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LiteratureReviewofUrbanPlanningTheo吖Typology

史舸吴志强孙雅楠

摘要:面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日趋复杂,多元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采用类型划分方

1引言

当前城市规划理论叫存在多元、“破碎”田的情况,这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这种情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1)从静态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规划的复杂性.所涉及因素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可能范畴是极为广泛的;2)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即使某一特定阶段的城市规划理论是清晰的.或者如Yiftachel(1989)所说的“有范式的”.但就历史上存在的城市规划理论整体而言.仍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而.城市规划理论的多元化、复杂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与现实合理性。

但同时.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对学科与职业认识的缺乏共识,不利于学科与职

业的发展。就理论研究而言,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外延过宽.核心不明确,造成学界努力方向的分散而缺乏效率.无法有效积累经验与知识(张兵,2004,2005),学科研究的低层次扩张和理论空心化趋势(吴志强,于泓,2005);2)外延又较窄,使得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张庭伟,2000,2004)。

正如AIImendinger{2002)所说的.”在任何存在多样化的,相互竞争的理念或理论的研究领域内,对这些理念或理论的图景进行描绘.都是通过类型学提供的Ⅻ”,为了研究和把握多元.复杂的城市规划理论.有必要借助类型学方法对其进行分

法对众多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分类、把握。本文

对国内外现有的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研究进行了综述,归纳了九种划分标准,并分析了各自

的可借鉴之处,存在问题,试图探清现有研究

的大致图景和边界,为进一步提出新理论类型划分做好铺垫。

Abstract:Confrontingthecomplicationand

varietyofthe

on

contemporarilytheoretical

study

urbanplanning,it

isnecessarythatapplying

somekindsoftypological

methodtO

classify

thetheories.Thisstudies

relevanttO

paperreviewsmajorexisting

standardS

theoreticalclassification.from

ofclassification

whichnine

are

categories

generalized.Theadvantagesandproblemsofninecategories

arc

thescalso

discussed,withthe

and

an

purposetO

demarcatethepanorama

to

boundaryadvanced

ofexistingstudies,and

category

beget

ofclassification.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论;理论类型划分;

文献综述

Keywords:UrbanPlanning

Theory;

析.梳理.归类。类型划分方法的功能,或者说重要性,体现为三个方面(Yiftachel,1989)Ⅷ:1)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系统分类,可以纠正一些认识上的误解和困惑:2)通过对特定主题相关因素的清晰定义,可以有效地组织知识;3)通过描绘特定主

①正如Mandelbaum(1996)所认为的,“规划理论”中的“理论”概念,与以前相比不再具有

严格的限制性,而是更加开放,包容、广阔,这实际上反映了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即忽略城市规划理论是否具有确定性,普适性的问题,而是采取体现多样性、差异性的实用

主义标准。

TheoreticalTypology;LiteratureReview

②Hemmens和StifteI(1980)在对1980年代之前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划分时,发现理论家越

来越关注社会实践、术语、行为,语言,而非1960一1970年代的实证主叉、以程序为基础

作者:史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生。shige—dl@163.tom

吴志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博导。dean@tongji—caup.org孙雅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sunerya@163.com

的理论思考,并将之称为“理论的破碎”,与“范式的崩溃“(Hudson,1979)、或“理论的多元主叉”(Healey等,1979)同义。但笔者更倾向于用多元或复杂来形容。⑤引自:PhilipAllmendinger.Towards

Post—Positivist

TypologyofPlanningTheory[J】Planning

Theory,2002(0n:77.

④Yiftachel,O.Towards

Planningand

New

Typology

ofUrban

Planning

Theories.Environment

andPlanningB:

Design,1989(16)。转引自:同上。

48

国际城市规划万方数据

2009V01.24,No.1

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题不同性质的子系统.可以有助于研究主题的理论化.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以下部分将对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现有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简述.归纳已有的划分标准与类型划分.分析其可供借鉴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试图探清现有主要相关研究的大致图景和边界,为进一步提出新理论类型划分做好铺垫。

2.1.4按照内容标准进行的类型划分.还包括胡俊

{1994)所提出的结构一规程划分,以及按照微观或宏观空间规模标准提出的总体一区段划分:1)结构理论是指有关城

市整体结构、理想发展模式的理论,规程理论是指有关规划方式与过程的理论:2)总体学说主要研究城市总体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变化规律.区段学说主要研究城市区段开发中各需求.供给、开发部门间的行为准则和关系。

2研究述评

2.1国内研究

2.1.1国内较早对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为孙施文(1994),在其博士论文第三章”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中,提出了多种理论类型划分.包括:1)按照层次性标准.分为哲学层次(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科学层次(城市规划所涉及内容的特征与规律.如城市理论.设计理论.实施理论).技术层次(源于科学层次的深化.实践经验的概括.如城市规划操作过程的依据、原则、原理):2)按照价值判断标准.分为实证理论(根据观察归纳得出,无价值判断),规范理论(根据价值观解释应该如何.无法检验);3)按照内容标准,分为总体理论(城市规划本质及过程的规范性理论).主题理论(城市规划一些基本不变的重要主题的实证性理论).背景理论(特定的规划背景,规范化的实证理论):4)按照哲学思想标准.分为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实践论、系统思想、生态思想.权威主义。

2.1.5胡俊所提出的结构一规程划分与Faludi《1973)的

TIP-TOP(见下文2.2.1)划分具有相似之处.而许多国内其他学者也同样提出了类似的划分.只是名称不尽相同,如:

1)周卫(1997)的基础理论(指导应用理论的形成)一应用

理论(规划从相关学科借用并加以应用的)划分:2)张庭伟

《2000)的规划基本理论一专项规划理论一城市问题理论划分;3)何兴华(2003)的城市学(城市发展规律)一规划学

(规划行为规律)划分。

2.1.6曹康等学者(2005)延续了哲学思想划分标准划分,探讨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背后的哲学思想根源.以加深对现代规划理论的认识,认为在影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传统思想中.决定性的是资本主义思想,并分析了九种哲学思想及其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主要特点以及代表理论:乌托邦思想(或理想主义)、极权主义(或权威主义)、技术至上主义(或技术专家论).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社会主义.实证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

2.1.2其后.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同样采用了层次性、价值判断这两种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类型划分.如:1)张京祥

2.1.7也有学者从城市规划客体I以城市为代表)角度进行划分.如张京祥(1995)在提出理论层次性标准之后.进一步按照内容标准划分为城市自身发展机制理论.城市问题相关理论.城市各系统发生发展机制理论。

(1995)提出的哲学一科学一技术划分;2)童明(1997)提出的实证一规范划分;3)段进(2003)提出的规划理论一城市科学一技术方法划分:4)向俊波(2004)提出的规划理论—理论与方法一实践划分。

2.1.8另外,在研究中还存在一种较为实用的划分方法.

2.1.3李阎魁(2005)在层次性标准的基础上.做了更为详细的分析与拓展:1)哲学层次,除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外,增加了价值论.试图将价值判断整合进来;2)科学层次,分为基础理论(规划涉及的内容,包括物质环境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精神文化空间.时间因素)。过程理论(体现规划实践意义.包括形成规划思维.确定规划目标、制定活动程序、规划反馈和调节等环节);3)实践层次.由理论演绎.经验概括得来,需转化为技术、制度,即以内涵更广的,包括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实践”代替了“技术”。

即,将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列举出来.作为理论内容类型山.

如:1)周卫(1997)在提出基础理论一应用理论划分之后.

进一步论述了应用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地理、经济.社会等多学科共同影响形成的理论:2)李秉毅(1998)提出城市规划的十方面知识,与理论相关的有经济和社会.自然和生态系统,区域、系统科学,定量分析、新科技、可持续发展,管理八个方面;2)范少言(1999)提出的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基本构成.包括思想体系、价值观念、编制程序方法.城市发展布局模式.实施的组织体系.管理系统;3)顾

①虽然这些学者的论述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提出一种理论类型划分,但同样可以回答城市规划理论包括哪些方面内容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仍

然可以归于理论类型划分范畴。

万方数据

国际城市规划I

2009V01.24.No.149

史舸吴志强孙雅楠

朝林(2005,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发言)提出的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应用的十一个方面;等等。

但其所提出的不同理论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适用性.组合性的观点是合理的。

2.2国外研究

2.2.1在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最为著名的是A.Faludi(1973)的二元划分:1)规划中的理论(TIP:TheoryPlanning),或称为实质规划理论(SPT:Substantive

in

2.2.5

N.Taylor(1980),反对Faludi的二元划分方法,

提出了社会学理论一哲学问题的划分,前者强调以经验实证

为基础,后者强调以意识形态与规范为基础。

笔者认为,与Faludi相比.这种划分仍然属于二元划分,只是反映了理论的不同属性,采取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即价

Planning

Theory),即在规划中运用到的理论:2)规划的理论(TOP:

TheoryofPlanning

Planning),或称为过程理论(PPT:Procedural值判断标准(规范一实证)。

kLynch《1981).将城市规划理论划分为三类:1)

Theory).即规划本身的理论。

2.2.6

笔者认为.虽然这种划分稍显简单,并且将TOP等同于PPT是值得商榷的.但仍然是具有一定合理性,逻辑严密性的完整划分.从其至今仍有一定适用性与主流共识性(Friedmann,2003)即可为证。其后诸多学者或发展、或修正、或反对.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划分类型。

功能理论(Functional),即对城市体系的形态、结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2)规范理论(Normative),即对价值目标与空间形态之问的关系进行研究:3)决策理论(Decision).即对规划决策过程进行研究。

笔者认为.这种划分同样是建立在Faludi二元划分基础

2.2.2

P.Allmendinger在其发表于((PlanningTheory))

上的.功能理论可对应于TIP、决策理论可对应于TOP.并通过规范理论I价值判断)调和二元对立而形成三元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问题在于,在功能理论《偏实证)中同样涉及价值判断.在决策理论(偏规范)中同样存在实证因素.因此规范理论的名称与其实质相比并不十分吻合。

(2002101】)上的“Towards

Planning

Post-PositivistTypologyof

Theory

Theory”、以及当年出版的专著((Planning

lplanning,environment,cities)》中w.对已有城市规划理论类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述评。以下将以此为基础,并补充笔者所检索到的其他研究成果,对Faludi之后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进行简述。

2.2.7

P.Cooke(1983).与Taylor的观点一样,认为实

质一程序的二元划分是错误的.并提出了三种城市规划理论

2.2.3

P.Healey等(1979).对1970年代的主要城市规划

类型——发展过程理论(DevelopmentProcess).规划过程理

论(PlanningProcess)、状态理论(State)。

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渐进主义、社会规划与倡导规划.政治经济学派.新人文主义、实施与政策、实用主义.认为这些理论都是对Faludi的过程规划理论(PPT)的发展或反对,并描述了不同理论之间的关系(图1)。

笔者认为.Healey等学者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理论划分类型,而只是对当时的主要理论进行了梳理,是对Faludi所提出类型划分的一种实证研究。

2.2.4

B.Hudson(19791.认为城市规划理论逐渐趋向多

元化.并提出一个理解框架.总结了五种规划方法——概要

的(Synoptic).渐进的(Incremental)、协商的(Transactive).倡导的(Advocacy)、激进的(Radical).认为每种方法都可能在特定环境中发挥作用,也可以综合使用以发挥成效,因而为规划师提供了多种选择与组合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与Healey类似.Hudson同样没有基于逻辑分析来提出新的类型划分,而是总结了当时存在的各种理论,

社会关系的产物任的.规划应鼓励一种设计而关注重心无进展我们必须

基于人际关系的共识应放在政策行动上关注于做实事

围I

lI

Healey(1979.p7)对1970年代主要城市规划理论类型的分析

①实际上,期刊中的内容与专著中第二章“当前的规划理论图景”第一节“规划理论的类型”的内容基本一致,专著还对系统和理性规划理论、

马克思主叉和批判理论.新右翼规划、实用主义、倡导规划、后现代规划、沟通规划进行了详细介绍。

50

国际城市规划l

万方数据

2009VbI.24。No.1

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笔者认为.该划分是将规划本身与规划客体、动态过程与静态状态这两对四个要素进行了重新组合.将原本Faludi的规划中的理论(TIP)拆分成了动态发展过程和静态状态,本质上不是反对,而是发展了Faludi的划分。

