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 等差数列与平均数 老师稿

等差数列与平均数

在这一讲我们一块来学习一有关等差数列和平均数方面的一些考题的内容、题型、解题方法,这两块我们放在一起是因为我们等差数列和平均数这两类问题的求解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等差数列其中某一些的求解往往是借助于平均数来求解的,而平均数本身自身特别大的难度又没有,所以我们这两块是可以很合适的合并在一块来看的。

我们这一讲的内容主要分为这么三个方面,首先第一个方面对等差数列和平均数这几年的考题做一个评述,然后我们介绍一下等差数列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然后再说一下我们在等差数列和平均数这一块常考到的一些题型,以及它们对应的解题策略。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几年的考题,在等差数列这一块我们这一块在考试中这是一个基础常考的题型,因为它的内容比较基础说实话,在我们等差数列这一块特别难的题目很少,它最大的难度就是对一个等差数列它可能残缺某一项,或者冗余某一项,使得这个数列虽然近似于等差数列但还不是等差数列,所以最难只能难到这种程度,也就是说个等差数列整个题目的难度在我们数量关系属于中等难度的,属于一个基础常考的题型,考的频率也比较高,希望大家对这一块有个认识,有个准备。

在这一块它侧重考查的能力一个是对公式的套用,因为在我们的等差数列里边,尤其是这个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特别常考,我们十道题中至少有八道题是跟这个公式相关的,所以我们这一块要比较侧重于考查你对这个公式的应用。再一个是考查你对一个等差数列和项转换的能力,换言之就是知道了项你能不能求出和,知道和能不能转成项的性质,这种和项转化的能力。在题型上来说我们等差数列这块考的题型相对而言比较固定,解题的思路一般来说你也可以按照一个指导性的步骤去做总是可以完成的,而且在其中某一部分题型里边甚至可以说它有一个公式,你直接套用这个公式就可以了。这是关于等差数列这一块。

而对于平均数这一块在我们考试中来说,平均数这一块在考试中涉及到的题目都属于难度很低的,属于特别基础的题目,难度近似于计算问题,你看到题目

以后你直接按照平均数的定义去计算就可以了,在这一块很少会出现什么难题,更侧重是一些简单的计算能力和一个基本的分析能力。所谓的基本分析能力就是题目有可能涉及到的平均数是多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平均数,希望你能够求其中某一些部分合在一起,以后作为一个整体的平均数,它最大的分析能力就是主要考查在这一点。所以考察的内容都是比较基础的,下面我们一块看一下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对于等差数列来说,我们在考试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就是要掌握这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任何数列来说,我们过去在学的时候可能会学到一个求和公式是和=2(A1+N×(N+1)/2)×D ,其中这个A1是首项,其中这个D 是公差,然后N 是等差数列的项数,这是我们过去在学等差数列的时候会学到这个公式,但是记住这个公式在我们考试中你很难会用到,我们更为常用的其实是这个地方的这些公式,也就是说我们常用的公式一般都是和=首项+末项/2×项数,还等于平均数×项数,注意这地方出现平均数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等差数列经常是和平均数联系在一起的,除此之外我们这个和还等于中位数×项数。这三项是我们在等差数列里边特别常用的求和公式,其中大家要注意到对于第一个来说,你看对于第一个来说我们经常要用这个公式,你可能在问题中经常会发现它会给出个首项,或者会给出个末项,你想用这个公式就需要把另外一个项给推出来,就是你知道要把末项要把首项推出来,知道首项要把末项推出来,这个 稍候会提到这一点。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到,在这个公式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项数在这边都是被乘以的,这个是等于这一个项目乘以一个项目,这个等于平均数乘以项数,这个等于中位数乘以项数。如果说我们不看这个项数,把项数划掉的话,实际上这个公式可以给你一个什么结果呢?它就相当于首项+末项/2就等于平均数,就等于中位数,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实现和项转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说我们知道和,知道项数之后我们往往可以通过直接相除能够求出中位数,或者能够求出平均数,那我们要转化成具体的项,其实就是利用我们这个地方橙色这一部分,中位数=首项+末项/2,利用这一个点来进行转化,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从这个公式导出来的三个相等的三个量,在这个地方我们所说的中位数大家应该知道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中间的数,一般来说如果说这个项数是奇数项的话,这个中位数就指的是在最中间的那个,如果这个项数是偶数项的话,这个中位数就指

的是最中间那两项的平均数。当然如果是对任意一个数列的话,你要记住求中位数那一定是先把这个数列由小到大或者由大到小排列,只不过在等差数列里边已经是这样排列好的,所以你就直接去看中间这个数字或者是中间两个数字的平均数就可以了,这就是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除了这个之外,我们在等差数列还要注意到我们刚才提到了,因为这个中位数等于首项+末项/2是一个常见的转化的公式,然后在这里面我们首项和末项往往又只能知道一个,所以实际上我们要在这两个之间转化,往往是要用到下面这个项数公式,什么项数公式?我们一个等差数列的项数它有多少项呢?就等于末项-首项/公差+1。当然对一个等差数列来说,一般来说公差是我们在题目当中的通常都是可以预先知道的,这里边如果说我们不知道项数,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公式转化把项数求出来,如果说我们知道项数,只知道末项而不知道首项,同样你把这个公式做一个简单的变形,就可以把首项求出来的,类似的,这就是我们知道首项求末项,知道末项求首项常用的一个项数公式。

