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茶馆]和[厕所]比较谈

话剧《厕所》和《茶馆》比较谈

作者:马南君

摘要:在中国话剧史上,老舍的一部《茶馆》以旧中国3个时代为背景,上演着中国人30年来的悲欢离合,在话剧界引起了不同凡响;本世纪初,剧作家过士行则创作了一部表现20世纪70、80、90年代北京人精神面貌变迁的《厕所》,也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的时候,会发现两者的诸多异同,所以也就有了《厕所》是“蹲着的《茶馆》”一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比较一下《厕所》和《茶馆》。

关键字:剧本结构 人物设置艺术风格等

一、 剧作结构

比较两篇剧作,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二者的结构相同,均采用了人像展览式。话剧《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三幕话剧《茶馆》,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而《厕所》也是以一个地点——厕所,分为三幕,展开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两者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地点集中而事件分散。无论是裕泰茶馆还是北京厕所,形形色色的人物始终贯穿其中。比如《茶馆》中的掌柜王利发,自力更生的常四爷,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封建遗老松二爷以及刘麻子、唐铁嘴、康顺子等众多人物,并以人物带故事,有的人物虽然没有太多台词,但每个人的出场都交代了自己的事,从而让情节得以展开。这样的安排在《厕所》中也可见,比如看厕所的史爷及父史老大,胖子和瘦子,佛爷和便衣,还有丹丹和女儿靓靓等人物,他们时而出现在剧作中,却又不凸显出谁是主角,只是把一个个的情节镶嵌进去。这种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二者都是符合的。然而,深入比较,在这种结构的基础上二者又有不同之处。《茶馆》在第一幕上人物很多,每个人物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写得非常精致。但是,之后的两幕相比而言却稍显逊色,不及第一幕的场面那样紧凑、有戏剧张力,也缺乏第一幕的气势,所以说三幕的总体风格不太一致,整篇剧作略显得参差不齐。再看《厕所》,虽然第一幕没有《茶馆》写得大气,但是三幕的人像展览还是比较整齐,风格总体上也是统一的。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三幕规规整整,结构统一于一个整体。当然,这不能说谁好谁坏,因为戏剧家用不同的笔墨往往是想表达不同的想法,这点我们无从得知。

二、 人物设置

(一)、核心人物的贯穿始终

通读《茶馆》和《厕所》,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各种各样的人物,一会儿是在老裕泰喝茶聊天,一会儿是在厕所蹲坑聊国事,总之一个小地方确是鱼龙混杂。然而这就是剧作家的高明之处,他们懂得如何将人物安排得天衣无缝,如何让几十人的场面大而不乱、张弛有致。首先,要说的是剧中的核心人物,这是这部剧作的关键。《茶馆》中首推王利发,《厕所》里固然是史爷,两部作品都将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始终,并且赋予人物一个经营者的身份,只不过一者是经营茶馆,另外一个是“经营”厕所,可是从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却能集中看见不同的社会状态。不过,这样的两个人物设置也是存在不同的,王利发一心一意在改善茶馆,希望茶馆有个好前景,但是最终得来的确是人去楼空,似乎叫社会给抹杀了。但是史爷却截然不同,刚开始他并不想看厕所,潜意识中有种叫作尊严的东西在作祟,后来不得不接受看厕所的事实,他也曾想让厕所变得干净变得舒服,后来厕所的确改变了,也越来越高级了,可以说是社会推动了厕所的发展,但是史爷却越发呆不下去了。是的,物质文明正不断的充斥着这个社会,但也充斥着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思想和灵魂。这一点倒也和《茶馆》走到一块了,核心人物都是在偌大的社会环境变化中走想另一条路,甚至走向绝路。

