改革开放 科技发展 政策总结 科技成就 报告纲要:

-----一:绪论

-----二: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状况

-----三:三十年来关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政策总结

-----四:三十年来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发展的不足和优势

-----六:总结

绪论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旧中国的满目疮痍,到建国后的蒸蒸日上;从文革间的横遭摧残,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再到新世纪吹响自主创新的号角。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吹响了我国全面向前发展的号角,三十年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综合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行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果不断涌现。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全面阐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发展趋势、战略重点、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著名论断。从那时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科技事业,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强调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系列推进科技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从科学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领域,形成了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科技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比如创新结构的不合理,产出结构的不合理,科技发展不平衡,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研发的不平衡等等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状况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以建立国家最高科学机关为目标。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同年成立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出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体制、人才用方针、机构设置等做了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但解决了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科技问题,还奠定了一套对项目、人才、基地、体制统筹安排的科技政策理念与模式,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最早于1956年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国家技术委员会,1958年,两个委员会合并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70年与中国科学院合并,1977年9月再度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改名为科学技术部。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不幸的是,从1966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运动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其间,科技管理陷入瘫痪,研究机构被肢解,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下放到农村或厂矿劳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几乎停滞不前。尽管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还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

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间这期间,科技发展道路一波三折。从百废待兴,到初步建立,从大规模被破坏,到新时期科技事业的建立,发展路程艰难曲折。

但在中共和各界人士的坚持努力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从而使得我国可以在近些年依靠科技取得各项成就。

三十年来关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政策总结

自1978年以来的30年间,为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国力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在这一历程上主要有四个里程碑,它们分别是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具体如下:

1、从1975年《汇报提纲》到1978年科学大会:从政策革命被延误到重新启动 1975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中国科学院要整顿、要加强领导的报告。在胡耀邦的主持下,写出了《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邓小平对《汇报提纲》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并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全国大会上发表讲话,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并以此为理论根据,作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判断。从此,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一场被延误了的政策革命开始重新启动:科技界开始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科技人员归队,科技机构重组、科研工作秩序开始恢复;颁布实施《1978—1985年全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

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面向依靠”一新的政策范式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的结构性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科技与生产分离;工业.研发力量薄弱;缺乏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的机制;科技与教育脱节;条块分割,缺乏协调。因此,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981年,国家科委研究并拟定了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即《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1981年2月23日) 。同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这个《汇报提纲》。转发《汇报提纲》的通知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科技工作为经济服务的方针。”

1982年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战略指导思想,标志着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

1984年10月20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说:“中央还要作科技体制的决定”,“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解决体制问题。”

1985年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讲话。3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依靠、面向”的科技方针。

1985年到1993年,也出台了许多科技政策,如: 1985年,星火计划;1986年,国务院发布改革科学技术拨款管理制度,对于开发型科研机构开始逐步减拨事业经费;1986年,国家实施“863”计划,实行首席科学家制, 1988年,火炬计划诞生; 1992年,攀登计划和国家科委、体改委颁布《关于分流人才、调整机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这里具体介绍其中的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这也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火炬计划是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项目的重点发展领域是: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

3、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科教兴国战略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94年国家科委和国家体改委根据中央《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目标,结合十多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同年2月27日,联合制定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目的是在科技体制中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同年,国务院制订《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一次对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政策进行了顶层设计,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之后的中国科技政策,表现出资源向重大项目集中的趋势。这些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以及世界一流大学计划(985计

划) 、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1995年之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提出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和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

在《决定》之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中国科技政策的主要走向。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这个文件是一个过渡性的政策,承科教兴国战略之前,启自主创新战略之后。

4、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自主创新战略

2006年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同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下称《纲要》) ,提出,从2006年起到2020年,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要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提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日前,科技部启动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强调突出6 个重点方向,并就战略研究提出具体要求: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二是深入实施《规划纲要》;三是强化科技工作的宏观统筹;四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五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六是坚持科学民主和方法创新。

三十年来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一、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屡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达到了2581.8亿元,比上年增加468.3亿元,增长22.2%,继续保持2000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12%。

