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义和团运动研究综述

-146・

史学月

【学术综述】

刊2000年第2期

近十年义和团运动研究综述

余支政

张二平

(解放率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江苏南京2lo003)

[中围分类号]K207-K2s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214(2000)02—0146一07

经过百年的历史沉淀和几代史学工作者的艰辛努力,进入90年代以后,义和团研究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笔者根据90年代以来义和团运动研究的特点,归纳收集整理了近百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将其分为以下六个方面作以概述。

一义和团基本问题

1、关于义和团的产生渊源及特点。路遥考察了义和拳的组织演变及它同义和团之间的历史联系,指出乾嘉年间五伦起义中的“义和(台)拳”可以称为“义和拳教”,光绪年问的“义和拳”同它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和组织的传承关系①。欧阳跃峰认为“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不仅与19世纪末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有关,还与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山东地方官员大力倡导办团练有关@。阮芳纪认为义和团发生的条件是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暴政、民教冲突、水旱灾害、经济波动等天灾人祸,运动具有分散性、自发性及正义性的特点o。

2、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陈业强认为义和团运动已不是旧式的农民战争,而是革命运动。理由尼:义和团属于合法团体,没有政权观念,最高领袖为清朝的皇室贵族,它与旧式农民战争所处的时代不同。无论从推动社会生产力方面,还是当时所处的杜会性质方面来分析,义和团运动都是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个发展阶段蛐。

孙柞民认为义和团运动以反帝为主,反封建为副。还指出不能以义和团惩罚帝国主义者与民教冲突中所表现的过激和扩大化行为,去判定义和团是封建蒙昧的破坏力量。义和团的“笼统排外”,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尖锐化激发起来的正义反抗,并不是由于蒙昧落后对新生产方式的排斥@。王承仁、乔苗认为:义和囝运动是从民族起义发展为民族自卫的反侵略斗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3、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分期。欧阳跃峰将义和团运动开始的时间定为1898年10月赵三多起义,终止时间为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他认为“扫清灭洋”是义和团退出京津后由一小部分义和团余部提出来的,已不足以构成义和团运动的一个阶段;“反清复明”则是将义和团与白莲教牵强附会联系在一起的产物,义和团运动并不存在“反清复

0‘“义和暴教”蜘况》,‘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

期。

@《“卫和拳”更名“义和团”探析》,《历史教学》l∞o

年第9期.

@《义和团发生和特点》,(历史研究》1991年第3

期.

④t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社会科学探索》

1990年第5期。@‘义和团运动史若干理论问删评议,.《文史哲》

1991年第1期。

@t有关义和团运动地位的几个削题》,《武汉大学学

报》1991年第3期.

明”与“扫清灭洋”阶段①。论者还强调:义和团只有“挟清灭洋”与奉旨灭洋两个阶段曾。

4、关于义和团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李文海、程肃欠指出,义和团运动是一次自发而又英勇无畏的救亡实践。尽管义和团的爱国土义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和阶级双重局限,但其长处和局限,都是值得借鉴的历史遗产④。林华国指出,清廷并没有完全控制义和团,只是控制了京城内的一部分。因此,不能说义和团与清兵合作抗敌是被封建顽固势力所操纵。义和幽反洋教斗争的本质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而并非中西方文化冲突啦。孙祚民认为:义和团运动沉莺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巾国的阴谋,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o。季云飞认为: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人民民旗自卫救亡战争的最高峰,尾19世纪中国民族革命的终结,是20世纪巾国民族革命的基石,义干u团运动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预示着新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与80年代相比,近十年对义和团渊源的研究文章并不太多,关于义和团的源流问题,并未达成普遍的认同,仍处于莫衷一是的研究局面;在义和团的性质问题上,以上几位学者在80年代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肯定了义和用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并对义和团的性质做丁新的探讨,将义和团研究进一步引向深人。笔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在一种畸形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畸形的国际关系(弱肉强食,弱国无外交)中,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阶层从厦洋教斗争发展为一场

轰轰烈烈的反帝反侵略的民族自主运动,它

不仅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一部分,也是当时世界范制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

二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文化背景l、关于民俗信仰与义和团运动。程肃欠

指出民俗信仰是正统与异端宗教信仰赖以存

・147・

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两者间更替转换的中间环节,它作为正统宗教和民问宗教的中介体.规定了两类宗教意识对于拳民运动的双层渗透,它一方面形成了多神崇拜,另一方面又自发地对民间教门和其它乡里信仰集团的形成起了传承作用⑦。张红军认为:民俗信仰既是义和团运动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之一,又是义和团运动中重要的精神武器避j。张士闲通过对梅花桩拳派“文场”、“武场”的考察,指出梅花桩拳派民俗是一个不断扩张的开放系统,不能笼统地将梅花桩拳及义和拳看作一个教派。义和团运动是梅花桩民俗群体作为一种比较独立的传统文化载体o。