(二)、众多人物的巧妙安排

此外,再来看看其他人物的设置。《茶馆》中除了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和松二爷算是剧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常四爷和松二爷同属八旗子弟,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代表,秦二爷则是志存高远的人物,一心想着实业救国,可是,这三人最终的命运却显得很悲剧。然而,这三个人又恰好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作品中有意突出这三人的一生,更加衬托出那个社会的黑暗。与此同时,《厕所》中的主要人物的命运却显得喜剧化,原先是小偷的佛爷先是给人当眼线,最后却成了防盗门厂的老板,而一直捕拿他的便衣警察却成了他的保镖,这仿佛是川剧《变脸》中的情节,人贩子最后却成了警察,多么滑稽,多么可笑!可这又正是剧作的独到之处,以南辕北辙的人物变化展现了快速发展的物质社会给人以巨大冲击,让人对社会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在这两部作品中,还有一出十分相像的就是“便衣”,《茶馆》中的吴祥子、宋恩子,《厕所》里的便衣警察,这里存在着极大的模仿成分,我想应该是每个时代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吧,不管什么时期,总会有什么“卧底”、“眼线”一类的,这种窥视他人以获得报酬的心理和行为一直存在。而这种扭曲变态的心理也是作者所要揭露的,批评的。另外,像刘麻子、小刘麻子,唐铁嘴、小唐铁嘴一类人,均是以子承父业,父子也都是由同一演员扮演,这一点在《厕所》里体现在史爷继承史老大的饭碗以及丹丹和她的女儿靓

靓的扮演上,可见二者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然而,仔细阅读这两篇剧作,却感觉到明显的基调不同,《茶馆》里人物的举止隐约中让人感觉到沉重悲凉甚至是肃杀的氛围,不管是得意的亦或是失意的都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唉声叹气,而《厕所》更多的是一种喜剧气氛在里面,我们在看某个人的时候往往都是先轻松一笑,而后才是深入思考,我想一方面是二者地点的截然不同导致的吧,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导致的,但这又归结到一处了,那就是,社会的改变必然会让人改变。

(三)、恰当的人物进出

诚然,两位大师在人物设置上都作了不同的考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里的其他人物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总而言之,二者在人物设置上均体现了“一人一故事”的特点,剧中人物众多,每一个角色戏并不多,却很有分量,都能表现某一类人的生存境遇。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厕所》对人物的刻画生动细腻,台词风趣幽默,极富生活气息。剧作从小人物着手,于细微处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变化。《茶馆》赋予人物极其鲜明的形象,人物的对话机趣横生,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不过二者又有细微的不同,虽然都重在外部刻画,忽视人物内心描写,但是《茶馆》对人物的特写比较深刻,比如第三幕对王利发晚年光景的描写以及第一幕对常四爷和秦二爷的性格描写很是细致,而《厕所》每个人物的性格却不是很鲜明,甚至处在模棱两可的边界,作者更多地突出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可能这就是剧作家的风格问题或者说是剧作家对社会观察的角度不同吧。另外,在史爷这个人物的设置上还存在着某些模糊,他的性格显得不太明确,剧中有一段他在唱歌听到了丹丹的歌声,后来又被警察询问,这一段让我有点迷惑,对史爷这个形象也难以把握。不过,这也并不影响这篇剧作的理解,毕竟每个人的性格都是难以形容的,有的双重,有的多重。一言以蔽之,两篇剧作在人物设置上都让我们为之惊叹。

三、 艺术风格

说到艺术风格,这里我把几个方面归结在一起了,包括创作风格,题材选取以及语言特色。

(一)、创作风格

首先,艺术风格从根本上取决于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老舍的一生可谓是家喻户晓,他既是个旗人又是个新文化人,因而站在时代的交界处,他往往比别人看得更为深刻,更加细腻,《茶馆》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正是作者对不同民族生活和民族性格的深刻描写,像他这样的作家定是时时刻刻在观察在思考着社会的变化,在关注着民族的发展,关心着个人的成长,所以才能创作出这部骇世之作。然而对于过士行先生很多人却不甚了解,但是他的“尊严三部曲”却被不