那我们上面提到了,你看在这个公式里边我们再回头去看一眼的话,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这地方我们会看到你看和,看第三个公式等于中位数×项数。那对一个等差数列来说,在我们考试中这个和一般来说都是整数,而这个项数肯定也是个整数,有几项肯定是个整数,所以我们现在唯一不能断定的是这个中位数究竟是不是整数,它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但我们知道如果说总的项数奇数项的话,比如说7项、9项,这个时候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字,中间一个,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中位数显然就得是个整数,这个时候我们就相当于得到和=中位数乘以项数,而且我还知道和、中位数、项数都是整数,这刚好就符合我们整除特性的第三条原则,题目中存在一个等式A=B×C 并且A 、B 、C 都是满足是整数这样一个要求,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和一定能够被中位数整除,也同样一定能够被项数整除,我们更关心的是能被项数整除,你把这个合并成我们一个常用的结论的话,实际上就这样说,在等差数列中,连续奇数项的和一定能够被项数整除,当然这个地方特别提到的连续奇数项的和,比如说连续五项的和一定能被5整除,连续7项的和一定能被7整除,连续9项的和一定能被9整除,当题目涉及到项数是奇数项的话,记住这个推论是特别常用的一条推论,

因为它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整除性质,这就是关于等差数列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关于平均数我们需要掌握的东西就很简单了,我们只要记住一个公式就可以了,就是说对任何一个数列,或者对任何的若干项,我们这个总和总是等于平均数×项数的。这是我们关于平均数的一个转化,实际上我们考题围绕平均数来说,为什么简单,因为它就是围绕这一个公式来考,题目有可能会给你和让你其求平均数,有可能会给你平均数让你去求和,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围绕这一个公式来的,所以说对于平均数来说,你只要掌握这么一个公式就可以了。

那在我们考试中关于等差数列和平均数常考的题型可以这样来看,对于等差数列来说常考的题型有三种,其中前两种最为常考,一个是已经知道其中的具体项让你求一个和,包括知道首项、包括知道末项,包括知道其他的一些信息,让你去求这个和等于多少,那么求法就是直接应用公式就可以了。反过来也是常考的一个点,题目会先给你一个和,然后让你去求原来这个数列中某一个特定位置上的项应该是多少,也就是已知和待求具体的项,这个时候它的求法一般来说我们就要借助一下平均数的概念。也就是说我先用和除以一下项数,这个值就等于平均数,通过这个平均数我把它转化成具体项,这就是我们对第二类问题常见的思考的步骤。

第三类问题就是残缺冗余等差数列,我对一个等差数列做一些小小的操作,使得它可能残缺一项或者冗余一项,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让你去求一些相应的性质,所以这一类问题的分析很直观,你的思路其实很直观的,你的思路就是先把本来不是等差数列的数列,变成一个等差数列,或者说你近似看成一个等差数列,比如说它残缺了一项,我就先看成它没有残缺那一项我应该怎么做,然后再去修整,如果它冗余了,我就想还没有冗余这一项,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再去根据题目的条件逐步调整。这就是等差数列三类题型,其中第三类考的比较少一些。 对于平均数来说,一个方面是应用到等差数列第二类题型里边辅助求解,另外一类就是题目可能经常会给你多个部分,有一个总体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然后我们知道多个部分的平均数待求总体的平均数,你无非就是把每个部分所涵盖的人数求出来,把它所涵盖的数量求出来,然后再把各个部分乘积相加,得到一