其次,截至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600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约为2000万,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R&D人员总量为196.5万人年,R&D科学家工程师总量达到159.2万人年。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人员分别为15.4万人年、28.9万人年和152.2万人年。中央政府研究机构从业人员达到61.5万人,科技活动人员48.8万人,科学家工程师达到37.3万人。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有2.59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有7.22万人。研究机构R&D经费达到811.3亿元,R&D人员为26万人年。研究机构用于R&D活动的经费占科技活动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5.4%。

二 、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题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据2008年数据统计显示,全球研发经费突破一万亿美元。中国R&D经费总支出为4616.0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R&D经费与GDP 之比为1.47%。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到5220.4亿元,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达5040.7亿元,R&D经费支出2681.3亿元,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84%。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R&D人员在三大执行部门的分布情况是:企业约占73.2%,研究机构占13.2%,高等学校占13.5%。研究机构自1999年进行改制改革以来,其R&D人员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下降,高等学校的R&D人员虽然数量增长,但占全国的比重同样在逐年下降,唯有企业R&D人员数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在不断增长。我国企业R&D人员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于

2000年达到50%,此后这一比例持续上升,2008年上升到73.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R&D人才队伍的分布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全国R&D人员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

三、 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为跟踪世界靠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配、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生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高技术创新性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7574.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出口额4156.1亿美元,进口额3418.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和19.1%。贸易顺差继续增大,达到737.86亿美元,是上年的1.21倍。外商独资企业占高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比重为67.6%和62.6%。进料加工贸易在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71.7%。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出口额达到3084.5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4.2%。

四、 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神七上天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神舟”七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中的第一阶段最核心、最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是为我国建立宇宙空间站打好前哨战,在我国航天事业三部曲中属于承上启

下重要作用。神舟七号首次搭载三名航天员升空,并且在轨运行中要实现一名航天员出舱行走,并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这意味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在太空中留下中华民族的脚印,也为今后的载人航天后续工程及其以后的探月工程和远地外太空探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在国防领域方面,则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具有进行太空防卫战的能力。神舟七号和神舟六号飞船一样,具有太空变轨能力,这对突破敌方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释放伴飞小卫星,则预示着中国已经具有了在太空猎星的能力。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 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 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另一个称号是“中国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发展的不足和优势 一、国际比较

(一) 部分国家 R&D 经费(科学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部;OECD 《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10/2》;巴西科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GERD/GDP:科技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经费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居于首位,但是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距离,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科技研究与试验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2%,所以我国仍需加大该项经费投入。 (二)部分国家 R&D 经费支出按执行部门分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部;OECD 《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10/2》。

在R&D经费支出总额中,全球范围内都是以企业支出为主,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企业支出中基本持平,研究与开发机构中的支出中除俄罗斯外均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在高等学校的支出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国家,也就是说,我国在未来除了保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外,政府的R&D资金应更多用于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的R&D活动。

(三)部分国家 R&D 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

(绿色:基础研究 黄色:应用研究 紫色:试验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部;OECD 《研究与发展统计2010》。

(基础研究:“主要是为了取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的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并不以何特定的或具体的应用为目的而开展的实证性工作或理论性工作。”应用研究:“主要是为了达到某一具体的实用目的或目标而获取新知识所进行的独创性研究”。试验发展:把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计划(包括为进行检验和评估实施示范项目)的过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用于基础研究的R&D经费支出较少,主要投入于试验发展。

(四)部分国家 R&D 人员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部;OECD 《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10/2》。

我国R&D活动人员的绝对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相对于我国总劳动力的比例而言就明显偏低,只占有29%,而其他国家例如法国最高年能够达到137%。

(五)部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量(2008)(单位:件)

I *数据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工业产权统计(2010)。

从专利类型的分布看,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少于国外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明显少于主要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国外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相对较多,在总排名上居于前列。

(六)部分国家科技论文数(2009)

(SCI 是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并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SCI 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学术界密切注视的中心,争相角逐的焦点,世界公认的文献统计源。

EI 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 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有创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技攻关项目、" 八六三" 高技术项目等。

ISTP 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

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 在ISTP 、 EI 、 SCI 这三大检索系统中,SCI 最能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该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期刊比较全面,可以说它是集中各个学科高质优秀论文的精粹,该检索系统历