少人赞赏有加,他曾经说过:“不能进入灵魂深处的作品就不应称之为‘戏剧’”,所以《厕所》也就在主题上上升到人的思想、人的灵魂上了。同时他提到:“现代文明使世界充斥着人和人的排泄物,生理的,精神的,物理的,化学的,基因的,信息的,人的最大的困境就是人自身。”因而《厕所》便诞生了。过士行的风格是属于那种陌生化,狂欢化,寓言化,他希望以一纸闲笔透视人生困境,换句话说,他是以悖论的眼光看待人类生存困境。这点可能和老舍先生就不同了,因而《茶馆》和《厕所》在整体上的风格也不一样。

(二)、题材选取

关于题材的选取,类似于《茶馆》的作品也不少,像《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但是作者为什么选了厕所这个地点呢?这难道不会让观众闻其名而避而远之吗?人们一看到《茶馆》,似乎就有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充盈着,喝茶,聊天,倒是有中温文尔雅的感觉,可是厕所呢,让人联想到的却是粗俗,甚至是恶心。然而,当我们阅读这个剧本的时候,却并不觉得倒胃口,反而充满着生活乐趣,充满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思索,一个不足为道的厕所却有了如此大的感染力。看看那些蹲坑的人,他们在谈“基辛格”,在谈国事,他们在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聊知青文学,聊婚姻与家庭,那块方圆之地竟成了市民们高谈阔论的场所,这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各种问题,必然会把社会上芝麻大的事放大,叫人们去思考去反思。而这也就是选取厕所的独到之处,毕竟,像老裕泰那样的大茶馆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了,我们更需要去洞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三)、语言风格

那么,我们再把这种艺术风格的比较放到语言上。《茶馆》问世时,很多人都惊羡于它的语言,大家不得不对这位文学巨匠另眼相看,他在话剧上的造诣必然不可小觑。关于《茶馆》的语言,十足的“京味儿”自然让观众感觉很亲切,但是这也充分反映了老舍先生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的思想,显示着自己的性格。显然,这个戏里没有政治标语和口号,也没有一般的话剧腔,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在这个剧中特别突出,既有地方的,时代的色彩,又有幽默与讽刺的风格;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了语言性格化,又说得那么简练、流利、形象、生动。例如,王利发:“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太多了!谁也管不了!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这句话密不透风地写出了王利发这个人的圆滑、周到、谦恭,非常符合一个掌柜的身份,写出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此外,剧作的语言也充满幽默感,人物往往以诙谐的语言谈论世事,看似侃侃而谈,实则话中有话,例如,王利发和崔久峰的一段对话表现得很有力,啼笑中似乎寓意着什么,让人有种琢磨的冲动。这一点在《厕所》

也极大地体现了出来。《厕所》里的对话更多的离不开政治实事,也离不开市井小民的平常生活,如果说《茶馆》做到了语言的生活化朴实化,《厕所》则做到了语言的通俗化直白化。这样说吧,《茶馆》里请喝茶,《厕所》里请上大小便,我想这样的对比更可以看出二者的语言倾向,但这也是因为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读完两部作品,整体印象又觉得《茶馆》的语言比《厕所》写得更沧桑更浑厚,真像品了一盏浓浓的茶,有种不可名状的感伤和心酸,而《厕所》的语言更类似于“露骨”,不知道这样说恰不恰当,它给人的感觉像是抽了一根烟,虽然有点呛人,但是吸进去的过程中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似乎参悟点儿什么,但又感觉不到。比如说剧中我一直未谈到的人物“外乡人”,他的话可能让厕所附近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又似乎与这些人格格不入,可是又恰是这些话给予人们思考,在剧中充当一个引导着的身份,他说过“你们是那个时代造就的一批废物”,多么现实,多么讽刺,让人一边嘲笑着厕所里的种种窘态,又一边反思着人生,反思着社会。诚然,“外乡人”可以说是《厕所》中的“希望”,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作用,而《茶馆》中这样的人物却不得见,我想,这也促成了《茶馆》的悲剧性。是的,无论是《茶馆》还是《厕所》,都在语言上下了很多功夫,《茶馆》开幕时是以唐铁嘴的快板讲述了当下的世态,而《厕所》中又穿插着不同时代的相声,时代气息非常浓厚,一语一言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的风景图。