个总体的和,再除以总的项数就可以得到总体的平均数,这就是我们在这一块常考的一些题型,总体而言难度只有中间这一类题型难度稍高一点,其他题型难度都是比较低的。

我们通过一些例题再来重复体会一下这几点,首先来看这样一个例题,说有一堆钢管,最下面一层是30根,逐层往上,每一层都会比下一层少一根钢管,那么问这一堆钢管最多有多少根?你想想我们这个钢管每一层往上都会少一根,往上一直上去,要想最多显然最上面那个地方就是一定要挪到只剩一根了,因为我们每一层比它上一层多一根的,所以你想从30根这么一层一层的上去,可以多少层呢?最后一层是一根,按照我们的公式就是30-1/1然后再加上一个1,我们那个项数公式,所以相当于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有30层的,所以我要知道钢管有多少根就是直接套用公式首项加末项/2,首项是1,末项是30,项数是30,(1+30)2×30就可以得出我们结果465。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最基础的一个等差数列的问题,已经知道其中的项,待求它的和。已知项,待求和。 那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还是看一个求和问题,有一个公交线路一共有15站,假设我们有一辆公交车从起点站开始出发,从起点站开始每一站,注意都会有到前方每一站下车的乘客各一名上车,比如说我在起始站的时候,我前面还剩14站,那就意味着我起始站要上来14个人,因为前面还剩的14站,每一站都要有一个人下车,比如说我如果是第14站的话,前面就只剩一站了,这个时候在第14站就只上来一个人,因为他要到第15站下,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是在第9站和第10站之下,车上有多少人。实际上相当于说我们知道这个人不停的在上下,每一站都会上来一些人,但每一站同时也会下去一些人,当然下去的人数比较好确定,我们想知道在第9站到第10站之间,车上有多少人,说白了其实就是让你求一下我们过完第9站以后,一共上来多少人,下去了多少人,我减一下差自然就是车说有多少人。我们把这个过程再给大家演示一遍,看得更直观一点,我们假设这些车站,第一个车站这么一直下去,当然我没有画完,因为我用不到这儿,因为我们最多只是到第9站和第10站之间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就是简单的先罗列一下前面的车站,我刚才说了每一站都会有到前方任意一站下车的人各一名,那你想一想在第1站的时候前面还剩14站,所以就会有14个人上来,到了第二站,前面还剩13站,所以到了这一站,就会有13个人上来,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站都会比前一站少上来一个人,因为我的站数在减少,我每次都会少上一个人,所以实际上上车的人数是成这样一个分布的。当然了从第一站没有人下车,但是到了第二站就会有一个人下车,第三站会有俩人下车,这样依次下去,这是我在每个站下车的人数,那我们的问题相当于是什么?问题相当于是画到这个地方,题目让我们求一下在此之前我们上来了多少人?然后还要去要我们下去了多少人,所以实际上说白了这个问题的求解就只是把上面这排数字14往前加一直加到6,加到第9站这个地方,然后再减去下面这排数字相加,从0开始一直加到8,我们只要把这两个数列,前面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应用一下等差数列的公式就可以了,后面这个数列也是一个等差数列,应用一下数列的公式就可以了。然后你就可以把两个数列都求出来,做一下差自然这个结果就出来了,54个人。那这个求解是很容易的,你只要把这个公式用一下就可以了。这是我们说从等差数列这个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比我们刚才那个问题稍微复杂了一点点,复杂在什么地方呢?它涉及到两个等差数列之间的关系。 当然对这种问题,实际上我们可能有时候还想做的更快一点,实际上我们只需要观察到这么一些点就可以了,我如果想做的更快我首先观察到上车的人数,从一开始上14个人,这是成一个等差数列的,一直到第9站有9项,然后我再看下车的人,同样也是从第0站开始一直到第9站,同样也是有9项,也是一个等差数列,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说在我们等差数列中只要你发现项数是奇数项的话,就要记得那个推论,在等差数列中连续奇数项的和一定能够被项数整除,相当于我上面这个虚线框人数是多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总的数目加起来一定能够被9整除,下面这个我同样也不知道多少人,但我一样也可以知道它一定能够被9整除,那你想一想一个能被9整除的数,再减去一个能被9整除的数,最终的答案必然还是能够被9整除,而在四个选项里边,显然只有这个选项能够被9整除,勾选就可以了。当然我们这个题这样做比较快原因在哪儿呢?原因就在于我用了一个整除特性,我为什么能想到用这个整除特性?就在于我看问题的时候发现在第9站到第10站之间,我就意识到前面是一个关于九项等差数列的求和,那我就可以应用这个整除特性了,这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快速的解答。 再来看一个新的例题,这个题目是这样说的,说有一天,小张出差到单位发现办公桌上的台历已经有7天没有翻了,就一次性的翻过去7张,结果发现这7

天的日期加起来得数刚好是77,那我们这个问题问,这一天是几号,一定要注意它问的是当前这一天是几号?我们这个问题我们一样也是画个图给大家看更直观一点,假设我们一口气翻过7张的日历,7张的日历我们翻过去了,我们这个人说的条件是什么呢?这几项日历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情况,但我知道它们的日期之和加起来等于77,那你看到这一点以后,其实问题的特征就已经出来了,这个问题属于我已经知道和,我要去求其中的具体的项,我知道和我求具体的项,那以后记住这种问题,我只要预知和求项的话,肯定是先利用一下我们的求和公式把中位数求出来,中位数就等于我们的总和除以项数,那求出这个数就是中位数,比如这地方77÷7=11,那这个11就是我们的中位数,在7天里边这个中位数显然就是最中间这一个,那就相当于告诉你这一天的日期是11号,那你想你知道这一天是11号,剩下不就简单了吗,这是12号,这是13号,这是14号,所以我们当前这一天是15号。一定不要错过勾选14号,要注意14号是被翻过去的,而题目问的是当前这一天是几号,这就是一个我们已知和求具体项的一个代表例题。

