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中的暗示解答功能

古诗词鉴赏中的暗示解答功能

一、诗题的暗示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几乎没有针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的.但我们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而我们很多考生在拿到试题后,却常常忽视对文题的分析,从而错失机会,丢掉去本应得到的分数。

如1998年全国卷《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字就已表明李凝是独自一人住在人迹罕至的僻静的环境中,所以,14题的B 项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显然是错误的。同样,如果考生没有及时注意题目中的“幽”字,那么他对“少(shǎo) 邻并”还是“少(shào) 邻并”就不会一下子区分开来了。又如2003年北京卷的《江楼旧感》,一个“旧”字,就表明作者是对“旧时”、“旧地”、“旧人”、“旧事”、“旧景”的感怀,所以,诗歌第三句“同来望月人何处”是对昔日与作者同登江楼而现在又不在身边的人的挂念,而绝不是如B 项所说的“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客观题如是,主观题的回答也可借助题目的暗示功能。如2002年全国卷选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试题中有三个小问题: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其中第一个小问题取决于诗词知识中有关“意象”的积累,第二个小问题又是解答后一个小问题的关键,而它又可以从诗题入手分析,确定“折柳”二字的确是全诗的关键。因为,题目中的“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而“笛”在历代文学作品中也常有怀人思乡的独特含义,并常常与“柳”并用。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千百年来已成绝唱。又如北朝民歌《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笛”与“柳”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笛”所特有的表现力。所以,“折柳”所蕴含的“惜别怀远、思乡之情”当然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而明确了这一问题.至于原因当然就容易解答多了。

二、作者及朝代的暗示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自从1994年高考出现古诗词鉴赏题以来,所有的诗歌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 ,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知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如此,在鉴赏作品时我们才能充分地调动我们的记忆细胞,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

如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的作者是王维,我们如果对他的思想有所了解,就会对赏析该诗的“诗眼”及原因有很大帮助。王维虽身居高位,对官场却有厌倦之心,特别是到了晚年,归隐之心迫切,常沉湎于佛家的空寂之中。所以,他的诗除了“诗中有画”,还常常“诗中有道”。而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正是深山古寺,所以结合王维的思想,就可想见他要带领读者进入的一定是渺无人迹、幽静凄冷、远离尘嚣的出世禅境,明白了这一点,关于该诗“诗眼”及原因的回答就简单多了。

又如2004年广东卷《江汉》的作者是杜甫,题干中明确告诉我们该诗是他晚年客滞江汉所写。杜甫一生想为朝廷效力,但无奈仕途失意,加上家庭变故,后又穷困潦倒,特别是到了晚年,到处漂泊,居无定所,即使这样,他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以,我们在答题时只要结合杜甫的这些生平,就不难看出诗中景物所寄寓的凄凉孤独而又开阔旷达的意境。

这些都是知名作家,也是我们在平常学习中接触较多的诗人,但如果高考时出现一位我们“素未谋面”的诗人时,我们也不要过于紧张,因为命题者往往会标明诗歌的写作朝代,从而暗示出诗歌的写作背景,降低我们的阅读难度。如2004年全国卷(丙) 《江城子》的作

者是欧阳炯,应该说这位作家在平时的训练中很少出现,绝大部分考生对有关他的情况知之甚少。所幸的是,命题者已经标明该词写于五代。大家都知道五代是中国历史上藩镇割据严重,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个时期,五代的词人也多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及昔盛今衰的感叹。所以,由于有了“五代”这一 暗示,考生对该词主旨的把握就容易多了。

三、注释的暗示

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疑难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不是每道考题都有注释,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在阅读时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如2004年全国卷(丙) 《江城子》对“姑苏台”的注解,它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个地点所在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个地方曾经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让我们不难想见此地昔日的繁华及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这样一来,考生对“空有姑苏台上月”蕴含的深意就容易理解多了。又如2003年上海卷《望海楼》,如果考生不利用注解中对“望海楼”及“铁瓮”的解释,却要回答出第一小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一答案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我们看懂了注解,就会明白,原来“望海楼”就在“铁瓮”城之中,而诗歌起笔写“铁瓮”城的高,当然是为了写出“望海楼”的高了。