2.2.8

E.R.Alexander(1986).基于规划定义、过程,作用的分析,提出三种规划模式:1)实质模式(Substantive),包括物质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交通规划.公共投资、住房、环境与资源规划.社会经济规划等;2)工具模式(Instrumental),包括规制性规划(Regulatory).分配性规划(Allocative).发展性规划.指令性规划(Indicative);3)语境模式(Contextual),包括综合规划、社会规划、倡导规划.官方规划fBureaucratic).激进或对抗规划(Anti—Planning).反规划(Non—Planning)。

笔者认为,虽然这种划分并非专门针对理论类型,但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城市规划理论内容的不同属性:1)对于实质模式.实际上是针对城市规划理论可能涉及的不同领域,与TIP的内涵类似(视角又不完全一致).其中所包含的子分类划分是实用的.并没有提供确切的子标准;2)对于工具模式.实际上是针对城市规划本身可能起到的作用,或者说隐含在城市规划背后的权力作用强度,可以归于TOP理论,但内涵范畴稍小:3)对于语境模式,实际上是从历时性(历史)角度对已有的、受一定理论思想影响的主要城市规划模式进行归纳。

2.2.9

J.Friedmann《1987),按照时间顺序提出了四种规

划思想传统.并以此对历史上存在的主要规划思想的系谱关系进行了归类.描述:1)作为社会改革(SocialReform)的规划.源于乌托邦思想,预先设想一种理想社会形式,在现有体制内引导社会改良:2)作为社会动员(SocialMobilization)的规划,源于马克思主义.通常在社会转型期流行.关注社会解放.弱势群体等激进目标,针对体制本身:3)作为政策分析(PolicyAnalysis)的规划.源于二战中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关注公共事务管理,用实证分析.定量统计、决策等科学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注重方法的客观性而非价值观:4)作为社会学习(SocialLearning)的规划.源于实用主义.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以及毛泽东的实践论.试图克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间的矛盾.认为规划的精髓是行动。

笔者认为.这种划分虽然针对的是城市规划整体而非理论,但却体现了城市规划理论可能产生的社会作用,其问题在于:1)稍显实用,对历史上存在的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影响下的规划实践进行了归纳.并没有对规划(理论)的社会作用进行逻辑分析:2)稍显重复.社会改革和社会动员之

万方数据

间属于量的差异.实际上两者的本质都是寻求对社会的改变、对更好社会的追求:3)划分标准不统一.社会改革和社会动员更多的是从规划(理论)目的角度考虑的.区分了方法上的温和(体制内改良)与激进(变革体制本身).政策分析更多的是从方法角度考虑的,其目的则与前两者相同,都是为

了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学习则完全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的,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问题,或者说规划的实践性、实效性:4)另外,正如Allmendinger所评,在对各类型具体理论的把握上.过于关注具体内容.细节,而非论证其类型,

仍未摆脱实质一程序的划分,只是与这种划分并行之外.采

取了另一套划分标准。

2.2.10

A.Faludi(1987),部分地接受了其他学者对其二

元划分的批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正.承认程序与实质理论对于规划来说都是必须的.都不能主导对方,并承认存在多元的实质规划理论.但仍然坚持规划应关注过程理论。

笔者认为.这种修正没有产生质的变化,没有对原有的规划的理论(TOP)定义缺陷问题进行修正、细化,反而由于增加了理论的层次而破坏了原有TIP-TOP划分的逻辑简洁性和严密性。

2.2.11

O.Yiftachel(1989).认为之前的划分不同程

度地发展了Faludi的划分.同时也指出了这些划分存在的

三个缺陷——无法处理”实质一程序”与”解释一说明”(explanatory—prescriptive,即规范一实证)之间的关系、将

多数理论视为对某一现象的相互对立(竞争性)的解释.没有对规划研究领域的边界进行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将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处理(图2):1)1960年代初之前.理论研究处于存在范式的有序阶段,并可归于三类问题.即分析性的争论(theAnalyticalDebate,什么是城市

规划)、城市形态的争论(the

Urban

FormDebate.什么是好

的城市规划方案).程序的争论(theProcedural

Debate,什么

是好的规划过程),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发生作用;2)1960年代初之后.理论研究处于范式缺失(breakdown)的多元阶段,此阶段的城市规划理论明显开始分散,并相互交叉。

笔者认为,暂且不论他对Faludi的批评是否合理或是否过于严厉,就其自身所做的划分而言,存在的问题在于:1)虽然两阶段划分是以范式的清晰性为标准的,但对于1960年代之后的多元阶段,只是承认其分散.交叉而没有对分散出去的理论做出新的类型划分;2)而对于1960年代之前的划分.仍可被视为是对Faludi划分的发展,城市形态的争论可归于TIP.程序的争论可归于TOP(PPT),并加入了价值判

国际城市规划}2009

V01.24.No.151

断因素以解决实证性一规范性问题.另外增加了分析性的争

论以解决Yittachel自己所提出的规划定义问题。

2.2.12

P.Healey(1991).将规划研究划分为四类:1)对规划中运用的具体内容的研究:2)对规划、政策、具体行动是否起作用.或已起到何种程度作用进行的评价研究;3)规划实践的社会学研究,即对规划实践行为本身的研究;4)帮助实践者改进实践的研究。

笔者认为,由于理论是研究的成果,因此这种划分同样可被视为一种理论类型划分,显然这种划分是对Faludi划分的扩展:1)第一类可归于规划中的理论(TIP)范畴;2)第三类可归于规划的理论ITOP)范畴的研究,但在内涵定义方面要大于Faludi定义的PPT.增加了规划实践行为本体的研究;3)同时.更多地考虑规划的实践性、实效性.因而增加了对实效进行评价、改进实效的研究。

显然,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强调了规划的实践性.但其问题在于:1)由于对实践性的强调.导致对规划其他方面的意义(如认知,价值)的忽略.无法体现实践与认知.

l程序的争论

I什么是好的规划过程

线市

1920址_革

设计方法

1930194019501960

;I总划山

上山微徽,上概

理性综合规划

圈2

Yiflachel(1989.p27)所做的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以及历时性研究

52

万方数据

国际城市规划2009V01.24.No.1

史舸吴志强孙雅楠

价值之间的关系:2)划分标准不统一.四类研究并不处于同一层面上,第一、第四类处于一个层面(类似Faludi的SPT-PPT).第三类则属于更高的哲学层面(本体认识),而第二类

则属于更低的技术层面(具体方法);3)虽然对TOP的内涵进行了扩展,但仅包含了实践行为.而未考虑认知行为。

2.2.13

S.J.Mandelbaum(1996).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理论

类型划分.而是对理论本身进行了探讨,认为:1)“规划理论”中的”理论”概念,与以前相比不再具有限制性(restrictive).而是更加开放.包容.广阔.这反映了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即忽略城市规划理论是否具有确定性、普适性的问题.转而采取体现多样性.差异性的实用主义价值标准;

2J这样就不需要确定的理论知识,而只需要原因织释,描述,

信念,以使人们能够认知.理解.用来指导行动,即更加关注实际的规划实践、实践者的实际所为(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与相关人等沟通);3)因而,规划理论类型应更加强调主体(agency.多元.差异、不确定)而非结构(structure,单一.统一.确定)。

笔者认为,Mandelbaum是基于对理性主义、结构主义的批判与反思,采取了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差异、相对).实用主义的观点.对理论是否存在确定普适的类型划分、是

否应该对此进行探讨(是否有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

这就涉及到了个性与共性.偶然性与规律性之间关系的

哲学认识问题.笔者认为.Mandeibaum的这种观点.是对个性与偶然性的夸大,对共性、规律性的怀疑和否定,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否定了理论研究本身的意义。

2.2.14

J.Friedmann(1998).认为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已经

成为一种漫无边际、没有限制的领域.并对主要的研究(他认为可以涵盖90%)进行了概括.大致分为六类:应用理性

(AppliedRationality).社会指引(SocietalGuidance).实证

主义行为方法(Behavioural

Positivist

Approaches).沟通实

践(CommunicativePractice).社会学习(SocialLearning)、激进规划或解放性实践(Radical

Planning

or

Emancipatory

Practice)。并认为规划师唯一拥有的能力或知识.是社会一空间过程(Socio—SpatialProcess)方面的知识.同样可分为六类:城市化.区域经济增长和变化,城市建设、文化差异和变化.自然变化,城市政治和授权(Empowerment)。

笔者认为.Friedmann这次并没有通过逻辑分析提出如1987年(2.2.9)那样的新类型划分.而是采取了实用标准,对当时已有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规划师所拥有的理论知识,需要关注的理论研究问题进行了归纳。

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2.2.15

S.S.Fainstein(2000).检视了三种主要的规划理认识论,或者Kuhn所说的范式.用以调和.筛选其他类型的理论。

(2)社会科学哲学(Social

Scientific

论.即沟通模式(或合作模式.强调规划师在不同利益人之间进行调和).新都市主义(或新传统主义Neo—traditionalism,描绘了一个令人愉悦的、经过规划的物质形态城市).公正城市(Just-City,起源于政治经济学传统.提出了一个基于公正的空间关系模式),并提及还有其他一些规划理论类型,如Corbusier的现代主义,传统的理性模式、渐进主义等。

Fainstein认为:1)不同理论类型间的差异反映了关注规划过程与强调适宜结果之间的一种持续紧张:2)没有一种理论类型是完全排外的.每一个都包含了其他类型的一些元素;3)有些理论家(或理论思想)不能简单地归为某种类型;4)她本人支持对公正城市模式及其隐含的政治经济分析模式进行修正、加以持续的使用。

笔者认为.Fainstein所做的类型划分是历时性的.是对历史上(主要是当时)存在的主要规划理论思想进行的一般性归纳概括.而不是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的。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导致其认为某一种理论类型并非是完全排外的观点w。但其所提出的某一理论家(或理论思想)不能简单地归为某种类型的观点是合理的.这是因为规划理论思想在形式上并不具有如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的严格性.是有可能由多方面内容组成的,需要在具体划分时进行理论思想构成内容的权重鉴别。

Philosophy).源于广

泛的哲学思想.如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等。

(3)社会理论{SocialTheory),源于社会学,为一系列相关的.分散的(discrete).对社会的整体理解.分为三种子类型,a)自上而下的结构主义方法(the

structuralist

top-down

approaches),如结构主义.功能主义.马克思主

义.主要探讨作用于个人的结构性力量(structuringforces);b)自下而上的解释性理解(themore

bottom・upinterpretative

understandings),如符号互动主义、人种方法学、现象学.强调个人及其选择能力;C)中间类型方法.用以调和上述两种方法的二元对立,代表为Habermas的沟通理论。

(4)外生性理论(ExogenousTheory),即规划师用到的理论.或用于理解规划及空间的理论.并不一定和规划有关.如民主、政权与规制(regulation)、实施等宏观或中观层面的理论.该类型理论与社会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并非是整体性,普遍性探讨,而只是关注社会某一特定元素.并更加强调以经验实证为基础、更具有可检测性。

(5)内生性规划理论(Indigenous

Planning

Theory),由

上述四类理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等语境因素影响下转化而来.是规划所特有的,如马克思主义规划,新自由主义规划、

2.2.16

P.Ailmendinger(2002).在对已有类型划分进倡导规划、系统规划、理性综合规划.合作规划、新实用主义规划理论等。

笔者认为,暂且不论Allmendinger所提出的四个前提Ⅻ.