来成为世界科技界密切注视的中心和焦点。ISTP 、EI 这两个检索系统评定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的质量标准方面相比之下较为宽松。 )

我国在SCI 、EI 、ISTP 系统中的所收录的论文数与其他国家相比,比较具有优势,居于首位或次位。不仅对于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世界研究论文作出了贡献。 小结:

(1) 中国研究开发活动的国际地位在提升。研究开发经费规模超过了德国、法

国和英国;研究人员的数量也持续增长;对世界研究论文产出的贡献在加大。

(2) 中国研究经费投入强度在持续增加,但仍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与美

国和日本存在较大差距。

(3) 中国研究开发经费结构不够合理,基础研究投入偏低,实验开发研究投入

相对较高。

(4)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在不断加强,但与美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发展有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结构不合理,重大原始创新不多。缺乏重大科学发现。很多领域基本原理没有突破,学科体系建设没有进展;与国际权威的科学奖一直无缘,国家科学技术奖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等奖等奖项也经常出现空缺;世界一流的重大成果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寥寥无几。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和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l %。

缺乏重大技术发明。2007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全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22%和9.1%。在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中,国内仅占47%。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中文输入法领域,这四类专利共占79%。

二是产出结构不合理。作为生产要素的科技成果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拥有专利成果330多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70%~80%可以进入生产领域,“85%的美国人均收入增长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提升”。

三是科技发展不平衡,创新活动覆盖率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2006年,

东、中、西部地区研发人员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2%、21.8%和17%。产业科技发展不平衡。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者集中分布在教育、金融产业、科研单位、公共管理、信息产业以及文化卫生领域,所占本产业就业者比重 除文体娱乐业35%以外,其余均在42%以上;而制造业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者占本行业就业者的比重,仅为6.38%。

四是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研发不平衡,内资企业创新效能较低。中国现在的工业增加值当中,超过l/3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进出口贸易总额5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在近年来的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中,三资企业占近90%。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无线电传输、移动通信、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外国企业(包括外资企业) 的分别占93%、91%、85%、69%、60%。

总 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强,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在发展道路上, 从二元经济结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 从粗放型经济增长, 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等, 这一切使我国科技发展的路径发生了重大转向。

一、 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学技术理念,特别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宣传与执行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 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科技生态环境的改善

改革开放 30 年, 是我国科技大力发展的30年。 这一切得益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背景下所提供的又好又快地发展的科技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出现了推动科技生态环境改善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 (二)

政府计划的“ 驱赶力”,政府通过制定一些科技计划,例如“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等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市场竞争的“ 牵引力”,改革开放总重要的成就就是市场化与计划经济的结合。同样,科技行业在市场化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不断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在竞争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 我国科技发展路径的转向

(一) 科技发展模式从“ 外生性” 向“ 内生性” 的转向,从初期

的追赶型到21世纪所提出的自主创新型。

(二) 科技发展方向从“面向、依靠” 向“支撑、引领”的转向。 (三) 科技发展理念从“工业科技”向“ 民生科技”的转向。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科技行业向前发展的态势是稳健良好的,所获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虽然过程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党政机关以及科技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也在逐步解决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的科技是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以科技为生产力的中国,必定会获得更好更多的社会价值。

《公共事业管理学》

课题报告:

三十年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简要报告

报告关键词:改革开放 科技发展 政策总结 科技成就 报告纲要:

-----一:绪论

-----二: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状况

-----三:三十年来关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政策总结

-----四:三十年来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发展的不足和优势

-----六:总结

绪论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旧中国的满目疮痍,到建国后的蒸蒸日上;从文革间的横遭摧残,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再到新世纪吹响自主创新的号角。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吹响了我国全面向前发展的号角,三十年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综合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行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果不断涌现。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全面阐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发展趋势、战略重点、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著名论断。从那时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科技事业,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强调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系列推进科技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从科学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领域,形成了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科技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比如创新结构的不合理,产出结构的不合理,科技发展不平衡,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研发的不平衡等等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状况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以建立国家最高科学机关为目标。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同年成立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出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体制、人才用方针、机构设置等做了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但解决了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科技问题,还奠定了一套对项目、人才、基地、体制统筹安排的科技政策理念与模式,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最早于1956年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国家技术委员会,1958年,两个委员会合并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70年与中国科学院合并,1977年9月再度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改名为科学技术部。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不幸的是,从1966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运动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其间,科技管理陷入瘫痪,研究机构被肢解,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下放到农村或厂矿劳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几乎停滞不前。尽管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还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