2、关于义和团运动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严昌洪认为:义和团运动既包含了反侵略的意义,也包含了中西文化、中西风俗冲突的意义∞。郑权认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具体表现在一神信仰与多神崇拜、平等思想与等级观念、追求来世与关怀现实、宗教仪式与伦理风俗、宗教慈善与传统秩序、外来宗教与土著宗教的冲突@。赵燕玲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义和团运动所产

①《义和团运动起迄时限之界定一兼论并无“反清复

明”、“扶清灭洋”阶段》,《安徽师大学报》1095年

第2期。

@《从“扶精灭洋”到“幸旨灭洋”一略论义和酬运

动的两个阶段》.j安徽师大学报》1906年第3制。@《义和州运动是一次英勇无侵的啦亡实践》,《^民

日报》l∞0年11月16日.

o《怎样看待义和团运动》,《北京晚报》1996年1z

月5目。

@《义和团运动史若十理论问题W议》,<文史申亍》

1991年第1期。⑥《义和团运动研究中昔干问题新探》.《求索》1092年第6期.

⑦《拳民意识与民俗信仰》,《中国社告科学》1991年

第3期。

@《略论民俗信仰与义和脚运动的关系j,《民俗研究》1992年第l期.

⑨《从梅花桩誊派看义和拳运动的民俗固索》,‘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

@《义和团运动与民间风俗》,《史学月刊》1993年第

l期。

@《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韶关大学学

报》L995年第3期。

・148・

生的影响体现在其严重的盲目排外倾向和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盲目排外体现了异质的中西方文化冲突,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则是传统农民战争中神秘主义斗争方式的继续。义和团运动既加重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转折o。欧阳跃峰指出:农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传统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他们为反扰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机而发起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陈旧的夷夏之辨,天人合一论又决定了他们因不能正确地认识敌人,采取了错误斗争方式而归于失败曾。

3、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意义。中村达雄(日本名古屋大学)考察了义和团运动与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关系及产生的影响o。佐佐木卫(日本山口大学)指出:华北社会亲族集团的活动极为淡薄,村落中近亲、亲旅间出现的较强的分化倾向是义和团发生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固。

周锡瑞侧重于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义和团与民间文化的关系,论者不同意义和团的思想信仰来源于白莲教,他借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理论巾关于仪式(Ritua”与表演

(Perfomance)的概念来解释义和团如何利

用早已存在的民间宗教仪式唤起农民发动这一场运动o。扬天宏指出:当时华北农民对义和团“神术”的祟信与他们“仇教”心理有密切关系@。徐粱伯认为:古典爱国主义的自豪、深沉、强烈、勇敢、无畏、富于牺牲精神是激发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最主要的感情因素;运动的特点则集中反映了被动、保守、狭隘、依附、愚蠢、简陋、单一、脆弱等古典爱国主义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是古典爱国主义的终结o。

4、关于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

孙占元认为:义和团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还间接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人们盲目排外的自大心态凹。廖一中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与八国联军的入侵是促成清廷实施新政的外

部客观原因@。郭大松认为:义和团运动与清末“新政”是中国为避免和挽救民族灾难所形成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运动。统治阶级中不同派别势力的消长及其思想认识的转变,是硎大运动兴替至关重要的原因@。刘天路认为:1900年以前清廷对义和团的政策主要表现在山东官府对群众反教会斗争所采取的对策上;而l900年以后清廷对义和团的政策所表现的反复性以及地方与中央的不一致性,是清廷在列强和义和团两种力量间维持均衡的结果@。

5、关于义和团与灾荒。

林敦奎认为:义和团的发展与灾荒有紧密的联系,连年的自然灾害使灾民大量加入义和团,于是义和团在民族危机与自然灾害结合起来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凹。陈振江对义和团时期的华北游民社会作了考察。他认为在义和团运动中,华北游民及半游民无产者充当了义和团运动的骨干与首领,他们一方面敢于斗争、敢于任事,另一方面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破坏性o。

0《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支化》.《近代史研究》

1∞2年第1坤i。

@‘文化冲突与匣洋救斗争——中国近代教案的文

化透视》,《华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⑧l清末天津的乡镇结构与义和团组织》.《山东杜告

科学》1991年第1期。

回t证代华北社台的宗教话动及其话动者》.t山东社会科学》1091年第1期.

@《试论义和团运动的社岳意义》,《文史哲》1991年

第1期.

@⑦《义和田“神术”论略》,《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

5期.

@《义和团运动与晚清社台》,《北方论丛》1991年第

1期.