以上几点多多少少反映出《茶馆》和《厕所》艺术风格的异同吧,这里也不再赘述了。

总而言之,《茶馆》和《厕所》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非要说个异同的话,我觉得,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二者的价值所在,他们最不同的地方就是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社会风貌,并给人以不同的思考。

话剧《厕所》和《茶馆》比较谈

作者:马南君

摘要:在中国话剧史上,老舍的一部《茶馆》以旧中国3个时代为背景,上演着中国人30年来的悲欢离合,在话剧界引起了不同凡响;本世纪初,剧作家过士行则创作了一部表现20世纪70、80、90年代北京人精神面貌变迁的《厕所》,也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的时候,会发现两者的诸多异同,所以也就有了《厕所》是“蹲着的《茶馆》”一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比较一下《厕所》和《茶馆》。

关键字:剧本结构 人物设置艺术风格等

一、 剧作结构

比较两篇剧作,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二者的结构相同,均采用了人像展览式。话剧《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三幕话剧《茶馆》,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而《厕所》也是以一个地点——厕所,分为三幕,展开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两者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地点集中而事件分散。无论是裕泰茶馆还是北京厕所,形形色色的人物始终贯穿其中。比如《茶馆》中的掌柜王利发,自力更生的常四爷,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封建遗老松二爷以及刘麻子、唐铁嘴、康顺子等众多人物,并以人物带故事,有的人物虽然没有太多台词,但每个人的出场都交代了自己的事,从而让情节得以展开。这样的安排在《厕所》中也可见,比如看厕所的史爷及父史老大,胖子和瘦子,佛爷和便衣,还有丹丹和女儿靓靓等人物,他们时而出现在剧作中,却又不凸显出谁是主角,只是把一个个的情节镶嵌进去。这种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二者都是符合的。然而,深入比较,在这种结构的基础上二者又有不同之处。《茶馆》在第一幕上人物很多,每个人物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写得非常精致。但是,之后的两幕相比而言却稍显逊色,不及第一幕的场面那样紧凑、有戏剧张力,也缺乏第一幕的气势,所以说三幕的总体风格不太一致,整篇剧作略显得参差不齐。再看《厕所》,虽然第一幕没有《茶馆》写得大气,但是三幕的人像展览还是比较整齐,风格总体上也是统一的。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三幕规规整整,结构统一于一个整体。当然,这不能说谁好谁坏,因为戏剧家用不同的笔墨往往是想表达不同的想法,这点我们无从得知。

二、 人物设置

(一)、核心人物的贯穿始终

通读《茶馆》和《厕所》,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各种各样的人物,一会儿是在老裕泰喝茶聊天,一会儿是在厕所蹲坑聊国事,总之一个小地方确是鱼龙混杂。然而这就是剧作家的高明之处,他们懂得如何将人物安排得天衣无缝,如何让几十人的场面大而不乱、张弛有致。首先,要说的是剧中的核心人物,这是这部剧作的关键。《茶馆》中首推王利发,《厕所》里固然是史爷,两部作品都将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始终,并且赋予人物一个经营者的身份,只不过一者是经营茶馆,另外一个是“经营”厕所,可是从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却能集中看见不同的社会状态。不过,这样的两个人物设置也是存在不同的,王利发一心一意在改善茶馆,希望茶馆有个好前景,但是最终得来的确是人去楼空,似乎叫社会给抹杀了。但是史爷却截然不同,刚开始他并不想看厕所,潜意识中有种叫作尊严的东西在作祟,后来不得不接受看厕所的事实,他也曾想让厕所变得干净变得舒服,后来厕所的确改变了,也越来越高级了,可以说是社会推动了厕所的发展,但是史爷却越发呆不下去了。是的,物质文明正不断的充斥着这个社会,但也充斥着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思想和灵魂。这一点倒也和《茶馆》走到一块了,核心人物都是在偌大的社会环境变化中走想另一条路,甚至走向绝路。