行回顾之后.认为程序一实质的划分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一

种理论都不能被简单地划分为程序或实质。基于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t)思想吲,他提出了四个研究前提:1)所有的理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规范性.包含着价值判断;2)理论是存在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并不完全是通过抽象思维产生的;3)不同的理论之间可以通过构成方式、所处的时空因素加以调和:4)如果承认上述三个前提.那么实质一程序之间就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分.而只存在理论与行动之间的复杂.反复关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图3):

(1)核心为框架性理论(FramingTheory),类似本体论,

圈3Altmendinger(2002.p90)所提出的后实证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

①显然,这违背了类型划分方法的排他性原则。类型划分是一种按照特定属性(标准)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方法,即,在比较事物间共

同点(一般属性)、差异点(特殊属性)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点将事物集合为较大的类(种概念).根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划分为较小的类(属概念)。为此,类型划分必须坚持两个原则:1)穷尽性原则,划分出来的子项(属概念)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种概念)的外延;2)排他性原则,各子项的外延或范围应互不相容,包括层次性,单一标准两方面,前者指子项要保持同一层次、母项和子项要处于相邻的两个层次,后者指在同一次分类中只能存在一个划分标准。

⑦据Allmendinger自己所述,后实证主叉思想主要强调现实社会与历史文脉、规范性、某种程度的相对主义(对于不同价值、观念的容忍与接受,

以至于不愿意加以评价)、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比较性,以及时间与过程的非线性(否定目的论和进步现)。

⑤笔者认为.在四个前提原则中。规划具有规范性、语境性、适应性(可调和)这三个前提是合理的,但以此推导出第四个前提则值得商榷:1)

理论是否具有规范性,只是反映7理论的一种属性,与属于实质还是过程并无必然关系;2)理论具有语境性、与行动复杂相关,并不意味着理论一定是纷杂无规律的,因为个性(与行动之间的复杂.反复关系)与共性(实质一过程或其他本质区分)是辩证统一的;3)理论所具有

的适应性,主要指不同语境下的形式可变,而非本质变化,不能因形式的可变性而否定本质的规定性。

万方数据

国际城市规划l

2009

V01.24。NO.1

53

史舸吴志强孙雅楠

就其所提出的划分而言:1)作为核心的框架性理论,可归于TOP范畴.并且是属于规划哲学层面的理论研究:2)而右侧的三类理论,可归于广义的TIP,即在规划认知和实践中可能使用(或产生影响)的理论:3)在特定时间与空间(语境因素)下产生的内生性理论则可归于广义的TOP,在内涵界定上当然要大于仅仅是过程内涵的PPT。

显然,这种划分并没有真正跳出TIP-TOP的框架.但其值得借鉴之处在于:1)强调了理论的层次性.将核心层面的框架理论与其他层面理论进行了区分;2)增加了语境因素I时间与空间).兼顾了理论的普适性与地方性;3)增加了

2.2.18

J.Forester(2004),针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的分散.

多元.争论情况,从理论的社会作用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城市规划理论的任务不仅仅是评判当代规划师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冲突、政治复杂性等问题,而是应该更多地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规划.如社会福利.公正公平、更少的环境退化,更美的人类环境等等。换句话说,城市规划理论研究面临的挑战.不是简单的解构.咬文嚼字.而应该是建设性的、致力于人类与环境的改善。

笔者认为,这种从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角度进行探讨显然是合理而必要的,同时也提出了理论研究中的主体(个人及社会)需求因素.有利于纠正理论类型研究中对此问题的忽视倾向。但同时应该指出.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理论类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研究主体因素(内生性一外生性);4)提出了实证性一规范

性划分的非绝对性。

另外,这种划分似乎存在着界定过宽的问题,即只要是对规划产生影响的理论(甚至包括哲学、社会学理论)都可归于城市规划理论。但这种过宽的界定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其研究目的在于以类型划分为工具,对历史上存在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定位、梳理,为此,采取尽可能大的内涵界定.以求最大的包容性是合理的选择。

3小结

类型划分方法的关键,是对划分标准,或者说事物不同属性的把握,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些现有的类型划分往往采取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反映了不同的城市规划理论属性,大致可归纳为九个标准:

2.2.17

J.Friedmann(2003)承认Faludi的TIP—TOP二元{1)理论层次性标准.代表性的如孙施文(1994)提出

划分是一个广为接受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认

为存在三类规划理论:1)理论1.即TIP_从其他相关领

的哲学一科学一技术划分.李阎魁(2005)提出的哲学一科学一实践划分;

(2)规划内涵范畴标准.代表性的如Faludi(1973)提出的TIP-TOP划分.以及其后诸多学者提出的各种变体.这种划分取决于对规划内涵的界定;

(3)理论研究主体标准.代表性的如Allmendinger(2002)

域借用的或在规划中使用的专门化理论.如土地使用、交通.

城市设计、区域发展、环境规划等:2)理论2.即TOP——

规划本身的理论.属于规范性理论:3)理论3,TAP,关于{about)规划的理论.指基于经验研究的.对规划实践进行批判性审视的理论(如从马克思主义以及可持续视角对规划进行批判的批判规划理论)。

按照Friedmann自己的叙述.理论3类型的增加,是因为理论2仅仅是对规划本身进行的哲学层面探讨,与规划实践无关,而在现实中“所有的规划实践都会被某种理论所指导,后者也许没有被有意识地命名或提出.但确实存在w”.这种指导实践行为的理论就是他所说的理论3,即实证与规范结合的批判性理论。

笔者认为:1)关于TOP的定义.Friedmann与Faludi已经具有了本质上的差异.前者是属于哲学层面的本体论或认识论,而后者则属于哲学层面的方法论或科学层面的规划合理程序研究:2)虽然增加了针对规划实践的理论3.似乎更加强调在理论研究中考虑规划实践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却隐含着一种观点,即规划实践与理论l是完全脱离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提出的内生性一外生性理论划分.除需要对规划内涵进行界

定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对规划理论研究主体进行界定.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看.TIP.TOP划分也隐含着主体标准;

(4)客体本身标准.如客体(以城市为主要代表)的空间规模层次等;

(5)动态静态标准.严格地说是因素而非标准.代表性

的如Cooke(1983)按照过程一状态对Faludi所提出划分的

修正;

(6)哲学思想标准.即各种理论所隐含的哲学观(思想)、价值观.代表性的如孙施文(1994)按照六种哲学思想、曹康等(2005)按照九种哲学思想对规划理论的梳理;

(7)理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社会价值)标准.代表性的如Alexander(1986)提出的工具模式.Friedmann(1987)提出的四种规划思想传统;

(8)价值判断标准,即实证性一规范性划分,这种区分

①引自:JohnFriedmann.Why

Do

Planning

Theory.Planning

Theory,2003(01):8

54

国际城市规划万方数据

2009V01.24,NO.1

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理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规范性);

(9)实用标准.包括对现实中需要的(问题)或历史中存在的理论类型进行的概括、归纳。

这些类型划分的可借鉴之处在于.对城市规划及其理论不同属性的反映:1)层次性标准.体现了城市规划理论具有的层次性:2)规划内涵标准,体现了城市规划认知行为(及作为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行为的辩证统一,研究包含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3)动态静态标准.体现了城市规划理论具有的共时性I静态的.结构与状态)与历时性(动态的.过程与阶段)两个维度叫:4)哲学思想标准.体现了城市规划理论所具有的语境性,以及与城市规划哲学(观)之间的密切关系:5)研究目的与意义标准.体现了城市规划理论与不同主体需求之间的密切关系;6)客体标准,可以反映城市规划认知与实践客体对象的各方面属性吲。

需要指出的是.就方法本身而言.类型划分是有局限性的.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任何类型划分及其所建立的概念和范畴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现实世界总是动态发展的:2)任何类型划分只是根据某方面属性对事物进行相对固定的划分,不能全面反映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和区别;3)任何类型划分都很难应对那些亦此亦彼(中间状态、混合状态)的事物。

这就决定了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不具有唯一性:1)从研究哲学来看.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趋近本质的发展过程.对其的研究是一个由现象分类向本质分类.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2)从研究目的来看.不同的研究目的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得出不同的划分结果.某种类型划分只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特定属性进行的划分.是为整体认识而服务的;3)从研究客体来看,由于城市规划理论思想本身的复杂性,模糊性.即使采取主次矛盾分析(分析主导优势或发展趋势)或三分法(代替异同的二分法)来加以缓解.也仍然难以将所有的理论思想整合到单一的.非此即彼的类型划分中。

显然.建立合理的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是非常困难的,但同时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只是以现有研究综述为引.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为铺垫、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l】胡俊.重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1994(03).【2】张京祥.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1995(01).

【3】童明.科学的还是理性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基础思想的思辨【J】.

城市规划,1997(03).

【4】童明.二元性的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实践【J】.城市规划,1997(05).【5】周卫.城市规划体系构建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1997(05).【6】李秉毂.新时期规划师的教育与培养的改革[J】.规划师,1998(02).【7】范少言.试论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框架【J].规划师,1999(04).【8】张庭伟.迈八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规划理论【J】.城市规划,

2000(01).

[9】段进.回归本体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J】城市规划,2003(02).【10】何兴华.关于城市规划科学化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3(06).【ll】向俊波.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4(02).【12】诸大建,易华.从学科交叉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J】.城市规

划学刊,2005(01).

【13】段进.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05(01).

【14】易华,诸大建.学科交叉以人为本制度创新——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

展论坛观点综述[J】规划师,2005(02).

【15】张兵.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规范化问题——对规划发展现状的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2005(02).

【16】曹康.吴丽娅.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哲学传统【J】.城市规划学刊,

2005(02).

[17】李阃魁.完善城市规划理论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05).[J8】林康叉,唐永强.比较’分类‘类比【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9】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博士学位论文)【D】.上海:同济大学,1994.

【20】张永兴.打开世界知识之门的钥匙——广义分类学研究及应用【M】.北

京:中国商业出版杜,1995.

【2l】HudsonB.Comparative

45(4).

andCurrentPlanningofthe

Theories:counterpaas

and

contradictionsⅢ.Journal122】Taylor

AmericanPlanningAssociation,1979,

N.PlanningTheoryandthePhilosophyof

Planning[J].Urban

Studies,1980,17.

【23】Yifiachel

0.Towards

NewTypologyofUrban

Planning

Theories[J].

Studies。

EnvironmentandPlanningB:PlanningandDesign.1989(16).

Planning

【24】JohnFriedmarm.PlanningTheoryRevisited[J].European

l998(03).

【25】Nigel

Robert

Taylor.Book

Reviews(SeymourJ.Mandelbaum,LuigiMassa,

Planning

Burchell.Editor.Explorationsin

Theory.NJ:New

Brunswick,l996)【J】.UrbanStudies,I998(12).

【26】Susan

SFainstein.New

DirectionsinPlanning

Theory[J].Urban

Affairs

Review,2000(04).

[27】PhilipAllmendinger.Towards

Post-PositivistTypologyofPlanning

Theory[J].PlanningTheory,2002(0”.

【28】JohnFriedmann.WhyDoPlanningTheory[J].PlanningTheory,2003(01).

[29】E

RAlexander.Response

to‘Why

Do

Planning

Theory’【J】.Planning

Theory,2003(03).

(下转83页)

①在现实的研究中,历时性研究(历史研究)往往被作为研究工具或方法,而与共时性研究结合在一起被使用。很难做出绝对的区分。因此,这

种区分主要是以不同理论的最终研究目的标准来进行的大致划分,即研究主要是为了认知结构规律(共时性)、还是为了认知演变规律(历时性)。

⑦另外三种划分,笔者认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1)按照理论研究主体标准所做的内一外划分,虽然反映了理论研究的主体属性,但主体范围

是随着城市规*・l认识与实践的历史演变而不断变化的;2)按照价值判断标准所做的实证性一规范性划分,则由于任何理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规范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而并不具有确定性;3)按照实用标准进行的划分,即对历史中存在的(历史导向)或现实中需要的(问题导向)理论类型的归纳,虽具有现实性,实用性,但并没有提供逻辑明确的划分标准,往往使得类型划分较为模糊、不确定。

万方数据

国际城市规划f

2009

V01.24.No.155

空间句法及其在城市交通研究领域的应用..

于交通研究领域预测的概念,它不能在现有交通设施条件下.预测未来年自然增长的交通流量:它只能描述研究区域空间

结构的改变——如道路条件的更改,所造成的交通流量在新

的路网上的分布状况。这也是其在城市交通规划领域应用的局限性所在。

4小结

综上可知.空间句法本身并不是一种城市空间理论或者空间设计方法.句法模型也不是路网中行人或车辆分布或运动模式的真实模拟,而是忽略几何要素的拓扑空间结构与步行活动之间相关关系的描述。切忌将空间句法当成一味解决所有交通问题的万能解药.盲目投注过多热情.但也不应漠视和排斥。正确的态度应是秉持清醒的头脑,在深刻的理论认识基础之上.正确使用空间句法,在合适的范围内将其功效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l】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f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Akkelies

van

Nes.A

ConfigurativeApproach

to

UnderstandPedestrian-

Basedand

Car-BasedShoppingCentres.ConfigurativeStudies

on

Oslo

And

Eindhoven[C].Proceedings

of4th

Symposium

on

SpaceSyntax,

London.2003:卜5.