@《义和圊运动与晚清“新政”》,《所史教学§1991年

第5期.@‘义和团运动与清末新政》,《^文杂志》1992午第

2期.

@《清政府的政镱与监和团运动的辨起》,《中回^民

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社台J止荒与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

f华北游民社会与义和团运动》.{历史教学》1991年第6期.

从民俗信仰和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义和团是近十年义和团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特别是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觉来考察历史,是对史学研究方法的可贵探索。笔者认为,每一个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及其价值系统具有巨大的能量与潜力,它是解释许多深层历史矛盾症结所在的钥匙,在某种程度上讲它能最直观地体现历史。在义平¨团研究中进一步向政治和自然领域延伸,这是90年代义和团以来的又一显著特点,这将有助于读者更探到地认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动因、发展志势及最后结局。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将一门新型的学科——灾荒学引人义和团研究,是一种寓有成效且极具说服力的学术创举,值得今后史学工作者借鉴。

义和团运动与反洋教斗争

1、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第一,对于“扶清灭洋”性质的j平价。王承仁、乔菌认为:“扶清灭洋”口号的提m具有时代与阶级的必然性,是当时中国农民所能提出的最高斗争纲领,义和团运动后期提出的“奉旨造反”是“扶清灭洋”纲领在特殊阶段上的具体反映①。

第二,对于“扶清灭洋”作用的评价。徐海安分析了“灭洋”口口产生的根源,指出“灭洋”口号对于当时迅速掀起反帝斗争的高潮起了巨大作用,但它未能真正地把斗争的矛头集中对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不但投有抵挡住帝国主义势力心各种形式的侵略和渗透,还给北方一些地耳的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害曾。范大章集中研究了“扶清灭洋”的负面效应。他指出:“扶清灭洋”并不是农民阶级的自立口号,而是地主阶级同守封建道统、盲目排外的观念在农民阶级中的投影@。

近十年来史学界对“扶清灭洋”评价分歧并不太大,有的学者将这一口号视为义和团

・149・

斗争纲领。总的来说,学者们在研究中既从正

面肯定了“扶清灭洋”在反抗侵略和壮大义和团的巨大作用,也从负面评价了它的局限性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关于义和团与教案的关系。戚其章认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过程中,尽管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教案有者不同的特点.但它们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在国际闰内各种矛盾激化下,民救冲突最终演变为艾和团运动∞。孙长来提出与传统观点相反的观点,认为反洋教斗争与义干¨团运动两者役有根本区别,义和用运动实际上是一次大教案。由此,作者将义雨1团大教案的上限定在1890年大刀会反教斗争.将中国近代反洋教斗争运动下限定在1900年(包括义和团运动)@。王振华、李金鹏研究了义和团运动的导火索——梨园电教案的发生始末@。周育民通过对1899年嘉祥县民教冲突分析指出:由于山东农村的

社会结构中没有强有力的家族绀织,山东地区乡村的家庭血缘关系因社会贫富分化而啊I当松弛,使得民教冲突得以在家族内部乃至家庭内部这样深刻的社会层面上展开o。佐藤公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指出,从“顺清灭洋”到“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的轨迹反映了义和团权力意识的变迁@。

近十年对教案的研究与80年代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视角更

①《有关望和团运轴地位的几十问题》,《武祝大学学

报》1991年第3劓。

@《义和团“灭洋”探析》.《学海》1991年第3期。@《对“扶滴灭洋”的再认识——史和团运动悲剧命

运探析》,《南京j班浒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④《近代教案与望和掌运动的式起》,《贵州社会科

学》l帕1年第4制。固t度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关系略论》tt社会科学

辑刊》1996年第3期。

@《从庙堂之争到义和拳(团)运动一梨园屯教案

管窥》,《文物春秋》1991年第2期。

@《卫和团兴起初嘉祥县民教冲突形态研究》.《历史档宰*1997年第2期.

固《卫和团民众的权力观》.《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

第1期。

近十年义和团运动研究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余支政, 张二平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03史学月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2000(2)

参考文献(67条)

1.晚清基督教、帝国主义与义和团的兴起 1990(01)2.义和团与国际公正舆论 1992(01)3.德国与义和团运动 1990(06)

4.关于在奥匈帝国范围内匈牙利参加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若干问题 1990(06)5.论义和团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 1994(03)6.义和团运动是一次英勇无畏的救亡实践 1990

7.从"扶清灭洋"到"奉旨灭洋"-略论义和团运动的两个阶段 1996(03)

8.义和团运动起迄时限之界定-兼论并无"反清复明"、"扶消灭洋"阶段 1995(02)9.有关义和团运动地位的几个问题 1991(03)10.义和团运动史若干理论问题评议 1991(01)11.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 1990(05)12.义和团发生和特点 1991(03)