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间这期间,科技发展道路一波三折。从百废待兴,到初步建立,从大规模被破坏,到新时期科技事业的建立,发展路程艰难曲折。

但在中共和各界人士的坚持努力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从而使得我国可以在近些年依靠科技取得各项成就。

三十年来关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政策总结

自1978年以来的30年间,为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国力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在这一历程上主要有四个里程碑,它们分别是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具体如下:

1、从1975年《汇报提纲》到1978年科学大会:从政策革命被延误到重新启动 1975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中国科学院要整顿、要加强领导的报告。在胡耀邦的主持下,写出了《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邓小平对《汇报提纲》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并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全国大会上发表讲话,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并以此为理论根据,作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判断。从此,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一场被延误了的政策革命开始重新启动:科技界开始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科技人员归队,科技机构重组、科研工作秩序开始恢复;颁布实施《1978—1985年全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

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面向依靠”一新的政策范式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的结构性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科技与生产分离;工业.研发力量薄弱;缺乏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的机制;科技与教育脱节;条块分割,缺乏协调。因此,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981年,国家科委研究并拟定了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即《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1981年2月23日) 。同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这个《汇报提纲》。转发《汇报提纲》的通知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科技工作为经济服务的方针。”

1982年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战略指导思想,标志着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

1984年10月20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说:“中央还要作科技体制的决定”,“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解决体制问题。”

1985年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讲话。3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依靠、面向”的科技方针。

1985年到1993年,也出台了许多科技政策,如: 1985年,星火计划;1986年,国务院发布改革科学技术拨款管理制度,对于开发型科研机构开始逐步减拨事业经费;1986年,国家实施“863”计划,实行首席科学家制, 1988年,火炬计划诞生; 1992年,攀登计划和国家科委、体改委颁布《关于分流人才、调整机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这里具体介绍其中的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这也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火炬计划是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项目的重点发展领域是: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

3、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科教兴国战略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94年国家科委和国家体改委根据中央《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目标,结合十多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同年2月27日,联合制定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目的是在科技体制中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同年,国务院制订《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一次对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政策进行了顶层设计,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之后的中国科技政策,表现出资源向重大项目集中的趋势。这些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以及世界一流大学计划(985计

划) 、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1995年之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提出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和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

在《决定》之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中国科技政策的主要走向。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这个文件是一个过渡性的政策,承科教兴国战略之前,启自主创新战略之后。

4、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自主创新战略

2006年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同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下称《纲要》) ,提出,从2006年起到2020年,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要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提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日前,科技部启动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强调突出6 个重点方向,并就战略研究提出具体要求: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二是深入实施《规划纲要》;三是强化科技工作的宏观统筹;四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五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六是坚持科学民主和方法创新。

三十年来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一、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屡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达到了2581.8亿元,比上年增加468.3亿元,增长22.2%,继续保持2000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12%。

其次,截至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600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约为2000万,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R&D人员总量为196.5万人年,R&D科学家工程师总量达到159.2万人年。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人员分别为15.4万人年、28.9万人年和152.2万人年。中央政府研究机构从业人员达到61.5万人,科技活动人员48.8万人,科学家工程师达到37.3万人。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有2.59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有7.22万人。研究机构R&D经费达到811.3亿元,R&D人员为26万人年。研究机构用于R&D活动的经费占科技活动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5.4%。

二 、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题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据2008年数据统计显示,全球研发经费突破一万亿美元。中国R&D经费总支出为4616.0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R&D经费与GDP 之比为1.47%。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到5220.4亿元,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达5040.7亿元,R&D经费支出2681.3亿元,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84%。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R&D人员在三大执行部门的分布情况是:企业约占73.2%,研究机构占13.2%,高等学校占13.5%。研究机构自1999年进行改制改革以来,其R&D人员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下降,高等学校的R&D人员虽然数量增长,但占全国的比重同样在逐年下降,唯有企业R&D人员数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在不断增长。我国企业R&D人员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于