[3】A

van

Nes.RoadBuildingand

UrbanChange.The

EffectofRing

Roads

on

theDispersalofShopandRetail

in

Western

EuropeanTownsand

Cities[D].Agricultural

UniversityofNorway,2002.

【4】R

Porras,T

Takeshita,MIkezoe,eta1.A

Study

on

thePedestrianSpace

ApplyingSpaceSyntaxandtheSegmentUnit[J】.Journal

ofAsian

ArchitectureandBuilding

Engineering,March

2002,l:l97-203.

【5】N

Raford.DR

Ragland.AnInnovativePedestrian

Volume

Modeling

Tool

forPedestrianSafety[J].http://repositories.cdlib.org/its/tsc/UCB—TSC—

RR.2003一11.

【6】BHillier.Centralityas

AProcess:accountingforattractioninequalitiesin

deformedgrids[J].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1999,4(3&4):107一127.

【7】BHillier.TheTheoryoftheCityas

Object

or

HowSpatialLaws

Mediate

theSocialConstructionofUrbanSpace[C].ProceedingsSpace

Syntax.3rdInternational

Symposium,Atlanta,2001.

【8】B

Hillier,A

Leaman,PStansall,et

a1.SpaceSyntax[J].Environmentand

PlanningB:PlanningandDesign.1976.3:147-185.【9】B

Hillier.configurational

Modeling

ofUrban

Movement

Networks[J].

EnvironmentandPlanningB:PlanningandDesign.1998.25:59—84.

[10】BHillier.SpaceisMachin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996.

【ll】B

Hillier,APenn,JHanson,eta1.Natural

Movement:or,Configuration

andAttraction

inUrbanPedestrian

Movement[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andDesign.1993.20:29-66.

【12】BHillier.ATheoryoftheCity

as

Object[C].Proceedings3th

International

SpaceSyntaxSymposium,Atlnnta,2001:2.

【I3】A

Chiaradia,E

Moreau,NRaford.ConfigurationalExplorationofPublic

Transport

Movement

Networks:a

case

study,the

London

Underground[J].

Proceedings5thInternationalSpaceSyntax

Symposium,Delft,2005:

541.552.

【14】AChiaradia,EMoreau,NRaford.Confignrational

ExplorationofPublic

Transport

Movement

Networks:acase

study,the

London

Underground[J].

Proceedings5th

International

SpaceSyntax

Symposium,Delft,2005:

54l一552.

万方数据

【15】龙宗彦.人性化都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之探讨——以台北市信义计划

区为例【D】.台北:逢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6】江斌,黄波,陆锋.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和地学视觉化【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2.[17】鲁海军,刘学军,程建权等.基于空问句法的城市道路网可达性分析

【J】.中国水运,2007,7(7):13l—133.

【18】陈明星.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交通特征厦其土地利用关系研究[DJ.舍

肥: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上接55页)

【30】AndreasFaludi.111eImpactofaPlanning

Philosophy[J].PlanningTheory,

2004(03).

【3l】John

Forester.Reflections

on

TryingtoTeachPlanningTheory[J].Planning

Theory&Practice.2004.

【32】AndreasFaludi.PlanningTheory(urban

and

regionalplanningseries)[M].

Oxford:PergamonPressLtd,1973.

【33】AndreasFaludi,ed.AReaderinPlanningTheory[M].Oxford:Pergamon

PressLtd,1973.

【34】HealeyP’McDougall

G,Thomas

J,eds.PlanningTheory:Prospectsfor

the

1980s[M1.Oxford:Pergamon

Press,1979.

【35】Lynch

K.A

Theory

ofGoodCity

Form[M].Cambridge,Mass.:MIT

Press,

1981.

【36】Cooke

P.Theories

ofPlanningand

Spatial

Development[M].London:

Hutchinson.1983.

【37】Ernest

R.Alexander.Approaches

to

Planning:introducingcurrentplanning

theories,conceptsand

issues[M].Montreux:Gordon

and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1986.

【38】JohnFriedmann.PlanninginthePublicDomain:fromknowledgeto

action[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l987.【39】FaludiA.ADecisionCentredView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M].

Oxford:Pergamon,l987.

【40】HealeyP’McDougallG,ThomasM,eds.PlanningTheory:prospectsfor

the

1990stM].Oxford:Pergamon.1991.

【4l】ScoU

Campbell,SusanSFainstein,ed.Readingsin

Planning

Theory[M].

Oxford:BlackwellPublisherInc一1996.

[42】SeymourJ.Mandelbaum,LuigiMazza,RobertW

Burchelleds.Explorations

in

Planning

Theory[M].New

Jersey:Center

for

UrbanPolicy

Research.1996.

【43】PhilipAIImendinger.Planning

Theory(Planning,environment,cities)[M].

HoundmiUs:Palgrave

PublishersLtd.,2002.

国际城市规划I

2009V01.24.No.183

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史舸, 吴志强, 孙雅楠, SHI Ge, WU Zhiqiang, SUN Yanan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际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09,24(1)0次

参考文献(55条)

1. 胡俊 重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初探 1994(3)2. 张京祥 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 1995(1)

3. 童明 科学的还是理性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基础思想的思辨 1997(3)4. 童明 二元性的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实践 1997(5)5. 周卫 城市规划体系构建探索 1997(5)

6. 李秉毅 新时期规划师的教育与培养的改革 1998(2)

7. 范少言 试论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框架[期刊论文]-规划师 1999(4)

8. 张庭伟 迈入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规划理论[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0(1)9. 段进 回归本体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2003(2)

10. 何兴华 关于城市规划科学化的若干问题[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3(6)11. 向俊波 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城市规划[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 2004(2)

12. 诸大建. 易华 从学科交叉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1)13. 段进 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1)

14. 易华. 诸大建 学科交叉以人为本制度创新 --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观点综述[期刊论文]-规划师 2005(2)15. 张兵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规范化问题--对规划发展现状的思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2)16. 曹康. 吴丽娅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哲学传统[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2)17. 李阎魁 完善城市规划理论的思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5)18. 林康叉. 唐永强 比较@分类@类比 1987

19. 孙施文 城市规划哲学(博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199420. 张永兴 打开世界知识之门的钥匙--广义分类学研究及应用 1995

21. Hudson B Comparative and Current Planning Theories:counterparts and contradictions 1979(4)22. Taylor N Planning Theory and the Philosophy of Planning 1980

23. Yifiachel O Towards a New Typology of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1989(16)24. John Friedmarm Planning Theory Revisited 1998(3)

25. Nigel Taylor Book Reviews(Seymour J.Mandelbaum,Luigi Massa,Robert W Burchell.Editor.Explorationsin Planning Theory.NJ:New Brunswick,1996) 1998(12)

26. Susan S Fainstein New Directions in Planning Theory 2000(4)

27. Philip Allmendinger Towards a Post-Positivist Typology of Planning Theory 2002(1)28. John Friedmann Why Do Planning Theory 2003(1)

29. E R Alexander Response to'Why Do Planning Theory' 2003(3)30. Andreas Faludi The Impact of a Planning Philosophy 2004(3)

31. John Forester Reflections on Trying to Teach Planning Theory 2004

32. Andreas Faludi Planning Theory(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series) 1973

33. Andreas Faludi A Reader in Planning Theory 1973

34. Healey P. McDougall G. Thomas M J Planning Theory:Prospects for the 1980s 1979

35. Lynch K A Theory ofGood City Form 1981

36. Cooke P Theories of Planning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1983

37. Ernest R. Alexander Approaches to Planning:introducing current planning theories,concepts andissues 1986

38. John Friedmann 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1987

39. Faludi A A Decision Centred View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1987

40. Healey P. McDougall G. Thomas M Planning Theory:prospects for the 1990s 1991

41. Scott Campbell. Susan S Fainstein 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1996

42. Seymour J.Mandelbaum. Luigi Mazza. Robert W Burchell Explorations in Planning Theory 1996

43. Philip AIImendinger Planning Theory(Planning,environment,cities) 2002

44. 正如Mandelbaum(1996)所认为的,"规划理论"中的"理论"概念,与以前相比不再具有严格的限制性,而是更加开放,包容、广阔,这实际上反映了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即忽略城市规划理论是否具有确定性,普适性的问题,而是采取体现多样性、差异性的实用主义标准

45. Hemmens和Stiftel(1980)在对1980年代之前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划分时,发现理论家越来越关注社会实践、术语、行为,语言,而非1960-1970年代的实证主叉、以程序为基础的理论思考,并将之称为"理论的破碎",与"范式的崩溃"(Hudson,1979)、或"理论的多元主义"(Healey等,1979)同义.但笔者更倾向于用多元或复杂来形容

46. Philip Allmendinger Towards a Post-Positivist Typology of Planning Theory 2002(1)

47. Yiftachel,O Towards a New Typology of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1989(16)

48. 虽然这些学者的论述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提出一种理论类型划分,但同样可以回答城市规划理论包括哪些方面内容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仍然可以归于理论类型划分范畴

49. 实际上,期刊中的内容与专著中第二章"当前的规划理论图景"第一节"规划理论的类型"的内容基本一致,专著还对系统和理性规划理论、马克思主叉和批判理论.新右翼规划、实用主义、倡导规划、后现代规划、沟通规划进行了详细介绍

50. 显然,这违背了类型划分方法的排他性原则.类型划分是一种按照特定属性(标准)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方法,即,在比较事物间共同点(一般属性)、差异点(特殊属性)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点将事物集合为较大的类(种概念).根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划分为较小的类(属概念).为此,类型划分必须坚持两个原则:1)穷尽性原则,划分出来的子项(属概念)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种概念)的外延;2)排他性原则,各子项的外延或范围应互不相容,包括层次性,单

51. 据AIlmendinger自己所述,后实证主叉思想主要强调现实社会与历史文脉、规范性、某种程度的相对主义(对于不同价值、观念的容忍与接受,以至于不愿意加以评价)、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比较性,以及时间与过程的非线性(否定目的论和进步现)

52. 笔者认为.在四个前提原则中.规划具有规范性、语境性、适应性(可调和)这三个前提是合理的,但以此推导出第四个前提则值得商榷:1)理论是否具有规范性,只是反映了理论的一种属性,与属于实质还是过程并无必然关系;2)理论具有语境性、与行动复杂相关,并不意味着理论一定是纷杂无规律的,因为个性(与行动之间的复杂.反复关系)与

共性(实质一过程或其他本质区分)是辩证统一的;3)理论所具有的适应性,主要指不同语境下的形式可变,而非本质变化,

53. John Friedmann Why Do Planning Theory 2003(1)

54. 在现实的研究中,历时性研究(历史研究)往往被作为研究工具或方法,而与共时性研究结合在一起被使用.很难做出绝对的区分.因此,这种区分主要是以不同理论的最终研究目的标准来进行的大致划分,即研究主要是为了认知结构规律(共时性)、还是为了认知演变规律(历时性)

55. 另外三种划分,笔者认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1)按照理论研究主体标准所做的内一外划分,虽然反映了理论研究的主体属性,但主体范围是随着城市规划认识与实践的历史演变而不断变化的;2)按照价值判断标准所做的实证性一规范性划分,则由于任何理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规范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而并不具有确定性;3)按照实用标准进行的划分,即对历史中存在的(历史导向)或现实中需要的(问题导向)理论类型的归纳,虽具有现实性,实

相似文献(0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wcsgh20090100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22日

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LiteratureReviewofUrbanPlanningTheo吖Typology

史舸吴志强孙雅楠

摘要:面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日趋复杂,多元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采用类型划分方

1引言

当前城市规划理论叫存在多元、“破碎”田的情况,这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这种情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1)从静态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规划的复杂性.所涉及因素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可能范畴是极为广泛的;2)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即使某一特定阶段的城市规划理论是清晰的.或者如Yiftachel(1989)所说的“有范式的”.但就历史上存在的城市规划理论整体而言.仍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而.城市规划理论的多元化、复杂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与现实合理性。

但同时.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对学科与职业认识的缺乏共识,不利于学科与职

业的发展。就理论研究而言,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外延过宽.核心不明确,造成学界努力方向的分散而缺乏效率.无法有效积累经验与知识(张兵,2004,2005),学科研究的低层次扩张和理论空心化趋势(吴志强,于泓,2005);2)外延又较窄,使得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张庭伟,2000,2004)。