13.义和团运动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新探 1993(02)14.义和团与美国对华政策 1992(03)15.义和团运动期间江南的社会环境 1991(01)16.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湖南衡州教案 1991(01)17."四川义和团"质疑 1993(01)18.略论营口义和团运动 1992(04)

19.试论东北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特点 1995(02)20.论义和团倡始鲁西的社会环境 1992(11)21.直隶、山东义和团运动的比较研究 1992(05)22.冀中义和团运动与清廷的宣战政策 1992(02)23.深入研究直隶义和团的思考 199724.论直隶义和团运动的地位与作用 1990(05)25.北京地区义和团运动高潮的起止时间 1991(04)26.义和团时期统治集团各派心态分析 1993(01)27.论20世纪初江浙知识界与义和团 1990(03)

28.东北满族官吏在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政治态度 1992(01)29.庚子围攻使馆事件考 1991(03)

30.义和团运动研究中若干问题新探 1992(06)31.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 1991(01)

33.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和论述 1998(01)

34.论孙中山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的活动及其对义和团的态度 1997(02)35.简论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1996(01)36.有关义和团运动地位的几个问题 1991(03)37.义和团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派 1991(03)38.义和团民众的权力观 1990(01)

39.义和团兴起初嘉祥县民教冲突形态研究 1997(02)40.从庙堂之争到义和拳(团)运动—梨园屯教案管窥 1991(02)41.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关系略论 1996(03)42.近代教案与义和拳运动的兴起 1991(04)

43.对“扶清灭洋”的再认识-义和团运动悲剧命运探析 1991(02)44.义和团“灭洋”探析 1991(03)

45.有关义和团运动地位的几个问题 1991(03)46.华北游民社会与义和团运动 1991(06)47.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 1991(04)

48.清政府的政策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991(04)49.义和团运动与清末新政 1992(02)50.义和团运动与晚清"新政" 1991(05)51.义和团运动与晚清社会 1991(01)52.义和团"神术"论略 1993(05)53.试论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意义 1991(01)54.近代华北社会的宗教活动及其活动者 1991(01)55.清末天津的乡镇结构与义和团组织 1991(01)

56.文化冲突与反洋教斗争-中国近代教案的文化透视 1996(01)57.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 1992(01)58.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 1995(03)59.义和团运动与民间风俗 1993(01)

60.从梅花桩拳派看义和拳运动的民俗因素 1994(04)61.略论民俗信仰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 1992(01)62.拳民意识与民俗信仰 1991(03)

63.义和团运动研究中若干问题新探 1992(06)64.义和团运动史若干理论问题评议 1991(01)65.怎样看待义和团运动 1996

66."义和拳"更名"义和团"探析 1990(09)67."义和拳教"钩沉 1991(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陶飞亚.TAO Fei-ya 另一视角下的义和团运动--以近20年国际研讨会中文论文为依据的学术史研究[期刊论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

2. 程玲娟 近年来海外义和团运动研究评介[期刊论文]-安徽史学2006(3)3. 王学典 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期刊论文]-史学月刊2001(3)

4. 程永奎 近代化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评估[期刊论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5. 耿向阳 西方义和团研究述评[学位论文]2008

6. 汪洪亮 一个英国观察家眼中的义和团运动[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3(5)

7. 刘志鹏.方艳华 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期刊论文]-贵州社会科学2011(3)8. 刘天路.苏位智 50年来义和团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文史哲2003(6)9. 刘万路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期刊论文]-华章2007(6)

10. 东泽民.DONG Ze-min 义和团运动的误读[期刊论文]-邢台学院学报2009,24(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xyk200002022.aspx

-146・

史学月

【学术综述】

刊2000年第2期

近十年义和团运动研究综述

余支政

张二平

(解放率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江苏南京2lo003)

[中围分类号]K207-K2s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214(2000)02—0146一07

经过百年的历史沉淀和几代史学工作者的艰辛努力,进入90年代以后,义和团研究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笔者根据90年代以来义和团运动研究的特点,归纳收集整理了近百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将其分为以下六个方面作以概述。

一义和团基本问题

1、关于义和团的产生渊源及特点。路遥考察了义和拳的组织演变及它同义和团之间的历史联系,指出乾嘉年间五伦起义中的“义和(台)拳”可以称为“义和拳教”,光绪年问的“义和拳”同它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和组织的传承关系①。欧阳跃峰认为“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不仅与19世纪末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有关,还与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山东地方官员大力倡导办团练有关@。阮芳纪认为义和团发生的条件是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暴政、民教冲突、水旱灾害、经济波动等天灾人祸,运动具有分散性、自发性及正义性的特点o。