我们再来看这么一个例题,它说有四个数,其中每三个数的和分别是45、46、49、52,那么这四个数中最小的那一个是多少。我们这个地方先看一个比较常规的想法,我们这地方有四个数,其中每三个数的和分别给出来了,让我们求最小的那一个是多少。我想一想已知其中每任意三个数,那我就写一下吧,A+B+C=45,B+C+D=46,C+D+A=49,D+A+B=52,OK ,那我知道了,这就是题目告诉我们的条件。那我们之前说过,在讲整体思维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么一句话,我们说如果一个问题里边,它涉及到一些量的基本关系,并且它有多个量,而且每次都是涉及到这多个量其中的一小部分量的话,那这个时候整体思维往往是常用的,实际上相当于告诉你什么?我这地方是对四个量,每次都是任选其中三个得到的结果,那这个每个都是对细节的一个刻划,我如果说在这个基础上你跳出来看更大的一个层面,你看我们不要只是局限于一个一个的方程,我们把视野放的更开阔一点,假设我们跳出来直接统观这四个方程,我们假设把这四个方程合在一起的话,我左边加左边,右边加右边,那你就可以得到3(A+B+C+D),它的三倍,我们发现每个字母在这里边恰好出现了三次,那它的和等于192,右边这些数字相加,那这个3倍看着比较别扭,我们可以把3消掉,两边把3约掉那

就得到什么,A+B+C+D=64,好处是什么?四个数的和出来了,那我要想知道其中最小的哪一个,那不是很简单,你只要用64减去这四个数里边最大的哪一个就是你要求的最小的那一个,64-52显然最小那个就是12,那这个问题我们就解决掉了。这其实就是对一个整体思维的应用。

当然除了这个之外,你看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你直接看这个问题,可能答案来的更为简单,为什么呢?你看我们题目说我们这地方任取三个数会得到一个和,那我首先会注意到题目让我求最小的那个数,那我就要想在哪个数里边一定会含有最小这个数,显然是在45里边它一定会包含最小的这个数,45是什么?45是三个数的和,那我想一想45是三个数的和,那45如果除以3是它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是什么?是15,平均数是有什么概念?有什么含义、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平均数,若干个数的平均数,那这个平均数一定是不小于最小的,不大于最大的,换言之就是你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我们这个平均数一定是比最小的那个要大的,一定是比最大的那个要小的,所以相当于告诉你我们这个里边最小的那个数一定是小于15的,在四个选项里边显然只有A 选项是小于15的,所以直接勾选就可以了。

再来看下面这个例题,已知数据23、25、26、27、28、24、20、33,用这八个数分别去减它们的平均数,问所得8个数数值的和等于多少。这个同样,如果你常规去解的话,显然也是我们把平均数直接求出来,然后分别去减,然后再看一下加和是什么?这样做其实很麻烦,因为这个细节太多,细节层面东西太多,我们把这个细节跳出来,我们就看整体,看整体你会发现我如果说每个数减去平均数这是单独的一步操作,我把它们都合并在一起,相当于我先把上面这8个数加一遍,然后我其中再把分别减掉的平均数再加一遍,相当于我这个平均数就加了8遍,那平均数加8遍相当于什么,相当于平均数乘以8项,实际上就等于总和,而我们前面八个数相加也等于总和,所以说我们实际上用这个数减去它们的平均数,最后再相加这个过程,最后得到的结果必然是等于零的,这是平均数的一个直观的反映。

那我们通过刚才的一些例题可以一块来回头体会一下,在我们这地方实际上专门提到关于等差数列我们主要考这么三种题型,但是前两种特别常考,这种其

实考的很少,而对于我们平均数这一块,更主要的是你能够对平均数的基础概念有所把握、有所了解,才能够作题做的比较快一些。

—结束—

等差数列与平均数

在这一讲我们一块来学习一有关等差数列和平均数方面的一些考题的内容、题型、解题方法,这两块我们放在一起是因为我们等差数列和平均数这两类问题的求解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等差数列其中某一些的求解往往是借助于平均数来求解的,而平均数本身自身特别大的难度又没有,所以我们这两块是可以很合适的合并在一块来看的。

我们这一讲的内容主要分为这么三个方面,首先第一个方面对等差数列和平均数这几年的考题做一个评述,然后我们介绍一下等差数列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然后再说一下我们在等差数列和平均数这一块常考到的一些题型,以及它们对应的解题策略。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几年的考题,在等差数列这一块我们这一块在考试中这是一个基础常考的题型,因为它的内容比较基础说实话,在我们等差数列这一块特别难的题目很少,它最大的难度就是对一个等差数列它可能残缺某一项,或者冗余某一项,使得这个数列虽然近似于等差数列但还不是等差数列,所以最难只能难到这种程度,也就是说个等差数列整个题目的难度在我们数量关系属于中等难度的,属于一个基础常考的题型,考的频率也比较高,希望大家对这一块有个认识,有个准备。