(二)、众多人物的巧妙安排

此外,再来看看其他人物的设置。《茶馆》中除了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和松二爷算是剧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常四爷和松二爷同属八旗子弟,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代表,秦二爷则是志存高远的人物,一心想着实业救国,可是,这三人最终的命运却显得很悲剧。然而,这三个人又恰好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作品中有意突出这三人的一生,更加衬托出那个社会的黑暗。与此同时,《厕所》中的主要人物的命运却显得喜剧化,原先是小偷的佛爷先是给人当眼线,最后却成了防盗门厂的老板,而一直捕拿他的便衣警察却成了他的保镖,这仿佛是川剧《变脸》中的情节,人贩子最后却成了警察,多么滑稽,多么可笑!可这又正是剧作的独到之处,以南辕北辙的人物变化展现了快速发展的物质社会给人以巨大冲击,让人对社会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在这两部作品中,还有一出十分相像的就是“便衣”,《茶馆》中的吴祥子、宋恩子,《厕所》里的便衣警察,这里存在着极大的模仿成分,我想应该是每个时代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吧,不管什么时期,总会有什么“卧底”、“眼线”一类的,这种窥视他人以获得报酬的心理和行为一直存在。而这种扭曲变态的心理也是作者所要揭露的,批评的。另外,像刘麻子、小刘麻子,唐铁嘴、小唐铁嘴一类人,均是以子承父业,父子也都是由同一演员扮演,这一点在《厕所》里体现在史爷继承史老大的饭碗以及丹丹和她的女儿靓

靓的扮演上,可见二者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然而,仔细阅读这两篇剧作,却感觉到明显的基调不同,《茶馆》里人物的举止隐约中让人感觉到沉重悲凉甚至是肃杀的氛围,不管是得意的亦或是失意的都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唉声叹气,而《厕所》更多的是一种喜剧气氛在里面,我们在看某个人的时候往往都是先轻松一笑,而后才是深入思考,我想一方面是二者地点的截然不同导致的吧,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导致的,但这又归结到一处了,那就是,社会的改变必然会让人改变。

(三)、恰当的人物进出

诚然,两位大师在人物设置上都作了不同的考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里的其他人物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总而言之,二者在人物设置上均体现了“一人一故事”的特点,剧中人物众多,每一个角色戏并不多,却很有分量,都能表现某一类人的生存境遇。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厕所》对人物的刻画生动细腻,台词风趣幽默,极富生活气息。剧作从小人物着手,于细微处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变化。《茶馆》赋予人物极其鲜明的形象,人物的对话机趣横生,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不过二者又有细微的不同,虽然都重在外部刻画,忽视人物内心描写,但是《茶馆》对人物的特写比较深刻,比如第三幕对王利发晚年光景的描写以及第一幕对常四爷和秦二爷的性格描写很是细致,而《厕所》每个人物的性格却不是很鲜明,甚至处在模棱两可的边界,作者更多地突出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可能这就是剧作家的风格问题或者说是剧作家对社会观察的角度不同吧。另外,在史爷这个人物的设置上还存在着某些模糊,他的性格显得不太明确,剧中有一段他在唱歌听到了丹丹的歌声,后来又被警察询问,这一段让我有点迷惑,对史爷这个形象也难以把握。不过,这也并不影响这篇剧作的理解,毕竟每个人的性格都是难以形容的,有的双重,有的多重。一言以蔽之,两篇剧作在人物设置上都让我们为之惊叹。