2、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陈业强认为义和团运动已不是旧式的农民战争,而是革命运动。理由尼:义和团属于合法团体,没有政权观念,最高领袖为清朝的皇室贵族,它与旧式农民战争所处的时代不同。无论从推动社会生产力方面,还是当时所处的杜会性质方面来分析,义和团运动都是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个发展阶段蛐。

孙柞民认为义和团运动以反帝为主,反封建为副。还指出不能以义和团惩罚帝国主义者与民教冲突中所表现的过激和扩大化行为,去判定义和团是封建蒙昧的破坏力量。义和团的“笼统排外”,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尖锐化激发起来的正义反抗,并不是由于蒙昧落后对新生产方式的排斥@。王承仁、乔苗认为:义和囝运动是从民族起义发展为民族自卫的反侵略斗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3、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分期。欧阳跃峰将义和团运动开始的时间定为1898年10月赵三多起义,终止时间为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他认为“扫清灭洋”是义和团退出京津后由一小部分义和团余部提出来的,已不足以构成义和团运动的一个阶段;“反清复明”则是将义和团与白莲教牵强附会联系在一起的产物,义和团运动并不存在“反清复

0‘“义和暴教”蜘况》,‘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

期。

@《“卫和拳”更名“义和团”探析》,《历史教学》l∞o

年第9期.

@《义和团发生和特点》,(历史研究》1991年第3

期.

④t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社会科学探索》

1990年第5期。@‘义和团运动史若干理论问删评议,.《文史哲》

1991年第1期。

@t有关义和团运动地位的几个削题》,《武汉大学学

报》1991年第3期.

明”与“扫清灭洋”阶段①。论者还强调:义和团只有“挟清灭洋”与奉旨灭洋两个阶段曾。

4、关于义和团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李文海、程肃欠指出,义和团运动是一次自发而又英勇无畏的救亡实践。尽管义和团的爱国土义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和阶级双重局限,但其长处和局限,都是值得借鉴的历史遗产④。林华国指出,清廷并没有完全控制义和团,只是控制了京城内的一部分。因此,不能说义和团与清兵合作抗敌是被封建顽固势力所操纵。义和幽反洋教斗争的本质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而并非中西方文化冲突啦。孙祚民认为:义和团运动沉莺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巾国的阴谋,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o。季云飞认为: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人民民旗自卫救亡战争的最高峰,尾19世纪中国民族革命的终结,是20世纪巾国民族革命的基石,义干u团运动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预示着新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与80年代相比,近十年对义和团渊源的研究文章并不太多,关于义和团的源流问题,并未达成普遍的认同,仍处于莫衷一是的研究局面;在义和团的性质问题上,以上几位学者在80年代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肯定了义和用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并对义和团的性质做丁新的探讨,将义和团研究进一步引向深人。笔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在一种畸形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畸形的国际关系(弱肉强食,弱国无外交)中,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阶层从厦洋教斗争发展为一场

轰轰烈烈的反帝反侵略的民族自主运动,它

不仅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一部分,也是当时世界范制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

二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文化背景l、关于民俗信仰与义和团运动。程肃欠

指出民俗信仰是正统与异端宗教信仰赖以存

・147・

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两者间更替转换的中间环节,它作为正统宗教和民问宗教的中介体.规定了两类宗教意识对于拳民运动的双层渗透,它一方面形成了多神崇拜,另一方面又自发地对民间教门和其它乡里信仰集团的形成起了传承作用⑦。张红军认为:民俗信仰既是义和团运动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之一,又是义和团运动中重要的精神武器避j。张士闲通过对梅花桩拳派“文场”、“武场”的考察,指出梅花桩拳派民俗是一个不断扩张的开放系统,不能笼统地将梅花桩拳及义和拳看作一个教派。义和团运动是梅花桩民俗群体作为一种比较独立的传统文化载体o。

2、关于义和团运动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严昌洪认为:义和团运动既包含了反侵略的意义,也包含了中西文化、中西风俗冲突的意义∞。郑权认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具体表现在一神信仰与多神崇拜、平等思想与等级观念、追求来世与关怀现实、宗教仪式与伦理风俗、宗教慈善与传统秩序、外来宗教与土著宗教的冲突@。赵燕玲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义和团运动所产

①《义和团运动起迄时限之界定一兼论并无“反清复

明”、“扶清灭洋”阶段》,《安徽师大学报》1095年

第2期。

@《从“扶精灭洋”到“幸旨灭洋”一略论义和酬运

动的两个阶段》.j安徽师大学报》1906年第3制。@《义和州运动是一次英勇无侵的啦亡实践》,《^民

日报》l∞0年11月16日.

o《怎样看待义和团运动》,《北京晚报》1996年1z

月5目。

@《义和团运动史若十理论问题W议》,<文史申亍》

1991年第1期。⑥《义和团运动研究中昔干问题新探》.《求索》1092年第6期.