在这一块它侧重考查的能力一个是对公式的套用,因为在我们的等差数列里边,尤其是这个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特别常考,我们十道题中至少有八道题是跟这个公式相关的,所以我们这一块要比较侧重于考查你对这个公式的应用。再一个是考查你对一个等差数列和项转换的能力,换言之就是知道了项你能不能求出和,知道和能不能转成项的性质,这种和项转化的能力。在题型上来说我们等差数列这块考的题型相对而言比较固定,解题的思路一般来说你也可以按照一个指导性的步骤去做总是可以完成的,而且在其中某一部分题型里边甚至可以说它有一个公式,你直接套用这个公式就可以了。这是关于等差数列这一块。

而对于平均数这一块在我们考试中来说,平均数这一块在考试中涉及到的题目都属于难度很低的,属于特别基础的题目,难度近似于计算问题,你看到题目

以后你直接按照平均数的定义去计算就可以了,在这一块很少会出现什么难题,更侧重是一些简单的计算能力和一个基本的分析能力。所谓的基本分析能力就是题目有可能涉及到的平均数是多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平均数,希望你能够求其中某一些部分合在一起,以后作为一个整体的平均数,它最大的分析能力就是主要考查在这一点。所以考察的内容都是比较基础的,下面我们一块看一下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对于等差数列来说,我们在考试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就是要掌握这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任何数列来说,我们过去在学的时候可能会学到一个求和公式是和=2(A1+N×(N+1)/2)×D ,其中这个A1是首项,其中这个D 是公差,然后N 是等差数列的项数,这是我们过去在学等差数列的时候会学到这个公式,但是记住这个公式在我们考试中你很难会用到,我们更为常用的其实是这个地方的这些公式,也就是说我们常用的公式一般都是和=首项+末项/2×项数,还等于平均数×项数,注意这地方出现平均数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等差数列经常是和平均数联系在一起的,除此之外我们这个和还等于中位数×项数。这三项是我们在等差数列里边特别常用的求和公式,其中大家要注意到对于第一个来说,你看对于第一个来说我们经常要用这个公式,你可能在问题中经常会发现它会给出个首项,或者会给出个末项,你想用这个公式就需要把另外一个项给推出来,就是你知道要把末项要把首项推出来,知道首项要把末项推出来,这个 稍候会提到这一点。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到,在这个公式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项数在这边都是被乘以的,这个是等于这一个项目乘以一个项目,这个等于平均数乘以项数,这个等于中位数乘以项数。如果说我们不看这个项数,把项数划掉的话,实际上这个公式可以给你一个什么结果呢?它就相当于首项+末项/2就等于平均数,就等于中位数,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实现和项转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说我们知道和,知道项数之后我们往往可以通过直接相除能够求出中位数,或者能够求出平均数,那我们要转化成具体的项,其实就是利用我们这个地方橙色这一部分,中位数=首项+末项/2,利用这一个点来进行转化,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从这个公式导出来的三个相等的三个量,在这个地方我们所说的中位数大家应该知道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中间的数,一般来说如果说这个项数是奇数项的话,这个中位数就指的是在最中间的那个,如果这个项数是偶数项的话,这个中位数就指

的是最中间那两项的平均数。当然如果是对任意一个数列的话,你要记住求中位数那一定是先把这个数列由小到大或者由大到小排列,只不过在等差数列里边已经是这样排列好的,所以你就直接去看中间这个数字或者是中间两个数字的平均数就可以了,这就是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除了这个之外,我们在等差数列还要注意到我们刚才提到了,因为这个中位数等于首项+末项/2是一个常见的转化的公式,然后在这里面我们首项和末项往往又只能知道一个,所以实际上我们要在这两个之间转化,往往是要用到下面这个项数公式,什么项数公式?我们一个等差数列的项数它有多少项呢?就等于末项-首项/公差+1。当然对一个等差数列来说,一般来说公差是我们在题目当中的通常都是可以预先知道的,这里边如果说我们不知道项数,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公式转化把项数求出来,如果说我们知道项数,只知道末项而不知道首项,同样你把这个公式做一个简单的变形,就可以把首项求出来的,类似的,这就是我们知道首项求末项,知道末项求首项常用的一个项数公式。

那我们上面提到了,你看在这个公式里边我们再回头去看一眼的话,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这地方我们会看到你看和,看第三个公式等于中位数×项数。那对一个等差数列来说,在我们考试中这个和一般来说都是整数,而这个项数肯定也是个整数,有几项肯定是个整数,所以我们现在唯一不能断定的是这个中位数究竟是不是整数,它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但我们知道如果说总的项数奇数项的话,比如说7项、9项,这个时候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字,中间一个,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中位数显然就得是个整数,这个时候我们就相当于得到和=中位数乘以项数,而且我还知道和、中位数、项数都是整数,这刚好就符合我们整除特性的第三条原则,题目中存在一个等式A=B×C 并且A 、B 、C 都是满足是整数这样一个要求,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和一定能够被中位数整除,也同样一定能够被项数整除,我们更关心的是能被项数整除,你把这个合并成我们一个常用的结论的话,实际上就这样说,在等差数列中,连续奇数项的和一定能够被项数整除,当然这个地方特别提到的连续奇数项的和,比如说连续五项的和一定能被5整除,连续7项的和一定能被7整除,连续9项的和一定能被9整除,当题目涉及到项数是奇数项的话,记住这个推论是特别常用的一条推论,