2000年达到50%,此后这一比例持续上升,2008年上升到73.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R&D人才队伍的分布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全国R&D人员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

三、 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为跟踪世界靠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配、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生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高技术创新性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7574.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出口额4156.1亿美元,进口额3418.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和19.1%。贸易顺差继续增大,达到737.86亿美元,是上年的1.21倍。外商独资企业占高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比重为67.6%和62.6%。进料加工贸易在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71.7%。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出口额达到3084.5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4.2%。

四、 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神七上天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神舟”七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中的第一阶段最核心、最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是为我国建立宇宙空间站打好前哨战,在我国航天事业三部曲中属于承上启

下重要作用。神舟七号首次搭载三名航天员升空,并且在轨运行中要实现一名航天员出舱行走,并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这意味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在太空中留下中华民族的脚印,也为今后的载人航天后续工程及其以后的探月工程和远地外太空探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在国防领域方面,则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具有进行太空防卫战的能力。神舟七号和神舟六号飞船一样,具有太空变轨能力,这对突破敌方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释放伴飞小卫星,则预示着中国已经具有了在太空猎星的能力。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 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 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另一个称号是“中国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发展的不足和优势 一、国际比较

(一) 部分国家 R&D 经费(科学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部;OECD 《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10/2》;巴西科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GERD/GDP:科技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经费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居于首位,但是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距离,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科技研究与试验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2%,所以我国仍需加大该项经费投入。 (二)部分国家 R&D 经费支出按执行部门分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部;OECD 《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10/2》。

在R&D经费支出总额中,全球范围内都是以企业支出为主,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企业支出中基本持平,研究与开发机构中的支出中除俄罗斯外均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在高等学校的支出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国家,也就是说,我国在未来除了保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外,政府的R&D资金应更多用于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的R&D活动。

(三)部分国家 R&D 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

(绿色:基础研究 黄色:应用研究 紫色:试验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部;OECD 《研究与发展统计2010》。

(基础研究:“主要是为了取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的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并不以何特定的或具体的应用为目的而开展的实证性工作或理论性工作。”应用研究:“主要是为了达到某一具体的实用目的或目标而获取新知识所进行的独创性研究”。试验发展:把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计划(包括为进行检验和评估实施示范项目)的过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用于基础研究的R&D经费支出较少,主要投入于试验发展。

(四)部分国家 R&D 人员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部;OECD 《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10/2》。

我国R&D活动人员的绝对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相对于我国总劳动力的比例而言就明显偏低,只占有29%,而其他国家例如法国最高年能够达到137%。

(五)部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量(2008)(单位:件)

I *数据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工业产权统计(2010)。

从专利类型的分布看,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少于国外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明显少于主要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国外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相对较多,在总排名上居于前列。

(六)部分国家科技论文数(2009)

(SCI 是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并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SCI 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学术界密切注视的中心,争相角逐的焦点,世界公认的文献统计源。

EI 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 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有创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技攻关项目、" 八六三" 高技术项目等。

ISTP 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

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 在ISTP 、 EI 、 SCI 这三大检索系统中,SCI 最能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该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期刊比较全面,可以说它是集中各个学科高质优秀论文的精粹,该检索系统历

来成为世界科技界密切注视的中心和焦点。ISTP 、EI 这两个检索系统评定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的质量标准方面相比之下较为宽松。 )

我国在SCI 、EI 、ISTP 系统中的所收录的论文数与其他国家相比,比较具有优势,居于首位或次位。不仅对于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世界研究论文作出了贡献。 小结:

(1) 中国研究开发活动的国际地位在提升。研究开发经费规模超过了德国、法

国和英国;研究人员的数量也持续增长;对世界研究论文产出的贡献在加大。

(2) 中国研究经费投入强度在持续增加,但仍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与美

国和日本存在较大差距。

(3) 中国研究开发经费结构不够合理,基础研究投入偏低,实验开发研究投入

相对较高。

(4)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在不断加强,但与美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发展有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结构不合理,重大原始创新不多。缺乏重大科学发现。很多领域基本原理没有突破,学科体系建设没有进展;与国际权威的科学奖一直无缘,国家科学技术奖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等奖等奖项也经常出现空缺;世界一流的重大成果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寥寥无几。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和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l %。