正如AIImendinger{2002)所说的.”在任何存在多样化的,相互竞争的理念或理论的研究领域内,对这些理念或理论的图景进行描绘.都是通过类型学提供的Ⅻ”,为了研究和把握多元.复杂的城市规划理论.有必要借助类型学方法对其进行分

法对众多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分类、把握。本文

对国内外现有的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研究进行了综述,归纳了九种划分标准,并分析了各自

的可借鉴之处,存在问题,试图探清现有研究

的大致图景和边界,为进一步提出新理论类型划分做好铺垫。

Abstract:Confrontingthecomplicationand

varietyofthe

on

contemporarilytheoretical

study

urbanplanning,it

isnecessarythatapplying

somekindsoftypological

methodtO

classify

thetheories.Thisstudies

relevanttO

paperreviewsmajorexisting

standardS

theoreticalclassification.from

ofclassification

whichnine

are

categories

generalized.Theadvantagesandproblemsofninecategories

arc

thescalso

discussed,withthe

and

an

purposetO

demarcatethepanorama

to

boundaryadvanced

ofexistingstudies,and

category

beget

ofclassification.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论;理论类型划分;

文献综述

Keywords:UrbanPlanning

Theory;

析.梳理.归类。类型划分方法的功能,或者说重要性,体现为三个方面(Yiftachel,1989)Ⅷ:1)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系统分类,可以纠正一些认识上的误解和困惑:2)通过对特定主题相关因素的清晰定义,可以有效地组织知识;3)通过描绘特定主

①正如Mandelbaum(1996)所认为的,“规划理论”中的“理论”概念,与以前相比不再具有

严格的限制性,而是更加开放,包容、广阔,这实际上反映了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即忽略城市规划理论是否具有确定性,普适性的问题,而是采取体现多样性、差异性的实用

主义标准。

TheoreticalTypology;LiteratureReview

②Hemmens和StifteI(1980)在对1980年代之前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划分时,发现理论家越

来越关注社会实践、术语、行为,语言,而非1960一1970年代的实证主叉、以程序为基础

作者:史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生。shige—dl@163.tom

吴志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博导。dean@tongji—caup.org孙雅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sunerya@163.com

的理论思考,并将之称为“理论的破碎”,与“范式的崩溃“(Hudson,1979)、或“理论的多元主叉”(Healey等,1979)同义。但笔者更倾向于用多元或复杂来形容。⑤引自:PhilipAllmendinger.Towards

Post—Positivist

TypologyofPlanningTheory[J】Planning

Theory,2002(0n:77.

④Yiftachel,O.Towards

Planningand

New

Typology

ofUrban

Planning

Theories.Environment

andPlanningB:

Design,1989(16)。转引自:同上。

48

国际城市规划万方数据

2009V01.24,No.1

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题不同性质的子系统.可以有助于研究主题的理论化.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以下部分将对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现有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简述.归纳已有的划分标准与类型划分.分析其可供借鉴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试图探清现有主要相关研究的大致图景和边界,为进一步提出新理论类型划分做好铺垫。

2.1.4按照内容标准进行的类型划分.还包括胡俊

{1994)所提出的结构一规程划分,以及按照微观或宏观空间规模标准提出的总体一区段划分:1)结构理论是指有关城

市整体结构、理想发展模式的理论,规程理论是指有关规划方式与过程的理论:2)总体学说主要研究城市总体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变化规律.区段学说主要研究城市区段开发中各需求.供给、开发部门间的行为准则和关系。

2研究述评

2.1国内研究

2.1.1国内较早对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为孙施文(1994),在其博士论文第三章”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中,提出了多种理论类型划分.包括:1)按照层次性标准.分为哲学层次(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科学层次(城市规划所涉及内容的特征与规律.如城市理论.设计理论.实施理论).技术层次(源于科学层次的深化.实践经验的概括.如城市规划操作过程的依据、原则、原理):2)按照价值判断标准.分为实证理论(根据观察归纳得出,无价值判断),规范理论(根据价值观解释应该如何.无法检验);3)按照内容标准,分为总体理论(城市规划本质及过程的规范性理论).主题理论(城市规划一些基本不变的重要主题的实证性理论).背景理论(特定的规划背景,规范化的实证理论):4)按照哲学思想标准.分为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实践论、系统思想、生态思想.权威主义。

2.1.5胡俊所提出的结构一规程划分与Faludi《1973)的

TIP-TOP(见下文2.2.1)划分具有相似之处.而许多国内其他学者也同样提出了类似的划分.只是名称不尽相同,如:

1)周卫(1997)的基础理论(指导应用理论的形成)一应用

理论(规划从相关学科借用并加以应用的)划分:2)张庭伟

《2000)的规划基本理论一专项规划理论一城市问题理论划分;3)何兴华(2003)的城市学(城市发展规律)一规划学

(规划行为规律)划分。

2.1.6曹康等学者(2005)延续了哲学思想划分标准划分,探讨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背后的哲学思想根源.以加深对现代规划理论的认识,认为在影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传统思想中.决定性的是资本主义思想,并分析了九种哲学思想及其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主要特点以及代表理论:乌托邦思想(或理想主义)、极权主义(或权威主义)、技术至上主义(或技术专家论).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社会主义.实证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

2.1.2其后.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同样采用了层次性、价值判断这两种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类型划分.如:1)张京祥

2.1.7也有学者从城市规划客体I以城市为代表)角度进行划分.如张京祥(1995)在提出理论层次性标准之后.进一步按照内容标准划分为城市自身发展机制理论.城市问题相关理论.城市各系统发生发展机制理论。

(1995)提出的哲学一科学一技术划分;2)童明(1997)提出的实证一规范划分;3)段进(2003)提出的规划理论一城市科学一技术方法划分:4)向俊波(2004)提出的规划理论—理论与方法一实践划分。

2.1.8另外,在研究中还存在一种较为实用的划分方法.

2.1.3李阎魁(2005)在层次性标准的基础上.做了更为详细的分析与拓展:1)哲学层次,除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外,增加了价值论.试图将价值判断整合进来;2)科学层次,分为基础理论(规划涉及的内容,包括物质环境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精神文化空间.时间因素)。过程理论(体现规划实践意义.包括形成规划思维.确定规划目标、制定活动程序、规划反馈和调节等环节);3)实践层次.由理论演绎.经验概括得来,需转化为技术、制度,即以内涵更广的,包括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实践”代替了“技术”。

即,将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列举出来.作为理论内容类型山.

如:1)周卫(1997)在提出基础理论一应用理论划分之后.

进一步论述了应用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地理、经济.社会等多学科共同影响形成的理论:2)李秉毅(1998)提出城市规划的十方面知识,与理论相关的有经济和社会.自然和生态系统,区域、系统科学,定量分析、新科技、可持续发展,管理八个方面;2)范少言(1999)提出的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基本构成.包括思想体系、价值观念、编制程序方法.城市发展布局模式.实施的组织体系.管理系统;3)顾

①虽然这些学者的论述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提出一种理论类型划分,但同样可以回答城市规划理论包括哪些方面内容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仍

然可以归于理论类型划分范畴。

万方数据

国际城市规划I

2009V01.24.No.149

史舸吴志强孙雅楠

朝林(2005,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发言)提出的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应用的十一个方面;等等。

但其所提出的不同理论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适用性.组合性的观点是合理的。

2.2国外研究

2.2.1在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最为著名的是A.Faludi(1973)的二元划分:1)规划中的理论(TIP:TheoryPlanning),或称为实质规划理论(SPT:Substantive

in

2.2.5

N.Taylor(1980),反对Faludi的二元划分方法,

提出了社会学理论一哲学问题的划分,前者强调以经验实证

为基础,后者强调以意识形态与规范为基础。

笔者认为,与Faludi相比.这种划分仍然属于二元划分,只是反映了理论的不同属性,采取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即价

Planning

Theory),即在规划中运用到的理论:2)规划的理论(TOP:

TheoryofPlanning

Planning),或称为过程理论(PPT:Procedural值判断标准(规范一实证)。

kLynch《1981).将城市规划理论划分为三类:1)

Theory).即规划本身的理论。

2.2.6

笔者认为.虽然这种划分稍显简单,并且将TOP等同于PPT是值得商榷的.但仍然是具有一定合理性,逻辑严密性的完整划分.从其至今仍有一定适用性与主流共识性(Friedmann,2003)即可为证。其后诸多学者或发展、或修正、或反对.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划分类型。

功能理论(Functional),即对城市体系的形态、结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2)规范理论(Normative),即对价值目标与空间形态之问的关系进行研究:3)决策理论(Decision).即对规划决策过程进行研究。

笔者认为.这种划分同样是建立在Faludi二元划分基础

2.2.2

P.Allmendinger在其发表于((PlanningTheory))

上的.功能理论可对应于TIP、决策理论可对应于TOP.并通过规范理论I价值判断)调和二元对立而形成三元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问题在于,在功能理论《偏实证)中同样涉及价值判断.在决策理论(偏规范)中同样存在实证因素.因此规范理论的名称与其实质相比并不十分吻合。

(2002101】)上的“Towards

Planning

Post-PositivistTypologyof

Theory

Theory”、以及当年出版的专著((Planning

lplanning,environment,cities)》中w.对已有城市规划理论类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述评。以下将以此为基础,并补充笔者所检索到的其他研究成果,对Faludi之后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进行简述。

2.2.7

P.Cooke(1983).与Taylor的观点一样,认为实

质一程序的二元划分是错误的.并提出了三种城市规划理论

2.2.3

P.Healey等(1979).对1970年代的主要城市规划

类型——发展过程理论(DevelopmentProcess).规划过程理

论(PlanningProcess)、状态理论(State)。

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渐进主义、社会规划与倡导规划.政治经济学派.新人文主义、实施与政策、实用主义.认为这些理论都是对Faludi的过程规划理论(PPT)的发展或反对,并描述了不同理论之间的关系(图1)。

笔者认为.Healey等学者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理论划分类型,而只是对当时的主要理论进行了梳理,是对Faludi所提出类型划分的一种实证研究。

2.2.4

B.Hudson(19791.认为城市规划理论逐渐趋向多

元化.并提出一个理解框架.总结了五种规划方法——概要

的(Synoptic).渐进的(Incremental)、协商的(Transactive).倡导的(Advocacy)、激进的(Radical).认为每种方法都可能在特定环境中发挥作用,也可以综合使用以发挥成效,因而为规划师提供了多种选择与组合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与Healey类似.Hudson同样没有基于逻辑分析来提出新的类型划分,而是总结了当时存在的各种理论,

社会关系的产物任的.规划应鼓励一种设计而关注重心无进展我们必须

基于人际关系的共识应放在政策行动上关注于做实事

围I

lI

Healey(1979.p7)对1970年代主要城市规划理论类型的分析

①实际上,期刊中的内容与专著中第二章“当前的规划理论图景”第一节“规划理论的类型”的内容基本一致,专著还对系统和理性规划理论、

马克思主叉和批判理论.新右翼规划、实用主义、倡导规划、后现代规划、沟通规划进行了详细介绍。

50

国际城市规划l

万方数据

2009VbI.24。No.1

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笔者认为.该划分是将规划本身与规划客体、动态过程与静态状态这两对四个要素进行了重新组合.将原本Faludi的规划中的理论(TIP)拆分成了动态发展过程和静态状态,本质上不是反对,而是发展了Faludi的划分。

2.2.8

E.R.Alexander(1986).基于规划定义、过程,作用的分析,提出三种规划模式:1)实质模式(Substantive),包括物质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交通规划.公共投资、住房、环境与资源规划.社会经济规划等;2)工具模式(Instrumental),包括规制性规划(Regulatory).分配性规划(Allocative).发展性规划.指令性规划(Indicative);3)语境模式(Contextual),包括综合规划、社会规划、倡导规划.官方规划fBureaucratic).激进或对抗规划(Anti—Planning).反规划(Non—Planning)。

笔者认为,虽然这种划分并非专门针对理论类型,但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城市规划理论内容的不同属性:1)对于实质模式.实际上是针对城市规划理论可能涉及的不同领域,与TIP的内涵类似(视角又不完全一致).其中所包含的子分类划分是实用的.并没有提供确切的子标准;2)对于工具模式.实际上是针对城市规划本身可能起到的作用,或者说隐含在城市规划背后的权力作用强度,可以归于TOP理论,但内涵范畴稍小:3)对于语境模式,实际上是从历时性(历史)角度对已有的、受一定理论思想影响的主要城市规划模式进行归纳。