因为它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整除性质,这就是关于等差数列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关于平均数我们需要掌握的东西就很简单了,我们只要记住一个公式就可以了,就是说对任何一个数列,或者对任何的若干项,我们这个总和总是等于平均数×项数的。这是我们关于平均数的一个转化,实际上我们考题围绕平均数来说,为什么简单,因为它就是围绕这一个公式来考,题目有可能会给你和让你其求平均数,有可能会给你平均数让你去求和,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围绕这一个公式来的,所以说对于平均数来说,你只要掌握这么一个公式就可以了。

那在我们考试中关于等差数列和平均数常考的题型可以这样来看,对于等差数列来说常考的题型有三种,其中前两种最为常考,一个是已经知道其中的具体项让你求一个和,包括知道首项、包括知道末项,包括知道其他的一些信息,让你去求这个和等于多少,那么求法就是直接应用公式就可以了。反过来也是常考的一个点,题目会先给你一个和,然后让你去求原来这个数列中某一个特定位置上的项应该是多少,也就是已知和待求具体的项,这个时候它的求法一般来说我们就要借助一下平均数的概念。也就是说我先用和除以一下项数,这个值就等于平均数,通过这个平均数我把它转化成具体项,这就是我们对第二类问题常见的思考的步骤。

第三类问题就是残缺冗余等差数列,我对一个等差数列做一些小小的操作,使得它可能残缺一项或者冗余一项,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让你去求一些相应的性质,所以这一类问题的分析很直观,你的思路其实很直观的,你的思路就是先把本来不是等差数列的数列,变成一个等差数列,或者说你近似看成一个等差数列,比如说它残缺了一项,我就先看成它没有残缺那一项我应该怎么做,然后再去修整,如果它冗余了,我就想还没有冗余这一项,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再去根据题目的条件逐步调整。这就是等差数列三类题型,其中第三类考的比较少一些。 对于平均数来说,一个方面是应用到等差数列第二类题型里边辅助求解,另外一类就是题目可能经常会给你多个部分,有一个总体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然后我们知道多个部分的平均数待求总体的平均数,你无非就是把每个部分所涵盖的人数求出来,把它所涵盖的数量求出来,然后再把各个部分乘积相加,得到一