四、试题的暗示

我们借助试题本身的题干、选项,甚至其他小题的题干、选项,对能够理解的内容能进一步深入体会,对不能理解的内容,我们也能清除障碍,拨云见日。因为试题及选项实际上是命题者分析理解的结果,这对于考生无疑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更有甚者是命题人为降低难度的有意暗示。所以,认真阅读试题,充分把握并利用其中提供的信息,不但可以防止因题未看清的失误,而且还可以帮助分析理解甚至解答。

1、题干的暗示。如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题干是这样描述的:“所渭‘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其实通过对题干的仔细阅读,再结合第三联的句子,它已经告诉考生诗眼只能是“咽”和“冷”两个字。因为题干已强调诗眼是一个字而不是一个词,而诗歌的第三联“泉声”、“危石”、“日色”、“青松”都为词,剩下的就只有“咽”和“冷”两个字了,这样一来,试题的第一小题就不解自破了。又如2004年湖南卷《听邻家吹笙》,诗题要求是根据所给的对第一、二、三句的理解,赏析第四句。像这样的试题,利用所给的提示,特别是第三句的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诗人因闻笙而寻觅,但无奈“重门深锁”,所以第三句命题人是这样写的:“一墙之隔,竞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按照这个思路,第四句应该是对音乐的幻想,再加上第四句本身有一“疑”字,显然“疑有碧桃于树花”并非是对实景的描绘,而是把乐声写成繁花,诗人当然是用了通感手法。这样一分析,题目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2、选项的暗示。既然是选项的暗示,那它肯定出现在选择题当中。如1998年《题李凝幽居》第二小题,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看过四个选项之后,不难发现选项A 和选项C 是矛盾的:选项A 说“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而选项C 说“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 往”,一个说是“暗示”,一个说是“明确”,自相矛盾,显然有一项是错的,这样就大大缩小了选择的范围。再如2000年全国卷《约客》,也是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纵观四个选项,

A 、B 、D 三项都写到了久久等待客人的情景,而我们应该知道等人的滋味是焦急的,甚至是手足无措的,怎么可能如C 中所说是闲适恬淡的心情呢? 所以,利用选项中的“自相矛盾法”及“互为暗示法”对我们的阅读和解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3、他题题干或选项的暗示。高考古诗词的试题往往不一道,当我们在做前面的题目感到难度较大时,就可以先把该小题放一放,先阅读或解答后边的题目,说不定做了后边的题目,利用其题干或选项提供的信息,前面的题目也会豁然开朗,这种解题方法就叫“逆解”。如1999年全国卷《漫成一首》,对其中“风灯”一词的理解,如果不是阅读面非常丰富、文化积累深厚的考生,一般来说是不容易解答的。所以考生很难辨别出第一题C 项与第二小题题干的描述是有出入的。第一小题的C 项说“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照它理解,第二句主要描述的对象应该是“江风”,而第二小题的题于是这样描述的:“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它告诉我们诗的第二句写的是灯,灯是重要的一景.灯是描述对象,显然第一小题选项C 是错误的。

古诗词鉴赏中的暗示解答功能

一、诗题的暗示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几乎没有针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的.但我们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而我们很多考生在拿到试题后,却常常忽视对文题的分析,从而错失机会,丢掉去本应得到的分数。