2.2.9

J.Friedmann《1987),按照时间顺序提出了四种规

划思想传统.并以此对历史上存在的主要规划思想的系谱关系进行了归类.描述:1)作为社会改革(SocialReform)的规划.源于乌托邦思想,预先设想一种理想社会形式,在现有体制内引导社会改良:2)作为社会动员(SocialMobilization)的规划,源于马克思主义.通常在社会转型期流行.关注社会解放.弱势群体等激进目标,针对体制本身:3)作为政策分析(PolicyAnalysis)的规划.源于二战中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关注公共事务管理,用实证分析.定量统计、决策等科学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注重方法的客观性而非价值观:4)作为社会学习(SocialLearning)的规划.源于实用主义.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以及毛泽东的实践论.试图克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间的矛盾.认为规划的精髓是行动。

笔者认为.这种划分虽然针对的是城市规划整体而非理论,但却体现了城市规划理论可能产生的社会作用,其问题在于:1)稍显实用,对历史上存在的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影响下的规划实践进行了归纳.并没有对规划(理论)的社会作用进行逻辑分析:2)稍显重复.社会改革和社会动员之

万方数据

间属于量的差异.实际上两者的本质都是寻求对社会的改变、对更好社会的追求:3)划分标准不统一.社会改革和社会动员更多的是从规划(理论)目的角度考虑的.区分了方法上的温和(体制内改良)与激进(变革体制本身).政策分析更多的是从方法角度考虑的,其目的则与前两者相同,都是为

了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学习则完全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的,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问题,或者说规划的实践性、实效性:4)另外,正如Allmendinger所评,在对各类型具体理论的把握上.过于关注具体内容.细节,而非论证其类型,

仍未摆脱实质一程序的划分,只是与这种划分并行之外.采

取了另一套划分标准。

2.2.10

A.Faludi(1987),部分地接受了其他学者对其二

元划分的批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正.承认程序与实质理论对于规划来说都是必须的.都不能主导对方,并承认存在多元的实质规划理论.但仍然坚持规划应关注过程理论。

笔者认为.这种修正没有产生质的变化,没有对原有的规划的理论(TOP)定义缺陷问题进行修正、细化,反而由于增加了理论的层次而破坏了原有TIP-TOP划分的逻辑简洁性和严密性。

2.2.11

O.Yiftachel(1989).认为之前的划分不同程

度地发展了Faludi的划分.同时也指出了这些划分存在的

三个缺陷——无法处理”实质一程序”与”解释一说明”(explanatory—prescriptive,即规范一实证)之间的关系、将

多数理论视为对某一现象的相互对立(竞争性)的解释.没有对规划研究领域的边界进行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将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处理(图2):1)1960年代初之前.理论研究处于存在范式的有序阶段,并可归于三类问题.即分析性的争论(theAnalyticalDebate,什么是城市

规划)、城市形态的争论(the

Urban

FormDebate.什么是好

的城市规划方案).程序的争论(theProcedural

Debate,什么

是好的规划过程),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发生作用;2)1960年代初之后.理论研究处于范式缺失(breakdown)的多元阶段,此阶段的城市规划理论明显开始分散,并相互交叉。

笔者认为,暂且不论他对Faludi的批评是否合理或是否过于严厉,就其自身所做的划分而言,存在的问题在于:1)虽然两阶段划分是以范式的清晰性为标准的,但对于1960年代之后的多元阶段,只是承认其分散.交叉而没有对分散出去的理论做出新的类型划分;2)而对于1960年代之前的划分.仍可被视为是对Faludi划分的发展,城市形态的争论可归于TIP.程序的争论可归于TOP(PPT),并加入了价值判

国际城市规划}2009

V01.24.No.151

断因素以解决实证性一规范性问题.另外增加了分析性的争

论以解决Yittachel自己所提出的规划定义问题。

2.2.12

P.Healey(1991).将规划研究划分为四类:1)对规划中运用的具体内容的研究:2)对规划、政策、具体行动是否起作用.或已起到何种程度作用进行的评价研究;3)规划实践的社会学研究,即对规划实践行为本身的研究;4)帮助实践者改进实践的研究。

笔者认为,由于理论是研究的成果,因此这种划分同样可被视为一种理论类型划分,显然这种划分是对Faludi划分的扩展:1)第一类可归于规划中的理论(TIP)范畴;2)第三类可归于规划的理论ITOP)范畴的研究,但在内涵定义方面要大于Faludi定义的PPT.增加了规划实践行为本体的研究;3)同时.更多地考虑规划的实践性、实效性.因而增加了对实效进行评价、改进实效的研究。

显然,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强调了规划的实践性.但其问题在于:1)由于对实践性的强调.导致对规划其他方面的意义(如认知,价值)的忽略.无法体现实践与认知.

l程序的争论

I什么是好的规划过程

线市

1920址_革

设计方法

1930194019501960

;I总划山

上山微徽,上概

理性综合规划

圈2

Yiflachel(1989.p27)所做的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以及历时性研究

52

万方数据

国际城市规划2009V01.24.No.1

史舸吴志强孙雅楠

价值之间的关系:2)划分标准不统一.四类研究并不处于同一层面上,第一、第四类处于一个层面(类似Faludi的SPT-PPT).第三类则属于更高的哲学层面(本体认识),而第二类

则属于更低的技术层面(具体方法);3)虽然对TOP的内涵进行了扩展,但仅包含了实践行为.而未考虑认知行为。

2.2.13

S.J.Mandelbaum(1996).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理论

类型划分.而是对理论本身进行了探讨,认为:1)“规划理论”中的”理论”概念,与以前相比不再具有限制性(restrictive).而是更加开放.包容.广阔.这反映了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即忽略城市规划理论是否具有确定性、普适性的问题.转而采取体现多样性.差异性的实用主义价值标准;

2J这样就不需要确定的理论知识,而只需要原因织释,描述,

信念,以使人们能够认知.理解.用来指导行动,即更加关注实际的规划实践、实践者的实际所为(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与相关人等沟通);3)因而,规划理论类型应更加强调主体(agency.多元.差异、不确定)而非结构(structure,单一.统一.确定)。

笔者认为,Mandelbaum是基于对理性主义、结构主义的批判与反思,采取了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差异、相对).实用主义的观点.对理论是否存在确定普适的类型划分、是

否应该对此进行探讨(是否有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

这就涉及到了个性与共性.偶然性与规律性之间关系的

哲学认识问题.笔者认为.Mandeibaum的这种观点.是对个性与偶然性的夸大,对共性、规律性的怀疑和否定,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否定了理论研究本身的意义。

2.2.14

J.Friedmann(1998).认为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已经

成为一种漫无边际、没有限制的领域.并对主要的研究(他认为可以涵盖90%)进行了概括.大致分为六类:应用理性

(AppliedRationality).社会指引(SocietalGuidance).实证

主义行为方法(Behavioural

Positivist

Approaches).沟通实

践(CommunicativePractice).社会学习(SocialLearning)、激进规划或解放性实践(Radical

Planning

or

Emancipatory

Practice)。并认为规划师唯一拥有的能力或知识.是社会一空间过程(Socio—SpatialProcess)方面的知识.同样可分为六类:城市化.区域经济增长和变化,城市建设、文化差异和变化.自然变化,城市政治和授权(Empowerment)。

笔者认为.Friedmann这次并没有通过逻辑分析提出如1987年(2.2.9)那样的新类型划分.而是采取了实用标准,对当时已有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规划师所拥有的理论知识,需要关注的理论研究问题进行了归纳。

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2.2.15

S.S.Fainstein(2000).检视了三种主要的规划理认识论,或者Kuhn所说的范式.用以调和.筛选其他类型的理论。

(2)社会科学哲学(Social

Scientific

论.即沟通模式(或合作模式.强调规划师在不同利益人之间进行调和).新都市主义(或新传统主义Neo—traditionalism,描绘了一个令人愉悦的、经过规划的物质形态城市).公正城市(Just-City,起源于政治经济学传统.提出了一个基于公正的空间关系模式),并提及还有其他一些规划理论类型,如Corbusier的现代主义,传统的理性模式、渐进主义等。

Fainstein认为:1)不同理论类型间的差异反映了关注规划过程与强调适宜结果之间的一种持续紧张:2)没有一种理论类型是完全排外的.每一个都包含了其他类型的一些元素;3)有些理论家(或理论思想)不能简单地归为某种类型;4)她本人支持对公正城市模式及其隐含的政治经济分析模式进行修正、加以持续的使用。

笔者认为.Fainstein所做的类型划分是历时性的.是对历史上(主要是当时)存在的主要规划理论思想进行的一般性归纳概括.而不是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的。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导致其认为某一种理论类型并非是完全排外的观点w。但其所提出的某一理论家(或理论思想)不能简单地归为某种类型的观点是合理的.这是因为规划理论思想在形式上并不具有如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的严格性.是有可能由多方面内容组成的,需要在具体划分时进行理论思想构成内容的权重鉴别。

Philosophy).源于广

泛的哲学思想.如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等。

(3)社会理论{SocialTheory),源于社会学,为一系列相关的.分散的(discrete).对社会的整体理解.分为三种子类型,a)自上而下的结构主义方法(the

structuralist

top-down

approaches),如结构主义.功能主义.马克思主

义.主要探讨作用于个人的结构性力量(structuringforces);b)自下而上的解释性理解(themore

bottom・upinterpretative

understandings),如符号互动主义、人种方法学、现象学.强调个人及其选择能力;C)中间类型方法.用以调和上述两种方法的二元对立,代表为Habermas的沟通理论。

(4)外生性理论(ExogenousTheory),即规划师用到的理论.或用于理解规划及空间的理论.并不一定和规划有关.如民主、政权与规制(regulation)、实施等宏观或中观层面的理论.该类型理论与社会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并非是整体性,普遍性探讨,而只是关注社会某一特定元素.并更加强调以经验实证为基础、更具有可检测性。

(5)内生性规划理论(Indigenous

Planning

Theory),由

上述四类理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等语境因素影响下转化而来.是规划所特有的,如马克思主义规划,新自由主义规划、

2.2.16

P.Ailmendinger(2002).在对已有类型划分进倡导规划、系统规划、理性综合规划.合作规划、新实用主义规划理论等。

笔者认为,暂且不论Allmendinger所提出的四个前提Ⅻ.

行回顾之后.认为程序一实质的划分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一

种理论都不能被简单地划分为程序或实质。基于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t)思想吲,他提出了四个研究前提:1)所有的理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规范性.包含着价值判断;2)理论是存在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并不完全是通过抽象思维产生的;3)不同的理论之间可以通过构成方式、所处的时空因素加以调和:4)如果承认上述三个前提.那么实质一程序之间就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分.而只存在理论与行动之间的复杂.反复关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图3):

(1)核心为框架性理论(FramingTheory),类似本体论,

圈3Altmendinger(2002.p90)所提出的后实证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

①显然,这违背了类型划分方法的排他性原则。类型划分是一种按照特定属性(标准)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方法,即,在比较事物间共

同点(一般属性)、差异点(特殊属性)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点将事物集合为较大的类(种概念).根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划分为较小的类(属概念)。为此,类型划分必须坚持两个原则:1)穷尽性原则,划分出来的子项(属概念)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种概念)的外延;2)排他性原则,各子项的外延或范围应互不相容,包括层次性,单一标准两方面,前者指子项要保持同一层次、母项和子项要处于相邻的两个层次,后者指在同一次分类中只能存在一个划分标准。

⑦据Allmendinger自己所述,后实证主叉思想主要强调现实社会与历史文脉、规范性、某种程度的相对主义(对于不同价值、观念的容忍与接受,

以至于不愿意加以评价)、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比较性,以及时间与过程的非线性(否定目的论和进步现)。

⑤笔者认为.在四个前提原则中。规划具有规范性、语境性、适应性(可调和)这三个前提是合理的,但以此推导出第四个前提则值得商榷:1)

理论是否具有规范性,只是反映7理论的一种属性,与属于实质还是过程并无必然关系;2)理论具有语境性、与行动复杂相关,并不意味着理论一定是纷杂无规律的,因为个性(与行动之间的复杂.反复关系)与共性(实质一过程或其他本质区分)是辩证统一的;3)理论所具有

的适应性,主要指不同语境下的形式可变,而非本质变化,不能因形式的可变性而否定本质的规定性。

万方数据

国际城市规划l

2009

V01.24。NO.1

53

史舸吴志强孙雅楠

就其所提出的划分而言:1)作为核心的框架性理论,可归于TOP范畴.并且是属于规划哲学层面的理论研究:2)而右侧的三类理论,可归于广义的TIP,即在规划认知和实践中可能使用(或产生影响)的理论:3)在特定时间与空间(语境因素)下产生的内生性理论则可归于广义的TOP,在内涵界定上当然要大于仅仅是过程内涵的PPT。

显然,这种划分并没有真正跳出TIP-TOP的框架.但其值得借鉴之处在于:1)强调了理论的层次性.将核心层面的框架理论与其他层面理论进行了区分;2)增加了语境因素I时间与空间).兼顾了理论的普适性与地方性;3)增加了

2.2.18

J.Forester(2004),针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的分散.