个总体的和,再除以总的项数就可以得到总体的平均数,这就是我们在这一块常考的一些题型,总体而言难度只有中间这一类题型难度稍高一点,其他题型难度都是比较低的。

我们通过一些例题再来重复体会一下这几点,首先来看这样一个例题,说有一堆钢管,最下面一层是30根,逐层往上,每一层都会比下一层少一根钢管,那么问这一堆钢管最多有多少根?你想想我们这个钢管每一层往上都会少一根,往上一直上去,要想最多显然最上面那个地方就是一定要挪到只剩一根了,因为我们每一层比它上一层多一根的,所以你想从30根这么一层一层的上去,可以多少层呢?最后一层是一根,按照我们的公式就是30-1/1然后再加上一个1,我们那个项数公式,所以相当于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有30层的,所以我要知道钢管有多少根就是直接套用公式首项加末项/2,首项是1,末项是30,项数是30,(1+30)2×30就可以得出我们结果465。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最基础的一个等差数列的问题,已经知道其中的项,待求它的和。已知项,待求和。 那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还是看一个求和问题,有一个公交线路一共有15站,假设我们有一辆公交车从起点站开始出发,从起点站开始每一站,注意都会有到前方每一站下车的乘客各一名上车,比如说我在起始站的时候,我前面还剩14站,那就意味着我起始站要上来14个人,因为前面还剩的14站,每一站都要有一个人下车,比如说我如果是第14站的话,前面就只剩一站了,这个时候在第14站就只上来一个人,因为他要到第15站下,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是在第9站和第10站之下,车上有多少人。实际上相当于说我们知道这个人不停的在上下,每一站都会上来一些人,但每一站同时也会下去一些人,当然下去的人数比较好确定,我们想知道在第9站到第10站之间,车上有多少人,说白了其实就是让你求一下我们过完第9站以后,一共上来多少人,下去了多少人,我减一下差自然就是车说有多少人。我们把这个过程再给大家演示一遍,看得更直观一点,我们假设这些车站,第一个车站这么一直下去,当然我没有画完,因为我用不到这儿,因为我们最多只是到第9站和第10站之间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就是简单的先罗列一下前面的车站,我刚才说了每一站都会有到前方任意一站下车的人各一名,那你想一想在第1站的时候前面还剩14站,所以就会有14个人上来,到了第二站,前面还剩13站,所以到了这一站,就会有13个人上来,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站都会比前一站少上来一个人,因为我的站数在减少,我每次都会少上一个人,所以实际上上车的人数是成这样一个分布的。当然了从第一站没有人下车,但是到了第二站就会有一个人下车,第三站会有俩人下车,这样依次下去,这是我在每个站下车的人数,那我们的问题相当于是什么?问题相当于是画到这个地方,题目让我们求一下在此之前我们上来了多少人?然后还要去要我们下去了多少人,所以实际上说白了这个问题的求解就只是把上面这排数字14往前加一直加到6,加到第9站这个地方,然后再减去下面这排数字相加,从0开始一直加到8,我们只要把这两个数列,前面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应用一下等差数列的公式就可以了,后面这个数列也是一个等差数列,应用一下数列的公式就可以了。然后你就可以把两个数列都求出来,做一下差自然这个结果就出来了,54个人。那这个求解是很容易的,你只要把这个公式用一下就可以了。这是我们说从等差数列这个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比我们刚才那个问题稍微复杂了一点点,复杂在什么地方呢?它涉及到两个等差数列之间的关系。 当然对这种问题,实际上我们可能有时候还想做的更快一点,实际上我们只需要观察到这么一些点就可以了,我如果想做的更快我首先观察到上车的人数,从一开始上14个人,这是成一个等差数列的,一直到第9站有9项,然后我再看下车的人,同样也是从第0站开始一直到第9站,同样也是有9项,也是一个等差数列,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说在我们等差数列中只要你发现项数是奇数项的话,就要记得那个推论,在等差数列中连续奇数项的和一定能够被项数整除,相当于我上面这个虚线框人数是多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总的数目加起来一定能够被9整除,下面这个我同样也不知道多少人,但我一样也可以知道它一定能够被9整除,那你想一想一个能被9整除的数,再减去一个能被9整除的数,最终的答案必然还是能够被9整除,而在四个选项里边,显然只有这个选项能够被9整除,勾选就可以了。当然我们这个题这样做比较快原因在哪儿呢?原因就在于我用了一个整除特性,我为什么能想到用这个整除特性?就在于我看问题的时候发现在第9站到第10站之间,我就意识到前面是一个关于九项等差数列的求和,那我就可以应用这个整除特性了,这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快速的解答。 再来看一个新的例题,这个题目是这样说的,说有一天,小张出差到单位发现办公桌上的台历已经有7天没有翻了,就一次性的翻过去7张,结果发现这7

天的日期加起来得数刚好是77,那我们这个问题问,这一天是几号,一定要注意它问的是当前这一天是几号?我们这个问题我们一样也是画个图给大家看更直观一点,假设我们一口气翻过7张的日历,7张的日历我们翻过去了,我们这个人说的条件是什么呢?这几项日历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情况,但我知道它们的日期之和加起来等于77,那你看到这一点以后,其实问题的特征就已经出来了,这个问题属于我已经知道和,我要去求其中的具体的项,我知道和我求具体的项,那以后记住这种问题,我只要预知和求项的话,肯定是先利用一下我们的求和公式把中位数求出来,中位数就等于我们的总和除以项数,那求出这个数就是中位数,比如这地方77÷7=11,那这个11就是我们的中位数,在7天里边这个中位数显然就是最中间这一个,那就相当于告诉你这一天的日期是11号,那你想你知道这一天是11号,剩下不就简单了吗,这是12号,这是13号,这是14号,所以我们当前这一天是15号。一定不要错过勾选14号,要注意14号是被翻过去的,而题目问的是当前这一天是几号,这就是一个我们已知和求具体项的一个代表例题。

我们再来看这么一个例题,它说有四个数,其中每三个数的和分别是45、46、49、52,那么这四个数中最小的那一个是多少。我们这个地方先看一个比较常规的想法,我们这地方有四个数,其中每三个数的和分别给出来了,让我们求最小的那一个是多少。我想一想已知其中每任意三个数,那我就写一下吧,A+B+C=45,B+C+D=46,C+D+A=49,D+A+B=52,OK ,那我知道了,这就是题目告诉我们的条件。那我们之前说过,在讲整体思维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么一句话,我们说如果一个问题里边,它涉及到一些量的基本关系,并且它有多个量,而且每次都是涉及到这多个量其中的一小部分量的话,那这个时候整体思维往往是常用的,实际上相当于告诉你什么?我这地方是对四个量,每次都是任选其中三个得到的结果,那这个每个都是对细节的一个刻划,我如果说在这个基础上你跳出来看更大的一个层面,你看我们不要只是局限于一个一个的方程,我们把视野放的更开阔一点,假设我们跳出来直接统观这四个方程,我们假设把这四个方程合在一起的话,我左边加左边,右边加右边,那你就可以得到3(A+B+C+D),它的三倍,我们发现每个字母在这里边恰好出现了三次,那它的和等于192,右边这些数字相加,那这个3倍看着比较别扭,我们可以把3消掉,两边把3约掉那