如1998年全国卷《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字就已表明李凝是独自一人住在人迹罕至的僻静的环境中,所以,14题的B 项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显然是错误的。同样,如果考生没有及时注意题目中的“幽”字,那么他对“少(shǎo) 邻并”还是“少(shào) 邻并”就不会一下子区分开来了。又如2003年北京卷的《江楼旧感》,一个“旧”字,就表明作者是对“旧时”、“旧地”、“旧人”、“旧事”、“旧景”的感怀,所以,诗歌第三句“同来望月人何处”是对昔日与作者同登江楼而现在又不在身边的人的挂念,而绝不是如B 项所说的“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客观题如是,主观题的回答也可借助题目的暗示功能。如2002年全国卷选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试题中有三个小问题: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其中第一个小问题取决于诗词知识中有关“意象”的积累,第二个小问题又是解答后一个小问题的关键,而它又可以从诗题入手分析,确定“折柳”二字的确是全诗的关键。因为,题目中的“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而“笛”在历代文学作品中也常有怀人思乡的独特含义,并常常与“柳”并用。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千百年来已成绝唱。又如北朝民歌《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笛”与“柳”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笛”所特有的表现力。所以,“折柳”所蕴含的“惜别怀远、思乡之情”当然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而明确了这一问题.至于原因当然就容易解答多了。

二、作者及朝代的暗示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自从1994年高考出现古诗词鉴赏题以来,所有的诗歌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 ,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知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如此,在鉴赏作品时我们才能充分地调动我们的记忆细胞,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

如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的作者是王维,我们如果对他的思想有所了解,就会对赏析该诗的“诗眼”及原因有很大帮助。王维虽身居高位,对官场却有厌倦之心,特别是到了晚年,归隐之心迫切,常沉湎于佛家的空寂之中。所以,他的诗除了“诗中有画”,还常常“诗中有道”。而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正是深山古寺,所以结合王维的思想,就可想见他要带领读者进入的一定是渺无人迹、幽静凄冷、远离尘嚣的出世禅境,明白了这一点,关于该诗“诗眼”及原因的回答就简单多了。

又如2004年广东卷《江汉》的作者是杜甫,题干中明确告诉我们该诗是他晚年客滞江汉所写。杜甫一生想为朝廷效力,但无奈仕途失意,加上家庭变故,后又穷困潦倒,特别是到了晚年,到处漂泊,居无定所,即使这样,他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以,我们在答题时只要结合杜甫的这些生平,就不难看出诗中景物所寄寓的凄凉孤独而又开阔旷达的意境。

这些都是知名作家,也是我们在平常学习中接触较多的诗人,但如果高考时出现一位我们“素未谋面”的诗人时,我们也不要过于紧张,因为命题者往往会标明诗歌的写作朝代,从而暗示出诗歌的写作背景,降低我们的阅读难度。如2004年全国卷(丙) 《江城子》的作

者是欧阳炯,应该说这位作家在平时的训练中很少出现,绝大部分考生对有关他的情况知之甚少。所幸的是,命题者已经标明该词写于五代。大家都知道五代是中国历史上藩镇割据严重,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个时期,五代的词人也多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及昔盛今衰的感叹。所以,由于有了“五代”这一 暗示,考生对该词主旨的把握就容易多了。

三、注释的暗示

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疑难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不是每道考题都有注释,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在阅读时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如2004年全国卷(丙) 《江城子》对“姑苏台”的注解,它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个地点所在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个地方曾经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让我们不难想见此地昔日的繁华及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这样一来,考生对“空有姑苏台上月”蕴含的深意就容易理解多了。又如2003年上海卷《望海楼》,如果考生不利用注解中对“望海楼”及“铁瓮”的解释,却要回答出第一小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一答案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我们看懂了注解,就会明白,原来“望海楼”就在“铁瓮”城之中,而诗歌起笔写“铁瓮”城的高,当然是为了写出“望海楼”的高了。

四、试题的暗示

我们借助试题本身的题干、选项,甚至其他小题的题干、选项,对能够理解的内容能进一步深入体会,对不能理解的内容,我们也能清除障碍,拨云见日。因为试题及选项实际上是命题者分析理解的结果,这对于考生无疑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更有甚者是命题人为降低难度的有意暗示。所以,认真阅读试题,充分把握并利用其中提供的信息,不但可以防止因题未看清的失误,而且还可以帮助分析理解甚至解答。