缺乏重大技术发明。2007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全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22%和9.1%。在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中,国内仅占47%。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中文输入法领域,这四类专利共占79%。

二是产出结构不合理。作为生产要素的科技成果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拥有专利成果330多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70%~80%可以进入生产领域,“85%的美国人均收入增长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提升”。

三是科技发展不平衡,创新活动覆盖率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2006年,

东、中、西部地区研发人员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2%、21.8%和17%。产业科技发展不平衡。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者集中分布在教育、金融产业、科研单位、公共管理、信息产业以及文化卫生领域,所占本产业就业者比重 除文体娱乐业35%以外,其余均在42%以上;而制造业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者占本行业就业者的比重,仅为6.38%。

四是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研发不平衡,内资企业创新效能较低。中国现在的工业增加值当中,超过l/3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进出口贸易总额5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在近年来的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中,三资企业占近90%。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无线电传输、移动通信、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外国企业(包括外资企业) 的分别占93%、91%、85%、69%、60%。

总 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强,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在发展道路上, 从二元经济结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 从粗放型经济增长, 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等, 这一切使我国科技发展的路径发生了重大转向。

一、 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学技术理念,特别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宣传与执行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 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科技生态环境的改善

改革开放 30 年, 是我国科技大力发展的30年。 这一切得益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背景下所提供的又好又快地发展的科技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出现了推动科技生态环境改善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 (二)

政府计划的“ 驱赶力”,政府通过制定一些科技计划,例如“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等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市场竞争的“ 牵引力”,改革开放总重要的成就就是市场化与计划经济的结合。同样,科技行业在市场化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不断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在竞争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 我国科技发展路径的转向

(一) 科技发展模式从“ 外生性” 向“ 内生性” 的转向,从初期

的追赶型到21世纪所提出的自主创新型。

(二) 科技发展方向从“面向、依靠” 向“支撑、引领”的转向。 (三) 科技发展理念从“工业科技”向“ 民生科技”的转向。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科技行业向前发展的态势是稳健良好的,所获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虽然过程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党政机关以及科技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也在逐步解决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的科技是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以科技为生产力的中国,必定会获得更好更多的社会价值。


相关文章

  • 乳制品调研报告
  • 调查结果: 说明:本次市场调查的地点是开发区第三大街乐购超市,主要针对乳产品中的冷链奶及 相关产品,由于条件限制,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习 意义. 主要结果: 1.目前,本地区市场上销售的乳制品主要有石家庄君 ...查看


  • 英语专业--文献检索
  •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考核与实习报告 1." 课程考核与实习报告" 为本课程考核形式, 最迟请于课程结束后一周内完成. 2. 提交形式:纸质文本以A4纸打印交给班长, 由班长按学号整序后交给任课老师.第一部分 ...查看


  • 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九大报告的精髓和要义
  • 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九大报告的精髓和要义 十九大报告意义重大. 十九大报告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来讲重大意义的.总体来说,十九大报告将会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进一步发生可喜变化,将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 ...查看


  • 我国的基本国情
  • 我国的基本国情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主要表现 第一,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查看


  • 新准则下成本会计实务的变化探讨
  • 摘要: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成本会计日益成为会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简要探讨了新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及在新准则下成本会计的变化.调整.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成本会计:实务调整 一.对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简要分析 2005年,财政部先后发布 ...查看


  • 成都市2014年初中毕业考试
  • 成都市2014年初中毕业考试 思想品德 一.单项选择题 1.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古今同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quo ...查看


  • 上海高考2013政治试卷
  •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 政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90分,每题3分.每题只能选一个选项.) 1.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 ) A.各政党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B.各国家机关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 ...查看


  •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报告主持人及课题结题报告实验学校 建议包含以下部 ...查看


  • 西安区域简要分析报告
  • 西安区域简要分析报告 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 班级:地理科学二班 姓名: 学号: 时间: 西安区域分析报告 [摘要]通过研究调查西安各方面的概况,对西安区域进行条件.经济.发展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北重镇发真迅速,产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