多元.争论情况,从理论的社会作用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城市规划理论的任务不仅仅是评判当代规划师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冲突、政治复杂性等问题,而是应该更多地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规划.如社会福利.公正公平、更少的环境退化,更美的人类环境等等。换句话说,城市规划理论研究面临的挑战.不是简单的解构.咬文嚼字.而应该是建设性的、致力于人类与环境的改善。

笔者认为,这种从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角度进行探讨显然是合理而必要的,同时也提出了理论研究中的主体(个人及社会)需求因素.有利于纠正理论类型研究中对此问题的忽视倾向。但同时应该指出.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理论类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研究主体因素(内生性一外生性);4)提出了实证性一规范

性划分的非绝对性。

另外,这种划分似乎存在着界定过宽的问题,即只要是对规划产生影响的理论(甚至包括哲学、社会学理论)都可归于城市规划理论。但这种过宽的界定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其研究目的在于以类型划分为工具,对历史上存在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定位、梳理,为此,采取尽可能大的内涵界定.以求最大的包容性是合理的选择。

3小结

类型划分方法的关键,是对划分标准,或者说事物不同属性的把握,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些现有的类型划分往往采取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反映了不同的城市规划理论属性,大致可归纳为九个标准:

2.2.17

J.Friedmann(2003)承认Faludi的TIP—TOP二元{1)理论层次性标准.代表性的如孙施文(1994)提出

划分是一个广为接受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认

为存在三类规划理论:1)理论1.即TIP_从其他相关领

的哲学一科学一技术划分.李阎魁(2005)提出的哲学一科学一实践划分;

(2)规划内涵范畴标准.代表性的如Faludi(1973)提出的TIP-TOP划分.以及其后诸多学者提出的各种变体.这种划分取决于对规划内涵的界定;

(3)理论研究主体标准.代表性的如Allmendinger(2002)

域借用的或在规划中使用的专门化理论.如土地使用、交通.

城市设计、区域发展、环境规划等:2)理论2.即TOP——

规划本身的理论.属于规范性理论:3)理论3,TAP,关于{about)规划的理论.指基于经验研究的.对规划实践进行批判性审视的理论(如从马克思主义以及可持续视角对规划进行批判的批判规划理论)。

按照Friedmann自己的叙述.理论3类型的增加,是因为理论2仅仅是对规划本身进行的哲学层面探讨,与规划实践无关,而在现实中“所有的规划实践都会被某种理论所指导,后者也许没有被有意识地命名或提出.但确实存在w”.这种指导实践行为的理论就是他所说的理论3,即实证与规范结合的批判性理论。

笔者认为:1)关于TOP的定义.Friedmann与Faludi已经具有了本质上的差异.前者是属于哲学层面的本体论或认识论,而后者则属于哲学层面的方法论或科学层面的规划合理程序研究:2)虽然增加了针对规划实践的理论3.似乎更加强调在理论研究中考虑规划实践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却隐含着一种观点,即规划实践与理论l是完全脱离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提出的内生性一外生性理论划分.除需要对规划内涵进行界

定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对规划理论研究主体进行界定.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看.TIP.TOP划分也隐含着主体标准;

(4)客体本身标准.如客体(以城市为主要代表)的空间规模层次等;

(5)动态静态标准.严格地说是因素而非标准.代表性

的如Cooke(1983)按照过程一状态对Faludi所提出划分的

修正;

(6)哲学思想标准.即各种理论所隐含的哲学观(思想)、价值观.代表性的如孙施文(1994)按照六种哲学思想、曹康等(2005)按照九种哲学思想对规划理论的梳理;

(7)理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社会价值)标准.代表性的如Alexander(1986)提出的工具模式.Friedmann(1987)提出的四种规划思想传统;

(8)价值判断标准,即实证性一规范性划分,这种区分

①引自:JohnFriedmann.Why

Do

Planning

Theory.Planning

Theory,2003(01):8

54

国际城市规划万方数据

2009V01.24,NO.1

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理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规范性);

(9)实用标准.包括对现实中需要的(问题)或历史中存在的理论类型进行的概括、归纳。

这些类型划分的可借鉴之处在于.对城市规划及其理论不同属性的反映:1)层次性标准.体现了城市规划理论具有的层次性:2)规划内涵标准,体现了城市规划认知行为(及作为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行为的辩证统一,研究包含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3)动态静态标准.体现了城市规划理论具有的共时性I静态的.结构与状态)与历时性(动态的.过程与阶段)两个维度叫:4)哲学思想标准.体现了城市规划理论所具有的语境性,以及与城市规划哲学(观)之间的密切关系:5)研究目的与意义标准.体现了城市规划理论与不同主体需求之间的密切关系;6)客体标准,可以反映城市规划认知与实践客体对象的各方面属性吲。

需要指出的是.就方法本身而言.类型划分是有局限性的.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任何类型划分及其所建立的概念和范畴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现实世界总是动态发展的:2)任何类型划分只是根据某方面属性对事物进行相对固定的划分,不能全面反映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和区别;3)任何类型划分都很难应对那些亦此亦彼(中间状态、混合状态)的事物。

这就决定了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不具有唯一性:1)从研究哲学来看.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趋近本质的发展过程.对其的研究是一个由现象分类向本质分类.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2)从研究目的来看.不同的研究目的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得出不同的划分结果.某种类型划分只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特定属性进行的划分.是为整体认识而服务的;3)从研究客体来看,由于城市规划理论思想本身的复杂性,模糊性.即使采取主次矛盾分析(分析主导优势或发展趋势)或三分法(代替异同的二分法)来加以缓解.也仍然难以将所有的理论思想整合到单一的.非此即彼的类型划分中。

显然.建立合理的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是非常困难的,但同时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只是以现有研究综述为引.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为铺垫、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l】胡俊.重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1994(03).【2】张京祥.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1995(01).

【3】童明.科学的还是理性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基础思想的思辨【J】.

城市规划,1997(03).

【4】童明.二元性的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实践【J】.城市规划,1997(05).【5】周卫.城市规划体系构建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1997(05).【6】李秉毂.新时期规划师的教育与培养的改革[J】.规划师,1998(02).【7】范少言.试论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框架【J].规划师,1999(04).【8】张庭伟.迈八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规划理论【J】.城市规划,

2000(01).

[9】段进.回归本体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J】城市规划,2003(02).【10】何兴华.关于城市规划科学化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3(06).【ll】向俊波.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4(02).【12】诸大建,易华.从学科交叉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J】.城市规

划学刊,2005(01).

【13】段进.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05(01).

【14】易华,诸大建.学科交叉以人为本制度创新——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

展论坛观点综述[J】规划师,2005(02).

【15】张兵.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规范化问题——对规划发展现状的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2005(02).

【16】曹康.吴丽娅.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哲学传统【J】.城市规划学刊,

2005(02).

[17】李阃魁.完善城市规划理论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05).[J8】林康叉,唐永强.比较’分类‘类比【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9】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博士学位论文)【D】.上海:同济大学,1994.

【20】张永兴.打开世界知识之门的钥匙——广义分类学研究及应用【M】.北

京:中国商业出版杜,1995.

【2l】HudsonB.Comparative

45(4).

andCurrentPlanningofthe

Theories:counterpaas

and

contradictionsⅢ.Journal122】Taylor

AmericanPlanningAssociation,1979,

N.PlanningTheoryandthePhilosophyof

Planning[J].Urban

Studies,1980,17.

【23】Yifiachel

0.Towards

NewTypologyofUrban

Planning

Theories[J].

Studies。

EnvironmentandPlanningB:PlanningandDesign.1989(16).

Planning

【24】JohnFriedmarm.PlanningTheoryRevisited[J].European

l998(03).

【25】Nigel

Robert

Taylor.Book

Reviews(SeymourJ.Mandelbaum,LuigiMassa,

Planning

Burchell.Editor.Explorationsin

Theory.NJ:New

Brunswick,l996)【J】.UrbanStudies,I998(12).

【26】Susan

SFainstein.New

DirectionsinPlanning

Theory[J].Urban

Affairs

Review,2000(04).

[27】PhilipAllmendinger.Towards

Post-PositivistTypologyofPlanning

Theory[J].PlanningTheory,2002(0”.

【28】JohnFriedmann.WhyDoPlanningTheory[J].PlanningTheory,2003(01).

[29】E

RAlexander.Response

to‘Why

Do

Planning

Theory’【J】.Planning

Theory,2003(03).

(下转83页)

①在现实的研究中,历时性研究(历史研究)往往被作为研究工具或方法,而与共时性研究结合在一起被使用。很难做出绝对的区分。因此,这

种区分主要是以不同理论的最终研究目的标准来进行的大致划分,即研究主要是为了认知结构规律(共时性)、还是为了认知演变规律(历时性)。

⑦另外三种划分,笔者认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1)按照理论研究主体标准所做的内一外划分,虽然反映了理论研究的主体属性,但主体范围

是随着城市规*・l认识与实践的历史演变而不断变化的;2)按照价值判断标准所做的实证性一规范性划分,则由于任何理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规范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而并不具有确定性;3)按照实用标准进行的划分,即对历史中存在的(历史导向)或现实中需要的(问题导向)理论类型的归纳,虽具有现实性,实用性,但并没有提供逻辑明确的划分标准,往往使得类型划分较为模糊、不确定。

万方数据

国际城市规划f

2009

V01.24.No.155

空间句法及其在城市交通研究领域的应用..

于交通研究领域预测的概念,它不能在现有交通设施条件下.预测未来年自然增长的交通流量:它只能描述研究区域空间

结构的改变——如道路条件的更改,所造成的交通流量在新

的路网上的分布状况。这也是其在城市交通规划领域应用的局限性所在。

4小结

综上可知.空间句法本身并不是一种城市空间理论或者空间设计方法.句法模型也不是路网中行人或车辆分布或运动模式的真实模拟,而是忽略几何要素的拓扑空间结构与步行活动之间相关关系的描述。切忌将空间句法当成一味解决所有交通问题的万能解药.盲目投注过多热情.但也不应漠视和排斥。正确的态度应是秉持清醒的头脑,在深刻的理论认识基础之上.正确使用空间句法,在合适的范围内将其功效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l】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f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Akkelies

van

Nes.A

ConfigurativeApproach

to

UnderstandPedestrian-

Basedand

Car-BasedShoppingCentres.ConfigurativeStudies

on

Oslo

And

Eindhoven[C].Proceedings

of4th

Symposium

on

SpaceSyntax,

London.2003:卜5.

[3】A

van

Nes.RoadBuildingand

UrbanChange.The

EffectofRing

Roads

on

theDispersalofShopandRetail

in

Western

EuropeanTownsand

Cities[D].Agricultural

UniversityofNorway,2002.

【4】R

Porras,T

Takeshita,MIkezoe,eta1.A

Study

on

thePedestrianSpace

ApplyingSpaceSyntaxandtheSegmentUnit[J】.Journal

ofAsian

ArchitectureandBuilding

Engineering,March

2002,l:l97-203.

【5】N

Raford.DR

Ragland.AnInnovativePedestrian

Volume

Modeling

Tool

forPedestrianSafety[J].http://repositories.cdlib.org/its/tsc/UCB—TSC—

RR.2003一11.

【6】BHillier.Centralityas

AProcess:accountingforattractioninequalitiesin

deformedgrids[J].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1999,4(3&4):107一127.