1、题干的暗示。如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题干是这样描述的:“所渭‘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其实通过对题干的仔细阅读,再结合第三联的句子,它已经告诉考生诗眼只能是“咽”和“冷”两个字。因为题干已强调诗眼是一个字而不是一个词,而诗歌的第三联“泉声”、“危石”、“日色”、“青松”都为词,剩下的就只有“咽”和“冷”两个字了,这样一来,试题的第一小题就不解自破了。又如2004年湖南卷《听邻家吹笙》,诗题要求是根据所给的对第一、二、三句的理解,赏析第四句。像这样的试题,利用所给的提示,特别是第三句的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诗人因闻笙而寻觅,但无奈“重门深锁”,所以第三句命题人是这样写的:“一墙之隔,竞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按照这个思路,第四句应该是对音乐的幻想,再加上第四句本身有一“疑”字,显然“疑有碧桃于树花”并非是对实景的描绘,而是把乐声写成繁花,诗人当然是用了通感手法。这样一分析,题目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2、选项的暗示。既然是选项的暗示,那它肯定出现在选择题当中。如1998年《题李凝幽居》第二小题,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看过四个选项之后,不难发现选项A 和选项C 是矛盾的:选项A 说“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而选项C 说“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 往”,一个说是“暗示”,一个说是“明确”,自相矛盾,显然有一项是错的,这样就大大缩小了选择的范围。再如2000年全国卷《约客》,也是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纵观四个选项,

A 、B 、D 三项都写到了久久等待客人的情景,而我们应该知道等人的滋味是焦急的,甚至是手足无措的,怎么可能如C 中所说是闲适恬淡的心情呢? 所以,利用选项中的“自相矛盾法”及“互为暗示法”对我们的阅读和解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3、他题题干或选项的暗示。高考古诗词的试题往往不一道,当我们在做前面的题目感到难度较大时,就可以先把该小题放一放,先阅读或解答后边的题目,说不定做了后边的题目,利用其题干或选项提供的信息,前面的题目也会豁然开朗,这种解题方法就叫“逆解”。如1999年全国卷《漫成一首》,对其中“风灯”一词的理解,如果不是阅读面非常丰富、文化积累深厚的考生,一般来说是不容易解答的。所以考生很难辨别出第一题C 项与第二小题题干的描述是有出入的。第一小题的C 项说“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照它理解,第二句主要描述的对象应该是“江风”,而第二小题的题于是这样描述的:“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它告诉我们诗的第二句写的是灯,灯是重要的一景.灯是描述对象,显然第一小题选项C 是错误的。


相关文章

  • 高三高考古诗鉴赏
  • 古诗鉴赏应试策略 中 一.诗 国 古体诗 五言古诗 ( 汉代文人诗) 古 (古风) 典 (古诗) 诗 近体诗 五言律诗 歌 律诗 分 七言律诗 (排 律) 类 体 近体诗 裁 (今体诗) 五言绝句 绝句 七言绝句 (格律诗) 二.词 又叫 ...查看


  • [说木叶]优秀教案
  •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 ...查看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
  • 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 纵观2006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试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 ...查看


  • 古代诗词鉴赏之形象.意象.意境篇
  • 古代诗词鉴赏之形象.意象.意境篇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李方顺 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邮编:223800 一.形象知识与鉴赏 [考点解读]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分析形象,是鉴 ...查看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 ...查看


  •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题讲义
  •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题讲义 李庆云 一.知识概说 1.何谓鉴赏古诗词?鉴赏古诗词要鉴赏哪些内容? 所谓鉴赏古诗词,就是要把握古诗词的形象,领会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揣摩古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形象,就是要透过作者情感世界的 ...查看


  •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诗歌中的常见的思想内容: 2.熟练掌握该考点的解题技巧. [复习重点]梳理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考点阐释]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 ...查看


  •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讨论
  •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讨论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 ...查看


  •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精要]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具体要求有:①理解诗歌中的字句,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q ...查看


热门内容