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义--商鞅变法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大背景: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要求。

大变革的表现:

(1)经济: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

②生产关系的变化: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各国变法的推动。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出现。

2、秦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3、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上:

①奖励耕织、重农抑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实行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③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行县制: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3. 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4. 文化上:

①焚烧诗书:实质是文化专制,加强了思想控制。

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1、结局:秦惠文王即位,商鞅被杀(前338)。

原因:①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被贵族保守势力破坏;

②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2、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1)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秦国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3)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局限:

(1)严刑峻法和文化专制,导致了秦朝的暴政,成为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2)重农抑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焚烧诗书,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

4、启示:

(1)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

(2)改革必须坚持不懈。

(3)改革应该重视人才。

(4)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强化以法治国。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大背景: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要求。

大变革的表现:

(1)经济: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

②生产关系的变化: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各国变法的推动。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出现。

2、秦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3、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上:

①奖励耕织、重农抑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实行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③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行县制: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3. 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4. 文化上:

①焚烧诗书:实质是文化专制,加强了思想控制。

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1、结局:秦惠文王即位,商鞅被杀(前338)。

原因:①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被贵族保守势力破坏;

②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2、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1)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秦国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3)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局限:

(1)严刑峻法和文化专制,导致了秦朝的暴政,成为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2)重农抑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焚烧诗书,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

4、启示:

(1)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

(2)改革必须坚持不懈。

(3)改革应该重视人才。

(4)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强化以法治国。


相关文章

  •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基础精讲班-文史篇
  • 基础精讲班 历史.文化知识 主讲:罗红军 第 0 页 基础精讲班 历史.文化知识 目 录 古代史..........................................................2 世界近代史....... ...查看


  •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
  • [高二历史] 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思考] 1.当时的秦国为何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一.[课程标准]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二. ...查看


  • 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程标准]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 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 ...查看


  •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教案
  • 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 (2)认识并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从而更为客 观的评价商鞅变法及商鞅本人. 2.过程与方 ...查看


  •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 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 ...查看


  •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试题
  • 专题二试题 高中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巩固方案 一级目标 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是 A.儒家学说 B.兵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 ...查看


  • 商鞅变法·
  • <商鞅变法>教学详案 --2014级1班李洁霞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川教版初一上学期第二专题第八课,本课主题是"商鞅变法". 1. 从本课分析,本课分为"秦孝公求贤"."商鞅主持 ...查看


  •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胪溪中学 廖钊俊老师 导入:公元前338年的一天,从秦国的商地走出来一个人,这个人离开商地以后,就匆匆忙忙的赶往东边,他想逃到魏国去.走到傍晚,他遇到一个客店,便想在这里投宿.但是客店的主人向他要证件,他没有,主人就告诉 ...查看


  •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5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 A.促使土地国有制转向私有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确立了封建制度 2.春秋时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