⑦《拳民意识与民俗信仰》,《中国社告科学》1991年

第3期。

@《略论民俗信仰与义和脚运动的关系j,《民俗研究》1992年第l期.

⑨《从梅花桩誊派看义和拳运动的民俗固索》,‘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

@《义和团运动与民间风俗》,《史学月刊》1993年第

l期。

@《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韶关大学学

报》L995年第3期。

・148・

生的影响体现在其严重的盲目排外倾向和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盲目排外体现了异质的中西方文化冲突,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则是传统农民战争中神秘主义斗争方式的继续。义和团运动既加重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转折o。欧阳跃峰指出:农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传统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他们为反扰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机而发起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陈旧的夷夏之辨,天人合一论又决定了他们因不能正确地认识敌人,采取了错误斗争方式而归于失败曾。

3、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意义。中村达雄(日本名古屋大学)考察了义和团运动与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关系及产生的影响o。佐佐木卫(日本山口大学)指出:华北社会亲族集团的活动极为淡薄,村落中近亲、亲旅间出现的较强的分化倾向是义和团发生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固。

周锡瑞侧重于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义和团与民间文化的关系,论者不同意义和团的思想信仰来源于白莲教,他借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理论巾关于仪式(Ritua”与表演

(Perfomance)的概念来解释义和团如何利

用早已存在的民间宗教仪式唤起农民发动这一场运动o。扬天宏指出:当时华北农民对义和团“神术”的祟信与他们“仇教”心理有密切关系@。徐粱伯认为:古典爱国主义的自豪、深沉、强烈、勇敢、无畏、富于牺牲精神是激发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最主要的感情因素;运动的特点则集中反映了被动、保守、狭隘、依附、愚蠢、简陋、单一、脆弱等古典爱国主义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是古典爱国主义的终结o。

4、关于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

孙占元认为:义和团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还间接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人们盲目排外的自大心态凹。廖一中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与八国联军的入侵是促成清廷实施新政的外

部客观原因@。郭大松认为:义和团运动与清末“新政”是中国为避免和挽救民族灾难所形成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运动。统治阶级中不同派别势力的消长及其思想认识的转变,是硎大运动兴替至关重要的原因@。刘天路认为:1900年以前清廷对义和团的政策主要表现在山东官府对群众反教会斗争所采取的对策上;而l900年以后清廷对义和团的政策所表现的反复性以及地方与中央的不一致性,是清廷在列强和义和团两种力量间维持均衡的结果@。

5、关于义和团与灾荒。

林敦奎认为:义和团的发展与灾荒有紧密的联系,连年的自然灾害使灾民大量加入义和团,于是义和团在民族危机与自然灾害结合起来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凹。陈振江对义和团时期的华北游民社会作了考察。他认为在义和团运动中,华北游民及半游民无产者充当了义和团运动的骨干与首领,他们一方面敢于斗争、敢于任事,另一方面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破坏性o。

0《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支化》.《近代史研究》

1∞2年第1坤i。

@‘文化冲突与匣洋救斗争——中国近代教案的文

化透视》,《华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⑧l清末天津的乡镇结构与义和团组织》.《山东杜告

科学》1991年第1期。

回t证代华北社台的宗教话动及其话动者》.t山东社会科学》1091年第1期.

@《试论义和团运动的社岳意义》,《文史哲》1991年

第1期.

@⑦《义和田“神术”论略》,《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

5期.

@《义和团运动与晚清社台》,《北方论丛》1991年第

1期.

@《义和圊运动与晚清“新政”》,《所史教学§1991年

第5期.@‘义和团运动与清末新政》,《^文杂志》1992午第

2期.

@《清政府的政镱与监和团运动的辨起》,《中回^民

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社台J止荒与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

f华北游民社会与义和团运动》.{历史教学》1991年第6期.

从民俗信仰和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义和团是近十年义和团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特别是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觉来考察历史,是对史学研究方法的可贵探索。笔者认为,每一个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及其价值系统具有巨大的能量与潜力,它是解释许多深层历史矛盾症结所在的钥匙,在某种程度上讲它能最直观地体现历史。在义平¨团研究中进一步向政治和自然领域延伸,这是90年代义和团以来的又一显著特点,这将有助于读者更探到地认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动因、发展志势及最后结局。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将一门新型的学科——灾荒学引人义和团研究,是一种寓有成效且极具说服力的学术创举,值得今后史学工作者借鉴。