三、 艺术风格

说到艺术风格,这里我把几个方面归结在一起了,包括创作风格,题材选取以及语言特色。

(一)、创作风格

首先,艺术风格从根本上取决于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老舍的一生可谓是家喻户晓,他既是个旗人又是个新文化人,因而站在时代的交界处,他往往比别人看得更为深刻,更加细腻,《茶馆》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正是作者对不同民族生活和民族性格的深刻描写,像他这样的作家定是时时刻刻在观察在思考着社会的变化,在关注着民族的发展,关心着个人的成长,所以才能创作出这部骇世之作。然而对于过士行先生很多人却不甚了解,但是他的“尊严三部曲”却被不

少人赞赏有加,他曾经说过:“不能进入灵魂深处的作品就不应称之为‘戏剧’”,所以《厕所》也就在主题上上升到人的思想、人的灵魂上了。同时他提到:“现代文明使世界充斥着人和人的排泄物,生理的,精神的,物理的,化学的,基因的,信息的,人的最大的困境就是人自身。”因而《厕所》便诞生了。过士行的风格是属于那种陌生化,狂欢化,寓言化,他希望以一纸闲笔透视人生困境,换句话说,他是以悖论的眼光看待人类生存困境。这点可能和老舍先生就不同了,因而《茶馆》和《厕所》在整体上的风格也不一样。

(二)、题材选取

关于题材的选取,类似于《茶馆》的作品也不少,像《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但是作者为什么选了厕所这个地点呢?这难道不会让观众闻其名而避而远之吗?人们一看到《茶馆》,似乎就有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充盈着,喝茶,聊天,倒是有中温文尔雅的感觉,可是厕所呢,让人联想到的却是粗俗,甚至是恶心。然而,当我们阅读这个剧本的时候,却并不觉得倒胃口,反而充满着生活乐趣,充满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思索,一个不足为道的厕所却有了如此大的感染力。看看那些蹲坑的人,他们在谈“基辛格”,在谈国事,他们在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聊知青文学,聊婚姻与家庭,那块方圆之地竟成了市民们高谈阔论的场所,这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各种问题,必然会把社会上芝麻大的事放大,叫人们去思考去反思。而这也就是选取厕所的独到之处,毕竟,像老裕泰那样的大茶馆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了,我们更需要去洞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三)、语言风格

那么,我们再把这种艺术风格的比较放到语言上。《茶馆》问世时,很多人都惊羡于它的语言,大家不得不对这位文学巨匠另眼相看,他在话剧上的造诣必然不可小觑。关于《茶馆》的语言,十足的“京味儿”自然让观众感觉很亲切,但是这也充分反映了老舍先生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的思想,显示着自己的性格。显然,这个戏里没有政治标语和口号,也没有一般的话剧腔,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在这个剧中特别突出,既有地方的,时代的色彩,又有幽默与讽刺的风格;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了语言性格化,又说得那么简练、流利、形象、生动。例如,王利发:“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太多了!谁也管不了!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这句话密不透风地写出了王利发这个人的圆滑、周到、谦恭,非常符合一个掌柜的身份,写出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此外,剧作的语言也充满幽默感,人物往往以诙谐的语言谈论世事,看似侃侃而谈,实则话中有话,例如,王利发和崔久峰的一段对话表现得很有力,啼笑中似乎寓意着什么,让人有种琢磨的冲动。这一点在《厕所》