【7】BHillier.TheTheoryoftheCityas

Object

or

HowSpatialLaws

Mediate

theSocialConstructionofUrbanSpace[C].ProceedingsSpace

Syntax.3rdInternational

Symposium,Atlanta,2001.

【8】B

Hillier,A

Leaman,PStansall,et

a1.SpaceSyntax[J].Environmentand

PlanningB:PlanningandDesign.1976.3:147-185.【9】B

Hillier.configurational

Modeling

ofUrban

Movement

Networks[J].

EnvironmentandPlanningB:PlanningandDesign.1998.25:59—84.

[10】BHillier.SpaceisMachin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996.

【ll】B

Hillier,APenn,JHanson,eta1.Natural

Movement:or,Configuration

andAttraction

inUrbanPedestrian

Movement[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andDesign.1993.20:29-66.

【12】BHillier.ATheoryoftheCity

as

Object[C].Proceedings3th

International

SpaceSyntaxSymposium,Atlnnta,2001:2.

【I3】A

Chiaradia,E

Moreau,NRaford.ConfigurationalExplorationofPublic

Transport

Movement

Networks:a

case

study,the

London

Underground[J].

Proceedings5thInternationalSpaceSyntax

Symposium,Delft,2005:

541.552.

【14】AChiaradia,EMoreau,NRaford.Confignrational

ExplorationofPublic

Transport

Movement

Networks:acase

study,the

London

Underground[J].

Proceedings5th

International

SpaceSyntax

Symposium,Delft,2005:

54l一552.

万方数据

【15】龙宗彦.人性化都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之探讨——以台北市信义计划

区为例【D】.台北:逢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6】江斌,黄波,陆锋.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和地学视觉化【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2.[17】鲁海军,刘学军,程建权等.基于空问句法的城市道路网可达性分析

【J】.中国水运,2007,7(7):13l—133.

【18】陈明星.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交通特征厦其土地利用关系研究[DJ.舍

肥: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上接55页)

【30】AndreasFaludi.111eImpactofaPlanning

Philosophy[J].PlanningTheory,

2004(03).

【3l】John

Forester.Reflections

on

TryingtoTeachPlanningTheory[J].Planning

Theory&Practice.2004.

【32】AndreasFaludi.PlanningTheory(urban

and

regionalplanningseries)[M].

Oxford:PergamonPressLtd,1973.

【33】AndreasFaludi,ed.AReaderinPlanningTheory[M].Oxford:Pergamon

PressLtd,1973.

【34】HealeyP’McDougall

G,Thomas

J,eds.PlanningTheory:Prospectsfor

the

1980s[M1.Oxford:Pergamon

Press,1979.

【35】Lynch

K.A

Theory

ofGoodCity

Form[M].Cambridge,Mass.:MIT

Press,

1981.

【36】Cooke

P.Theories

ofPlanningand

Spatial

Development[M].London:

Hutchinson.1983.

【37】Ernest

R.Alexander.Approaches

to

Planning:introducingcurrentplanning

theories,conceptsand

issues[M].Montreux:Gordon

and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1986.

【38】JohnFriedmann.PlanninginthePublicDomain:fromknowledgeto

action[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l987.【39】FaludiA.ADecisionCentredView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M].

Oxford:Pergamon,l987.

【40】HealeyP’McDougallG,ThomasM,eds.PlanningTheory:prospectsfor

the

1990stM].Oxford:Pergamon.1991.

【4l】ScoU

Campbell,SusanSFainstein,ed.Readingsin

Planning

Theory[M].

Oxford:BlackwellPublisherInc一1996.

[42】SeymourJ.Mandelbaum,LuigiMazza,RobertW

Burchelleds.Explorations

in

Planning

Theory[M].New

Jersey:Center

for

UrbanPolicy

Research.1996.

【43】PhilipAIImendinger.Planning

Theory(Planning,environment,cities)[M].

HoundmiUs:Palgrave

PublishersLtd.,2002.

国际城市规划I

2009V01.24.No.183

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史舸, 吴志强, 孙雅楠, SHI Ge, WU Zhiqiang, SUN Yanan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际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09,24(1)0次

参考文献(55条)

1. 胡俊 重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初探 1994(3)2. 张京祥 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 1995(1)

3. 童明 科学的还是理性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基础思想的思辨 1997(3)4. 童明 二元性的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实践 1997(5)5. 周卫 城市规划体系构建探索 1997(5)

6. 李秉毅 新时期规划师的教育与培养的改革 1998(2)

7. 范少言 试论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框架[期刊论文]-规划师 1999(4)

8. 张庭伟 迈入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规划理论[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0(1)9. 段进 回归本体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2003(2)

10. 何兴华 关于城市规划科学化的若干问题[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3(6)11. 向俊波 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城市规划[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 2004(2)

12. 诸大建. 易华 从学科交叉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1)13. 段进 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1)

14. 易华. 诸大建 学科交叉以人为本制度创新 --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观点综述[期刊论文]-规划师 2005(2)15. 张兵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规范化问题--对规划发展现状的思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2)16. 曹康. 吴丽娅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哲学传统[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2)17. 李阎魁 完善城市规划理论的思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5)18. 林康叉. 唐永强 比较@分类@类比 1987

19. 孙施文 城市规划哲学(博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199420. 张永兴 打开世界知识之门的钥匙--广义分类学研究及应用 1995

21. Hudson B Comparative and Current Planning Theories:counterparts and contradictions 1979(4)22. Taylor N Planning Theory and the Philosophy of Planning 1980

23. Yifiachel O Towards a New Typology of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1989(16)24. John Friedmarm Planning Theory Revisited 1998(3)

25. Nigel Taylor Book Reviews(Seymour J.Mandelbaum,Luigi Massa,Robert W Burchell.Editor.Explorationsin Planning Theory.NJ:New Brunswick,1996) 1998(12)

26. Susan S Fainstein New Directions in Planning Theory 2000(4)

27. Philip Allmendinger Towards a Post-Positivist Typology of Planning Theory 2002(1)28. John Friedmann Why Do Planning Theory 2003(1)

29. E R Alexander Response to'Why Do Planning Theory' 2003(3)30. Andreas Faludi The Impact of a Planning Philosophy 2004(3)

31. John Forester Reflections on Trying to Teach Planning Theory 2004

32. Andreas Faludi Planning Theory(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series) 1973

33. Andreas Faludi A Reader in Planning Theory 1973

34. Healey P. McDougall G. Thomas M J Planning Theory:Prospects for the 1980s 1979

35. Lynch K A Theory ofGood City Form 1981

36. Cooke P Theories of Planning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1983

37. Ernest R. Alexander Approaches to Planning:introducing current planning theories,concepts andissues 1986

38. John Friedmann 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1987

39. Faludi A A Decision Centred View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1987

40. Healey P. McDougall G. Thomas M Planning Theory:prospects for the 1990s 1991

41. Scott Campbell. Susan S Fainstein 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1996

42. Seymour J.Mandelbaum. Luigi Mazza. Robert W Burchell Explorations in Planning Theory 1996

43. Philip AIImendinger Planning Theory(Planning,environment,cities) 2002

44. 正如Mandelbaum(1996)所认为的,"规划理论"中的"理论"概念,与以前相比不再具有严格的限制性,而是更加开放,包容、广阔,这实际上反映了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即忽略城市规划理论是否具有确定性,普适性的问题,而是采取体现多样性、差异性的实用主义标准

45. Hemmens和Stiftel(1980)在对1980年代之前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划分时,发现理论家越来越关注社会实践、术语、行为,语言,而非1960-1970年代的实证主叉、以程序为基础的理论思考,并将之称为"理论的破碎",与"范式的崩溃"(Hudson,1979)、或"理论的多元主义"(Healey等,1979)同义.但笔者更倾向于用多元或复杂来形容

46. Philip Allmendinger Towards a Post-Positivist Typology of Planning Theory 2002(1)

47. Yiftachel,O Towards a New Typology of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1989(16)

48. 虽然这些学者的论述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提出一种理论类型划分,但同样可以回答城市规划理论包括哪些方面内容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仍然可以归于理论类型划分范畴

49. 实际上,期刊中的内容与专著中第二章"当前的规划理论图景"第一节"规划理论的类型"的内容基本一致,专著还对系统和理性规划理论、马克思主叉和批判理论.新右翼规划、实用主义、倡导规划、后现代规划、沟通规划进行了详细介绍

50. 显然,这违背了类型划分方法的排他性原则.类型划分是一种按照特定属性(标准)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方法,即,在比较事物间共同点(一般属性)、差异点(特殊属性)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点将事物集合为较大的类(种概念).根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划分为较小的类(属概念).为此,类型划分必须坚持两个原则:1)穷尽性原则,划分出来的子项(属概念)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种概念)的外延;2)排他性原则,各子项的外延或范围应互不相容,包括层次性,单

51. 据AIlmendinger自己所述,后实证主叉思想主要强调现实社会与历史文脉、规范性、某种程度的相对主义(对于不同价值、观念的容忍与接受,以至于不愿意加以评价)、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比较性,以及时间与过程的非线性(否定目的论和进步现)

52. 笔者认为.在四个前提原则中.规划具有规范性、语境性、适应性(可调和)这三个前提是合理的,但以此推导出第四个前提则值得商榷:1)理论是否具有规范性,只是反映了理论的一种属性,与属于实质还是过程并无必然关系;2)理论具有语境性、与行动复杂相关,并不意味着理论一定是纷杂无规律的,因为个性(与行动之间的复杂.反复关系)与

共性(实质一过程或其他本质区分)是辩证统一的;3)理论所具有的适应性,主要指不同语境下的形式可变,而非本质变化,

53. John Friedmann Why Do Planning Theory 2003(1)

54. 在现实的研究中,历时性研究(历史研究)往往被作为研究工具或方法,而与共时性研究结合在一起被使用.很难做出绝对的区分.因此,这种区分主要是以不同理论的最终研究目的标准来进行的大致划分,即研究主要是为了认知结构规律(共时性)、还是为了认知演变规律(历时性)

55. 另外三种划分,笔者认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1)按照理论研究主体标准所做的内一外划分,虽然反映了理论研究的主体属性,但主体范围是随着城市规划认识与实践的历史演变而不断变化的;2)按照价值判断标准所做的实证性一规范性划分,则由于任何理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规范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而并不具有确定性;3)按照实用标准进行的划分,即对历史中存在的(历史导向)或现实中需要的(问题导向)理论类型的归纳,虽具有现实性,实

相似文献(0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wcsgh20090100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22日


相关文章

  • 村落类型的文献综述
  • 中部地区村庄的前途:社区与农庄 -基于中国农民基本生活来源数据库(CPLS ) 摘要 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村庄的现代性转型.村庄的现代性变迁首先表现在村庄构成要素的变迁,随着社会分工与社会职业化趋势 ...查看


  • 学术期刊论文类型应全面
  • ------------------------------------------------------------------------------------------------------------------------ ...查看


  • 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方法综述
  •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松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以规模大.迁移远.居住时间长为主要特点的"民工潮"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受教育群体的产生.90年代后,从社会讨论到学界研究,再到相关政策 ...查看


  • 城市化小论文
  • 2.3国内城市化研究综述 2.3.1国内城市化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化水平的度量研究.关于城市化的类型研究.关于国家的城市化政策研究以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城市化与劳动力流动.城市 ...查看


  •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
  •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 第一章 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通常指应用科学的方法,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特定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以揭示教育本质,解决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2.教 ...查看


  • 济宁2011继续教育考试答案
  • 一.1.( )是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也是追踪国研究的科学性 内容的专业性 读者的专业性 研究的准确性 内外科研前言最直接的科研信息来源. 综述性文章 专栏性文章 24.组建科研团队,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 报道性文章 专题 ...查看


  •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
  • 第30卷第6期 2008年11月 文章编号:16742869(2008) 06011703 武 汉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J. Wuhan Inst. Tech. Vol. 30 No. 6 Nov. 2008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 黄国 ...查看


  • 中科院各所自然地理考研真题(1).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自然地理学 一.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分析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途径. 三.根据蓄库不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主要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查看


  • 公示语翻译研究十年综述
  • 上海翻译 20llNo.4 公示语翻译研究十年综述 邹彦群 满 颖 孟艳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北京100024) [摘要]以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关键词为"公示语"和"标识语"的文章为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