义和团运动与反洋教斗争

1、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第一,对于“扶清灭洋”性质的j平价。王承仁、乔菌认为:“扶清灭洋”口号的提m具有时代与阶级的必然性,是当时中国农民所能提出的最高斗争纲领,义和团运动后期提出的“奉旨造反”是“扶清灭洋”纲领在特殊阶段上的具体反映①。

第二,对于“扶清灭洋”作用的评价。徐海安分析了“灭洋”口口产生的根源,指出“灭洋”口号对于当时迅速掀起反帝斗争的高潮起了巨大作用,但它未能真正地把斗争的矛头集中对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不但投有抵挡住帝国主义势力心各种形式的侵略和渗透,还给北方一些地耳的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害曾。范大章集中研究了“扶清灭洋”的负面效应。他指出:“扶清灭洋”并不是农民阶级的自立口号,而是地主阶级同守封建道统、盲目排外的观念在农民阶级中的投影@。

近十年来史学界对“扶清灭洋”评价分歧并不太大,有的学者将这一口号视为义和团

・149・

斗争纲领。总的来说,学者们在研究中既从正

面肯定了“扶清灭洋”在反抗侵略和壮大义和团的巨大作用,也从负面评价了它的局限性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关于义和团与教案的关系。戚其章认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过程中,尽管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教案有者不同的特点.但它们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在国际闰内各种矛盾激化下,民救冲突最终演变为艾和团运动∞。孙长来提出与传统观点相反的观点,认为反洋教斗争与义干¨团运动两者役有根本区别,义和用运动实际上是一次大教案。由此,作者将义雨1团大教案的上限定在1890年大刀会反教斗争.将中国近代反洋教斗争运动下限定在1900年(包括义和团运动)@。王振华、李金鹏研究了义和团运动的导火索——梨园电教案的发生始末@。周育民通过对1899年嘉祥县民教冲突分析指出:由于山东农村的

社会结构中没有强有力的家族绀织,山东地区乡村的家庭血缘关系因社会贫富分化而啊I当松弛,使得民教冲突得以在家族内部乃至家庭内部这样深刻的社会层面上展开o。佐藤公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指出,从“顺清灭洋”到“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的轨迹反映了义和团权力意识的变迁@。

近十年对教案的研究与80年代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视角更

①《有关望和团运轴地位的几十问题》,《武祝大学学

报》1991年第3劓。

@《义和团“灭洋”探析》.《学海》1991年第3期。@《对“扶滴灭洋”的再认识——史和团运动悲剧命

运探析》,《南京j班浒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④《近代教案与望和掌运动的式起》,《贵州社会科

学》l帕1年第4制。固t度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关系略论》tt社会科学

辑刊》1996年第3期。

@《从庙堂之争到义和拳(团)运动一梨园屯教案

管窥》,《文物春秋》1991年第2期。

@《卫和团兴起初嘉祥县民教冲突形态研究》.《历史档宰*1997年第2期.

固《卫和团民众的权力观》.《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

第1期。

近十年义和团运动研究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余支政, 张二平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03史学月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2000(2)

参考文献(67条)

1.晚清基督教、帝国主义与义和团的兴起 1990(01)2.义和团与国际公正舆论 1992(01)3.德国与义和团运动 1990(06)

4.关于在奥匈帝国范围内匈牙利参加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若干问题 1990(06)5.论义和团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 1994(03)6.义和团运动是一次英勇无畏的救亡实践 1990

7.从"扶清灭洋"到"奉旨灭洋"-略论义和团运动的两个阶段 1996(03)

8.义和团运动起迄时限之界定-兼论并无"反清复明"、"扶消灭洋"阶段 1995(02)9.有关义和团运动地位的几个问题 1991(03)10.义和团运动史若干理论问题评议 1991(01)11.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 1990(05)12.义和团发生和特点 1991(03)

13.义和团运动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新探 1993(02)14.义和团与美国对华政策 1992(03)15.义和团运动期间江南的社会环境 1991(01)16.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湖南衡州教案 1991(01)17."四川义和团"质疑 1993(01)18.略论营口义和团运动 1992(04)

19.试论东北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特点 1995(02)20.论义和团倡始鲁西的社会环境 1992(11)21.直隶、山东义和团运动的比较研究 1992(05)22.冀中义和团运动与清廷的宣战政策 1992(02)23.深入研究直隶义和团的思考 199724.论直隶义和团运动的地位与作用 1990(05)25.北京地区义和团运动高潮的起止时间 1991(04)26.义和团时期统治集团各派心态分析 1993(01)27.论20世纪初江浙知识界与义和团 1990(03)

28.东北满族官吏在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政治态度 1992(01)29.庚子围攻使馆事件考 1991(03)

30.义和团运动研究中若干问题新探 1992(06)31.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 1991(01)

33.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和论述 1998(01)