就得到什么,A+B+C+D=64,好处是什么?四个数的和出来了,那我要想知道其中最小的哪一个,那不是很简单,你只要用64减去这四个数里边最大的哪一个就是你要求的最小的那一个,64-52显然最小那个就是12,那这个问题我们就解决掉了。这其实就是对一个整体思维的应用。

当然除了这个之外,你看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你直接看这个问题,可能答案来的更为简单,为什么呢?你看我们题目说我们这地方任取三个数会得到一个和,那我首先会注意到题目让我求最小的那个数,那我就要想在哪个数里边一定会含有最小这个数,显然是在45里边它一定会包含最小的这个数,45是什么?45是三个数的和,那我想一想45是三个数的和,那45如果除以3是它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是什么?是15,平均数是有什么概念?有什么含义、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平均数,若干个数的平均数,那这个平均数一定是不小于最小的,不大于最大的,换言之就是你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我们这个平均数一定是比最小的那个要大的,一定是比最大的那个要小的,所以相当于告诉你我们这个里边最小的那个数一定是小于15的,在四个选项里边显然只有A 选项是小于15的,所以直接勾选就可以了。

再来看下面这个例题,已知数据23、25、26、27、28、24、20、33,用这八个数分别去减它们的平均数,问所得8个数数值的和等于多少。这个同样,如果你常规去解的话,显然也是我们把平均数直接求出来,然后分别去减,然后再看一下加和是什么?这样做其实很麻烦,因为这个细节太多,细节层面东西太多,我们把这个细节跳出来,我们就看整体,看整体你会发现我如果说每个数减去平均数这是单独的一步操作,我把它们都合并在一起,相当于我先把上面这8个数加一遍,然后我其中再把分别减掉的平均数再加一遍,相当于我这个平均数就加了8遍,那平均数加8遍相当于什么,相当于平均数乘以8项,实际上就等于总和,而我们前面八个数相加也等于总和,所以说我们实际上用这个数减去它们的平均数,最后再相加这个过程,最后得到的结果必然是等于零的,这是平均数的一个直观的反映。

那我们通过刚才的一些例题可以一块来回头体会一下,在我们这地方实际上专门提到关于等差数列我们主要考这么三种题型,但是前两种特别常考,这种其

实考的很少,而对于我们平均数这一块,更主要的是你能够对平均数的基础概念有所把握、有所了解,才能够作题做的比较快一些。

—结束—


相关文章

  • 2017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测日期问题常见考法和解法
  • 2017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测日期问题常见考法和 解法 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通过测试选拔出能够胜任公共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测试内容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判断推理能力 ...查看


  • 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考试笔试行测答案
  • 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考试笔试行测答案 华图教育 第一部分 数量关系 1.B 递推和数列,前两项和=第三项.17=6+11,( )=11+17,45=( )+17,利用尾数法进行计算,所以选择尾数为8的选项,则选择B选项. 2.C 多级数列 ...查看


  • 广东公务员考试笔试行测部分试题五
  • 广东公务员考试笔试行测部分试题五 [9]1/2,1,1,( ),9/11,11/13 A.2:B.3:C.1:D.7/9: 分析:选C,化成 1/2,3/3,5/5 ( ),9/11,11/13这下就看出来了只能 是(7/7)注意分母是质数 ...查看


  • 2015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大纲
  • 2015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大纲 公共科目 安徽省2015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两科,全部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一)作答要求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 ...查看


  • 2015广西南宁市公务员考试行测大纲解读
  • 2015广西南宁市公务员考试行测大纲解读 2015年广西公务员招考公告信息|面试公告|海量复习资料及真题下载: 2015年广西公务员考试课程推荐:http://bm.huatu.com/zhaosheng/gx/gwybs.html 201 ...查看


  • 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六大基本数列全解析
  • 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六大基本数列全解析 在近些年公务员考试中,出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数列.积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这六大数列形式中,在此,针对上述六大数字推理的基本形式,根据具体的例题一一为考生做详细解析. 第一:等 ...查看


  • 2013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及解析
  • 1.[答案]A.对立  学究 解析:本题可由第二空得出答案.分析题干,第二空应填入一个名词,"束缚"是动词,排除D."死读书.无己见.无创意"与第二空构成解释关系,与此最相符的为"学究&qu ...查看


  • [公考指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大全
  • [公考指南] 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大全 在公务员考试中,做行测题没有答题技巧是不行的,那么短的时间内把每一道题完完整整进行思考很难行得通,掌握一定技巧就很关键,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在公务员考试中,你就是王者. 下面是总结的公务员行测试 ...查看


  • 公务员考试
  • 一般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考试都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公共基础知识>和<申论>中的一科或几科.要到报名是时候才知道职位表,才能根据职位知道自己报考是职位是A还是B类 大体来说A类是行政管理类,B类是行政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