也极大地体现了出来。《厕所》里的对话更多的离不开政治实事,也离不开市井小民的平常生活,如果说《茶馆》做到了语言的生活化朴实化,《厕所》则做到了语言的通俗化直白化。这样说吧,《茶馆》里请喝茶,《厕所》里请上大小便,我想这样的对比更可以看出二者的语言倾向,但这也是因为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读完两部作品,整体印象又觉得《茶馆》的语言比《厕所》写得更沧桑更浑厚,真像品了一盏浓浓的茶,有种不可名状的感伤和心酸,而《厕所》的语言更类似于“露骨”,不知道这样说恰不恰当,它给人的感觉像是抽了一根烟,虽然有点呛人,但是吸进去的过程中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似乎参悟点儿什么,但又感觉不到。比如说剧中我一直未谈到的人物“外乡人”,他的话可能让厕所附近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又似乎与这些人格格不入,可是又恰是这些话给予人们思考,在剧中充当一个引导着的身份,他说过“你们是那个时代造就的一批废物”,多么现实,多么讽刺,让人一边嘲笑着厕所里的种种窘态,又一边反思着人生,反思着社会。诚然,“外乡人”可以说是《厕所》中的“希望”,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作用,而《茶馆》中这样的人物却不得见,我想,这也促成了《茶馆》的悲剧性。是的,无论是《茶馆》还是《厕所》,都在语言上下了很多功夫,《茶馆》开幕时是以唐铁嘴的快板讲述了当下的世态,而《厕所》中又穿插着不同时代的相声,时代气息非常浓厚,一语一言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的风景图。

以上几点多多少少反映出《茶馆》和《厕所》艺术风格的异同吧,这里也不再赘述了。

总而言之,《茶馆》和《厕所》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非要说个异同的话,我觉得,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二者的价值所在,他们最不同的地方就是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社会风貌,并给人以不同的思考。


相关文章

  • 论老舍_茶馆_的艺术特色_段奇
  • 论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段 <茶馆>作为轰动一时的话剧,是老舍先生的代 .<茶馆>自问世以来,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表作 成就,堪称建国以来戏剧的巅峰之作,而<茶馆>也因其独特的艺术创作特色在 ...查看


  • 茶馆的剧本和话剧的文学语言
  • 剧本<茶馆>和话剧<茶馆>的文学语言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 ...查看


  • 以[茶馆]为例对老舍话剧创作倾向性的研究
  • 以<茶馆>为例对老舍话剧创作倾向性的研究 作者:张强 来源:<大观>2014年第06期 摘要:老舍是中国优秀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的戏剧作品往往以当时时代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深受大众喜爱,其中尤以他的话剧&l ...查看


  • 老舍和他的京味话剧
  • 老舍和他的京味话剧<茶馆> 读<茶馆>有感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10101519 摘要:老舍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是当代京味话剧的创始人.<茶馆>以北京一个叫老裕泰的茶馆从兴旺到衰落的变化以及在 ...查看


  • 写作背景茶馆
  • 写作背景茶馆 全剧三幕戏,分别描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 ...查看


  • [茶馆]里的北京人
  • 常四爷(周里京饰) 飒爽的常四爷,端端往那一坐,一边喝茶一边眉宇问透出对黄胖子之流的不屑.屏幕前相当一部分观众(应该至少是70后以上人群)心底都叹了一声:周里京,久违了! <高山下的花环>的赵蒙生.<新星>的李向南. ...查看


  • [茶馆]说课稿
  • <茶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茶馆>是本单元第二篇阅读课文,这个位置决定它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引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又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既要承担教会学生鉴赏方法的工作,又要锻炼提高学生的实 ...查看


  • 郭沫若历史剧和焦菊隐
  • 郭沫若历史剧和焦菊隐-以<蔡文姬>为主 日本·摄南大学 濑户宏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一九七九年开始改革开放以前的三十年中在中国国内发表的话剧剧本中现在还在舞台上演出的作品并不多.一九五九年发表的郭沫若<蔡文姬&g ...查看


  • 我们欠麦当劳一张电影票
  • 21 年前,地球上最伟大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三次拿到普利策新闻奖的托马斯 · 弗里德曼,提出了"金色拱门理论": "任何两个有麦当劳的国家之间,都没打过仗." 后来的案例证明了这个理论并不严谨.但在冷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