34.论孙中山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的活动及其对义和团的态度 1997(02)35.简论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1996(01)36.有关义和团运动地位的几个问题 1991(03)37.义和团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派 1991(03)38.义和团民众的权力观 1990(01)

39.义和团兴起初嘉祥县民教冲突形态研究 1997(02)40.从庙堂之争到义和拳(团)运动—梨园屯教案管窥 1991(02)41.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关系略论 1996(03)42.近代教案与义和拳运动的兴起 1991(04)

43.对“扶清灭洋”的再认识-义和团运动悲剧命运探析 1991(02)44.义和团“灭洋”探析 1991(03)

45.有关义和团运动地位的几个问题 1991(03)46.华北游民社会与义和团运动 1991(06)47.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 1991(04)

48.清政府的政策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991(04)49.义和团运动与清末新政 1992(02)50.义和团运动与晚清"新政" 1991(05)51.义和团运动与晚清社会 1991(01)52.义和团"神术"论略 1993(05)53.试论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意义 1991(01)54.近代华北社会的宗教活动及其活动者 1991(01)55.清末天津的乡镇结构与义和团组织 1991(01)

56.文化冲突与反洋教斗争-中国近代教案的文化透视 1996(01)57.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 1992(01)58.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 1995(03)59.义和团运动与民间风俗 1993(01)

60.从梅花桩拳派看义和拳运动的民俗因素 1994(04)61.略论民俗信仰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 1992(01)62.拳民意识与民俗信仰 1991(03)

63.义和团运动研究中若干问题新探 1992(06)64.义和团运动史若干理论问题评议 1991(01)65.怎样看待义和团运动 1996

66."义和拳"更名"义和团"探析 1990(09)67."义和拳教"钩沉 1991(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陶飞亚.TAO Fei-ya 另一视角下的义和团运动--以近20年国际研讨会中文论文为依据的学术史研究[期刊论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

2. 程玲娟 近年来海外义和团运动研究评介[期刊论文]-安徽史学2006(3)3. 王学典 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期刊论文]-史学月刊2001(3)

4. 程永奎 近代化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评估[期刊论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5. 耿向阳 西方义和团研究述评[学位论文]2008

6. 汪洪亮 一个英国观察家眼中的义和团运动[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3(5)

7. 刘志鹏.方艳华 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期刊论文]-贵州社会科学2011(3)8. 刘天路.苏位智 50年来义和团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文史哲2003(6)9. 刘万路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期刊论文]-华章2007(6)

10. 东泽民.DONG Ze-min 义和团运动的误读[期刊论文]-邢台学院学报2009,24(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xyk200002022.aspx


相关文章

  • 关于棒球棒的最佳击球点的技术综述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棒球棒的最佳击球点的技术综述 作者:王晶 李大 朱玉璟 孙文杰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08期 摘 要:随着棒球运动的风靡,对于棒球棒的研究也越发深入,国内 ...查看


  • 对散打运动员防守反击技术研究的文献综述
  • 摘 要 对散打运动员防守反击技术研究的文献综述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 散打运动员 防守反击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散打是武术的对抗性项目,斗智.斗勇.和 ...查看


  • 峡江县羽毛球发展现状及调查分析文献综述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峡江县羽毛球发展现状及调查分析文献综述 作者:吴君 关振宇 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1期 [摘 要]当前,中国正在大踏步向小康社会迈进.作为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体 ...查看


  • 运动目标跟踪算法研究综述
  • 第26卷第12期2009年12月 计算机应用研究 ApplicationResearchofComputersVol126No112Dec12009 运动目标跟踪算法研究综述 张 娟,毛晓波,陈铁军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郑州450001 ...查看


  • 综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后代的发育特征
  • 行为遗传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模式复杂,表型表达多变,遗传度高达60-80%.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三个高危因素(HR)为: ▲ 家族及遗传高风险(FHR) ▲ 基于症状的临床高风险 ▲ 基于神经心理学特征的心理测量高风险 一篇发表于3月& ...查看


  • 文献综述,来自中国知网
  •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 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 ...查看


  • 文献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
  • 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查看


  • 近年来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研究综述
  • BEIJINGDANGSHI (2010.3) 研究综述 军队爱国卫生运动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对军队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轨迹及主要成效进行了历史回顾,总结出以下经验启示:必须坚持部门协同;必须坚持综合治理;必须坚持人人参与;必须坚持配套建设 ...查看


  • 关于土建工程中渗流计算方法的文献综述
  • 关于土建工程中渗流计算方法的文献综述 摘要:渗流力学是水力学的一个分支,求解工程渗流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方法:解析法.数值计算法.流网法.模型试验法.本文简单介绍上述四种计算方法的应用条件,当前进展,等. 关键词:渗流计算 解析法 数值计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